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4-8 10:45 |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
3 i4 l! O+ J9 P7 {4 u- r一、 引言:复仇叙事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意涵
/ `% l, F p j! L1 H: C, G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以冷峻的笔触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讲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复仇故事。铸剑名匠干将为楚王铸造绝世宝剑,却预感自己难逃一死,遂将雄剑藏匿,嘱托妻子在其死后将剑交给儿子眉间尺,完成复仇大业。最终,眉间尺在神秘的黑色人引导下,以自身头颅为代价,完成了对楚王的复仇。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更是一曲反抗专制暴政的悲歌,蕴含着对权力、反抗、命运等深刻的社会学思考,在鲁迅的作品体系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他对专制暴政的批判、对个体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探索。与《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不同,《铸剑》更着重于探讨个体在强权压迫下的反抗与牺牲,以及复仇的伦理困境。
/ `* U0 v, l5 b! F) I$ T v$ j8 y0 J2 Q- [; \- ?( E, G& C
复仇叙事并非鲁迅独创,它跨越时空,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历史时期,体现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复仇叙事并非单纯的文学创作,更反映了特定社会结构下人们对正义、秩序和公平的诉求。正如唐纳德·布莱克(Donald Black)在其著作《法律的行为》(The Behavior of Law, 1984)中所指出的,法律的运作并非完全理性客观,而是受到社会权力关系的影响。在社会控制机制缺失或失效,正式的法律途径无法有效惩罚犯罪行为,或者法律本身成为压迫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复仇便成为一种替代性的正义实现方式。受害者及其家属会选择“私力救济”,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尊严。“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他一定要杀掉我”,干将对楚王的预判,正揭示了专制统治下法律的失效和个人复仇的必然性。楚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无法约束他的行为,反而成为他维护统治、排除异己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干将预见到自己即使完成任务,也难逃一死,这正是专制社会中法律沦为统治者工具的悲哀体现。
9 J! e" f1 _! E* | Y) k) x9 m( j5 J! f( _2 M: n1 R7 G9 h% D
复仇在某些社会环境下,还被赋予了重建社会秩序的功能。劳伦斯·泰普曼(Lawrence Tepperman)在《偏差、犯罪与社会控制》(Deviance, Crime, and Social Control, 2015)中指出,在缺乏有效法律体系或法律无法有效执行的社会中,复仇行为可以起到威慑作用,阻止潜在的犯罪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家族或部落之间的血仇,虽然残酷,但在特定环境下却也可能成为一种社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然而,这种秩序的建立是基于暴力和恐惧之上的,其稳定性也十分脆弱,容易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铸剑》中,虽然眉间尺和黑色人最终成功复仇,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且故事的结局暗示了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崩坏,而非重建。
( j* M: o% o( g- B0 W8 z9 E2 y! [- j$ P
不同文化中,复仇叙事的表达形式和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复仇的理解和实践。而鲁迅在铸剑中结合民间巫术的演绎与想像其实是有着相类似的理论与案例的。例如,布鲁斯·克瑙夫特(Bruce Knauft)在《好伙伴与暴力:新几内亚低地社会的巫术与社会行动》(Good Company and Violence, 1985)中,探讨了新几内亚部落社会中巫术与复仇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不同文化对复仇的不同理解。在一些文化中,复仇被视为神圣的职责,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野蛮的行为。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复仇主题不断被演绎,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复仇的伦理思考和价值判断。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复仇的复杂性,它既可能是正义的伸张,也可能是悲剧的源头。" }: |2 f2 a4 Z/ N
; o& U1 j. [$ M( y5 p, e6 [
二、 权力与反抗:专制统治下的个体异化与抗争& G6 y, n# D, ^; i
《铸剑》中,楚王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专制统治者形象。他“善于猜疑,又极残忍”,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不惜残害忠良。“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想用它保国,用它杀敌,用它防身”,这句话揭示了楚王对权力的执着和对暴力的依赖。他视宝剑为维护统治的工具,而非造福百姓的利器,将国家安全与个人私欲混为一谈,体现了专制统治者的自私和残暴。他的“小脑袋”和“花白胡子”的形象描写,更增添了其昏庸和腐朽的意味。楚王并非一个脸谱化的暴君,他的残暴建立在猜忌之上,正是这种猜忌,导致他即使得到了绝世宝剑,也仍然不信任干将,最终痛下杀手。
" x7 O: H' k0 P
; Y/ m1 b U! E# s0 w( o3 c; G福柯的权力理论为我们理解楚王的暴政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 1977)中,福柯指出,权力并非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压制,更是一种渗透到社会各个毛细血管的规训和控制。它通过各种机制,塑造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个体“自我规训”,自觉服从。楚王并非只是依靠暴力维持统治,更通过制造恐惧和猜疑的氛围,让臣民不敢反抗,自我审查,最终屈服于他的统治。宫廷中“上自王后,下至弄臣,看见这情形,都不觉手足无措”,正是这种权力运作机制的体现。
/ z/ C, b7 N2 D- a# B0 F
& j4 ^) V. L; k& ]面对专制暴政,干将和眉间尺父子选择了反抗。干将铸造雌雄双剑,并将雄剑藏匿,这是一种隐忍的反抗,也是为未来复仇埋下的伏笔。他知道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强大的楚王,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这种“曲线救国”式的反抗,体现了在强权压迫下个体的无奈和智慧。眉间尺最初性格“优柔”, “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这或许是长期生活在专制统治下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然而,在得知父亲的遭遇和母亲的嘱托后,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复仇之路,完成了从“优柔”到充满复仇之火的转变。这表明,即使在高压之下,个体仍然保留着反抗的火种,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黑色人的出现则加速了复仇的进程,他引导眉间尺,激发他的复仇决心,并最终协助他完成了复仇。黑色人作为一个神秘的、近乎超自然的存在,或许象征着被压迫者的集体潜意识,或者说是反抗精神的化身。3 Y% M2 O9 R. B4 {( g: t
3 P+ l+ Z+ o2 ~3 _7 U7 t8 `: Y然而,个体在强大的专制权力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他们的反抗也充满了局限性和悲剧性。干将最终被楚王所杀,他的反抗以失败告终。眉间尺和黑色人也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复仇,他们的反抗虽然成功,但也充满了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性的结局,深刻地反映了在专制统治下个体命运的无奈和抗争的艰难。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即使复仇成功,也无法改变专制统治的本质,更无法带来真正的社会变革。% E" b. o$ d( U3 A3 F) g
: j; z6 X) m2 B$ b1 x) [
专制权力不仅带来肉体上的摧残,更会对个体心理造成深远的影响。正如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1941)中所分析的,专制社会中,个体容易陷入恐惧、麻木和绝望的情绪之中,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小说中,城中百姓“大半也肿着眼眶;蓬着头;黄黄的脸,连脂粉也不及涂抹”,正是这种麻木和绝望的体现。他们对国王的游山“议论着国王的游山,仪仗,威严,自己得见国王的荣耀,以及俯伏得有怎么低,应该采作国民的模范等等,很像蜜蜂的排衙”,这种对统治者盲目崇拜和自我矮化的行为,正是长期生活在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奴性心理的体现。专制权力还会导致社会原子化,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和疏离,缺乏信任和合作。眉间尺在城中与干瘪脸少年的冲突,以及周围人群的冷漠围观,正是这种社会原子化的体现。
2 }8 Q& a- M. J0 A2 U. |& X# ?3 S `' T. F& e' m. s1 m# W
三、 象征与隐喻:解读《铸剑》的文化密码$ a4 m4 r g% [. z7 J/ X
《铸剑》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这些象征性元素构成了理解小说深层含义的关键,如同文化密码一般,需要我们仔细解读。
/ m6 L7 v1 N6 ^
- f% Z( s) F" ]$ t* ` F“剑”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它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首先,剑象征着权力和暴力。楚王渴望得到宝剑,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镇压反抗力量。宝剑是权力的象征,拥有宝剑就意味着拥有了掌控一切的力量。楚王对宝剑的渴望,实际上是对绝对权力的渴望。其次,剑也象征着反抗和复仇。干将铸剑的初衷并非为了满足楚王的私欲,而是为了对抗楚王的暴政,尽管这种反抗是隐蔽的、潜伏的。眉间尺佩剑,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向楚王复仇。剑在这里成为了反抗的工具,象征着被压迫者不屈的意志。再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还象征着阳刚之气和力量,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干将铸造的宝剑“纯青透明”,如同坚冰一般,象征着一种至刚至阳的力量,也预示着复仇的必然性和残酷性。
' {- O: P$ ]1 ^4 B/ _! O: k# m3 x J+ k r: N9 z3 x: Q& i
8 b& o9 ~ m l/ q
黑色人是一个神秘的角色,他的身份和象征意义也值得深思。他是复仇的执行者,引导并协助眉间尺完成了复仇。他仿佛是复仇意志的化身,推动着眉间尺走向复仇的终点。他似乎也象征着命运的操纵者,冥冥之中引导着故事的发展。黑色人出现时,“杉树林的深处随着有一群野火似的眼光闪动”,这种神秘的氛围暗示了他非同寻常的身份。黑色人是否代表某种超越个体的力量,例如历史的必然性或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或许,黑色人象征着时代变革的先兆,预示着专制统治的终结。; E" V$ F) t z
% n" i! n7 s6 t+ l“头颅”的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眉间尺和黑色人献出自己的头颅,象征着个体身份的消解,以及在复仇行动中个体意义的重构。在专制统治下,个体的生命如同草芥,毫无价值。眉间尺和黑色人献出头颅,正是对这种专制暴政的终极反抗。他们的头颅在鼎中继续战斗,则象征着反抗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即使肉体消亡,反抗的意志也不会熄灭。这预示着即使个体牺牲,反抗的精神也会薪火相传,最终推翻专制统治。
: ^% C5 j. u; [* \/ d
7 _0 i+ P, S* b6 X0 r, H另外,小说中还运用了其他的象征性元素,例如颜色、数字和歌谣,这些元素如同散落在文本中的碎片,拼凑出《铸剑》丰富的象征图景,也为我们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2 k/ z4 I: k8 J
* p! x) v* e: ~; k" y+ X N# I
颜色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如同画家调色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渲染着故事的氛围,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青色是贯穿全文的主色调,它既是宝剑的颜色,也是眉间尺衣服的颜色。青色象征着宝剑的锋利和复仇的冷酷,也象征着眉间尺的决心和命运。青色的冷峻,预示着复仇的悲剧结局。黑色是黑色人身份的象征,也象征着复仇的黑暗面。黑色人身着黑衣,如同暗夜中的幽灵,神秘莫测,令人恐惧。黑色也象征着死亡和毁灭,预示着复仇带来的悲剧后果。红色象征着鲜血和牺牲,是复仇的代价。小说中,“口角上微有鲜血”、“血痕顷刻舔尽”,这些红色的意象,都暗示着复仇的残酷和暴力。正如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在《象征的森林》(The Forest of Symbols, 1967)中所指出的,颜色在象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状态和意义。在恩丹布人的仪式中,红色象征着血、生命力和死亡,这与《铸剑》中红色的象征意义有着共通之处。
6 p' e, Y" o1 _. i5 ]
; u% q8 {0 V0 z6 ] G. g5 s数字“三”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干将铸剑用了三年时间,象征着复仇的漫长和艰难。最终,楚王、眉间尺和黑色人三人的头颅被一同放入金棺下葬,形成了一个诡异的“三”的循环。这既象征着复仇的完成,也象征着个体身份的消解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在许多文化中,“三”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三”代表着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也常常与“多”的概念相关联。特纳在《象征的森林》中分析了恩丹布人仪式中的数字象征,指出数字并非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在《铸剑》中,“三”的反复出现,或许暗示着一种宿命的循环,也预示着社会变革的艰难。. G8 v/ _4 @+ j# D" z
' ]2 G" @: G% b
黑色人吟唱的歌谣,晦涩难懂,却充满了神秘感和象征意味,如同古老的咒语,引导着复仇的进程。歌谣中反复出现的“爱”、“仇人”、“头颅”等词语,强化了复仇的主题,也暗示了复仇的残酷和悲壮。“哈哈爱兮爱乎爱乎!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这看似矛盾的表达,揭示了复仇的复杂性,它既源于爱,也走向毁灭。“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则预示了复仇的代价和结局。歌谣的节奏和韵律,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悲凉的氛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特纳在《象征的森林》中指出,歌谣和仪式在原始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传递文化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铸剑》中,黑色人的歌谣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它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 M% B+ F5 c" \5 U. R9 [! H+ q
0 d; b& {1 J& u$ M* X6 X$ a9 Y除了颜色、数字和歌谣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象征性元素,例如水、火、月光等。水象征着生命和死亡,也象征着清洗和净化。眉间尺杀死老鼠的情节,以及最后三个头颅在鼎中煮沸的场景,都与水的意象密切相关。火象征着毁灭和重生,也象征着复仇的烈火。黑色人出现时,“野火似的眼光闪动”,预示着复仇的到来。月光象征着冷峻和神秘,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小说中多次出现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这些象征性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铸剑》丰富的象征体系,也为我们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提供了多重视角。1 r& q7 `2 ^) s2 K( h1 x3 `5 `
3 f" b: e: O/ p四、 复仇的悖论:暴力循环与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2 @! X& N. i! ~- `1 w- U+ O7 q《铸剑》深刻地展现了复仇的悖论。一方面,复仇是对不公正的回应,是对受害者的补偿,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干将被楚王无辜杀害,眉间尺为父报仇,是合乎人之常情的。在法律失效的情况下,复仇成为伸张正义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复仇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暴力,可能引发新的冲突和仇恨,使社会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虽然杀死了楚王,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且故事的结局暗示了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崩坏,而非重建。三个头颅无法辨认,象征着混乱和无序,这正是暴力循环的恶果。. v& ]2 b( x0 Z/ t8 a) a) C5 X
7 k# m {/ q/ Z% v. I S) @2 m; t
雷内·吉拉尔(René Girard)在《暴力与神圣》(Violence and the Sacred, 1977)中,分析了暴力循环的形成机制,指出模仿性欲望和替罪羊机制是导致暴力循环的重要因素。在《铸剑》中,楚王的暴力行为引发了干将和眉间尺的复仇,而复仇本身又是一种暴力行为,最终导致了更多人的死亡。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正是暴力循环的体现。小说中,干瘪脸少年对眉间尺的纠缠,以及周围人群的冷漠围观,也暗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倾向。( |8 V+ S' z+ j" E2 m" @5 w
, Y8 s2 E0 S6 \. C- g1 O! M& H$ o2 P! M Y小说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结束。三个头颅在鼎中无法辨认,象征着个体身份的消解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这种混乱是复仇带来的后果,也暗示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社会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 a( G4 s* M% H, \7 U. l9 D6 S9 \: L: B( y$ p! J
从拉尔夫·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的社会冲突理论来看,《铸剑》展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楚王代表着统治阶级,干将和眉间尺父子代表着被统治阶级。他们的冲突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体现。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在《阶级与阶级冲突》(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1959)中,他指出,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推动社会变革。在《铸剑》中,复仇行为虽然带来混乱,但也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创造条件。/ R' r' z6 F- `* ~: C* m) J$ o1 T
: z3 H4 J) [4 ^
五、 结语:鲁迅的社会批判与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8 @" n6 M1 `2 h$ e
《铸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专制权力的批判,对复仇伦理的反思,更是对社会变革的探索,对人性深处幽暗与光明的拷问。9 n. P2 V: p, i- K- ~
& F8 K( }/ b4 B" c7 `7 Z小说批判了专制权力对个体和社会的压迫。以楚王的残暴统治为例,鲁迅展现了专制权力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践踏,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破坏。楚王象征着一切专制统治者,他的猜忌、残暴和对权力的迷恋,是专制统治的共性。这种批判并非仅限于古代社会,在当代社会,各种形式的权力滥用、压制异见等现象仍然存在,《铸剑》的批判精神依然具有警示意义。3 Q- m+ H. t# t* l$ |
( \% |3 g3 f) M6 [
小说也反思了复仇伦理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眉间尺的复仇虽然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但在伦理上却充满矛盾。复仇虽然可以伸张正义,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悲剧,使社会陷入暴力循环的泥潭。这种对复仇伦理的反思,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哈姆雷特王子为父报仇的历程充满了犹豫和挣扎,最终也导致了自身的毁灭。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眉间尺的复仇更加决绝,也更加悲壮,这或许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观念的影响有关。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则展现了另一种复仇的可能性:主人公唐泰斯在经历了冤狱和磨难后,最终选择了宽恕,而非复仇。这三种不同的复仇故事,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复仇的不同理解,也引发我们对复仇伦理的深入思考。 {9 R" a5 Y4 j5 b9 d8 y3 h
A9 {$ Q/ H8 S8 f5 C- Y+ [* ~
此外,《铸剑》还探索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暗示了在旧秩序崩坏后,新秩序诞生的可能。三个头颅无法辨认的结局,象征着旧秩序的瓦解和新时代的混沌。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混沌,预示着社会变革的可能性。然而,变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需要像眉间尺和黑色人一样,以生命为代价去打破旧的枷锁。
: u( i" K) p. Q
. J! \, p3 [& Z鲁迅的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唤醒民众的 critical thinking,促进了社会进步。鲁迅的作品,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国民性弱点的反思。在《铸剑》中,鲁迅继承了中国古代“侠义”精神的传统,又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与《史记·刺客列传》中那些为个人恩怨或君主私利而行刺的刺客不同,眉间尺的复仇是为了反抗暴政,是为了追求社会正义,这体现了鲁迅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启蒙思想。
- R) a7 n% A6 m# D. }" \
8 m0 n! s. u8 q2 C$ E/ u《铸剑》的当代价值在于它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启示。专制权力、社会不公、复仇心理等问题,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虽然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权力与个体之间的冲突、对正义的追求、对暴力的反思等主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铸剑》提醒我们警惕这些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鲁迅的思想具有 enduring legacy,即使在今天,《铸剑》仍然能够引发我们对社会、对人性、对自身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追求正义和自由的道路充满荆棘,需要我们付出勇气和智慧,也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探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