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9-9 09:24 编辑
8 o9 o Z. f' `/ v" ?9 Z" L* g* _' k$ R0 D: J1 q) q- [
![]()
8 S% V8 O9 p( m. ^. H6 e% r" h
. e" C# @$ O0 m. a' k! w5 k 5 U' f b, t! ^ U
$ S8 L, y: f5 s, D+ ]: [ / V+ m4 ]3 a4 g8 {) e4 \: Y
0 P3 H: b i- d, J ]0 |/ P
无歼-X在阅兵里赚足眼球。从外观看,很像无人化、无垂尾化、无鸭翼化、单发化的歼-20,一股说不出的“成飞味”。成飞又一次拿出亮眼的成绩,干得好。7 y6 i2 w1 x( w. b5 l+ V; K0 S8 w& j
- } o; Y+ l: n' z) H! h, w# B4 u无歼-X和歼-20一样,也采用DSI进气口。长度和翼展与歼-10C相当,估计最大起飞重量也相当。歼-10C为19.3吨,正常起飞重量14吨;为简化起见,“无歼-X”假定为20吨和14吨。不过看样子无歼-X不一定有外挂能力,所以14吨的正常起飞重量更加重要。, W( N+ G& B- P8 f; {
% S o, ~! }& V3 S$ m歼-10C机内燃油量3860公斤,也就是说,燃油系数27.6%。在第四代战斗机中,中规中矩,不算多也不算少。苏-27属于变态地高,达到40%,所以原始设计里根本不带副油箱。
7 S8 N6 b% q' A
, u4 q0 }7 I7 u# Z无歼-X取消了座舱和飞行员。飞行员典型重量(连装具、手枪、头盔等)算70公斤;比照俄罗斯K-36D,弹射座椅算90公斤;比照F-15C和F-16C,座舱盖算85公斤;显控、操纵杆、氧气系统算55公斤。加起来就是300公斤。也就是说,歼-10取消飞行员的话,可以增加300公斤燃油而不增加起飞重量。
9 c! t* n8 {0 k# S" \# ]4 Z
7 ^* S- O4 D0 l: M# j5 u; v无歼-X没有飞行员安全顾虑,在结构和系统冗余上可以放宽要求,减重200公斤应该做得到。要是激进一点,用电动作动替换液压作动都可以,那还可以节约更多的重量。歼-10基本设计到现在,30年的结构、材料、3D打印进步和取消鸭翼、垂尾,从歼-10C的9.75吨空中再带来1200公斤减重不算过分。歼-10A到C的空重变化不大,DSI节约重量,但主动相控阵雷达增加重量,简单粗暴一点,可以算作补回去了。
1 W/ T* m+ v+ h H
3 l) S+ ]: G. k% b- @这样,假定一切相同的话,无歼-X的机内燃油增加到5560公斤,燃油系数上升到39.7%。比照苏-27,作战半径可以达到3500公里,全内载、无垂尾减阻可进一步增加。
* k6 J# S* b" D! T% ~3 {$ G8 U2 T7 K
由于取消垂尾和鸭翼,降低气动阻力,采用与歼-10C相同的涡扇10B(加力135kN,军推89.2kN)的话,推重比还是1.04,最大速度恢复到M2.0没有压力,M2.2甚至M2.5都有可能。这不是推力的威力,是减阻的威力。作为比照,苏-27达到M2.35,F-15C达到M2.5。! n: Z% l7 {* `
9 a/ K# L) n1 k军推推重比达到0.65,接近F-22的0.7。这里,减阻可能再次发威,使得超巡成为可能。% R& o* a! O, O1 g6 k8 h
6 F- j$ U2 V4 A) [# _
在机动性方面,目测无歼-X的翼面积至少不小于歼-10。歼-10C翼载381公斤/平方米,与F-22的377相当。无歼-X看不出是否采用矢量推力,但机翼后缘的控制面够大,确保不俗的机动性。) ^6 s* R2 f2 Z5 [8 w9 _3 c
) t" h0 s% T& P5 T5 v, p+ d: ]
. R8 G8 {( B& L8 d$ U& ?. F- n F* J* ~ e3 l7 p6 b0 |
无歼-X采用了全动翼尖。后缘控制面的作动机构鼓包呈“内八字”,这是因为后缘带前掠,“内八字”才与控制面成直角。全动翼尖应该是像平尾一样上下偏转的,而不是从两端向内下垂的。这可以从紧贴全动翼尖开缝线的大型鼓包看出,鼓包的外侧实际上超过开缝线与全动翼尖下的“肿块”衔接,这意味着转轴贯穿的部位。转轴需要的鼓包是横向的,但不利于流线和减阻,所以有很大的纵向整流罩。机翼内的厚度不足以容纳偏转机构。/ M2 ~0 z* r% }! l5 p# S" y
" l! K' v4 ^/ w8 } ~1 W. a1 J
全动翼尖对横滚控制比副翼更加有效,但在已经有副翼的情况下,并不需要更多的副翼,作用可能与偏航控制有关。根据公开报道,大面积的全动翼尖对于改出螺旋特别有效。进入螺旋是低速大迎角极限机动时容易发生的问题,很难改出,现在不怕了。这间接意味着无歼-X有容易进入螺旋的问题。或许迎角限制特别宽松,反正无人,反正有全动翼尖帮助改出。这意味着在同样的基本气动设计下,容许更加接近失速和螺旋极限,发挥出更加强大的机动性。
- h: y% X. U% n+ e6 M6 r8 I3 t0 R
超音速无尾飞机比较细长,机翼后缘控制面很靠后,没有B-2、X-47B那样无尾飞翼纵距太短引起俯仰控制力臂不足的问题。但无尾飞机的方向安定性老大难问题还是看不懂怎么解决。
7 ]5 Q8 |+ ^. B7 P! y0 D5 n" G0 ^9 g+ W5 i7 J# y% |: `
开裂式副翼是B-2开始的老办法,不仅机械结构复杂、阻力大,从背后“看过来”,也形成雷达角反射器,影响全向隐身。全动翼尖据说有控制偏航的功能,但想不出如何在通过差动阻力控制偏航的同时不引起不必要的横滚。或许无人机不怕频繁但微幅的横滚?要是不怕微幅横滚的话,没准真是可以利用“反向偏航”现象来控制航向。
3 j9 @3 {' D, u% q: u# O! o! ~% Y- K3 Q* h! j
副翼在差动偏转时,产生不对称升力,进而产生不对称的诱导阻力(为产生升力而付出的必要阻力代价),使得升力增加、向上抬的一侧由于更大的诱导阻力而产生把机头“拧”向自己一侧的趋势,与横滚本身产生向下压一侧的侧向升力而转向的趋势向抵触。换句话说,向右横滚的时候,飞机整体在向右转,机头反而向左偏转,形成侧滑。这就是反向偏航现象。一般飞机需要方向舵向右偏来补偿。但无尾飞机不是没有方向舵嘛,副翼倒是很好很强大。反正无人,横滚摇两下不碍事。% g/ S' n$ z- B- H0 q2 A
! o! X# H7 `4 |4 }) S但沈飞六代机上首见全动翼尖,那是有人机,不宜没事乱横滚,哪怕是小幅度的。看来用全动翼尖控制偏航而不导致不必要横滚的问题解决了,就是还不懂其中机制。
5 V i- R1 _5 Y
4 A( v/ ~' L; X. }- P![]()
5 w6 k0 H w& X2 i' ~2 t' r+ H" _" Q6 v* _8 Q2 i" u
这里的沈飞六代机可以清楚地看到左右两侧翼尖都在向上翻,但是否相同幅度看不清,是否有其他翼面配合动作也难以看清。3 e0 p/ r) j( F( M5 s+ h% _
- M% }' f- h6 _7 o* j& ?中国已经实现无尾自由了,但还有很多黑科技看不明白。" A1 b; |& i+ V) V
: U( E3 ^0 W, ^8 e) K; f无歼-X的图片多一点,可以先盲猜起来。无歼-Y的图片多起来之后,也来猜猜。但这俩都爱不释手,对美国空军的压力至少和南北六代一样大,甚至有可能更早形成战斗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