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个帖子里有河友抱怨目前国内大学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的问题,为了从根源上回答这个问题,我对目前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态做一个总结,参照的是双一流(985/211)高校的现状。我分析的是教师工作状态和精力分配方式,因此虽然与教师的行政级别、职称相关,但不需要严格对标。
3 K2 i& I+ y2 y" L/ `% E6 ] N7 F( p 在当前的高校教师中,根据主要工作方式掌握资源多少、收入高低可以分为如下三个生态位:4 C+ v4 Y, O) ~0 v) ~: @: v
4 f; y4 p6 ^, j
第一等级: 资源置换型* v9 Q0 U3 ~* U' y
大行政领导(校长院长)、大学术团队带头人,个人负责的团队直接控制的老师超过10个 。此类人基本不做科研、教学,专职管理、专门从事权力-科研资源的交换,特别是与外部的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企业或其他高校进行资源交换。这类人在大学里地位最高、学术头衔一大堆、掌握大量资源比如招研究生数量、实验室面积、职称评审投票权,因此年实际收入都在上百万到几百万,或者掌握有依托学校开的科技公司股份(公司董事长通常是他们已毕业的学生),这种公司如果上了市大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股份都价值上亿(如果该领导是院士则股份价值上十亿)。这些人当然基本不教学,但是每年的教学任务都能超额完成,还承担一堆教学的学科建设项目。当然工作都是下面的老师给干的,比如领导跟青年教师合上一门课,然后领导开学讲第一次课, 以后的课都是年轻老师讲,最后教学工作量两人平分。: Q: P- q6 ~2 d Q
(放在古代就是财主)
& X6 R! ^0 \0 \- M
/ d( D2 z$ X* i7 T第二等级:科研教学与资源置换并重型
4 S |8 a# l& H; B9 F/ K, V这类人主要是有学术追求的小团队负责人、部分正教授,手下有1至4、5个不等的老师或博士后,通常他们一半时间做管理和交易,另一半时间亲自抓科研和教学。既然能维持一个小团队,说明他们都形成了稳定且较大的项目来源,资源不太多但也足够用。这类人做教学跟第一类人类似都是跟手下年轻老师合教的,但是自己有学术追求习惯对部分工作亲力亲为,且手下人少,通常教学还能认真一些。这类人年入50-100万没问题,如果小团队成果能产品化卖出去则百万以上也有可能。
; A9 ]* `" s- p; v, b t/ c: Z(对应古代富农)
1 M- |0 F9 d4 _7 [; a+ r, ]1 K
4 v9 v) j }- R+ `2 ?第三等级:纯科研教学型0 L* N- x9 u6 U
这类人包括几乎全部讲师和大部分副教授,也包含极少数完全不会或不愿做利益交换的教授。他们无资源交换,只能全靠自己的时间劳动,给第1、2类人打工或单干。然而靠自己劳动的话,教学越多、收入越低,因为学校给的工资中对应课时费的部分远低于市场给同专业同学历的人,同等劳动时间用于教学的经济收入回报远低于用于科研项目或校外兼职。比如学校统计每课时给的课时费是150-300元/小时,而给企业做培训或顾问,电子类副教授的市场价是2500元/小时,人工智能类副教授则高达4000-5000/小时。因此这类人越努力教学,会发现自己的处境越艰难,最后收入低、科研成果少、评职称困难,日渐边缘化。$ m( Z# q1 @* e; R& d
(对应古代贫农)
M3 c2 S/ ?2 t
; I5 `/ D" g' h, \* s 因此,在现有高校资源分配制度下,搞好教学只是一个教师完成任务的及格项,符合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对于教师获取更多资源发展的作用非常小,因此再怎么口头宣传搞好教学重要也是无济于事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