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4-8 10:45 |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
王愿坚的《歌声》——红色短篇小说之王作品之一读后2 Z$ }' S" l% [$ X+ ]
: z- N# _' G6 V; a; d w" O2 `2 Q
先说句题外话,还有多少人在课文之外看过这个当年号称红色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品?除了七根火柴等入选课本的作品之外,大约这个作家已经在新媒体时代的记忆中渐渐被人遗忘。但是,相比于最近上映而又炒的火热的那部电影,也许此人这些个笔调清寒,立意简单的短篇小说更容易催泪。如果我能来挑选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我是绝对不会去选那部电影的……
0 l9 a, q8 U* ]6 b* f4 z( H( x; ^" J Y9 r- s- E: f, `, b4 ~
王愿坚的这篇小说相当冷僻,也就是一万来字的篇幅。和他入选课本的《七根火柴》、《三人行》的普及度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后来帮人改编的剧本《闪闪的红星》了。王愿坚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集中在红军期间,没有记错的话,这篇名为《歌声》的小说是他描写抗战和抗联背景的唯一一篇作品。其实比起来王愿坚写长征的小说,这篇的基调更昏暗,但是却也更深邃。七根火柴也好,三人行也好,至少都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拼搏基础。作为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抗击日军讨伐队的抗联来说,绝望也许是一个经常要面对的情况。别说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屁股后面还跟着死追不放的装备精良的敌人;就算是整个抗联的军事态势看起来也是没有前途的。最后也的确是这样的,抗联残存的小股部队无奈的退入了苏联境内。" u% X6 v& O6 p' [# L ], `
5 a6 a! V, M4 R+ T z! i回到这篇小说,其实背景和故事都很简单。三个被追的疲惫不堪的抗联战士。人人带伤,步步难行,而且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这个背景,其实也是抗联大背景的映射。而小说中提到的东满地区,其实也是抗联出没最为频繁也最为艰苦的地方。从“九一八”开始,东满的抗联活动就一直没有熄灭。而且,随着形势的恶化,东满地区长时间没有中央联系,甚至需要通过苏联取得联系。在决策上迟缓,在战略上没有形成一致的对策。但是东满地区又因为毗邻朝鲜、苏联边境,所以非常重要。后来接替杨靖宇指挥的抗联二号人物,也是吉林我党的第一任省委书记魏拯民就是东满地区的重要领导。小说之中点出来的1935年深秋十月,其实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时间点——当时的东满、南满的抗联已经完全的失去了中央联系……+ ~3 Z6 [- n; O0 X, D
! V3 a6 p7 C+ X+ c( x
这样的背景之下,王愿坚的这篇小说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一部身处绝境的孤军,三个为了掩护大部队行动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还可能的战士,一块从918开始就被国民政府抛弃的白山黑水……+ k9 L/ a/ ^5 n- E
4 I- Y+ N: M4 d
如此的场面,足以堪比四行仓库那所谓的八百战士吧。没有坚固仓库里亮眼的德械精锐,没有所谓冷漠的十里洋场。只有一个拿了临时党证的老董,一个多处挂彩的赵班长和一个稚嫩的身负国仇家恨的孩子小孙;在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之中合唱国际歌,等着敌人摸上来便准备同归于尽。这个几乎也是整个小说的唯一场面,对于王愿坚来说,这也是他的典型手法。一个场景加上简单的人物,投射出来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意义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枯燥而且落了俗套,似乎是中学生作文的水平。但是以王愿坚的手段,不管是七根火柴还是这篇歌声,都写出了不同寻常、波澜壮阔史诗感。
& F1 N3 K7 ~! _
& b) p( v' ~0 ]+ F历史是由小人物写成的,这是传统贵族史观的叙说模式。在无产阶级史观中,写就历史的小人物就是人民5 K" T0 ] ?* ~$ J* k+ O
。虽然那部电影也是从一个看似传奇的被俘红军战士小湖北写起的,但是和这部歌声的描述比起来;国军那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玄幻个人英雄主义表现显得极为虚假。倒是这篇小说中的那个通讯员小孙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催泪。其实当年的东满抗联主力有很多朝鲜抗日武装,别说什么国际主义战士,仅仅就是已经做了亡国奴的小战士和正在成为亡国奴的东北人,这二者团结一心、相互之间不离不弃的革命意志,就足以让这篇小说的主题升华。远胜于拿了无数二战的煽情桥段糊弄人的电影编剧。
, b* c3 q! s4 ^$ k% t# H( q0 c7 }! s- ^, n, |. ~9 [9 Q. A4 R
两只部队的首长,在王德泰和谢晋元战将这一层没有问题,都是优秀的民族战士。但是在统军人物上,以亿万光年之一瞬的速度转进的飞将军和仅凭遗体就感动了敌我双方的杨靖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大约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是在十里洋场不夜城边的四行仓库也显得那么黑暗,在东北的寒冷长夜之中瑟缩的那三人围成的小小营地却显得无比光明。4 q; [1 c A& o$ p4 T2 j
: v- U; o T5 s2 Q4 E$ T- ]% n6 V
这篇小说之中的另外一个关键桥段,其实也很有史诗感,尤其是在现在看来。在苏联的边境,未来的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就仿佛仙境一般在眼前展开。而三个濒临绝境的抗联战士在渴慕的看着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希望。信仰的实现与当前的绝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努力观望苏联生活场景的同时,由于小孙不慎压断了树枝;结果引来了日伪军的包围收紧。梦想照进现实,但是现实却又因为梦想而变得更加糟糕。这种极有味道的桥段与那部电影中堆砌的靠国军英雄主义来发动群众的场景相比判若云泥。) Q" s; A& ?+ U% V* \% u
: S! L0 J; Z8 D2 B
《歌声》中最后的结局,三个战士准备慨然赴死,已经拉开了手榴弹的拉环。但是远处那来自边境之外的苏联的歌声重新鼓起了他们战斗的勇气。那首歌也很简单,就是那个无产阶级们听到便热血沸腾的《国际歌》。按理来说,这样的桥段显得过于仓促,主角们的思想变化显得扁平而且突兀。但是在王愿坚的笔下,通过之前对于场景的描写和对于背景的交代。这样的结局几乎是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哪怕三个人鼓起勇气在这样的绝境之中也难以幸运突围。但是在国际歌的歌声背景中充满勇气战斗的抗联战士绝对比那部电影中仿照硫磺岛竖旗而杜撰出来的桥段悲壮的多。. U2 H% q; S `
* }) r- v, l. x1 s! V; ]还是回到王愿坚本身吧。王愿坚的作品其实都颇有嚼头。细细考究的话,王的每一篇短篇小说的每一个闲笔都是颇有意味的精致产物。甚至某些场景的设计还与党史的某些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作品是值得仔细琢磨的。表面上看起来平凡稚嫩的布局谋篇,却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不得不说,这似乎也是我党的一个常规路线。平凡之中蕴蓄的伟大,往往才是最动人的。所以红色短篇小说之王名副其实。
Z5 {& O( \. v- o( F1 s7 l8 S# k
) W$ r: F1 W' ^1 \当然这也是第一篇,也因此强烈推荐王愿坚的作品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