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2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县故事,从姐妹转回兄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9:2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好意思,挂兄弟牌说姐妹事,且鱼人节拖到劳动节,一挞刮子三句话,都在成本分析。但话又说回来,僧禅人尼亦禅人,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和尚师太,难道能分揩开讲吗?所以嘞,只好. B+ A4 @/ s3 b, m- Y4 H: V
Say him, say her
, l* @  I, [# e4 O9 Q# m( B3 ]That's the way it should be
* J' F5 A6 ]! @3 @& f  @Say him, say her  d  ~8 X6 N/ _1 U% y7 ~
Say it together; _$ [. {- D" L9 S  y
Naturally! D8 x( T1 H* s

0 r5 O1 v2 e; [0 s: D5 {好了,唱得没说得好听;往后多说兄弟就是了,不过还得从成本华当年属于什么部队这里引开去。
/ l( X7 }5 K- \6 v7 C+ t+ p9 x* g
, t; L  ?0 r4 T9 l* ?1 C事实上,为了替成本华找部队找战斗,无数仁人志士早已经前仆后继,我们也不要浪费时间了,不客气站他们肩上就好,当然,人往高处站,要引就引最好的版本,还是青年报的文章:' G' S, T$ x- q* C+ r' X# X- P7 e
根据《和县志》记载,民国27年,也就是1938年,国民党皖东地方部队第十纵队第二支队3000余人驻守和县。东北人柏承君当时就在这支部队里。在柏承君家当“老妈子”的成本华,会不会加入了这支部队呢?成本华当时有没有正式参军,如今没有资料可以佐证。但综合各种信息,似乎可以推定,被定格于1938年4月24日的成本华,当时是在柏承君的抗日部队中。我们查遍史料,并没有发现第十纵队第二支队当天与日军作战的任何相关记载。2 P3 M' A' I6 q* \5 m- r
. e6 E( C! w$ U/ N/ v' l
东北人柏承君当然就在第十纵队第二支队里,因为他就是二支队第一任的支队长嘛。至于说“查遍史料,并没有发现第十纵队第二支队当天与日军作战的任何相关记载”,那是肯定的了。为啥呢?5 s. {# N  `  Q4 ^! {
6 \% u$ {" H; A) s) z: t' c" E( n! f
因为“国民党皖东地方部队第十纵队第二支队”当时还木有成立尼。地方志提供假情报哈。2 e- R, z3 i' O' K2 r
, k! R6 n9 m" w5 L6 [3 c6 z( F; A+ r9 `
不过东北人柏承君总是存在的,他那时在干啥呢?青年报的文章里,其实已经提到的了:1938年,和县县长赵永智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赵永智兼任司令,柏承君为特务大队长。% g% X+ ]: q1 P. K
  l+ Q1 A+ z& w+ K
这个和县自卫军的特务大队,经过若干转身,后来确实成为第十游击纵队第二支队的一部分了,只不过那已经是1939年的事情了。而组织和县自卫军的赵永智,则早在38年底的时候,就已被部下杀死,凶手及其带领的部队则为柏承君收留,后来也是二支队的一部分。
/ G0 m- a3 a( p8 h4 L
. Z6 N; g. S9 g' ~$ |% |$ L( `所以说38年时“皖东地方部队第十纵队第二支队驻守和县”的说法还是不准的。驻扎和县的安徽地方部队有没有呢?有,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和县属于安徽省保安第三支队的防地。这个第三支队的番号不久撤销,但其所属的两个保安团仍在皖东活动很久的,只不过指挥关系上少了支队这一层级。
0 M$ q" n9 M) g6 O8 v- f7 G4 V% `; y! ~0 H6 [7 g
其实大家在找部队的时候,往往都已经接触到这两个团的,只不过那个时候那个地界,头绪乱如麻,一时不好对号入座而已,正如青年报文章的感慨那样:
+ ]3 T9 x1 h' T7 h& Q8 W0 _7 g& L可以说,当时和县的地头,活跃着正规军、游击队、新四军、保安团、自卫军、大刀会等多支抗日武装。
# w6 s+ _8 y5 W8 y& ~6 n3 W0 w4 E4 P5 h# n! e5 ^1 `( U
文章中又有如下文字:# ~. x4 l3 d3 [% v" B' J$ d0 v
当时,川军杨森部第二十军以一部驻留和县、裕溪口等处警戒江防,主力移驻安庆,防守长江北岸。安徽省保安部队也奉命参加津浦路南段保卫战,驻巢县的保安第八团和驻含山的第九团分别向雍家镇、西梁山、和县、江浦一带游击。
8 E1 ^# R- b: z% Q2 R/ w; h7 S; R1 i
其实这里提及的安徽保安第八团和第九团,就是曾经的保安第三支队了。8 X. y+ O$ j% y4 s$ k% a# }
8 l/ b8 j( h, d& Z6 c% ]
其中保安八团的时任团长,可能对今人而言,知名度还比较高咧。他叫廖运升,是真正的安徽兄弟哦。民国时期,廖氏家族可说是将星璀灿,因为这个家族在辛亥时期就跟同盟会的武力淮上军联系在一起了。不过廖家在本省却常常被边缘化的,北洋派统治安徽时期,这比较好理解了,淮上军系的弟兄们走四方;国民党坐了江山了,为啥还出问题?还是跟的线有问题,这一系的大老,多是反蒋的。: q' v: k. ~, j+ U9 b

4 @* D  D; b6 Z& A- s- y6 g* @当然有人走得更远,廖运升的弟弟廖运泽,曾是南昌起义军中的团长,后来脱的党;他的堂弟廖运周,更长期是卧底。这也自然,廖家兄弟都是黄埔出身的,那时候的黄埔,蒋先生的亲信与对头,一起量产的,廖家兄弟近朱者赤,也是好理解。廖运升本人虽不是共产党,但因为上司反蒋,也上过一段另册。好在有黄马褂,守行为一阵,还是有出路的。他到保八团当团长,是因为老师在安徽当省保安处处长。3 u2 s! W  b2 }) z% Z6 v9 S2 k3 q
$ V& ^- Y1 P+ ?, X8 V+ x
廖家兄弟的故事,知道的人多,就不讲了吧。而且保八团跟和县关系小,关系大的是保九团。哎,上面不是说保九团驻含山的嘛?没问题,一个团不一定只在一处的嘛,实际上,和县地方志在说38年第十纵队第二支队驻守和县时,前面还有一句话的,是说37年保九团有六百人曾驻守和县。
8 I5 y) V7 n2 ~
2 `( ?5 P# H; t5 p& G- H: d: ~我们知道,上面那个第二支队的说法,是有些穿越的,当然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毕竟38年组织的和县自卫军的若干单位,最后还是演变为第二支队的一部分的。那么,保九团的说法又怎么样呢?& s& s' @' A6 k! f' N" _
$ C( v* h8 |4 `: w
它是不能错的。为啥?因为保九团的一部分,它就是和县的保安警察队。$ f+ {+ z2 b, H8 e1 Q: y" f5 [. S
3 @/ F. a! \% H5 O5 {7 e+ X
啊呀呀,看来和尚师太到处乱跑,历来如此啊。. Q& P& Z* W. A1 p* g0 w. p% a

# u4 [: o: w, s' K! D7 k! f. V还是略微说明一下吧,安徽省原来各县县属的武装力量,是县保安队;大约在1934年的时候,委座因为内忧外患,在南昌思考改革大计,觉得务必使人民新生活化,保安呢,则需要要集约化。红头文件发下去,当然不是谁都听啦,但安徽省已然中央化多年,于是积极实践,各县保安队被合编为若干保安团,指挥权也同时上收了。% n9 V" Q* J; R' j- [/ |
( e$ P# e* Q! r# j* }$ S2 N6 R
但到了1936年,委座又有了新想法,想把保安制度的改革和警察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安徽省再次遵命,在37年初的时候,又把若干保安团给拆散了,分到各县成立县保安警察队。日后和县自卫军的副司令,以及杀害县长赵永智的那个自卫军军官,就是当时随分拆的保安部队来到和县的。
# U8 J! b# \* f4 Q  ^7 ^7 ]3 |/ J: a+ [
+ C# c. e8 E% U  X& w& R可是保安警察队成立才不过半年,形势就越来越紧张了,鬼子要来了,领导们一合计,这打仗还是要靠集约化,干紧的,吹集合号吧,于是各县的保警队列队转身,又成保安团了。( N5 |  `; J5 p. `) g7 h
$ s7 A5 p7 k: B+ i
所以说,和县保警队与保九团(一部分),是稍息和立正的关系。无论叫啥名字吧,说这个部队在37年的时候曾驻和县,总还是不错的。38年的头里他们也应该还在和县一带活动,上面那句“…保安第八团和…第九团分别向雍家镇、西梁山、和县、江浦一带游击”,其实也蛮有趣,江浦是江苏的一个县(如今属于南京市的浦口区),是和县的邻居;雍家镇、西梁山则都是和县的地方,似不应与和县并列写。0 d3 O) J0 X8 m1 u# W( l, Z1 U, w
: t) r, n; y4 u% t" h8 |5 ]
命令往那里游击,是那里已经受敌蹂躏的另一种说法吧。不过我没有查到保九团在和县地面反击敌人的任何记录。江浦是去了,因为他们奉命从和县北开,经过江浦县,去了全椒县的乌衣。大概就是青年报文章说的:据《安徽抗日战争史》记载,1938年3月中旬,保安第九团600余人,从和县挺进江苏省江浦县星甸,并于3月20日收复江浦县城,给驻南京的日军以极大的震撼。5 I4 S: U5 s7 G  c4 y7 R( ]! Z) U
' l* \& F' c8 k' D7 Z; v  U6 l' R
这支数百人的地方部队,在南京边上就把县城拿了,叫全副德械的精锐部队情何以堪?其实也好理解,那时日军还是运动作战,以占领战略要点和消灭我军有生力量为目的,一些地方占领后未驻守或只有很少部队留守,还是很多的,和县县城就曾多次被占领而没有有效驻守。保九团收复江浦县城,不管有没有给敌人以很大震撼,给人民以宣传性鼓舞,那是肯定的了。
' w5 w6 s/ ?) Q5 z( [& K0 ~+ y5 a1 d: Q% {: O( t# L. C' w1 G/ M- W0 H( x1 n
至于日军坂井支队占领和城时,保九团应该不在和县了。和县那时要说还有安徽地方部队,就要算和县抗日自卫军了。
8 C6 I1 C6 z" }4 I' h0 A) _  h& r) M& E7 u: S
保警队都变回保安团了,自卫军又是怎么来的呢?' x8 r- u( r% V  b$ r& k* Q; v0 ?
8 |  n* P: s" P# \7 H
它是从县常备队和后备队逐步变身过来的。
; g/ C' J2 q- ]5 C1 I. n1 g; {8 y% {' @8 P
阿藕,问你一个问题,一回答,成两个鸟。2 _; M1 Q7 o9 ]0 l  j
% @6 N0 j9 m% p; Z+ f0 G# L+ v: K
神马是常备队?婶妈是后备队?
: f% ?& ?7 D0 r2 O) O; u/ [0 I, o& E* l' v! B( X

评分

参与人数 9爱元 +53 学识 +5 收起 理由
ddww111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皇家骑警总监 + 6 涨姿势
蓦然回首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acArthur + 10 + 5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禅人 + 8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0-29 14:53
  • 签到天数: 3 天

    [LV.2]筑基

    沙发
    发表于 2014-5-4 17:09:07 | 只看该作者
    考据的功夫真是了得啊。你说的淮上军政治上应该属于柏文蔚一系的吧?柏的资历很老,不过下野失势也很早。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7 11:21
  • 签到天数: 181 天

    [LV.7]分神

    板凳
    发表于 2014-5-4 21:25:19 | 只看该作者
    我说昨天怎么穷打喷嚏。。。

    点评

    明明是有人春天里到处乱走,还朗里歌浪朗里歌浪,花粉过敏哉  发表于 2014-5-6 03:4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3:35:37 | 只看该作者
    江淮客 发表于 2014-5-4 17:09 ! V' D" {; I7 n
    考据的功夫真是了得啊。你说的淮上军政治上应该属于柏文蔚一系的吧?柏的资历很老,不过下野失势也很早。 ...
    ! ^* S! m5 P  ~. v: U3 W. t
    所谓廖氏家族的“军官团”,大致要分成两代,这是指他们的年龄和活跃在军中的时代而言,不是按他们在家族的辈分划分,那要复杂多啦。不过两代人都与国民党元老柏文蔚有些渊源。百度词条里介绍,廖运泽辛亥革命时参加淮上军,这个无疑是错的啦,那时候他还是小孩,放炮杖还可以,若让他放炮,那就真成儿戏了。辛亥淮上军,是他爸爸等老一代廖家军的事。+ o& I1 b, l! N4 {' z4 D

    9 @2 P2 l9 g) t, ~/ `* b1 [其实第一代廖家“军官团”的奠基,比淮上军的建立还要早些,清末安徽新军的建立是他们的起点。而起点的起点,乃廖家青年廖少斋于1903年进安庆的军校学习,并在那里与柏文蔚成为同学。廖少斋毕业后当过安徽新军督练公所的卫队长,他在毕业前后动员、安排了很多廖家子弟出来接受军事教育或从军,可以说他是第一代廖家军官团的始作蛹者,同时他也是廖家军与柏文蔚关系的起始点,当然,这只是明的一个。
    ' n& A& L* l8 m6 ~
    . J% `0 K7 O3 T7 U9 d" e' p1 o廖少斋与柏文蔚是在哪里学习的呢?很多文章都说他们是安徽武备学堂的同学,这个还是有点问题的;武备学堂在1898年就开始搞了,学生要有贡监生资格或是世家子弟。这么个标准,看上门槛很高,可就培养新军军官而言,生源质量反倒不好;而且前后三班学生都学出师了,却还没有合适的部队带,因为新军还没有起步建啊。
    + ]6 D: `. }+ H: x& o5 K3 Y
    ' S+ B0 i/ _9 [' C5 h5 I终于有大佬看不过眼了,从社会上招了三百知识青年来,编成练军,所谓练军,拿后来通俗些的名称来叫,就是军校附属的教导队嘛,一面让毕业生实习带兵,一面也让学兵接受新式军事教育;因为这一重教育功能,所以也称为武备练军学堂。廖少斋与柏文蔚就是武备练军学堂的同学。这一批学生中后来出了很多有名的革命党人,当然,谁也大不过柏文蔚去。
    + e6 J2 ^% `8 |3 M$ ~7 S( R3 q7 M6 S. _( N/ b5 J3 R: J; R
    柏文蔚本是文人,一心想搞革命,但碰过几次壁后,觉得文攻不如武攻,要武攻先得练武攻,于是投身成为练军。又与陈独秀一起组织起了反清组织岳王会,这个组织在安徽是很先驱了,这个时候还没同盟会啥事呢,其重点是在新军官兵中发展成员,准备武装推翻清廷。柏文蔚是寿县人,所以发展的同志们也多是同乡,特别是早期;但是廖家所在的凤台县与寿县相邻,见面即使没有泪双流,至少一只半眼睛也要泪汪汪的,所以廖少斋、廖海粟、廖璞纯等人都成会员。廖璞纯还与柏文蔚的侄女结了婚: P0 M& }9 C; B- Q' e
    ' P9 }2 p8 r1 E
    廖少斋和柏文蔚等人是武备练军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学出来都成军官,物以稀为贵嘛,后来领导们想一想,还是要有层次,军官教育与军士训练要分道走,干脆练军学堂也不办了,另搞训练所培养班长,后来受廖少斋影响出来的廖家子弟,基本都是走这个路子了。安徽新军建立,一共两个团,完成军士教育的廖家子弟们便都被分配进去当班长,其中就有廖运泽的爸爸和廖运升的爸爸。9 u; d3 i$ J, \: n# f* n
    9 j! A* l; R% f
    岳王会在辛亥之前搞的大动作,就是安庆新军骑兵营的起义,很多廖家的人参加了,起义者中还有一个寿县人,值得提一提,他叫方振武,当时他不在军中,伪装开饭店,掩护起义。寿县人,同盟会的张汇滔、袁家声也由廖少斋联络,准备响应,但起义没有成功,没死的起义者四散逃亡,起义首领随廖家人逃到他们村里,由廖运泽老爸掩护在家里躲了一阵。岳王会就此不再活跃。不过之前其会员已经集体参加了同盟会,以后就以同盟会的面目活动了。
    7 o( o' ~& f$ |  n% `' ^' [0 ?% K
    , |* T5 n' ]/ q: q; H6 X柏文蔚没有参与这个行动,因为他早到南京新军去发展了,并搞了岳王会南京分会。同盟会的代表首先找的他,他决定带南京分会集体参加同盟会,随后才是安庆分会,但都仍保存岳王会的组织。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入了同盟会,有一个人不入,就是岳王会的总会长陈独秀(陈总大概想,跨会就算了吧,以后有机会,留着跨党吧)。
    $ [+ G& S  \4 F: L$ J+ d) R& T) Z1 a5 p5 `3 R# c% X
    据说当年对岳王会集体加入同盟会一事,陈独秀是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只是大家都跨了,剩总会长独秀,难免会觉得曲高和寡,所以他就一个人出国去了(陈总大概想,要不党跟着我走,要不党不走我走,总之我不跟着党走)) c1 _. ]# Z8 ~. A3 G
    7 H9 S, m2 v! ]9 @$ D: A% R0 K* J
    除了廖少斋与柏文蔚的同学关系,廖家军与柏关系的起始点,其实另外还有一个的,比较隐性一些,时间却更早,是在柏文蔚入武备练军学堂之前。
    2 x, |6 K2 ]4 B" ~! R4 ~5 p4 L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2 学识 +5 收起 理由
    皇家骑警总监 + 6 涨姿势
    老兵帅客 + 6 谢谢分享
    MacArthur + 10 + 5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0-29 14:53
  • 签到天数: 3 天

    [LV.2]筑基

    5#
    发表于 2014-5-6 09:12:37 | 只看该作者
    逸云三洲 发表于 2014-5-6 03:35
    - L, Y0 Z- W! Z" d1 [所谓廖氏家族的“军官团”,大致要分成两代,这是指他们的年龄和活跃在军中的时代而言,不是按他们在家族 ...
    ( X) S5 X1 ]$ g9 e1 o
    一定要填坑啊。柏文蔚还有廖家的资料不是很多,除了安徽文史资料。别的好像就不太多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8:00:38 | 只看该作者
    柏文蔚原在寿县时,和本乡一些志同道合的读书人组织过类似读书会一类的俱乐部,大家于此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为日后的事业做人脉基础。其中有一个人,名叫权道涵,日后也是安徽革命党人中的重要角色,不过他并没有当过岳王会的成员,因为岳王会成立之时,他并不在国内,早在柏文蔚往安庆进练军学堂之前,他已经东渡日本。
    ' k4 F, o$ d- `, C4 l
    3 M4 q! g$ w3 u: X3 S在日本好嘛,近水楼台先得月,也用不着日后跨会了,一步合成进同盟会就好了,这也正是权道涵所做的,同盟会成立之时,他就由黄兴主盟入会,属于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了,日后淮上军的领导人张汇滔,还是由他主盟接纳入会的。不过东京虽好,真要有成绩,还得回国去犯难冒险。于是权道涵张汇滔一干人奉同盟会指示,来到南京找当地的同志们谋反,南京的同志们还是很多的,包括这时已跨会并在新军中当营长的柏文蔚。不料海归们事机不密,被政府先下手为强,权道涵等三人被捕,张汇滔侥幸脱逃,只好回家乡寿县继续活动。9 v0 [6 S; k) W" L
    % [2 a1 B' C& f0 `( |
    柏文蔚原是没有直接暴露了,可是嫌疑已在,自觉危如累卵,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逃到吉林去了。那时候通讯肯定是不灵光,而且朝廷省钱不肯养政审人员,逃亡革命党人易地混进反革命队伍的数不胜数,柏文蔚跑到东北去也不例外,继续做他的营长,过一段还升了团长了,可见因祸得福。权道涵呢,不幸中亦算有大幸,因为同案的同志中有高干子弟尼,致使政府手下留情,权道涵虽然不是照顾对象,而且是判得较重的一个,但同一案子,差距太大也难看,故此留得性命,被押送原籍囚禁,一直到张汇滔等率军打下寿县,才重获自由。. h9 w: f! V: T2 ~2 T; |6 N

    ! M  B) @8 ]# D. d$ w柏文蔚和权道涵,也算患难朋友了。所以这是柏文蔚和廖家关系的另一个起始点。
    0 a& `- F, @" q* w) {
    ( Z# h. S9 n9 |9 y慢来慢来,这寿县的柏文蔚,自去结交同乡权道涵,跟凤台的廖家怎么连?, V0 J8 `9 _; j" x. O7 |; F8 @
    * G3 J( d# t0 K( ~
    自然是血脉之连啦,权道涵不姓廖不假,可他妈妈原是廖家的姑娘啊,她娘家是廖氏家族中的大户,一个兄弟是文进士,另一个兄弟是武举人,当过清军守备的,武舅舅非常喜欢权道涵,等他长大了,就亲上加亲,把闺女配给了他。所以权道涵虽然不姓廖,却是廖家的外甥兼姑爷,亲得很呢。上面提到的柏文蔚的侄女婿廖璞纯和他的哥哥廖海粟,都是权道涵的表兄弟。; q$ n! E, T0 i

    0 g. |$ C' W3 e( F1 d% h1 O0 @( \) f辛亥年寿县革命党人张汇滔、袁家声等聚众起义,打下寿州。起义军虽是寿县人为主,凤台革命党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候廖少斋逃祸在外,在家的廖家子弟以廖海粟为首,为起义军冲锋陷阵。起义军进城后,打出了淮上军的旗帜,本拟推张汇滔为总司令,后张本人动议,举本地民团的老总王庆云为总司令,张汇滔、袁家声等三人为副总司令,军中一共设十三军统,除总司令副总司令都兼军统外,廖海粟和刚刚出狱的权道涵也在十三人之列。
    9 B5 q# s$ U% T% I2 X; g) [* M; ^1 J8 h. M. i/ L" P" ~+ h4 p  r+ f  H8 p
    淮上军占住寿州城后,分兵四下攻城略地,廖家子弟随袁家声东征,先取了自己的家乡凤台,然后定远后、蚌埠、凤阳等地也都落入起义军手中,不过随后就遇上劲敌,张勋由南京撤退而来,起义军在蚌埠就地阻击,却遭受重大挫折,光是廖家兵就损失了四十多人,营长廖璞纯阵亡。袁家声命廖海粟赶往南京,找时任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的柏文蔚求救,柏文蔚拨兵来援,将战事稳定;淮上军另一路由张汇滔带领的部队,也是先胜后败,后来南京、安庆的革命军来援,淮上军退守颍州。
    8 h  z) ?2 x. B9 M% d0 w8 G; {: t# f' _
    南北议和,淮上军改编为第一军第四师,袁家声为第七旅旅长,张汇滔为第八旅旅长;廖家的老革命廖少斋随广西起义军来南京后,也转来柏文蔚的第一军来,任军部直属的独立团团长。基于淮上军在寿县的分兵,廖家子弟基本都跟着袁家声一路,所以都在第七旅,其中廖海粟为第十四团团长;廖运泽的老爸是第十三团团附,廖运升的老爸则是旅部的军械官。2 ^3 n$ B2 M" r

    8 o( ~% [/ l7 f出任团长的廖少斋和廖海粟二人,是廖家子弟兵中职务最高者。廖家姑爷权道涵,则因为不是军人,没有继续在军中服务,他虽然曾是同盟会任命的安徽方面的负责人,可是被抓起来很久了,在基层中的势力并不大,好在他的政治资格很老,上层革命党人都知道他,于是代表安徽入国家参议院为参议员,赴京上任去了,比他的表兄弟们,地位还是高多了。
    % l% r* g" [6 H4 I柏文蔚后来出任安徽都督,组织班底,当然要找自己人来帮衬,于是重用老友家人,权道涵文进士舅舅的儿子和武举人舅舅的儿子原来分别在独立团团部和七旅旅部当副官,这时都被调进都督府,武舅舅(也是老丈人)的儿子当副官长,文舅舅的儿子当秘书(还是一武一文哈)。
    ( R! Z) K# E' Z( l, m; I6 c; h0 j) l" I! {, k7 V; A+ X
    其实廖秘书虽然参加过淮上军,却从来都是以文名立世,也不在清末从军的廖家子弟之列,所以调到都督府,真正得其所哉。秘书的领导是秘书长,不过这个秘书长比较厉害,连都督有时都要看看他脸色。
    . q, Z' @" Q& l7 D- j
    & U% {4 R. _9 M: y神马人这么牛?要知道那时候的都督,一元化领导,职权大的很呢,按现在的概念去套,属于省委书记兼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兼武警总队总队长,秘书长给他看脸色,那要算啥?省顾问委员会主任?: R3 S: u5 M) Y/ w4 N
    ) l7 p! j# f7 {; D8 v% f1 X  M
    嗯,别说,秘书长以前倒确实领导过柏文蔚,谁呢?岳王会总会长陈独秀。
    ! I5 J8 W8 ?8 d6 B, b: J1 v" T4 q
    # s/ k& X) y/ q
    3 l2 T# G4 J& I' {5 z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0 学识 +5 收起 理由
    ddww111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acArthur + 10 + 5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禅人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燕庐敕 + 6
    西楼客 + 4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7 11:21
  • 签到天数: 181 天

    [LV.7]分神

    7#
    发表于 2014-5-8 16:21:45 | 只看该作者
    安家书场重开,坐蒲团、嗑瓜子,再沏一壶茶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02:15:30 | 只看该作者
    和谈成功,皇帝退场,嗯,确切地说是太后抱着皇帝退场;大总统呢,则由孙小头换成了袁大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北方的广大朝臣们,除了跟旧皇上死心塌地的,其他人的危机并不深,只不过以前拜皇上,现在拜一个旧同事而已,只要肯拜,饭票是不愁的。人事问题严重的,那是南方。
    # q5 I) e$ I2 G7 |7 @' O$ l+ h; S: g* [$ t+ D8 ^9 J* c
    为啥呢?这俗话不是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革命党人虽然帮着把爱大皇帝的江山改成了袁大总统的社稷,却并不能改变北京对其的感观,还是一帮捣乱的家伙呢。所以改朝换代之后,北方的大刀继续向南方革命党人的头上砍去,顺理成章的事情,只不过一手硬一手软,硬刀子少一些软刀子多一些而已。, W% {  b' x; [: ?4 t

    & x3 Y0 C* D* B. S2 \不过公平地讲,北洋容不得革命党,革命党人又岂是容得革命党人的?就拿安徽来讲,一个同盟会,夺权之后转眼成七八个党,谁也不买谁的账,一个都督府,走马灯一样地换主人;而且省政府充其量就顶个省城政府,出了安庆城,到处是革命同志的天下,有人喊口号,无人纳钱粮,省城那么多革命干部,难道喝西北风去吗?5 Q7 S( ^3 V9 m4 v

    ; N! r7 ^* ~* _% e8 S* m7 B更糟糕的是,安徽的乱局给北京的干预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一旦北方派人派兵平定局势,安徽的革命党势必被扫地出门。为杜绝北京出手理由,黄兴只好痛下决心,利用革命党在南京还有剩余权力,下令第一军军长柏文蔚带兵进入安徽,武力平定局面。! r$ N, f& ?/ Y: g3 G1 [& H6 t' {

    * r1 x. _7 |" W: j* P5 U! |黄兴领导革命,屡败屡战;安徽这一案例,策略时机却都比较正确,而执行人也选得合适,倒不是柏文蔚有惊天军事才具,事实上柏文蔚军事、政治才能平平,既不象有些人眼中的无能,但也决不是一等一的人才,但是此君待人还比较诚恳,并且是安徽的革命前辈,人脉、威望富富有余。所以他去安徽,虽然带着兵,却不是太咄咄逼人,正好软硬之功兼收,未造成实质性流血,各地革委会便纷纷摘牌,省政得以运转。
    9 O- \1 ]7 n$ u* t( l/ a
    - _0 x6 L5 O- K' w4 R于是大家推柏文蔚主持安徽,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前任都督是柏文蔚的朋友,虽然老朋友讲明了让贤,柏文蔚可能觉得还是应该推辞一下,所以离开安庆,可是他前脚回到浦口军部,后脚说客就到。谁啊?老朋友陈独秀,特意赶来劝驾回省的。陈独秀劝柏文蔚,局面变化很快,浦口的军部是浮萍,朝不保夕,及时接印安徽,才能为同志们保住一方热土,目前革命党人中,只有他才能压住安徽局面,为己为人,都应该当仁不让。3 t# p4 d" y. x, t) s3 Z/ v8 y+ M

    $ o/ t" E5 I) S; |* v, P, y; q6 N柏文蔚听听对头,也便就势答应回省,并要陈独秀出任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当然也是当仁不让的。有同学要问,据说陈独秀私下对柏文蔚的能力评价并不高哈,为啥急急赶来找这么个领导?这一方面,柏文蔚确实是当时的最好人选,以私人感情而言,也是最好的选择,于公于私,陈独秀希望柏文蔚去主持安徽,是非常合乎逻辑的,至于为啥出任幕僚长,喏,陈独秀是个主意很大的,找个主意不大的领导,大家方便嘛。" p- K# v" C# ?  p! \
    2 M- c9 T4 z: a: K7 ]" E! C
    其实不管是柏都督的主意还是陈秘书长的主意,当务之急是顶住袁大总统的主意。委任柏文蔚,袁世凯是无可奈何,他手下失望的人更多,为啥?北洋军当年起步,是对淮军的拿来主义,北洋系中安徽人木老老,要不日后怎么会有个那么厉害的皖系呢?民元虽然还不到皖系耍宝的时候,安徽省的大小官位,已然好多眼睛盯着呢。% d& w/ D( `1 ]+ D

    4 [# ]  ^. X! c3 H; A/ g袁世凯为己为人,对安徽人事的功夫总要做下去,不会因为柏文蔚任了都督就结束了。柏文蔚倒也是不糊涂,要想不被架空,大总统掺的沙子是一定要堵回去的,结果袁向安徽派民政长的企图被挫败,可是军政司长还是让段合肥的人任了;其他重要职位,柏文蔚基本用了革命党的人,至少表面上看革命党还能掌握局面。可是正象前面说的,革命党人脾气大得很,大家都是经天纬地之才,柏文蔚算可以,总算把大家拢在一起坐,可真要干活,哪里能指望令行禁止,不把你贬得一钱不值就算积德。* @- c: U7 `% m: n7 W" b# `
    % T& n/ c1 k5 q# E. C, Q% x
    何况大总统是多少年练的精?你不是只要革命的泥不要反革命的沙吗?大总统可有点泥成沙的精手指呢。革命党的柏都督陈都督们,还傻乎乎地努力捏泥人呢,等大总统刮北风的时候才明白,一堆沙器啊。当然,这是后话。8 ]/ e/ y' |- t- W
    0 a; t. M( U1 Q6 V+ j
    柏文蔚任安徽都督后,袁世凯不仅想算计掉他管民政的权力,更要紧是搞掉他的军事权。民政还有个由头,都督铁定管军事,怎么算计?咳,柏文蔚本来不是第一军军长?大总统说了,都去省军区了,野战军不要兼了。安徽省军是多少山头凑和出来的,柏文蔚人缘还算好,大家客气叫你声老大还不成问题,真要运用起来,哪里这么听话?& D, d! ~( R6 B" n! J+ [  a; t

    8 i/ w" l  l+ [8 A7 A柏文蔚的第一军有三个师,其中两个在江苏,没有办法,遵命移交了;第四师,也就是原来的淮上军,那是还在安徽了,并且土生土长,总算让柏文蔚找到留下来,改成安徽省军。可是还没有高兴几天,中央的紧箍咒又来了,你安徽要这么多部队干吗?裁军!没办法,一个师变成一个旅,原来两个旅长只好留一个,谁呢?张汇滔。
    " O: H( y7 ], w7 I
    1 w2 h, n0 y+ D3 Q0 o: I6 s- l% b. v9 t  n2 [" e

    5 U1 A  p3 O$ b6 w9 w5 @3 a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学识 +5 收起 理由
    MacArthur + 10 + 5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9#
    发表于 2014-5-16 02:35:34 | 只看该作者
    这种“革命”,就像两伙儿古惑仔拉人马讲数,还不如古惑仔呢。。。 人家划好了地盘一般不会去随便动别人的奶酪,对袁大头和革命党来说,讲完数不过是掐暗架的开始呢。。。* v/ L7 ^! {- h' V) l8 m

    ( W- Q3 {1 J% p9 h柏老咋那么听袁大头的呢?军队说移交就移交呵?我看这两个师本来也就不怎么算他的吧?干脆顺水人情了。。。
    % Y, B6 r8 `8 y! \1 I. ^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03:36:37 | 只看该作者
    MacArthur 发表于 2014-5-16 02:35
    - H" n7 a  o* H/ K这种“革命”,就像两伙儿古惑仔拉人马讲数,还不如古惑仔呢。。。 人家划好了地盘一般不会去随便动别人的 ...

    / {! b$ q9 d% e+ K% @1 ]; D8 }那年头的革命党,论私德,大概不如反革命党,
    . F, M/ _9 v0 p% s+ y8 v" ^据说汪同志去暗杀王爷被抓,王爷说了,小同学骂得很对,我们很烂,只是不知道你们要能坐天下,会不会比我们更烂……' v3 A  g- O, V; `/ J
    + e0 d# y' {1 C9 K6 h# \1 B4 f; L' J
    至于柏的第一军,和那时其他革命军一样,都是建立不久的部队,松散的很,军长的控制力也有限,远不象北洋军那样上下级跟随有年,形成一个团体: G' b2 u6 V/ m& J
    不过它是以南京新军的残部为起点,柏在那支部队还有点基础,比对安徽省军好些,
    3 _% B5 U$ q3 z- f但不交不行,不仅北京的理由冠冕堂皇,而且革命党这里本来就僧多粥少,你一个人占两个坑,大家一哄就很臭4 Q9 F. f5 y, Q; d- a
    而且那个部队本来就是江苏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3-1 00:08
  • 签到天数: 2397 天

    [LV.Master]无

    11#
    发表于 2014-5-16 04:03:39 | 只看该作者
    逸云三洲 发表于 2014-5-15 14:36
    % B/ N7 X# O1 ~那年头的革命党,论私德,大概不如反革命党,! a( Q5 W4 \8 z; u7 ]- c
    据说汪同志去暗杀王爷被抓,王爷说了,小同学骂得很对,我 ...
    5 }. c% L, @2 E5 q& [# W
    即便是现下的“柿油党”,跟财团们沆瀣一气,互相倾轧,死道友不死贫道等等龌龊,也很见当年风范。。。 见柴大妈最近的自白书。。。 离题了。。。
    / L3 D$ }" e, k7 l# [) M& v0 z3 B3 C# d" b% R. I8 H* r! C8 Z- `6 y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4-5 14:3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12#
    发表于 2014-5-16 11:56:28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26 10:34 , Processed in 0.05006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