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4-3-5 11:59 编辑
% u+ T$ a2 d* E7 f* z& X
: B; A3 [) V' V: G% O$ w0 F. ]7 a5 A: M! o3 Y8 r1 v8 F0 ~# `8 j
《一、蒙古来袭》
& |, ?: V9 b/ Q' S2 D( J$ m7 c
. R" a6 j7 C4 Z
0 c4 A9 A! `6 t- J1 C& e- t H公元1717年也就是藏历火鸡年盛夏,仍像以往一样时晴时雨的圣城拉萨里,同样如同以往一样悠闲生活、品着甜茶聊天的人们,正惊讶地注视着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策马狂奔,飞腾的马蹄溅起一片又一片的泥水……
) p# b+ `7 c0 s& K7 h( Z( K1 m9 H0 S( f2 A1 Y3 V# U- l4 P
很快,统治西藏的蒙古和硕特部汗王拉藏汗得到了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消息——信使说,一支神秘的军队突然出现在神湖纳木措之畔,他们杀气腾腾厉兵秣马,意图与动向都不明朗。
3 _, T; ?4 N! ]" V: L6 j. h& G
/ R3 _* i" w& E- k去过西藏旅游的朋友们都知道,纳木措湖离西藏首府拉萨并不算远,通常的话一天就可以来回。因此,如果纳木措湖畔的那支神秘军队想对圣城有所图谋,即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他们杀到拉萨也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W- \' ]- V" Y4 U9 W
. P( P+ ]8 s- g+ ]就在拉藏汗的惴惴不安中,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由其他信使陆续带来,那支军队正向圣城急速挺进,明显来者不善。但让这位和硕特汗王哭笑不得的是,信使还告诉他,这些杀气腾腾的家伙竟然是拉藏汗自己的亲家——准噶尔汗王策妄阿喇布坦派来的,他们宣称来此的目的其实相当和平:送自己汗王的女婿同时也是拉藏汗的儿子甘丹丹增夫妻回家。
P2 N% g9 o, t6 m7 M
" N: ~: L8 I$ [/ j/ c! n4 U经历无数腥风血雨政治争斗的拉藏汗自然不会相信这些鬼扯——事实上,这位汗王正是通过谋杀自己的亲哥哥才上位的——惊慌失措的他立即下令全藏动员,准备应战。很快,一支主要由卫藏(即今天的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抽调的军队组建而成,随即开往藏北对抗准噶尔。由于拉藏汗手下的蒙古骑兵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这支军队主要由西藏本地人构成,为首的是拉藏汗一直十分信任和欣赏的秘书官颇罗鼐,藏语又名索南多杰。
. ~1 K& D; l5 O0 ~" t) [. {, v; s3 i- z1 R8 ~, `4 A I5 ~
那么,西藏怎么会由蒙古人统治呢?准噶尔人又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亲家的领地里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且听我慢慢道来。: K% ]/ f* d4 }! M: v$ {5 k, }- t
4 G- m$ i( J2 G0 i大家都知道,当年蒙元曾统治过西藏,而且元朝皇帝们大多笃信藏传佛教或俗称的喇嘛教,八思巴等藏传佛教首脑甚至成为国师和帝师,他们掌握着帝国宗教事务的最高权力,风头一时无两。但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到草原和大漠,没花多少时间,他们再次变成了野蛮人,也割断了与西藏的联系。很快,蒙古人放弃了藏传佛教信仰,重拾起祖先的萨满教。直到十六世纪,藏传佛教才重新进入蒙古高原,各派僧侣纷纷前来传教,其中就包括迅速崛起的格鲁派,也就是俗称的黄教。- h1 b1 V" Y% I A S+ B; J/ ^
- a4 s7 o. H A" z! z
公元1578年,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应邀专程来到青海湖边,与蒙古强大的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北元中兴之主达延汗的孙子)会面,索南嘉措宣布俺答汗为“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俺答汗则回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这就是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称谓的最初由来。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首脑搞了个彼此间的认证,你承认我是政治领主,我承认你是宗教导师,双方互相捧场。- d% w: ~% e& D5 @0 _: W
( c$ B- I# n# X3 p) Y回过头来再说说“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这是一个梵、蒙、藏结合的尊号,其中“瓦齐尔达喇”梵文意为“执金刚”,“达赖”蒙语是“大海”,“喇嘛”是藏语中的“上师”,合起来就是“啥都明白的大海般渊博的金刚上师”。“达赖”或“大海”,在藏语里是“嘉措”,正与索南嘉措的名字相合,至于这只是一个巧合,还是俺答汗根据索南嘉措的名字而专门为他定制,就不得而知了,显然后一种可能性更高。: u' N" M6 [; B7 ?) Q- c) g
, C$ G. P: P# T
因此从索南嘉措起,后世达赖喇嘛的法名中都包含有“嘉措”这个词,译成汉语就是XX海,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六世达赖大情圣仓央嘉措,其名字就可以译成“乐海”——“仓央”是“音律”——显然这个法号即使用在汉地和尚身上也是很合格的。与之对应,历代班禅的名字则多用“坚赞”,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首领”,像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翻译过来就是“经书领袖”——“确吉”在藏语里表示“佛经”。
9 k# x$ b8 x7 X3 b$ f6 [
& Q( r7 y1 a c6 A# j到了十七世纪中叶,西藏日渐壮大的黄教集团与统治西藏的藏巴汗政权频发摩擦,矛盾已经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藏巴汗”这个头衔,虽然看着像蒙古或突厥人,但却是地地道道的藏人,他们信仰与黄教尖锐对立的噶玛噶举派(白教的一支),并尊奉该教派领袖嘎玛巴法王为信仰上的宗主,这个政权以今天的日喀则为中心,一共传了两代共二十四年。
. N6 ~9 d0 I, L
% c& a' S& t# |藏巴汗不仅谋杀了四世达赖,还试图禁止达赖转世,只是在与自己私人关系很好的黄教大活佛罗桑曲结努力斡旋下,才不得不答应罢手。但是,他们彼此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消灭对方——黄教在西藏民间基础雄厚,而白教则掌握着上层政权,双方都各有支持自己的武装,势力可以说旗鼓相当——于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了中国西北勇悍善战的蒙古人身上。& K: T, \" Q3 ]5 f3 i1 c6 X
+ s( r0 y( E( I# G, d/ Q当时,曾经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中国境内的蒙古部族大致分为四部分,一是位于现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二是位于现在外蒙古及更北地区的漠北蒙古或称喀尔喀蒙古,三是位于天山北麓的漠西蒙古——它还有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等称呼,其下又分四大部落,和硕特部与准噶尔部都是其中之一。
, R p/ y8 q4 i" S; h
& g3 b. P& L+ m& D: i9 _藏巴汗首先发难。当时,漠北蒙古的一支在首领却图汗的率领下,从今天外蒙古的科布多出发进入青海,并以武力占据了青海湖周围区域,却图汗是嘎玛嘎举派信徒,他随后派其子率军一万攻入藏北,该王子有个漫画人物的名字——阿尔斯兰,这是一个来自突厥语的词汇,意思是“狮子”。既然同是教友,藏巴汗遂与却图汗联系,企图借助蒙古人的力量消灭黄教,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 K: l2 E6 B: m4 e
+ R2 M7 W+ J: H% x/ B5 A
但谁知阿尔斯兰王子进军西藏途中,却在青海玉树附近遇到了漠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这位固始汗是个虔诚的黄教信徒,在他的劝说下,阿尔斯兰不仅没有帮助藏巴汗,反而掉转兵锋直扑其老巢日喀则,藏巴汗抵挡不住,只好一面求和一面向却图汗控告其子违背父命,最后阿尔斯兰被愤怒的老爹派人杀死,藏巴汗躲过一劫。& k+ h* o5 h. Z7 G7 g
0 d5 p- p/ y5 ~4 \! e+ V) h. j搞定了却图汗,藏巴汗继续积极奔走,最终编织出一张看上去十分厚实的黄教包围网,参与者包括:统治着西藏本土的藏巴汗,占据着青海的却图汗,前面说过这两人都是嘎玛嘎举派信徒;号称“木天王”的丽江木氏土司,他是康区南部的霸主,占据着云南迪庆州以及四川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等地,其领地最大时面积甚至超过了浙江省,这家土司也信仰嘎玛嘎举派,还曾邀请嘎玛巴法王赴丽江传教;以及康区北部最强大的白利土司,其地盘在今天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州,此人并非藏传佛教信徒,而是尊崇藏族原始的苯波教,与异教徒合作围剿看上去更危险的黄教,显然是出于权宜之计。* W' E% }% k8 c7 d3 l5 Z1 u7 r
2 m8 a. e! [$ g; c, K6 v& s! j/ y9 C2 g此时,黄教两位首脑、年青的五世达赖和年迈的罗桑曲结也在寻找强有力的外援,和硕特部那位虔诚的固始汗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这位蒙古可汗本名图鲁拜琥,少年时即以勇武著称,他继承了哥哥拜巴嘎斯的汗位,由于图鲁拜琥曾被黄教活佛东科尔呼图克图赠予“大国师”的尊号,因而被人们称为“国师汗”,传来传去就成了“固始汗”或“顾实汗”。
8 `9 n k$ R/ D& H! i/ J$ R" _8 O! x
其实,固始汗对青藏高原也早有觊觎之意,他的领地在现在新疆的乌鲁木齐附近,但他和阿尔斯兰相遇的地方却是青海玉树境内的通天河畔,因此除了理解为这位蒙古可汗当时正在亲自对青海进行悄悄侦察之外,恐怕没有别的更好解释。而漠西蒙古人大多都是虔诚的黄教徒,进军圣地驱逐异端,对他们无疑具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更不要说青藏高原那些肥美牧场的诱惑了。: E0 N9 D" e! q. E) _- ?" L
4 D+ l0 F, K& n9 V% e
于是,在两位黄教领袖的邀请下,固始汗打扮成朝圣的香客潜入拉萨,双方秘密商定了下一步计划。固始汗回去后开始悄悄准备,1636年秋,他率领和硕特、准噶尔等部组成的卫拉特联军,由新疆突然攻入青海。次年初,卫拉特联军以少胜多,大败却图汗,很快占领了青海,和硕特部随后移居这里,将其原来天山之麓乌鲁木齐附近的地盘转交给准噶尔部以做酬谢。" w( t. }4 X8 D
; D& z) B- e* i+ W5 m2 K" p* y% k其实,除了满足两位黄教领袖的求援外,固始汗进军青藏高原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当时和硕特和邻居准噶尔两部摩擦不断,而前者的实力明显弱于后者,尽管和硕特首领固始汗是卫拉特蒙古名义上的族长,但他对准噶尔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却没有进行制约的实力,两个部族火并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 K) {0 _. m8 b2 ]* q, M. P0 O. |! N
正是在这种局势下,为避免冲突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最终的火并,固始汗才主动放弃了新疆的地盘,率领族人向青藏高原这个崭新的地域进军。做为取得对方原有地盘的交换条件,准噶尔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答应助固始汗一臂之力,于是才有了两部联军大破却图汗的一幕。在此多说一句,巴图尔珲台吉有个儿子被认定为黄教的转世活佛并成为五世达赖喇嘛的学生,他就是日后几乎统一整个中亚草原的博硕克图大汗噶尔丹。
5 S; r0 Y- L+ R/ M) ?7 y0 x! u+ G0 M5 @6 s8 J( X6 [& ]
杀死却图汗占领青海后,固始汗在五世达赖和罗桑曲结的要求下,继续率军进攻康区,大致包括现在的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以及西藏昌都地区。蒙古铁骑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消灭了对黄教极不友好的白利土司,降伏了木氏土司并迫使其退回丽江,使得青海和康区终于连成一片。随着各路神仙的退出,中看不中用的黄教包围网土崩瓦解,黄教势力已将死对头藏巴汗彻底压缩到后藏(日喀则地区)一隅,双方的最后决战终于到来。
, l+ s) Y Q! a$ M& o' k% |3 R- y( Y E1 ~5 @4 a! g
公元1642年,节节败退的藏巴汗被蒙古军队擒获,不久被处死,黄教势力终于彻底占据了西藏,嘎玛巴法王被迫逃到丽江避难。固始汗效仿当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对西藏萨迦派(俗称花教)领袖八思巴的前例,将西藏十三万户(其实就是整个西藏,元朝曾将西藏本土划分为十三个万户辖区)献给五世达赖喇嘛作为供养地,由于此时西藏十三个万户辖区早已名存实亡,因此固始汗在名义上将整个西藏布施给了黄教集团。
. c7 m+ `+ p5 n/ [# O: ^7 i5 k/ h& S* B- O! y* {' E* E
从此,固始汗被黄教信徒尊奉为象征力量的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与藏人们心目中观音菩萨的化身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文殊菩萨的化身清朝皇帝一起,成为护佑雪域高原的三大怙主。- Q% R- r B2 {. a
! p/ t, \. E+ ?) Q7 G
在宣布将这片广袤的土地供养给黄教的同时,固始汗同时却采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行动——这位蒙古可汗并没有拜五世达赖喇嘛为师,他为自己选择的上师,正是前面多次提到的那位罗桑曲结,这位扎什伦布寺主是四世、五世两代达赖喇嘛的师父,黄教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僧侣,人们普遍认为,在四世达赖去世后到五世达赖成年前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是黄教事实上的最高领袖。当年要不是此公积极斡旋,藏巴汗很可能禁止达赖喇嘛继续转世,而在和硕特蒙古人席卷青藏的狂飙中,老活佛也是固始汗和小达赖背后的谋主。
4 W p( `: E% R9 S/ y# E' m' @% w! f# R/ N1 Y' C
仿效当年俺答汗与三世达赖的范例,固始汗宣布,赠予自己的师父罗桑曲结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此词也是梵藏蒙三语合一,意为“智慧和勇气兼备的大学者”,“班禅”这个称呼即从这时开始。黄教集团随即宣称罗桑曲结是第四世班禅喇嘛,并为其追认了三位前世,至于最为重要的第一世班禅,则被认定是黄教祖师宗喀巴的第二大弟子、同时也是黄教历史上第三位首脑的克珠杰.格勒巴桑。由于罗桑曲结是班禅活佛体系的真正开创者,也是事实上第一位真正的班禅,因此许多人尤其是西方学者,往往直接称其为一世班禅。6 h4 k+ D4 A! ~/ e7 I6 L6 L
7 ^3 g' z0 n) j3 _, R尽管身为西藏名义上的第一人,五世达赖喇嘛的地位表面上尊贵无比,但他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实际上被固始汗架空并没有什么政治权力,西藏地方政府由固始汗以达赖喇嘛名义任命的第司来实施具体管理。达赖只做为一尊宗教上的大神被高高供起,而且还不是唯一的大神,因为汗王的师父班禅也会分一杯羹,从历史记载来看,固始汗与班禅的往来远比与达赖密切,经常找各种理由赠予扎什伦布寺大量庄园田产,班禅活佛系统从此迅速壮大,直至与达赖系统分庭抗礼。' P0 m! h# L6 M8 [' H/ W
+ }! [8 k7 }3 f3 z
为加强对圣地的统治,固始汗将和硕特汗廷由青海迁移到西藏,至于首府的位置,他选择了黄教的老巢拉萨而不是原来的日喀则,于是自吐蕃王朝灭亡八百年后,这座圣城终于再次成为西藏的中心。终固始汗一世,这位蒙古汗王始终牢牢掌握着西藏政权,史料记载道,西藏高级官员均由其委任,他还主持制定了《十三法典》(该法延续了几百年,直到西藏民主改革才废除),健全西藏地方行政机构,新增了噶伦代本等军政官职,为数众多的蒙藏军队更是在其直接控制之下,而后来影响西藏历史的许多人物,比如康济鼐、颇罗鼐等,都出自于这支武装力量。' {! y! x; @9 r! x
$ o5 @) r) X0 F0 C
固始汗在位时鼎盛的和硕特汗国,总面积肯定超过二百万平方公里,它几乎占据了整个青藏高原,包括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北部,云南迪庆州,甘肃甘南州,甚至在遥远的新疆还保留着一块和硕特飞地,由固始汗的兄弟和侄子们统治着。值得注意的是,汗国各地行政体制是不同的,固始汗亲自坐镇圣城统筹大局,西藏本土由汗廷直辖并委任地方官员;康区(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等地)由各家世袭土司为汗王实施间接管理,土司们需要向汗廷缴纳赋税,并提供乌拉差役即免费劳务;而安多(青海、四川阿坝北部、甘肃甘南等地)则是固始汗子孙们的封地,他们统领着强大的骑兵军团,做为汗廷藩属和护卫羽翼,留在了广袤的甘青大草原。* B! Y& m" m9 O
1 g, _1 y/ \ y6 M5 ^ R, F& R
因此,今天一些人试图将西藏等同于辽阔的和硕特汗国,进而以此为依据主张所谓的“大西藏”,这就如同将中国等同于蒙古帝国,怂恿天朝要求对曾属伊儿汗国的伊朗或曾属钦察汗国的乌克兰主权一样,都无疑是相当荒谬的。要知道青藏高原这一大片地盘,当初可是蒙古兵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点点用人头堆出来的,后来人妄想凭借几寸舌头就喷为己有,世上哪有这样的美事。
1 V6 L( t$ J) b! J8 K8 e- Y- [# H9 f! n1 a% I
公元1655年,在平静地统治了藏区十三年之后,固始汗图鲁拜琥,这位被黄教徒尊为“丹津却吉甲波”——“丹津”即“丹增”,指佛教护法神马头金刚,“却吉”为“佛经”,“甲波”则是“王”,合起来便是“佛教护法之王”或“持教法王”——的蒙古可汗,于圣城拉萨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三岁,在当时绝对可称高寿。随着这位一代雄主的离去,多年积累的矛盾也逐渐冒头和爆发,其中首当其冲的问题自然是,人口占少数的蒙古人和占绝大多数的藏人,是否要重新分配权力?- u: V: @* u3 e. [$ C; P( J5 l. w% P
2 j2 O4 S ~! q1 T- f9 O* a( {; N如同一位隐忍许久蓄势待发的高手,蛰伏多年的达赖喇嘛终于出招了。, N1 Y+ B) l) k2 A2 @+ I
; ^* k5 o" [+ J+ S% d4 v
# N) j7 I% v% l待续,请继续期待下篇《二、达赖喇嘛》
/ G3 Q# A; i5 u! v- G; |1 ]1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