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百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0:0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瘟疫之後的世界

1920年3月,西班牙大流感忽然之間銷聲匿跡,只留下一片狼藉。

當年,英國的保險公司賠付額是前一年7倍,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比往年減少了12年。

倖存的人們抬起頭,打量瘟疫過後的世界。

當時,孟菲斯的火車已找不到司機來開,田納西州煤炭開採量只有過往一半,全美商店銷售額僅剩三分之一,破產的人滿大街都是。

但是,就像森林大火替小樹苗帶來空間...

勞動力短缺的時代,活著的人紛紛提出漲薪要求。

流感死亡率越高的城市,薪水增長也越快。

而且,活在當下的想法,催生報復性消費。

人們大量購買汽車、收音機、洗衣機和股票,不惜動用以前根本不敢想的信用貸款。

與死神擦肩而過後,「為自己而活」的想法,支配了接下來10年的西方世界。

1920年,美國發電量比前一年增長了3倍,電話線穿越整個北美,每3戶人家就有一台收音機,住宅屋頂布滿天線。

1922年,一年間,美國廣播電台從28家激增到570家,收音機中最常見的話是:
「努力奮鬥,享受當下」。

因勞動力不足,女孩們剪短長髮,脫下緊身束胸,穿上直筒裙,走入職場之中。

她們經濟獨立,艷抹濃妝,流連於爵士酒吧,成為享樂主義最忠實追捧者。

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精神的小說,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

書中女主角的原型,就是那個放浪時代的典型。

她說「我曾吻過幾千人,還準備再吻幾千人」。

「1918的流感」不是禁忌詞彙,只是遺忘詞彙。

它在大英百科中只有一個簡短的詞條,倖存的人們選擇了刻意遺忘。

經歷這一切的作家、演員全部緘口不言。

他們寧可描述兩次世界大戰的恐怖,也不曾一次提及這場流感。

電影《午夜巴黎》的時間線是1922年,電影中卻絲毫不見流感的痕跡。

流光溢彩的金色年代,底色其實是抗拒式的遺忘。

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記錄下了20年代的柏林:
「到處都是青年人佔上風。」

「在人行道邊的咖啡館,在華麗的酒吧,在萊茵河的汽船或煙霧騰騰的藝術家工作室。」

「你與青年人一起,通宵達旦,無休無止地談論生活。」

「流感過後的10年,沈默過悲傷過恐懼過的人們,縱情享樂,無度揮霍。」

那是,美國的咆哮時代....

那是,法國的瘋狂年月....

那是,瘟疫過後的世界。

★推薦好書:https://bit.ly/2XpGhzj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0:0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4 03:45 , Processed in 0.02759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