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10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2858 天 [LV.Master]无
|
本帖最后由 夏翁 于 2013-7-5 21:24 编辑
唱机故事
坐公车的年轻人都喜欢戴着耳机听歌,早些时候是 Walkman 磁带机,再就是 CD 机,现在更是不得了,MD,MP3,iPod,掌中 DVD 还看上电影了。
我们那时候可真是没得比,不过听听收音机而已,电子管收音机一般是在家里听,打开开关得等半天,要把电子管烧热了才行。半导体的体积小点,勉强能塞口袋里,要是自己会动点手,焊个六管七管的,用个肥皂盒子装上也能充当 Walkman 了。不过要说到音质,那电子管的要比半导体的好得多,那时候晚上听国外短波台全仗了家里那台上海牌收音机了,古董级的,比我年龄还大。
如此多年后,到了七十年代了吧,家里才添了一件新家电──电唱机,现在的小碰友大概都没概念了吧,一个扁方匣子,胶木壳的,里面一个转盘,放上唱片,再把唱头轻轻搁到唱片外缘上──那唱针据说还是红宝石做的呢──音乐欣赏就开始了……
翻到两张照片,让年轻朋友看看。
唱机不象录音机,自己只能发出吱吱呀呀唱头摩擦唱片的声音,其实那也就是音乐啦,不过声儿太小得经过放大器放大后才能欣赏罢了。好在我们家那台上海牌收音机有个“拾音”功能,电唱机的输出接到收音机拾音孔,搁现在就叫 Line In 了,再按拾音键就可以听唱片了。记得那收音机上有五个键,从左往右,第一个是关机,第二个拾音,第三个中波,第四第五个短波1和2,调频那时候还不存在呢。
光有唱机还不行,还得找唱片。文革末期,该扫的扫了,该砸的砸了,听什么呢?总不能去买那些天天耳朵里塞满了的样板戏吧,听那个就不用买唱机了,窗户外面高音喇叭天天唱着呢。人这玩艺就是缺记性,我也一样,变态,现在听不着样板戏了,还专门上网上去BT几部下来,夜深人静一个人傻乐。
老爸弄回来这部唱机应该是预谋已久的,因为他从农场回到单位后就给派了个图书馆的闲差,据老爸后来说,图书馆最角落里一个锁柜里,满满当当都是老唱片,悄悄试着带几张出来,完了再悄悄放回去,人不知鬼不觉。
晚上,我们紧闭门窗,虽说文革末期,人们脑子里面互相掐的弦松了许多,但该注意的地方我们的上一辈还是很仔细的。年轻人这方面就比较随便,上大学时候,老爸还告诫我说,绝对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听“敌台”,其实,宿舍楼道里响彻了美国之音。
老爸带回来了一大摞黑胶木唱片,78转,45转,大部分是苏联歌曲,什么喀秋莎、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夜晚,都是老爸年轻时候的金曲,耳熟能详了的。为了保险起见,老爸还特意到外文书店买了几张学日语的唱片,以防万一有人敲门。其中一张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现在还记得第一句:哇里哇里诺乔三脱……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苏联歌曲,如果不算几部列宁片里支离破碎的片段。
老爸神情比我激动,重温当年最爱,如同又回到了青春年少的岁月,双目熠熠,双唇歙歙,手指跟着旋律轻敲桌子。
尤其是听到了“共青团员之歌”的时候,老爸老妈都用俄语小声跟着唱起来,眼睛里竟闪烁些泪花,他们那时候的外语都是学俄语的。
我虽听不懂歌词,但进行曲的旋律确实震撼人心。后来看到了歌词,原来李双江那首“再见吧妈妈”是从这儿来的啊!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唱了这首“共青团员之歌”,就为了这首歌,我把录像翻来倒去看了十几遍。
一首好歌,是可以冲破国界,冲破时代,冲破语言障碍的,在旋律的抑扬顿错中,我仿佛闻到了战火硝烟,听到了防空警报,看到了整装待发的战士,告别家人,然后义无反顾,奔向前方。好一个“共青团员之歌”,唱得回肠荡气,余音绕梁!
从此对苏联歌曲产生了极大兴趣。不扛铁牛,以后再写歌曲的事情吧。
俄文MP3没找到,黑鸭子的……自己找吧,网上大把,中文歌词附录如下,希望广大河友也能喜欢……
共青团员之歌
加里齐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赵风译配
歌词编制:赵文楠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好军装拿起武器
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
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我们自幼所心爱的一切,
宁死也不能让给敌人
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
万众一心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啊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