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海上花絮(39)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6-23 12:47 编辑

宏村照例收门票。老人、学生半票,小孩、更老的老人免票。门口的人看看我这个老头子,大手一挥,免票。我想跟他说明我还没那么老,想想算了,吃亏是福嘛。

一进村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湖。这是村南端的一个小湖,一条石径穿湖而过,石径上的拱桥和湖岸上的老房子互相映照,很是好看。据说“卧虎藏龙”的开场景就是这里。电影是好久前看的,记不得了。

南湖边上,有一圈石板路,供游人环湖散步。但现在乌泱乌泱坐满了写生的学生。

见过写生的学生,三三两两散座在某一景点附近,一手拿画笔,一手拿画板,比比画画,煞有介事。他们的条件真好,一人一个调色板,几十种颜料铺开了随便用,老外公看到脸都要绿了。他那时是只有几种颜料,自己调色的。

但没有见过这样写生的:几百个学生密密麻麻围坐在湖边,游人根本插不进脚,南湖被写生学生霸景了。

说实在的,这样不好。学生需要外景地写生,但这样一波一波地来(合肥的刚走,聊城的又来了,估计地方上要报备安排,否则撞车就不可收拾了),这里毕竟旅游为主,弄得游人没法旅游了,还是很有影响的。难怪宏村(还有西递、卢村)内很多地方挂上标志:此处不准写生。

写生本来是很风雅的事,弄成“人人喊打”的公害了,多不好。

其实学生们不是对着实景写生。人手一个手机,都对着手机上拍下来的景色在“写生”。这样的写生其实不必坐在宏村,只是坐在宏村更有仪式感、气氛感。

一问,这一批都是合肥皖智高中美术班的。这不是一般高中的美术课,他们算美术专业班吧?以后高考都奔美院去?有那么多美院?嗯,大概还是有的。有那么多美院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嗯,不知道。

第二天早上,村头果然看到乌泱乌泱的写生大军开进宏村,阵仗比扎堆的大妈团、大爷团还要大。那些声音大,占地大,但是才十几号人,是鬼子进村的动静。这些可是几百号人排着队开进来,差不多是德军走凯旋门的阵仗了。

但这也提醒了一件事: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人多势众,还在于工业化培养。

什么事情一到中国,形成规模化培养后,“产量”都是骇人的。

蓝翔那样挖土机、电脑维修已经是旧闻了,抖音、电商、带货培训班也早成雨后春笋,现在绘画也成为后浪。

对于教育,一直有师徒制和学校制的区分。

师徒制是一对一的,最多一对几。师傅对每一个徒弟都了如指掌,全面地沉浸式地按需施教。缺点是学习的方向和深度受到师傅本身的限制较大,教与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习时间较长,任意性较大,一致度较低。师徒的传承关系也使得职业关系和个人关系交织在一起。

学校制相反,老师的资质和敬业很重要,但教材、课程设置、大纲要求确保了进度和质量的一致性,毕业生的质量相对一致,而且师生关系通常不受传承带来的个人关系困扰。最大的好处是“批量生产”,效率高得多。

中国教育有很多地方急需改进,但在批量生产适用人才方面,已经世界领先。现在这个批量生产不仅在于传统的STEM和一般技能方面,也在于各种“非必要”的方面,如美术。

这些美术生未必人人成为达芬奇。但可以想象,在产品、家具、装修、服装、网页、PPT、游戏、动漫等方面的美工人才大量出现,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的设计水平。

既是央美的废纸盒子也是从写生基础开始的。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42 收起 理由
如风如雨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老票 + 14 伙呆了
landlord + 8 伙呆了
johnsonjian + 10
pcb + 4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8 13:23 , Processed in 0.03149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