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天马行空 于 2013-8-12 20:45 编辑 4 ]% q/ `" A( E6 [
! M" \$ a6 \, l
本帖纯属吐槽,各位看不惯的请勿喷,有建议指点尽管提,多谢多谢!
" V$ s7 f8 z. c$ I/ b- f
. G6 S/ s G; ^+ u. ~2 w2 I* e" N& X - A6 q& P D# O
《温故1942》让人无语。是个人情绪的宣泄,讽刺蒋介石、针砭“时”弊、讽刺当政者、讽刺中国、讽刺中华民族……好像全民族都是软饭,就他有骨气一样。这本来应该是——我觉得不写成严谨的纪实文章,也至少应该以纪实为主,比如报告文学之类的——“饥荒”是这本书的故事,受灾的老百姓才是故事的主角;而不是听他在那儿一个劲儿恭维外国人,讽刺蒋介石及许多当政者,辱骂中华民族,宣称这个民族怎样怎样没希望等等,总之接受他那套充满“普世价值”精神的洗脑。是啊是啊,中国的文人从古到今“骨头都是容易打断的”,就他是硬汉。神马“XXXX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全民族都是该绝种的。他可真是预言家、圣人。
, m5 n: D5 Q( m) `1 K$ P0 x) Z: i0 o3 a# H+ B, M: }5 a( l
“蒋绝不是不相信,而是他手头还有许多比这重大得多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他不愿让三千万灾民这样一件小事去影响他的头脑”这一类的话出现了多少次我都懒得数了,上来几页翻来覆去就拿“重庆黄山官邸”、“唐宁街十号”、“美国白宫”、“仪态万方的宋美龄”等等说来说去一遍一遍,也不怕读者审美疲劳?我没觉着这种洗脑方式比咱政治书上用的洗脑方式有什么高明之处和本质区别啊。
' E0 ?' u# O* H8 ~2 q( d Q ]- h2 h# l f1 ~; p
要么就是这样的叙事节奏:“引用各种资料——>评论吐槽——>引出下一个话题”然后重复刚才的“引用各种资料——>评论吐槽”……可真是 温 故 1942啊!先是引用一通那些洋人的报道、轶闻野史,然后开始自己对常公以及所有“罪人”的明嘲暗讽,对白修德、汤恩伯、美国传教士修道院、日军的大公无私普度天下的虔诚的赞叹,然后再来一堆他“温故”1942得出的结论,形式都是它代表他70年前遭受饥荒的父老乡亲在“饿死的中国鬼”与“活下来的亡国奴”里二选一选了后者(还煞有介事的 “我们”选择了后者”,真是人民群众的好代表!)。然后下一个循环。, Z! ^) k$ |( E
8 k; a" N: _- P我看不到当年那些让人心酸、可怜的画面——他对这些东西的描写极其粗糙,即便是采访那个父老乡亲,他也多是借着被采访者的反应来借题发挥表达他对当政者的情绪,比如他理解不了他姥姥为什么记不得是哪年的饥荒之类的;但对“饥荒”这件事儿本身的描写却极其粗线条,笼统概括,常常是用“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等词儿换来换去告诉我们当时饥荒很严重而已。说实话,我没看出他比他讽刺的人有什么高明的地方。/ O# t1 H& ?% {; S5 Z) ]5 I# c9 v# I0 l
% b1 { z4 E! _. P# o% N$ m- ]1 @一句话说,看完后,我几乎感受不到什么悲悯情怀。感受到的,只是他的不满,他的情绪化的发泄。# d# U7 l8 T& ^. P/ @0 ?9 i
. O0 x+ I" f5 T( `8 n+ g. l我没觉得这篇文字多么感人。8 ^, A; O4 Q$ Q f; Q% x) }- R
1 K4 x# F8 U, t) C# ^. C真是太无语了。
; e+ o8 a6 K( e e1 a: N2 n, X8 |7 ]8 b: p/ L
4 p( ]! F/ q1 R/ o" K& h. e6 ^- q; y' J, V5 h& v
其实我本人有时候是挺相信普世价值那一套的。因为生而为人,我觉得有些东西确实值得我们追求,值得我们信仰。作为一个人,我非常接受西方那一套东西,而且我认为那些东西跟儒家本质上有很大成分是一回事儿。都是“仁”的那些东西。但是,我真是对现在很多傻叉很无语,动不动就拿这套东西套在政治上……无聊不无聊啊。《温故1942》本来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录,可以成为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型的著作。我不是一定要什么事儿都歌颂,都写成喜剧才叫好;我也很喜欢悲剧的故事,比如《奥德赛》,《哈姆雷特》之类的。为什么一定有要跟政治扯得难解难分,比基友还基?当然跟政治有关,但政治应该是附属品而已。咱们这些文人们什么时候能别再那么依恋政治了、能不能不要见了“权力”就两眼放光、口若悬河,说不完的心里话,吐不完的酸葡萄,就不能有情趣有情调一点? a. j: o3 a. I5 m
; B* g7 y$ e$ \# b! A$ l4 x另外,我也不喜欢蒋介石。没有魄力的男人,而且没有眼光、谋略、和大智慧的当权者,小伎俩倒是蛮多,胸怀不够,鼠目寸光。比起毛太祖差远了,差得远得远了。而且这次,旱灾尚可算天灾,但饥荒确实国民政府有脱不了的干系,甚至是罪恶。但刘震云是在借题发挥,说白了就是吐槽;把吐槽用在他身上都瞎了这个词儿,应该是抱怨;甚至连抱怨都算不上,是赤裸裸的怨恨。
& @* g, i6 a+ S* c$ `9 O6 l# u
# Z- |2 f( l# a3 {/ r# e$ i看完通篇《1942》,我没觉得刘震云多关心他的故乡,他故乡70年前的旱灾饥荒,灾荒逃亡里那些饥寒交迫的父老乡亲,他父老乡亲骨肉流离的逃亡,逃亡里的苦与痛,泪与血……他更关注常凯申公,对蒋介石的描写点评从头到尾无处不是。蒋介石及其领导的政府是本书当之无愧的主人公。这些父老乡亲,比起常凯申公,对于他来说,真是太微不足道了。3 x3 {- z* A+ Q" t0 [! ?: b: C
1 q" u# `( m+ r e2 [ , \. C( X4 D8 i* B5 {
( F1 B6 g6 s9 N$ M9 C
-------------------------------------------------分-----------------割----------------线------------------------------------------------------------- Q% N& Z! n7 @8 c, W. J, G% F
& {4 f. D z$ ?. L0 t# @! M- a6 u
" o. f. }' m/ R. w. `
' P5 I: Y5 |2 I0 N3 c# {唉好吧就当人家还是很有济世情怀的吧。吐槽完毕。
% z* v% C) ^& Y3 X- Q }& W* n3 w. g0 n# T7 V3 Y6 Y
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什么都看不上。不过现在的我越来越不想说这些了。因为我自己也很没水平。而且挺没意思的其实。
+ D% @. X) M8 V" J: s. B7 D, s5 s" y
$ v* k; y: \/ B, u+ B5 i
5 s% F4 y1 [- I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