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2 X( t' Q3 {% O- o# b( [% I% Y9 p0 ?% V9 i2 z& G" z0 e
“东印度公司作为贸易机构,对国家和人民做出很大贡献,因此可以享受垄断特权,使得股东红利不断增长。东印度公司涉足领土扩张以后,其特权和角色就必须得到修正,因为公司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背道而驰。”( D$ w% Z- J# l* o- |9 s' m
# w' e1 R+ F" M( m5 S' D" }! k8 D
--- 亚当·斯密《国富论》8 F$ ], D4 v5 F% ]6 K, Y, u
& k x: p5 i3 ~( f V; Q
3 Y: y m. H C$ i3 K I; E1 p
1757年6月12日,罗伯特·克莱夫(Robert Clive)率军从加尔各答启程北上,向孟加拉首府穆尔希达巴德进军。次日清晨,克莱夫遣使向孟加拉总督西拉杰递交一封措辞强硬的信件,其效果等同于宣战书。18日英军攻克卡迪瓦要塞,掳获大批粮草。克莱夫在此停留等候,原先约定前来会师的印度盟友米尔·贾法尔却踪影全无。克莱夫的印度买办很快带来消息,贾法尔的造反密谋泄露,已经被迫臣服孟加拉总督,两人把酒言欢,和好如初。
- B9 }. r6 \, b2 E! ~$ _
. E! K% L& [: V, |8 e. A1 W2 x次日印度洋季风来临,顿时大雨倾盆整日不停,周边旷野一片泽国。英军的营地被洪水淹没,官兵不得不躲进要塞避雨。克莱夫也如同被豪雨浇了个透心凉,情绪低落,犹豫不决。
' l2 ` E4 s/ | % Z" U+ A9 J. G* M# I
这场旨在推翻西拉杰政权的军事行动由克莱夫倡导,整个计划由克莱夫组织筹措。皇家海军东印度舰队司令华生(Charles Waston)中将是地区军事长官,他向克莱夫提供人力物力,但对此次行动缺乏信心,拒绝承担领导责任。东印度公司的加尔各答理事会胆小怕事,也丝毫不能指望。克莱夫不但需要策划错综复杂的密谋,安排长途奔袭的后勤补给,还要费心思消除加尔各答理事会的种种疑虑。克莱夫坚信此次行动将为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带来巨大利益,这个强烈的使命感支撑着他克服艰难险阻,向目标步步逼近。
. w$ `: g1 P2 |$ j9 ^ , R0 r- _! f1 G7 I1 d
克莱夫在卡迪瓦要塞面临一个艰难抉择。没有米尔·贾法尔的援军,克莱夫将带领麾下的三千英印官兵,去对抗西拉杰的五万大军。如果继续北进,一场敌众我寡的决战将不可避免,倘若战役失败,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将受到致命打击;如果就此撤回加尔各答,不但前功尽弃,整个孟加拉都将看到英国的虚张声势和外强中干,东印度公司在此地将永无宁日。进退之间还有一个选择,即驻守卡迪瓦要塞见机行事,继续外交攻势,争取当地豪强的支持。这个选择貌似稳妥,实际将主动权拱手相让,绝非取胜之道。
( }+ L% `3 t# [! {7 q8 e4 [* E! }
) t. {/ L2 B" c/ |; l9 v克莱夫素以大胆果决著称,此刻却破天荒地游移不决。或许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无比艰巨,开始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困扰多年的忧郁症突然发作,使他心中充满焦虑和不安。6月21日,克莱夫召开军事会议,就何去何从的问题诉诸投票表决。克莱夫违反常规,率先投票赞成驻守卡迪瓦要塞。随后十二名军官投票赞成留驻,七名军官投票赞成北进。达成决议以后,克莱夫宣布散会,然后独自走出门外,在树荫里席地而坐,陷入沉思,为时一个钟头。
" ?: J8 s8 t, l# y' i
) b% @/ V: r* E z% z& N9 }1 \在这决定历史的一个小时里,没人知道克莱夫想了些什么。或许他的思绪回到了十年前的卡纳提克战争,法国军官帕拉迪斯和德布西以区区数百人的欧洲军队屡次击败印度大军,而法国总督杜普利几乎实现了帝国梦想。这场斗争将决定印度帝国的最终归属,完全值得孤注一掷,全力一搏。克莱夫从树荫底下起身时,萦绕心头的恐惧和疑虑一扫而空。他再次召集所有军官,当场宣布次日启程,北上求战。
: K+ D o1 x% q) m+ `- f- Z; ? / ]: f6 Z1 b0 b0 R3 M# p5 C2 R
6月22日,克莱夫率军北进。大雨依然倾盆而下,道路泥泞,洪水泛滥,克莱夫的官兵时常在齐腰深的水中行进,想方设法确保火药不至受潮。经过十五英里的艰难跋涉,英印部队次日凌晨一点抵达普拉西平原,克莱夫将指挥部设在河边的一座猎人小屋里。英印官兵在一个长方形的芒果果园里安营扎寨时,北面传来隆隆战鼓声,昭示着敌军的迫近。克莱夫临危不乱,部署外围警戒哨兵,下令士兵躺下休息养精蓄锐,而军官们整夜忙碌做最后的准备战斗。
. D! \" q' I- X& ~ U - c, x6 ?/ v0 C
次日清晨大雨停歇,克莱夫登上屋顶观察敌情。孟加拉王公西拉杰的大军照例大张旗鼓排兵布阵,35,000步兵组成一条三英里长的新月形阵线,从英印阵地的正前方一直延伸到右侧。步兵阵列的两侧和后面是18,000骑兵,其中包括数千铁甲骑兵,打磨锃亮的头盔反射朝阳,闪烁耀眼光芒。步兵阵列前面是50门重炮,按照惯例大炮和弹药都架设在离地六英尺高的六轮炮台上,每个炮台由40头牛拖拽前进,景象甚为壮观。在孟加拉大军阵列的右翼,法国炮兵上尉圣弗雷指挥6门火炮,在河边的两个水塘附近设立阵地,直接威胁到克莱夫的指挥部。$ @6 e: U& }3 R
) L3 `, H( v) L2 b克莱夫将部队沿着果园北侧和东侧的土围部署一个倒置的L形阵线,以对抗孟加拉大军的新月形阵线。英印官兵依托土围修筑阵地,并挖开一个个缺口以架设火炮。克莱夫打算先采取守势,利用果园的有利地形抵挡敌人的进攻。待到夜幕降临,鏖战一天的孟加拉军队被疲劳和鸦片征服,再领兵发动夜袭。$ V/ O, k9 H R3 O1 B
4 J" y3 S l: v! ]& P0 b早上八点,法军大炮率先开火,决定印度命运的普拉西战役拉开序幕。/ M7 l9 l' K, d! ?3 @: p4 M
7 z6 }# I4 }( X. R# a( b& ^& d' Z9 e
( B; P% y* `. v5 \7 O$ C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