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一个给大家看看:6 K- I; r7 t n g% c: q
我不搞水稻,倒是经常看见亩产***的旗帜飘扬过。人来人往,也没见谁莫名惊诧过。觉得推广部门小题大做的倒是不少。
0 {' a+ ~7 k: d . e1 k$ V7 K4 j+ s
印度水稻“每公顷22.4吨高产纪录”之我见
# ~4 j; O( _. J& P8 }7 T6 q* K" I7 v
1 L* _: G) ? P" a% O易 里
; p* g& N3 o" ?2 n印度水稻“每公顷22.4吨高产纪录”之我见% ^, S# x. S+ d5 u- r
- f$ }/ }$ {" j/ |1 D6 T: j近日微博上流出印度水稻创出 “每公顷22.4吨”的高产纪录的传言,对此,本人虽有疑惑,但囿于语焉不祥,不敢妄加评论。今日从顾秀林老师的博文中得到较为详细的底料,故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U, ~+ d0 Q! d, |' s& K& [" h( k* @$ W- t) s
一、“每公顷22.4吨”在字面上往往给人以大面积高产的印象,但事实上,这个数据是根据5米×10米的小块面积的粗测产量推算出来的。面对这样的数据,专业人士只能是不屑一顾,连笑料都谈不上; a' v# M2 l; r* e" E
/ j4 l6 H7 \* V' ~, w, ^
二、5米×10米的小面积“高产”为什么不能代表大面积高产呢?因为小面积种植时,管理起来既方便也容易精心呵护,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相当显著的“边际效益”。这种“边际效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边缘的通风透光条件好于边缘以内的各水稻株,靠边稻株的结实率和饱满度明显要高其他位置的稻株;二是水稻分蘖长大以后,边缘的稻株会膨出“小块”之外,甚至会盖住一部分田埂,从而使得水稻实际占地面积大于原来的“小块”面积,从而使得估计的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实际产量。“小块”面积越小,边际效益越大。以5米×10米的面积估算实际占用面积,其面积溢出率可能会达20%,考虑到边缘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由“小块”估计出来的单位面积产量溢出率可能会达30%到40%,以网上宣称的2986斤/亩产量为基数,扣除边际溢出,实际产量应该为2986-2986×30%=2090斤,或2986-2986×40%=1792斤。由此可见,印度水稻创出的所谓纪录不过如此;
7 x" u8 z8 _/ H; S& b0 M
) p4 p F. y, ^& X1 C三、《今日农业》【Agriculture Today】很可能只是新闻类刊物,不属科技期刊,上面刊登的数据不能作为科研参考文献引用;
i# q8 |7 T2 x7 M, O' _- M* w) {* H( r8 U
四、在栽培、育种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制约水稻产量的最大因素是“生育期”的长短。印度地处南亚,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培育和栽培“长生育期”水稻品种的条件,理论上有着较大的增产潜力,应该遵循科学规律和科学研究程序,脚踏实地地发掘自己的优势,而不应该用“小块”“高产纪录”哗众取宠,欺世盗名;; j, I5 w8 I' w# c, C( | Y0 M
) t# B5 H# c$ x/ f# d
五、转基因推手们也不必借宣传印度水稻“高产纪录”夹带“转基因”的私货。产量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数量性状,需要成千上万个基因的协调配合,个别基因的导入,往往只对质量性状有改变,对于产量这个数量性状而言,其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一句话,转基因没有增产功能,任何作物产量的提高都只能在转基因之外找原因。0 b5 Z1 {6 c+ b7 i4 J
8 y; l, H3 d" l
老熊补充一句,任何指望某个(或者若干个)基因改变农业的希望,和宝葫芦的秘密大约是差不多的。
% V9 q* V- ?1 |. r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 c0 Y4 {2 N; Y6 o7 L# I& |+ U. s4 i% u( Y& _. R, Y- R
" ]3 b$ S4 c- u, Q' u* a- H
2 e9 _ B( T- i0 G b0 T% Z3 s6 |2 ^3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