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0-5-4 23:44:14
|
只看该作者
文化人伪造古书并不稀奇
. L* G0 M( K: o+ X5 e# L( e( J6 f+ ?& O5 r" F7 N. L! U J
例如《古文尚书》。这本书原来出自孔子旧宅。原书是否为真不知。但现在通行本的《古文尚书》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伪造案。在唐代甚至被当作标准教材,刻成石经,成为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伪造这本《古文尚书》都是文化人。0 s* ?3 P; S/ A
6 R/ h$ p- X3 y; }) k这本书在历史上被多次伪造。有些造的水平低,当时就被拆穿了。例如汉朝张霸将《尚书》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传》、《尚书序》作为首尾,共计一百零二篇,史称《百二篇尚书》。但是文意浅陋,汉成帝命人用宫中所藏的《尚书》版本校对,发现根本合不拢。( k# @9 g, L5 \0 q6 Q+ H5 p+ B
: _/ G* A& r/ T5 q9 D5 R h
到东晋汉代官方所藏的《尚书》由于多年战乱而丧失。豫章郡守梅赜又献上尚书经文58篇,自称传自于失传多时的孔安国《古文尚书》,包含《今文尚书》33篇外(原29篇被拆为33篇),又多了25篇《古文尚书》的篇目,并带有传说由孔安国所作之《传》(故此版本后来被称作《伪孔传尚书》)。# n3 v/ W( Y6 {- n! H
0 b& u& i8 X' i8 B这部书的原版也没留存下来。现在的《尚书》是唐代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所收录的版本。
P, c" Z `# X+ O: n O: G( |
1 h- z$ n m0 K9 u那么文化人伪造古书有什么动机? O& q8 K6 p+ [: T& h
9 U, {" R5 O0 n7 S# P% n3 Q
在古代,一个眼前的好处就是可以立马当官。例如献《百二篇尚书》的张霸就被朝廷征辟。另一个好处则是可以树立自己学派的权威性。例如孔壁版《古文尚书》出现后,汉朝的学者就出现各种注释家,树立自己的学术流派。! h' ]( x) I3 a) `- N: z: |2 ?2 N% J
. E; g. M/ E7 ]& _( J: ~1 C9 H
而《尚书》今、古两派的争论在清朝达到高峰。双方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儒。这时候主要是名声,为了荣誉而战了。# O9 {8 Y+ t, z! u: O7 s& Y
3 G! d, U4 I; {这场战斗到现在也没结束。虽然在清朝和民国大争论后,主流意见基本是认为《古文尚书》为伪造,但反对意见也始终存在。0 m4 i# m" B U+ i! D
" ?' X3 w7 \, z. W/ i
那么要终结这种争论,最有力的证据自然是在汉朝以前的文献了。当然,这只是猜测,诸位随便看看就好。1 v4 z0 d' N5 g+ v b, K% j# N
! e. W0 Y. ?8 D- u9 V5 q5 g
另外,社科院这种地方现在实在是个清水衙门。而考古这行当,说起来真的很尴尬。该研究的,能研究的基本都已经被前人道尽了。田野考古还得看机会,国家正规机关并不是盗墓贼,不能随便乱挖先人的坟墓。如果没有什么重大发现,重大课题,又怎么去申请各种经费,又怎么发各种论文呢?
1 y- x+ G. P0 u9 h1 z0 l7 b A; ~2 j+ d, B" J
至于造假,这并不需要全体造假。就以浙大简为例。造假如此明显,居然还是当作正式研究成果出版了。学术界只是“保持沉默”而已。而一旦有个看上去很靠谱的东西出现,学术界当然要一拥而上了。
% j) Z; [4 u0 S) B" S2 f* k5 ^: v6 v) n5 q Z' I/ B
而各种专家看走眼的情况也是不少。尤其是在没有看到全本,只是一部分的情况下。等看到全本了,发现不对了,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往下研究了。否则岂不是多年名声毁于一旦,以后谁找他们做顾问,怎么教学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