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本帖最后由 京虎子 于 2013-4-6 08:44 编辑 / I) n8 J: ?1 x; w! [
: k: x6 e5 |0 ^& r2 u C
氯喹一出,奎宁一落千丈,有了便宜又大量的合成药,谁还扒树皮呀?奎宁市场迅速萎缩,越共手头只有氯喹,现在听说奎宁管用,被美国封锁成那样,唯一的办法是去香港的黑市上买奎宁,可怜巴巴地买到一点点,无法满足部队的需要,无奈中找中国老大哥帮忙。( Y/ v9 h e- z8 j+ b8 i1 g
$ N- C3 y& \( Y; v4 f0 K
可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中国的疟疾也很严重,手头那点奎宁根本不够用,更谈不上支援越共了,只有氯喹管够。
+ x* L3 r) O( @; j; i7 f; M: K
, a) q7 n {7 ` B1 i( h; @越共问能不能给点新型抗疟药?! ~- I; Y+ q% F* U! t( Q
" V Y, e$ b1 l3 c9 R& s
新药是什么东西?知道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吗?搞药物研究的全住牛棚了。5 p6 r7 D# q- N/ V3 D8 t
) ?* |3 J5 y1 m/ D( Z
这件事一直上报到了中南海,太祖亲自拍板,疟疾高于一切。3 d1 Y, d) \, j) L4 m
3 p( q2 c; L6 A0 n有了最高指示,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饭店开会,成立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组织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及10省、市、自治区和有关军区的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生产等单位,开展5-23项目,参与的科研单位有60多个,参与的科研人员500多名,不少人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能参加523项目,等于受到了保护,因此热情巨高。4 \7 V. m9 [! T" E0 _
) s; l( E' L: _# e/ D* {) G7 h
光有终于逃出造反派手掌的热情不够,怎么办?
i, _) o7 F, k5 {* ?2 n
) g& O) {7 M$ {' A0 i美国人知道自己有两条腿,因此药物筛选和疫苗双管齐下,咱中国人走昆虫腿多的道路,生物药品、中药提取、中医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一出手就是六指琴魔。
" |" L( |. t4 I1 k8 C1 K- k6 m1 e) t; m7 l' B" a( L
这六大方向中,中医方剂和针灸纯属照顾政治气氛,真有用的话康熙前辈就用不着坚持到金鸡纳霜了,因此523项目的真正的精力用在筛选药物上,虽然没有美国那样的实力,两年之内也筛选了4万多种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提取液,一无所获。. z4 q+ o& G! f1 F6 P& I6 D: f
3 p" P( I! a$ D2 u) m8 @
和美国的25万多种相比,中国在文革的情况下能筛选4万多种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后来进行的抗肿瘤药物、抗艾滋病毒药物筛选等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美国也一样,后来进行的抗肿瘤药物筛选,进行了二十多年也不过十几万种,当然抗肿瘤药不是单一模型,工作量多了几倍,但相比之下,还差得很远。
2 A k! N1 |8 d4 H& O/ k% D9 h/ _9 U3 _ V: A0 T% A* Z
这是因为战时,一切为了前线,美方和中方都能够开动全力,尤其是中方,调动了全国的力量,对几乎所有中草药提取液进行了筛选,其中也包括了青蒿。# X+ }9 C( B0 n3 ~& d
A1 x0 L8 P4 W, _( [0 p没有越战就没有青蒿素,中国植物药之所以就有青蒿素这一个拿的出的成绩,除去很大的运气成分之外,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战争的话,就不会全力在药物上,很可能最后就是几个汤剂和根本无效的中成药。这是蒙国人的,在越战时期,胡志明小道那里蒙不住的。; e' J6 B7 {7 V; U# H
W/ c7 R/ n- ~
两年苦战,一无所获,才想起来还有一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机构尤其在中草药化学方面是国内的权威,就是位于北京的卫生部下属的中医研究院,现在改名叫中医科学院。/ n: U, `/ Y1 E* _' ?/ M
* Z! T* I# O9 I' C8 ^! l
中医研究院听起来是研究中医的,其实干的是中西医结合,它的中药研究所大部分是正规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生,所做是用现代药学的办法研究中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
; I" k* [6 k5 D+ u$ l. ?8 E9 M6 X, |3 @0 V+ K0 C- _/ M! B! q
有人说现在无法弄清中药在熬制和炮制过程中每一步的化学反应,也无法弄清他们的所有产物,以此说明中药也许有效,先不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就说他举的事实,这是典型的井底之蛙。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比较清楚了。
1 x. D8 ^* E; Z4 i( |- q/ v1 U; O5 @& g; k
中医研究院加入项目后,屠呦呦任科研组长,我师母李泽琳教授是成员之一。屠前辈是我的校友,1955年毕业于北医药学系,李老师1953年毕业于上医药学系,可见中药研究所里有不少顶尖医学院校毕业的药学优秀人才。; Q* r3 {$ v! e- j! P7 J7 ?$ t
" `& D% D7 ~3 U3 e9 A( n中药研究所的路子挺正规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和本草开始,同时收集地方药志,群众来信也不能忘记,这样涵括了历代医术、地方文献和民间秘方,同时找老中医,这可比康熙得病的时候包罗得多多了,这样一来,汇总了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里面有640多种草药,其中包括青蒿,另外那些声称有抗疟能耐的药物也都没有拉下,可以说是一次中医抗疟方剂药物的大总结。, M; b1 p [9 w; B& F3 U5 O$ m
G) L* p+ A+ t, r! e重点筛选还是没有成功,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还不如胡椒有效。
6 q2 P, r! A! X1 y3 s0 m# v- }& a H2 a
接下来就是官方的说法了,首先因为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中医则用的是青蒿。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最后屠呦呦在葛洪的《肘后方》中发现是这样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意识到一直用高温提取,很可能破坏了有效成分,因此改用乙醚提取,于1972年成功地发现了青蒿素。5 `0 d0 g9 j3 |! ~1 d
) P" F! c8 @5 r* X
但是,这一说法很个明显的漏洞,如果真是从葛神仙那书里得的灵感,不加热,在室温的情况下用水提取就是了,为何灵机一动用乙醚提取?
7 U: o- b! \8 M! z/ t0 y% {* `, a3 e6 B- D& \
其次,《抗疟单验方集》都整理出来了,里面连群众来信都包括了,怎么可能没有《肘后方》?还要屠呦呦在统统失败后狂翻书才找到?523项目组不会这么不认真吧?
% B& b$ p6 y" W, K
4 p+ ? Y3 C1 d$ r9 m8 M真相之有一个:这一段是为了表现中医如何伟大而杜撰的,先有青蒿素,然后再到中医典籍里找记载。
% c' A; q6 @$ \% t$ r" S
4 Q8 E/ v3 f- d$ r, c8 W1 e做植物药提取,起码要用水提取一次,再用脂溶剂把不溶于水的东西提取出来,美国做抗癌药物筛选就是这样做的。做中药材,除了按熬中药的办法加水烧开,还将蒸馏出的气体冷却成液体进行检测,以免有效成分丢失。0 ^9 A# J& c- Q! c
+ g! Q! P7 [2 |/ Y523项目和屠呦呦他们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发现青蒿的抗疟功效,就是因为拘泥在中草药熬制手段上,失败之后才跳出中药的局限,采用国际上植物提取的办法,用脂溶剂把青蒿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这恰恰说明了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中医的功劳,而是现代医学的功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