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贺岁 -- 南沙沉舰的秘密 中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3-1-3 09:14 编辑
! l4 g' b* _* w/ q
?% u# o9 Q8 y$ U5 C【爱吱声论坛专用文档,谢绝转载】3 S2 p: d C9 ?2 b9 Q: J
/ ^. l% p- A5 T( P7 Q4 Y q# I6 g4 {/ w
昨天的文章中有一处错误,虽然我们这个“海洋中国”专辑2010年10月才正式出刊,但吴立新等人去南沙拍摄,却是在2009年就着手进行了。我写成了2010年,是需要更正的。
+ E* V2 B+ |& W( t# V
. ?0 L% a0 f( f7 \吴立新在曾母暗沙水下拍摄的《中国国家地理》所制主权标
* [: J/ L3 I( f' f5 F8 t1 d2009年5月1日,该编辑部主编单之蔷等在曾母暗沙上放置了编辑部特制的“主权标”,吴立新对此行的感叹是这里固然离我国大陆遥远,但到邻国也不近。他们从这里去马来西亚,快艇要加三吨油,还得在海上过夜才行。9 T" P- M' {* Y- I/ z. {4 g
d0 T. k9 ?: M8 b- i! z6 w) P
自称理性爱国者的老吴在他的博客中问道:“这些珊瑚岛似乎到了人家的家门口。我碰到不止一个人满怀狐疑地偷偷地问我:南沙到了人家的家门口,为什么是我们的呢?”“
( @6 G' L m9 r. Z8 ^+ Y$ y* X5 m# i
然后,他写下了自己考察后的结论 – 过去只有中国渔民会去南沙群岛,而其他国家的渔民是不去的。不仅是离得近的周边国家的渔民不去南沙,就是在中国的海南岛,也是离得近的地方的渔民并不去南沙,反而是离得远的地方的渔民去。“在闯南沙的渔民中,以海南岛琼海市所属的潭门镇的渔民为主。潭门镇在海南岛东海岸的中部,离南沙的距离比海南南部的一些地方要远许多。万宁、陵水、三亚这些地方到南沙的距离都比潭门镇近,至少近100多公里。看来距离近并不能决定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前往和占有。”为什么谭门的渔民要去南沙群岛呢?老吴专门跑了一趟谭门才弄清楚 – “原来潭门镇渔民的捕鱼方式与周边地区的渔民有很大的不同,即作业方式不同。潭门镇的渔民不用网捕鱼,而是潜入水下用手去捉石斑鱼、海参、鲍鱼等名贵海珍。他们不是以数量而是以珍稀性取胜。他们要捉的这些海珍品也不在近海地区,而是来自远海的珊瑚礁和在环礁围成的潟湖中。正是这种独特捕鱼作业方式,决定了潭门镇的渔民要到南沙群岛去,因为那里的珊瑚礁、暗沙、环礁、潟湖才是潭门镇渔民的渔业作业方式的用武之地。”# |: M: h" |% m7 W- D
' n+ b4 Y8 U. h" j7 Y$ K. |% V3 p- d
他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生活的,如果说今天是昨天的继续,那么,他们就有权利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K, x2 z# \+ R3 {8 v0 N% l
1 u; n# ?) T+ L7 i( S$ n% D: _说起来,关于那条九段线,我也曾满怀狐疑,并就此询问过一些海洋法专家,看这条线有没有法律依据,结果,在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那里得到了满意答案(老陈关于此事还要出书,我不好在此多说,总之,这条线不是信手画上去的)。4 J/ m+ \2 x) o0 q9 y& j
/ w1 n+ O, L- k9 q' k
据说菲律宾曾有位总统对邓小平说,南沙群岛在地图上看呢,离菲律宾是很近很近的,邓小平先生说,在地图上看呢,菲律宾,也离中国很近很近的。3 a; u. N6 G. Z0 B- m7 m M% u
+ @' z' ?2 \5 V6 v4 N- z“深知此事要躬行”,窃以为无论是陈悦还是吴立新,他们切实地到当地考察或者经过史料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比想当然更值得尊重的。) g& |! X6 e" O% V, g) K2 I. Y
5 C* ?. z8 C* N/ f% _发现那条沉船当天第二次下潜中,老吴的助手摸上来一把高射机枪子弹,证明这条沉船确为军用船只。) F B+ d c9 l. ^
2 B. w" u* @: ]9 k( `+ L6 B! I8 U( H南沙海区并不乏沉船,而且由于这地方十三不靠的地理位置,使很多沉船难以打捞,不得不就地放弃,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某种地标。
1 I6 g& a# o6 R9 A$ m
- N1 B* Y( L: v" z
一条搁浅南沙的巨轮,已经成为海鸟的乐园 -- 站在那里拍摄的,是吴立新的伙伴,摄影师马宏杰 & F8 R; \1 i' v- W8 A* Z0 x+ s
" v3 v# {/ _9 x6 _! M8 u9 z4 O
但是,沉没的军舰则另当别论。特别是这条军舰,从老吴的探摸来看,绝不是“正常死亡” ,而很像是一次海战的牺牲品 – 吴立新注意到,该舰残骸略向右倾,舷侧有几个周围钢板扭曲的“舷窗”,显然是被炮弹击穿形成,爆炸的痕迹清晰可辨。而船侧一个一乘一点五米的大洞,更让人们感到神秘。
7 P# \" L) r- b# e; D
: L, D, u3 T: u: {. X' u是谁打沉了它?
I% d7 l' m1 e8 n# V
) M0 ?1 [% w! p" E; L继续的探摸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在船舱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固化的水泥和碎石,由此可以推断,所谓可以建造“机场跑道”的钢板,同它们应该同属一批货物。在南海区域,这似乎不是用来建造机场的物资,其作用当是固化礁盘,以利驻守的。赤瓜礁本身在高潮时只有很少部分露出水面,但水下环礁面积广阔。以水泥和钢板于水下礁石上构造出人工陆地,是控制南海这类岛礁的一种常用手段。据此判断,该舰应该是一条有一定战斗力的运输舰。
: {2 W" \8 R" |+ S4 N. U5 K
6 L; R5 s+ L' x7 k( o这条船又是谁家的呢?4 y! r7 F7 k4 m5 c) o! P
6 b( `0 \; U+ ]+ C
最初,吴立新他们没有发现相应国籍标志,但对其有一个推测。尽管南海的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但各有各的活动区域,在这一海区活动的军事舰只,只有我国的和越南的。这条船不是中国的,就是越南的。1 r+ j7 B# ^" Q/ d' ]1 W# j9 v/ o
+ x6 g# ]7 _% l( J
会不会是中国的?中国的武装舰只近来在南海巡航已成定规。吴立新他们在南沙海域拍摄时就经历过一次虚惊 – 他们的渔船发现一艘大舰远远驶来,而且上面还带着炮(应该是高射机枪),不免有些惊惧。要知道,八十年代在这里发生过西方旅行家的帆船进入南沙越占岛屿附近,遭到攻击并船沉人亡的事件。然而一转眼对方船上的五星红旗标志便让他倍感安全。) ^ ^, R- _2 U+ f3 c
2 [$ o* w3 J+ T% i/ ~; P- \/ `$ b
吴立新遇到的是中国渔政船,它们在这里巡逻。老吴描述其他国家的公务船只经常在南沙海区驱赶和抓捕中国渔船,来和中国争主权和利益。这时中国的渔政船便会去替渔民主持公道。通常,这时候对方只有放船放人,和十年以前情况大不一样了。/ O8 W' @% q. s' M# X
* Q+ [8 h" ]" F+ s( Q8 M4 g% @对方也很气闷,经常指责中方的渔政船比他们的军舰还大……6 ^& |4 I* ^7 G! o
, [: @5 u6 \" X) u* L
我们也没办法,南海风浪大,船不大不安全啊。5 e* ^& \/ ^' D* h6 Q0 @
5 Z V2 t7 ]: ] K7 p
当然,和吴立新遇到的这条船相比,上面那艘四千多吨的渔政311船只能算小弟弟,他记录遇到的是“渔政21号”
& E0 d/ E6 @$ }3 C1 b: L 1 p2 v6 a9 }0 ?/ M! b4 A9 W+ [
渔政21号,排水量一万多吨,或许是世界上最大的渔政船,最近又跑到钓鱼岛给日本人添堵去了
2 L5 Z8 N8 I3 n
, d, Q5 h0 Q. e% n4 m这一带海区中国建有多座海上建筑,包括美济礁的防御设施,永暑礁的足球场等,会不会是某艘参与施工的中国运输舰或者在这一带活动的渔政船沉在了这里?
" D) N' f# w; q( _% n( C J8 f1 E; I; S4 @$ @% z1 K2 f- Z
然而,很快新的发现就证明,这是一艘越南海军的舰只!8 u8 M6 D" {5 F
( v1 V& B0 N9 D' J9 m! Y: r从编辑部了解到的情况是,当他们第三次下潜的时候,发现了舰上越南海军的标志,同时,潜入机舱的吴立新还发现了里面一个灰色硬塑料的接线盒。这种老吴他们乘坐渔船上还在用的接线盒表明,该舰的沉没时间不会太早,起码也得在八十年代。
* n/ D) N P' R# V" m( D* b% v8 j: {: N5 C* P4 j0 K/ I5 W
八十年代,我们不是已经在这里驻军了吗?越南军舰还敢来?他们看看赤瓜礁上的中国国旗,对这样的结论有些怀疑。
0 z$ U0 ]& |0 O& a! u$ `+ U6 o% _
0 Z* D3 ~5 n% ^; }# `天色已经晚了,老吴决定第二天继续下水勘探,总要把事情搞一个水落石出才好。同时,在第三次下潜中,老吴的助手发现在沉船外侧有两个圆筒状的怪异物件,看来像是军用品。对此很有兴趣的老吴决定将其作为再次下潜时的重要搜索目标。
5 o2 p2 Y, Q# E7 D& O9 c7 n6 S$ j7 ^, r: e N+ T+ X6 O; |
老吴没想到,这两个圆筒子,成为重现一个历史画面的重要物证,而老吴自己,则差点儿把命给搭上。" r" P1 k* f: _
6 ^& v/ k3 E' w6 a
【待续】8 C; q1 ]9 N4 I! C+ C& K9 }- e9 v* d) s
- \8 f1 ~+ d% X, B3 O/ O附录:关于谭门的情况,和老吴一起去南沙的单之蔷也描述过 -- “传统有种神奇的力量,有的地方就是一个村,比如这个村就做中药,全部做中药,潭门镇有种传统,就用这种抓鱼的方式,潜水到岛礁抓中国的四大美味,燕参鲍翅,潭门镇的人非常神奇,你到港口一看,他们不像其他渔民那样生存......每年冬季10月至来年2月,为东北季风劲吹的季节。这时海南的渔民出海,很容易被季风吹到南沙群岛。想象一下,被台风吹到南沙或迷路误入南沙的渔船上发生的事情吧。船搁浅在那里,他们忽然发现这是一个小岛,周围是珊瑚礁围成的一个潟湖。潟湖清澈见底,外面白浪滔滔,湖内却是风平浪静。潟湖内的海物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好像来到了海洋博物馆。海参有十几种:方柱参、黑乳参、二柱参、绿参、梅花参、花刺参其中梅花参体积大得惊人,一般60—70厘米,最大的可达90—120厘米;鲍鱼紧紧地附在礁石上一动不动,马蹄螺、凤尾螺等在色彩缤纷的珊蝴丛中蠕动,这里的贝类可达几十种;海龟、玳瑁则乘着黑夜缓缓地爬上沙滩,在沙滩上挖洞产卵,一次能产100多枚岛上有树有植被,他们挖井,竟找到了淡水。本来一场生死未卜的船难,现在却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奇遇,他们好像来到了桃花源。接下来的生活可以想象,他们在岛上练就了一套新的渔业生产的本领:他们能潜入水中把藏在礁石缝隙中的海参、鲍鱼抓出来;他们在潟湖捞取一个个巨大的海贝,把贝肉晒干;他们夜晚悄悄出去捉海龟.当他们遇到渔船得救时,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这些珊瑚岛礁。他们回去时,在岛上捕获的海物,让他们卖了好价钱,这又驱使他们主动地重返那里。想想《世说新语》中的石崇炫富,炫耀的是一株株珊瑚;南京博物馆的一件一级文物是一个鹦鹉螺制作的酒杯;以及中国人对海参、鲍鱼的推崇,我们就知道了这些渔民重返南沙的动力有多强了,因为这些东西都产自南沙群岛。于是偶然成了必然,避难成了生产。一旦一件事情形成了商业运作的模式,有了利润,这件事情就能很好地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潭门镇的渔民,吹到海岛上去,就捞丹贝、海参,那海参有20多种,有一种是1米长,关键是就中国人吃海参鲍鱼,这是中国文化决定的,全世界其他的地方不吃,因为海参鲍鱼是靠加工技术才有那个美味的,仅仅吃没加工的东西一点味道没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