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7-13 03:21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筑基  
 | 
故乡在喀什 发表于 2020-11-16 09:33 
: Y' V  b/ G, V0 |后来卫青在赵信城烧了的不是粮草吗?  
0 _8 B% B, w: v有奶和肉不假,但是粮食也是必须的。 " E& d  \' D1 J& G' O! f/ u0 z 
匈奴也是人。 ...  
- W! ~& U/ m9 v, q, x9 u- z1 _你这是为辨而辨,对现实议题没有太大的帮助。可以理解你想构建这样的历史范式:中国政权自从两千多年前进入中亚以来,就在当地乃至更大的范围之内拥有采取任何行动的自由,一如英国自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以来,就拥有采取任何行动的自由一样。* S+ p+ _" t3 K" S6 \. h: A, i 
 
/ G: a( R% j( B7 T  y& N但是,现实的考量中,历史分叉口的意义有多大?在文章中提出这个考量,更多的是一种诡辩的策略,如果读者跟随你的考量,那么就接受了上述的历史范式。但读者没有义务接受,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有足够的智慧看出其中的逻辑问题。 
. C: R+ f3 X" O) S  P/ w  Q5 } 
& r+ U- U6 K( ]& ~2 \: {0 u6 C在这两个帖子里,都有不少的争议,可以看到,这里并不太像另一个你发言的网站,读者拥有较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读者,不是你坚持“匈奴人也吃粮”就能引导到你所期望的思维范式上。 
6 n! v- U# M# A- t5 z: S* V, C3 a/ N- S  Z0 i1 M9 U+ \& \. K  R 
可以看出,你对新疆的周边情况,特别是历史和边贸情况,有相当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并不能为你的大战略构想背书。如果别人对你的了解程度有所质疑,会被解读为对你的大战略的质疑。与其这样,不如单纯地依据现实来谈大战略,虽然单薄,但不至于两线作战,为辨而辨。 
# r  g, |* c+ L1 C6 w 
. a; O# M4 p; `" P6 _2 o# a- R- \2 w# p# u至于具体的匈奴吃粮问题,有现成的大量考古学论文。比较大的共识是:匈奴以肉奶为主,以粮为辅,而且粮食主要是本地生产,但从蒙古草原的大量考古证据看,生产者、耕作技术、耕作工具乃至种子(以小米为主),都指向中原地区。这也是匈奴大量掠夺北方农业人口的一个动因,他们需要适合生长期短,耐寒耐储,无需加工的粮食,这正是小米的优势所在。同样,你所理解的南亚粮道,至少在考古意义上并不具备普遍意义。 
9 K9 m, m" d- v8 d. s9 o3 u- B' n. l& l2 w/ u( W0 g 
匈奴当然是人,从史料和考古资料都能看出,他们和东胡相当接近,在冒顿灭东胡之后,建立了相当稳定的部落共同体,说明他们有相当强的共通性。而东胡的主要活动地区,就在红山文化的发源地赤峰。农民和牧民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红山到东胡再到匈奴,粮食自古就在那里,只是因为气候的变迁,产量变化,导致农民被牧民取代。 
- z- h- q8 ]+ v# t9 X 
2 l5 Q: [6 F& P' T考古学证据越来越支持游牧族群的农业族群起源说,即游牧族群并非直接由渔猎族群演化,而是农业定居族群衍生的结果,可以是流窜荒野,也可以是通过接触习得。而且游牧族群高度依赖附近农业民族的经济体系,形成事实上的农牧共生体。游牧族群为农业族群带来远方其他农业族群的成果,自身则在定居化之后,被流动性更高的其他游牧族群取代,而且进一步摧毁丧失免疫能力的定居族群,完成草原的新陈代谢。反而是缺少游牧民族冲击的农业族群之间,往往缺乏交流的动因,人口技术交流都非常缓慢,从作物和技术,都呈现强烈的本地化自主演变倾向,这从定居民族的方言变迁中可以得到佐证。反观突厥语和阿拉伯语,远距离的互通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和印度丘陵地带距离相近的方言。可以说,匈奴-东胡-华夏,可以归为东北亚-东亚共同体。而蒙古到新疆和中亚地带,又可以视为东北亚-中亚共同体。  F& h, d/ `$ k' b 
 
7 J: z0 Q: b  i: E  s2 P3 `( u你试图构建的则是一个东北亚-中亚-南亚共同体,而且是比东北亚-东亚共同体更紧密的存在。那么,当东北亚地区在向东亚发展受挫的时候,依据历史上的互动模式,可以看到的是匈奴南侵,但这并没有实现。实际上,无论是西辽,还是瓦剌,都没有在尚未整合中亚的情况下,成功越过开伯尔山口。即便是成吉思汗和后续的察合台诸汗,以历史上草原民族的巅峰状态,也在印度屡次遭受惨败。只有在中亚地区长期整合的波斯-突厥混合体,以及突厥化了的蒙古族群,才成功地进入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2 I. T/ L0 V8 z- v+ { 
 
0 ?1 `3 [5 o; b4 {* U; b如果你还想要反例的话,后汉书 班梁列传关于永元二年(90年)的班超对月氏(贵霜)作战就是最明确的证据。班超经略西域,是为了斩断匈奴的右臂,而且匈奴也频繁出没南疆地区,说明这里对匈奴的价值。月氏七万人来袭,班超认为葱岭难以逾越,月氏必然断粮,于是拦截月氏往龟兹的求援分队,致使月氏副王谢被迫投降。当时的贵霜,占据自七河以南,从阿富汗直至恒河流域的广大地盘,七万人跨越葱岭进入南疆,应该已经考虑到可以从龟兹获得足够的补给,那么匈奴也可以从南疆获得相当的补给,而不必舍近求远。屯田汉军在中亚能够长期存在,本身也说明这里就能够提供相当的粮食。0 X) ]  }7 S& Y% Z 
 
4 X: D5 {0 r) u/ ?就此打住,不再说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