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威胁要撤出欧洲美军,美国的核保护伞也不再可靠,北约很慌乱,德国尤其慌乱。( k) |6 m6 n+ I* O ^# X
% u( H2 Q% N9 A; B" C# O3 Z6 H北约的两大支柱是驻欧美军和美国的核保护伞。驻欧美军撤出,德国还有希望大力扩充德军、用自己的常规力量顶上,但美国的核保护伞撤了,德国就没有可顶上的了。德国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是太大的政治不正确,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尽管德国未必没有这个技术实力。2 o( j k: B6 \" s1 V0 c/ l+ {
8 x# `1 h- I7 [6 O# m. \: P' n在冷战时代,美国的核保护伞是冷战前线的德国的最后安全保障。尽管德国有“战术核武器就是在德国炸响的核武器”的抱怨,没有美国的核保护伞是不可想象的。
8 w* s. H3 a: r* S! U3 q: D+ h
' e2 k4 S) ~; A$ ?在乌克兰战争期间,俄罗斯一再威胁要使用核武器,使得德国不寒而栗,也更深切体会到核保护伞依然关键。在2025年德国大选期间,默茨提到欧洲必须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保卫自己,德国需要与英法讨论“核共享”,“至少是英国和法国的核安全可以也适用于我们”。; z4 Q+ k, b0 M' r g
2 v6 A- U S( X2 v( f$ i( J- b“核共享”指美国在北约盟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盟国以提供基地、战斗机等方式参与核行动,从而获得核威慑力。据估计,当前美国在北约国家部署有约100颗核弹,其中许多在德国的美军基地。必须指出的是,“核共享”需要双重控制,只有在美国和共享伙伴共同批准的情况下,核武器才能使用。/ Q5 k/ X }; |0 o3 H4 u
# i2 T5 Y1 Y' Y# M; r6 q- N2月24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一名法国官员说法称,法国“已准备好”在德国部署载有核武器的战斗机,“在德国部署几架法国核喷气战斗机应该不难”,但可以向俄罗斯发出“强烈信息”。法国提议也将增加对英国的舆论压力,可能使后者不得不采取类似行动,证明其对欧洲安全的承诺是认真的。
$ i; P! J, R1 E }5 A
! e: t7 O4 o. `# K; l英国和法国拥有核力量。但是英法撑得起北约的核保护伞吗?
/ Q. P! a8 \; l& |9 ]* _/ n
0 T$ t* ]- Y0 t戴高乐时代的法国在1966年脱离北约一体化架构,法国部队不再接受北约指挥,法国只作为政治实体参加北约活动。这段时间里,法军依然按照波茨坦协议驻扎德国,法国战术核武器(主要是带有核弹头的“普鲁东”短程地对地导弹和可投放核弹的幻影IV中程轰炸机)负责掩护驻德法军。法国在2009年才回到北约一体化架构。
1 D2 U" y* V7 J+ S! {
' K- l( R: ~# J! ]今天,法国的战术核武器是带核弹头的ASMP-A空射巡航导弹,由“阵风”战斗机发射。- [0 H2 n+ |" @ Z. c6 C
( i& F; `2 ?$ f# e. m' E7 o6 U在战略核打击层面,法国拥有4艘“凯旋”级核潜艇,每艘可携带16枚M51潜射洲际导弹,每枚导弹配备多个弹头。截至2023年,法国拥有约290枚核弹头。
* Y+ e% ]; e, m' F( P# H4 s1 X" u# _; K9 R3 ^" O6 l M( A
英国只有战略核力量,不再拥有战术核力量。截至2023年,英国拥有约225枚核弹头,全部由“三叉戟D5”潜射洲际导弹携带。这些核武器部署在四艘“前卫”级核潜艇上,每艘潜艇最多可携带16枚导弹,每枚导弹配备多个弹头。- U9 [5 w, L9 x6 V
0 g! K$ y2 }) C" ?( }$ B9 U8 @
俄罗斯则是与美国齐肩的核超级大国,战略核武器包括“萨尔玛特”、“亚尔斯”、“白杨M”等陆基重型洲际导弹、“布拉瓦”、“蓝天”等潜射洲际导弹、图-160和图-95MS轰炸机及其核巡航导弹,战术核武器包括“伊斯坎德尔M”短程弹道导弹、“克拉布”(也称“俱乐部”)巡航导弹、苏-24和苏-34等战斗轰炸机及其核炸弹及巡航导弹,部分炮兵系统(包括火箭炮)和防空导弹也可以发射战术核武器。
6 Z: N3 t; z% p' r2 o' N# e6 Q- E2 K! D) R9 d0 q
俄罗斯拥有陆基洲际导弹约300枚,最多可携带约1,200个核弹头;另有潜射洲际导弹约160枚,最多可携带约800个核弹头;核轰炸机约70架,最多可携带约500个核弹头。
p& ^2 J9 I2 z, x* R0 M9 G. C% u% B$ g
战术核武器方面,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可携带约1,000-2,000枚核弹头,战术飞机可携带约500个核弹头,炮兵和防空系统可携带约500个核弹头。+ O7 Z# g! } H( s2 B! B
L: E$ g0 X3 T5 k据估计,俄罗斯有约4500-5500个核弹头,由于核军控条约限制,其中不超过1550个属于可部署的战略核弹头,战术核弹头不在核军控限制范围之内。% x7 d& c0 V3 e* T. E
: r @) j( \7 f# A. ?+ X8 R
显然,英法加在一起,核实力远远不如俄罗斯,而且重战略,轻战术。这对英法提供核保护伞的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R( r, K! G I0 V
$ k; k" ? J* g9 y: H; h( G
核保护伞不是有核武器就行的。谁动用核武器都不是为了自杀,“要死一起死”是自己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考虑的选项。但凡有一点生路,这都不是选项。
( B' p1 z: y J6 m* ]
7 G3 {" C; b3 C8 J2 }- o核保护伞以核反击为主。核反击分对称的和非对称的,非对称核反击又可分为过对称的和欠对称的。
9 D6 P" E7 @* B" N3 o
9 f9 ^; ?& e$ N对称核反击以相似的性质和烈度进行反击。比如说,对方用战术核武器攻击我方军事设施,我方也已战术核武器反击对方军事设施。双方目的都是以核武器的大威力来高效代替常规武器的威力不足。3 A3 O# N' {, x) X$ f& V! G& ^
4 z* T& q5 \% m! t; N, o
在50年代,战术核武器还以密集进攻的步兵和坦克为目标,现在已经较少这样使用。在军事强国之间,已经不再有大集群的步兵或者坦克进攻。另一个典型用法是针对机场、港口、物资集散地等大面积目标,这在现在依然是主要用途之一。( o* l& Y; M' p" ^* z+ ~% K' R8 P; g
. ?' G& u& o' j/ c. N但现在更主要的用途是攻击特别坚固的设施,如地下指挥部、弹药库、机库等常规弹药难以摧毁的重要目标。很多这样的设施号称能抵抗核打击,实际上只是指非直接命中、地表爆炸甚至空炸的近炸核武器。如果是精确制导并且具有穿地攻击能力的特种战斗部加上核装药,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即使在地下近炸,强大的核爆炸可以液化岩土结构,坚固的地下工事很难生存下来。可以想象海水密度突然大大降低,浮力消失,船只只有沉没。地震中的地貌改变和建筑损坏有很大部分正是这样的液化造成的。' |7 ?8 r% o4 l+ {/ L' _7 E
# n8 u- T' r+ ^9 `( }
非对称的核反击既可以压倒性地扩大打击范围和/或提高核武器当量,来震慑对手和摧毁对方的战争能力,也可以低于对方的打击范围和/或核武器当量,作为进一步升级的严重警告。
6 n* u3 v9 W0 n* X+ u/ ^$ Y# t% j0 {- n8 L% N g# v% z! H
但对称或者非对称核反击都主要适用于战术核打击,一旦上升到战略核打击了,通常就是全力以赴、你死我活,不再存在对称、非对称的问题了。0 t2 F. y+ Z- z5 O8 M
1 a F9 o( w/ K: b( U Q5 w) Y& |% ?
也就是说,一旦上升到战略核武器级别,要么一下子把对手直接、不可逆地打碎、打垮,要么玉石俱焚。最坏情况是对手没有被摧毁,自己反而被对手的核反击摧毁了。
8 s% o8 k( b2 M& R
' \+ ^$ u- a1 e- t( C在这方面,固定的地下发射井有特殊作用。一方面,这是固定目标,在打击到来的时候,铁定没跑;另一方面,在先进预警系统和自动发射指挥系统的控制下,接警立射可以在对方导弹落地之前迅速打出去,空井是否被击中无所谓,飞向对方的核导弹就有所谓了。
7 m0 A5 K. T& k$ i3 x) }* x9 ^7 p3 d {, F# ?* b+ [0 O% L
这也带出一个问题:不考虑对方是否接警立射,留着对方显而易见的潜在反击能力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核大国之间一旦上升到战略核打击层面,除非已经确认某些地下发射井是空井,还是宁可错杀不可漏过,必须发射一枚过去,确保摧毁。事实上,第一波核导弹的主要目标一般不是军政和城市目标,而是已知的地下发射井、核潜艇基地、核轰炸机基地。
; t; V6 ]0 [; w
5 ^! [1 |$ a7 S+ S0 ], Y这些核目标很消耗核弹药。因此,美苏核军备竞赛时,双方都重视大量建设地下发射井,一方面积累大量抢先发射的能力,另一方面制造大量必打的目标。双方都力争获得数量优势,否则数量劣势的一方很容易被数量优势的一方抢先端掉,那时就形同裸奔了。
3 j2 L2 x% D- J; q% D5 e0 B# ~6 E0 m7 L% Z& U- v+ [5 n
由于这个原因,美苏都特别重视核轰炸机。在核大战可能跨越门槛的时候,核轰炸机可以抢先升空,用空中加油确保空中待命,理论上可以接连几天持续飞行,直到最后核攻击命令下达、飞赴目标(很可能是单程任务),或者任务取消、着陆修整。! M" @3 _2 H8 S: `' }8 J% F
0 `- I* |/ V x( d/ r/ |2 p2 @' p
战略导弹核潜艇具有至少相同的重要性,但特点和使用方式有决定性的不同。核潜艇的隐蔽性大大超过核轰炸机,核导弹的射程大得多,可携带的核弹头多得多。一枚“三叉戟D5”可以最多携带12个W76(10万吨当量)或者8个W88(47.5万吨当量)核弹头,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可最多携带24枚“三叉戟D5”导弹。由于核军控条约,现在降低为20枚导弹、每枚导弹平均不超过4个核弹头,这依然是很大的数量。
6 e4 O7 E! M& S O+ Q
8 G6 s0 I% U: `' p0 l- J但核潜艇的隐蔽性也决定了指挥通信不便。在战时,只能用极长波通信发送短信,呼叫核潜艇按照预定目标直接发射导弹,或者上浮以接收新的具体指令、重新装填目标信息、再行发射导弹。; \" w- \) m7 V0 X
# G7 {: f' H& r P
这决定了核潜艇适宜用于后发制人的核反击,而不宜用于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1 M( @% O& Z J% g7 f/ a
- t; l' e, a1 y9 Q$ J3 ~相比之下,核轰炸机的通信始终保持畅通,既可以用于抢先攻击,也可以用于核反击,甚至可以在已经出击的路途中,中途改变目标,或者召回攻击。召回攻击是核轰炸机特有的能力,核潜艇和陆基核导弹都无法做到。
$ s8 L* Z: @; {" Z
4 X- x" S# C6 m w1 D! M4 f现在,公路机动发射的核导弹也成熟了,但在核对抗的条件下,定位相当于核轰炸机。可以充当抢先攻击,也可以担任核反击,但没有吸引对方核火力的作用。难以被确定位置和状态是公路机动发射系统生存力的关键,但也迫使对方“心无旁骛”,专心攻击军政和城市目标,而不会把大量核弹药分配到打击发射系统。
: C+ \0 G$ f3 S2 ` Y) O% y) B, w
有一点必须澄清:核对抗不是逢核必MAD,MAD当然就是战略层面上的互相确保摧毁。如前所述,使用核武器不是为了自杀,不触发无谓升级是各国核战略的关键。不到已经对自己的生存绝望、“要死一起死”,各国不会轻启MAD模式。
5 t/ }6 O( R# ^" e+ i- q8 w3 Q) y, p' w4 j( W6 P
核大国需要有逐步升级能力,避免在遭到有限核打击时陷入被动。比如说,如果缺乏对等的战术核反击手段,就只有在忍受损失和“要死一起死”的两个极端之间选择。美俄因此都有大量战术核武器,而且战术核武器的数量远远大于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是“可用”的,而且可以保持在MAD门槛之下。7 j+ \4 p' W- h+ n
1 F" n0 _7 \1 E# D. A. G“要死一起死”其实不容易。对于核国家来说,尤其是幅员广大、实力雄厚的核大国,血条够厚。所谓“现有核武器可以摧毁对方几十遍”是形容,并非现实。“核犁地”更是军迷想象。
- R& A7 c# K6 {: X6 I+ ~9 [7 L9 k6 ~9 ]: d$ c) O6 h' |
网上有多种给定当量在某一城市空爆、地爆的核杀伤半径计算,从彻底摧毁到只限于暴露人员杀伤,给出多个杀伤半径。在大部分核弹头需要用于摧毁对手核设施的前提下,可以用于军政和城市目标的核弹头数量大大减少。现代城市和工业设施的坚固程度非广岛、长崎时代可比,加上疏散,是可以有足够的人口、工业和军事力量生存下来的。要摧毁一个大国没那么容易,否则那么多次核试验岂不早把国家都炸没了?- I. _+ m& b4 M b+ |, v x7 q
0 r" D/ ?0 [! S- k p, K. `5 x
还有导弹防御。美苏在1972年的《反导条约》中,就规定各自容许在两处部署反导系统,各带100枚反导弹。当时技术只能用核弹头在近地空间爆炸来摧毁来袭导弹。简单粗暴,对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的电磁干扰影响巨大,但比干挨打强。苏联部署了A-35系统,80年代被A-135系统替换,美国只在1975-76年短暂部署了“短跑”(Sprint)系统。
1 h6 C4 Q' q. L& ~, v1 u- J
6 d4 G# R1 W! |' e9 p1 q进入21世纪,俄罗斯的反导弹升级到A-235系统,美国也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基地部署了“陆基拦截器”(GBI)。+ I( \! p6 s7 B" D% \8 }6 M
. g3 }' S. e% A/ Z4 Q' e但对于核小国来说,国家幅员狭小,实力有限。一旦进入大规模战争(甚至不一定要到核战争)的层面,很容易陷入国破人亡的境地。那时,“要死一起死”就是有用的威慑。但“要死一起死”实际上更确切地说是“我死也不能让你好过”,因为核小国能对核大国造成的危害相对有限,能把核大国打痛,但不能打死。
4 Y0 F7 Z4 F/ t& s' U/ f- p( w- ?9 Z2 |
对于核大国来说,核小国一般不是主要威胁,为了打死核小国而被打痛(必须说,不是一般的痛,是很痛)犯不着。所以核小国的核威慑是有用的。也因为这样,核小国的核战略没有那么多层次,只需要维持“足够”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就够用了,而且重点在于核反击能力,而不是抢先攻击能力。) C$ ?( ` x9 _3 ~
6 `5 r0 y1 U5 c7 p但对于核小国来说,战术核打击力量不是重点。战术核武器的可用性只针对核大国之间,既动用超级威力武器,又保持在MAD门槛之下。核小国既然做不到MAD,用战术核武器挑衅核大国就是无意义的蠢举。* a* S0 ]6 \/ o% _7 G+ O- z: v+ {
2 H2 R# l7 W p( p+ G& v; _3 P# K
对于无核国家,核小国还是有单方面优势的。但政治代价太大,很可能拉入“维护公道”的核大国,同样得不偿失。
* a) K3 ?1 I5 d I1 {/ C0 @, q3 a
( }1 g6 D$ ]+ }" |7 a反过来,如果核小国成为核大国的主要威胁,那就忍痛也必须打死,防止积小患成大患。这时,核小国的生存战略就是努力不使自己成为主要目标。
/ Y; }, I# [! m' E6 S, v( ]5 I8 S! z9 }* C4 ]5 O
在MAD世界里,不存在“以弱胜强”,只可能“以弱慑强”。但要是一眼看穿的空城计,“以弱慑强”都难做到。
& U3 n6 C$ i1 e0 e
% l$ U5 u! m7 ?; c' ?所以核小国(包括采纳核小国思维的大国)一般重点建设战略核反击力量,以核潜艇、山洞机动或者公路机动的陆基导弹为主。英法正是如此。英国已经不再拥有战术核力量,法国由于“历史遗留思维”还拥有少量战术核力量。法军常规军力已经纳入北约的统一指挥,但法军已经不再常驻德国。然而,法德边境是搬不走的地理现实,离德国东部边境的距离较近也是搬不走的地理现实,因此法国依然保持战术核力量。但是据报道,法国战术核力量只占核力量总体的20%,与美俄的战略vs战术核力量的比例相反。法国核力量也独立与北约之外,只在法国的主权控制之下。$ U4 D7 d0 [/ O' g
/ X& i5 f4 w6 e& y% T: w
这些因素给英法为北约提供核保护伞带来很大的问题。
$ {+ X0 @ U& R5 D6 c7 H4 e5 q/ |: K$ e5 y3 z: o t. f, [& t- W
法国“自告奋勇”向德国部署核战斗轰炸机只是哗众取宠的姿态。北约核保护伞的针对目标只有俄罗斯。法国根本没有足够多、足够灵活的战术核打击手段,战术核打击的可用性实际上很有限。
! w! G/ W4 ]4 _; W( p8 T& [& }0 R7 f+ k- q* p% N( R& z- }
法国战术核力量只有经过核改装的“阵风”战斗机携带的ASMP-A空射巡航导弹,射程500公里,最大速度M3,核弹头威力10-30万吨当量。估计数量在50枚上下。: O9 Q; |; n x( y* Z+ h+ j. n" V
2 L9 ]: ?% F' u: O4 _/ V核“阵风”当然是有用的,但相比于俄罗斯的战术核力量又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在核条件下,核“阵风”能否起飞都不好说,而核“伊斯坎德尔M”、核“克拉布”是如约而至的,如果不说核苏-24、苏-34的话。实事求是地说,法国向德国部署核“阵风”是乞丐与龙王比宝,给自己人看的。
) f0 q3 |/ l7 F! a z" W4 T! v6 ^7 P
试图施压英国跟进更是没有意义,英国根本没有战术核力量,总不能把“前卫”级核潜艇部署到易北河,或者来一个“三叉戟上岸”。
* G' g* n: s9 x$ M+ |4 m& m
- J7 }/ X- Q$ J- ^. W德国要求与英法“核共享”,需要对德国战斗机进行核改装,才能携带核炸弹或者核巡航导弹。现有的德国“狂风”战斗机就具有携带美制B61核炸弹的能力,计划引进的F-35A也具有这个能力。德国在替换“狂风”战斗机时,放弃德国参与研制和生产的欧洲“台风”而选用美国F-35A,一部分原因就是携带B61的能力。0 R) W0 Z% W$ f4 ]( r! N C
) I" g# ~1 ]; J但ASMP-A整合到德国战斗机上是漫长的路。这不是把炸弹或者导弹挂上挂架、接通电源的问题,核武器携带和发射相关的系统需要绝对可靠,还要与核指挥控制系统可靠联结,认证过程冗长复杂,以确保万无一失。法国“阵风”走通了这条路,是因为从设计开始就预留了路。德国战斗机(不管是“台风”还是F-35A)要走通,任重道远。$ G- S2 A `/ |1 k( Q. r, [
, b2 [3 V( R4 f" W4 e: C- p" _这还没有涉及法国是否有足够的ASMP-A可供分享的问题。- @5 A- J4 ?' w+ B% t* A
1 Z3 G1 ^1 F% X
英国不是没有可能重启核炸弹或者核巡航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但显然现在连计划都没有,要等到德国能“核共享”的那一天,查尔斯三世估计早驾崩了,威廉五世可能都让位给乔治七世了。
7 i$ p% l) d/ @$ ~! Z8 F7 }( c, T: z, c1 ]9 r" M7 g: X
更大的问题是,英法要提供核保护伞,要解决三个问题:& A1 t/ h* i# y; d$ C
7 `' G# P9 u2 D0 W# \: z- W1、 核指挥权是国家所有,还是置于北约之下% X- T: y3 O" Y A+ Q
2、 核保护伞是延伸到德国,还是整个北约6 m" ~8 p7 I8 h* P6 `
3、 英法是否愿意为前线国家而置自身与核毁灭的威胁之下2 k# \4 c T3 W0 v; K# ]# r
+ b/ a5 V$ Q3 b3 p现在,北约军事架构置于欧洲美军司令部指挥之下,核保护伞置于美国控制之下还是北约控制之下是个伪问题。英国核力量和法国核力量置于各自的主权控制之下,互不隶属。北约作为超国家的防务架构,指挥权限和可部署实力来自成员国,美国核保护伞撤出之后,只要英法不能“主权合一、核指挥合一”,北约控制下的核指挥权也是伪问题。
& K! \# q3 o$ g8 d7 G+ j- G! |. t' a' H8 U3 R2 d* B4 {, U& t& P9 x9 M3 E
英法在很多方面深度合作,但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核指挥权问题上,看不到主权合一、核指挥权合一的可能性。法国是“大陆主义者”,英国是“光荣孤立主义者”,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烈的主权意识。英国连欧盟里都呆不下去,即使在欧盟里的日子也拒绝加入欧元区,法国也有过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架构的日子。要两国交出核指挥权,由某个超越国家主权的委员会控制,可能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要难。但不解决这个问题,英法提供核保护伞就是伪命题。; `1 W9 K9 q6 ]. `
3 ?7 v W+ _' J. h! d! U# B X$ _
英国的核指挥权还有美国因素。英国唯一的核运载工具是美制“三叉戟D5”导弹,美英具有双重发射控制。美国撤出北约核保护伞的话,英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在美国不参战的情况下控制核发射,是个不小的问题。& j& `) C5 l9 l) K7 w& \! N) |
, R+ b! a% R. C+ }8 Y0 x
德国的当务之急是“美国核保护伞撤了,英法核保护伞是否能顶上”,但问题不只是德国。德国也不再是北约前线,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才是,如果算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方向作为准前线,还要加上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还可以算上黑海方向的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其实挪威在北极圈内也有一小段前线。* F# u! O( y$ Z: I
' O) Y, f. A7 y' W5 l6 i( G q但法国的区区50多枚ASMP-A在德国方向已经不够用,那么漫长的前线连撒胡椒面都不够。但北约第五条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选择性地提供核保护伞等于直接撕裂北约。2 _% G. T+ A/ k" @) {1 e
* C/ N1 }: b0 m9 s# _& X1 ?1 ]: T
最大的问题是英法是否愿意为了向前线国家提供核保护伞,而置自身于核毁灭的威胁之下。: U8 C$ P- l B; i; z
* ^8 y4 m. e5 Y( X2 S1 D英法是核小国,核力量建设也是按照核小国思维,也就是说,以“我死也不让你好过”为目标,并非“要死一起死”,也做不到。" F% t8 K, u, C. x$ H
3 ~# q$ O' Q2 ~1 h t北约作为集体防御架构建设起来的时候,实际上是以前线国家为代价,保护后方国家。前线国家当然不是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在集体防御的架构下,前线国家至少能“死了也不至于白死”,但不是“不死”。但在核大战的情况下,前线、后方的区分不再清晰。前线的意义本来就是在射程之内,而洲际导弹的射程是全世界。
( H. z$ |" r2 o7 P# K
' E) V( T* j3 U# v4 ?& Q/ V美国向德国(及其他北约前线国家)提供核保护伞的时候,首先有足够的战术核武器与苏联在MAD门槛下周旋,其次是把欧洲作为耗材、耗死苏联,第三是即使上升到MAD层面,也有足够的血条生存下来。
: w4 h+ k; @4 g `( e( }8 w7 V/ @) S1 D: {, Y
这三点对英法统统不存在。如果俄罗斯向利沃夫或者维尔纽斯发射战术核武器,英国和法国没有足够的战术核武器向摩尔曼斯克、斯摩棱斯克、诺夫哥罗德、布良斯克、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罗斯托夫报复,那还核保护伞吗?或者说,英法为了利沃夫和维尔纽斯有决心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发射核武器以作为报复吗?英国和法国愿意接受国土沦为焦土,而喀山、叶卡捷琳娜堡、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海参崴还保持完好吗?原因不复杂,英法的核弹甩光了,而俄罗斯还能接着甩。英法的核弹数量看起来不少,但实际上能打出去、打中、引爆的数量要打折扣。核导弹的完好率是保密的,但不是100%,核潜艇更有在航率的问题。1 F- i- n/ @- R& Y& w
8 F0 `: X8 r) D: X5 h/ Y
马克龙愿意提供北约核保护伞,还试图拉上英国。他的目的是从美国手里接过欧洲领导权。他要的是权力,但与义务相匹配的能力是下一步的问题,也可能是永远的问题。
' ~% I) Q8 @7 O1 `, ]- k9 i
; U6 g6 Z, }$ V4 W: {在战后欧洲重建中,法德联盟下的“法国政治领导、德国经济肌肉”成为法国重新崛起的基础,这也是戴高乐主义的国际政治基础。这个时代过去了,又有可能回来,而且法国要乘机扩大到“法国政治领导、欧洲经济肌肉”。但英国搅屎棍必将如约而至,而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更是可能成为体壮盖主的巨犬,冷战结束前夜,德军实力直逼欧洲美军,但狗绳在美国手里。再次强壮的德国军事力量未必是法国狗绳拉得住的。, O3 ^7 Y0 B* b" H3 `* r
6 Z1 @& K9 p2 Y* \6 `8 W7 D' Y1 w英文里有一句话: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马克龙和默茨都英文很溜。1 s: K m. ?0 A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