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4-25 08:39 |
---|
签到天数: 178 天 [LV.7]分神
|
【原创】周希汉回忆报告的分析 (3)
先说点比较沉重的话题,榆社之战实际对陈赓,周希汉和他们威名赫赫的772团而言,都是一场苦战,这一战损失了12个连排级干部,全都是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而772团在当时,一个班长出去到别的部队都是连排级干部的。所以该战之后,陈赓很是心疼。. [0 x6 X# O8 u1 }
V) {4 c0 P h& s8 w0 s. N但只是开始,后来的关家垴一战,陈赓的“老二团”772团是真的伤了元气,在电视剧《亮剑》里面,关家垴的鬼子被天上一大堆的手榴弹雨炸的灰飞烟灭,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一场冈崎大队不仅坚守住了阵地,力抗八路军6个主力团的围攻,而且最后还突围而去。------在此战中,曾有近两百名的772团将士冲上了关家垴,但他们遇到了日军坚强的防御体系和交叉火力,最后悲壮地全部殉国。----这就是百团大战时期,我军和日军现实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主要是在日军的装备上的。但这一时期日军的战术素养是相当厉害的。---也是这一战,陈赓悲痛而落泪。-----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以后有空再说。
, v- F2 X; D, x5 i$ n
2 |& ^+ n+ K, D回来,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周希汉的这个报告吧:
3 j Z; w6 d( b* A9 C& {$ \: O3 ]8 u( Z0 ^7 _. I" M
。从这个材料里,我们能读懂和猜想几个重要的信息:
! z- f ?& J- d0 a$ D4 V- S+ U1 e0 F0 z7 M5 v' D
1.。从这个材料里,我们能读懂和猜想几个重要的信息:. y6 E6 H* k) n9 c+ ~! F
8 c( J2 P0 f/ _; k( L
1. 首先,这篇文章写作目的是为了《星火燎原》这一大丛书的征文。而《星火燎原》这个征文活动的来头可不简单,它是一九五六年七月,为纪念建军三十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三十年斗争历史的回忆文集。该系列的封面书名,乃是东哥亲笔。该系列的出版历时二十六年,总共出了十集,当时响应这个号召投稿的征文超过了三万篇,号称9位元帅(林彪未撰稿)、431位将军(8位大将、36位上将、84位中将、303位少将)都投了文章,因此,这是一个全军参与的,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征文活动。在1956年-1958年期间那个火热的年代,各位投稿的将军们在描述他们的故事时,势必会受到那个时代的极大的影响,----同时,尤其当叙述的故事是他们为主角时,叙述的本身就难免会像一道通过巨大力场的光线了。-------所以,《星火燎原》无疑是一套权威的资料,但其中的叙述是否是从全局的视角或是仅仅局限于当事者本身,则是我们后来的阅读者需要注意的。
, p3 M$ B2 s/ `5 k( l% v
4 W* ~# h5 S: g( S7 y( ?- X2. 周希汉中将的这个稿件很可惜,没有被列入《星火燎原》的系列之中,它的出版已经是建军80年后,2006年时,出现在同样是十集的《星火燎原未刊稿》系列。假如周希汉的原文写在1956-1957年间,则它最终和公众见面时,已经是五十年之后了。仔细猜想一下,我们就知道,该文未被列入《星火燎原》系列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两个,一是百团大战本身的评价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有争议,另一个就是1959年时,彭总就下台了。
5 o: B( ^) y; ]+ a& g9 \0 }# {1 q/ P+ T
3. 从写文章的角度,周希汉中将此文可谓是一个干净利索的典范,行文几乎全为平铺直述,没有几句评价,然而看完全文,则痛感篇幅不长,却把整个战斗的全局,谋划,进程,一波三折以及结果都写得清楚明白。-----清晰地条理,平实的叙述,详略得当的分配,和一点点文采的点缀,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风采。, \# V1 K* P7 f; K7 K
( ?" ^" d+ M0 h1 J& b6 ?
4. 当完成上面关于这个材料背景的介绍后,我们可以开始关注这个材料本身了。其中有很多细节是很值得注意的。首先,作为两位榆辽战役的指挥者,很明显的,陈赓大将有意识地在给周希汉参谋长一个机会,“陈赓旅长要我指挥七七二团和十六团攻取榆社,二十五团和三十八团由他直接指挥。”,因为之前,周希汉的履历并没有独当一面的指挥员经历,而打榆辽战役这年,386旅参谋长周希汉才仅仅28岁,还是诸葛亮刚刚出山的年纪,-----但由于他本身出色的名将素质,陈赓有意地给他压任务。---插播一个逸事,榆辽战役是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而在第一阶段的部署时,陈赓就有意让周希汉指挥三个团兵力的左翼纵队去破袭正太路,当时129师政委邓小平还对周希汉有点不放心,问他:“左翼没有配政委,--参谋长、主任更不要讲,只你一个,行不行?”周希汉不仅随口答道:“行!”还加了一句:“其实,这种短期的任务,有两三个硬一点的参谋就行了。”-------虽然周希汉说的是事实,但在上级部署任务的时候,(还明显表露担心的时候,)他这样回话的语气显然反应了他此时的年纪。给刘邓都留下了“这个娃娃不简单,可还有些傲气呢。”这个印象。(后来,被刘邓认为“傲气”的周希汉,升军长被压了好长时间,)) T, `$ {! m* s( _9 F
( i& u* D/ p/ R* i9 p
5. 其次,正是由于这个背景,周希汉非常的谨慎和投入,虽然以两个团的兵力攻击日军一个400人中队把守的据点,照说把握很大,可他不仅事前亲自和两个团长到前线侦察,后来的攻击过程里也同样身先士卒,只可惜,连着攻了三次,最后还是被阻挡在敌军的核心阵地之前。------而要命的是,陈赓带领其他两个团完成了任务,回头来看周希汉的指挥了。这种压力(其他兄弟队伍得胜而自己受阻),又加上陈赓之前对他的重托(他却未能完成),还加上此时的日军机动和联络能力很强,援军马上就要到来,而周希汉的队伍已经是“三鼓”之后疲惫的队伍,所以,这三重压力齐聚之下,此刻年轻的周希汉所面临的压力之重是可想而知的。1 e5 Q- S% z6 g
- N! Y6 J, W9 G, z# r; \/ E
6. 而终于,在第四次攻击时,周希汉通过坑道作业,一举砸开了这颗硬核桃,全歼敌军。仔细看看时,作为后来的观察者,我们不免惊奇,何以周希汉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忽然灵机一现,而用“土龙攻”战术出奇制胜呢?-----因为,所谓坑道作业,并不是一群一般战士挖一个坑就可以搞定的,在战术上,当用坑道进行爆破时,必须要达到几个条件:
1 B8 R' N! x1 w. f, Va. 坑道作业本身不能被守敌发现。否则会被破坏。---因此开挖坑道要距离守敌要有很长一段距离。, o( u, _) D7 L: w
b. 坑道作业是在地底下掘进,如何确保工程的进度和坑道的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
& N+ O/ C* k% _6 q8 y0 T5 bc. 爆破这样一个大据点需要相当数量的火药。实际上,在本次榆社之战中,最后是用了1500公斤的黄色火药给鬼子们坐上了“土飞机”,---但问题是,对于周希汉而言,他仓促之间,能够搞到这么多炸药吗?这可是1940年的八路军,此时的土八路还是非常非常穷的啊。2 F& v4 R+ N( F4 ^
6 o9 e b4 C! I$ H, n0 ?7. 因此,周希汉的这篇回忆是有问题的。实际上,他,作为这一战的直接指挥官,在有意无意间,抹杀了另一支部队的关键作用。这就是榆社之战比较微妙的地方所在。
) f( Q! G8 R+ k$ F8 Z0 X: `
, W+ K+ ~$ \7 j# @/ s5 h+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