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印双边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31 04:0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15:2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71.cn/2013/0519/714793.shtml
    http://www.71.cn/2013/0520/714894.shtml

    叶海林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

    我们在谈论中印关系的时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印度?因为这两年大家对于印度的关注确实比以前高,那么这个高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印度自身的变化很大,它的经济增长、国际地位的相对提升等等,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国家。这就是第一个我们要关心的问题,就是说印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的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假如印度今年就垮了,明年打内战,后年经济增长率为负10%,我们不用想这个事了。我们想的是印度的问题,就不用应对所谓印度的挑战。就是这里面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正确评估一下,印度的未来到底是什么。

    然后才要在这个问题上理解清楚了,才会谈到一个,我们怎么去和印度打交道?这样的一个涉我性的命题。因为归根结底,咱们说金砖,刚刚在德班开完会,金砖有三个国家是相互相邻的,就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巴西和南非基本上不会出现在我们思考政治问题的思维当中,因为毕竟太远了。但是俄罗斯和印度是我们的邻居,这是没办法的事,你喜不喜欢你也得跟它在一起混。中国人对俄罗斯一般有幻想,觉得苏联时期和我们有特殊的关系,还有就是现在大家都不太喜欢美国,美国也不太喜欢我们。

    一、国际关系分析:定量优于定性

    对于印度我们的看法就是喜忧参半。我们会注意,中国搞印度的学术研究或者政策研究,基本上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是很有意思。就是说很少有研究对象国这么泾渭分明的,中国研究印度的就两派,支持印度的和反对印度的,就是没有中间地带,要么是一些觉得中印必须要友好,因为两个大国加一块全球人口1/3,这要是不友好这还了得吗;另一派就是说印度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没有必要搭理它,是截然相反的两派意见,而且水火不容。另外我们再关注一件很好玩的事,就是这两派学者有明显的代际差。就是60岁以上的学者,基本上持中印友好的这个主张;60岁以下的基本上认为中印没必要友好。

    所以这些问题都会在我们的报告当中跟大家理清。搞印度研究在中国不是显学,人不多,但是它的问题很好玩,这个麻雀虽小还五脏俱全。搞美国研究的好几百、成千上万的,其实有时候梳理梳理,有些事情可以理解,搞印度研究就会慢慢发现,有些事情没法解释,它跟人的正常的行为或者说利益诉求无关。

    在讨论国家间关系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通常有一个毛病,恕我直言,中国人喜欢给事情定性,我们喜欢提出一个性质上的判断,这是好的是坏的,是合作还是对抗。我们不喜欢解构,就是我们不太善于玩定量分析这一套,定性我们可以,定性我们说这个事情判断了它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

    这个事情有一个问题,你定性是很容易的,但是定性它需要若干参数,这个参数能不能理的清楚我们就出现一个问题,很多人在所谓定性的时候,是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证据。我们说中印关系应该合作,我们选择都是合作的部分,然后对抗那部分我们就一个字不提。另一半学者主张中印关系是对抗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我们就合作那一块就一个字都不提。所以这样的,你得出这个结论其实它很是容易失之偏颇的。

    那我们在真正看待国家间关系的时候有一种思路,我们先把定性放在一边不谈,我们先看定量,就是我们把所有的国家间关系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解构一下,然后我们分清楚层次、分清楚性质,然后我们把它做一个图表代入,我们看一看评估一下,这是我自己喜欢的研究方法。就是说我不太喜欢定性分析。

    比如像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你很难说得清楚,那么我们就给它定一个量。中印关系因为这两年确实是一个热点话题,而且又是两个大国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安全等方方面面,所以它是可以被解构的。咱们举一个例子,中国和沙特的关系,解构起来就比较难了,因为它就两块: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石油。你说你怎么解构?是宗教作用高还是石油作用高?不好说。但是中印之间是可以说得清楚的。

    我们一般来说从国际关系研究当中,我们把国家间关系分成这么几种状态:那么处于合作状态的,就是说大家合伙做事;处于竞争状态,就是我们彼此不一定是冲突的,但是实际上是,如果我赢了就是我占优势,你赢了就是你占优势,这是比谁更优秀;那么冲突就是我们有利益上的对抗;所谓协调就是说,那么虽然我们有利益上的对抗,但是我们并不是直接性的爆发这种面对面的博弈,更多的来说我们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英文这四个单词,一个是合作cooperation,竞争competition,然后冲突conflict或者confrontation,然后还有一个coordination,就是说协调。我们中国和印度之间,显然不处在战争状态下,所以我们就不考虑全面战争这种可能性。

    二、解构中印双边关系

    一般来讲,我们如果解构一下双边关系,你都会发现它是几个层面都有的。当然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很特殊,因为它每一个层级都有,它涉及到所有的国家间关系的这种状态,我们都存在,它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四栖并存的复合型国家关系。

    而中国和印度又是大国。中国和韩国之间,谈不上国际层面的因素,那就是地区层面,因为韩国只是一个地区国家,它就是东北亚的一个国家,在东北亚它可能很重要,但是在全球,不要说在全球,在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或者说在西太平洋地区,它就不那么重要,所以说这种中国和韩国的关系,很难被称之为有全球性质。中韩关系无论怎么样,它对于全球秩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中印关系显然不同,中印关系的好与坏,对于全球秩序是有影响的。

    所以我们就客观的看待,那么中印之间它是有国际因素的,有地区因素的,有双边因素的。纵轴我们按照国际、地区和双边这种国际关系的覆盖程度。横轴按它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些中印关系的所有问题,给他逐一放进去,看看是什么样子。

    1.冲突——大国地位

    那么我们说国际层面上中印关系在大国地位上它是有冲突的,就是说谁是发展中国家的老大,谁是发展中国家的后起之秀,代表了这个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的前进方向,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所处的位置并不一致,而且是冲突的。我们看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问题,因为我们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那么现在围绕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已经谈了这么多年了,始终谈不动,客观的说我们要承认,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本来就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那些最爱嚷嚷着要改革的安理会成员国也不见得是真要改的,比如说美国。美国非常高调的支持,印度要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是它是有条件的,而它这个条件印度是不会接受的。

    我们知道,印度人经常说,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不表态支持印度,剩下四个都支持,但是我们要看到,是什么支持?所有的其他四个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它们对于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的支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先决条件,就是印度可以在这个屋子里找把椅子,但是它不能说话。什么意思?就是美国只支持印度成为一个没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思就是你不用再选了,每次都是你,但是轮不上你吭气,印度是不会接受这个状态的。印度说我要么就是同等资格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要么就根本不是。

    2.竞争——金融体系

    那么在这一点上,中国一直没有表态支持,我们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我们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我们只是说我们支持它扩大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中印的意见并不一致,那么在国际层面上,我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是一个竞争关系。因为这个事你中国想反对也反对不了,那么印度想支持也支持不成。

    咱们举两个体系,一个是IMF,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个是世界银行。我们知道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联合国有非常大的差别,联合国是一国一票,除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外,所有的联合国其他的189个国家是平等的,而且国家无论大小,在联合国大会上都是一票,在联合国安理会如果被选进去了,也是一票,这个跟的人口、规模都没有关系。

    但是金融体系的国际机构不是这样的,它是股权制的,投票份额就100%,所以不管有多少成员国,最后每个国家要体现占多大的份额的。那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这样的,美国是占了16%左右的份额,也就是说它一国是拥有否决权的。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85%的赞同票才能够通过一项重大决议,美国有16%,就意味着它不同意,肯定什么事也办不成,但是这不意味着美国同意了就一定能办成,因为它只有16%。所以如果说美国同意,咱们找一大帮国家加一块超过15%,咱们也可以不同意。就是要想把这个事情,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大多数都是这样,就是要坏一件事它的成本总是比办成一件事要低的,就是要搞坏一件事容易,搞成一件事可能比较难,这个哪都一样,国内国际都是一样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常说,中印都是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大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面对所谓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体系改革,我们有很多共识。这话你可以这么说,但是它不是事实,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100%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权利是在100%的这个最上限,因为你不可能出现105%。对吧?那么也就意味着说如果中国扩权就必然有人是减少权利的,问题是减谁,这是个关键问题。

    第一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说减的是欧洲国家,就是他们的会费下降,实际上他们不是会费下降,他们的资本不是下降,而是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出资的比例增加,所以我们实际上扩权了。

    那么第二轮,就是2007年那一次改革的时候,实际上就不只是在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像中国,它能够承担的经费要更高,所以我们出的钱更多,那么就是说我们的相对权重就比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要大。大的结果实际上就是说,尽管说大家都涨,印度也涨,印度的投票份额也在涨,它不是缩减,中国的投票份额也在涨。但是问题是中国涨到了6%,印度仍然在2%,那么中国再涨就可以涨到7%,你还是2.1%。

    这个情况下我们就要看到,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相互抵消的过程,就是说我们的扩权并不完全是从发达国家手里抢来的,也包括我们挤占了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这个有时候双方是有竞争关系的,并不是我多了你必然是要少的,当然了这不能说是一个冲突,因为这个东西和面对面的直接博弈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3.协调——金砖国家

    那么什么是在协调呢?我们知道,这一次在德班的金砖峰会上,我们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我们老在那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那抢来抢去没有意思。就是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明显,因为你抢来抢去美国16%我说什么都不退。我绝不肯把我的出资份额降到16%以下,那也就意味着说你们随便出,你怎么出最后我还是有否决权的,我不要求董事会的多数,不要求51%的股权了,不能说什么事都办得到,但是我不想办的事你们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美国人的想法。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就会觉得,这事也蛮没有意思的。因为我们争来争去的也改变不了基本的格局,所以我们不争这个。那怎么办?你有两个办法,面对一个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改变它,扩权。但是人家也不傻,凭什么让你扩权,就是我是没钱了,但是没钱和我彻底把这个指挥权交给你,那是两回事。第二个办法是什么?就是另起炉灶自己盖一个。那么现在我们就看到,中国和印度以及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办法就是,除了我们要争取扩权之外,我们要自己另起炉灶打造一个小的全球金融体系,那是什么,就是金砖的应急货币储备,以及在这次没有通过,但是取得重大进展的金砖银行。

    实际上你会发现,金砖的应急货币储备是什么?就是金砖的IMF。金砖开发银行是什么?就是金砖的世界银行。实际上就是我想自己做一个,这个不跟你玩了。就是你那的东西我还要,但是我的东西我不给你。另外,这是需要协调的,因为我们从事实上看得出来,一共1000多亿的储备,中国1家就占了40%,毫无疑问的是有否决权的,中国为什么要大头出400多亿?道理很清楚,就是说我是不能强迫你做什么,但是我能保证你不能强迫我做任何事情,我想干的事我不一定能干成,我不想干的事,你绝对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4.合作——气候能源

    那在国际层面,中印之间是有合作的,不是没有,比如说在气候、新能源这些领域我们都有合作。

    三、多边关系:徘徊在零和与双赢之间

    所以我们看这是从国际层面中,我们从冲突,就是说零和的到双赢的,那么在地区层面,我们什么地方有冲突,巴基斯坦。这几年以来,应该说我跟印度人打交道十几年了,在2010年以前,印度人跟中国人接触永远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干嘛要支持巴基斯坦,你们支持巴基斯坦就是对印度不友好,它永远把巴基斯坦放在头一个最大的威胁,这两年因为巴基斯坦的情况非常的不令人乐观,而印度的发展态势又很好,弄的一些印度人有点自我膨胀,不说巴基斯坦了,巴基斯坦不是对手,再说不值得。

    (一)中巴关系打破中印巴三边框架

    在这个领域中,中国也经历一个过程,1995年我们曾经酿造过一个所谓中印的小蜜月,就是当年1995年江泽民主席曾经到过印度的,当时的气氛很好,态势也很好。而那个时候,中国的印巴政策基本上就是希望印巴脱钩,我们既不想支持巴基斯坦,也不想反对印度,也不想扶植印度,也不想疏远巴基斯坦,就是希望印巴能够接受说中巴关系与中印关系无关,这是我们当时的想法。结果这个事为什么没有办成,是因为1998年印度搞了核试验,弄的中国人非常没面子,就是人家搞实验,就直接说我就是因为你,那你中国在这个时候不可能再站出来说,我还要跟印度友好,所以我们当时就断绝了高层来往。

    这个事情一直拖到了21世纪初。真正差不多十年,2005年咱们的Hu主席又去了印度。这个时候其实中印关系中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的,中国基本上想的是能不能够在不破坏中巴关系的情况下,发展和印度的合作,直到什么时候发现这个事情有点不对头?2009年以后,中国慢慢觉得开始不对头。就是觉得印度要的太多。

    印度要的是什么?你必须疏远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但是我不用给你回报,这是你应该干的。这件事情让中国觉得不太好接受,而且随着阿富汗问题变得日渐的令人沮丧,中国开始觉得说原来巴基斯坦不只是一个印度那么简单。过去看巴基斯坦,很多中国人都觉得巴基斯坦就是平衡印度的一个筹码或者说一个战略的棋子。但是实际上我们慢慢认识到它不是这样子的,新疆“七五”事件以后,我们看到巴基斯坦对中国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作用跟印度无关。

    主要是巴基斯坦在伊斯兰会议组织当中为中国人说话。它作为一个穆斯林大国,对于中国来说它的重要性非常明显。那么加上巴基斯坦是伊斯兰世界中唯一的核武国家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得中国觉得说,原来我不能再用印巴中这三边框架来看待巴基斯坦,我们的目光要放得更大一点,那这个时候巴基斯坦的价值就上升了,我们也就不肯说因为印度就这么要求,就疏远巴基斯坦。

    这个事情在今天的中国的政策界中这是有共识的,就是中巴关系与中印关系,尽管中国要发展中印关系,但是不能以损害中巴关系为代价,就是不管怎么说巴基斯坦对中国是特殊国家。这里面还有一点值得谈到的,我们说更特殊的还有一层因素在里面。

    我们想一想中国有几个朋友,在全世界共认的作为中国的铁杆盟友的国家就一个,就是巴基斯坦,这里面咱们说的不是做人要讲原则、要够朋友的问题,而在于说,在一个全球的国际体系,美国有多少朋友,美国有这么多铁杆盟友,就是绝对不会背叛美国的,以色列、英国、日本、韩国、菲律宾,要这么数下去,加拿大、澳大利亚一大堆。我们有几个,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从吸引力来说,咱们知道朋友多了就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我们现在敌人一大堆,朋友就一个,这种情况下你说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是比较难以服众的,你连一个朋友都交不下。

    那么我们再把问题推向极致一点,如果巴基斯坦垮了中国什么都没有帮忙,中国既没有防止巴基斯坦垮台,也没有努力去防止巴基斯坦垮台。那全世界谁还愿意做你的朋友呢?我们要把这个视角再想一下,这不是说你对巴基斯坦够不够朋友的问题,而是在于说,如果中国就任巴基斯坦垮下去什么都不管,这个世界上其他所有190多个国家。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做美国的朋友比做中国的朋友划算。那以后我们的路子可就越走越窄了,我们看到在整个中国周边地区,现在就已经有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认为做中国的敌人,比做中国的朋友划算。

    我们讲是不是这个道理,你看中国的敌人是谁,就是菲律宾、越南,它就很划算。因为第一,中国也没有把它怎么样;第二,中国还不断的安抚菲律宾,给它点钱,然后不要惹它,因为要防止它跑到美国那边去。谁是我们的朋友,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是我们的朋友,它从我们这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想法如果成为一种公共的观念,其实对于我们的周边外交是很糟糕的。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就是说在巴基斯坦问题上,中国不可能放弃巴基斯坦。现在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定论,那么中印之间肯定有冲突。

    (二)中印区域竞争不可避免

    竞争领域中,就是在地区的一体化机制当中我们是有竞争的,比如说在南盟,就是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机构,就是SARC,它的问题在于说印度是一直想把中国排斥出去,不想让中国来,但是它又阻止不住,我们现在是南盟的成员国。那么在东盟我们知道我们有10+1、10+3,那么印度有10+6,包括印度和东盟也在谈自贸区,而我们和东盟的自贸区已经谈成了。这是一种竞争关系,就是说谁影响力更大。

    那么在中亚也是一样,中国人有一个观念,我们一定要纠正,印度和中亚之间是有历史渊源的,而我们和中亚之间没有,就是我们中国人老觉得说中亚的那些突厥、草原、游牧部落,在汉唐以来就跟我们有关系怎么怎么样。可是我们要想,那是一个什么关系,那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们和突厥民族的关系,从唐朝以来就是它灭了我还是我灭了它,这时候没什么友好交流的。真的去想一下,回顾一下,从东突厥、西突厥以来,从唐太宗以来,我们跟突厥什么关系,是联姻吗?是文化交流?不是。是你提着重兵去打人家,从新疆一路赶到中亚草原还不算,最后一直给赶到了今天的土耳其去了。这个关系,它的记忆里,对你有什么友好的观念吗?没有的。

    但是为什么印度和突厥人不一样?印度的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就是说莫卧儿帝国,是由突厥人建立的,莫卧儿帝国的开国皇帝叫巴布尔,是突厥蒙古族的,就是一半血统是突厥人,一半血统是蒙古人,就是中亚突厥各民族和印度的文化渊源是相当深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看到,在中亚中印是有竞争的,而且我们不占优势。我们现在最有优势的就是我们有钱,但是在其他方面,其实我们是没有什么优势的,我们一提中亚就是说一个玄奘,然后中亚人就很生气,说玄奘那时候,我们还不在这,干我们什么事?当时玄奘,咱们大堂高僧,从阿富汗经中亚一直穿到北印度犍陀罗那去见阿育王的时候,中亚的主人还不是他们突厥人,所以这事你也谈不上。

    这个里面有这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要看到,就是在区域当中我们是有竞争的,但是这个竞争没有演化为冲突,主要因为我们都不是主宰者,就是我们谁都不能决定,不管是东盟、南盟还是中亚地区,中国和印度都不是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所以我们虽然竞争,但是还不至于翻脸。

    (三)非洲工业化:中印协调的契机

    在协调领域中,为什么我把印度洋秩序放在这?就是我们更差。在东盟我们还基本上中国在东盟是有主导权的,因为我们和东盟有自贸区,我们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不是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始终是欧盟,就是从整体上是欧盟,然后是美国,然后是东盟,现在第四位是日本,是这样的一个排序。

    那么在印度洋秩序中,就是说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是可以协调的,有协调就是有矛盾,但是不至于说爆发公开的冲突,为什么?是因为两个国家的海上力量都很差劲,真想爆发冲突也没那本事,我们在印度洋有什么?我们在印度洋一般来说一艘驱逐舰、一艘护卫舰、一艘补给船。印度倒是有很多,但是它那个很多基本上都不能用。所以就是说,你也就能眼睁睁的看着我,然后我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这没有办法,虽然我们互不喜欢。

    但是在非洲我们是有一些协调和合作的,就是说既有影响力的竞争,但是又可以找到一些合作的空间。在非洲我们知道,这一次德班会议上提出的口号就是非洲的工业化问题,那么显然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资源、一定的优势。那么印度在非洲是文化输出国家,非洲的很多国家是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特别是东非,因为传统以来就是航海的商务上,像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这些地方,很多古代文化是有印度印记的,但是非洲和中国,我们对于非洲不是文化输出区,因为我们的文化对于非洲基本没有影响。我们说郑和下西洋,郑和就是踩了一脚就走了,真的说留下什么东西?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这是一块,就是协调领域。

    (四)TAPI开启合作新领域

    那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合作?就是新的领域,比如油气管道TAPI,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叫TAPI这四个字。这个管线中印是可以合作。还有中缅油气管线,中缅油气管线不是中国和缅甸的双边合作项目,是一个国际项目,中缅油气管线有六个国家参加,除了中国、缅甸、印度以外,还有韩国、还有加拿大、还有日本,只不过那四个国家比例都很小。中缅油气管线,我们一国就占了51%,我们是控股的,但是我们不要把它理解为,那就是中国和缅甸之间的事。

    为什么我们要让印度参加?实际上就是避免中缅油气管线成为中缅之间独占的东西,然后给我们添麻烦。我们当时想把更多的国家拉进来,这个思路其实也是对的。就是你真的想独占一个什么东西很难,但是你拿出一点点分享,就是让更多的人搭车,这个事情的安全性就增加了。我们要看到,在这些领域中中印是有合作的。

    (五)无法解决的领土争端

    那么在双边方面,我们看到这是最复杂的事情,最大的冲突,领土问题。因为土地只能属于一个人,这个土地没有共有这个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片土地是由两个国家共有的,必须要最后决定出来这是谁的。所以这首先是一个问题,中印的土地争端,涉及到三大块区域。

    东段就是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我们的藏南地区;西段就是我们的阿克赛钦地区;然后中段就是以达旺等等,几千平方公里。现在我们在领土问题上,经过14轮谈判下来,只是确立了一个政治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说我们不打。中印从90年代开始谈领土问题谈到现在,谈了10多年了,唯一确定下来的原则就是咱们不打了,剩下什么都没有,这个没法谈。

    因为争端面积太大。这边9万,那边4万。你说怎么谈?这9万平方公里够一个国家了,这是没法谈的。第二是双方的立场相覷太远。中国和印度实际上在领土问题上,在法律上都是不能让步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法律和印度的法律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政府无权就领土的归属问题单方面做出决定。就是你中央政府说我批了,这是没有用的,你要经过人大去表决的。中国在人大表决说这块领土归印度,这个可能性有多大?有,就算是有。但是你让印度议会去表决说这个土地不归印度,归别的地方,这个可能性是零,绝不可能。因为印度政府对于它的国会的控制能力,远远不如我们对于我们人大的控制力,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这个情况下,实际上就是,想最后谈出一个结果不现实,法律上就不现实,就别说政治,而之所以说法律上不现实,是因为政治意愿,双方都不可能让步,这是领土。

    (六)防务比拼心里成中印最大问题

    1.对等

    在竞争领域防务,其实这个事情很有意思,这个基本上是单方面的竞争。就是中国的国防发展与印度无关,我们国防发展的瞄准的对象不是印度,是美国,我们所有的武器装备的研发,包括我们国防技术的导向,实际上美国有什么,我们来决定要不要跟它有一样的东西,或者我们要不要发展出我们能破坏掉它的东西。就是所谓一样就是我要求对等,比如说你有核武器,我也得有核武器,你有航母,我也得有航母,虽然你那航母比我那航母要强,但是我也得有,这就是一个对等。

    2.破解

    第二个就是谋求破解,就是你有我没有,但是我有反制你的办法。军备竞赛基本上就是这两条,一个是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一个就是说你有什么我能打什么。那么中国的所有的国防发展基本上是瞄着美国就干这个,美国有反卫星武器,那我们也有,那么美国在部署反导,那么就要想办法研究能够穿透反导的导弹,就是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但是印度的国防发展战略基本上是瞄着中国的。两方面:第一个,中国有什么我就要有什么,这是一个虚荣心的问题。就是说我要跟你竞争,我不能比你差。第二个,你有什么我就怕什么,你怕什么我就得研究怎么去反制它。要么进口、要么自主研发,印度的国防战略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就是说中印之间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领土的问题,因为领土问题,中印双方都明白,这个仗打不得,不能动手,就是所谓防务的比拼心理。这个事咱们不要光怪印度,印度的媒体上天天说中国在包围印度,其实中国的媒体也是一样的,你们看看《环球时报》,捕风捉影的消息一堆一堆的说的全是这个。但是我们不能说没有,而且《环球时报》又是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报纸。所以这里面就是说我们是有竞争关系的,这种竞争是有敌意的,只不过它没有恶化成冲突而已。

    (七)中印合作靠文化交流

    那么在协调领域中我们看到,就是贸易和投资,就是中国和印度都重视和对方的贸易合作,但是这个合作中有问题,就是印度和中国都在抱怨对方不开放市场。我们中国经常听到这种抱怨,印度对华歧视,比如说涉及到信息安全的,不让我们的华为和中兴进,但是现在变成了,不是说印度不让进了,全世界都快对华为和中兴关门了。除了那些没办法的摆脱不了的,剩下的欧美国家都开始神经过敏。其实这个事很正常,它才不会让你进。

    中国其实对印度是有这种抱怨的,你对我的市场开放不够,印度对中国也有这个抱怨。其实是一样的,印度也说我有很多东西你为什么不开放,比如说,你为什么不去采购更多印度的医疗服务和药品?我们的制药水平也很高。但是印度不知道,中国没法采购,因为这有一个知识产权协定的问题,我们是不能从印度直接大规模进口所谓廉价的药品的,因为印度的药厂所产生的很多药品,它的知识产权协定中规定了它不能外销。所以实际上就是双方都有很多是我们不懂的不知道的地方,但是我们主观上认为这是有恶意的。这是一层面,在合作领域中最拿的出手的就是所谓文化合作,不得罪任何人。

    四、中印关系的基本态势

    我们简单的把这些东西分出来什么都不说明。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印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什么?就是我们回到前面来看,那么我们有合作的领域,我们有冲突的领域。所有的国家关系中,都是有竞争、冲突、协调和合作的。可是哪一个是主要的?有了它我就不用担心有别的。

    (一)结构性问题:中印双方的不同诉求

    有毛病有没有关系?它可以解决。但是这里我们要看到,结构性问题是什么?那么我们来看中印关系,你会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印度对华所有的需求,是这么几个方面。我们概括一下,比如说大国地位,你是不是承认我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领土问题,印度希望中国在承认现有的基础上,在东段承认的基础上去解决西段的领土争端。什么意思?就是阿鲁纳恰尔邦是我的,咱们谈一下阿克赛钦是谁的?这个事情中国没法接受。中国的说法是阿克赛钦是我的,因为我实控,阿鲁纳恰尔邦也是我的,但是你要还给我,这就没法谈,但是这是它的一个诉求。

    然后巴基斯坦问题。我们会注意到什么问题?在几个主要的政治诉求当中,印度对华的诉求都是直接利益,就是它要的东西是你给我,这事就完了,对吧?而且这个直接利益还有一个特点,都是不可逆的。给了没法收回去,比如说中国只要公开表述说是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没法说你不支持的,它要的就是你一次表述,后边不用再说,后面的事情是连续的。

    而中国对印度的需求是什么?其实中国对印度的需求主要是什么?稳定。中国希望的是稳住中印关系,不要出乱子,不要出麻烦。稳定它有一个问题。第一,它不是一个直接利益表述。什么是稳定?你没有办法给它一个清晰的定义。第二,稳定是可逆的,因为它是一个状态,不是一个原则性的东西,就是说我给你还是不给你。它只是一个事物的状态,就是现在咱们不出事就是稳定的,一出事这个稳定就没了。那么我们看到中国和对印度的需求主要的问题就在这,印度对华的需求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只要中国给了,中国是没法收回去的,印度能给予中国的它都可以收回去。

    (二)主要矛盾:中印高政治领域的冲突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个反差?我们就要回到前面来说,就是我们来看一下中印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看到第一个基本态势:有可协调的内容,有可合作的内容,但是它能不能够去评议掉冲突和竞争的内容?我们就要来看这几个维度:冲突、竞争、协调、合作当中,冲突和竞争的基本上是政治和安全;协调与合作的基本上是经济与文化。对吧?那这说明什么问题?

    我们说高政治和低政治,所谓在国际关系当中高政治就是领土、主权、外交关系,低政治就是经济合作、人员往来这些东西。显然中印在高政治领域当中是处于竞争和冲突状态的,在低政治领域当中是属于协调和合作状态的。一个很清楚的结论,在这个里面,虽然咱们老说,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但是问题在于,在国际关系当中如果国家在安全关方面是敌对的,经济合作其实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原因是什么?就是说我主要视你为敌人,跟你做生意是有做就做,没做也没有关系。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中印之间是很难有这种深入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我们说本质上我们看到,它有高政治和低政治之间的差别,那么现阶段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是什么,我们刚才也谈到了,领土问题暂时不会失控,因为大家都明白,十几万平方公里领土,这绝对不是小规模武装冲突,这打就是战争了,而且中印两国都是核武国家,这个打和六十年代打还不一样呢。1962年打的时候只能用常规武装打,现在至少没有人能保证中印只用常规武器作战,这是没法保证的。

    所以我们看到,在领土问题上,基本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可能的情况下,中印关系的对抗情绪还是非常强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就是说你为那13万平方公里土地打起来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可是并不因此觉得说我们之间没有矛盾。我们的矛盾还是非常深的,最明显一点就是这种缺乏信任,对抗的情绪非常激烈。

    (三)中印两国互不信任的原因

    那么中印两国之间互不信任,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它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基本上就是两类。所有的两个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原因基本上是两个:第一,我们有一些误会,就是咱们没有说清楚,这是一个可能性。第二,我们一点误会都没有,我非常知道你是什么人,我就是不喜欢你,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

    1.三十年来中国的外交误区

    那么中美之间,我们经常讲叫中美之间要避免战略误判。这个话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你认为中美的矛盾是因为有误判,中美之间有误判吗?中美之间有70多个省部以上的交流机制,从最高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元首会务到所谓部门一级的,包括专业部门之间的这种定期的磋商有70多个。中美之间没有任何误会,我们的问题就是,不是说我不了解你,而是我非常了解你,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结构性矛盾。

    那么中印之间,其实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有误会,比如说印度动不动就说中国在包围印度,这明显是很扯淡的一个误判,但是归根到底它不是因为有误会,它实际上就是因为中印之间是有结构性矛盾的,这个结构性矛盾就是在高政治领域当中。中印在国际关系中是属于冲突状态,而在低政治领域中的合作。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一向指望通过扩大经济合作来弥补政治领域中的互相不信任所导致的问题,我们希望把买卖做好了,买卖成了交情在,买卖不成仁义在,反正我们还是能够和平共处的。

    中国外交近30年来最大的毛病也就是出在这,我们认为把生意做好了就没事了,结果看看现在我们周围全是事情。为什么?生意做好了只是增加了你解决问题的难度,而且它是双向增加难度,就是它既增加了别的国家对于中国的顾虑,也增加了中国的顾虑,而且我们往往是生意当中的获胜一方,就是跟中国人做生意不吃亏的不多,基本上都是我们占便宜的。那样的话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生意,如果我不是中国,我是另外一个国家,比如说我是一个贸易逆差国,我每年从中国人赚20亿美元,但是中国人从我这赚100亿美元,咱俩一下差80亿,你说是中国更看重这个生意,还是我更看重这个生意?显然会是中国。因为中国赚的钱多,赚钱的人希望继续赚钱,赔钱的人他对这个买卖还有那么重视吗?


    我们这么多年来的周边外交的思维误区就是,我们贸易总额提上去了,合作的基础就变牢靠了。那也不看看,贸易总额提上去的结果是谁赚得更多的钱。如果我赚得很少,甚至我常年处于赔钱状态下,为什么还要跟你做生意?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没替代,我不跟你做生意我就没有生意了,但是我们有那么强大?你说卖苹果电脑这个事可以说我就是不道歉,你不买吗?前不久苹果跟中国消费者以及中国政府的冲突是很说明问题的。就是说我有垄断,反正你中国老百姓不会不买,你再怎么着你也买,那我就无所谓,我们中国的产品没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就产生了很强的敌意。

    这些年以来,我们的贸易关系越紧密,政治上的对抗情绪就越强。实际上跟我们这种贸易结构是很有关系的,就是你赚了人家很多钱,但是你没有真正的让它对你形成依赖。它这个钱不让你赚,让别人赚也是一样的。所以这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有误判,另一方面其实有很多东西不是误判。而且我们提供了这个基础不够牢靠,给我们没有办法让人做到说,跟我做生意之后就再也离不开我,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做到。

    印度是这样,澳大利亚也是这样,我们跟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就是铁矿石,每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就保证了澳大利亚人过好日子,就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澳大利亚有没有因此而对中国言听计从、俯首帖耳,完全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它的想法是这样,我的铁矿石不卖给你,我饿不死,你要不从我这买,你的钢厂就全倒霉。所以是你依赖我,不是我依赖你。我们通常都认为采购权是造成贸易依赖的一个根本的动力,我向你买东西,你会怕我,英语中也有这种说法,如果我要从你手里买东西我可以说我的语言,但是我要卖一个东西给你,我一定要说你的语言,这就是做生意所谓的生意经。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个依赖是不平衡的?就是说你不能不买,人家可以不卖,那这个情况下你的份额做得再大没有用,中印之间其实也是这样的,我们非常想拿下印度的市场,但是印度就不太愿意向我们开放市场,所以导致我们在经济上虽然合作很大,但是没有能够去对冲掉安全领域当中的这些冲突,这是一个问题。

    2.如何让印度相信中国?

    那我们就要看,到底能不能够消除双方的敌意,或者说这种敌对态度,然后去达成共识,那么我们说,我们把这个问题就简化为说为什么印度会不信任中国?我们对印度没有任何危害,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伤害印度的事情除了1962年战争,那在中国看来1962年战争我们还是被迫的。实际上我们要反过来想,当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为什么印度要信任中国,他有什么理由要信任中国?

    (1)印度不相信中国的原因

    第一,历史因素。历史上你打过它,任何人不太可能相信揍过自己的人,比如说中国和日本都到今天战争都结束这么多年了,我们相信日本人吗?我们就喜欢在电视上把日本人扯成一片一片的。那么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历史原因。

    第二,现实原因,或者我们说产业原因。就是说印度和中国搞好关系,它能得到什么,这里面是两个层面的结构。

    第一个层面是国际关系层面。就是印度和中国搞好关系,是不是会显著的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不会。因为中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最优秀的一个学生,你现在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那么简单了,你已经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了,印度跟着你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天天跑来跑去,它也就是你一个小跟班,他有什么好得意的呢?他不就是第二个巴基斯坦?那巴基斯坦当然这个情况不一样。只有1亿多人,毕竟是一个中小型的国家。而印度跟在中国后边,可以给中国做小跟班的,或者说忠实信徒,对于印度的国际形象其实没有什么提高的。那就算是印度不搞独立自主外交,要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做别人的跟班,那跟美国是不是更好一些?从国际体系的排序来说,是做中国的盟友更有面子还是做美国的盟友更有面子?这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这是国际关系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层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说印度不是非要信任中国,或者非要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不可。它是有别的选项的,它要么可以自己单干,要么可以跟着美国干,它跟着中国干能得到什么好处?这个事情我们自己可以想一想。

    (2)中国要做什么取信于印

    那么第二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向让印度信任中国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事情能让印度变得对中国更加友好?那你就得把阿鲁纳恰尔邦那个地方给他,这事我们做不到,对吧。那我们就得承认印度在印度洋是是有霸权的,这个事我们也不愿意,因为我们还有巴基斯坦责任问题,那你还能怎么样?

    就是说我们实际上会发现,印度没有那个必要去换得中国的好感,而中国如果要想让印度对中国有好感,要支付非常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我们根本付不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说,这样的一个基本逻辑,是使得中印关系是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转机的。那现在就回到我们在前面的分析,回到对中印的关系性质分析上,我们现在定量做完了,现在可以做定性了。

    (四)中国实力强但选项少

    为什么中印关系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说好像在中印关系中,尽管中国的实力强于印度,但是似乎印度更加主动,就是它的选项更多,我们的选项更少。为什么会这样子?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实际上这件事情很自然,不是违背逻辑的,是符合逻辑的,就是因为中国和印度在国家体系当中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中国在什么位置上?中国在美国之下其他国家之上,我们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刚才已经谈过了,我们是想取美国而代之,或者跟美国分庭抗礼,那么我们外交的主轴是搞好中美关系,搞好的意思不是让中美关系很友好,最核心的问题是处理中美关系,这个处理可以对抗可以合作,方式有很多。但是这显然是我们的基本外交命题。

    在中国看来,摆平了美国基本上我们就摆平了世界了,这也是对的,因为你已经是天下第二的级别了。印度是这样吗?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甚至排名在中国之后,而且后的还不是一位两位,它要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它如果想获得尊敬,不是要超过美国,是要超过中国。本质上在全球竞争当中,它跟你就不是合作关系,是竞争关系。

    那么在这个竞争关系中,印度有什么选项?

    第一,它可以单干。就是所谓我印度就凭我自身的实力去超过中国,这个可能性是有的,逻辑上你不能排斥这个可能性。你说沙特阿拉伯超过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它没有规模,它没有那个人口规模,没有那个工业体系,但是你说印度不能超过中国,那这基本上来是一个可能性多大的问题。你是100%可能,还是0%可能,那显然它不是0%,它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因为它有基本条件,它有人口,它有足够的资源等等。我们不能排斥这种可能性,这是一个。

    第二,跟着美国去把中国搞垮。这也是可以的,就是说它唯一一个不理性的方式就是跟着中国一块把美国搞垮。为什么?跟着中国把美国搞垮了,中国是老大了,我是老几,老二和老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老大和老二的区别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它干嘛费那么大力气把中国推上去,然后它来当老二,就为了自己当老二吗?它跟美国努力合作肩并肩把中国搞垮了,它也是老二,那你是说中印合作把美国打垮这个事情的难度大,还是印美合作把中国打垮的难度大?100%是印美合作这个事干成的可能性更容易一些。因为毕竟中国现在实力上是不如美国的。

    所以从印度的理性逻辑来说,去对抗中国是更划算的一件事。但它为什么不这么干?第一,它没这个本事。第二,它还看重这一年600多亿美元。第三,暂时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中美之间并没有翻脸,我们可以这样想,中美翻脸以后,谁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去跟美国对抗,哪些国家?一个都没有。为什么?不是它们都喜欢美国,所有的国家都会理性的想,如果中国打垮了美国,我去讨好中国是来得及的,如果中国打不垮美国,我这个时候去讨好中国,我是要倒大霉的,所以我不会这么干。就是我们要记住,挑战者在面对霸主的时候,绝对是孤单的,不会有任何人站在你这一边,只要你挑战成功,你立刻就朋友满天下,这很正常,这个事情不是人性本恶的问题,这是自然的逻辑。

    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印度不要有那么高的心理需求,这是不可能的,它违背了国家的行为的逻辑本质,所以我们说这就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处在不同的相对位置上。那么这种不同的相对位置导致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中国希望稳住中印关系,就是你只要不成为我的麻烦,我就满意了。我要集中精力去对付美国。印度要的是什么?你要承认我,我希望首先你承认是我世界大国,给予我相应的尊敬,我就不找你麻烦。

    那中国它不可能承认印度,承认了印度,这个承认不是你嘴上说,嘴上我们天天说我们承认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天天这么说,它不管用,这个承认最基本的一个交换条件,就是你要把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态度说清楚,这是最基本的国际地位。中国是不承认的,中国也没法承认,因为这个牌对我们还有用,我们坦率的讲,什么时候中国会承认印度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呢?就是中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死不死、活不活不重要那一天,那我们就承认吧。因为反正无关紧要,现在中国没在那个位置,今天的中国联合国安理会这个席位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绝不肯把它分给别人的,所以这个事情我们谈不上。


    五、中印两国的内生性结构问题

    那我们现在就看到,中印关系它的这种结构性的状态,一个是中印两国的内生性结构;一个是在全球体系下我们的地位不同。所以使得中印之间有协调就不错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全面对抗呢?是因为无论中国还是印度,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肯定不想和印度对抗,因为我们有美国问题。对于印度来说,是因为印度没有把握。第一,单独面对中国它基本上是不会赢的,它的实力比我们弱。第二,其实更重要的事它不知道美国对中国什么态度。如果现在这个事情很简单,现在就是冷战格局,印度的选择是非常清楚的,它肯定站在美国那边,但是为什么它现在没有?是因为中美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状态,就是中美之间到底是对抗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呢?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印度就不敢下注。

    大多数的国家现在之所以在中美之间旁观,就是因为它不敢下注,怕赌坏了。比如说菲律宾就赌过,中美之间一定是敌对的,黄岩岛赌了一把,结果发现原来美国没有那么烦中国人。这下坏事了,菲律宾自己把自己给搁到里头,结果现在出不来,怎么办?你就得不断的挑动美国,对于菲律宾来说中美对抗最好,最好的结果就是美国就要为它出头,结果发现中美原来没有对抗的意愿,那菲律宾怎么办?就傻掉了。印度的问题就在于印度比菲律宾要聪明。

    我们要看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从印度的角度来说,理性上而言选择和中国有冲突,对它来说是划算的。而我们推而广之的说,对于绝大多数不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的国家来说,选择和中国有麻烦都是划算的。只有那些美国不能容忍的国家,它站不到美国那边去,那它选择和中国交往它是合算的。结果这些国家,我们一个都信不过,比如说朝鲜、比如说伊朗,到底是帮你忙还是拆你台呢?朝美关系那是非常非常不好的,可是为什么朝鲜还不因此而对中国俯首帖耳?原因也很简单,它知道,你无论如何要保护我。

    就是说你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我就用不着感谢你了。朝鲜的行为逻辑非常简单,朝鲜是认为,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卫朝鲜。所以这个保卫是无条件的,也是无偿的,那我就没必要去感谢你,也更不用争取你,你不保护我,我才麻烦呢,可是你会不保护我吗?你不会,对吧。所以这个情况下,我为什么要感谢你,反正我不感谢你,你也要这么干。这个我们要看到,就是中国不要对朝鲜有更高的期望,朝鲜的算盘打的就很简单,就是这么回事。那么像印度一样,我们就是说我们不要认为印度就应该怎么样,因为它没有必要。

    好,这是我们说的中印关系的分析,我们现在来看,我们刚才谈的是现状,现在的结构问题,就是眼下这一块。那么现在我要谈到更大的一个问题,中印两国都在发展,今天我们是第二和第十左右的差别,那未来怎么样?将来在长期趋势下中印关系就一定是对抗的吗?

    六、印度崛起必经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我们是先搞重工业,搞了重工业之后就有基础设施,而且我们就有产业工人了。做辆坦克总比做个塑料盆要复杂得多,所以做坦克的工人可以去做塑料盆,但是做塑料盆的工人不一定能做坦克,这个逻辑是很清楚。所以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不做坦克了,我们都统统去做什么塑料盆、洗衣机,做得不错,这是我们的道路。

    印度的道路是什么?先搞服务业,搞了服务业有钱了,现在这个问题就在,印度就开始争论了,要不要搞工业化,我们看到印度现在讨论的基本是这个问题,那么这里面就形成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印度不搞工业化,印度的经济跟中国的经济基本没有关系,它不搞工业化,跟我们形成不了产业链的配合,就是我们为美国人提供产品,而印度人为美国人提供服务,但是中国和印度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情况下,没有必要跟你搞太紧密的经济合作,因为它跟你无关。

    如果它要搞工业化,那么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达到了全球工业的顶风,比如说我们像日本和欧洲那样的制造能力,我们没有。我们基本上还是靠节约劳动成本的,而且未来我们还是要靠劳动成本的,这个时候你跟印度是竞争关系。坦率的讲,我们去回顾一个事实,就是回顾一下工业革命以来,从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我们去看一下三次大规模的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一)人类三次全球化发展历程

    第一次的大规模全球化,就是人类第一次真正的工业全球化。就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全球海港的兴起,就是英国变成一个海洋帝国,在全球像新加坡这些地方,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新加坡是不存在的,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像新加坡这样的地方,成为了全球的商业中心,或者是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准金融中心,都是从转口贸易开始做起。比如说我们远东的香港、上海、新加坡,这些地方实际上都跟英国的工业革命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工业革命的结果,是让全球多了50多个这种大型的港口城市。回头到纽约,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那么这是什么人做了这件事情,是英国的工人,多少人?200多万,整个英国产业革命时期就200多万工人,200多万人就在全世界修了这么多大型的工业城市,然后就全球的海港,就被联结在一起了。我们说第一次的全球化不是陆地的全球化,而是海洋的全球化,就是海和海之间没有距离,我们用船只可以连接起来。

    第二次真正的全球化,就是全球市场的彻底发育,就是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国,各自建立了一个市场体系,就是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苏联所谓的华沙体系,这两个体系,是靠两个工业大国支撑的。就是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多少产业工人,1亿人,就1亿人把全世界除了非洲、印度和中国以外,所有地方都工业化了。当然非洲、印度、中国有世界人口的一半了,至少它1亿工人可以让全世界一半的人口进入工业化。

    第三次是什么,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从1978年新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35年的时间,有多少人进城?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城市化率是不到20%的,我们现在城市化率是40%多不到50%,也就是说我们只增加了20多个百分点,那20多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是什么意思?是我们有大概不到3亿的人口从农村便成了城市人口。这是很容易算的,加上我们的农民工,也就是说我们在30年的时间,因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跟其他国家的所谓自然的城市化进程不一样,我们基本上是劳动力人口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但是我们城市增加得并不多。

    (二)中国1亿产业工人让全世界无死角

    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就2000多个县,现在还是2000多个县。我们的县城增加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增加得很多,所以这不是说农村消亡,城市出现,而是说农村人口进城。这样的城市化人口,青壮劳动力的比例相当高,比如说过去这个村子里面5000人,老的少的最后整个都发展成一个村镇,现在等于是5000个农民,结果所有能干活的人全进城了,不能干活的都算在农村了,我们的3亿人口的城市化,基本上就是3亿工人。那当然我们要扣除搞服务业的,就是我们宾馆的服务员、餐厅端茶倒水的,把这个扣除在外。那按一半算,也有1亿多的劳动力,从农民便成了工人,我们真正来说30年改革开放就是靠这1亿多的新增的产业工人,他们产生的产品,把我们国家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国家,另外顺手把全球变成了一个真的没有死角的工业化星球。

    全世界的产品基本都是我们生产的。玩具的95%、服装的75%,加上各种各样的,现在我们生产的能力不断的增强,已经不是光生产汽车了,飞机、船舶我们都是整船整飞机的出口。所以其实你算一下,这3亿人里面最多最多不超过2亿的产业工人,就让全世界除了印度和非洲以外没有死角。现在我们中国的产品,包括在印度和非洲遍地都是,只不过印度和非洲没有工业化。

    我为什么要用这么长时间来讲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要看到,2亿人城市化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事情,它会彻底改变你这个世界的状态,整个经济就由此而发生了改变。而从现在开始到十二五结束我们已经没有五年时间了,我们的城市化率要从43%到55%,7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的增加,就意味着是1亿多人要进城,那这里面咱就说再增加5千万产业工人。这1亿人进城里面说5万人在一线生产这不奇怪。

    你靠什么?就是就两条,一个是深化世界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这个问题在这,恕我直言,我们现在财政分配体制使得我们的民众不太可能有钱去大规模的进行国内市场消费,这个事情大家都挺清楚的,土地经济等等这些事情就不说了。所以说国内市场能不能满足新增的5千产业工人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因为归根到底经济运行里头,有人生产出什么你得卖得掉,卖不掉就什么都没有。所以得人有人买,那么现在什么人会买?推高我们的产业结构吗?

    推高产业结构是很容易想象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意味着产业生产力的转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做T恤衫这事没意思了,找别人来替我们做,然后我们做别的去。就像中国当年改革开放的时候纺织品市场我们最初是从棉纱棉线开始做起的,后来做布料,然后慢慢的开始做成衣。但是始终有一点,我们现在已经被全球75%,就是咱们全世界人口的衣服,基本上不管多好的牌子、多坏的牌子,都有中国成分了。那么如果你想说我们不做了,这个东西我们觉得没有意思,附加值太低,有人替你做。

    因为它是一个必需品,它不是说这玩意儿你不做了它就消失了的,还得有人产生。谁能替我们生产?真的算一下,没有人。以目前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为什么这么说?生产一块手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只是好和坏的问题,生产1万块也很容易,你能不能生产出500万块一模一样的表,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以前不用表来举例子,是用钮扣的,就是这个扣子,这世界上有100个国家可以在一小时之内给你生产5万个扣子,至少有100个国家做得到,但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一个国家,能在一个月内给你生产出5亿个扣子,就是中国。

    这个市场总量它是很决定问题的,不是说,咱们不是说光是质量问题,这个数量是很起作用的。那么中国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要转移、升级是可以的,可是我们升级完了那部分初始产能交给谁去。我们交我们交给西部地区,所以我们现在工厂还是纷纷的往内地迁,实际上就是说你还是想把这部分产能留在国内的,要不然没有就业,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解决就业。

    (三)工业化是国际贸易的平台

    那说这一大堆话的问题就在这,我们现在已经把全世界全攻陷了除了非洲和印度,所以在德班我们谈非洲的工业化。为什么要在德班谈非洲的工业化?它还是原始社会它买什么买,它如果还是一个农业状况下它什么都不买了,那你就什么都没有办法卖给他。现在可以中国通过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去把非洲变成我们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市场,没有问题。可以做得到,不管是贿赂,公平竞争,还是技术进步,你都可以打败那些西方的传统的老牌的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商。可是你把这些东西运回来的目的是什么?存着吗?是要把它转化为产品,能源是要提供动力的,你的原材料是要最后要变成产品的,可是他不买,他不买你就糟糕了,那你卖给谁去。所以我们现在提非洲要实现工业化,要的不是一个能源供应上,我们要的是一个成熟的8亿人口的市场,8亿人的市场能解决多少我们的就业。

    所以我们是希望,既让它产业化,又让它跟我们形成产业分工。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对世界的想法,就是说我们要在这个全球产业链当中,既保证总量的优势,又保证我们至少是中端以上,这是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我们的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然的要求。这些事情跟印度有什么关系呢?

    印度是除了中国以外在理论上唯一一个,有可能提供同等工业生产能力的市场,就是它跟我们一样有那么多人,而且它比我们年轻。那么这里面就得出了两个结论,从这个现实中,第一个结论,印度绝不会向中国开放市场,开放市场的意思是断了它自己的财路,和它未来的经济增长,它是不会这么做的。它一定要让它的产业结构,和你的产业结构之间是不相容的,否则这个国家就永无翻身之日了,这是我们说产业方面。

    第二印度一定要走工业化道路,它现在之所以没走,是因为它现在还没有到逼着它走工业化道路的这个时候,但是它是摆脱不了的。归根到底印度如果再靠这个增长模式,就是所谓的服务业模式,不出5年它要重现重大的经济危机,这是100%的事情。它一定要发育工业化,而且它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它开始这么做的过程中,它是不向中国开放的,它不向中国开放的理由非常理性,就是不能让中国去从印度市场上占走便宜,这个市场是我要保留给我自己的。我要是不保留给我自己,我就没有前途,同时它还要在非洲与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展开竞争。

    所以就得出我们这个结论了,对于印度来说,中国的资本不是不可替代的,而是要排斥的。那么它不会愿意和中国有太紧密的经贸合作这是肯定的,而我们的资本,因为我们的技术含量问题,使得印度不是说我非得有你不可,没你我也能活,这是第二个。就是说印度的工业化本身依赖于中印经济合作,但对印度没有那么强的游说能力,就是它无法主导印度的政策,印度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官僚主导国家,在印度决定国家命脉的是国大党自尼克鲁以来的那些精英政客。

    (四)印度精英官僚控制国家命脉

    那么印度的工业化集团其实它本身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去说服印度一定要接受他们所主导的问题。我们看美国就很明显,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游说集团压力非常大的国家。为什么中美每年我们都靠一招能躲过美国对中国很多贸易商的手段,就靠买飞机。基本上中美一有麻烦了,我们就派一个代表团去西雅图,买它50架波音,然后这事就过去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就是说明波音集团对美国政府的压力,它的游说能力非常强,实际上美国很多人可能要跟中国翻脸的时候,波音公司一出马,翻不了脸。这不能说明它民主,对吧?这只能说明他的商人很厉害。但是印度这方面就稍微差一些,主要也是因为它的大企业基本上是国际化的企业,对于国内市场它不关心,我们老说印度的塔塔集团就是印度最大的工业矿业集团,可是我们发现塔塔集团很少关心印度的国内政治进程,因为塔塔75%的收益以及资产是国际化配置,它在印度就没有留什么钱,它更关心的是欧洲的政治,它不关心在印度,因为反正它的市场不在印度。

    实际上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它们的这些大企业,在印度没有进行工业化的时候,不看重印度市场,因为印度市场不给它带来任何好处,他们宁愿全球去配置资源。但是现在印度国内市场慢慢发育,所以塔塔,还有其他一些印度的大企业,也在调回头,到印度去搞一些1000美元汽车之类的。实际上道理也是一样的,就是它在这个市场能赚到钱了,否则它是不关心的。这是我们说印度,印度主张亲中国跟中国搞工贸合作的人,对印度政府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而印度本身的这个经济长期增长,实际上它是要跟中国保持距离的,所以我们就回到我们这个,印度的崛起,对中国不是一个好消息,何况中印还有一个地位之争的问题,咱就不说了。

    (五)中国长期韬光养晦的后果

    那么从中国的立场来说,中国的崛起需不需要印度?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出来说,我们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是需要印度的。基本上就是,你不跟我闹事,咱们就齐活,我对你别的不感兴趣,这就是产业结构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在它之上,而我们又明知道它又不开放,所以我们对它也就没有幻想了。那这个目标其实你是实现不了的。

    因为凡是你以不闹事为目标的战略,结果一定是导致你的对手天天跟你闹事。为什么呢?如果你以消灭它为目标,这个战略很容易制定和实施,就是我打你,我想尽一切办法整垮你,你怎么跟我合作都没有用,那个时候他可能会显得卑躬屈膝来讨好你,就是你饶了我吧,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你对它的目标是不闹事,不闹事的意思是什么?只要你不添乱我就无所谓。那它的潜台词就是说你添乱了我就去安抚你。因为什么?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悖论,希望别人不跟你闹事,也就是说他闹出事来你面对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第一个就是你置之不理,置之不理就是你利益受损,如果你要理你就要跟他大动干戈,那不就变成闹事了吗?面对一个捣乱的人,如果你回击他你要支付成本,恰恰就是因为你不想支付成本,所以这就是一个逻辑悖论。这种情况下,印度对于中国,它要越合作,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力越小,它越不合作,它对中国的影响力越大。

    这就是我们过去常年以来我们所谓韬光用晦的外交策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跟中国不合作的国家,是有好处的,因为你所谓韬光用晦就是说不闹事,不闹事的结果就是你不愿意去惹是生非,别人踩了你一脚你是通常不会回嘴的,那我就随便踩你,只要我不砍你的手,我也不傻,我干什么砍你的手。

    所以中国的悖论是在这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通过牺牲或者忍让来让印度对中国保持合作的,这是做不到的。而且我们还要看到,我们不具备牺牲主权来改善对印关系的国内基础。这个事如果五十年前毛主席在世的时候办也就办了,办也没有关系。今天这个情况已经不是这样了,中国政府要再跟印度说好,阿鲁纳恰尔邦归你了,我们承认那是印度领土,大家去想象一下会怎么样?这件事情中国政府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其实是不具备的。另外我们没有实现妥协的外交资源和手段,我们没法妥协,就是因为印度对华的需求都是刚性需求,这个东西你做承诺和妥协没有意义,就是你要么全给它,要么你就不给它,所以我们是没有这个资源的。

    何况我们对印度妥协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们在周边会产生激励作用,这个教训我们过去看到太多了,我们对菲律宾的政策结果就是这个,菲律宾一闹事我们就派一个人过去,给几十亿美元你就安静两天。那所有的国家都会觉得说跟中国闹事是有便宜可赚的,现在也是一样,如果中国现在在这种情况下,比如现在我们在黄岩岛问题上、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都有争端。那我们现在在印度的领土问题上不能再有冲突了,因为再有冲突的话分散我们的精力,那如果在印度上这个领土争端上我们做了妥协。你对外释放的信号是什么?中国并不拿领土当回事,既然不当回事的话,那我也可以去要东西,那你还有完没完?所以就是我们完全不具备妥协的条件,这个事情我们是要看到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31 04:0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15:24:01 | 只看该作者
    七、印度崛起的必然性分析

    那么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中印之间的这种冷对抗局面是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我们既没有可能,去主动改善和印度的关系,而对于印度来说,它没有必要。那么我们现在说,再着眼一个更长趋势的问题,我们首先看到,中印关系之间有结构性的矛盾,而且短期内不会缓和,我们是不是要一直跟它斗到底,这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我们国内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印度的崛起,所以我们在这一节我们就要主要讨论一下所谓印度的未来。

    (一)崛起需经济持续高增长

    假如印度是一定要崛起的,是任何人阻止不住的。那么我们从印度的角度来说,假如是这样,当然我们就要客观的去评估一下我们对印度的安抚策略。假如印度的崛起是一定的,它早晚要成为一个跟中国能够分庭抗礼的国家,那我们确实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搞垮它,如果我们搞不垮它,那我们就得想办法跟它共存,就不能去跟它翻脸,这个是对的。

    但是现在我们国内的讨论,在哪有问题,我们通常是把印度的崛起,当成了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就是它一定会实现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提出观点,说我们还是不能得罪印度的,因为它早晚要崛起,我们现在能管控好就管控好,将来我们还是要继续管控。但是印度一定会崛起吗?

    所谓崛起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去以超越别人的速度,去获得一个新的国家地位。就是中国为什么说,我们每年的增长最高百分之十几,90年代的时候,现在我们就只有7%、8%,为什么到今天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现象,30年,你最低就是7%,实际上你超越了很多国家,是因为你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不是说一年,我们国家最高的一年的增长是15%,也就是这样了。

    在最近3年,实际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大家猜猜是哪个国家?是巴林,巴林在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是300%多,但是这不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它第二年的增长率是零,你这个不可持续,为什么增长那么多,因为它挖了一口油井,这就够了,它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所以这个是,我们关键问题是要长期性,那么从长期性的角度来说,要看到一个国家的崛起有没有一个长期趋势。

    我们为什么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就是因为我们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我们还是有保证的,我们有保证是因为我们有这样几个,我们认为的证据。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城市化率现在才40%多,不到50%,发达国家基本上是70%,2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我们得给差不多3亿多人在城里盖房子,这个增长就够了,这个就能基本上稳定住了。第二个,我们现在在搞产业升级,我们的经济增长现在不是到了那个顶点上,我们在一个向上的曲线上,是因为支撑这个曲线的所有的参数还在。

    我们来看印度,印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印度现在到了一个变动曲线的档口,就是说如果它继续服务业立国,它已经走到头了,那么它现在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走工业化。我们前面谈过了,印度要搞工业化的问题,实际上这里面真正的矛盾在哪里,我们回顾一下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为什么是搞服务业立国的?一方面它不需要什么基础设施,服务业立国有电脑就够了,医疗等等等等。还有一方面它其实不需要解决就业问题。90年代以来,所谓经济奇迹是建立在300多万的工程师、医生和软件技术员,就是程序员们劳动的基础上。

    (二)现代科技逐渐瓦解印度社会结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这跟印度的社会结构有关系,印度是一个种性社会,它的教育资源是相当的不合理的,就是他只集中于那些高级种族,就是刹帝利、婆罗门以上。别的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印度的教育模式,印度的教育模式和国家管理模式是一样的,是集中所有的国家的资源放在那一小撮精英人士上。这就是它成功的秘诀。在中国就是说我们有玻璃天花板效应,就是说一个社会底层向上爬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好歹你还是能爬的。对于印度来说,就是绝大部分人永远不会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这个结构不允许他这么做。他就是集中精力给了这些人,那么这些人就发展起来了之后,他确实创造了很惊人的财富,而且把印度带起来了。

    那么你下面怎么办,中产阶级要不要孕育,城市化进程要不要搞,如果始终是这样的话,永远要执行种性制度,就是说必须要让这个社会的90%的人口认为自己穷是天然的、合理的。这个事情能这么一直下去吗?为什么以前能够行得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80年代以前,印度的妇女认为,给老公陪葬,拿一把火把自己烧掉天经地义。为什么?从小别人就这么跟她说的,她别的事也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这种事情越来越少?

    一个很重要的早期发明进入了印度的家家户户,电视。我们不要小瞧电视,电视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她有空,她开始看电视,看电视剧里面那些红男绿女哭的稀里哗啦的,基本上她离妇女解放也就不远了。她在接受这个老公可以打老婆,甚至把老婆烧掉的可能性在不断的下降,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

    实际上真正让印度的妇女摆脱这种所谓家里暴力枷锁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通讯产业。而印度却没有办法,因为印度是搞服务业立国的国家,必须要在软件通讯,就是计算机领域当中发展。而我们又知道,所有的互联网服务它有一个问题,它的对象是比较平等的,就是你没法设置门槛。

    那么这里就形成一个悖论,要想保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继续发展,继续执行精英化教育,就要把大众化教育的门关死,可是经济增长模式当中又恰恰要求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大众教育的门又被打开,所以这两个之间它是有冲突的。

    (三)土地问题成印度工业化绊脚石

    那么印度现在为什么要开始谈工业化,它也知道再往前走,所谓就靠软件服务外包这些东西走不动了,就一定要在国内去发育市场搞工业化。搞工业化的第一个问题,工业化一定要进行土改,在一个农村土地私有制的地方是没法工业化的,一方面土地,没法征收。我们老是说,说国内就是暴力拆迁,说的大家恨的牙根痒痒,没有这个土地征收制度,今天中国的城市会在哪?中国的工厂会在哪?什么都没有。就是任何事情它不是100%负面的。土地的有效的流转,快速的工业化用地的进程本身没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给了人足够得不偿,这是问题。这个补偿能不能到位,这是问题,而不是说,我们现在一提起说我们国内的土地问题。

    “土地就应该私有化,因为私有化以后,地权才能得到尊敬。”这个事情是很扯淡的说法,要真这么做了,工业化到此为止。我们不能开倒车,土地进入工业化使用时代的时候,我们不能再把它退回去。而印度的问题在于说怎么办,咱们讲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就照顾了底层的小块农民,土地私有制,千百年来的一个结果,200年之内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去避免。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初的土地制度都是耕者有其田的,没错,特别是战乱以后,因为打碎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那么都是荒山野岭,占了地就种,这是在古代的封建时代。那么然后朝廷定鼎天下,然后开始衡量土地,然后让农民去种地,五十年之内一些农民开始卖地,一百年之内基本上农民把地全卖完了,然后就出现这种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例外的,中国也是一样。

    所以其实这个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很糟糕,因为一方面它阻挠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印度绝大部分的农民不是自耕农,是佃农,佃农是什么,佃农其实就是奴隶,这更糟糕。我们看到印度也在搞土地拆迁,它怎么没有那么大的群众暴力?因为那个土地不是他的,他怎么去闹?印度那些什么群众上街抗议什么政府征收土地,背后一定有地主在出钱,实际上地主是拿这个手段去提高土地的卖价,但是那些农民他本身并不拥有土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结果就是这个。

    印度的悖论在于说要搞土改,才能工业化,可是你要想搞土改,就要打破种性制度,这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在种性制度下,只能搞所谓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如果你真的打破了种性制度,国家就彻底改写,就要把10亿人,甚至12亿人代入一个所谓平等的社会,就像我们当时做的一样。GCD革命从1949年到1979年最主要的功劳是解决了所谓平等问题,我们当时人是有特权的,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很多人也有特权,但是首先它的比重非常小,其次大部分的中国人,其实属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为第一次改革开放,整个的劳动力流转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现在中国的问题在于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且这种社会分层有固化的危险,一旦固化以后形成了新的一个阶级社会,那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就是说流动会受到限制。而印度其实上到目前为止,它就是一个典型金字塔的阶级社会,而这个阶级社会被印度教以种性制度的方式,以这种教义或者说道德观的方式给它固定下来,要想改就得把这个改了。这个改不了没有工业化,而你要是想搞工业化,打破这个,就意味着整个社会要重新重组,所以印度今天是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风险的。

    它的未来怎么样,我们是不知道的,中国的未来怎么样我们是知道的,因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逆转,这个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印度将来能不能走上工业化道路,是不是愿意走,我们都不知道,因为这个事情我们首先就要看到,印度崛起是不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它是有问号的,我们并不知道,他一定是或者一定不是,我也没有结论,因为这取决于印度当时的执政者的控制能力,而这件事没法猜的。

    八、人口红利和制度红利

    (一)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问题严重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所谓人口红利和制度红利,印度是有人口红利的,印度现在平均年龄24岁,我们的平均年龄大概是30岁,实际上最老的发达工业国家,就是人口构成最老的大国是美国是34岁。为什么美国不是一个衰老的国家?因为绝大部分的美国成熟劳动力的增加,不是靠出生,而是靠移民,他来的人就能干活,不用等待,作为移民国家它有这个好处,而像中国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人口老龄化了,我们的老年人相当多,而且我们的平均年龄其实是比印度大很多的,那么这是所谓印度的人口红利的问题,现在别说印度美国,我们说日本和俄罗斯,为什么今天我们不用太把这两个国家当回事?特别是日本,是一个人口净减少国家。

    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绝对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军国主义的最基本前提是你得有年轻人爱当兵,首先要求有年轻人,其次要求那些年轻人神经病,愿意去当兵,日本的问题在于,第一个没有年轻人,一帮50多岁,社会的中坚力量是45到55,怎么去搞法西斯军国主义扩张,拄着拐棍上战场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我们可以从宣传的角度来说,去讲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但是实际上这个东西是有问题的。我们讲了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因为我们发现除了中国以外,周边国家不怎么担心所谓的日本法西斯复活的问题,就是因为你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二二六事件,就是日本当年法西斯军国主义政变时期,包括后来的侵华战争时期,它的平均年龄才30岁不到。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老的国家了。另外一个就是俄罗斯,俄罗斯每年的人口是在减少的,它怎么复兴得了?

    (二)教育决定印度人口是否能变成红利

    人口多了不见得是好事,但是人口净减少绝对是坏事,它会造成非常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们来说,中国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这里,我们的人口确实比印度老,是不是印度一定比中国更有希望,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什么?这取决于劳动力素质,就是你的人口是不是受过了足够的教育,而印度的问题是我们前面讲过,要是不搞土改,不废除种性制度,它这一帮只是人而已,不是劳动力,这是没有用的。所以它实际上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印度的人口红利能不能变成红利,取决于它的教育改革,它的教育改革取决于它的社会改革,而它的社会改革这件事印度政府根本就不敢碰,所以仍然回到那个问题。

    (三)印度经营决策体制具有长期性和稳固性

    第二个就是制度红利,就是所谓的民主制度,我们要考虑到印度的民主制度,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它极大的保证了精英决策。

    而印度的问题在于说,印度看起来效率很低,它的日常社会管理的效率是地低的,应急管理的能力也很低。但是它是long vision,长期性是非常好的,就是因为它的权利结构相当固定,没有什么权利更替,这些年来就是那几千户、几百户印度的所谓的精英上层,他们是管控一切。如果他们是一帮自私的,道德水平很差,治国理政的经验很差,这个国家就完了,如果是好处就是它的政策一直都是保持这个,这种精英主义传统,而我们看来自尼克鲁以来,印度的精英的水平是没有下降的。

    南亚国家的特点就是人民,就是素质极低。精英极端的精英,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差,所以这里面就跟它的金字塔结构是有关的,制度红利不是说民主制度怎么样,而是在于精英决策体制,在民主制度的掩护下,可以无所顾忌。在制度问题上印度是比我们有优势的,它的优势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不会引起制度危机,就是它可以犯罪,它可以犯无数个错误,但是这个错误和它的制度本身没有关系,不会有人说。我们的问题在于说,我们不能出现这种错误,就是如果我们犯错误了马上就被人和我们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这次地震的救灾行动已经接近于完美了,还会有那么多事情被和我们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就是鸡蛋里找骨头的人都会有。

    而在印度什么都不干,都不会有人骂制度有问题,只会骂人。印度的制度很糟糕,但是没有问题,它死不了,它的红利在这里,当然它的负面因素也在这里,就是它没有改进的必要,我就这样混我也能混的很好。

    (四)中国不需要确定的对印战略

    所以最后一个,我们要看到,就是印度的道路的可能性,就是印度的这一套方式能不能成功,实际上是没有定论的,不是说印度一定不成功,或者一定成功,中国的问题在于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这个方式,只要我们能够克制住所谓提前物质分配那套胡说八道,我们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那么我们这个工业化的道路,曾经有无数的国家尝试过并且成功过,其实我们在发展道路方面我们没做出什么创新,我们干的事别的国家都干过,只不过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大,我们的持续时间,整体性比他们好仅此而已。

    印度的方式能不能成功,如果它真的成功,那绝对是开天辟地头一回,问题在于说它能不能成功,此前没有先例,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么它的里面有很大的蕴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那么我们说那些东西不是在中印之间比较,我们觉得说就应该很满意。因为我们比印度干得漂亮,或者我们应该很羡慕印度,因为印度的制度比我们稳定等等,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说的是,印度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需不需要一个确定的对印度的战略?其实我们是不需要的。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印度将来会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一个十年、十五年的所谓对印度的整体战略,根本没有必要,假如它不成功了呢?那你费什么劲。我们对印度要有一个客观情形的认知,它不是我们的主要对手,它也不是我们的主要合作伙伴。但是你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既成事实来接受,就是说印度必然崛起,于是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它是不是必然崛起,我们是不知道的。这是我们说的一个,就是说宏观上的。

    九、印度的亚太战略

    那么最后讲微观上的东西,就是这两年我们的讨论,就是印度的亚太战略。因为传统上我们把印度作为一个南亚国家,就是在南亚那一角,如果南亚对我不重要了,整个印度都不重要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印度在亚太地区很活跃,包括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关注印度和越南的关系,印度和日本的关系等等。

    关于印度的亚太战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第一个事情,我们首先还是要回到问题的初始。就是说它有这个战略不假,这个战略到底有多重要?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这个事,博茨瓦纳也可以说他有亚洲战略,但是不会有人关心这个问题,那不重要。那么印度的这个战略真的很重要吗?

    (一)印度是亚太格局的参与者和影响者

    客观的说,印度不是亚太地区格局的塑造者,它是一个参与者和影响者,就是有它是这样,没它其实也还是这样。亚太地区格局,基本上是中美关系格局,这是一个能力和历史因素,在历史上印度就不是亚洲事物的参与者,南亚四大陆基本上是隔绝于亚洲的其他部分以外的。这个我们大家能够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上,亚洲地区的,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发展,和印度的发展其实关联性是比较差的。那么它是参与者,它现在来了你要有一个态度,它来的目的是什么?印度人为什么要搞一个亚太战略?是不是像中国一样,以后的复兴方向就是亚洲了?

    其实不是,印度更多来说,它是在着眼于提高它的全球影响力,换句话说,它参与亚洲事物是为了获得别人对它大国地位的认可,这是它主要的目的。那么从利害关系来说,这样的一个目的好处,就是这种目的都是机会主义的。搂草打兔子,我要能拿到我就拿,我要拿不到我就走,反正对于我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这样就是说所谓的保持行动自由的前提下,有限参与亚太事物,这是最符合印度利益的,印度绝不会把它自己的命运赌在亚洲地区上,因为它毕竟是印度洋地区的像样的国家,主要是着眼于要较小投入、较大成果。

    那我们看事实上印度干了什么,印度加强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连接,跑到东南亚去搞了一些活动,那么加强与地区大国的互动。比如说和日本,在地区关键问题上,我们看到它老说话,南海问题上它也有态度,东海问题上它也有态度,然后你看它这些态度。你干什么了呢?什么都不干。我们要客观看待,在中国考虑印度对于中国的影响的时候,长期的影响我们前面讲过了,在近期内所谓亚太地区影响我们要看到。

    印度到了亚洲了,到了南海了,那么中国的态度是什么,中国可以这样说,我把你打出去,我不能容忍你介入南海事物,这是一个态度,这个态度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态度问题在于说,把印度打出去了之后,南海问题解决了吗?南海问题还在,你还要解决日本、菲律宾、越南和美国,就是你只是打走了一个印度而已,利益没有明显改善。你也可以接受印度,接受印度之后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说实话,它的能力有限,它造不成太大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就在这,中国最大的问题,不要把印度对于南海的事物的参与,不管它的战略说得多漂亮,不要把它太当真,因为它做不到,它做不到的时候,你用很大的力气去反制它,是很糟糕的,因为你并不解决问题,中国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去跟南海的沿岸国家去解决问题的,就包括日本都是这样子,中国摆平了日本又怎么样,不还得去解决问题。

    我们讲一个关于日本的问题,曾经有这样一种理论,就是中国在钓鱼岛上问题要势强,要打垮日本。为什么呢?打垮了日本,就吓唬住了菲律宾和越南,就是杀鸡给猴看,咱不是杀鸡给猴看,是杀猴给鸡看,猴我都敢打,你这些人算什么。那条件是什么?不论是鸡还是猴,它是有足够理性的判断能力的,它看到满地是血的时候它害怕,就可以杀鸡给猴看,或者杀猴给鸡看。

    我们看看菲律宾在自黄岩岛以后的行为,那个国家它是一个有正常逻辑思维能力的国家吗,吓唬得住它吗?问题不在这,而在于它是属于那种,火烧它手都不知道疼的国家,这种国家吓唬它是吓唬不住的,它就认准了一点,反正美国能保护我。其实美国根本就不保护它,但它还是这么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释放各种信号给菲律宾,为什么完全无效?最后迫使我们不得不直接使用军舰把它的船赶走,然后我们在黄岩岛呆下去,就是它只看得懂这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你跟它玩所有的艺术都不行,懂艺术的人玩艺术,不懂艺术你跟它玩什么艺术。可是很遗憾的是,我们南海的大部分国家全是这样的,这个原因很正常,教育水平不高。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出现多少年了,我们往短了说我们有三千多年成熟的国家史,文明史我们有五千多年,他们进入文明世代有多少年,两百年不到,要指望他能够去理解这个事是有难度的。


    (二)麻烦或是南海外交的有效手段

    所以中国面对印度的亚太战略,这是中国对于印度政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中国的亚洲政策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印度作为亚太战略,就是整个亚太棋局当中重要的角色,我们是要站在中印高度上去思考。就是不要把这个事情上升太高。整个现阶段来说,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在国际层面中增大合作,在地区层面我们去协调,在双边层面我们主要是防止冲突,所以就是管理中印关系比发展中印关系要重要。

    管好就可以,我们一直在说管好管好,但是我们要改变一个策略,或者说改变一个思维方式。我们过去的管好就是,我约束我的行为,我调整我的立场,我不去给你惹麻烦,这所谓没事就叫管好。我们国家传统上来说,把两个概念给搞混淆了,就是安静不等于稳定,这是两回事情,我们管理好不等于不出事,有的时候惹出点麻烦来,是管理中印关系的,或者说管理我们对外关系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我们去看一下南海问题,自黄岩岛事件以来,我们在南海问题是跌宕起伏,不断的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黄岩岛事件出来了,后来我们的渔民在赤瓜礁方向也有一点问题;现在菲律宾;然后又有船只来说,我们在西沙把人家越南的渔船烧了,当然我们说没烧,他们说我们烧了,反正那船黑了;然后菲律宾好像又把我们告到国际法庭上去。

    如果说以平静作为衡量政策的标尺的话,那么过去这一年,我们的南海政策是相当糟糕的,我们不断的出事,但是我们从实效上来看,这一年南海政策中,我们是相当占收益的。最明显的一点:A.我们恢复了对黄岩岛水域的实控,而且没开枪,就把这个岛拿下来了;B.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树立了言必行、行必果的这样的一个特质,我们把信号释放得很明确,你要是过了这个线我就打你,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要看到,有一个客观的反弹的窗口,就是说你这样释放信号的时候,别的国家一定要反弹,你遏止住它了,它就接受你的行为规则。


    我们现在跟印度之间也是这样,如果老是希望不争吵,那你就只好每一次都退让。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说,我要给你几次颜色,然后把这个局势固定下来,要以进才能换得退,如果我们老是退,退到什么地方,没地可退了。所以就是现在对于中国来说,处理印度问题也好,还是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也好,一样,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寻求稳定,是不能改变的,现在绝不是中国站起来说,我们跟美国分庭抗礼,争雄天下,这个是完全不现实的,你打不过它,对吧。

    最多咱们可以说,美国价值观现在是不怎么有吸引力了,美国的美元也不怎么有吸引力了,人民币现在更有吸引力,因为美元现在6块1毛多了,好处就是出去以后,觉得自己真挺有钱的,但是还有一样东西很有吸引力,你打得过它吗?它真跟你玩命的时候,美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完全不值当。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就是要消磨美国的力量,这个过程中跟美国直接冲突肯定是不划算的。那么对于印度也是一样的,我们不是要跟它搞大规模的冲突,但是我不能让你得寸进尺。中国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以后谁跟中国捣乱,谁去支付成本,欢迎捣乱,但是你捣乱我不请客。

    (三)防止误判就要放出准确的信号

    我们现在归根到底的对外策略的重新反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国,我们是有权重的,那我们就要做到说,我们要言必行,行必果。只要你有言论,就要有行动,行动就要有结果,这样你才能释放出准确的信号来防止误判。利益上的冲突我们是没有办法的,我们现在吃太多亏就在这种所谓的误判。实际上是什么,就是你有话不肯说清楚,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要做到,我愿意跟你管控关系,但是它是有条件的,我们要坚持这个条件。对于印度也是一样,我们不要跟它去搞那种口舌之争,但是有些东西要说清楚。

    我们有太多的问题说不清楚,比如说联合国安理会的问题,我们现在思路是什么?我们支持印度扩大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说清楚,必须首先得到你所有邻国的批准,要取信于邻我才能够接受。因为这件事情你等于告诉印度,门都没有,因为巴基斯坦绝对不会批准的。不是不可以这么说,当然这么说的话,很没有大国风范,这个事自己不出头,躲在小弟后边去捅咕捅咕,这个挺差劲的。

    要么你就说清楚,中国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条件是解决领土问题,把那地还给我就支持你。那就变成,把这个可逆的要求变成不可逆的要求。那印度肯定不会同意,那我们就说那对不起,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我没法支持你,你也就说明白了。我们现在是既不愿意得罪印度,有不愿意许诺给印度,结果你就得罪他了。这个大家都明白,你爱我吗?我挺喜欢你的,你这句话说完,如果我要是一个女孩子,我立马就煽他。可见你这个不得罪人的意图实际上太过明显。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这,其实什么人都不明白,我们是想敷衍印度。

    敷衍不是一个态度,敷衍是一个艺术,就是你可以去敷衍人,但是不能让人觉得你是在敷衍他,这个问题就在,我们中国的外交策略,其实方略上没有问题,行动上有太多的短处。这就是一个技巧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要承认,五千年泱泱大国,我是一个谦谦君子,就是我们的阴谋诡计耍的相当差。而这个里面,我个人认为主要不是道德水平太高的问题,是我们耍不道德行为的能力太差,所以这个是很糟糕的,就是我们现在真的要考虑到,中国的外交一向是讲原则的,这个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的外交是非常有原则的,就是这个原则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然后呢,我们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外交是非常要面子的,但是外交本来不是用来讲面子的,外交是用来讲利益的,我们太多的事情跟利益上说不清楚,那么这里面实际上归根到底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觉得有些事情可以骗过,比如说我们的著名的韬光用晦策略,就是我们觉得这样做可以让其他的国家,给我们更大的窗口期,让我们能够安心发展,然后我们保证发展以后不欺负人。

    但是,对于任何人理性来说,你保证不欺负我,和你没有力量来欺负我,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它更可靠。所以在这里面就在这,而今天中国有没有力量能欺负人?100%是有的,而你这个时候再向人保证有意义吗?谁会相信你呢?所以就是说我们说做一个事情就是要讲原则,我的利益边界我要坚持,而讲原则的前提是要讲利益,很简单,你连你的利益都不保卫,你有什么资格讲原则。

    我们在这一点上,就是说中国的问题就在于说,我们太不愿意去言利。所以今天我们所有的对外宣誓的时候,都不谈不谈中国国家利益,那么只有这一次我们要注意到一个非常令人欣喜的变化,就是习主席在博鳌讲到了我们国家关于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前提,就是说我们在主权领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去考虑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的利益边界很清楚,主权、领土和我的国家安全是不能交易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跟你谈,三个条件没有,原则就不存在了。所以我想对于印度也是一样,我们现在跟印度说什么要明白,我们的边界在哪,就是我们的行为是受到约束的,不能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说我们的这个事情反正就是,我跟你好,然后我愿意怎么怎么样,这个没完没了。

    中印关系的症结,其实在于说,双方对对方的想法和对自己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两个人面对面,其实是四个人,就是说我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你,你眼中的我,你眼中的你,这四个人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们去想象一下,那么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眼中的印度和印度眼中的印度不是同一个国家,中国眼中的中国和印度眼中的中国不是同一个国家。所以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双方都没有把话说清楚,而中印两国作为大国,其实只要把话说明白,很多事情是可以安排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4-1-30 17:43:15 | 只看该作者
    叶海林是个很不错的学者,言之有物,逻辑分明,层次清楚,很有说服力

    腾讯有他的中东、中亚系列讲座,很早就看了,强烈推荐都可以看看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4 04:30 , Processed in 0.04829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