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4-20 00:14 |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3-9-19 21:02 编辑 6 K6 q6 R; _' ^! E
" K C- }( q& m$ O" W7 f/ k' Q
整篇情节初读过来都很平淡,无论是淑珍的强势还是振宏的不争气,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困局,现实主义读起来也自然让人郁闷,但最后一句却是破壁之句,让小说的人物空间豁然开朗,立意马上就提升了起来,也让整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了全新的诠释。
, n$ c& ]) C: N2 E4 g8 `3 d) f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表面是写振宏和淑珍这一对非典型夫妻,而真正的主人公是振宏而不是淑珍。只不过文章以淑珍是明线,以淑珍在生活中的奋斗(或者说是折腾)为主要内容,但描写淑珍的每一次活动都会写振宏的响应,从而也以淑珍面对生活的主动和抗争来衬托振大篷车的随遇而安,让读者对振宏的窝囊和不争气产生强烈的印象。而两者强烈对比也造成了情节的戏剧化和离奇化,让读者猜想,这夫妻俩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常人的行为,从而为最后一句话的破局做出最好的铺垫。
& y! ~ P5 n( I, P' p2 e而最后一句破局的话,“薇薇不是亲生的”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振宏一直不行的”,因为只有前一句,代表着淑珍对振宏的欺骗,而加上后一句,就完全不同了。淑珍知道振宏不行,那振宏自己不知道吗?肯定是知道的,不行的意思,我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能生育,一种是不能行房,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后一种。
" v" Q% g* N+ C, j+ I# D* P. U/ z而一个男人不行,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对于知识分子,也许他还能以事业为重,但一个平民,不行就意味着他是个废人,没有后代,无法对父母交待,更无法对妻子交待,人生完全没有奋斗目标。这样的人,自然就会天生悲观,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振作。这就让前面情节中一再强调的振宏的各种窝囊的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并让读者对这对夫妻的命运产生出深深的同情。0 H& ]6 J& i% z6 S* U
这篇小说真的是很好,可以说是深得小小说写作的三味。唯一不足的还是破题最后一句的述说场合不对,在何大娘去世时说这样的话,无疑是在人的伤口上撒盐,很不合情理,自然也会让文章产生新的误读(当然,这种误读本身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 W3 r1 c8 v: n
还有一个地方(不能说是缺陷),就是在文中没有交待薇薇的出生来历,当然,这也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局出来。一种,结婚不久,就出生了,也就是奉子成婚,这说明,淑珍当初找振宏就是要为孩子找一个爹,而振宏找她也是为了掩盖一下自己,这样也可以说明为啥前十几个对象都看不中,因为振宏不想耽误别人的青春。另一种,就是婚后两三年才出生,这说明,淑珍可能是被振宏骗回家的,所以出去找别人,振宏因为不行也不追究,反而帮着隐瞒。我自然是喜欢前一种,因为这可以加强我的推论的证据。
~* f4 [, W7 h: b2 h5 G5 \7 B" Y===================================
, m, z8 V0 H% T; W: F4 O5 X* V o2 v说起小小说,建议大家读一下欧亨利小说集,在中学课本上说欧亨利的小说是带泪的微笑,这真是个误解。欧享利的小说有悲剧有喜剧还有完全闹剧的,唯一的特点是最后一段点题或者破局。这种写作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我们可以在所有的作家的短篇中发现这样的模式,现在微博中流行的秒杀小清新也是同样的手段。, T& q6 h8 u V. U5 j
这最后一段(句)的回转,让小说拥有了最珍贵的特征--回味。初看时是一个感觉,但读到最后,一句话把前面的感觉全都颠覆掉,让读者不得不回过头重新去读,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对小说进行全方位解构。而我们知道,任何的小说,其情节都是择精要而写,我们更象是透过房子的窗子去想象房中的世界。
9 K" M8 k! ?* h5 L7 }; V% H只要小说有了回味,那么每个人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进行补充,从而让本来单薄的情节在脑中丰富起来,甚至同样的小说,每个人却构建出不同的世界,甚至整个故事的含义都有了不同的理解,而主人公也有了不同的形象,这就是常说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 O. r6 y( U' d; C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