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唐诗论情之崔颢之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4:5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唐诗论情之崔颢之七
    3 x2 {6 p' L) Q7 \' @( B+ F) z' O( k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崔颢以其对山水诗的独到见解和精湛技艺,成为了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尽管他的《黄鹤楼》一诗因其宏伟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而广为人知,但崔颢的其他山水诗作同样值得细细品味。这些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可观,更在艺术成就上充分展现了崔颢的才华。  L+ K# k; D4 ^5 e( n. F. a

    7 G5 a9 |& l+ h% d崔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摒弃了当时流行的浮华绮丽的冶游风格,转而追求一种清新、隽永的美学境界。在他的诗篇中,山水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天然形成了一种宁静致远的艺术效果。崔颢最善于捕捉自然之美,将其转化为诗歌中的生动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山水之间,感同身受的体会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 t8 q- g6 D; _) m' d: |7 @0 E! }
    - C. R4 t4 J* `+ M4 ^" U在崔颢的笔下,山水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渗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抒发。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意象鲜明而不失深远,使得每一首诗都成为了一次心灵的旅行。
    ) C: o( ?1 e/ K/ c7 v7 G, r9 s4 ]/ l8 N+ }1 @8 ]
    崔颢的山水诗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开元十四年以后的江南之行中写就的,这个时期的崔颢是在一种中举却未得直接重用的状态下。所以宗教体验与禅宗思想在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时期,他游览了佛教圣地天竺寺,这次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充分激发了他的灵感。诗中,崔颢以“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匪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这样的诗句,描绘了天竺寺的宁静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他在这片净土中心境的净化与感悟。他的诗歌内容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禅宗思想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在宗教与自然交融中的心境变化。/ g6 a& [( ~1 m9 l

    8 @2 j$ Q9 A7 H& Y1 Y整体看来,《游天竺寺》更像是崔颢对佛教圣地天竺寺的一次心灵之旅的记录,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禅宗思想的深刻体悟。
    2 F6 z% e: I! x+ n4 q
    2 P; x# y5 g6 s, i' d) z, v首句“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描绘了诗人在清晨登上天竺山的情景,山中的寺庙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这里的“晨”字和“晓”字,不仅描绘了时间,也暗示了新的开始和希望,象征着诗人心灵的觉醒。接下来的“匪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两句,通过“喷薄”和“萦绕”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山泉的活力和山峦的环绕,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这里的自然景观与寺庙的宁静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欣赏。“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迈情怀。站在山顶,诗人俯瞰四周,众山皆小,这种视角的转换象征着诗人心灵的提升和对世俗的超脱。“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这里提到了南州的气候特点,即使在寒冷的十二月,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的冰雪也相对较少。这不仅描绘了地域特色,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暖意和对温暖世界的向往。最后两句“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以“青翠”和“藤萝”描绘了即使在冬季,山中依然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寒山”和“冬沼”与“青翠”和“藤萝”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自然之美。0 ~" d* K9 D% ?( k, ~

    , W7 S& y0 k" ~: d艺术特色方面,崔颢在《游天竺寺》中巧妙地将禅意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他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使得诗歌既有宗教的庄严,又不失自然的灵动。和同时期以诗佛著称的王维相比,崔颢的意境更为灵动清新,多了入世的味道。+ }1 m( [) I9 t3 P# b6 n
    3 t& U* r! q6 d/ Q" s4 e
    还有一首诗《晚入汴水》是崔颢在结束江南行的归乡途中所作,表面上反映的是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根据崔颢结束江南之行后的经历看,当时的崔颢也很有可能正经历着仕途的起伏和个人生活的变迁,这些经历无疑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渴望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通俗一点来说,崔颢此时的状态有点像是考公上了岸,但对应的机构有编制改革,暂时没有定岗。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既踌躇满志,又忐忑不安的状态。
    , r' ^: C. V- w& Y) }, O2 U2 H! H6 t; w
    诗中的“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疲惫和对家乡的迫切思念。这里的“客愁”揭示了诗人作为游子的孤独和对未知未来的忧虑,而“乡路渐无多”则透露出归途的喜悦和对家乡的渴望。诗人的心情在旅途的疲惫与归家的期待之间摇摆。9 l8 T) O3 T; M+ L: _5 t

    0 `# A3 h, t$ h3 X“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晴朗的天气使得河边的树木随风摇曳,春风轻拂,仿佛在为诗人的归途奏起欢快的歌曲。这里的“晴景”和“春风”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乐观。7 v& h+ Y/ g/ h3 |' ]5 q& _0 w0 M! y

    # K; y; Q7 x3 n" Y4 b! s; b) x崔颢诗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节奏的语言,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诗中的景象生动,情感真挚,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归途的期待,这种艺术手法使得《晚入汴水》成为了一首能够引起共鸣的佳作。* F$ P" U$ x% U# Y+ t
    / e! Q+ K8 ~2 U7 ^
    根据谭优学先生的考证,《晚入汴水》大约创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这一时期崔颢刚刚中举不久,并且经历了江南的游历后返回家乡。这一背景为我们理解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个人经历的线索。开元十一年,崔颢的中举意味着他正式步入了仕途,这是他个人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一成就,崔颢可能仍然面临着仕途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迷茫。他的游历江南,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开阔视野,寻求灵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和自我定位。
    # h; P( }8 x1 s3 A5 ~  d+ R7 q& W  h9 ^& ^% U3 y
    在这样的背景下,《晚入汴水》中的“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反映了崔颢对于即将结束的旅途和即将回归的家乡的复杂情感。他可能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对于刚刚开始的仕途生涯既充满期待又不免有些忧虑。这种情感在诗中的“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对未来的希望。5 U6 r" }8 K" L. V4 m$ Y
      N) N3 H# I3 k. W
    崔颢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自己人生新阶段的反思。他试图在自然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晚入汴水》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崔颢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之间的探索与挣扎。  g  B* G, Z* ~" d+ {2 |5 @

    * v; X7 Z! ]$ S/ O) b- W而《入若耶溪》也是崔颢在游历江南时所作,崔颢在若耶溪(今浙江绍兴)的游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环境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避风港.原文如下:
    . R4 Z' o8 k4 G7 T% N'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p$ t" u# a) r' K
    ; F* @7 {( v+ R5 _! [% j/ U* \首句“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描绘了诗人乘舟在水面上快速前行,仿佛瞬间就到达了如云似林的美景之中。这里的“轻舟”象征着诗人的轻松心情,而“云林境”则暗示了目的地的神秘与美丽。诗人的心情与舟行的速度相呼应,展现了他对江南水乡的向往和对即将到来美景的期待。第二句“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诗人在舟上或坐或起,与鱼鸟为伴,感受着山水倒影在水面上的摇曳。这里的“动摇”不仅描绘了水面的动态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他与自然和谐共处,感受着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句“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诗人在舟行中听到岩中的回声,感受到溪水的宁静。这里的“响自答”和“言弥静”形成了动静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声音与寂静。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声音对话,体验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最后一句“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诗人被周围的美景所吸引,以至于停下船桨,静静地欣赏剩余的风景。这里的“事事令人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敬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愿意放慢脚步,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 R1 G' C4 p! @0 ^! M
    * g+ B9 S' a9 B
    结合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崔颢在《入若耶溪》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对江南水乡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追求。在唐代这个文人仕途多舛的时代,崔颢的这种情感尤为突出,他的诗歌成为了那个时代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崔颢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他个人生活哲学的体现。而且《入若耶溪》这首诗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先祖,南梁王籍的诗作就是一篇很不错的同名五言古诗,还有一句听起来无比耳熟的警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结合这首诗,崔颢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晰了
    0 K8 V- J. Z/ D( X8 u6 f3 l
    9 J: `) R/ j) n/ {6 `4 X其实崔颢同一时期在江南的作品还有《舟行入剡》。这首诗作于崔颢中举后不久,大约在开元十四、十五年,正值他游历江南,乘舟进入剡溪(今浙江嵊州),这是他江南游历的一部分。在这段旅程中,他不仅欣赏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也感受到了当地的文化氛围。
    ; c' ~& c( t5 }4 Z( U6 s) g诗中描绘了舟行剡溪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诗人描述了青山绿水的连绵不绝,秋天的湿润气候,以及山梅和溪橘的自然美景。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当地的文化人物,如谢客和林公,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在这首诗中崔颢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诗中的“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剡溪的壮丽景色,而“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则传达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感受。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感悟。0 O7 ]/ j& C' C  T) ~( X$ W

    " G. ^8 J0 u) |! c  b- T+ ~首句“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以舟行的动态开篇,描绘了诗人从东阳出发,返回剡乡的情景。这里的“鸣棹”和“回舟”不仅描绘了舟行的声音,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第二句“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诗人以连绵的青山和无尽的绿水,表达了对剡溪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里的“行不尽”和“去何长”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无尽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情。第三句“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描述了秋天的气候特征,湿润的地气和傍晚渐凉的江风,这些细节描绘了剡溪的气候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第四句“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诗人观察到山梅如雨般盛开,溪边的橘子尚未经历霜冻,这里的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第五句“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提到了当地的文化人物,谢客和林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这里的“文逾盛”和“未可忘”不仅赞美了他们的文化成就,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最后一句“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剡溪美好风光的惭愧,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里的“流恨”和“阅时芳”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7 L4 Z# x9 C( [* @
    0 K( \) O! Y( a结合诗人当时的心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崔颢在《舟行入剡》中所表达的是对家乡自然美景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仕途上的挫折和个人命运的无常面前,崔颢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寄托。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诗人在人生旅途中寻求心灵归宿的写照。1 T7 Y, r; }$ \0 U- }
    7 j9 V! l) [: _% t) y9 L: K1 P7 M* p* d8 _
    在开元十四、十五年,崔颢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从踌躇满志到仕途失落的心路历程。这一时期的他,虽然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就,但在仕途上却未能如愿以偿。他的经历,特别是举荐樊衡入张说视线后未获回报的挫折,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个人命运的无常。这种心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山水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和气息。
    , N( d. O* X( S8 ]
    ; f: V  f# P2 D《游天竺寺》:
    ) E( P, H  `( M# v2 a) A在这首诗中,崔颢通过对天竺寺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可能是他在仕途挫折后,试图通过诗歌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超脱。诗中的宁静与禅意,反映了他试图在自然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安宁。
    ! m! m0 ]2 i5 Z* d# R, {; O1 K- ]' E
    《舟行入剡》:: L( _$ A1 y, ]/ [+ R9 @
    在《舟行入剡》中,崔颢描绘了舟行剡溪的景象,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诗中的青山绿水和自然美景,以及对当地文化人物的怀念,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中对家乡的深情回顾,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I. P- \' [; L0 U/ \# ?
    3 \! ]; x' f! ]. {' ~《入若耶溪》:
    & o+ d& h$ S7 K( U  _《入若耶溪》则更多地体现了崔颢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旅途的享受。诗中的“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无尽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探索。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中对自然和谐之美的颂歌,以及对旅途中新发现的欣喜。# B2 t. D$ ~# W6 i
    & @+ p5 W# j* T0 S; b2 G; d
    《晚入汴水》:1 P5 z; _0 s) G7 Y
    在《晚入汴水》中,崔颢描绘了归乡途中的景色与心情,对家乡的渴望与乡愁。诗中的“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不仅描绘了汴水河畔的宁静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途的期待。这首诗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挫折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r* Q* ^+ J1 x/ P; x/ }

    2 a' z! l. [* k" b& r& O- q崔颢的这四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在中举后的不同心境。《游天竺寺》和《晚入汴水》反映了他对精神慰藉和归乡的渴望,而《舟行入剡》和《入若耶溪》则更多地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旅途的享受。这些诗作的节奏明快,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崔颢的山水诗,正如他的人生经历一样,充满了变化和转折,既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挫折的深刻反思。这种交错的情绪,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活力又不失深沉,既有隐逸的气息,又不失对生活的热爱。- j% a% ~' B* Q$ n4 ^$ \
    8 `) c- j& l$ g: P2 W9 x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极为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对山水的热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将自然景观视为心灵的寄托,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来寻求灵感,抒发情感。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深刻地融入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崔颢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山水诗作正是这一时代文人精神追求的体现。
    % H" E$ d: G( w. m( w. W0 J7 Z6 k% \) X5 P1 R& l( z9 |
    崔颢的个人经历与他的山水诗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仕途经历,尤其是中举后的挫折,使他更加倾向于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在游历江南的过程中,他亲身体验了各地的山水风光,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山水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他个人情感和心境的抒发,反映了他对仕途挫折的反思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9 U7 ^0 f9 |" g  s
    & G* C3 k. V- `3 L+ D+ E崔颢生活在一个佛教思想盛行的时代,禅宗的影响尤为显著。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了禅宗的哲学思想,如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的追求,以及对“空”与“静”的美学理念。这些思想使得他的山水诗具有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风格。在《游天竺寺》等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崔颢试图通过诗歌来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 E5 K" `; v1 E' l. a# {( ?5 Q! b' Q* W$ K* r
    崔颢的山水诗确实在唐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的禅味和韵味与王维相比,各有千秋。王维被誉为“诗佛”,其诗作中的禅意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然而,崔颢的山水诗同样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
    4 j7 m0 ~4 H( j9 A6 M
    & B2 j5 J, f, F# b崔颢的生活经历虽然复杂,但他的诗歌却能反映出古代文人的典型风格:既有对仕途的执着,也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禅宗思想的追求。他的山水诗,如《游天竺寺》、《舟行入剡》、《入若耶溪》和《晚入汴水》,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 Z6 k) J6 K+ }1 X, J' l# [  b% v3 J
    在崔颢的诗歌世界中,山水诗的雄壮一面在《黄鹤楼》和《题潼关楼》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诗作展现了他对历史沧桑和自然伟力的敬畏。而清新温婉的一面,则在他的山水诗中得到了细腻的描绘,这些作品如同一幅幅精致的水墨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 X+ x: |$ L4 w0 T. t5 c6 l( _2 E% w( t' A; s
    边塞诗、闺体诗和山水诗,这三种不同的诗歌题材,实际上都是崔颢这个综合体的不同侧面。他的边塞诗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闺体诗则反映了他对女性命运的同情,而山水诗则是他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抒发。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崔颢作为唐代大诗人的完整形象,展现了他多面的才华和深邃的文学内涵。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情感丰富的唐代文人形象,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貌。
    4 x0 T  l* @* C7 N6 w  T# z  E) ~4 o; D. u8 {9 u8 M0 s
    总算是把唐诗论情的崔颢系列写完了,本来计划下一个写老乡洛阳才子刘禹锡。但刘诗豪的研究是个显学,实在是卷帙浩繁,不如写点小众的诗人。但从大概的分段来说,初唐的杜审言,盛唐的崔颢,晚唐的罗隐和中唐的元稹都算是覆盖到了。后面就看看自己兴之所至了吧。! D  x' x7 A( i, d( l2 r; _
    7 n4 E  h$ h3 {( N: U* ]
    我新起的诗人是储光羲,已经写了第一篇。回头也找来放在坛子里。& u" f1 T! ?# p, q0 o1 i4 |

    2 _6 @1 V8 p, n* n9 T7 c原文链接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2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老票 + 18 + 2 精彩
    indy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2-23 02:53 , Processed in 0.0367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