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流传一张图片,显示歼-20翼下两对双联挂架挂载了8枚PL-15中程空空导弹。歼-20本来就能机内武器舱内挂载4枚PL-15,改用折叠弹翼后,可望增加到6枚。还有更新的PL-16,据说也是折叠弹翼的,还装备了主动电扫天线,性能更加强劲。也就是说,总共可携带14枚中程弹。当然,别忘了侧弹舱里还有2枚PL-10近程弹。
3 k" Y# s- `# I2 k. B& r' Y# w- W& \' `
/ K M3 E( G% p, x
9 V% L9 A l. M6 p- \这或许说明了中国空军对隐身时代的空战有了新的认识。
9 ~3 {' w! p' ^+ O, b& q% C
- V, ?$ \ P0 m4 R; q+ ]; o对隐身时代空战的经典理解是狙杀战:隐蔽地进入发射位置,用远程武器一击夺命,然后隐蔽地逃遁、再进入,重来一遍。% E" j; d% [) L9 D6 Q5 v s9 q
( f! X n; v# G" N6 b1 ^5 o因此,隐身是第一重要的,这是狙杀战的前提。速度也很重要,这是转移战场和再进入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弹舱深度”也是需要的,但过大并无必要。狙杀都是针对高价值目标。现代空战战场上,已经不大可能有一大堆敌机搞“机海战术”了,谁都玩不起。
8 t; t% H- w& S! V4 g" Z1 d9 q* R; p9 i4 k3 n
但F-35A首先推出“野兽模式”,翼下两对双联挂架挂载8枚AIM-120,机内武器舱内挂载6枚(需要Sidekick weapons bay adaptor,否则是4枚),再加翼尖下2枚AIM-9X,共14枚中程弹和2枚近程弹。
! v4 H' D) F& j9 F% P- O5 D& S3 W4 `5 Y: B( ]0 x5 l
F-35A将是F-15C、F-16C的替换,需要大载弹量来满足大群目标的空战拦截任务需要,比如说大群巡航导弹或者巡飞弹。另一种模式是用一些隐身模式(武器全内载)的F-35A在前方穿针引线,后方的F-35A作为“导弹卡车”,在前方引导下用远程的导弹火力歼敌。这是隐身的五代战斗机和大载弹量的四代战斗机的典型搭配,但美国空军除了有限的F-15EX,将不再有大载弹量的四代战斗机可用,只有野兽模式的F-35A顶上去了。
$ d. Z8 u8 D' X8 P+ q% ~
1 g, u; d5 e. J K& K: j/ Z0 ^3 t但中国空军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歼-16是理想的大载弹量四代战斗机(确切地说,应该是四代半了,因为航电和武器系统向五代看齐),并不需要“野兽模式”的歼-20担当这样的任务。机龄也不是问题,大量歼-16的机龄不比歼-20长,所以也不存在“歼-16退役后歼-20需要顶上”的问题。但歼-20有“野兽模式”了。
9 O$ l m1 ?1 l6 A5 X/ x! ^+ l; r# \3 B6 i! L
歼-20在“野兽模式”下具有与F-35A“野兽模式”相同的载弹量,但PL-15的射程比AIM-120更远(PL-15的存在本来就是美国空军颜值AIM-260的动力),PL-10的射程也不低于AIM-9X。. Q: R: R6 l, x- [( K
( G5 q! L% N3 M# Y$ J# {歼-20的速度比F-35A更快,机动性更好。“野兽模式”下的歼-20也会有笨重的问题,但会比F-35A好很多,毕竟速度和机动性的起点高很多。
$ B# c3 v, \7 h, T; M# J8 R$ c( D. Q% V0 d3 \" \
问题在于:“野兽模式”的歼-20是干什么用的?
2 c: [, r e1 T7 V- A/ V& w8 x9 g& b9 w) {* x, [1 J$ w2 R8 e9 g
有一个可能:中国空军认识到,隐蔽接近、一击夺命是一锤子买卖式空战。随着反导弹技术的提高,一击不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必须考虑多次交战的可能性,必须用加大的弹舱深度来确保空战的胜利。另一方面,隐身涂料和其他措施可能也降低外挂导弹的雷达反射特征,重要的是空战战场高度“噪杂”,追求纯净环境下的高度隐身或许并无必要。- F4 V* A/ N7 k) |5 s: Q2 ~
9 Z. U8 r8 L! G2 U" o$ U& W
同时,歼-20携带大量外挂后,隐身依然比歼-16携带同样外挂更好。这意味着“隐身模式”的歼-20前出穿针引线,“野兽模式”的歼-20殿后,依然保持足够的整体隐身,可以结合隐身和远程火力大量歼敌。% I4 k8 U3 E4 _: U8 G1 a- v# s
7 `2 J' [# ~1 Q. K( l- }! j' Q这或许对隐身战斗机之间的空战格外重要。隐身意味着缩小的截获窗口,这对战斗机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对于“门板”级目标,PL-15可以用足200+公里射程;对于隐身目标,实用射程可能不过50-70公里。问题不在导弹的动力射程,而在于机载雷达和弹载雷达的截获距离。前出引导的歼-20需要逼近目标(但依然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才能可靠引导,后方发射的歼-20也需要上前一步,才能保证导弹有超过通常需要的能量,可以在一闪而过的窗口里捕捉成功、会聚上去、消灭目标。
: J: H* p' G, `; H/ O$ t1 G, E% [9 E! v$ ]3 g0 \
这样的认识只有在大量隐身战斗机的空战实践(在和平时代就是实战演习)中才可能获得,拍脑袋是想不出来的,仿真研究也靠不住。: l' ^0 Z$ c7 g& O$ E
2 Z e: E/ T# u# \0 d" x, y. U
隐身战斗机之间的空战依然是发展中的艺术。很多在隐身时代之前的想象在实践中会被证明想多了或者想少了。战争历史一再证明,战前的“想当然”经不住实战检验。重机枪刚出来的时候,人们以为只要有重机枪交叉火力,就是固若金汤的防线;密集炮火刚出来的时候,人们以为地毯式轰击是清零防御的可靠法宝;空中火力刚出来的时候,人们以为空中力量决定战斗;坦克刚出来的时候,人们以为火力、机动、防护的完美结合否决了任何防线……这些“以为”都被战争实践“教做人”了。
" X p! v( s: F& P& B# F
. j- r2 u% A5 E% j# k/ Z' ?' q隐身战斗机能靠狙杀战打天下,或许是最新的“以为”。
# A! Z) I% |# i$ U5 S0 s& i" C$ L1 E4 {5 w6 C2 ~
“以万全应万变”还是需要的。加大弹舱深度、提高速度和机动性、改善防护(包括软防护和主动防护)就是万全用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