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陈毅元帅赴延安心路历程及其诗作考之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6-5 07:3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25-6-9 05:25 编辑 1 m$ W4 D0 a/ t8 e/ f( B

    - v8 p/ V% \: E! \# f; r  k风雪征途诗纪:陈毅元帅赴延安心路历程及其诗作考之二第三章:精神的提振与深沉的思索(1944年1月)
    ! y# U' F$ _6 M) O; u: U) Q9 _
    进入1944年1月,陈毅一行逐渐深入华北的抗日根据地,其诗歌的情感基调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初期的低沉、忧思,转向昂扬、振奋。
    + @; v( `$ c, U6 ~6 w
    一、《长相思·冀鲁豫道中》(1944年1月)1 F2 o' }  q: f3 G3 R
    进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陈毅的心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冀鲁豫根据地是中共在华北的重要战略支点,拥有相对稳固的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
    山一程,水一程,
    万里长征足未停。
    太行笑相迎。
    昼趱行,夜趱行,
    敌伪关防穿插勤。
    到处有军屯。

    : W. v+ h4 x! W
    解读与赏析:
    这首《长相思》词,以其明快、跳跃的节奏和乐观向上的情绪,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根据地内日夜兼程、不断前进的景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振奋。
    这个句式这个调调,明显是纳兰词的余脉;但又显得豪情满怀。

    ) \5 I& a. |' Q2 [
    上阕“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

    ( z7 R8 J) G, J0 w
    “山一程,水一程”采用叠章反复的手法,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也营造了一种轻快前进的韵律感,仿佛战士们高唱战歌,步伐坚定。尽管路途艰险,但“万里长征足未停”,表达了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步伐,充满了革命的韧性。而“太行笑相迎”一句,将巍峨的太行山拟人化,赋予其热情欢迎的姿态。这不仅是对即将进入太行山根据地的喜悦,更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太行山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它的“笑迎”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壮大和根据地的温暖,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 @$ [! |; M) Z) A% ~) T
    下阕“昼趱行,夜趱行,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

      v- p0 [" I0 ~1 A* X
    “昼趱行,夜趱行”再次运用叠词,强调了行军的急促和日夜兼程的紧张。一个“趱”字,形象地写出了催促进军的情景。“敌伪关防穿插勤”点明了即便在根据地边缘或游击区,依然要频繁地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和关卡,斗争形势的复杂和危险依然存在。“勤”字可见其频繁和不易。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到处有军屯”,这描绘了根据地内军事力量的巩固和人民武装的普遍存在。星罗棋布的军屯,是根据地安全的保障,也是革命力量强大的象征。这无疑给身处逆境、刚刚经历政治风波的陈毅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9 _/ `* O( d4 Y5 A* [$ a- Q+ D
    全词节奏明快,语言质朴,充满了昂扬的革命激情。从“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到“太行笑相迎”的喜悦,再到“到处有军屯”的自豪,清晰地展现了诗人进入根据地后心情的显著好转。正如原始材料所言,“感觉心情好了不少”,在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首词是陈毅心路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积极转折点。
    ( X0 A0 Q8 }% h. j& d0 Q! ]0 i
    二、《过太行山书怀》(长诗,1944年1月)
    + n. C5 d5 U& R. [) e3 h; n# ?
    太行山是中共在华北的又一重要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象征意义。在此地,陈毅创作了一首数百字的五言古风长诗。这里就不再赘述原文了,也不再逐句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菜我可以写精读解析。
    . ^* E# c  ^* x) ~1 f* `# f+ ~5 f
    解读与赏析:
    这首长诗“历数太行山上一路行来的感慨和回顾,以及对于大势的希望。磅礴浩瀚,铿锵有力。” 这表明诗人的视野已从个人的遭遇和具体行程,扩展到对整个革命形势的宏观把握和对未来的展望。长篇的五言古风,本身就适合承载重大的历史题材、深沉的感慨以及波澜壮阔的叙事。
      h5 L3 M) R  Q) M( {% Y& W( f* t
    磅礴浩瀚,铿锵有力”的风格,以及“豪情更是独一份”的展示,显示出陈毅此刻精神状态的昂扬与振奋。在雄伟的太行山中,面对着蓬勃发展的抗日根据地,诗人的革命豪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回顾了自离开华中以来的艰辛历程,也展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这种宏大的叙事和充沛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史诗般的品格。

    0 r# E0 t' H  T0 f  \8 F% q
    而且,精读此诗可理解为何陈毅与毛泽东在诗词唱和方面风格有相近之处,这暗示了陈毅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此类宏大叙事题材上,与毛泽东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诗风产生了共鸣。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千古浩然之气”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著称,而陈毅此诗所展现的“磅礴浩瀚”,无疑也体现了这种革命领袖所特有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 C0 q0 T" |$ _6 N
    从冀鲁豫到太行山,随着陈毅逐渐深入中共的核心根据地,其诗歌的情感基调也随之昂扬。根据地的稳固、武装力量的强大、以及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为他注入了新的力量,使其能够暂时摆脱“黄花塘事件”带来的个人困扰,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革命前景。特别是《过太行山书怀》这首长诗,不仅是其心绪转变的标志,更是其革命意志与诗人情怀的集中体现。这种从关注个人际遇到思考“大势”,从短小的即景抒情到“磅礴浩瀚”的长篇咏怀的转变,清晰地勾勒出其心路历程的深刻变化。这首诗无疑是陈毅此次征途诗作中的一个高峰。

    ( S, J, F1 C" f: P& L. \3 m4 N! D: p% h! g- r# r8 F
    第四章:山西境内的考验与胜利的曙光(1944年2月)0 e. k  Q+ x- R2 z5 g
    1944年2月,陈毅一行进入山西境内,继续向延安进发。这段路程同样充满了艰险,风雪的阻隔成为他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然而,随着离延安越来越近,诗中的喜悦和期盼之情也愈发浓烈。
    - L" R$ ^3 P3 m: G: f+ b+ s
    一、《由太行山西行阻雪》(1944年2月)
    离开太行总部向西,进入山西境内,陈毅一行不料遭遇大雪,行程受阻。为了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如太汾公路,他甚至需要化装成农民,躺在马车上装病,由交通员扮作其子护送。

    % S8 i6 d' N  ]
    我过太行山,
    瑞雪自天堕。
    高峰铸银鼎,
    深谷拥玉座。
    策马不能行,
    山村徒枯坐。
    冰雪何时融,
    征程从此错。
    夜深对暗壁,
    摇摇影自和。
    残灯不成红,
    雪打窗纸破。
    衾寒难入梦,
    险韵诗自课。
    浩歌赋太行,
    壮志不可夺。
    歌罢祝天晓,
    一鞭汾河过。

    3 v3 y: n& j$ j8 Z5 U
    解读与赏析:
    这首五言古风生动记录了雪困山村的情景以及诗人在困境中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从赞美雪景到困顿孤寂,再到豪情迸发的“跌宕起伏”。
    ( W* J' g& C3 v1 _1 Y4 f4 Y
    开篇四句“我过太行山,瑞雪自天堕。高峰铸银鼎,深谷拥玉座。” 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太行雪景。大雪从天而降,将高峰装点成银铸的鼎,深谷仿佛铺上了白玉的宝座。“银鼎”、“玉座”的比喻,奇伟瑰丽,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暗示了“瑞雪兆丰年”的吉兆。
    然而,美景之下是行路的艰难:“策马不能行,山村徒枯坐。” 大雪封山,马匹无法前行,只能滞留在偏僻的山村里“枯坐”,一个“徒”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焦急与时间的虚度。

    $ u! x0 ^# A0 c
    接下来的“冰雪何时融,征程从此错。” 直抒胸中的忧虑。冰雪不知何时才能消融,原定的行程计划被打乱,“错”字道出了行程延误带来的困扰。
    中间五句细致刻画了雪夜困居的孤寂与清苦:“夜深对暗壁,摇摇影自和。残灯不成红,雪打窗纸破。衾寒难入梦”。深夜独对昏暗的墙壁,只有摇曳的影子与自己作伴。灯火微弱, 残灯不成红, 寒风夹着雪花不断击打着破损的窗纸。被子冰冷,难以入眠。这一连串的细节描写,将困境中的凄清、寒冷、孤寂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u7 I/ I' o4 o0 P! I) N: H7 s
    困境并未消磨其意志,反而激发了他的诗人情怀与革命豪情:“险韵诗自课。浩歌赋太行,壮志不可夺。” 在难以入眠的寒夜,他以作“险韵诗”来自我派遣和砥砺。所谓“险韵”,是指选用那些字数少、不易押韵的字来作诗,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他放声高歌,歌咏太行山的雄伟(可能指之前所作《过太行山书怀》或即兴而发),以此来坚定自己“不可夺”的壮志。这种以诗言志、借歌抒怀的方式,是革命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斗志的体现。

    8 ]" z8 ]- ?  {! X# U4 B( S2 u" J4 r4 ]
    诗的结尾充满了力量与希望:“歌罢祝天晓,一鞭汾河过。” 高歌之后,他期盼着天亮,期盼着冰雪消融,能够策马扬鞭,渡过汾河,继续前进。这“一鞭汾河过”的想象,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和压倒一切困难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 b. H/ ?. E1 P5 I; V. U: K
    此诗情感真挚,描写生动,从对雪景的赞美,到困顿的无奈与孤寂,再到最终迸发出的豪情壮志与坚定决心,情感的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它不仅记录了征途的艰险,更展现了陈毅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和诗人本色。

    ( ~9 L" i0 X1 Q9 T8 w5 k6 n$ u" a% D二、《元夜抵胡家坪》(1944年2月8日)
    在经历了风雪阻隔的艰辛后,陈毅于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简称元夜)抵达胡家坪。节日的喜庆气氛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和阴霾。
    敲冰踏雪麦坪前,
    半夜山村犹未眠。
    点点花灯当户照,
    齐占胜利在今年。
    3 @" C& A, B, f
    解读与赏析:
    这首七绝小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精神,是诗人在艰苦征程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 \4 C) M6 Q$ h0 d" |, q
    敲冰踏雪麦坪前”点明了时令与环境。元宵节正值冬末春初,依然冰雪未消,诗人踏着冰雪来到村前的麦坪,一个“敲”字,一个“踏”字,生动地写出了行路的艰难和冰雪的坚硬。
    半夜山村犹未眠”描绘了元宵佳节山村夜晚的热闹景象。即便是在偏僻的山村,深夜时分,人们依然沒有睡去,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点点花灯当户照”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景象。家家户户门前都点亮了花灯,星星点点,照亮了村庄,也温暖了人心。这“点点花灯”是希望的象征,是和平生活的写照。
    齐占胜利在今年”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情感的高潮。诗人从眼前的节日景象,联想到更广阔的革命前景。村民们(也包括诗人自己)共同的心愿和卜占(“占”有占卜、预测之意),都是期盼着抗日战争能在今年取得胜利。这既是对民俗的描绘,也寄托了对革命早日胜利的共同期盼。

    - l% m3 |* x- {" r+ {; W
    这是“老总口占利是,很喜庆的”,充分反映了他与民同乐、苦中作乐的心境。这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漫长而艰苦的征途中,这样的节日景象和乐观情绪,无疑给予了诗人巨大的精神慰藉。
    ) f  ]1 A; _# c
    三、《过汾河平原》(1944年2月)1 r6 r6 e3 E4 e. e
    行至山西汾河平原,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引发了陈毅的“吊古”之思。当时山西的军事形势复杂,日军占领区、国民党控制区和中共根据地犬牙交错。

    1 \2 g, G# o; w
    饮马汾河蜀客忙,
    悠悠河水诉兴亡。
    霸图衰歇三分晋,
    块土开基一统唐。
    屡沦夷狄空形胜,
    豪夺人民腐稻粱。
    丘貉古今同一慨,
    曳兵弃甲暗投降。
    + d  f% ?' X) v# V% W
    解读与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算是我的舒适区;老总借对汾河平原历史变迁的咏叹,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亡、历史教训的深沉思考,并暗含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展望。
    * Q4 i: i; F: e2 p# w/ e$ z
    首联“饮马汾河蜀客忙,悠悠河水诉兴亡。” “蜀客”指诗人自己(陈毅是四川乐至人)。他来到汾河边饮马,看着悠悠流淌的河水,仿佛听见它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兴衰往事。开篇即点出吊古伤今之意,将个人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颔联“霸图衰歇三分晋,块土开基一统唐。” 具体回顾了发生在汾河流域的历史事件。春秋末年,强大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霸业衰落;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则是在太原(临近汾河)起兵,最终统一天下,开创了盛世。一“衰歇”,一“开基”,对比鲜明,引人深思。
    颈联“屡沦夷狄空形胜,豪夺人民腐稻粱。” 笔锋一转,批判了历史上统治者的无能与腐败。尽管汾河平原一带地势险要(“形胜”),但由于统治者的昏聩,却屡次被外族(“夷狄”)侵占,大好河山付诸东流(“空”)。而那些统治者们,则只知“豪夺人民”,享用着民脂民膏(“腐稻粱”),不顾国家安危。这一联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不能不令人联想到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某些腐败无能和消极抗日。
    尾联“丘貉古今同一慨,曳兵弃甲暗投降。” “丘貉”即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诗人感慨,古往今来,那些腐朽的统治者都是一样的货色,面对外敌入侵,往往是“曳兵弃甲”,不战而降,甚至暗中投降。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中汉奸卖国行径的辛辣讽刺和痛斥。
    9 |2 w0 h9 t; k2 H& H0 [
    全诗虽以“吊古”为主线,但也流露出“意气风发的感觉,至少战略大师的感觉”。这体现在他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洞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把握以及对人民力量的潜在肯定(通过批判“豪夺人民”反衬)。诗歌借古讽今,情感深沉,格调雄健,展现了陈毅作为一位革命家和战略家的历史视野与政治情怀。
    . l( D7 D& k3 k0 c: Y
    未完待续
    $ X. A) a/ k4 x6 B; h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6 收起 理由
    老财迷 + 8
    黑洞的颜色 + 10
    pcb + 4
    mezhan + 10
    唐家山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8-27 22:14
  • 签到天数: 351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2025-6-8 20:51:4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谢兄大作8 g; d& k" I+ ~, U+ w1 H
    谢兄如要发表,我提点小意见:2 |5 p" i/ L# i, b% z: u, {
    胖帅《过太行山书怀》共69行、137句、703字,并非“一首数百行的五言古风长诗”。
    0 z. X2 H- _& E2 ~% s3 P“也不在逐句解读”-->不再
    : A/ }+ u! g2 x( z9 q: N0 J2 G【中间六句细致刻画了雪夜困居的孤寂与清苦:“夜深对暗壁,摇摇影自和。残灯不成红,雪打窗纸破。衾寒难入梦”】实为五句,第六句放在下一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6-9 05:19:26 | 只看该作者
    老财迷 发表于 2025-6-8 20:51" e+ }# I$ w9 k9 ?1 q
    拜读谢兄大作
    ; S: Y. y) ]* [6 B$ [谢兄如要发表,我提点小意见:0 A# J5 }  ^* a
    胖帅《过太行山书怀》共69行、137句、703字,并非“一 ...

    " q) Q, _2 q( o/ {感谢刘老师认真纠正问题,我调整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老财迷 + 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0-15 14:35 , Processed in 0.03470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