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94|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普知识] 极北之地的冰与火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9:2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年前,在公司内部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本公司的一艘勘探船在结束远东的工作后,趁夏季海冰消退之际,取道北冰洋的西北水道(Northwest Passage),一路战风斗雪,回到北美锚地。那期杂志的封面是船头甲板,所有的设施均披着一层厚重的冰甲,这是因为击打船头的海浪跃上了甲板,在低温下凝结成冰,而不时出现的浓重的海雾更是雪上加霜。
    , Q+ X  _. F3 J; }6 j3 u5 x! F% R0 f% k8 r& P4 c2 _
         近些年来,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逐渐活跃起来,以至于该地区成为俺们公司在今年三季度的主要增长点之一。那就谈谈这个极北之地,聊聊那些人和事,还有冰与火。
    4 a1 _+ }8 H: Q* W$ G" I9 n) I; L
    (看见晨斯基在谈北极航道,突然想起自己在河里还有个坑没有填,干脆这儿也贴一下,争取近期填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1爱元 +55 学识 +3 收起 理由
    坚持到底 + 4 涨姿势
    蓦然回首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colin1992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Pipilu + 2
    不爱吱声 + 3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9:30:08 | 只看该作者

    (1)烛龙今何在?

    本帖最后由 木不铎 于 2013-12-20 19:32 编辑
      ]* f1 ^. w( _/ j
    4 r9 n* a- D3 n- |; h( u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当年读到李太白的这首《北风行》,就不禁想“这条龙到底是待在什么所在?难不成是北极,而这条烛龙应该就是极光了”。
    : g" k8 }! O, i5 H  z  ^! f' x- z, L6 P
        说北极,何为“北极”?地理意义上的北极,一般是指北纬66°34'的北极圈内地区,每年的夏至日,北极圈内整整一天都是太阳的天下;而到了冬至日,则整整一天不见太阳。自己到过最北的城市是挪威首都奥斯陆,那儿的纬度约为北纬60度,尚处于北极圈外,可就在那儿渡过的初夏对我而言至今印象深刻。每天下班与诸兄弟吃喝完毕,大约到了七、八点钟,然后呼朋唤友骑上自行车到海边,玩够了再回来,天依旧大亮,快12点天才黑,3点不到天已大亮,幸亏旅馆的窗帘足够厚实,否则这觉根本就没法睡。有当地的同事,喜欢早上三点来钟来办公室上班,中午下班回家,与家人一起尽情地享受阳光与海滩。
    7 G3 H# u. U- y  h$ p1 i
    6 t" @; E0 N! \& x, J! B0 ]6 k     
    " ?% {& P, x# ^5 o" X0 `5 G" n( o
    6 V3 O4 C9 y2 p* O# D, K    不过,相对于地理北极而言,人们更喜欢从气候和生态学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北极地区因此被定义为七月份时的10°C等温线以北地区,而这一边界与北极树木线大致对应(即上图红线所示区域)。整个格林兰岛、冰岛局部以及阿留申群岛的大部都被囊括进去。我的一位昔日的同窗好友每年有半年时间,就在阿留申群岛周边的白令海及西北太平洋上逡巡,在她寄来的照片上,有北极熊和鲸鱼,有冰山,更有那炫目的北极光。& o5 o5 r2 t  K7 E% [4 n" b

    # S/ g. Z2 B# r, ?. T
    9 }! o5 n8 y; w0 S# H
    2 I, M! B+ N  w; i  s, b    但这条10°C的等温线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地球的气候并非恒古不变,总是处在低温期和高温期的交互变动之中,而低温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河时期(Ice Age),可以持续数千万年至数亿年之久。目前,虽然人们经常嚷嚷着气候变暖,但地球实质是处于第四季冰河时期(Quaternary glaciation:260万年前~)。但为什么人们还观察到北极的永久冰盖层有缩小的趋势呢?那是因为一条下降曲线里,也是允许存在小小的波动的,不过持续时间短而已,这也就是说冰河期再细分又可分为冰期(Glacial Period)和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当地球处于最后一次冰期(即2.6万年至1.3万年前)时,北极的冰席一直铺到北纬45度,其厚度达3至4公里,整个加拿大以及欧洲北半部都在冰下面,而当时的海平面也比现在低120米,老祖宗们只要不怕冻,可以凭双脚走遍除澳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但是,一旦气候稍稍回暖,也就是进入到现在人类所处的间冰期,而冰席消融之日,也就是大洪水到来之时,无怪乎在诸多古老文明的传说中都能找到大洪水的故事。
      e; ?8 [/ r) D2 F4 I; ^! B/ C! Z7 X! |: v) c
    4 \5 O+ d; ?. ]+ R* C, p

    ; W2 K5 P0 i8 t5 T) ^/ Y: a    有人会说了“你怎么会知道地球以前的气候变化?”这是气象学家通过分析北极以及南极所采集的永久冰核,计算出来的。下图为俄罗斯沃斯托克站所采集的南极冰核分析结果,跨越年代为42万年(自上而下第二条红线为温度变化图)。' ^/ q8 @2 P+ v( w9 f3 x

    1 U: V$ `' t6 Z% f$ ?* \/ e; s0 m, \2 p! ?2 u
    + D' f' I8 E; b8 K* e1 Q& ?
        而了解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从而在进行油气勘探的时候能做到有的放矢。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5-1-3 23:55

    评分

    参与人数 10爱元 +58 学识 +5 收起 理由
    洗心 + 4 谢谢分享
    坚持到底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colin1992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不爱吱声 + 10 + 3
    蓦然回首 + 10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9:33:36 | 只看该作者

    (2)说英雄,谁是英雄?

    本帖最后由 木不铎 于 2013-12-20 19:36 编辑
    , Y* l8 n7 X( B6 B! U2 m% ]
    # o' Q4 ]0 }7 H     人类对北极最早的记载来自于古希腊旅行家皮西亚斯(Pytheas),他在公元前325年左右,出海探索了欧洲西北部,围着英伦三岛转了一圈,又继续向北,在他的航海日志中记录了一个名为图勒(Thule)的岛,在那儿“太阳落下后两三个小时后又会升起来”。1 i: K" {% x' M3 |' _

    2 f- o  s% C% m
    % C. v5 D- T! i0 s  _; q" {$ D, e: {, u
        而北极地区再次出现在人类的文字中,则已经到了黑暗的中世纪,维京海盗们驾驭着船头高耸的维京战船突破了北极圈的浮冰和严寒,登上了冰岛、格陵兰岛,甚至绕过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入了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地区。9 p, t( E6 p7 {

    3 ?* E8 I7 G/ s9 w6 d# z% j6 C4 i3 ~" Q# x
    + M! @) o; H7 B- R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驾驶着帆船,纵横五大洲四大洋,北极地区虽然没有金银财宝钻石玛瑙,但这儿依旧成为航海家和探险家的目标。俄罗斯的哥萨克水手沿着北冰洋的沿岸的河口地区,溯流而上,探索了鄂毕河、叶尼塞河以及勒拿河这三条贯穿西伯利亚的大河,初步摸清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北极地区的地理。但真正对北极地区的探索做出重大贡献之人是一位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1550~1597)。) E  Z* M3 ~1 }  J4 d6 p% @( c
    7 F5 x; L, W% W  J
        当时,荷兰刚刚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获得独立。但其原宗主国西班牙正如日中天,依靠其强大的海军,控制了从欧洲通往亚洲的海路。荷兰商人若想打通去往东方的商路,其难度势比登天。没法子,他们把视线投向了北方,力图探索一条从北冰洋通往中国、日本和印度的海路,即东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在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权利支持之下,巴伦支于1594年6月,率领3艘船开始第一次探险,当年的7月13日,探险队抵达北纬77度15分,这是当时人类抵达的最北点。但是,在抵达现属俄罗斯的新地岛(Novaya Zemlya)后,探险队的补养告罄,不得不折返。4 ~8 R& Z- {2 ]. ~

    3 g+ X* m" h1 E# i    1595年,巴伦支再次扬帆出海,但是没有重大发现。紧接着第二年,巴伦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征北冰洋,在途中相继发现了熊岛(Bear Island)和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7月,探险队想通过新地岛和克拉半岛之间的克拉海峡进入克拉海,但却被浮冰封堵在海上。随着天气逐渐转寒,船体在浮冰的压力下破裂,全体船员不得不把所有物资搬到临近的新地岛上,并用船上的木料搭建了一个越冬木屋。船员们靠着储备的物资,以及猎获的北极熊和海豹,渡过了严酷的寒冬。第二年的6月,海冰消融,船员们才坐着小艇回到了大陆。在这次命运多舛的探险之旅即将结束之时,巴伦支因病于1597年的6月20日逝世。为纪念威廉·巴伦支的杰出贡献,后人将新地岛与斯瓦尔巴群岛之间的陆缘海命名为巴伦支海(Barents Sea)。# ~7 P/ b$ B4 f. y2 x2 j
    6 N4 _. ~& g) o6 r( a% n

    0 E; a: o% \! @; e4 r0 m9 ?4 p3 b% V  r4 m" n' ]) J, w
        下面这张图是巴伦支第三次航海时的地图,已经基本反映出整个北冰洋的地理状况。+ q2 O! o2 _% F: J3 X2 v) H6 M
    3 L4 O9 W7 R3 i; o2 H- p
    , |) H+ }) Y5 K) H: k( G4 A/ \8 [
    : P# B9 L  I1 D8 q" w
        1878年6月22日,芬兰裔航海家诺登舍尔德男爵(Adolf Erik Nordenskiold)从位于波罗的海的瑞典海港卡尔斯克鲁纳(Karlskrona)启程,驾驶着“维加(Vega)”号,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然后沿着俄国的北方海岸线东行,于九月份抵达了亚欧大陆最东端的白令海峡,然后就冻在那儿直到来年冰雪消融,算是第一次完成了东北航道之旅。* u7 z4 _4 M- \, d( J* O, ~- D  U
    3 b; {  |$ I# \* U+ R$ w
        1903年,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1872~1928)则反其道而行之,驾船从北大西洋,通过北冰洋到达了阿拉斯加,历时三年之久,成为完成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之旅的第一人。阿蒙森是我少时起就异常佩服的一位探险家,至今我依然记得他为了锻炼自己的抗寒能力,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关窗户。若干年后,在我申请挪威签证的时候,还不禁和签证官聊起了阿蒙森的故事。
    0 ?/ F9 [6 i$ g( g: x! p: B+ w9 L; V9 k/ ^) K
    ) [  X2 {8 `  m5 E( z" `
    ; p% m9 Z" V/ D  q+ ]) R$ N  G
        阿蒙森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却是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极创造的。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为了纪念阿蒙森以及他那位虽败犹荣的对手---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米国将设在南极极点的科考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极点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阿蒙森之所以去南极探险,却是因为“征服北极极点第一人”的荣誉被人夺了去。
    5 `$ g& d3 o) I' A; g" {" m
    2 n9 ?5 y5 b' t' M: A: i0 j1 v    而这位让阿蒙森郁闷的人就是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里(Robert Edwin Peary:1856~1920)。1909年4月,皮里率队从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北岸的哥伦比亚角(Cape Columbia)出发,乘雪橇向北极点发起冲击,4月6日,皮里到达北极点,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首位徒步抵达北极点的人。
    6 G) `5 ?, c6 ]( e
      c8 R; |  {& H$ H& h6 ^! c8 A' \+ H4 Z) y
    * `% B! z. h8 r' Y0 {; r
        在谈论北极地区的地理概况的时候,必须要提到原住民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虽然因为文明发展局限,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科学记录,但作为生活在北极圈的民族,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极地生活经验。皮里、阿蒙森等极地探险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也正是借鉴了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使用狗拉雪橇,穿着保暖的全毛皮衣物等。3 o% S6 c' X* Z
    * _; Z7 C" L$ K6 z, l( q
        说起北极探险,还应该提及地学领域的一位同行先辈,即德国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1日),他不但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陆漂移学说,而且在北极探索方面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1930年,维格纳率领一支14人的队伍在格陵兰岛进行探险,为了接回掉队的队友,维格纳带着一位因纽特人向导在零下60度的风雪中出发,不幸于50岁生日的当天突发心脏病而故去,他的遗体在半年之后才被人发现。
    & n$ U( d  B- d& O6 t9 k  @
    % B3 g- t# x5 U$ J7 t4 X: \0 Q
    " L8 g! @, u" T) R9 R& [
    0 n. O; P* l" D     两年之前的1928年,一条名为“意大利号(Italia)”的飞艇在北极遇难,阿蒙森独自驾机前去营救,不幸在巴伦支海处失事,飞机带着阿蒙森坠入到这片成为他一生挚爱的茫茫冰海之中。
    . s0 D; p. m; |8 p9 k
    . D9 Y2 E/ F" ~7 M2 B) ?- I" m+ G    古人云“求仁得仁 ,亦复何怨”,诚哉是也!

    点评

    然后呢~~~还有么?  发表于 2013-12-21 11:43

    评分

    参与人数 14爱元 +74 学识 +6 收起 理由
    洗心 + 4
    坚持到底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colin1992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燕庐敕 + 6
    不爱吱声 + 3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30 12:43
  • 签到天数: 737 天

    [LV.9]渡劫

    地板
    发表于 2013-12-21 22:41:4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续集吧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11 12:0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筑基

    5#
    发表于 2013-12-22 13:41:12 | 只看该作者
    木不铎 发表于 2013-12-20 19:33
    " c  \  E! D. T# A+ j0 @% @( r# u0 M0 I人类对北极最早的记载来自于古希腊旅行家皮西亚斯(Pytheas),他在公元前325年左右,出海探索了欧洲 ...
    + B3 t. ^9 P& v0 I# g# c
    少年时,每当看到阿蒙森遇难这一段总是嗟叹不已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19:01:44 | 只看该作者
    skygrass 发表于 2013-12-21 22:41 2 {" B% i$ z2 x, M9 P" F+ `3 L6 ]
    还有续集吧

    4 w% y  t1 C. \, S* w有呢。贴这儿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自己写完。材料都准备齐全了,就等下锅爆炒一把,再加点油盐酱醋啥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9:01:20 | 只看该作者

    (3)北极探险之吉尼斯

    本帖最后由 木不铎 于 2014-12-23 19:10 编辑
    $ w9 p. R: R; k- ^# O3 `! Z# ^/ `7 |7 W: T/ g& m
        北极极点地区常年冰封雪盖,人类要想靠近,并非易事。但进入20世纪以后,飞艇、飞机日渐成为人们出行的时髦工具,自然也被用于北极探险。' \% R4 x+ V, Y% P& A$ ^. j4 u  v

    ( G- Q! h9 G- U# @9 ^+ @% [1 `& L    1926年5月12日,包括探险家阿蒙森、米国大款兼资助人林肯·埃尔斯沃思(Lincoln Ellsworth)以及意大利航空工程师翁贝多·瑙比勒(Umberto Nobile)三人在内的探险队乘着挪威号(Norge)热气球,飞临北极极点,然而,他们当时并没有降落在冰面之上。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也算是人类第一次从空中到达了北极,虽然是喝着热茶聊着大天,飘飘然,易如反掌。
    ) Q4 I# B$ k0 x" ?8 q6 Z

      P( \" i: c% X    前苏联以环抱着半个北极,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北极探险方面自然不甘人后。1937年5月21日,苏联科学家Ivan Papanin和Pyotr Shirshov等四人建立了浮冰考察站“北极点1号(North Pole-1)”,其经纬度坐标为北纬89°25′N,西经78°40′W,距离北极极点约20公里。他们在站里进行了长达274天的科学观测,直至第二年的2月19日,才被Taymyr破冰船接走。而此时,他们的考察站已经飘离了2850公里,接近格林兰东部海岸。
    9 D0 e; x5 r; h

    8 l; b# w( z; r% Z* o    自此之后,前苏联在北极地区陆续建立了多个浮冰考察站,进行了海洋、大气、气象、地球物理、海洋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俨然成为北极科考方面的权威。1991年7月25日,“北极点31号”随着前苏联的瓦解宣布关闭。但俄罗斯拿过北极科考的接力棒,继续进行观测,最近的这个考察站是“北极点40号”(2012~2013)。
    ! ?2 }: X% [4 s0 Y$ {0 c
    9 T) z4 u4 K8 U8 |& E$ ^! A0 E2 O    1948年,苏联飞行员Ivan Cherevichnyy架机降落在北极极点,这次可是挨了地皮的噢。降落时间为莫斯科时间1948年4月23日下午4时44分。! w" V. J2 L$ {% H% I) n. S  R6 W* u

    7 C7 j. y& R7 i    既然从空中抵达北极极点这么容易,那还有什么玩法没有?有!1949年5月9日,两位苏联人Vitaly Volovich和Andrei Medvedev乘坐米国二战期间提供的C-47运输机飞临极点,然后纵身一跃,跳将下来。当然,身上是绑了降落伞的。& Y( F: I! r  a# ^# {3 V/ N. Q& T
    8 h) ~: {, j0 C  ]# z3 T. U
        地面、空中都玩过了,还有别的没有?有!水下。1958年8月3日,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Nautilus)从冰下抵达北极极点。自北极点开始,它又继续在冰下航行了96小时、2,945公里(1,830英里),在格陵兰东北外海浮上海面,成功地完成以潜航方式穿越北极的任务。这次航行让深处冷战漩涡的前苏联震惊不已,因为这意味着整个北极冰盖再也无法成为北方屏障。, k8 _4 J/ p# k' ~
    9 _; K4 u! d  p$ l
        在这一系列探险和科考活动之后,接下来,人类撕下来道貌岸然的面具,为争夺北极领土和资源,开始了明争暗斗。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42 学识 +7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6 + 2
    洗心 + 4
    MacArthur + 10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colin1992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草蜢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8 01:13
  • 签到天数: 171 天

    [LV.7]分神

    8#
    发表于 2014-12-23 20:23:17 | 只看该作者
    赞,好科普。3 u0 i! W, w2 e2 q# U4 _3 w/ W" R6 T

    * `" f; p+ @1 {0 ]" ]2010年oilfield review的一篇文章讲过北极勘探的困难,挺不容易的,坐下来好好学学。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05:50:14 | 只看该作者
    不爱吱声 发表于 2014-12-23 20:23
    ' H- Y( @' d) ^* a赞,好科普。
    8 `/ M* }) |7 @6 i% u0 q- q' I4 L/ B0 G7 I6 v; ^
    2010年oilfield review的一篇文章讲过北极勘探的困难,挺不容易的,坐下来好好学学。 ...

    ! z& f% L% m% O  t8 l" Y/ o9 Z居然读过这本刊物。难道是挖宝帮北美分舵的属下?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8 01:13
  • 签到天数: 171 天

    [LV.7]分神

    10#
    发表于 2014-12-24 06:09:35 | 只看该作者
    木不铎 发表于 2014-12-23 15:50
    ! @. o, F& j4 o2 \居然读过这本刊物。难道是挖宝帮北美分舵的属下?
      a3 n! h" }" D4 n
    曾经的属下,后来跳了,不过现在仍然属于家属。
    ) _$ n. Y; {2 V' s1 G
    4 ~7 r4 W; h% U3 I% `不过不管是不是属下,对于油工来说,这刊物都是要读的。。。

    点评

    真没想到这本杂志居然有这样的江湖地位。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发表于 2014-12-25 01:22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4-12-26 07:2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4-12-26 07:30 编辑
    9 {& s! Z- M0 v) h
    木不铎 发表于 2013-12-20 19:33. M- H, Q7 ~  y1 l3 H  `0 t
    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里(Robert Edwin Peary:1856~1920)。1909年4月,皮里率队从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北岸的哥伦比亚角(Cape Columbia)出发,乘雪橇向北极点发起冲击,4月6日,皮里到达北极点,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首位徒步抵达北极点的人。 ...
    % j1 S+ [) `' Y0 b# N/ e8 D
    3 _0 i/ V2 Y  Y* ~" q$ R5 h

    * w5 W! d. i* r0 l  u0 w1909年4月,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里和他的助手马修.恒森(Matthew A. Henson),一白一黑俩人在4名原住民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向导的带领下到达北极点。& D! h  K) c2 v. w, O9 M
    ) d) F# V8 C- z) j
    7 |4 V, |( d3 O$ `
    1986年美国纪念罗伯特·皮里和马修.恒森的邮票  }3 t" A1 w6 b1 ?

    1 `) ~8 A2 T2 ]; C
    ( [5 l- |& O( n) {" B0 O- h罗伯特·皮里和马修.恒森这俩黑白美国人,充分发挥了美国人的优良传统:好种子,一定要留下根!8 u1 @! q! ?: x4 t

    0 g9 Y: i# ~, O' D虽然俩人都已经在美国结了婚有了老婆,出于大无畏白求恩式地国际主义战士友情,分别在爱斯基摩人女人身上留下了革命的种子。8 J& o: w5 N# e& w

    ) m4 F( T- i; U& d罗伯特·皮里和老婆Josephine.皮里
    $ S* p; p) Q7 U, m' A0 K* _2 A3 G' q8 N

    & h& a" S6 m- e5 X0 }刚刚因病失去他们小孩的罗伯特·皮里老婆Josephine.皮里得知皮里的献身精神以后,十分感动滴在信中写下这样文字:! X  _9 g8 D! |5 h7 \
    "You will wish yourself back with your sleek, fat Eskimo woman after you have seen me. ...."
    % ~6 S4 L; m8 E$ ~+ S
    2 K7 q" M3 v- M"如果你见到了我,你会希望你还在你光滑的胖胖的爱斯基摩人女人身边...."
    / }6 P; Y+ j- M4 z
    0 w' H6 K& j2 b4 ]7 ?写完信,Josephine.皮里立马突击北极来到罗伯特·皮里的身边, 并见到了罗伯特·皮里的年轻(十几岁)爱斯基摩人女人Ahlikahsingwah.' Z0 ~8 K7 x% P9 y

    3 j8 \, z5 N& m" I罗伯特·皮里在爱斯基摩人女人身上留下的革命种子Kaala Peary 在1987年
    2 S& j6 p2 T* j1 g# d ! i4 b9 l1 y8 ~: x! i) d5 q, W+ C( n

    ! O9 M: g  H$ v罗伯特·皮里的已婚黑人助手马修.恒森(Matthew A. Henson)也没有闲着,包养了爱斯基摩人女人Akatingwah.  d- z% Y$ i0 b: R7 v
    7 O# |" D' y0 d/ b  @
    0 q, o( c- h1 \( S, t9 n
    马修.恒森(Matthew A. Henson)在爱斯基摩人女人身上留下的革命种子 Anaukaq Henson在1960年
    ; M- R; ~" T/ ]0 E  G4 \7 C0 u- G0 O% c9 D

    " i" f, _8 H. l9 F( e美国人取得了巨大荣誉后离开了格陵兰的北极圈. 再也没有回来.6 }: m* N- m& d4 K0 a; i
    , J( E$ u" l2 ]; B, S4 x
    两位年轻的爱斯基摩人女人和她们年幼的小孩没有了生活支柱.
    " k/ A9 ^! A1 Q& c
    3 D/ H4 A% V0 N! V5 \2 `) [他们的混血小孩最后都是从爱斯基摩人继父那里学会做爱斯基摩猎人.
    6 _$ j8 u. t+ Y5 `9 s$ w4 Z) w" d# w3 ^0 p5 g  g/ p& U
    罗伯特·皮里的后裔
    ) u+ k" l: K$ N/ V% m0 A9 D; t, q0 z6 b% ?  c/ Z+ R  S
    / Z$ x& X3 D" H+ x/ z9 ]
    罗伯特·皮里的爱斯基摩曾孙Robert E. Peary II, 又名 Hivshu Ua
    4 I2 i. a5 D2 S7 V5 H/ e
    7 p9 E7 m- v" x
    1 @# P9 l2 v4 U$ ~  I% j5 }; Z, F! U
    黑人助手马修.恒森(Matthew A. Henson)后裔' l4 z! g, j& a# e, J6 e9 }4 K. p
    2 [8 u2 |0 B' T* K5 R5 Q
    2 i* T' Z3 X" Y: X! `/ ~3 @! v
    ( {. d8 ]) z) p* [

    点评

    给力: 1.0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还是黄种人厉害,居然把黑人漂白(黄)了。  发表于 2015-1-13 04:03
    给力: 1 涨姿势: 5
    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4-12-26 19:17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不爱吱声 + 10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8 01:13
  • 签到天数: 171 天

    [LV.7]分神

    12#
    发表于 2014-12-26 09:58:06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4-12-25 17:29
    ; j$ i9 Z3 c% N3 B3 m& M7 p罗伯特·皮里和马修.恒森这俩黑白美国人,充分发挥了美国人的优良传统:好种子,一定要留下根!
    " l  t/ W! _4 O$ z- ?  U2 ?

    7 o. @+ y" W7 |+ s; U想起了毛主席也曾经曰过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 f, }0 D+ Z. N  _6 z) V, G0 C' s- C
    7 ^* D& k0 Z6 y6 ?必须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6:24:19 | 只看该作者

    (4)排排坐,分果果

        探险大潮逐渐退去,北极地区的陆地和岛屿最终被五个国家瓜分殆尽,即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
    " z5 j) X: I" s0 f/ k; G$ y
    9 f, y! B: x8 B# _4 w    但是,人类的贪欲是永远没有止境的。1925年,加拿大首先在纸面上将其海洋疆域扩展至北极点的国家。它宣称,西经60度至141度这块大饼是加拿大,尽管加拿大的土地最北端到北极极点还有769公里。
    0 P) q% [" O& o  ?, M: v/ H2 t3 C2 N8 L! R3 V2 r
        第二年,即1926年,前苏联狮子大嘴,自西部的摩尔曼斯克与东部的楚克奇半岛,向北极极点各划一条线,宣布东经32度至西经169度这块地区归自己所有。挪威也不甘其后,“拥有”东经5度至35度的地盘;美国则因为占了阿拉斯加的地利,宣布西经141度至170度为自己的治下。1933年,丹麦对格林兰岛的主权得到国际法庭的确认,丹麦也因而视自己为北极地区的主人,宣称西经10度至60度为丹麦领土。
    . Z; V3 W' l9 |; g
    1 l" O! n( v- z2 M' a$ I% _
        不过,五国的这些领土要求基本属于自说自话,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如果大家都拿一个点画圆然后分大饼,那么在全球任何一个暂时无主的地点,周边各国都可以这么画大饼,这岂不是儿戏吗?# H) y3 ?1 M3 F- z2 N7 d

    % s, H  j6 R/ R* w7 F( {7 a    上世纪50年代,正是冷战高峰时期。加拿大政府为了宣誓主权,于1953年8月,将83位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从相对温暖的魁北克省的因纽夸克(Inukjuak)向北迁移二千多公里,终点是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南端的格莱斯峡湾(Grise Fiord)。该岛属于加拿大治下的北极群岛(Arctic Archipelogo),为加拿大第三大岛,其北端的哥伦比亚岬(Cape Columbia)为加拿大领土的最北端,与格林兰岛隔着一条内尔斯海峡(Nares Strait)。
    2 }9 X, O: ]4 e' K7 ]! s# z

    3 F; a" n) R- `0 d0 D    迁徙肇始,加拿大政府许诺提供完善的后勤保证,两年之后,如果这些因纽特人不愿意继续待下去,政府将帮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过,这些许诺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兑现,特别是那个允许他们返乡的保证更是成为一纸空文。因纽特人虽然具有在寒带地区生活的丰富经验,但毕竟这儿和他们的家乡相隔2000余公里,无论是自然气候还是生态环境完全是不一样的,伴随他们的是24小时的黑夜或者白昼,还有北极圈漫天漫地的冰雪。他们不得不一切从新开始,直至他们掌握了北极白鲸(Beluga Whale)的迁移规律,有了充足的食物供应,才真正在这块土地上安定下来。据2011年的人口统计,这个定居点上的常住居民为130人。2 u; i# r8 D7 ^5 q0 l. B3 l; i

    9 o# L9 Z+ c. ~. U2 }- b9 [& E7 K, o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简称UNCLOS)》,群岛内的水域属于群岛隶属国的主权势力范围。然而,至今为止,身为超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号海洋大国的美国并没有加入这一公约,因而对其视若无睹,其舰艇多次进入加拿大所属的北极群岛海域,身为跟班小弟的加拿大也就当没看见。8 n; L, @% r8 C4 S( J( @- U9 }; Z
    , i; w! y; r4 i0 C
        1982年,联合国召开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期间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做了修订,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引入了“专属经济区”,公约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370.4公里),除去离另一个国家更近的点。 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
    . x& g% ~, n2 H% U1 B! Z* S$ }8 `
        这一规定不啻于挑了马蜂窝,自此之后,大海不再平静,各种海洋纠纷层出不穷,可谓祸害不浅。% h4 T0 ~$ L/ }% g" q1 {' c

    9 l: F0 J0 b4 X" Q    在北极海域,如果严格按照专属经济区进行划分,美俄等五国按说并不存在较大的争议,而且还存在大片的无专属国的国际海域。但是,欲壑难填,其代表就是俄罗斯。2001年12月20日,俄罗斯向联合国递交官方文件,要求将俄罗斯的专属经济区扩展到200海里以外,即将罗蒙诺索夫海岭以东直至北极极点纳入其势力范围。联合国要求俄罗斯递交相关地区的科考资料。为此,俄罗斯于2007年开展了“阿克缇卡(Arktika)”探险,利用一艘名为“MIR-I”的深潜器,成功进入北极极点之下,并将一面钛金属制的俄罗斯国旗插在了水深为4,261米的海底,依此来宣誓主权。然后呢?联合国那儿没有了下文。不过,在这次探险中,俄罗斯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北极海域的地理和资源信息。
    7 p: n, Z' V+ \% W5 y
    . t* k/ g+ B$ y, F. u4 I- M
        加拿大人对此却不以为然,其前外长彼得·麦凯(Peter MacKay)说:“现在又不是十五世纪。那种满世界插面小旗子,就能宣称‘这块地儿归我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4 B  w; g7 w* B7 ^/ K

    ; R7 L: u+ X' w0 K( \$ D    嗯,说得有道理,不过,桌面上再怎么冠冕堂皇,脚底下该使绊子照旧不误。! ]- B0 g2 m' k# L7 f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44 学识 +6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 2
    洗心 + 4
    到处停留的叶子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acArthur + 10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holycow + 6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08:47:48 | 只看该作者

    (5)熙来攘往

    本帖最后由 木不铎 于 2015-1-3 08:53 编辑 / P/ C4 A- L1 @9 [" M

    3 h5 i  @  D: L    古语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北极地区仅占全球总面积的6%,但却蕴藏了20%的油气资源。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于2008年发布的统计结果,全球13%的原油及30%的天然气储藏在北极地区,再加上NGLs(液化天然气,即在低温高压环境下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天然气),按油当量计算,总量约为4120亿桶。其中,天然气储量约为1.67万亿立方英尺,NGLs约为原油储量约为440亿桶,而原油储量约为900亿桶。如下图所示,点状阴影处为北极地区的盆地构造,在其中多处地点均发现商业油气。
    5 H" v$ s8 n. W0 C) v% E8 i/ f* j; N3 r% J1 X2 p# ]
        这么大块的奶酪,怎不让人流涎三尺?如果根据“就近先得”原则,俄罗斯拥有52%的份额,美国居次席,占20%,挪威占12%,丹麦所属的格林兰占11%,而加拿大则占5%。6 ?) O% h$ p5 R8 N. X4 A+ ?1 p

    # W( {6 @% {- m3 a7 r4 ]+ M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成果,在已经发现的61个大型油气藏中,43个在俄罗斯,11个在加拿大,6个在美国的阿拉斯加,1个在挪威。而格林兰地区的勘探近年才开始展开。8 {, U- S3 x% [( G
    ) g/ \8 C$ c3 q: n/ }9 r$ V
        北极近海地区主要有8片海域有油气藏,即1)南喀拉海(South Kara Sea);2)北喀拉海(North Kara Sea);3)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4)东西伯利亚海(East Siberian Sea);5)楚克奇海(Chukchi Sea);6)阿拉斯加北部陆架(Alaska North Slope);7)东格林兰(East Greenland);8)巴伦支海(Barents Sea)。" P; N! T3 q5 v- n1 w* F" v
    / }8 x  Y1 Q9 L$ \! P8 X% N
        俄罗斯已经在巴伦支海南边的伯朝拉海(Pechora Sea)和南喀拉海地区进行了油气开发,因为前者距离北极圈第一大城摩尔曼斯克很近,而后者也有两个港口提供后勤补给。另外,在喀拉海与鄂比河河口之间的亚马尔(Yamal)半岛,俄罗斯发现了世界上储量最大(5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气田。沿鄂比河逆流而上,就是我国新疆阿勒泰的额尔齐斯河。目前,俄罗斯只给两家石油公司,即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颁发了油气开发执照。这两家公司都与西方石油公司(诸如BP和ExxonMobil)进行合作开发。不过,2014年俄罗斯和西方因乌克兰问题交恶,这些计划一度陷入搁置状态。
    3 p) b/ E) c: u! z6 T' _
    8 x8 x) o; [& t( A& X
         加拿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所属的北极地区进行了油气勘探开发,后因成本和环境问题一度停止,近些年又逐渐恢复,主要参与公司是Chevron和Statoil,而勘探区域是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交界处的波弗特海(Beaufort Sea)。在此处海域,美加两国存在争议地区。
    * u7 `$ Z' y9 j" [3 F; F% B

    & _  K  Q  {& }- s3 h     丹麦所属的格林兰地区在上世纪70年开始了油气勘探,结果一直不是很乐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直至一家英国公司(Cairn Energy)才首次发现了商业油气,后来Statoil和Shell也参与进来。不过,格林兰岛东侧海域是冰山走廊,开发的风险成本很高。/ X$ I2 K4 |, m: M7 I+ o: |
    1 y4 F6 {8 Y  k1 a: G
         挪威则以自己的国有石油公司Statoil为骨干,于1981年在巴伦支海开始油气开发。随着Kharyaga、Shtokman及Snohvit等大型油气田的开发投产,巴伦支海正日渐成为挪威油气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存在,巴伦支海的南部常年无冰,9月更是全面解冻,开发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p: |( ~- j1 G" l
      w9 ~! o0 u+ I
         美国所占的阿拉斯所拥有的待开发油藏资源据估计约为300亿桶,天然气气藏则约占整个北极地区的26%,另外,阿拉斯加北部近海是波弗特海,深度相对较浅,再加上一条贯通南北的阿拉斯加输油管(Trans-Alaska Pipeline System),这些都为油气开发提供了便利。自1977年,该管线落成以来,已经输送了150亿桶原油。不过,出于开发成本和环保的压力,阿拉斯加北极区域的大规模油气开发尚未真正开始。
    1 s. R7 {6 [5 C6 b' p& V6 B7 p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40 学识 +7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 3
    不爱吱声 + 10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到处停留的叶子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MacArthur + 10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holycow + 6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15 07:30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5#
    发表于 2015-1-3 09:50:15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你就是西西河的,奔波儿啊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10-30 18:27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23:18:54 | 只看该作者

    (6)难乎哉?不难也?

        现而今,大家都清楚,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严酷的气候环境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横亘在人们面前。
    * F3 Q- _& }7 u. {4 z! [8 ~4 R* i& s3 t8 a3 b7 a
        北极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而凉爽。北极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多样,但冬夏二季都会经历极端的日照变化。部分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海冰、冰川或积雪),此外绝大部分地区每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地表都有冰雪。北极各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40℃至0℃之间,冬季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可低至-50℃以下。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至10℃之间,某些地区夏季最高温度可达30℃以上。由于北极地表寒冷,空气凝结下沉,形成极地高压气候,冷空气由高纬流向低纬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环极地东北风带。大风常常卷起冰雪,给人以不间断降雪的印象。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们连生存都异常困难,更不用提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c+ ^5 T( Y& J: J/ O6 E

    + z. j' N5 \7 i6 a7 i  T( Q    另外,北极的海冰约有2至3m厚,但其厚度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形,以及在开放水域中的破裂情形都会随气候和天气有明显的变化。尽管人们嚷嚷这么多年“全球变暖”,但北极海域大部分地区都是常年冰封的,北极近岸地区的“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也只有在屈指可数的几个月份能够全部或部分使用。这就意味着常规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在北极地区很难有大的作为,而且生产的成本非常大。按照摩根斯坦利提供的数据,北极地区的原油生产的平均成本约为75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油价高企尚有盈余空间,但是,一旦出现大的价格波动,投资者不但将血本无归,而且会债台高筑。4 g0 l: X0 y, e0 @, q2 {1 _

    4 n  e, u3 L+ p2 ?4 |) \    例如,在寻常海域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平均成本大约是每平方公里三千美元;但是在北极冰区,需要用破冰船在前面开道,而且大风大浪天气下无法进行数据采集作用,再加上其它额外成本,使此地的数据采集费用则为常规费用的5倍乃至10倍以上。另外,在北极的低温和冰雪环境,勘探和开发的装备维护异常高昂,再考虑到人员的培训和后勤补给,这一道道门槛都让诸多石油公司望而却步。
    5 }0 R" `9 X, n8 a& q3 j! h* A8 I
       
    ) h$ x4 l! Z9 z    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环保主义意识日益高涨,而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关注更让各国政府在北极的油气开发议题上小心翼翼,唯恐踩到了某些“绿色恐怖分子”的尾巴。的确,在北极地区,广泛分布的海冰使漏油监测和防护都异常艰难,如果发生诸如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那样的灾难,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下,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但,难道人们因此就“因噎废食”吗?; m* m# j$ l0 @" Z/ P
    # U+ _: X$ d8 @: s
        尽管困难重重,但人们向北极进军的步伐只是减缓,而并没有停止。也许,只有当人类真正找到清洁便宜的替代能源以后,北极才能成为世外桃源。
    7 Y4 ^" m3 Y8 h; B2 G# g" G: Q# k
        (全文完)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2 学识 +6 收起 理由
    colin1992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不爱吱声 + 10 + 3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草蜢 + 4 谢谢分享
    holycow + 6 涨姿势
    橡树村 + 8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0 21:53 , Processed in 0.0538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