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 中国人的“非漂”淘金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1:5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特稿:中国人闯非洲 寻一条淘金路

林展霆


非洲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加上中国与非洲近年来深化政治和经贸合作,许多中资企业因此纷纷布局非洲市场。图为埃塞俄比亚一个露天市集。(路透社)

随着中非近年政治与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中资快速涌入非洲,各项中非合作项目也如火如荼展开,背后是成千上万赴非洲寻找机遇和开拓新生活的企业家和普通民众。这群人当中有二次创业的企业家、欲抢占先机的新兴企业,也有刚大学毕业的00后。面临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就业难的困境,他们在这片新大陆看到了曙光,却也逐渐发现机遇背后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今年3月,32岁的广东人陈昌湛乘搭人生中第一趟班机,目的地是非洲西部小国加纳。告别家人孤身飞去加纳,连英语也不会说,陈昌湛即使不舍和忐忑,却有重任在身:去当地开一家五金店。

为什么要远赴加纳开五金店?陈昌湛告诉《联合早报》,他此前在广东经营近10年的建筑材料生意,日子原本过得不错。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房地产行业萎缩,直接冲击他的业务,去年的业绩“从一年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922万新元)一下子跌到2000多万元”,让他萌生去非洲寻找新商机的念头。

凭着10年来接触非洲外贸积累的一些人脉,陈昌湛选择前往加纳,投资约300万元在首都阿克拉开了一家五金店。店铺宽敞明亮,整齐陈列各类建筑工具和材料,雇用11名员工。


陈昌湛(左二)在非洲加纳开五金店,雇用中国员工和当地员工。(受访者提供)
陈昌湛自豪地说:“我们做的还是比较专业的。”

虽然距离回本还有一段时间,但他对业务前景颇有信心。“我的产品比较有优势,因为是直接对接中国工厂,非洲企业还得由经销商转手,永远没有我们快。”


陈昌湛在加纳的五金店售卖各类建筑工具和器材。(受访者提供)

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放缓并经历结构转变,一些传统行业的发展空间逐渐被压缩,整体就业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此时,中国与非洲的政治和经贸往来日益深化,就为陈昌湛这样的企业家开拓了一条新的出路。

今年9月,三年一度的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高调宣布未来三年向非洲提供3600亿元资金支持,推动政治、经济和卫生等多领域的合作。这些举措在民间掀起新一波“非洲热”,社交媒体上涌现不少诸如 “3600亿的机遇等着你”“非洲遍地黄金”的话题。

目前尚无官方统计赴非洲经商和工作的中国人人数,但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中心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去年同比增长114% 。据受访的在非华商观察,赴非洲的中资企业和民众从去年开始明显增加,有不少是到非洲“二次创业”的中产企业家。

负责带领非洲商务考察团的中商海外高商产业出海平台负责人张海超受访时说,这群企业家曾在中国创业成功,但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结构性转换过程中,他们所属的行业赛道已经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是其中一例。

中商海外高商产业出海平台负责人张海超说,一些企业家在中国赚钱赛道的周期已经走完,还想赚钱,就只能走出去。(受访者提供)
他直言:“他们赚钱赛道的周期已经走完了,还想赚钱,就只能走出去。”

张海超认为,这群企业家的优势在于有成功经验,算是“打过仗的老兵”,能带着资金、技术和团队,换个地方二次创业。

非洲有哪些机会给这群“二次创业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受访时指出,近年来确实有一批中产阶级企业家,不惜把在中国的房产卖了,转而到非洲投资房地产、建工业园。

他说,非洲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任何加工业都有广阔的发展潜能,尤其涉及民生领域的,例如食品加工或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意。

据刘继森观察,当下在非洲拓展市场的中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非洲已有业务、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如今希望加大在非洲的投资;另一类是由于中国市场产能饱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攀升,迫切须要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

身为一名“二次创业者”,在加纳开五金店的陈昌湛就自认有优势。“我们来是碾压当地企业的。我从事这个行业十多年,无论是货源、经营方式或理念,(当地企业)都是比不上的。”

才来七个月,陈昌湛已不排除在加纳落地生根。“这里有挣钱的机会,回国干嘛?其实,这里有钱人也可以过上奢侈的生活。” 他透露,目前五金店每月营业额约70万元,利润比早前在中国时高一些。

追根究底,他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仍感到茫然。他感叹,房地产是带动经济和就业的一大引擎,但现在整个行业形势低迷。“有多少时间等经济复苏?口袋没钱了,拿什么去消费?”

新兴领域企业抢滩非洲市场

除了像陈昌湛这样的传统行业个体商户,赴非洲“淘金”的还有许多新兴领域的企业家。他们摩拳擦掌,希望在新能源、现代农业和医疗卫生等中非合作领域抢占先机。


包括光伏能源在内的新能源业务,是当下许多中资企业在非洲重点布局的领域。(友盛集团提供)

一名负责非洲新能源业务的中国民企项目经理受访时说,公司此前业务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如今这些市场的业务放缓,产能过剩造成库存积累,因此必须开拓新市场。当下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电力短缺,对新能源有迫切需求,与公司的战略方向契合。

光伏能源是他的公司如今着力开拓的业务之一。这名经理指出,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价格在欧美市场竞争力强,在非洲优势更明显,像光伏板业务在非洲许多市场其实已被中资企业垄断。

他如此看待光伏行业在非洲的潜能:“这算是特殊的基础能源行业,电就像食物一样是必需品,中国企业能提供更好的价值。”

包括光伏能源在内的新能源业务,是当下许多中资企业在非洲重点布局的领域。(友盛集团提供)
市场大饼引抢食 在华同行闻香来

非洲虽然机会多,但大饼也很多人抢着分食。在加纳开五金店的陈昌湛就说,他店铺所在的一条街,五公里内有15家五金店,其中六家是中国人开的。他苦笑道:“这是中国人在卷中国人。”  

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他提醒自己尽量不得罪人,毕竟“每个人都有缺货的一天”。至于给加纳企业带来的压力,他说:“没办法,我们也是为了三餐温饱。如果打不过我们,就加入我们吧。”

在东非市场桥头堡肯尼亚,在非洲工作长达18年的电力能源企业友盛集团创始人余洋,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也有切身感受。他受访时说,中国新能源企业很多都“卷出海”来到非洲,这对他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竞争变得激烈,另一方面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挑选空间却更大了。

电力能源企业友盛集团创始人余洋指出,“东南亚也非常卷了、中东和俄罗斯在打仗、欧洲市场也不好入场,就剩下非洲了”。(受访者提供)
他认为,除了中国经济下行推动企业出海,另一关键因素是中美关系紧张,导致新能源产业在美国市场面对越来越高的壁垒。放眼全球,“东南亚也非常卷了、中东和俄罗斯在打仗、欧洲市场也不好入场,就剩下非洲了”。

学者:国内国外情势倒逼 赴非洲中企不出海就出局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看来,当下这一波出海的中企,和早前走出去的一批的最大差别,在于现在的企业有更大的自发性和动力,“国内国外的情势倒逼着它们,不出去就出局”。

所以非洲还有多少“淘金”的机会?中商海外高商产业出海平台负责人张海超认为,竞争其实本来就无所不在,所谓卷的主要还是门槛较低、风险较小的领域,“像是去非洲搞点贸易,或是国内有库存和尾货,即使质量差一点也拿去卖”。

但张海超指出,这样的思维恐怕已经过时,尤其是当一些非洲国家已经开始发展自身的制造生产能力,或是已经充斥大量进口自中国的产品。他举例,东非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中国人在做拖鞋生产,“如果现在还要把中国生产的发泡拖鞋卖过去,显然行不通”。

非洲机会多风险也大

张海超认为,要在非洲取得成功仍有一定门槛。他估计,企业如果在中国已有成熟的技术团队和成功经验,加上以50万美元(65万新元)起步的一定投资能力,那么如果选对赛道,成功率就较高。

以能源行业为例,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突围,还须找到不同的市场定位。余洋指出,他的企业在肯尼亚深耕十多年,相比一些近期出海的中企秉持的“卖货思维”,他专注的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设计、工程施工、售后服务、技术解决等。

“非洲遍地黄金”一说,对受访企业家而言都太过简单化。余洋认为,非洲整体机会还是很多,但风险也大,抛开政治不稳定和社会治安因素,还有所谓市场经济制度中执行和标准的实际落差。“半年一年看不到风险,但三到五年,这些坑你都会遇到。”

电力能源企业友盛集团聘请的员工多数是非洲当地人,图为该公司组织的一场团建活动。(友盛集团提供)
00后就业压力大 为高薪做“非漂”


电力能源企业友盛集团聘请的员工多数是非洲当地人,图为该公司组织的一场团建活动。(友盛集团提供)

今年8月,来自四川的万斌(22岁,化名)毕业后不久,就远赴非洲南部小国赞比亚,加入一家中资采矿业民企。初来乍到,让他感到比较安心的是,和他一起上班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熟悉年轻面孔。

万斌受访时说,公司几个月前到他就读的大学招聘,随后安排集体入职,和他一起飞到赞比亚的几十人,几乎都是大学刚毕业的00后。

主修土木工程系的他说,近年来这个行业前景不佳,找工太难,所以他得知有到非洲工作的机会就接下了。“我在抖音上看到,赞比亚在非洲国家中算稳定的,也有挺多中非合作项目,尤其是和一带一路相关的。”

当然,最吸引他的还是工资待遇。他透露,这份工作年收入可达20万元,平均每月超过1万6000元,是国内同类工作岗位的双倍。

两个月来,万斌在赞比亚的日子过得简单、平淡。他的工作主要是管理负责采矿的当地员工,“偶尔要下井,但只是看而已,不特别辛苦”。让他庆幸的是,公司遵循当地八小时劳动制,没有“996”加班文化,“不像国内那样,领导不走大家就不走”。

他在非洲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工地和宿舍。由于位处基建不佳的矿区,公司实行集体出入制,到了周末,公司安排班车载大家到超市集体购物。休闲方面,驻地宿舍则备有健身房、羽毛球场和卡拉OK等设施。

万斌说,自己对新生活还算满意,最大的抱怨是“网络太差,刷视频半天都刷不出”。

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赴非洲拓展业务,中国国内就业形势又持续严峻,像万斌一样被吸引到非洲打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就有不少在非洲的中国人积极分享打工经验,记录在异国他乡的酸甜苦辣。

同时,中国官方和自媒体也报道年轻人在非洲闯荡的成功案例,像“00后女孩勇闯非洲两年攒50万”“欠债400万的中国淘金客在非洲翻盘” 这样的故事,让非洲在许多年轻人眼中,从贫困的代名词逐渐转变为充满机遇的宝地。

分析:中国制造业出海 应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力

在中商海外高商产业出海平台负责人张海超看来,年轻人出国打工开拓视野是值得鼓励的,他们既然还不具备创业条件,就不妨跟随赴非洲的企业家接受历练,会有不错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然而从企业角度看,他认为中国制造业出海时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派一个中国人到非洲,和我们培养一个当地员工相比,有几十倍的劳动力成本差异” ,因此外派大批员工到非洲的做法未必具可持续性。

至于非洲是否能解中国青年的就业之急,张海超指出,在非洲的中企所能吸纳的中国务工者实际数量毕竟有限,恐怕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从万斌和小红书上年轻人的分享看来,非洲确实是许多中国年轻人攒钱的好地方,但背后显然也伴随不小的牺牲。

中国媒体今年5月报道,一名26岁广西女生赴非洲打工三年,眼看再一年就能存到100万元,却不幸在刚果染上疟疾死亡,她的父母之后只顾向女儿的公司索赔。此事刺痛许多在非洲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也引发外界对“非漂”一族艰苦生活环境的关注。

对在赞比亚打工的万斌而言,非洲不会是终点。他透露,自己与公司签三年合同,之后希望调回中国,毕竟他现在22岁,三年后应该考虑人生大事了。

但他不确定的是,届时中国的就业市场会有多大的改善。“我想到时就业问题即使缓解,也应该不会好很多......我们人口多,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多,一年一年累积下来,求职者人数还是会很多的。”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41020-5070328




====================

这篇很有意思,也使人联想到30年代的上海。

那时欧洲已经很卷,容易做的生意越来越少,还受到美国制造的强大压力,一些欧洲商人开始向中国这个“遍地黄金”的市场进发,引入了很不少制造业、服务业。他们的产品和手艺在本国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都是低端的东西,但也是中国缺门的东西。

现在轮到中国人到非洲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低端制造业外流到非洲,现在还有非洲劳动力成本低的好处,可能很快还是躲不开中国制造的追杀:中国制造正在向自动化、机器人话、AI化转型,成本更低,质量更高,国内的“血汗工厂”生存不下去,到非洲也会有困难。

但在时间差这段时间里,非洲淘金还是躲开国内激烈竞争的。只是出海了,就别想回来。回国退休养老是没问题的,想带着在非洲攒的第一桶金回国重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太小。已经在非洲获得商业成功,意味着经营理念、人脉、供应链都扎根非洲了,尽管枝枝梢梢还连着中国,但和扎根中国还是不同的。

在殖民时代的英国,到印度发了财的人也是一样,只能带着钱回到英国养老,但要再创第二春很少成功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54 收起 理由
qiuwen777 + 10
landlord + 12 谢谢分享
pcb + 4
方恨少 + 12
老票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1-3 14:45
  • 签到天数: 1128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24-10-20 15:37:4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一部分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从利用非洲的自然资源过渡到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了

    我知道有个中国企业,做采矿工程的,规模很是不小
    中国人在欧洲项目所在国的工作签证配额满了,他们就把在赞比亚的优秀本地员工打包送到欧洲项目上
    去欧洲工作的赞比亚员工很自豪,企业也节省了成本,整体效率更是没有受到影响

    这家企业已经开始逐步的员工全球化了,全球各地项目的员工,定期进行轮换交流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46 收起 理由
    qiuwen777 + 10
    常挨揍 + 10
    pcb + 4
    唐家山 + 4
    老票 + 8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23:58:21 | 只看该作者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4-10-20 01:37
    对于一部分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从利用非洲的自然资源过渡到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了

    我知道有个中国企业,做采 ...

    这个太赞了!

    政治正确,钱包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12-1 21:0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地板
    发表于 2024-10-21 09:35:31 | 只看该作者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4-10-20 15:37
    对于一部分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从利用非洲的自然资源过渡到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了

    我知道有个中国企业,做采 ...

    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向外输出是一种必然。这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帝国主义道路,而且在民族普遍觉醒的今天,走帝国主义道路必然垮台。

    对于非洲来说,从自然资源,到人力资源,到资本、市场、产业链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国际设想中没有亚非拉,那是不合格的,结果是必然是对老牌帝国主义乞降。现在看,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是一步好棋。

    我们与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市场开发,逐步从自然资源到人力培养,再到社会建设和市场建设。从阶级论点角度来说,帝国主义控制下的殖民地国家新兴资产阶级是进步力量。在这些区域通过市场和资本手段形成一个亲我们的资产阶级或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等于挖G7的墙角而增加我们的力量。未来这些国家闹起来革命,倒是真有可能拿刀对着我们。

    但这些从生产力角度来说,属于产能输出,赚的钱回国内只能消费了,因为并不带有新的生产力性质。不过,一个非洲14亿,相当于一个中国,东南亚7亿,半个中国,拉美人口6.5亿,半个中国,中东4.7亿,三分之一个中国。按照我们的输出能力,搞到这些国家内部资产阶级开始排斥我们怎么也得30-50年,那就不是我们能够关心的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2 学识 +2 收起 理由
    landlord + 8 给力
    pcb + 4
    老票 + 10 + 2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15:02 , Processed in 0.0362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