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14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3086 天 [LV.Master]无
|
卷入漩涡的联想,用两句话来说明:
3 D3 V% p, W; ]4 l; z+ ^联想自己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 g9 i u' h( k- R4 L很多对联想深恶痛绝的网民:联想都不要想
2 h) E% {& u$ H8 M4 k9 X" _& J- C% C9 ?. f/ h
我今天说的联想故事,是当年科学院试图做的一件事:将计算所与联想集团合并,计算所成为联想下面的研究院。
7 E6 u1 y$ h$ C# X8 A ]这件事的背景是国家对科研的投入长期踟蹰不前,而物价又快速上升,造成科研投入实际是不断下降。所以,有个阶段科技人员自嘲:科学的春天来了,科技人员的冬天不远了。7 {5 ~# P8 s `( g
联想本身就是这个背景下,柳传志带领计算所部分科技人员走出计算所,走上中关村成长的。后来做大联想后,柳传志又回计算所任所长。不过他在所长任上时间不长,当时一届应该是四年,他好象没任满一届。我个人琢磨,或许他觉得当所长不如在联想干得更痛快。谁来接柳传志的班?科学院领导可能从年轻化、防止近亲繁殖等因素出发,选择了哈工大出身,刚进入计算所任副所长,时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的高文院士接手。( U t7 s" l6 k* i' Z
科学院当时的思路可能是:国家科技投入不足,又鼓励科技促进产业的发展,技术类研究所与行内顶尖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研究所也能发展壮大。5 `" j6 b$ v/ D) B7 n7 L* @
除了计算所外,我知道的另一个例子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当时的设想是自动化所与首钢集团合并。$ r9 P- O# |( k
作为一个外来户,优点是你没有屁股,可以更好地从整体来策划这件事;但不是本所成长的所长,就没有一点根基,对研究所体系和科研秉性等了解得不透彻。譬如一个研究所从研究特征来看分成三块:基础研究,如计算机体系结构;关键技术攻关,如CPU与存储的高速连接;应用研究,研制特定的计算机或系统。当时的联想,虽然已经是国内最好的计算机公司之一了,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实力也不至于到现在可以花很多钱在基础研究及与自己关联不大的关键技术上。更何况他的立足是贸工技,技术还不在优先位置上。- U4 o/ s# t* q+ j
因此,据说计算所大部分科技人员是反对这样的合并,除了研究所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差很大外,更重要的一点,当时社保还是以单位为基础的,中科院计算所是国家事业单位,退休工资国家包了。而联想是企业机制,虽然当时相当红火,但花无百日红,万一联想走岔了,这可能满盘皆输。在2005年前后,我听了一个故事,说包头一个军工企业的总工,其夫人字都认不全,通过关系塞进包头哪个区的环卫局做个勤杂员,结果总工按企业退休,夫人按事业编退休,总工退休工资不到2000元,夫人比他高1千多元,这从哪儿讲道理去?/ J B: ]6 O1 y0 ~1 ]5 w
后来计算所这事越闹越大,还集体去院部反映情况,联想据说也不好说什么,袖手旁观。听给我讲故事的朋友讲,高文院士焦头烂额,最后当了一年多一点的所长,转到北大信息学院去了。出来收拾局面的是本所的李国杰院士,李国杰院士作为国内计算机界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一直到2011年才退出所长,干了12年,快70岁了。后来的曙光、龙芯都是在李院士的培养指导下成长的。
, a* p, m* f4 ]1 n联想与计算所这事没成,这种自家兄弟合伙的事不成,别的研究所要与更远的企业合伙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 R5 h9 l6 @* [+ M/ o如果成了的话,后来能形成1+1=2,甚至1+1>2的效果否?我相信爱坛大多数人不会同意,柳传志当过所长,在所长任上没有特别的业绩,他出任所长可能科学院本身就有联想与计算所紧密结合的意图。
- v8 g: d0 O, u6 c2 N" m
8 v; Q: [% C A3 r/ C+ E. w写不动了,联想的故事到此吧,在下面抽时间补两段,一是科学院如何翻身的,二是我看联想,我可是表扬联想的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