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从曾国藩到马克思 – 漫谈晚清外交家容闳的社会关系 补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6-18 09:56 编辑
6 f+ ]# A2 }- A$ [. j! f
' q7 z8 m/ B; M% v7 |
% p! z% F/ _' T/ T5 Y黄季良的作品,似乎预示了主人未来的命运
- O/ r+ s' O! r! {$ l# }6 K5 x1 K% ? | Z, _
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西洋油画,技法略可讲究,笔触仍显不足,若在今天的画廊中,未必能卖出好价钱。然而,画面中这条汪洋中的船,让我想起了很多。
* T4 r# [$ v0 i
5 U6 s6 S' I( z O5 ? v% c那是几年以前,曾经写过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劳工在法国生活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当时的一张图片,那上面,也有一只船。
0 Q( I# M- }: a7 r+ J! j$ P3 ~$ w2 h% ?# G, b7 c2 `# N' X3 T
% Z$ G. a* W- j; s/ W
我在注解中写道:“这是一幅中国劳工在欧洲的老照片,拍摄它的记者称这张照片为《玩具船和它的制作者》。这肯定是一个对东方一无所知的记者。看着那张憨厚和善的面孔,和那小小的帆船,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明白,这个作品的名字只能叫‘回家’。”
* ?- S5 ?( p1 a7 P; X. R
) y3 k+ F. B1 c6 K把这两张图放在一起,是有原因的。
' c5 w- D! @0 O+ R' o* `* e
1 ]! {+ L8 n A. F3 v因为那幅油画的作者,也是一个客居异乡的中国人。
5 T M4 F3 v" n6 ^# g% p( a# F R9 y8 M5 i9 r2 T
这个作者,名叫黄季良,1874年,作为第三批留美学童在容闳的安排下从广东前往美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这是个酷爱绘画的学生,他很快学会了用西洋技法表现艺术的手段。这幅汪洋中的船,便是当时他在美国展出的作品,当时深受好评。: Z( |9 c7 \: V$ v
& ?5 r' F/ W0 z/ l2 @十年以后,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画了一生最后一幅画。那是他的自画像,画像上的黄季良身穿浅黄色大清官服,脚蹬皂靴,腰佩战刀。/ b& U, C n% O4 _( ]
8 Z% a- u- `' n4 K6 w, g0 \
7 Q' t( ]1 m, s Q黄季良,福建水师扬武号巡洋舰见习军官 (1861-1884)* z+ C2 h6 C9 P0 O% r( n4 f, X
3 s. O& p7 ]* i5 ]( h$ R
7月27日,他把自己这张画像和在美国的留念相册,毕业证书和一封信寄给了远在番禺的老父,信中写道:“男季良百拜叩禀父亲大人膝下:男自幼生母见背,旋即随侍父亲远客江南,未尝刻离膝下,迨稍长,应选游学,远适异国,近奉上谕,调回中国,旋派来闽,又从军于扬武兵船,不能一日承颜养志,负罪实深…… 望父亲大人勿以男为念,惟兵事究不可测,男既受朝廷豢养之恩,自当勉尽致身之义,犹记父亲与男之信,嘱以移孝作忠,能为忠臣即是孝子等语。男亦知以身报国不可游移胆畏,但念二十五年罔极之恩未报,于万一有令人呜咽不忍言者,男日来无刻不思亲,想亲思男愈切也。爰将平日绘成之貌,寄呈父亲见之,如男常侍膝前矣。”5 a; H. i+ G- v! v# W' U+ t
/ q [" Z+ q; n+ I这是一封绝命书,书信背后,是一个爱好艺术的中国军官战死不归的决心。
; C5 f, l2 j E0 Y; P4 {
; N6 |) o( [+ o9 ^* C1 q1 A2 Q0 J26天后,法舰在马尾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中国舰队旗舰扬武号巡洋舰奋勇反击,壮烈战沉,黄季良与舰同难。+ l/ |* ~7 `# E3 X% z& W
: L& N& ]' K1 ^! K1 i- I那一天,与他同时战死在马江海战中的留美同学,还有薛有福,杨兆楠和邝咏钟。# U6 \4 f& S; Y2 y. m2 ]& @
$ M2 i5 p! v% e" a; E, a# @2 S$ \
2 E! ^ J% E; p黄季良们埋骨的地方
( M3 g4 e" n; W' y' t/ x3 S战死马江的黄季良,有一个哥哥叫作黄仲良,当年就寄宿在容闳后来的妻子玛丽家中,也让玛丽对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有了最初的了解。; L5 ^0 ^( D: ~( A% i
+ [* b X# ~2 N7 ^4 ~& z. ?% R十年以后,牙山海战中,济远舰大副沈寿昌第一个战死,敌人的炮弹打碎了他的头颅,鲜血和脑浆四溅,其下颌挂在传声筒上。他是甲午战争中阵亡的第一个留美幼童。几分钟之后,二副黄祖莲亦战死,这是第二个……
% K$ x0 l& N4 y8 M. H' Y$ O, x4 j& M# K7 I5 ]. d3 X4 q5 `0 F# U2 R- ^) R; a/ h
黄海大战中,致远舰大副陈金揆伴随舰长邓世昌猛冲敌阵,不幸军舰沉没,他和轮机舱所有官兵全部殉难,而直到致远舰沉没,露出水面的螺旋桨仍在转动!. }* }/ s1 I7 t' T7 c+ ]6 u/ K# k% A
/ r% r* D) N+ ?% {$ x* `陈金揆也是留美幼童。: I4 J% i3 y3 k" q. @/ y
# k' u& l j- C, u3 c也许,容闳会忘掉那些熟识的权贵,但我想他绝不会忘记这些孩子们。. W }! X& \ R" O9 r% i2 b
+ k/ L6 Z1 r. { g1 a) S) G9 F容闳一生的事业,应该就是寄托在这些留美幼童们身上的一个教育强国的梦想了。容闳是中国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在他的推动下,从1872年到1875年,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作为官费留学生前往美国求学,希望他们学习西洋技术后,能够促进那个东方老大帝国的复兴。这会让我们想起那支风噪一时的健力宝足球队,当用巨款送那些寄托了无数人希望的孩子们到巴西学球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这些孩子们,居然要靠自己钓鱼来满足发育期对营养的需要……
3 J: t+ ?* n# _; d% p* ?# [
3 z- m1 q3 F; k% U* R容闳的学生们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待遇。我们可以相信,容闳尽了他的全部心力,来为故国培养一批有用的人才。这些孩子们几乎全部出身寒门,其中的许多人却能够顺利地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他们的学识足以自傲,因为在他们中间,有后来的铁路泰斗詹天佑,国务总理唐绍仪,蔡廷干,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
' V1 B9 R6 B( `3 ?! ~9 ^# j% s# Y! W9 \1 r! _; I
当然,还有战死沙场的黄季良和陈金揆他们。
0 c( L3 y7 {* Q, z) s
, c1 M' b. c* T n# V0 k) G
$ _- f0 Q: i+ u$ d+ M
他们是容闳的子弟,更是容闳的孩子们。如果把他们算作容闳的社会关系,容闳的社会关系将可以铺遍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可以想象,容闳曾经对他们能够改变中国,寄予怎样的希望。
4 H& C4 S8 c% G& {4 e2 E8 P$ G6 ^: V8 a5 G, }) R# @
而他们的留学,却是被终止的,原因是孩子们开始剪掉辫子,开始了对个人自由,权利,民主的追求,他们开始和美国的女孩子约会,并参加各种划艇等体育运动。于是,保守派的官员们认为他们必将是洋奴,不可能再忠于自己的国家。于是,不等他们毕业,便急急将其召回。回国的幼童们,受到几乎等同于监禁的处分,又以最低的身份被发送到各处“效力”。为孩子们争取留下来完成学业奔走呼号的容闳也从此一蹶不振,身体渐渐衰颓,在避难山过起了半隐士的生活,只偶然为革命党做些努力,而这种努力,显然是和他曾经创造的留学奇迹不能相比的。/ X) T+ k; v7 X
) g7 [( ~/ a6 Z! }' K事实上,从后来的情况看,几乎每一个留美幼童,都可以在后来的历史上找到他们的事迹,他们在各个行业,或有名或无名,但同样努力地服务于这个国家。他们中死于国事的比例,远远高于那些自奉道统的官员们的子弟。
4 O) C4 a8 b" c1 {! f
2 @ ]' |) a$ Z/ |( T7 S原定十五年的留学计划,仅仅九年就无疾而终,直到终于我们又认识到留学的意义,开始派人出去,而拖着辫子的人们,最终也会把它剪掉 – 我们总是这样不断地付出着学费。! e7 A# p) h" b% F$ S+ R
* G$ S# R1 `7 {2 n, @$ B
只是,再也没有一个容闳能够组织起如此庞大而又高效的留学工程了。留美幼童,终成绝唱。容闳,作为一个真正旁观了这个国家半个世纪兴衰的独特人物,也成绝唱。* r3 { _9 u2 }
3 K- \- Z V' f) ?
/ [% h( G" t' ^+ w0 \5 n- j我知道,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写容闳了, ^! t) n% S# ?0 e/ ~
! E7 `+ c1 @3 p( o) U0 A
写容闳,写这些留学的幼童们的故事,其实并不是贪图它的传奇,只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让我感到一个古老民族的脉搏。这个民族尽管苦难深重,但即便在最为艰涩的时刻,也从没有停下过前进的脚步。我们把一重重磨难视作上天的考验,只知顽强地向前跋涉,一代,又一代。
! G& ?" V+ w4 v/ b/ k& k9 \
7 V: X/ y! }$ O2 @* Z8 y1 q- i, p. R一个民族如此,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 Q$ Y2 @# a9 ]% b 6 J& i' V1 b0 h: m3 Z7 N
-- 萨苏,2012年6月17日于日本伊丹8 h. F! ^" v! p/ y( R& F
[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