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 上海官宣:第二家外商独资车企正式落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40
  • 签到天数: 767 天

    [LV.10]大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4-23 15:04 编辑

    上海官宣:第二家外商独资车企正式落地


    继特斯拉之后,中国汽车行业迎来第二家外商独资整车企业。


    4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与丰田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金山区政府同步与丰田中国及雷克萨斯新能源公司完成投资协议签署,标志着丰田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项目正式落户上海金山。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彰显上海在汽车产业开放后的政策引力,更预示着丰田电动化战略的中国主场全面升级。


    该项目总投资超142亿元,规划年产10万辆纯电动车,预计2027年投产,将成为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后,上海第二座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

    独资模式+长三角布局

    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位于金山区,占地面积112.78万平方米,容积率2.0,总投资达142.4亿元(按842万元/亩投资强度计算)。工厂将同时生产纯电动车和动力电池,初期规划年产能10万辆,远期目标50万辆,预计创造超1000个本地就业岗位。

    作为丰田在华首个独资整车项目,雷克萨斯上海工厂将采用100%外资控股模式,打破外资车企在华合资惯例。项目计划实现95%以上本土零部件采购率,深度融入长三角供应链体系,并依托上海港口优势辐射全球市场。

    工厂将聚焦纯电动车(BEV)和固态电池技术研发,首款车型或为续航超800公里的高端SUV,对标特斯拉Model Y。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投产时间(2027年)与丰田下一代纯电平台(e-TNGA2.0)发布周期同步,预计引入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等前沿技术。


    雷克萨斯的电动化突围:中国市场成关键战场



    雷克萨斯2024年在华销量18万辆,同比微增0.3%,但主力车型仍依赖燃油车(如ES、RX)。面对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竞争环境,其纯电车型RZ年销不足2万辆,亟需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加速迭代。

    与特斯拉主打大众市场不同,雷克萨斯瞄准30万元以上高端纯电赛道。项目规划显示,工厂将采用“柔性生产线”,兼容轿车、SUV及跨界车型,首款车型定价或高于40万元,剑指蔚来ET7、理想MEGA等国产高端车型。

    公开信息也显示,雷克萨斯计划到2035年实现全球销量100%为电动汽车,并计划到2030年销售100万辆电动汽车。2030年起,雷克萨斯将在中国、北美和欧洲市场的所有车型都转为电动化。

    除了雷克萨斯之外,丰田计划同步推进氢燃料电池技术落地,拟在长三角建设加氢示范站,并与上海港合作试点氢能重卡运输。此举既响应中国“双碳”目标,也为氢能技术商业化积累经验。


    ***      -------------     ***      -------------    ***      -------------      ***      -------------   


    关注点:

    1.总投资142亿,是百分百雷克萨斯独资; 上海金山区政府或其他潜在合作伙伴没打算分摊风险?还是丰田就准备自己玩?2.95%以上本土零部件采购率,专利核心技术剩下啥了?

    问题:
    1.国内新能源车已经卷成这样了,雷克萨斯的年产10万辆拟主打海外市场为主,还是真有信心在大陆市场也分一杯羹?如果真是后者,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瞄准30万以上纯电赛道(低一点是比亚迪特斯拉等,再高一点就是理想蔚来华为系),市场空间有些狭窄,存在价值会不会有些模糊?
    3.氢能重卡的潜在需求度如何?

    一句话:对丰田此举,未来市场的分析判断如何?




    来自群组: 万水千山走遍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9 收起 理由
    如风如雨 + 6
    常挨揍 + 15
    landlord + 8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15 21:45
  • 签到天数: 477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ohnsonjian 于 2025-4-23 21:07 编辑

    如果设定的是大陆生产,兼顾国内和海外市场,甚至主供海外市场呢?

    对比大众的ID系列,不是说国内的生产成本比海外低的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10 23:41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金丹

    板凳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有一说一,大家拿这里混合动力车就数丰田卖的最好,不知美国怎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雷克萨斯最应该重点打造的其实是全电埃尔法,然后才是SUV。

    雷克萨斯的口碑不错,但在中国不及BBA,估计比凯迪拉克、沃尔沃没有高多少。直攻主流市场或许功力不足?

    海外市场不大好办。如果没有美国关税,出口美国是不错的选项,现在基本不可能了。出口欧洲的话,雷克萨斯在欧洲的存在感比在中国还低,这事也难办。

    市场定位的话,雷克萨斯还只有瞄准30万以上的赛道,否则与品牌定位不符。如果要瞄准30万以下的大众赛道,进来的时候就应该主打丰田品牌而不是雷克萨斯。

    氢能重卡是个“永远还要5年”的问题。我估计电池重卡起来了,氢能重卡还在拖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前天 07:00
  • 签到天数: 1367 天

    [LV.10]大乘

    5#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太晚了吧。凌志加价的浪潮已经过去了。等到厂子建好产品下线,说不定最多也就是个国民待遇。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确实如此啊  发表于 6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40
  • 签到天数: 767 天

    [LV.10]大乘

    6#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25-4-23 23:48
    雷克萨斯最应该重点打造的其实是全电埃尔法,然后才是SUV。

    雷克萨斯的口碑不错,但在中国不及BBA,估计比 ...

    未来两年国产新能源车以理想、蔚来和华为系列为代表的4-50万车型努力的方向就是降价,雷克萨斯新车如果没有独特的技术专利,和前几名拼成本的难度不小

    所以对于丰田此举,不是很看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潜水员 发表于 2025-4-23 10:00
    太晚了吧。凌志加价的浪潮已经过去了。等到厂子建好产品下线,说不定最多也就是个国民待遇。 ...

    现在也只有期待国民待遇了,还能怎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25-4-23 20:48
    未来两年国产新能源车以理想、蔚来和华为系列为代表的4-50万车型努力的方向就是降价,雷克萨斯新车如果没 ...

    但丰田不到中国来历练一下,以后在欧美也不好混啊,谁叫中国市场成了电车磨刀石呢?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油菜: 5 给力: 5
      发表于 6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8-25 23:25
  • 签到天数: 6 天

    [LV.2]筑基

    9#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xprade 于 2025-4-24 11:59 编辑
    老票 发表于 2025-4-24 10:48
    未来两年国产新能源车以理想、蔚来和华为系列为代表的4-50万车型努力的方向就是降价,雷克萨斯新车如果没 ...


    问界努力的方向是维持40-50万SUV车型的竞争力。新能源车领域,外国品牌早被怯魅,都要卷技术,卷质量,卷体验,卷营销,卷情绪价值…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中国终于坚决出手反制美国制裁,中美撕逼刚升温升级之际,且汽车也是主战场之一,丰田选择扩大在华投资。

    点评

    给力: 5.0 不能同意更多: 5.0
    给力: 5 不能同意更多: 5
      发表于 6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1-4 13:01
  • 签到天数: 241 天

    [LV.8]合体

    10#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该司正在招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40
  • 签到天数: 767 天

    [LV.10]大乘

    11#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有人收到猎头公司的电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40
  • 签到天数: 767 天

    [LV.10]大乘

    1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后续新闻: 正在举办的上海车展消息


    ---------------------------------------------------

    本次丰田展台聚焦“新体制、新产品、新期待”三大维度,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式继承与进化2.0的全新举措,以中国市场为创新原点,开启跨国车企深度融入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新体制重新定义本土化研发

    如今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变革,智能化、电动化发展领先全球。跨国车企如何在高速迭代的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丰田认为本土化战略必须从适应中国转向由中国定义。

    在继承丰田安心安全、品质可靠的品牌基因基础上,丰田正在用中国人的头脑和方法,聚焦中国思维来进行产品研发,打造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在研发体系方面,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将产品研发的决定权从总部移交到中国,并设立两个全新体制:

    - ONE R&D研发体制

    丰田将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EM by TOYOTA”)与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丰田”)、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进行统合,建立起中国独立的研发体系并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转移至中国。

    通过构建ONE R&D研发体制,丰田与一汽集团、广汽集团、比亚迪等一起发挥各自优势,跨越公司壁垒,开展人才交流与培养,以综合实力更快效率地推动智电技术的研发。

    - 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

    在日本丰田一直执行着“主查(CE)制度”,CE是车辆研发的责任人,负责从商品企划到研发/生产/销售等一切内容。这一制度让研发团队拥有更多的权限,能够更好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造更好的汽车。

    基于“以商品与地区为中心的经营”的理念,为了能够在中国制造出让中国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我们继承了日本丰田的CE制度并在中国进化出了“中国首席工程师(Regional-Chief Engineer)体制”。由中国人担任车辆开发负责人,让充分了解中国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拥有更大的权限,研发全新产品。

    bZ5/铂智3X就是与现地伙伴携手,由熟知中国独特汽车文化的RCE主导研发的BEV车型。相信大家一定能够通过这些新车型感受到丰田的变化。

    将中国视为全球研发与技术创新的新中心,通过在华的本土化成果反哺全球研发体系,丰田正从全球技术适配中国迈向中国智慧定义全球。

    新产品领衔中国本地智电矩阵

    为贴近中国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强化BEV产品实力,推动本土化经营理念,丰田持续深化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布局。本届车展上丰田带来了多款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研发的BEV产品,集中展示了ONE R&D与RCE体制下的创新成果。

    全球首发的铂智7,是由广汽集团、广汽丰田、IEM by TOYOTA共同研发的BEV旗舰车型,也是bZ系列共通的丰田安心、安全、高品质与中国智慧科技的完美融合。在备受市场好评的铂智3X基础上,铂智7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更进化,而且是丰田首款鸿蒙座舱的D级轿车,敬请广大消费者期待。

    -----------------------


    这是打不过就加入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投资早在上次党大会后就布局了。显然,早先中堂合肥出青帮,眼见得趋势是前后丞相沪江上。
    丰田以前是押过不厚的,因为大连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4-30 04:18 , Processed in 0.03937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