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的最高军衔是中将,总参谋长是以色列国防军唯一的中将,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是少将军衔。以色列是一个血与火里滚过来的国家,总参谋长自然只有军人中的军人才能压得住,但以军少将也都不是等闲之辈。除了前面提到的以色列·塔尔外,摩西·佩利德也在美国装甲协会名人榜上,和塔尔齐名。戈兰高地上的第7旅旅长本-加尔和营长卡哈拉尼最后也升任少将,先后担任北方司令部司令。十月战争期间的北方司令部司令霍菲少将则在战后转任摩萨德首脑,曾负责恩德培机场营救和追杀慕尼黑惨案凶手行动的摩萨德行动。- d9 A# ~/ c1 K, V
: H, A! {& l$ @2 ~- [ 以军另一个很有特点的少将是摩西·卡普林斯基,他是精锐的戈兰尼旅出身的,曾任中央司令部司令和副总参谋长,但现在是Better Place公司的总裁。这个公司正在领导世界新潮流,在以色列、丹麦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建造用绿色能源供电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并建立快速更换电池的体系,可能成为电动汽车实用化的转折点,正在广受各国政府、汽车、能源和环保界的密切注意。
A1 F7 g. O4 `0 Z! f: v$ |
/ m! c( ~6 R7 j$ T 但没有当上总参谋长的少将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阿里尔·沙龙。沙龙出身于英国托管时期的巴勒斯坦,在14岁时参加加德纳(哈格纳的儿童团),后加入哈格纳。在独立战争中,沙龙在打通从特拉维夫通往耶路撒冷的拉特伦战斗中负重伤。以色列建国后,沙龙到希伯来大学学习中东史,但在学业半途中被召回,担任新组建的第101部队指挥官。这是以色列第一支特种部队,专用于对巴勒斯坦游击队作报复性袭击。但沙龙手下滥杀无辜的行径终于激起强烈反弹,尤其是1953年秋天的魁比亚村惨案,包括儿童在内的69名巴勒斯坦村民丧生。* p3 Q, M* L1 }; O
* A- Z0 B! |+ o% s- A9 ~# s: k% p" f7 D, {# F2 ~$ Y
1966年时的沙龙,那时他已经是少将师长1 _2 ^9 i/ b# U! H3 `* j: A- T; j
4 T1 z% [" B& ^6 k. I' I/ x, N
十月战争时,他抢先打过运河,这是他军事生涯的顶峰( i: y# `* K0 n
# |; E) g+ D( X( v/ Z# ^
第101部队在组建才几个月后就被迫解散,余部和第890伞兵营合并,组成伞兵旅。在西奈战争期间,沙龙担任伞兵旅长,任务是夺取米特拉山口,为此将埃坦的伞兵营空降在山口以东,伺机夺占。但战事发展超出意料,夺取米特拉山口已经不再必须。情报表明埃及守军无心恋战,撤退在即。沙龙为了抢先抵达苏伊士运河的荣耀,屡次要求进攻,穿越离苏伊士运河只有48公里的米特拉山口。达扬为了赶在联合国下令停火前尽快击溃埃军,不想冒以军主力被埃军粘住的风险,坚决不准沙龙进攻,只准他小规模火力侦察,只有在遇到埃军攻击的时候才能进攻。沙龙违抗命令,将火力侦察变为穿插,逼迫本来无心恋战的埃军开火。两侧岩洞里射出的密集火力使沙龙的伞兵们伤亡惨重,沙龙只得命令增援部队跟进,将被困的穿插部队接应出来。米特拉山口没有夺下来,埃坦的伞兵后来是绕道才抵达西奈西岸的公路,和约菲的第9旅展开向沙姆沙伊赫的疯狂赛跑的。9 l( d6 J t7 g+ G( I6 Z
2 }1 b$ X% l$ C- T4 J3 B9 t 在六天战争的阿布·阿盖拉战斗中,沙龙在最初低估埃军抵抗之后,集结优势兵力,试图翻越沙丘从侧后偷袭,结果在松软的沙子里举步维艰,最终偷袭不成,变成强攻。1969年,沙龙担任南方司令部司令。1973年退役才三个月,十月战争爆发,沙龙被召回,指挥一个师在西奈作战,最终打过苏伊士运河,这是他军事生涯的顶峰。1974年2月沙龙再次退役,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d5 k, u7 b: Q9 Q( q) K* q
" d3 X9 B& _: i/ ^" Y! J( o 沙龙被一些人尊为战神,被另一些人贬为机会主义者,事实或许在两者之间。沙龙从米特拉山口之战就显现出急于追求功名而不惜牺牲将士的倾向。在战斗中,沙龙本人倒是身先士卒,但没有明确战术目的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为将之道,把将士性命当儿戏更不可取。沙龙喜欢大胆夺目,长于策划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战术行动,但对行动的作战弹性很少考虑,从不考虑万一进展不顺利怎么办的问题,最后常常把偷袭变成强攻。阿布·阿盖拉战斗和十月战争中的中国农场战斗中都表现出这一点,阿布·阿盖拉战斗转成强攻还是攻下来了,但是中国农场就要别人来擦屁股了。$ p: E5 F2 M% Y2 @
G& t ^% W2 Z- H% D- A9 F! T
沙龙最有争议的战术决策是1973年十月战争期间。10 约8日,以军决定有限反攻,阿丹师作为锤子由北往南进攻,沙龙师作为铁砧由东向西挤压,力图打掉埃军的进攻势头,夺回主动。由于戈罗迪什的六心不定,阿丹师的命令中途更改,被要求右转弯向运河进攻,但一头撞上埃军的坚强反击,阿丹师一度危急,急呼增援。但沙龙按兵不动,不准近在咫尺的一个坦克营增援阿丹,意欲保存实力,留到后面自己进攻的时候用。戈罗迪什要沙龙南下打左勾拳进攻运河的命令很合沙龙的心意,沙龙不顾战场实际态势,急于收拢部队南下,在阿丹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接管阵地之前就离开了,导致重要阵地落到埃军手里。戈罗迪什在阿丹失利后撤销沙龙南下的命令,返回阵地的沙龙部队和阿丹派去夺回失去阵地的部队由于缺乏协调,差点打起来。在10月9日的行动中,埃拉扎尔和戈罗迪什严令沙龙和阿丹保存实力,不得主动进攻或者贸然追击,只有埃军被打退后的保持接触除外。阿丹执行了命令,固守阵地,阻止埃军从运河东岸向西奈纵深突破。但沙龙一点没有从阿丹的失利中吸取教训,反而认定别人无能,他能干得更好。在打退埃军的进攻后,沙龙假意和退却的敌人保持接触,大举进攻,再吃一遍阿丹已经吃过的苦头。事后沙龙辩解说这是在和溃退的埃军保持接触,被埃军打了一个回马枪。事实是,沙龙的进攻是在埃军撤退4小时后才开始的,根本不是什么保持接触。# }8 g$ C q; H; m3 H
! F" x3 @1 c/ ~, p# M6 L P 沙龙的小动作都围绕一个主题:尽早打过运河去,战后沙龙头上的光环也基本上是这个主题。及早渡河,达到敌人后方去,把战争主动权抓过来,这是烙在每一个以军高级军官脑子里的作战思想,并不是沙龙一个人的想法。在战争的最初几个小时的时候,戈罗迪什还曾下过不切实际的、夺取埃军浮桥、立刻渡河作战的命令。但渡河作战有一个时机和力量的问题。在战争初期,以军动员尚未完成,曼德勒师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打伤了元气,沙龙和阿丹的两个师是苏伊士运河到特拉维夫之间阻挡埃军长驱直入的仅有的最后有生力量,以军没有任何情报支持,表明埃军无意突出运河东岸的桥头堡,如果以军渡河西进,埃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径直穿越西奈,向以色列本土进攻,那时不仅渡河以军可能遭到反包围,以色列本土也将大门洞开。历史证明埃及并没有在以军最终渡河的同时乘虚进攻西奈纵深,沙龙的估计是正确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情报支持的个人感觉。十月战争的初期被动就是达杨和以色列高层对埃及意向判断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在国家危亡系于一线的时候,把民族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主观判断上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另一方面,以军的渡河装备远没有到位,从埃军浮桥强渡运河不现实,埃军浮桥承载不了以军较重的坦克。如果只能停留在运河东岸,直接打到运河边但不能渡河是最糟糕的局面,运河西岸的埃军防空导弹依然提供有效的防空保护,以军空中优势无法发挥;另一方面,运河东岸的以军将受到东岸埃军和160米外运河西岸埃军的交叉火力。
* W& Q) F" x2 h2 V# G% f 4 O9 d. W" L6 L4 p
根据长期交手中的经验,沙龙对埃军的斗志高度蔑视,认定还将是老规矩:以军只要以突然、果敢的行动敲碎埃军节点,同时在埃军后方一出现,埃军就将全面崩溃。沙龙不是以军中唯一这样想的人,戈罗迪什也有一样的想法。问题是埃军在沙兹利的手里已经变了。埃军在渡河进攻初期,已经显示出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素质和斗志。事实上,直到停战前,埃军的总崩溃一直没有发生。& e" ^+ R& u Z4 F
/ u- q" x/ f" e( j3 N
在运河封堵作战期间,沙龙师的侦察队在苏伊士运河流入大苦湖处发现了埃及第二军和第三军防守空虚的结合部,沙龙再次要求立刻渡河作战。这时埃拉扎尔的策略是在西奈方向封堵埃军,保存实力,在戈兰高地方向首先打退叙军的进攻,所以再次否决了沙龙的要求。沙龙极端不情愿地把侦察队在结合部停留了一天,才撤回,实际上增加引起埃军警觉地危险,还好埃军对渡河作战初期的胜利大喜过望,对以军正面的压力估计过高,根本没有想到以军正在琢磨大过运河、包抄后路。
# O( P: j( Q- e8 x" w( ]8 {
6 V: j$ v4 t8 \) H1 r- g0 N 政治嗅觉很灵的沙龙从来对于公关很在行。在运河封堵作战期间,沙龙在西奈中部塔萨的司令部成为记者云集的地方。这里本来就是南方司令部所在地,条件较好,但沙龙把这变成他公关秀的地方。阿丹的师部则是靠前的野战司令部,几辆装甲车一围,架上帐篷了事,有时候连帐篷也省了。达扬、埃拉扎尔、戈罗迪什和沙龙到阿丹的师部研究作战计划的时候,沙龙带上了新闻记者,拍下了几个以军最高将领趴在沙堆上研究作战地图的著名“战时总参谋部”照片。但阿丹讨厌记者在身边晃来晃去,把他们挥手赶走。以后的战斗里,新闻媒体里谁才是西奈的英雄自然不难猜测。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定沙龙才是渡河作战最大的功臣,而事实上他差点把渡河作战打砸了。
0 X6 M4 @ z. y) l$ d
0 J/ W5 f1 Y$ j" e 沙龙好大喜功,爱打出风头的仗,但对于真正的硬仗、苦仗躲得远远了。在渡河作战中,沙龙的任务是打通通往渡口的道路,这包括夺占渡口,打通西奈内地通往渡口的阿卡维什公路、提尔图尔公路和卡住两条公路的中国农场,将渡河装备运送到渡口,保障渡河作战,然后再运河西岸建立滩头阵地。阿丹师渡河之后,担任主攻,锋头向南,主要任务是切断埃及第三军的后路,次要任务是攻占苏伊士城,沙龙师的任务则是担任侧翼掩护。但这样的任务显然不配沙龙的胃口。在顺利突占渡口之后,沙龙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渡河和打到敌后去。注意,不是配合阿丹,而是自己当主角。沙龙不能忍受不当主角。沙龙打到渡口后,不顾阿姆农旅上兵力不足的情况,把打通公路、巩固渡口的事情全部交给阿姆农旅,图维亚旅向密苏里方向佯攻,伺机夺取埃军浮桥,增加渡口。海姆旅大部护送渡河装备,一个营随伞兵旅过河,在运河西岸出击骚扰。沙龙的注意力全部在海姆旅已经渡河的这一个营上。沙龙对打通公路的劲头可以用阿姆农旅进攻屡次受挫、渡河装备迟迟不能运抵渡口后他对巴列夫的回答概括:“阿卡维什公路那边没问题。你要是实在要我打通公路,那我就打通公路。”5 l, S4 m% @1 C& _4 W
- t. ], ?6 b7 ?
阿姆农旅、图维亚旅这样的部署分散了兵力,损兵折将、劳而无功之后,南方司令部只有调用阿丹师增援打通公路。阿丹师打通阿卡维什公路时,沙龙把部队撤下来休整,按兵不动。阿丹准备先行渡河的阿米尔营被沙龙征用,阿丹渡河后,依然拒不交还阿米尔营,号称要用作沙龙师部警卫,其实师部附近有两个完整的装甲旅在等待渡河,不存在警卫问题。在阿丹准备往运河机动时,沙龙不按计划接管阿丹的阵地。阿丹和南方司令部找他查问情况是,沙龙搞失踪,拒不接受命令。沙龙对巩固渡口毫无兴趣,一心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打过运河去,建功立业。
9 l; x% v- h/ g
( e$ V, X2 j" v+ }! c6 L/ G 渡河作战初期,沙龙的麦特伞兵旅和海姆的坦克营偷渡成功,在东岸如入无人之境,这是向敌后扩展的大好时机。但这只是小部队的成功骚扰,和大部队的决战是不同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以军后勤跟不上,部队调动和安全通道尚未建立的时候。盲目地把所有兵力往前压,这是孤注一掷,既可能直插敌人心脏,也可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有可靠的浮桥,靠浮筏渡过去的坦克在几个小时里就会耗尽燃油和弹药,然后呢?事实上,在伞兵渡河成功两天之后,沙龙、阿丹、梅根三个师都靠简易浮桥和浮筏渡过去了。等到滚筒桥最终建立起来的时候,过河部队已经只剩几个小时的燃油和弹药,燃料和弹药补充只有在埃军猛烈炮火下进行,旅长们下达命令都不敢把营连长们召集到前指,怕一发炮弹运气好,把全旅的主要指挥官一锅端了。要是浮桥没有建好,还是只能靠浮筏,这样的战斗是没法打下去的。沙龙抱怨上司的命令太死、太具体,束缚手脚,上司其实是怕沙龙对命令挑挑拣拣,只服从合他心意的命令。为了不让沙龙擅自调动部队过河,戈罗迪什甚至直接给图维亚下命令,要他不得擅自过河。当然,沙龙不会因为上司有命令就束手束脚,17日上午,沙龙违抗命令,偷偷把10辆坦克渡过河,增援海姆在河对岸的坦克营。$ w1 R- ~8 c7 Q- J, J
8 d: B# L: a8 l$ ?4 e* \
当阿丹师南进抄埃及第三军后路的时候,沙龙不愿为阿丹的侧翼打掩护,而是擅自改变作战方案,北进向伊斯玛利亚方向进攻,阿丹只能放慢进攻速度,等待梅根师接替沙龙的掩护位置。在沙龙擅自北进之后,埃拉扎尔和巴列夫调整作战方案,命令沙龙不要急于进攻伊斯玛利亚,而是沿运河两岸挤压埃及第二军,解除西奈的压力。在阿丹师、沙龙师、梅根师渡河之后,渡口以南以二线预备队为主的加维什师的实力不强,但毕竟战线只有大苦湖到红海,不算太长,阿丹和梅根眼看就把第三军吊上了绞索,第三军难有太大的动作。但渡口以北的第二军情况不同,即使沙龙拿下伊斯玛利亚,第二军依然有塞得港到伊斯玛利亚的运河段控制在手中。另一方面,留守的是同样二线预备队为主的萨松师,师主力是一个用缴获的T-55坦克装备起来的装甲旅,战斗力不比沙龙和阿丹的部队,埃及第二军破釜沉舟反戈一击的危险很大,所以埃拉扎尔和巴列夫命令沙龙消除这个威胁。但占领伊斯玛利亚的诱惑要大得多,打通伊斯玛利亚-开罗公路在名气上也好看得多,沙龙屡次直接违抗命令,坚决不肯把已经调到运河西岸的部分坦克部队调回东岸,扫清东岸威胁。沙龙最后只打进伊斯玛利亚的外围,没有占领伊斯玛利亚。 G; c; }! X5 \1 u* D, ~
; r+ z4 r4 Y$ I% A" n
沙龙在十月战争中屡屡违抗命令,打乱指挥链,自行其是,到处迫使人家为自己擦屁股,巴列夫和埃拉扎尔三次请求撤换沙龙,阿丹和沙龙在战后都不说话,这至今在以色列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沙龙当然是有攻的,但功过参半这个事实被沙龙为自己营造的英雄形象掩盖了。沙龙或许是以色列将军中最像巴顿或者隆美尔的:“你们只管往前冲,后勤自然会跟上来的”,但这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巴顿有美国强大得不可思议的后勤体系的支援,隆美尔在北非的沙漠里屡次吃后勤没有跟上来的苦头而不得不停止进攻,甚至被打回突尼斯,否则也没有蒙哥马利的事了。3 d2 K+ v+ s O _% c1 v
7 u* f. t q/ D- U% c 沙龙对个人荣誉的倾慕和对士兵的漠视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博福特城堡战斗中也体现了出来。这时他已经退出军界,担任国防部长。没有当过总参谋长的沙龙一心想骑在真正的总参谋长埃坦的头上,过一把“太上皇总参谋长”的瘾,对埃坦的作战计划多有干扰,引起很多冲突。在战争的第一天,以色列-黎巴嫩边境上的博福特城堡之战是以军进入贝鲁特之前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 }. N0 w2 O8 r4 L6 h! Y + H. X: D0 j7 @. J( T
博福特城堡在十字军时代就是战略要地,更久远的历史已经不可考了,史学界认为古堡在罗马时代甚至圣经时代已经存在了。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在进军耶路撒冷的征途上,于1192年在这里打败了十字军。以色列建国后,巴勒斯坦游击队一直据守这座海岸平原上拔地而起700米的制高点,俯瞰着一石之遥的以色列北方平原。以色列的反复炮击和轰炸没有奏效,多次直接进攻也失败了,1978年的列坦尼行动中,以军也没能踏足这个制高点。这个不大但四面是陡峭岩壁的千年古堡成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象征,也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
% B B L4 Q3 G' w
. R4 v, V5 s+ E! H+ ?0 A 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战争预案中规定,戈兰尼旅侦察队在战争一开始就攻占博福特城堡,保障以军大部队可以从山脚下的一座重要桥梁通过。但实际计划有所变动,以军从远处的另一座桥跨过列坦尼河,博福特城堡里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并没有试图射击阻挠,夺占城堡已经没有必要,总参谋部命令推迟攻击。但由于不明原因,命令没有传达到,戈兰尼旅侦察队按预案执行攻击。
& g+ [5 w6 N1 k) B k- j$ N7 f ( j. G' r9 g2 e8 n! h, f" C
负责攻击的戈兰尼旅副旅长是现总参谋长加比·阿希肯纳齐,在恩德培营救期间就在戈兰尼旅侦察队里干,但没有捞上参加战斗。这时的戈兰尼旅侦察队队长是日后的商场巨璧摩西·卡普林斯基,不过他受伤了。前队长哈尼克在一个星期前刚退役,接到征召令后彻夜赶回来,开着装甲车狂飙翻车,还好车上的人都没事。哈尼克带队进攻,战斗十分激烈,哈尼克和多名官兵在战斗中丧生。
2 z' g; y( X! F- \, K) w* [' p ; [$ T6 n: x7 L+ v8 T9 H' i5 i
战斗结束后,埃坦视察战场,被伤亡之大震惊了。总理贝京和国防部长沙龙随后也来了,沙龙急于为自己脸上贴金,连问也懒得问,就抢先高调宣布以军没有任何伤亡就拔除了这个眼中钉。蒙在鼓里的贝京傻傻地问到:“敌人有机枪吗?”后来成为以色列最高当局对战场实际根本不了解、不关心的笑柄。
7 `2 b* j0 ^- U& C+ e1 w / c- n* u' u* n3 X* d0 d
博福特城堡在历年的战斗中遇到严重破坏,在以军占领期间,真主党更是日夜不停地轰击。2000年以军从这里撤退时,不顾黎巴嫩总统向联合国的呼吁,将残存的千年古堡炸毁。今天这里重新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真主党的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中,以色列电影《博福特》讲的就是驻守以军在撤军前的最后时光。
, n+ Z' W; }) j) j9 w: C8 o! d9 a
0 r! i5 _7 E) G/ U. \, { 作为指挥官,沙龙从不以体恤部下出名,反而是经常训斥部下。沙龙还喜欢操纵上司。在军中,常以既成事实逼迫上司按他的主意指挥。离开军队后,沙龙的这个习惯带到了政界。在黎巴嫩战争中,沙龙试图操纵贝京,贝京愤怒地对沙龙喉道:“别忘了,这事不是听你的,是听我的!”当埃坦坚持总参谋长的职责时,沙龙在以色列国防部内部成立了一个国家安全小组,试图绕过总参,直接插手军事指挥事务,自然遭到埃坦的坚决反对。这个小组在沙龙离任后解散了。4 [& j1 G7 ^4 F# l, z& r @
( @# m# O; S4 p. g3 ?$ K# N3 t/ U1 Q
沙龙从来不是帅,最多只是将。这当然和他没有得到机会有关,但和他的个性和在军中的声誉关系更大。总参谋长不光要是杰出的战术家,更要是杰出的组织家和粘合剂。不能把将士们拧成一股绳的将军就不是当帅的料。2 U2 [( l4 m( {! R" Q+ o
9 E6 M0 u; O' m+ y% _9 s |9 Y
沙龙在十月战争前夕退役时,就参加筹组右翼的利库德党,十月战争打断了他的政治野心。1977年,他向利库德党高层建议,由他取代贝京参加大选,没有被采纳。接下来他又想挤进左翼的工党和中间派的民主改革运动党,也被拒绝了。于是沙龙自拉党派,还在大选中赢得两个席位。不过大选一过,他就把自己的新党派和利库德党合并了,自己在贝京政府里捞着一个农业部长当当。% c8 E0 }4 _, T# s& a; E: o* B3 |
( t1 k& F6 F$ K' Q& S9 T
作为农业部长,沙龙大力推动犹太人垦殖运动,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大建犹太人定居点。1981年贝京第二次当选,沙龙担任国防部长。但沙龙的好战连里根总统都看不过去,他在日记里写道:沙龙“好像巴不得打一场战争”。好战的沙龙得到了他的战争,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里,以军一路打到贝鲁特,最终迫使阿拉法特和巴解离开黎巴嫩。但萨布拉和夏提拉难民营的大屠杀给沙龙赢得了“贝鲁特屠夫”的恶名。大屠杀的直接罪魁是黎巴嫩的基督教马龙派民兵,但控制战场的以军逃不脱干系,作为国防部长,沙龙负有直接的政治责任。在巨大的国际国内压力之下,沙龙最终改任不管部长。* [3 {0 n q: K* E+ Y
6 Z' {6 l0 o3 Q. l+ t 沙龙依然觊觎利库德党领袖的宝座。1990年2月,时任总理和利库德党领袖伊扎克·沙米尔在公开讲话中,沙龙竟然一把夺过话筒,质问“谁才致力于扫除恐怖主义?”妄图夺权。内坦亚胡第一次当总理期间,沙龙当过基建部长和外交部长,但直到内坦亚胡对阵巴拉克竞选失败,沙龙才当上利库德党的领袖。( c; l1 \3 \. ^; y8 G6 j
; Z9 ~" X+ W6 [/ B3 Q4 J# k2 {( X 2000年9月28日,沙龙一行人在1000多名武装警察的护卫下,蓄意挑衅地登上圣殿山,激发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大暴动,有意毒化正在关键时刻的戴维营和谈,间接导致巴拉克政府的垮台。2001年2月,沙龙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以色列总理。2 M5 `, b3 y5 {8 r) Q5 v& v! G. L
K) ~1 ?3 Z/ N4 u 作为总理,沙龙不顾奥斯陆协议,下令把坦克顶到阿拉法特的家门前,直到阿拉法特离奇死亡。沙龙尽管好战,但是并不糊涂。在极力推动犹太人蚕食阿拉伯人土地几十年后,沙龙来了一个180度转弯,从加沙单方面后撤。2004年8月,9480名犹太移民被从加沙的21个定居点强迫迁出。2005年9月11日,以军从加沙全部撤出。沙龙的“土地换和平”实际上是孤立主义政策,但还是遭到党内的强烈反对,内坦亚胡差点把沙龙拉下马,一些犹太教拉比则祭出一个古老的咒语,希望死亡天使要掉沙龙的老命。事实上,沙龙的“土地换和平”相当于政治上的巴列夫防线,希望用消极的隔离和威慑强加只对以色列单方面有利的和平,不能根本解决中东和平问题。8 ?, v2 @9 _$ {: a. P
, J- y$ `) o4 q% e8 S+ E# X
0 d9 e( I- B4 m. K6 t, `
沙龙的和平是这样的隔离墙。柏林墙倒了,以色列墙什么时候倒?
- n/ @3 h) _& T, T% U4 w6 X, q
一生彪悍的沙龙到头来竟然落了个植物人的下场,正是人生无常
1 I* I3 i2 {0 [; x& t# U; t! C4 O( K' y1 ~5 u
2005年11月21日,沙龙辞去利库德党领袖职务,解散议会,另组前进党,内坦亚胡继任利库德党的领袖。2005年11月18日,沙龙心脏病突发;2006年1月4日,沙龙脑溢血突发,昏迷不醒,副总理奥尔默特接任。在几次抢救和手术无效后,沙龙进入植物人状态。一辈子悍勇、好胜的沙龙落得这个结局,真是人生无常。
5 V: ?: T1 ]" Y P! X& z5 s
1 Z! q H' d. m# H5 o$ e
; b% w/ x& T: r* m" u: 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