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特種部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21:5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邱世卿

突破行動 Breaching Operations (這是一篇長文,請自行斟酌閱讀)

特種部隊

我們現在經常可以從媒體或電影創作中看到或聽到"特種部隊"(special force)這個名詞,腦海裡自然就會浮現出一群身穿迷彩服,身材魁梧,體魄強健,神出鬼沒臉部塗得也跟鬼一樣的精銳部隊,拿著各式先進武器縱橫沙場,以一當十,以十敵百。這其中最富盛名的當然是美國的海豹部隊,各國也都會以自己國家擁有一支精銳的特種部隊作為國家武力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媒體上特種部隊的戰力這麼強大,那麼為什麼國家不多擴建幾支這樣的部隊,一旦發生戰爭或衝突時,指揮官只要派出去不就戰無不勝了嗎? 即便維持一支特種部隊的單位成本可能比一般軍事單位高出許多,看在以一敵十的戰力上,特種部隊是不是還比較划算?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現代特種部隊所負擔的任務,主要是來自其"特種"二個字。特種,概念上自然對應的反義就是一般、正規、與常規。

也許特種部隊所使用的武器或編裝與一般常態軍隊不同,成員的挑選標準也可能與常規不同,所接受的任務也與正規軍事任務不同,他們就像是瑞士刀一般,從偵察到滲透,從反恐到敵後作戰都可以靠自己之力完成。特種部隊經常會隨著威脅的變化,任務也會有所變化,不管宣傳或公關上所呈現的形象為何,其本質上依循的仍是使用手上的武力或火力,消滅並解除威脅的指導原則。

特種部隊的戰力是來自於其指揮官對於戰場的洞察能力,而不是電影導演對於戰爭的想像力。

離開特定的戰場,全世界所有的特種部隊都只是一支輕裝步兵單位,不管是叫做三角洲還是五角洲,他們一但遇到正規裝甲步兵或是坦克,別說對抗,唯一的選擇就只能跑,而且越快越好。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人類戰爭的歷史就會發現,現在我們對於戰爭或是戰略,甚至是戰術的運用與發展,除了核武器之外,都有依循某些演進的過程。而這些過程則反映著當時人類的科技文明,指揮官的認知與素養,也形塑出當下人們在戰爭中的樣貌。

在戰場上,只有比較有效率的殺人,跟比較沒有效率的殺人二種區別。

現代"特種部隊"的概念並不是某個人從天而降的奇想,而是歷經人類最殘酷的試煉,與其他戰術一樣,在戰爭的鮮血與死亡中不斷演化。

要理解"特種部隊",我們首先必須回到人類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

指揮官的掙扎

1914年,塞爾維亞剛在俄羅斯沙皇的支持下,結束第二次巴爾幹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使得塞爾維亞人得以兼併巴爾幹半島上科索沃地區以及馬其頓共和國,這對於塞爾維亞人來說,半島上僅剩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這個塞爾維亞人居住的地區控制在奧匈帝國手上。日漸高昇的民族情緒,牽扯著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地區激進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他們對奧匈帝國從不滿日益升高成為仇恨,在塞爾維亞價值下,許多塞爾維亞年輕人加入地下組織,他們打算用他們的塞爾維亞價值淹沒整個巴爾幹半島。

1914年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的國慶日,儘管幕僚們提醒此行並不安全,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仍執意視察局勢不穩的奧匈帝國屬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他們將造訪首都塞拉耶佛並且以這樣的姿態張顯奧匈帝國對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管治權。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皇儲夫婦在這天於敞篷車中遭到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

因為這起事件,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並列出令塞爾維亞很難滿足的嚴苛條件。

儘管塞爾維亞已經表示,除了兩條違反憲法及影響主權的條款外,將無條件接受奧匈帝國的其他要求。然而,奧匈帝國基於復仇仍執意開戰,在得到德國的支持後,於一個月後也就是1914年7月28日,大軍跨越邊境開始進攻塞爾維亞,而這起事件也就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導火線。

隨著戰爭持續進行,被戰火捲入的歐洲國家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間擴大到了德國與俄國,最終英國與法國也加入戰局,甚至到了各個殖民地。

絕對不要相信裙帶關係,因為當人類愚蠢時,就算整個歐洲各國的皇室都是親戚一家人也沒用,網內互打...免費。

從規模到到橫跨的區域,這是人類第一場有實質意義的世界戰爭,也是各國軍隊所面對的第一場人類工業2.0版的自動化殺戮機器。

凡爾登危機

1916年2月21日,為了解決西線停滯膠著的戰況,德國皇太子親率21萬德軍,向法國巴黎東部的凡爾登發起一項大規模的奇襲行動,順利的摧毀了凡爾登周遭的防禦力量,由於凡爾登是巴黎東部的門戶,一旦凡爾登失守,德軍向西前進巴黎就再無任何阻礙,因此法國動員了全國所有的力量,希望在凡爾登阻擋住德軍的攻勢。危急存亡之際,為了削弱德軍在凡爾登對法軍的壓力,法國政府只能請求同盟的英國與俄國,希望二國能儘快從西部與東部戰線對德軍發起一場新的攻勢,藉由同時在俄國在東方與英國在西方戰線的新攻勢能避免德軍全力輾壓凡爾登,解除法國戰敗的危機。

儘管如此,凡爾登慘烈的戰況依舊消耗了大量的法國士兵,而凡爾登戰役也贏得了凡爾登絞肉機的外號。

大批法國與德國年輕的士兵,在凡爾登外無名的戰壕中死去。

1916年6月24日,為了減輕法軍在凡爾登的壓力,英軍於是發動著名的索姆河攻勢,而稍早於英軍,俄國則提前20天在1916年6月4日在東線發動布魯西洛夫攻勢(Brusilov Offensive)。

索姆河攻勢與布魯西洛夫攻勢這二場戰役,都各自對未來的戰爭走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並不僅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也影響後來人類所有戰爭的進行方式。英國在索姆河一役中,在德軍壕溝防禦體系與機槍火網的阻絕下,僅第一天英軍就損失57,000人,而到了戰役結束時,包含法軍總共計傷亡794,000人,而戰線最遠的推進距離不過5—12公里,此役的傷亡也導致了英國不得不開始考慮將坦克這種新武器運用於戰場上。

傷亡這麼多,獲得卻這麼少。

英國在索姆河的戰役討論的人比較多,但布魯西洛夫攻勢就比較少人注意,然而它對於人類戰爭方式所帶來的影響卻不亞於英軍在索姆河的攻勢,更是我們一開始所提"特種部隊"這個概念的起源,也是"特種部隊"的雛形第一次在戰爭中被實際驗證。

布魯西洛夫攻勢是以俄國西南方戰線的司令,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命名。當時布魯西洛夫攻勢的目標很明確,尋求一個東部戰線的突破口,並徹底壓垮奧匈帝國防線。

自從俄國參戰後,由於低估機槍與火炮在戰場上的殺傷力與過時的戰術,對於大多數俄軍指揮官而言,他們痛苦的體認到,過往俄軍戰術中依賴密集散兵線推進與騎兵衝鋒撕裂防線的作戰方式,在遭遇機槍陣地交織的火網前無異是自殺。而當時俄軍步兵所採取的攻擊戰術依然是以步槍火力組成密集的攻擊隊形,多波次連續衝擊敵方陣地,但是敵方密集的炮火只是讓這些前進的步兵被釘在戰場上各自尋求掩蔽,他們通常會在前進不久後就開始承受大量的火砲射擊,最終往往隊形全亂而且寸步不能移動,當攻擊前進時無法組織有效的火力就意味著死亡,而且是一整群人的死亡。

在受阻的戰線上深挖戰壕並採取守勢,這是不得不的選擇,敵我雙方二軍戰線膠著的情形比比皆是,西線是如此,東線也不例外,就算將軍們在圖紙上設計出一套完美的運動戰,但實際上沒有任何部隊能在戰場上機動,大家都在挖壕溝。

隨著兵員的大量傷亡以及戰爭的消耗,這使得俄國內部產生非常劇烈的矛盾,各地都出現反沙皇的示威而且越演越烈,沙皇尼古拉二世眼看情況如果繼續下去,如果不能快速取得勝利,俄國內部恐怕得面對一場革命,那麼對於直接承擔沙皇的壓力,俄國西南方面軍司令(下轄4個集團軍)的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並沒有第二種選擇。

布魯西洛夫很謹慎的挑選奧匈軍位於加里西亞的一段長約400公里的防線作為攻擊的目標,他希望在這麼長的正面上,全面對奧匈軍的防線施加一定的壓力,然後尋找防禦最薄弱的地方大膽施行突破。

突破(Breaching Operations)是指揮官在戰場上所有的戰鬥行動中,最困難的一種操作。

最新版本的美國陸軍野戰操典FM 3-34.2,在前言中這樣寫到:

Breaching operations are conducted to allow maneuver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obstacles. Obstacle breaching is the employment of a combination of tactics and techniques to advance an attacking force to the far side of an obstacle that is covered by fire. It is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difficult combat task a force can encounter.

"突破行動是一種克服敵人阻絕的戰術操作。突破的過程中,必須在距離敵人障礙一段距離外,結合適合的戰術與技術編組,佈署足夠攻擊與推進的力量,這些負責推進以及破壞障礙的編組,必須以火力加以掩護。一場突破行動,是單一部隊在一場持續的戰鬥中,所必須執行的任務裡最困難的一種戰術行動。"

布魯西洛夫選擇的不是一個單一個別點的突破,他是對一個他所選擇的敵方防線,同時進行一場多點突破,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機會撕開奧匈帝國由戰壕、鐵絲網以及機槍火網組成的防線。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布魯西洛夫挑選他轄下的部隊中,身體素質比較好,教育程度較高,戰場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兵,臨時組成一支被命名為"突擊部隊"的任務編組。

由於"突擊部隊"的編制較小,放棄所有輜重僅攜帶爆破筒、手榴彈與輕裝的武器使得他們也不用像傳統的步兵單位,需要完整的後勤編制隨同作戰,所以他們在攻擊發起之前,能靈活的潛伏至敵方防線的前100碼(91米)之內,如果地形與植被合適,有些突擊隊更能接近至75碼(69米)。

由於"突擊部隊"必須負擔整個戰鬥中攻堅與突破的任務,這也是現在所有特種部隊都必須學習爆破這項技巧的由來。

為了配合這種全新的極限運動戰,布魯西洛夫觀察到大型且持久的火砲彈幕,雖然能對敵方防線上的工事造成破壞,但是對於掩蔽的敵人殺傷有限,而且火炮過度破壞的地形並不利"突擊部隊"快速推進。

因此布魯西洛夫也重新訂定了砲兵火力支援的方式,與當時主流以密集重型火砲反覆轟炸敵方前線,以求削弱防禦的做法不同,布魯西洛夫要求支援砲兵們進行短而精確的火炮彈幕射擊,目標往往不是一整片地區,而聚焦在"突擊部隊"即將實施突破的敵方防線上,重要火力點與指揮所 - 以短促但猛烈的火炮集中射擊來達成奇襲的效果。

這種由布魯西洛夫創造出來的突破戰術,實際運用後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光是第二天便已突破奧匈帝國第四軍的防線深入達75公里,僅僅用了四天,俄軍便於6月8日奪取了當時奧匈軍的指揮部陸斯克。奧匈司令約瑟夫·斐迪南大公僅僅能在俄軍進城前緊急撤出,足以證明俄軍推進速度之快。而從攻勢發起直到奧匈軍全面崩潰為止,俄軍俘虜了近200,000名戰俘,迫使整個戰線多達150萬人的奧匈帝國部隊後撤。

這種結合精準的運用砲兵以及挑選"突擊部隊"突破的作戰方式,雖然當時的許多其他俄國將領也對戰果感到震撼,不過大多傾向於認為這是布魯西洛夫的臨機之作與奇襲所產生的效果,因為整個作戰方式暴露出一個極大的缺點 - 後勤支援很難跟上推進的速度,事實上整個布魯西洛夫攻勢也的確因為擴張太快,後勤跟不上而不得不停止攻勢。

通常一項創新的思維,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於周邊守舊的力量,布魯西洛夫也不例外,而且他沒有機會再次證明自己,因為即使一場大勝也不能挽回沙皇的命運,俄國終於爆發革命。

雖然當時俄國將領普遍無法接受這種違背當時大陸軍作戰準則的戰術,也不認為可以做為一種具備參考價值的戰術,但是德國參謀本部的幕僚們,卻憑藉著優秀的參謀作業與洞察力,總結了這種全新的作戰方式,為德國未來的滲透戰術 (亦稱作胡提爾戰術,是以策畫者奧斯卡·馮·胡提爾將軍命名)奠定了戰術基礎,未來反而由德國將胡提爾戰術應用於西線的作戰上。

1917年10月,由於俄國爆發革命,德軍在東線的壓力大減,不需要與俄國作戰下,德軍得以抽調大批東線的軍隊回到西線作戰,再加上美國已經對德國宣戰,雖然美國的軍隊尚未抵達歐洲,魯登道夫與興登堡意識到,德軍必須在美國挾壓倒性的物資和人力優勢進駐歐陸前,以一場勝利徹底擊敗西線的協約聯軍以取得未來和談的籌碼,這將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的機會。

Kaiserschlacht 魯登道夫攻勢

在參考1916年布魯西洛夫於加里西亞對奧匈帝國的戰術後,奧斯卡·馮·胡提爾針對原來戰術上的缺點做了一系列改良,首先他策畫一支由各部隊挑選出來的精英所組成,一個可以用來執行艱難的突破任務,這支輕步兵單位就是被稱為暴風突擊隊(Stormtrooper)的"突擊部隊"德國改進版。

也就是現代特種部隊的前身。

奧斯卡·馮·胡提爾將整個突破作戰的戰術與執行程序系統化,並且調整當時以連為基本戰鬥單位的做法。暴風突擊隊在訓練時是以一個輕步兵班作為戰鬥單位,他們被要求突破後要快速的滲透到敵方防線後方,因此被允許繞過敵方防線上加固的工事或堅強反抗的據點,他們在進行滲透時是以敵方的通訊以及指揮所作為戰術目標,因此胡提爾戰術在現代陸軍戰術上也被稱為滲透戰術。

為了協助暴風突擊隊完成任務,首先是突擊班因應清除戰壕的任務,必需依據所分配的情況彈性配置各式武器,一個突擊班可能從工兵鏟、手榴彈、MP18衝鋒槍到P08手槍都有,而部分則包含火焰噴射器與使用彈鼓裝填的MG-15機槍。

此外依據布魯西洛夫運用砲兵的經驗,為了避免嚴重破壞地形阻礙突擊兵推進,砲兵中校格奧爾格·布呂歇穆爾(Georg Bruchmüller)也研發了新式的「砲兵華爾茲」(Feuerwalze)的戰術。「砲兵華爾茲」將一次砲兵的火力支援任務,進一步細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短而急促的對敵方通訊與指揮部發動急射、然後目標往後方移動,摧毀敵方的砲兵陣地,最後則是攻擊敵方前線的步兵部隊,壓制敵方反擊的火力。

這種三步式的精準火炮射擊方式很像是華爾茲的舞步,因此就被命名為「砲兵華爾茲」。

在魯登道夫攻勢的初期,這種新型態的突破戰術在英軍防線上撕開了許多缺口,僅僅攻勢發動第一天結束,英軍就已陣亡將近20,000人,並有35,000人負傷,而德軍已能突破英國第5軍團的數個前線據點,第二天英國第5軍團便只能全線撤退,但是已經太晚了,位於左翼的英國第3軍團,也只能被迫撤退以免被德軍從側翼包圍。

滲透戰術帶來的快速成功也恰好是這個戰術最大的缺點。

或許是幾年來雙方在西線戰爭轉為壕溝陣地戰後的慣性,運用新戰術撕開英軍防線的速度超乎魯登道夫的預期,因此第一時間整個德軍並沒有正確應用突擊部隊的後續戰術,他缺乏配合此新型戰術的連貫戰略,因此有許多突破口完成後,德軍並沒有趁機繼續深入,而是等在突擊兵撕開的缺口上,或是將大量的兵力浪費在清掃與鞏固陣地上,而沒有好好維持推進的動能。

在後方部隊跟不上,而且缺乏後方火炮支援以及補給的突擊兵很快的後繼無力,這些突擊兵幾乎是當時德軍的全部精銳,純粹以人的體力承擔突破作戰又無法休息下,突擊隊無可避免的高傷亡率直接造成德軍整體戰力無可彌補的損失。

贏了戰術,卻輸掉戰略。

儘管德軍的滲透戰術非常成功,但最終魯登道夫與興登堡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戰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還是以投降結束。

戰爭結束後,凡爾賽合約限制了德國整體國力的發展,不僅僅是控制德國戰後海軍造艦與空軍的航空發展外,合約更是層層限制德國,使其沒有重新建立一支大陸型陸軍的機會。也是這樣的環境下,一些才華洋溢的德軍將領們從過往的經驗總結出一些屬於德國的慘痛經驗,他們不再受到傳統陸軍戰術與戰略的制約,因為德國戰後根本沒有一個完整建制的陸軍,在這些優秀的將領中,部分年輕的軍官依據自己參與魯登道夫攻勢的經驗,歸納出滲透戰術的優點與缺點,從而發展出更全面而且完整的新一代滲透戰術。未來這個戰術將會以完全不同的形態重新出現,並且擊潰歐洲所有的軍隊,他將會有一個閃電一般的名字 -閃擊戰。

而那些大膽且勇敢的突破戰術,也將會由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的軍人傳承,成為現在各國特種部隊的典範。

特種部隊的價值,是在其任務執行的彈性與特性上,而不是大熱天全付武裝表演體能戰技,每次我看到電視上這些硬漢門必需劈磚頭翻跟斗,就會讓我想到今天寫的這些歷史故事,也會想到特種部隊最大的悲哀,就是被指揮官當成功夫雜耍團對待。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喜欢 + 8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21:5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 13:17 , Processed in 0.0313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