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要对中国电车挥舞关税大棒了。没办法,这口子不赶紧扎紧,欧洲汽车工业可能要被清场,这是事关就业和税基的大事。
6 }" [! J3 J1 q& l1 R
# D& R, W& b9 N4 T* \# u历史上,中国没少吃欧盟关税大棒的苦头,但是这一次,大棒有点砸不下去。
3 b: X) u, x E7 g# S: u. y- w+ [- Y5 Y# ]' h
关税作为武器,需要做到两点:. J/ j2 y7 Z( }7 S4 e) x- s5 V; i; o
- ]: b4 U- A7 X% g1、打痛对方
! h/ w' F' C7 Y! h% {1 y0 I
, x# P+ ]6 [ s, J' w2 Y+ n2、不打痛自己* K' N9 s$ B% z
1 S! R; }0 P- [9 K打痛是指竞争力。增加关税必然抬高售价,这是抑制进口商品的竞争力的,0 ^; s! T; b* Z2 V
, H4 a5 E8 z2 w2 P. f. o- u
不打痛自己有两个方面。一是这进口商品不是自己的刚需,否则棒子就砸到自己身上了。在这一点上,乘着中国电车在欧洲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现在砸,对消费者的打击还不大。二是对方没有有效的反制手段,否则就成互相伤害,关税大棒成回旋镖了。这一点正是欧盟犹豫的地方。
8 \& g9 c0 O& r8 [8 L; q) H3 q3 G+ ^' t6 i( P! Y6 P, M' y
欧洲也去工业化了,剩下的出口强项包括刚需类和可有可无类,问题是后者的比重越来越大。比如说,法国酒、德国豪华汽车等等。这些出口对于中国来说可有可无,但对于欧洲来说,恰好是利润最丰厚的部分。! r. o6 Y* S; L4 h5 g6 K
+ ^ T3 f+ J5 Y3 [ I, b谁都喜欢少干活、多拿钱。在出口领域,奢侈品就是干这个的。一个LV包、一箱顶级好酒和一辆大众汽车、一垛特种钢到底如何比较价值是学术问题,但对于政府税收来说,这是“我都要”的问题。
1 F0 o9 O1 ~/ s8 r3 X
6 V9 q% Y1 g% L. ~7 D4 M# W4 | O不断有传言说,如果欧盟电车税落地,中国会拿法国酒和德国豪车开刀。理由都不用费心找,直接从欧盟的“对方产能过剩、保护国内企业”条文抄一遍就成。中国也要保护自己的酒业了,中国也要保护自己的豪车工业了(比亚迪仰望、红旗……),还可以把环保拉出来挡子弹。
: @8 i6 x' H* C& P5 N% e/ E H2 f3 Q, [# P0 f1 |% x
法国酒在中国依然是高口碑、高利润产品。德国汽车在中国处境微妙。中低端受到中国电车的强力挤压,“穷得只能开BBA了”越来越不是调侃。高端都是大排量的,更是高利润的。要是中低端因为竞争力不行,而高端收到中国的关税反制,那德国汽车界就该跳楼了。
% M2 U( W" p5 ?4 i/ A6 Q$ U5 M6 q0 e* W6 j
工业明珠没有多少剩下了,“产能过剩”和“保护国内企业”成为大家的理由的话,空客都要紧张了,因为商飞也需要保护啊,而且空客造那么多飞机干什么?岂不产能过剩?换句话说,法国要担心的不仅是酒业,空客可能也在菜单上。* \3 _( b1 X- K; u' i
1 P& H7 d+ y+ _+ e
关税武器的互相伤害当然不会停止于一轮,这里是欧盟更加犯难的地方:下一轮更加不好打。0 ~- a% c; y7 f8 p; j
1 W! n- j4 `. C2 x0 C
中国对欧盟的贸易是有很大出超的。欧盟早就想用关税武器强制平衡贸易,但越来越发现: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欧洲供应链里的刚需了,关税大棒打不下去了。
* \) u; N% R" ~" f" Y3 M* e" `) t1 K. u/ @
曾经有一个时候,关税大棒很好用,那是中国制造还以低端消费品为主的时候,替代性强,中国制造只有用价廉物美硬拼。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吃了不少明枪暗箭,但只有忍着。中国不能丢失欧洲市场。2 P: C4 ~6 j# l, F
' P; v0 q& u D7 {" F) N. @
现在的中国制造在不小程度上离开低端、可替代的消费品,那还在,但在价值上不是大头了,替代不替代中国不在乎。实际上很多东西越南、印度还替代不了,因为中国制造的品种、价格、交货速度、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还是碾压性的,没人比的了。走进Dollar Store,太多奇奇怪怪的小东西依然是中国制造。不复杂,质量只是能用而已,但价格低到令人发指,品种则匪夷所思。要达到这样的设计、生产和物流效率,现在还只有中国人行。
% t7 \ u5 U& w7 ~5 Q1 ^/ o. |& s7 B- V
更高价值的一头在各种制造业中间体。中国由于庞大的国内制造业,衍生出足够喂饱世界的供应链。中国终端产品得益于中国供应链的低价高效,欧美终端产品同样如此。这是更难替代的。欧美在近几年供应链去中国化中一遍一遍痛苦地发现同一个事实:供应链里哪哪都是中国,实在绕不开。不是因为中国垄断,而是因为中国制造实在太香。想想也是,连F-35供应链都做不到完全的去中国化,一般制造业如何可能?样样手搓是可以补得上漏洞的,但谁来买单?
: p }- ~. N' }. V0 A: E) A3 a5 I, j6 h3 g. B5 ?
反过来,欧洲出口中,中国刚需越来越少。这是工业明珠白菜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依然大量进口欧洲产品,但越来越少是因为必须而只能从欧洲买,欧洲提供的只是可替代但质优价廉的产品而已。这是中国关税反击的弹药库。
( D# D7 F) @/ S) V' G: a4 m) E8 J9 Y' t) c: y- I9 t
欧盟在光伏方面试图用关税武器的时候,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欧洲光伏还在巨婴期就被后来居上的中国光伏淹死了。现在中国电车索性先发制人了,但欧洲汽车可是“老到不能死”,绝不能淹死。然后问题是:谁来死?
7 F0 a2 |6 K% l: H. b, P
V( x6 Z2 I6 l3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电车税会形成奇怪的效果:' y+ }* ~4 P Y. R8 O6 F) Q- {
Y! f! b9 `7 V+ D; h: x2 C( K
1、保护了欧洲低端汽车的国内市场
) o3 R3 n( C0 K/ Q1 p! u- j( `) B% o! L" I& g. @
2、打击了欧洲豪车的中国市场(BBAP据说中国市场占30-40%),还会连累酒、奢侈品甚至航空等高利润产业3 D4 J7 z p8 l
5 e& D( _0 v; s( a. r4 O) @6 |3 t
3、对中国的关税反击缺乏后续反击手段5 S! D) C% F) B, o5 h- [
% `# k& _( `3 _2 ]
欧洲(主要是德国)品牌汽车在中国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在欧洲电车不给力、中国遥遥领先的情况下,大众已经向欧洲反向销售中国制造的电车了,雷诺也要和中国合作研制电车。这些算中国电车,还是得到特别豁免?算入中国制造对欧洲公司的损害太大,实际上把他们永远打入落后行列;豁免则是明目张胆的歧视性做法,可能招致中国更大的报复,包括用出口税弥补中国电车的进口关税损失。
( s. v7 A6 P" R8 c+ Z2 n; ~6 B' q' u6 I; |) I- m
中国反击造成欧盟国家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内部撕裂,正是欧盟犹豫不决的原因,但按兵不动又是不可行的。3 I1 j& j: G8 d- f
6 O4 o7 C! U9 m& N& X( w
中国并没有挑起这样的撕裂,中国只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0 M1 V+ c. O& ~) [8 J' V" V9 J
2 d+ l2 ], E! G* G0 I1 l6 z欧盟真正应该做的事好好琢磨怎么实质性提高欧洲的竞争力。总想着割韭菜,把自己吃傻了,然后怪农民太会种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