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红玉的子嗣之谜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2:4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谜之三 梁红玉的子嗣之谜
; U; f0 x# W" F3 a& X. E8 F1 z  [1 J9 I8 {  Z
通过对《鹤林玉露》中梦虎奇缘故事的解构,对比史料,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梁红玉并没有当过妓女。其当过妓女的传说是张冠李戴,把韩世忠另一个夫人茆氏(吕小小)的背景资料放到了梁红玉身上。9 ~8 j9 {+ K5 X1 i. L6 K+ Y8 G$ i+ f

: D" c5 ]! P: o" x
& h0 ]3 x% n: }- f; }* R5 K: }2 ?7 \- C' {4 F& o
然而,梁红玉身上并不止这一个谜团。另一个是梁红玉的子嗣之谜。9 E6 l$ j# o3 R; K; b" G( W
9 F  t& O: k( ~/ F8 D, {9 |
韩世忠去世后,他有两个版本的墓志铭。这两个版本中都提到他有四个儿子:彦直、彦朴、彦质、彦古。但无论哪个版本都没有说谁是这几个儿子的生母。宋史名家邓广铭先生在他的大作《韩世忠年谱》中猜测,“彦朴为茆出,彦古为周出,彦直、彦质疑皆梁出。”) z2 S, o" b* b( P; L
8 ]6 G" ]' C+ @9 A$ [
这个猜测被很多论者引用,逐渐成为定论。现在一般历史读物或正规出版的辞书如果说到梁红玉的子嗣都将彦直、彦质作为梁红玉的亲生儿子。0 u$ R4 o0 c- ]9 v, c* k$ H0 Q
8 W) J1 u% e- ?$ z, A" `! S
现在通行的观点,韩彦直出生于绍兴元年(公元 1131 年)是韩世忠的长子。按两个墓志铭中的排行来看,韩彦直也的确排在第一。但史书中记载韩世忠早在绍兴元年之前就已经有了子息。# G% Q; O, K$ N

  x2 t! {/ Y, j/ r- H《宋史 韩世忠传》在叙述苗刘兵变时说,“时世忠妻梁氏及子亮为傅所质,防守严密。” 意思是当时叛军首领苗傅扣留了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和儿子韩亮,看守严密。
' O* Z! @, ]/ c7 W$ {3 g4 Q* U
1 i; s8 T+ ^1 g5 F而韩世忠的墓志铭之一《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则记载,苗刘兵变时,“时杨国夫人及二子质傅军防守甚严。” 这里没有提到韩世忠儿子的名字,却明确说到梁红玉有两个儿子。
7 [. w3 |, z8 h) c9 n  J' C- e0 e' g7 P* v9 |- [) e
问题是如果韩彦直出生于绍兴元年,为什么《宋史 韩世忠传》中的韩亮或者《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中梁红玉的两个儿子却不见于史册呢?
  }$ f5 i! Y  B
. ~: N. y  p! |% a3 m! E: g+ R过去的观点或认为韩亮早夭。也有人认为韩亮是韩世忠其他兄弟的儿子。韩世忠生韩彦直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因此韩世忠年轻的时候将韩亮过继为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生后,韩亮作为继承人的作用减低,故可能命其回归本宗,不再算作韩世忠一支,故后来的史书中不见其名。
* u2 j' |) T0 x/ H6 d9 `  o, v0 `+ c. |' z6 s! u" ?/ V
近年来则有论者认为韩彦直不是梁红玉的儿子,而是茆氏的儿子。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里的曾维刚 邓广铭《韩世忠年谱》辨正一则最为详细。抄录如下:
3 B/ }! i0 C/ H- z& ^4 X2 c4 p* e" O9 q
邓广铭《韩世忠年谱》辨正一则
6 x3 [- `2 J& ^, S+ p0 D( M
* R; Y) f+ k! f8 [5 v曾维刚* n8 f( N, h' u; F" G; c: |0 D
1 B' k: J, b' ^
顷阅邓广铭先生《韩世忠年谱》,载:“娶白氏、梁氏、茆氏、周氏。……子四人:彦直、彦朴、彦质、彦古。……彦朴为茆出,彦古为周出,彦直、彦质疑皆梁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7页)
+ g3 o$ Z" J9 B6 a$ Z6 o; P: |
- T7 d. h0 n) r( q  s5 b2 c按:是谱疑韩彦直为梁出,误。
2 q& w# m3 ?* `6 l, d3 x4 e: t( H# F3 ]0 M5 x
考 佚名撰《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四月十七日,皇帝御集英殿唱名,赐状元王佐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共三百三十人释褐……第四甲……第一百八人:韩彦直。字子 温,小名檀僧,小字旃郎。年十八。六月二十八日生。外氏茆。具庆下。第一。兄弟四人。一举。娶王氏。曾祖广,故,赠太师,进封楚国公。祖庆,故,赠太师, 进封鲁国公。父世忠,见任扬武翊运功臣、太保,充云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赠醴泉观使、咸安郡王。本贯延安府肤施县乌水乡强远社。祖为户。”(徐乃昌辑 《宋元科举三录》,民国十二年(1923)南陵徐氏景刊明弘治本)
( q4 m, H; g/ y, G
) e( \; ~' n8 d' d6 d9 {9 A6 t《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乃南宋高宗朝王佐榜进士题名录,列叙王佐、朱熹、韩彦直等三百三十人。是书不仅详载了韩彦直的及第时间、科考名次、名字、生日、婚娶、三代、乡贯等情况,还明确记载了韩彦直外氏系茆氏。可见,韩彦直非梁出,而为茆氏所出无疑。
0 D$ k! B: c. N$ O0 L0 U
5 o2 h3 C3 z# b% F! h( b
9 w6 C& b) B5 I
这里曾氏引用《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中的记载,试图说明韩彦直是茆氏的儿子。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铁证,毕竟《小录》中白纸黑字写着“外氏茆”。
& R5 |* G+ a2 @7 S! B4 X8 v7 \
1 a4 x' ]# n2 ^8 `不过,《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有好几个版本。通行本大多不收录三代、父母、年龄。而各版本《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里都收录的内容往往有错误。例如朱熹的籍贯就给记错了。
( W  Y0 E; T" k2 i& m* H* I
0 q& G9 T6 P6 M* L9 ^4 O曾氏考证的问题出在韩彦直的祖、父的封号上。根据宋 赵雄 所撰写的《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以下简称《忠武王碑》)记载,韩世忠的曾祖父(韩彦直的高祖父)韩则封楚国公,祖父(韩彦直的曾祖父)韩广封秦国公,父亲韩庆封陈国公。而在曾氏引用的这个《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的版本里,则把韩则的封号给了韩广。
" i4 q  m1 d3 `0 @3 \
4 Y' Z. S' P2 |0 N9 t1 m6 a3 e另外一个问题是韩世忠的官职。在曾氏引用的这个《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的版本里,说韩世忠“充云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韩世忠没有当过云南军节度使,他当的是镇南军节度使。
  B$ ?9 M' {: Q  n* d/ K/ o/ i& g9 o5 }5 \& m- S- O
如果这种封号记载都搞错的话,很难说那个“外氏茆”的记载是否准确。$ t+ ~3 F2 E) P/ _# r$ v

7 C9 O5 s0 Z  D- M从《小录》有各种不同版本来看,可知《小录》并非一人所作。各简繁版本应是同年各人各自传抄。到后世才有人根据各个残本辑录而成。而且不止一人辑录。这样抄出来的东西错漏甚多也不稀奇。
% ]4 F; t7 k  F) ^
; F0 b0 _9 }: G8 v: O以《小录》所载而断定韩彦直非梁氏所出是不恰当的。《小录》并非什么珍稀版本。宋史名家如邓广铭专治韩世忠史岂会看不到各种《小录》版本?事实上《小录》版本繁多,简者过简,繁者过繁。而且并不能相互印证。例如四库版《小录》只记各人姓名籍贯而不及年龄、父母。
3 b6 |, A3 |) C( c) R7 J7 t7 r; a/ N; o: R
正因为《小录》各版本不能统一,且为孤证,故邓氏不取。8 r& a3 r3 @" p% v
) L0 V9 J. x2 X2 l
这里我们虽然怀疑《小录》有错漏。但《小录》毕竟还是白纸黑字写在那里。而韩彦直的生年仍然无法与《宋史 韩世忠传》中的韩亮或者《忠武王碑》中梁红玉的两个儿子的记载契合。4 \' q0 a' o9 z+ _  `

5 v4 ]; [' X8 r/ s) o$ c# m9 X7 S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韩亮在史料中的记载。
2 @3 c! g+ ], F7 x9 ~$ ^" L0 `. \& e
(建炎三年)初,苗傅闻韩世忠在秀州,取其妻梁氏及其子保义郎亮于军中以为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
; U. R; }8 V, w, x' X) m8 h! O% M4 i4 c5 y* g" V
(绍兴元年)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请以明堂恩泽,为子忠翊郎、合门祗候(韩)亮易文资。许之。诸将以文资禄子孙,盖自此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 )  h7 l8 ~1 R1 d# P" @

6 e; m% Z/ u( m: {9 U# r4 a(绍兴二年)右宣教郎韩亮特进秩三等,以参知政事孟庾言亮从其父剿除贼寇备见勤劳故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  z( q- e& R- j, h6 z! \

2 ~& q- g' Z: a6 O2 R“世忠长子亮绍兴四年十二月庚午自右宣教郎特转三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 M. f( @- o- o+ J3 R0 V  o/ L

6 t9 @) H+ a4 m7 {从这些记录看,韩亮在绍兴二年(公元 1132 年)已经能够跟随韩世忠打仗了(“剿除贼寇备见勤劳”)因此加了三级工资。) D' W! B. a! H
! W* |2 c% Q* \! z
到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韩亮还活得好好又从右宣教郎连升三级。
: i3 q2 n1 B, F( {3 V  i
# F( {1 x  _0 Y, s5 E5 ]# c宣教郎在宋朝时从八品。连升三级之后则是承议郎(《宋史 职官志九 叙迁之制 绍兴以后阶官》)也就是说绍兴四年,韩亮当上了承议郎。" r# _# [( R% B  ?) d
3 |' U/ G/ \- k& l4 j
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对韩彦直的官职则从绍兴七年(公元 1137 年)其获得“直秘阁”的贴职开始。“绍兴七年。。。。。。时朝廷方优假勋臣,故以右通直郎张子仪为军器监丞,右承议郎韩彦直直秘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 A9 N# f# {# i! s* ^3 W9 ]1 |
0 P% O3 m/ v! y! v+ `: ^
《宋史 韩彦直传》则是这样记载的:
4 }+ H% J. X' `' Y
7 ^4 V* e  F2 O  s& W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承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亲解孝宗丱角之繻傅其首,赐金器、笔研、监书、鞍马。0 Z9 K3 }, O6 Z! ?
* `7 h% [+ e. `* K
按《宋史 韩彦直传》的说法,韩彦直刚刚出生就得到了右承奉郎的荫补,不久后又得到直秘阁的贴职。: E; b; s% @+ x# Q* V% V; S

6 @, V4 W$ J4 B" K1 B: q$ K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来看,获得“直秘阁”贴职这件事发生在绍兴七年。- i7 F' x- V% C- v7 ~! @, c& [

) ]1 q. R) M4 R6 b右承奉郎是京官倒数第二级。如无出身,每四年才能转一次官。(承务郎 以上系京官。右四年一转,无出身人逐资转,有出身人超资转,至奉议并逐资转,至朝议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转。内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转。《宋史 职官志九》)
3 k( j7 f" B) G
9 ~; z* ^7 O. T( `# q6 ?* b# V而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韩彦直在绍兴七年的官职是右承议郎。从右承奉郎到右承议郎,当中隔了承事郎、宣义郎、宣教郎、通直郎、奉议郎、承议郎六转。如果是正常勘磨,并且一步都不拉下,韩彦直要花二十四年时间才能升到右承议郎。
3 j+ r2 F3 ^- l& h8 r' s! q0 e& C, m  D# ^) L  q
按照《小录》的说法,韩彦直是绍兴元年出生,则绍兴七年他才七岁而已。不论如何超资转官都不可能连升六级。而在当时,“特转三官”是个特殊待遇。如果韩彦直是小屁孩一个,为什么要给他超资升官呢?
& x* Z0 h0 \% i, @# B4 R8 J
  [# J" i! _  t( ^) p6 A/ K 1 v. |) J7 ^) [! D7 k& ?/ P; F

2 P: A3 `) y' C5 g/ x) a7 m$ V而如果我们假设韩亮与韩彦直是同一个人,则二人在绍兴七年的官职相同,都是右承议郎,种种不合理之处便迎刃而解。4 Y, u2 U$ ]7 |' X# w# }
& K; M4 K+ P) U( B# ~- q6 [4 q
我的猜想,《小传》中的“彦直” 或许是“彦质”之误。直和质不过一音之转,在一些南方话中甚至是同音字。而《宋史》以讹传讹把彦质的事迹弄到了彦直头上。: x' f& ]. B. k; u( t' z% k/ j- P) x

. M2 V& A+ M8 I6 q这件事还可以从兄弟二人在韩世忠墓志铭中的官职来看。
0 f8 o+ R# H$ c0 s6 N
! Y9 h* T% l5 r+ H2 F$ T1 ^韩世忠死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 1151年)。孙觌写的第一版墓志铭(《宋故扬武翊运功臣太师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咸安郡王致仕赠通义郡王韩公墓志铭》 以下简称《墓志铭》)作于下葬七年之后。当时韩彦直的官职是“左朝请大夫、光禄寺丞、权尚书屯田员外郎”,彦朴的官职是“右奉议郎、直显谟阁”,彦质的官职是“右奉议郎,直徽猷阁”,彦古的官职是“右通直郎、直徽猷阁、充两浙西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9 E2 I% S/ B* M8 S

6 A$ o* s5 J+ S3 x左朝请大夫是从六品的官职。如果韩彦直绍兴十八年中进士时不过十八岁,按四库版《小录》记载当时为承议郎。从承议郎到朝请大夫又是六级转官。而承议郎以上只能逐资转。韩彦直又要花二十四年时间才能升到左朝请大夫。  d2 d! |: V- s
; _; A: N8 U! O& Y" W, y
而如果绍兴十八年中进士的是彦质,则韩彦直自绍兴七年至二十八年足足二十一年时间,应当是可以升到左朝请大夫的散阶了。
. P8 ?3 y" p$ f9 o) Y6 b" ?; p# _5 h0 P8 u, `
另一个韩彦直年龄的旁证则来自韩彦直书写的一块碑文:“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地,侍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杭州志韩彦直题记刻石》)
- ?6 s  T4 ~, b: P! V. K- ?: f
2 N* }! T+ L/ X: C' _& S+ ^( Y" u9 e按照曾氏所引《小录》,韩彦直的生日是绍兴元年六月二十八日。那么到绍兴十二年三月五日,韩彦直不过十一岁多。十一岁的孩子居然已经是书法大家,并代替他老爹给翠微庭题字。虽然古代神童不少,但以十一岁就在书法上出名的还是很少的。. D0 d1 n! K* X0 y2 \

! X1 |5 S6 `6 G, @& T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在绍兴十一年二月庚午一条中有“右承奉郎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赐绯鱼袋韩彦直特迁右奉议郎直敷文阁,以世忠罢政推恩也。”
* S/ z  o9 e1 i( O" A
5 N4 Z8 g2 I8 F: C* ^这里说因为他的老爹韩世忠辞去兵权,所以特别将他的儿子韩彦直从右承奉郎直接升为右奉议郎作为奖励。: K9 ?7 ?: e5 t

( u. l  h! D* K) I6 v问题是在同一本书中,韩彦直在绍兴七年的官职就已经是比右奉议郎高出一级的右承议郎了。如果到绍兴十一年反而降级,那就不是对韩世忠的奖励,而是惩罚了。而从孙觌《墓志铭》的记录看,彦朴和彦质的官职恰恰是“右奉议郎”。
$ H) `  i# \  G/ E2 K/ t. ^; Q' X' ?8 z, |# C7 G
彦质生年不详。世忠第三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 1141年),直秘阁(同上书卷一四三)。二十八年,行光禄寺丞(同上书卷一 七九)。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秀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二之二一)。六年,权两浙转运判官(同上书礼二四之九六)。七年,知平江府(《吴郡志》 卷一一)。九年,除太府少卿、准西总领。十年,兼知临安府。以太中大夫致仕,卒谥敏达。+ J4 t. `  w% ]- s* N& U# E: Z( p+ Y
6 V( H! R0 M9 C' _5 V
从彦质的经历看,他的官职在知秀州前几乎与彦直相同。尤其是“二十八年,行光禄寺丞”。孙觌的《墓志铭》写于绍兴二十八年,但担任“光禄寺丞”的是哥哥彦直而不是弟弟彦质。  Z" d$ j! {. X. }/ h' ~, j5 G
+ K4 Q; |: T0 f
由此可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将二人混淆不清。《小录》则在传抄中因同音字的关系把彦质错为彦直。成书更晚的《宋史》则受《要录》、《小录》等书的影响将兄弟二人的事迹进一步混为一谈。
( B- P3 @% ^  A+ r1 H$ ?. a, d* Y
7 R7 R6 q" ~$ N9 L" H仔细梳理各类史料,曾氏以《小录》而断定彦直非梁氏所出示不能成立的。而通过史料对比,我们基本可以推断韩亮与韩彦直是同一个人。* K' ]5 k3 A5 r
# A6 ?- X1 w7 |" m( M6 n6 T: [  D
韩彦直应当是韩世忠与梁红玉早年生的儿子。从他在绍兴二年(公元 1132 年)已经能够跟随韩世忠打仗并屡立战功来看,他在绍兴二年至少应在十五岁左右了。+ i0 l; ]  [/ p8 ]0 ?9 Y

7 O# K2 U7 I- E: z9 P4 C/ B最后说说韩彦直为什么要改名。7 D) d$ k# L4 w$ J9 K
6 }! w1 T8 O' A1 _: A% g" i2 N  E8 h
彦直在宋代是个常用名。但一般都是作为字来用。作大名的很少。韩彦直很可能原名韩亮字彦直。但后来以字为名,并另取字子温。
7 N: ~1 Z2 N8 i/ g) V  f$ i* N* Q, U8 N/ M* |
中国古代不但要避皇帝的讳,还要避自己父母的名字,也叫做“家讳”。例如钱良臣的儿子读《孟子》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结果为了避讳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闹了个大笑话。9 |  L4 \: R  d5 A1 f: z9 M

5 \! x) g0 }0 o, j+ S) p" p! Y  t韩世忠的本名可能并不是“世忠”。他的祖上三代都是单名。他的儿子韩亮也起单名。他的孙子辈也都是单名。偏偏到了他这一辈成了双名。这很不正常。估计是后来为了向皇帝表忠心改的。6 j3 y3 q% Q/ T
. _% g% w" J0 P- u6 K+ I
既然改名,子女就要避家讳。但韩世忠家里不避讳“忠”字。他告诫家人:“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7 i0 T6 [1 u4 s5 q" \$ W

' ^& Y8 g! a2 {  I9 U8 }' k% t5 r不避讳“忠”字不并不代表不避讳其他字。宋朝的避讳是连同音字都算的。韩世忠字良臣,韩亮的“亮”和良臣的“良”恰恰在江浙话中是同音字。- ?) N" H8 H% J! y6 W
" G2 q9 m: N3 r. E" f) F3 s
我估计韩世忠原来是赳赳武夫,对于避讳不太讲究。他改名后一时也没想到要给儿子改名字避讳。而且北方话的“亮”和“良”只是近音字,这也是因素之一。但南渡后,日常生活中江浙口音逐渐成为主流,这时候“亮”和“良”的同音问题就显著起来了。
  E7 d4 @5 {8 ^: b  c; R) Z$ q8 M2 J. ]) N- `% J3 |3 W) k9 h
韩彦直又逐渐向文臣过渡,对于这种事情也渐渐看重。于是到绍兴四年之后就干脆改名避家讳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6 收起 理由
蓦然回首 + 10 谢谢分享!
草纹 + 10 谢谢分享!
老兵帅客 + 6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25 10:37:56 | 只看该作者
梁红玉的儿子是不是存活到她去世后,还可以从对她改封邠国夫人的诏书来看。
7 a" Z. [6 r( \; V; m: ?6 Q5 ]% ]7 E
《东窗集》中张扩记录了三份他草拟的给韩世忠各个夫人的封诰制书(圣旨),一份是给现任夫人茆氏的。另外两份都是给韩世忠的亡妻的。兹抄录如下:! ^' F" j2 z& q2 ^  d
- \! t* H9 O+ Z- }5 f0 w, S
韓世忠故妻白氏贈潭國夫人制
7 \3 d7 S- z4 M' ~, x勅:朕荷天之休,丕隆孝治,爰敷厚泽,以惠多方。恩及闺门之私,礼无存殁之间。具官故妻某氏,温恭禀质。勤俭宜家,义虽重於齐眉,寿卒乖於偕老。属兹大赉,申锡愍章,易封长沙,永贲幽壤。《东窗集》卷一二。$ \% M" d5 L: T" P$ _) C
% E- h+ n6 _2 i9 U
韓世忠故妻梁氏贈邠國夫人制
! k8 ]1 i0 u* R& ~& Y7 j: k勅:朕荷天之休,丕隆孝治,爰敷厚泽,以惠多方。恩及闺门之私,礼无存殁之间。具官故妻某氏,柔嘉有则,恭顺而,警戒虽笃於相成,富贵莫终於偕老。属兹大赉,申锡愍章,易封於邠,永作尔宠。《东窗集》卷一二。 0 y+ Q% r$ |9 v" G* \! _  O# q$ ?
: ?7 E7 V- _9 Q/ F. j, Q7 R# r
韓世忠妻茅氏封蘇國夫人制
6 A, j. t- U1 ?5 L勅:夫妇有相成之道,兹本人伦;室家申燕喜之私,莫踰国宠。具官妻某氏,动容有礼,箴诲是遵,慈惠宜其家人,柔嘉克配君子。属兹大赉,申锡徽章,用疏汤沐之封,载易姑苏之壤。是爲异数,毋怠钦承。《东窗集》卷一二。* y% d! T) I- |/ ?3 ]* ?
+ X6 x9 M- d* J; }; Q
这三份圣旨作于绍兴十二年左右。大概是用于奖励韩世忠解除兵权并改封潭国公,所以连他的妻子一并改封升级。( x( f2 b& o7 i4 O! a
4 z0 l, s7 W( p4 t# T* X* Z
梁氏和茆氏的圣旨中都提到“恭顺而”或“慈惠宜其家人”。而白氏的圣旨中则没有。
0 J" R- s3 j, A9 u& f. l& H3 Z0 ?( l! H( B3 z4 \
“慈”者,父母之高行也,上爱下曰慈。其次为慈母。$ d% t( [3 h8 i. O2 d
( f! [! M  H  l
这说明至少到绍兴十二年,梁氏和茆氏都有子孙留存。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草纹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1-4 13:01
  • 签到天数: 241 天

    [LV.8]合体

    板凳
    发表于 2013-8-26 00:50:42 | 只看该作者
    孟词宗 发表于 2013-8-25 10:37 ; U# K) |- q! M0 f5 M' T& Z
    梁红玉的儿子是不是存活到她去世后,还可以从对她改封邠国夫人的诏书来看。
    ) K& u; j- T7 J2 W% L% d
    % p" p% {5 b/ e- |# Z7 C: e《东窗集》中张扩记录了三份他 ...
    5 h. p2 {8 h9 I* r
    这个慈字在圣旨中一般都作此解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04:07 | 只看该作者
    草纹 发表于 2013-8-26 00:50
    , O+ i$ U" r4 v7 r% J这个慈字在圣旨中一般都作此解么?

    ; L; W$ o. ^; B在这个语境里做此解。+ T6 t8 G' m* H* Q/ j
    0 u; M- h# \5 U6 T, q
    这类封诰制书内容差不多,要写什么一般都有标准格式。例如白氏和梁氏都已亡故,制书里就要写“寿卒乖於偕老”或“富贵莫终於偕老”。) x/ S' ^% z1 R" y
    % K  J6 n6 B  M1 M
    而“柔嘉有则”、“柔嘉克配君子”等等也是套话。所以“恭顺而慈”、“慈惠宜其家人”等等也是指其有后的套话。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1 21:48 , Processed in 0.03657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