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上台后,用大力增加货币供应和货币贬值、扩大公共财政和结构性经济改革三把板斧,试图劈开日本经济滞涨20年的死结。除了语焉不详的结构性改革,日元贬值和赤字财政都已经兑现。一年来,日本经济有所复苏。但安倍经济学带来的问题比答案更多。* s) R/ v8 ]8 h; w
8 e$ M7 F7 S( d: {; @4 {
日本政府负债已经超过GDP的200%以上,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甚至比危机重重的希腊还要高几乎50%。安倍上台两个月,日元对美元就贬值8.4%。相应地,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的GDP增长折算到全年的话达到3.5%,出口增长3.8%,进口增长1%,个人消费环比增长0.9%,住宅投资增长1.9%。安倍经济学似乎起作用了。日本经济滞涨20年,需要的不是两个月的复苏,甚至两年的复苏,而是长期稳定的复苏,而问题正是出在这里。* m9 C. d4 i4 s. }5 b+ }, v/ S
( [' F1 m, U1 }0 ~9 m% ?1 c
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带了一个坏头,投放巨额货币刺激流通,副作用就是美元贬值。从2008年到2012年12月,日元对美国升值达到23.62%,这对已经长期滞涨的日本经济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安倍的贬值政策一方面刺激日本经济活力,另一方面也是对这几年日元的累积升值的矫正。问题是,美国经济恢复依然脆弱,欧洲经济恢复连脆弱都谈不上,日元大幅度贬值,如果不引发连环贬值的话,也将导致贸易冲突。
% X( _: L& b2 J6 o3 g3 k+ Q) L) |# x. Q
如果说日元贬值是为2008年以来的累积升值减负,还有几分“正义”的话,大力扩大公共财政就不大好解释得通了。用公共财政拉动经济,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老把戏,但也是一个把欧美很多国家拉入万劫不复深渊的老把戏。在债负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最高水平的情况下,用进一步大幅度举债来刺激经济,说的最好听也是在豪赌。安倍赌的就是时间差,在债负成为问题之前,把经济拉动起来,增加税收,增加还债能力,避免国家经济破产。日本经济刚进入滞涨的时候,搞这种名堂是可能管用的,但现在积患已深,这样的脉冲式刺激是不管用的,但长时间的负债刺激只能加速日本的破产。
8 g7 b, ~7 A2 i8 H! ?
/ o% C4 s/ S* l* P继续无所作为不会加速增加债负,但这实际上也不行,因为日本正在面临一个定时炸弹,在未来20-30年里会炸响。国债不是一笔“死债”,在经济滞涨的时代,必须借新债还旧债。日本国债持有人的主体来自日本国内,但日本出生率持续下滑,人口萎缩已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般认为,要维持人口恒定,每个妇女需要生2.1-2.3个孩子。这当然是全体人口的平均数,具体到每一个妇女,孩子只可能是整数。但日本现在这个数字是1.39。有人估计,按照这个生育率,在50年内,日本人口将下降1/3,而且剩下的2/3是高度老龄化的人口,人口萎缩还将继续。人口太多是负担,人口太少也有问题,那就是缺乏劳动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和纳税人的问题。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成本,日本在国内继续举债的能力将迅速降低,而GDP的200%以上的负债率将使日本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举债。要知道,希腊的负债率“才”刚超过150%。
# ?+ s5 V7 Z2 e( B& b/ n w1 a, r: E/ g3 k! F! m' y7 M2 i
事实上,日本的老龄化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了。BBC报导,日本监狱人口中都有20%以上年龄超过60岁,这可能是发达国家中仅有的。另一方面,日本年轻人的心理幼稚化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成年人沉溺于动漫、游戏甚至虚拟女友,害怕挫折、责任和承诺,自然更加害怕结婚生子。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表明,2012年里,日本只出生了1,037,101个婴儿,比2011年还少13,705。安倍要是不能扭转日本生育率过低的问题,什么刺激都是白搭。# o# u' X- S- _1 Q
( A+ l3 y3 A8 {; h1 ^' g1 G
![]()
: I0 ~3 S( T: V日本人口历史与预计* O" ]) z6 x# z
$ G* z! J) Q6 J8 m* C" a& Z+ ]![]()
* g f- y U* ~7 ]出生率(蓝色)和死亡率(红色)2 ^4 m, f: L4 d( Y) ~+ u
; y4 ?" j7 C% ~% T0 O: o
Year Total population
' N# {& T9 Y4 _# X& A: V(census; in thousands) Population by age (%)
3 R6 D# E# k# L7 {2 ^ 0–14 15–64 65+
4 o3 E$ Z* l# @* g1935 69,254 36.9 58.5 4.7
9 {: Y3 M0 x* Y) V6 Z ]( h1 d1940 73,075 36.1 59.2 5.77 l2 y' c3 ~" D4 \! q) C
1945 71,998 36.8 58.1 5.1, o; P$ a2 s+ W. y# N6 Y" U7 a! n
1950 84,115 35.4 59.6 4.9$ g# d, L5 p( J$ p8 `! Z; M) p
1955 90,077 33.4 61.2 5.3 K' y7 m2 b3 y* O# E) G' Z
1960 94,302 30.2 64.1 5.7% A7 w& g8 L: `0 P% [! A5 O
1965 99,209 25.7 68.0 6.3( z* H, b8 W! _& c. } k
1970 104,665 24.0 68.9 7.1
6 Q; ?4 Z% |8 W. A0 v1975 111,940 24.3 67.7 7.9' Y$ N5 t4 J0 D( c; u* H0 @
1980 117,060 23.5 67.3 9.1
; V9 O1 T# q: l& S4 n) c# g1985 121,049 21.5 68.2 10.3- A% Q9 i X/ H) Z
1990 123,611 18.2 69.5 12.0# G3 C' r: D. s5 b! @
1995 125,570 15.9 69.4 14.5
6 @" Y4 o5 r$ u4 z8 V3 _6 p }2000 126,962 14.6 67.9 17.3) \3 j+ B$ a7 Z2 v7 l, V
2005 127,768 13.7 65.8 20.1
6 r6 M' ]4 P( g" i2010 128,058 13.2 63.7 23.1
8 t. J* M* s& d& W7 h老龄化情况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