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9 A/ k% p; X2 _# L5 A* }
与此同时,在已就任美国陆军医学总监斯滕伯格的支持下,以军医沃尔特·里德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古巴研究黄热病中取得重大突破,证明了蚊子是传播黄热病的中间宿主。里德获诺贝尔奖的呼声极高,但他因为在古巴期间损害了健康,于1902年底去世。
/ q+ C2 ?8 H2 d) ^. B H# W
5 H% t* @; K4 q, y5 q; ^另外一名军医威廉·戈加斯在哈瓦那组织灭蚊行动,半年之后哈瓦那黄热病绝迹。1903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接手巴拿马运河项目,戈加斯在运河区大力灭蚊,使得一度猖獗的疟疾得到控制,巴拿马运河得以顺利完工。
% l1 H: V/ h4 Q2 P
) W$ z8 H3 Z# j6 p二战期间,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简称DDT的杀虫药得宠。DDT早在1874年就由奥地利化学家奥特马·蔡德勒合成出来,但它的杀虫效果直到1939年才被瑞士科学家保罗·米勒发现,并因此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二战期间美国为了预防欧洲流行的伤寒和热带战场流行的疟疾而大规模筛选杀虫剂,发现DDT的效果最好,评价极高。& ^+ H( g* w* V
: B: N8 t: m1 s* p
DDT一上市就引起美国农民的抢购。1944年DDT在美国的销售额为1千万美元,主要被军队买走了,1945年的销售额为1亿1千万美元,基本上被农民买去了。; }1 |- a- q ]$ R/ m# h6 n9 z8 H( F
3 T9 H1 ^* |4 o
洛克菲勒基金会抗疟疾项目于1946年进行撒丁岛灭蚊行动,1947年撒丁岛出现了75000例疟疾,1951年项目结束,岛上只出现9例疟疾。, w- V: F: t v4 s# q
& k3 [- a% b( U, o与此同时,美国开展了全国灭蚊行动,主要是在室内喷洒DDT,五年后疟疾在美国绝迹。其实在此之前,由于环境和卫生的改善,疟疾在美国的传播途径已经被切断了,疟疾的消失指日可待,但功劳被完全归功于DDT。3 [: [3 i7 F9 n/ \
% ^6 [6 h0 d4 M& E受到鼓舞,希腊、委内瑞拉、斯里兰卡、意大利等国纷纷用DDT灭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全球范围内,粮食产量在1947年到1979年之间增加了一倍,除了化肥的功劳之外,DDT居功甚伟。经过几年的喷洒,希腊已经很少见到昆虫了,橄榄的产量增加了25%。斯里兰卡的疟疾发病数从1947年的3百万例下降到1956年的7300例。
6 g0 Q7 q% n. g$ t3 ]9 T6 v9 P
* U; l: w+ W' s# P# b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于1955年开始全球灭疟疾项目。
9 i& w2 i1 o- R3 U4 t& u" `" ], H
' q/ ?. `3 w5 c5 T, i就在这个时候,生态学家开始提出警告,认为这样会导致生态灾难,耐DDT昆虫包括蚊子也相继被发现,但WHO和疟疾学家们依旧相信很快就能够彻底消灭疟疾。1958年美国政府为全球五年灭疟疾项目拨款,项目开展得很顺利,1960年,有十几个国家消灭了疟疾,另外十几个国家的疟疾病例骤减,印度从年发病7500万到少于10万,斯里兰卡的人均寿命从40岁上升到57岁,希腊、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的稻米产量增加了10倍,在柬埔寨,土地的价值翻倍。# n! Q% U3 g* ~4 l9 S
& @3 N$ F: ?. _& c
人们普遍认为,假以时日,治疗疟疾和其他热带病的药物渐渐退出市场,一度非常热门的疟疾专业没人学了,疟疾学家纷纷转向,人们开玩笑地说,在灭绝疟疾之前,疟疾专家先被DDT灭绝了。
6 ~6 p: U2 a, u5 i+ }
* L5 s; u0 N0 T. G) x2 [+ B这场全球行动的一个问题是疟疾的故乡非洲并没有包括在这项全球计划内。其次没有考虑的监测的难度,撒药还好完成,但抽样就难了,很多国家的监测者干脆偷工减料,随便采点血去充数。另外各国广泛使用DDT作为农业杀虫剂,对于蚊子来说,也是一种低剂量的促进基因变异的行为。
: k0 z" H0 d5 o8 s+ i U4 ]# ?9 K, E' g6 G5 y$ H. x
耐药性蚊子的报道一直没有断过,到了WHO不得不承认的地步,1962年,WHO宣称耐药性蚊子的存在不足以影响消除疟疾计划,而英国皇家热带医学和卫生学会则得出相反的报告,认为耐药性蚊子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灭疟行动的进展。2 l. Z+ o8 i) V0 G8 u0 N, o* m
7 f8 ?6 p9 g) h) \3 t t5 B雷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了畅销书《寂静的春天》,讲述了生态破坏,其中包括DDT,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卡森在书中做出了准确的预言,即便继续灭蚊,也无法达到消灭疟疾和黄热病的目的,因为蚊子会产生抗药性。后来试验证明,花七年时间,就能产生出具有抗药性的蚊子,不仅对DDT,对于其他杀虫剂也一样。
, C9 Q/ F: A8 n7 [! \
* K& ~# e. r6 O, P, o《寂静的春天》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彻底粉碎了因为DDT而出现的科学迷信,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DDT这种东西的半衰期超过30年,在环境中长期存在,造成严重的污染,它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的昆虫都杀死,导致了一场生态灾难。蚊子对DDT很快产生了抗药性,使得DDT不再有那样大的效果。当然,全球灭疟疾行动还是很有成绩的,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1970年,WHO终于承认了耐药性的问题,1973年建议各国换用其他药物。美国则于这一年禁用DDT。中国于2007年禁止生产DDT,使得印度成为迄今唯一一个仍然生产和使用DDT的国家。
8 ^$ q4 m" n% h2 g& U! u. s$ R; }' S, l* j7 x# T2 T
美国本土已经有足够的DDT了,鸟吃了被DDT毒死的昆虫后死了,牲畜吃了带DDT的昆虫和草,就把DDT带进人的饮食中,早在1955年,美国人每天吃进去的DDT就达184毫克。
3 T& V4 }7 f& N9 f' a8 A& `( K V) B5 n
1963年后,美国国会不再为全球灭蚊行动拨款,WHO和其他国际组织马上成了穷光蛋,然后就是疟疾病例回升。斯里兰卡在1963年只有18例疟疾,6年后超过50万,同一段期间印度的疟疾病例从5万上升到1百万,中美洲从7万变成12万,阿富汗从2300变成2万。
! E- P# C$ |' z% \, f- X6 H K- F' M6 P/ V Z9 o+ p0 {
1963年是全球年疟疾病例的历史最低点,从3亿5千万下降到1亿例。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观念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原先认为人类最大的危机是疾病,从这时起改为人口过多。灭蚊行动虽然延长了人的寿命,但并没有推动经济发展,反而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疟疾少了并没有使得粮食产量增高到理想的程度,结果更多的人来抢夺本来就有限的资源,不死于疟疾的人们反而死于饥饿。当然并不是说还要继续让传染病成为控制人口的工具,而是因为控制疟疾骤然增加了很多人口,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同时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在控制传染病上,要防疫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s& J# u* G/ G( d8 r
P3 C0 y" [+ U! ~8 R& L/ ~+ q: V% _
灭蚊这条消灭中间传播者的道路走不下去了,还有一条路,就是减少疟疾病人的数量,让蚊子吸不出疟原虫来。* W7 L( ^- W* k( o, {& f1 S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