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3-2-25 16:02 编辑 4 C; W# u" q" F( n$ G
$ I0 K0 [# S5 {# e; R这是一个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的骑吏俑,笔者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俑为西晋时期作品,骑吏头戴高冠,身着长衣,一手持简册,一手握住马头上的长角,神态肃穆端坐于鞍上。: D, `- }% D6 N6 y. {8 s" f
2 a+ {0 Z, G r, ^1 C
5 T- r0 n7 X/ V3 O, ?$ L
+ h% w1 c( \# ?8 Z9 v
马体矮小,马头上有饰物,古代称当卢,有辔无恒,头顶上有弯曲的长角,是特意装上的,可能是供骑者扶手,起缓绳的作用。马颈前佩有“挡牌”,类似现代汽车或摩托车的挡泥板,以遮挡前面飞溅的泥水。
3 F* S: r6 H" G
' T( H; E, S3 i+ [" g$ F9 k马背上设有高桥马鞍,尤其只得注意的是,鞍左前缘上系着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据猜测是为了供上马时踏足之用。许多学者认为,这个东西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马镫存在的证据,对研究马镫起源及其演进有重要意义。
, p; e+ Q6 n% Z2 p
/ U* f, ^$ e5 T5 A
) U9 ?" U2 u7 y
) @3 l$ a7 _0 p. y, j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单镫并非骑行使用,它只是供骑手上马时用,所以它和严格意义上马镫的功用是截然不同的,此前人们也曾发现年代更早(起码公元二世纪就已出现)的脚环,这是一种悬挂在马鞍的一侧,起帮助骑手上马作用的环状物。6 x. D: D/ R; N: z9 R) u
0 ^# A) K# e! n) y+ L' K$ X6 |
反对单蹬就是马镫的学者认为,脚环或单蹬都是是单只的,而严格意义上的马镫是成对的,前者仅仅起帮助人上马的作用,骑行时骑马者的脚不能放在脚环或单蹬里,否则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妨碍骑马,而马镫不仅能帮助上马,最主要的作用是在骑行时支持骑马者的双脚,以使骑者在马上容易掌握平衡,甚至解放双手做出各种动作,这点对于来自农业区域不擅骑射的汉人骑手尤其重要。* ^4 [+ {+ y1 i; ~# }
; \; `: i4 P D$ Z5 W) J2 V双蹬在中国出现得更晚一些,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象山的东晋琅琊王氏墓地出土了一件有双马镫的陶马,年代鉴定为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以后,被认为是出现较早的中国马镫。至于双蹬的实物,1965年人们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 X5 A+ Q# ^, v* X7 O. ?! T
8 G/ Q' I" t3 F5 k8 a
- B7 `& [! [% d
* }% a( Z% V7 G3 l
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也出土了一副马镫,但具体年代无法确定,大致在南北朝时期。
, P" O f! ?8 E4 E
# |/ o/ K( i- c! D! L/ s9 {& B
; }' p4 _" K1 J5 z
( o( I) ^6 ]5 Y
从考古结果来看,起码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实用马镫在西晋至东晋期间出现,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当然,今后如果发现了进一步证据,马镫开始的使用年代也许还能再提前一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