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25-5-7 08:08 编辑 ) s+ d" Z- ~" E/ g( l
4 x) h8 V2 c3 _; Q3 N2 d
盛极而衰,访美失势与流放巴拉圭
+ _ H4 H0 b2 ]) J1983年春天,权势正如日中天的王昇应美国传统基金会等单位邀请访问美国。这次访问的规格相当高,他不仅接触了美国政府高层官员和国会议员,还受到了颇为隆重的接待。然而,正是这次看似风光的访问,直接导致了他的政治垮台。访问期间及之后,关于王昇可能被美方视为蒋经国“接班人”的传言甚嚣尘上,甚至有媒体直接如此报道。有说法称,此次访问本身即由时任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李洁明(James Lilley)等人精心策划或顺水推舟,意在利用“接班人”的说法来离间王昇与蒋经国的关系,因为美方可能视这位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作风强硬的政战巨头为台湾未来民主化进程的潜在障碍。
5 @# V5 V( J$ e7 Z) i7 Q, g据多方记载,蒋经国听闻相关汇报后勃然大怒。他认为王昇在美国的言行举止“不知节制”,逾越了作为臣属的本分,触碰了他最敏感的权力神经——接班人问题。事实上,在此之前,随着王昇权力的持续膨胀,蒋经国似乎已对其有所警惕,可能已通过不同方式提醒过他要“谨言慎行”,不要过于张扬,不要干预职权范围之外的事情。王昇的骤然失势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 * B' d/ Y; @+ q4 l* j3 Q
- 蒋经国的猜忌与权力掌控: 随着自身健康状况日渐下滑,蒋经国对接班布局和权力稳固高度敏感。王昇掌握的巨大非制度化权力(“刘少康办公室”)及其可能形成的“山头”,本身就对最高领导人的绝对权威构成了潜在威胁。蒋经国不能容忍任何可能挑战其核心地位或打乱其接班规划的力量存在。
- 内部政敌的攻击与派系斗争: 王昇在党、政、军、特各界树敌甚多,“刘少康办公室”的集权更招致普遍不满。包括蒋经国次子蒋孝武(当时在国安系统有一定影响力)在内的反对者,不断向蒋经国进言,指控王昇擅权、培植私党。这些内部的“耳语”和攻击,无疑加剧了蒋经国的疑虑。
- 美国的因素与国际压力: 美国方面确实可能对王昇这位强硬保守派持有疑虑,并倾向于推动台湾逐步走向民主化。李洁明后来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他与蒋经国在某种程度上“合作”安排了王昇访美,并利用了“接班人”的议题,目的是移除这块他认为阻碍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大石头”。美国的态度无疑对蒋经国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 王昇的个性与行为: 王昇刚愎自用、言辞直接甚至冲撞的性格也加剧了矛盾。据称他曾在涉及政工人事权等核心利益时,对蒋经国表达过极为强硬的态度,甚至说过若剥夺其权力“你杀了我都不干!”之类的话。这种在等级森严的威权体制内近乎“犯颜直谏”(或被视为顶撞)的行为,无疑是大忌。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后在美国被刺杀,引发“江南案”)生前所撰写的未完成稿《王昇浮沉录》中,对其失势原因的分析也包括了“弄权跋扈,四面树敌”、“恃宠而骄,操之过急”等。
0 C; c, D% R* P e% z- x$ P0 _4 @
最终,蒋经国决心快刀斩乱麻,拔除这颗一度倚重但已成心腹之患的棋子。1983年5月,“刘少康办公室”被下令裁撤,其功能被分解或回归原有部会。王昇被迅速免去总政战部主任这一军中要职,平调至权力大为削弱、几近闲置的国防部三军联合作战训练部担任主任。仅仅几个月后,同年10月,王昇被任命为驻巴拉圭特命全权大使,远赴南美洲。据说选择巴拉圭,是因为它是当时中华民国邦交国中地理距离台湾最远、政治影响力也相对较小的一个国家,意在将其彻底排除出权力核心,眼不见心不烦。蒋经国在告知王昇此任命时,据称还试图以“此一历练对你将有帮助”来安抚。而王昇在离台前,据传曾在政战学校对老部下演讲时,情绪激动地留下“杀掉一个王昇,还有千千万万个王昇”的言论,流露出其内心的不甘、怨怼与悲愤。 3 T8 n& J8 R& X$ O; `, j
晚年岁月与李登辉的权力角逐
$ i/ k2 Z$ ~. e1 O( M! o王昇的失势,不仅是一个曾经权倾朝野的政治强人的个人悲剧,更在客观上深刻改变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生态,并对台湾后续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意想不到且极为深远的影响: - 削弱保守强硬派势力: 作为“政工教父”和党内最保守、最强硬势力的代表人物,王昇的被迅速贬黜和放逐,极大地削弱了这一派系的力量和影响力。政战系统虽然依然存在,但失去了最具权势和象征意义的领导者,其干预政治决策、主导意识形态的能力大不如前。这为国民党内部相对开明或务实的技术官僚群体,以及后来以李登辉为代表的本土派力量,腾挪出了更大的政治空间。
- 客观上为政治转型创造了间接条件: 尽管蒋经国罢黜王昇的主要动机是巩固自身权力和掌控接班布局,而非主动、全面地推进民主化,但这一行动客观上移除了未来政治改革道路上一个可能极其顽固的巨大阻力。王昇及其“刘少康办公室”所代表的那种高度集权、意识形态挂帅、强力控制的路线受到重挫,使得后续的政治松动,如1987年宣布解除戒严,面临的来自党内极端保守派的阻力相对减小。
- 深刻影响接班格局与李登辉的崛起及巩固: 王昇的倒台与李登辉的政治崛起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联系。王昇失势发生在1983年,仅仅一年之后(1984年),此前相对低调、以农业专家和技术官僚形象出现的李登辉,被蒋经国挑选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两者未必有直接的、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可以合理推论,在一个没有强大派系背景(尤其是军方或情治背景)、形象相对温和、看似“威胁性”较小的李登辉,在王昇这样令人生畏的政治军事强人被边缘化之后,对于晚年寻求权力平稳过渡、或许已在思考“本土化”问题的蒋经国以及国民党内其他派系而言,可能是一个更易于接受、也更能体现某种“革新”姿态的接班梯队人选。2 c" @5 V# N9 _4 ?) N0 ^
蒋经国于1988年1月逝世后,李登辉依据“宪法”继任总统。然而,他在国民党内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面临着以外省籍元老和军方实力派为主的“非主流派”的强大挑战。这场权力斗争在1990年初达到了高潮,即所谓的国民党“二月政争”。在这场关键的权力角逐中,以李焕(前行政院长)、郝柏村(时任参谋总长,后任行政院长)、林洋港(司法院长)以及从巴拉圭卸任大使后返台、仍具一定象征意义和人脉资源的王昇等人为代表的“非主流派”,试图阻止李登辉兼任国民党主席,并推选自己的总统候选人组合(林洋港、蒋纬国搭档),挑战李登辉(与李元簇搭档)寻求连任的“主流派”。
( E/ W* X7 t$ L6 ]' M6 H9 u: F在这场激烈的内部斗争中,王昇虽然已无当年权势,但他作为昔日政工系统的领袖和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态度和参与(即使是象征性的)对“非主流派”仍有一定号召力。然而,“非主流派”最终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落败。李登辉凭借其总统职位的优势、灵活的政治手腕、对党务系统的逐步掌控,以及成功地将这场斗争塑造为“民主改革”与“保守回潮”之争,最终巩固了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李登辉能够在这场决定性的权力斗争中获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像王昇这样的老一代强硬派核心人物在此前(1983年)已被蒋经国亲自削弱和边缘化,使得“非主流派”缺乏一个能够真正整合各方力量、挑战李登辉的强有力核心。王昇的早年失势,无意中为李登辉后来巩固权力、并进而推行其本土化和民主化路线扫清了重要的潜在障碍。 - 威权模式难以为继的标志性事件: 从中坜事件(民众自发反抗对威权选举模式的冲击)到刘少康办公室(威权体制为维持统治而采取的极端强化手段),再到王昇的骤然失势(显示了威权体制内部的权力倾轧、高压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最高领导人对失控的恐惧),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台湾政治氛围变迁的重要节点,客观上为1986年民主进步党(民进党)的成立以及之后台湾的多党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铺平了部分道路。0 b" z0 C: l% Q7 d/ {
# U: g+ }2 h( x, O' \3 Z8 }
结束巴拉圭大使任期后,王昇于1991年后返回台湾。他曾短暂出任并无实权的“总统府”国策顾问,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所筹组的“促进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试图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发挥余热,还曾有过创办“经国大学”未果的经历。晚年的王昇,远离了政治漩涡中心,身影显得落寞而复杂。2006年10月5日,王昇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92岁(按1915年出生计算)。 8 G" O3 u8 z Y2 _1 ?# V
戎装背后,性格与轶事
* b) ^ h1 M/ \5 ^ e4 x$ A1 ~王昇的形象是复杂且多面的,充满了矛盾。在追随者(如其长期担任机要秘书的王耀华在其回忆录《见证时代》中所呈现)眼中,他或许是忠诚能干、意志坚定、严厉但关怀部属的反共斗士,是蒋经国最信赖的臂膀,毕生致力于推行政战工作、巩固“反共复国”的思想堡垒。王耀华的书中也提供了王昇方面对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江南案等重大政治案件的内部看法,以及刘少康办公室运作的一些细节。然而,阅读这些来自亲信的回忆时,也需注意其立场可能带来的视角局限和辩护色彩。 / E, ?. U& Y/ ?! \" T
而在反对者和批评者看来,王昇则是“弄权跋扈”、思想僵化、手段强硬的威权体制象征人物。他长期主导的政战系统,被指责为进行思想钳制、政治监控、甚至参与政治迫害的工具。一些具体的事件,如曾被官方大力宣传但后来被证实为虚构故事的“南海血书”,便被认为是政战系统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操控的典型案例,而王昇作为时任总政战部主任难辞其咎。江南案发生后,遇刺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生前未能完成的《王昇浮沉录》手稿中对其失势原因的分析(如前所述),也反映了当时外界对他“操之过急”、“四面树敌”、“恃宠而骄”的普遍看法。
# Y/ k B) u- S他与蒋经国的关系尤为复杂而微妙。一方面是长达四十余年的追随与效忠,从赣南时期的革命情谊到台湾建立庞大政工体系,王昇始终是蒋经国最核心的助手之一。据称,蒋经国与章亚若所生的孪生子孝严、孝慈(后由外婆抚养,再辗转改姓蒋)当年能够从大陆历经艰辛来到台湾,也是由王昇一手秘密经办。但另一方面,当王昇的权力膨胀到可能威胁蒋经国的绝对权威,或与其晚年的政治布局(可能包括对未来权力继承和政治走向的考量)发生冲突时,昔日的信任便在瞬间荡然无存。王昇在涉及政工人事权等核心利益时的强硬态度,甚至不惜顶撞蒋经国,最终加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终结。这种深厚的忠诚与最终的决裂并存的关系,深刻反映了威权体制下“君臣”关系的脆弱性与残酷性。
5 Y7 w$ `, U& q9 y5 U关于王昇的性格,除了外界普遍认为的刚愎、强硬的一面,也有其他侧面的描述。例如,有记载称他在1949年国民党军队准备在龙南县城(他的家乡)阻击解放军时,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劝阻当时的军长刘仲荻不要在家乡“屠城”,显示出一定的乡土情结。而在他失势流放巴拉圭后,据称蒋经国晚年身体极度衰弱时,曾一度动念想召回王昇,或至少改善关系,但被王昇婉拒或未能实现。这些轶事为理解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增添了一些维度。
7 @2 ^3 }# p3 g% s& X6 R2 s" e虚构与现实,曾可达与王昇原型说 4 S! U8 F: h5 F6 n6 D: B+ v) L
近年来,随着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热播,剧中由演员董勇饰演的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察曾可达一角,被许多观众和评论者广泛认为是以王昇为主要原型之一创作的。剧中的曾可达,作为“建丰同志”(即蒋经国在剧中的化名)的忠实追随者和秘密组织“铁血救国会”的核心成员,被派往1948年国共内战末期风雨飘摇的北平,执行反腐败和推行币制改革的艰巨任务。他性格刚毅、廉洁自律、对领袖怀有近乎宗教般的绝对忠诚,但同时也显得过于理想主义化、行事僵化、缺乏政治手腕和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最终,在理想破灭、任务失败后,曾可达选择了在北平南苑机场饮弹自尽的悲剧结局。 & T3 c; W/ D7 K3 | b9 {
将曾可达与王昇联系起来,确实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蒋经国个人的极端忠诚、军人背景(虽然王昇非传统战将)、在领袖授意下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王昇的政战工作和刘少康办公室亦可视为特殊任务)的角色等。然而,必须强调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曾可达直接等同于王昇是过于简化的: - 历史时空与背景截然不同: 曾可达活跃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即将崩溃的前夕(1948年),面对的是军事失败和经济崩溃的绝境;而王昇的权力巅峰与失势则发生在数十年后(1970s-1980s)国民党在台湾实行相对稳固(但面临挑战)的威权统治时期。
- 权力性质与范围迥异: 曾可达的权力是临时的、任务导向的,且受到多方掣肘;而王昇则长期掌握着系统化、制度化的庞大政工、情治网络和丰厚资源,其权力基础和运作方式远比曾可达复杂和深厚。
- 性格、结局与历史作用天差地别: 曾可达被塑造成一个近乎纯粹的悲剧性理想主义者,以自戕告终,象征着旧制度的必然灭亡;而王昇则是在现实政治的权力斗争中经历了完整的起落,最终被政治流放,晚年得以返台终老,其一生对台湾政治的实际影响远比曾可达(作为虚构人物)复杂得多。/ A. p" a( i1 x6 R# V' B0 m
因此,曾可达更应被视为一个文学和戏剧创作中的典型人物,他可能吸收了王昇(以及其他类似历史人物)的某些特质(特别是对领袖的忠诚和某种程度的“工具性”),但更多是为了服务于《北平无战事》的戏剧主题(如理想主义的幻灭、旧制度的腐朽与崩溃、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而进行了深度的艺术加工和典型化塑造。对比两者,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创作如何借鉴历史素材,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严格区分历史真实人物与基于历史的虚构演绎。
. ]6 a% Z2 ]- Q( G/ P0 \8 l盖棺结语——一个控制体系的构建者,历史变革触媒
3 V) b$ m7 ]5 c# i/ _4 h4 b王昇的一生,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威权统治时期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缩影。作为蒋经国最为倚重的心腹之一,他在构建和运作旨在维护党国体制、强化意识形态控制、确保军队忠诚的政治作战体系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从创办政工干校到执掌总政战部,再到主持权倾一时的“刘少康办公室”,王昇始终处在权力的核心圈,是那个时代威权体制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最得力的执行者之一。中坜事件后的权力更迭,更将他推上了个人权势的顶峰。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往往在于,极端的成功也可能孕育着失败的种子。王昇所集中的巨大权力最终引发了体制内部(包括最高领导人)的猜忌与反弹,其强硬保守的路线和日益僵化的思维也逐渐与台湾社会发展的脉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脱节。最终,在蒋经国维护自身绝对权威、平衡派系力量、应对内部挑战以及可能受到美国等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政工强人被迅速、彻底地边缘化,远放他乡。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王昇的失势,这个原本旨在巩固威权统治者控制力、清除潜在威胁的内部清洗行动,却在客观上为台湾后来的政治转型创造了某种有利条件。它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内最保守、最抗拒变革的力量堡垒,为后续的政治开放和民主化进程减少了来自党内极端强硬派的阻力。同时,它也间接为李登辉的上台及其后推行的本土化、民主化路线扫清了部分障碍,深刻地影响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演变和台湾的政治走向。这位毕生致力于维护党国威权的政治将军,最终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推动历史朝向他所反对方向变革的催化剂之一。 王昇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威权政治内部复杂的权力逻辑、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剧烈互动。他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塑造那个时代的重要力量。他的崛起与陨落,不仅映照出蒋经国时代台湾政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为理解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的曲折、复杂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注脚。2006年10月5日,王昇病逝,他所代表的一个强人政治与意识形态高度紧张的时代也随之彻底落下了帷幕。 # p9 }& Z4 c/ k
全文完
4 S0 g- Q/ W; ~9 q* X
附录:关键事件时间线:王昇与台湾政治变局 时间点/时期 | 事件 | 1915年 (一说1917年) | 王昇出生于江西龙南 | 约1939年 | 于赣南结识蒋经国,后进入“三青团青干班”受训 | 1949年底 | 随国民党迁台 | 1950年起 | 参与创办政工干校(复兴岗),历任训导处长、教育长 | 1955年 | 出任政工干校校长 | 1975年 | 蒋介石逝世;王昇升任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上将主任 | 1977年11月19日 | 中坜事件爆发,事后“李换王升”,王昇权力扩张 | 约1980年 | “刘少康办公室”成立,王昇主持,权倾一时 | 1980年5月 | (背景对比) 韩国爆发光州事件,全斗焕军事镇压 | 1983年春 | 王昇访问美国,引发“接班人”猜测,触怒蒋经国 | 1983年5月 | “刘少康办公室”被裁撤,王昇调任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 | 1983年10月 | 王昇外放任驻巴拉圭大使,彻底离开权力核心 | 1986年9月28日 | 民主进步党(民进党)成立 | 1987年7月15日 | 台湾解除戒严 | 1988年1月13日 | 蒋经国逝世 | 1988年1月 | 李登辉正式继任总统,之后代理国民党主席 | 1990年2月-3月 | 国民党爆发“二月政争”,王昇返台参与“非主流派”活动,但李登辉巩固权力 | 1991年后 | 王昇卸任大使返台,任国策顾问,后淡出政坛 | 2006年10月5日 | 王昇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 $ o, h, Q3 R+ B
- p( \) \# m; V2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