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海上花絮(9)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1:5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姑和小姑父是在农场认识的。那时上海年轻人要上山下乡,“市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市农”是比“外农”好一点的待遇,毕竟逢年过节还能回家看看。真的到了天南海北的兵团,要回一趟家可是不容易,时间、车票钱都是问题。现在高铁票价一涨就舆论大哗,实际上只差一顿烤串钱;那时回家火车票可是多少时间的工分都不够,要家里贴钱的。上海知青那时去江西、安徽、云南、黑龙江、内蒙、新疆比较多,好像广西、贵州也有,牛LP的姐姐去的就是安徽。

他们的农场在长兴岛,如今江南造船厂造“福建”号的地方。大姑在崇明农场。相距不远,但当年好多年好像也一共“互访”了一次。农场的连队出来,要请连队里的人赶上牛车(真是大水牛拉的车),慢悠悠赶到长途汽车站,然后到渡船站,等班船,才能出岛。我到崇明大姑那里去玩过,也坐过牛车。灰不溜秋的牛屁股好大,在眼前晃来晃去;弯弯的大角很威猛、很好奇,也很害怕。赶车的大姑同学很威风,有《青松岭》里万山大叔的气派。

他们后来回去看过一次,再也不去了。

人是复杂的动物。感情是复杂的事情。听说好多老知青回到当年的地方,尽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需要“考古”才能找到当年的痕迹,但还是禁不住嚎啕大哭。这未必就是悲伤或者愤懑,可能复杂的多。还记得《望乡》里阿崎婆在女记者圭子离开后的嚎啕大哭吗?那是对一生的百感交集,并不是简单的对身世的哀或对这段历史终于有人重视的喜。

知青开始上调的时候,小姑父(那是还在谈朋友)有机会先上调。上调机会的珍贵不用多说。小姑因为大姑刚上调,自己觉得轮不到,就跟小姑父说:我们分手吧,我可能上调不了,不能耽误你。小姑父竟然回答说:那我留下来陪你。这是比什么金戒指都管用的定情信物。

后来小姑也获得上调,两人一起回到上海(其实长兴岛也是上海,但那时好像只有中山环路内的市区才是上海,徐家汇、五角场、曹家渡这些就是上海的边缘,漕河泾到徐家汇都说“到上海去”),很快结婚生子,安居乐业。

小姑父人极好,急人所急,甚至人家还没急,他先急了。但脾气暴躁,容易被误解。连他老妈都受不了他。他老妈常和小姑说:“这几十年,你怎么受得了他!我都受不了!”

其实小姑父对老妈很好。老妈去世了,很想她。枇杷熟了,他知道老妈爱吃枇杷,那天早上买了最好的枇杷,到玉佛寺老妈的灵位前放上七颗,寄托哀思。

只要超过表面的脾气,真能看到他真是个特别善良的人。家里人有时也受不了他脾气的时候,我奶奶就常告诫大家这话,要看到他的真好人。奶奶是个奇人,真正的大家闺秀,不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明察世事、谙熟人情。对了,她真是名校毕业呢,20年代上海中学毕业的。上中在那时就是名校,那时上中毕业的含金量可能不比如今985低吧?

小姑和小姑父正好相反。她性子特别温和,永远细声慢语,但和小姑父好像《美女与野兽》一样,小姑父吹胡子瞪眼发飙起来,小姑拔高声音,小姑父就立刻就乖了。但小姑在外从来不会跟人急眼,买个菜都会被人拉住唠嗑,半天回不了家,都不能想象她和人吵架的样子。

婚姻真是奇妙的东西,上帝好像都是搭配好的。人来搭配真是不行。

小姑和小姑父早都退休了,儿子的家走路也才5分钟,孙女上初中了,每天接送上下课,晚饭吃好回家做功课。儿子、儿媳都在小姑这里吃晚饭,然后回家。

儿子在浦东工作,每天上下班要来回近百公里,好远,到家常常7点半之后了。他是党员干部,样样要以身作则,疫情的时候就在办公室安营扎寨一个多月没回家,挺辛苦。平时也从不休假,一年只有清明节扫墓会休假。倒也不是那么积极上进,责任心重,不干愧对职责。这点像小姑,小姑父当年工作上倒是没有这么顶真。

儿子业余爱好做模型,从小就喜欢自己搭模型,这次做了一个二战德军88毫米炮在断壁残垣中平射的场景,还有好几个德国兵。有拿“铁拳”火箭筒的,有拿MP40冲锋枪的,还有一个看不懂,穿着伞兵迷彩,拿的不像毛瑟98,带弹匣,还短,但又不是FG42,没看懂这是什么,但肯定是有依据的,或许是短毛瑟?

他还做了“大和”号战列舰,自己做底座,设计和制作海浪什么的。还有一堆“长门”号、“加贺”号什么的,还没有拆包。还做好好多超跑模型。

很好、很治愈的爱好,也是很需要耐心和细致的爱好。

人需要有点爱好。以攒钱和数钱作为唯一爱好,其实挺悲催的。

不过小姑夫妇俩和儿子一家的关系有点紧张。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习惯和想法,老一辈情不自禁想要指点和介入,这就造成矛盾了。

小姑是特别爱干净的人,家里一丝不苟不说,被子叠得四四方方只有解放军兵哥哥能比。儿子就随性随意很多,老妈自然是一百个看不惯。小姑原来不会做饭,但这么多年下来,厨艺很精湛了,反正我在她那里总是吃个肚儿圆。但孩子不仅挑食,家里还不沾烟火气,反正下楼就有无穷多的选择,不想下楼就点外卖,老妈又看不惯了,“哪有家的样子”。儿子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堆满了模型,这又不像家的样子了。

儿子大了,管不动了,只有眼不见为净。但这种放手不是出于尊重差别,而是出于无可奈何,关系怎么能不磕磕绊绊。儿子很懂事,但不愿意为了父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日子是要按着自己舒服的方式过才好。

哎,特别善良的人也有烦恼。我在旁边都提他们烦恼。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70 学识 +2 收起 理由
方恨少 + 12
landlord + 12 谢谢分享
johnsonjian + 10 谢谢分享
pcb + 4
常挨揍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530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2024-5-25 19:35:45 | 只看该作者
    晨兄这篇娓娓道来,很有烟火气,读起来相当舒服     


    有当年上海电影《大桥下面》的气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昨天 14:02
  • 签到天数: 1956 天

    [LV.Master]无

    板凳
    发表于 2024-5-25 21:08:25 | 只看该作者
    俺0X年买车后也试探过俺爹,去不去当年的五七干校,答复不去。
    其实就在隔壁湘阴县。
    看起来是被逼着去的,没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24-5-25 22:42:15 | 只看该作者
    我当年在北京顺义县(现在叫顺义区了)插队。一直想回去看看,但一直没有成行。当年熟悉的老农肯定都不在了。当时年轻的现在也都是老人了,我在那只待了一年时间就赶上高考走了,也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我。再年轻的人就更没印象了。从百度卫星地图上看,村子的大体形状还在,但房屋街道都旧貌换新颜了,再回去不知还能找回多少当年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近乡情更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7:21:03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追风 发表于 2024-5-25 08:42
    我当年在北京顺义县(现在叫顺义区了)插队。一直想回去看看,但一直没有成行。当年熟悉的老农肯定都不在了 ...

    我几次想到当年包皮蛋的地方去看看,但实在不可能了,周围拆迁不说,现在直接就是高架和下面的大马路。

    当年的中学小学也尸骨无存了。

    当年开河的地方现在应该是商厦,但地标统统没有了,所以也不确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24-6-10 09:56:40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看不懂,穿着伞兵迷彩,拿的不像毛瑟98,带弹匣,还短,但又不是FG42,没看懂这是什么,但肯定是有依据的,或许是短毛瑟?

    G43半自动步枪O(∩_∩)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4 20:29 , Processed in 0.0365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