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法国人在英国的帮助之下完成了氢弹的爆炸,在五大流氓之间完成了氢弹的普及工作告一段落。随后五大流氓又不约而同的走向了氢弹小型化,这条路大家走得是甘苦自知,打掉牙也往肚里咽,无论是喜是忧都不让外界知道。当然,从今天多弹头导弹核武器的情况来看,大家都走过来了,美国第一个到顶,我们和他们算一个水平上的。问出处,找《考克斯报告》去。俄国弱一点,但是地理位置好,对运载设备(导弹)的要求没那么高,英国法国就无所谓了,小打小闹没事,大打打核战争,先把海峡对面那个给灭了才是正经。
3 v/ d9 `3 {3 d2 D! G/ g) w& `4 {: O" {' h0 E
- K9 Q2 r" z# a# C" k- O这条路大家还都在路上的时候,五大流氓又开始爬第三代核武器这座高山,很好,都爬上来了。英国这时候可以不用关心他,因为到这个阶段,英国人的导弹要靠美国人的支持,拿把屠龙刀却挥不起来走不得路,出去砍人这事就指望不上你了。
) l, H& q4 c/ [9 v* D
. b* T5 U6 L) w! K4 u+ b1 `$ m( p1 N6 H8 [) @* s0 k* }' }
中子弹是聚变弹,也可以说是一种氢弹,没爬完氢弹的小型化这棵科技树是没法谈中子弹的。氢弹靠的是依靠反射层把中子尽量留在聚变原料内,然后在原子弹的高温高压下引发聚变反应。氢弹的小型化一个要素就是如何高效的产生足够多的中子和如何把屏蔽层做得轻便高效。那么当你这棵科技树爬到一定程度,快中子的产生足够多足够高效,多到可以不需要屏蔽层来帮忙(情况之一)的时候,把氢弹聚变时候快中子直接释放出去,让这个反应的能量尽量少的以光和热的方式而尽量多的以中子辐射的方式释放出去,那就是中子弹。中子弹不是爆炸当量越大越好,是当量越小越好,越小越难做。! R- R. {) y1 b7 Q: C
' A* u7 x9 ?% s* Q1 e- _
中子按照能量可以粗略的分为快中子、中能中子、慢中子,大家提到的引爆原子弹的是慢中子,越慢越好,氢弹这里是快中子,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因为不带电能量又高的吓人,没什么挡得住的,除非是很厚的加铅混凝土、上米厚的钢板、十米以上的泥土或者几十米深的水,如果被直接命中的时候你正好在银行金库里,应该能活下来,或者就祈祷这东西爆炸在距离你十公里以外就差不多了。& K: U3 Y4 [' L
# z9 m* m$ `5 v- D( c, `
/ }& Q- V. z; N n8 E' V: Y3 v# `7 n分清这些中子的类型和伤害以及防护模式我不知道对大家难不难,但是显然对于外交部的一些翻译出身的外交家们并不容易。刘华秋是毕业于外交学院的外交官,也曾经是“前国安委”(名字多次变更,随便取了一个)核心成员之一。这个机构的名字和大大现在建立的国安委不是一回事,这个机构也曾经对国家安全起到过非常重要的咨询作用,但是以外交部门为主。我们早期的外交家大量脱身于军队,对于政治经济军事有天生的敏感性,但是对于礼仪、风度、语言和外国文化的认同远不如这些翻译们。刘华秋在写给中央的报告就提到中子弹对于装有内衬的苏联坦克海,效果不大,不支持搞中子弹。$ ~# _# e3 E/ K. M# [1 d
& Z! s; K# j4 b" p- V
+ G+ Z6 M& d& S4 W中子弹是快中子,那些内衬都是含硼含铅的聚乙烯(聚丙烯)板,对于慢中子还行,中能中子勉强,对于中子弹爆炸产生的快中子,怎么比方呢?就好像棉甲或者锁子甲,刀划一下能扛得住,对方长矛捅一下,就够呛。中子弹呢,相当于AK,大家不在一个时代上说话。装备这些防辐射内衬的怎么在中子弹面前幸存下来呢?靠命,离得足够远就可以了。反正几千辆坦克排山倒海一样的过来,总有命大的那么一部分活下来继续向前挺近。
0 d8 |/ j5 N# R5 F2 Q8 X. ~) R* w- J
7 n% \# I! C0 s4 i
好在Shopping并没有只听他的话,80年代是科学的春天,但是即便在几乎所有的科研领域都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对中子弹的研究还是大力提供了经费上的支持,虽然还是有限,但这是大环境决定了的。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张爱萍的支持,于敏和邓稼先的建议,朱光亚的沟通讲解,于敏的主持工作。和他当年开始氢弹研究时候不同,这时候的于敏,手下的助手们已经成长起来了,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质量精干。
4 v F6 c& M1 M3 [! t
! C1 ?# O, V! S5 L6 S! G& g0 I
4 ]1 a* @: j g& O/ D& P8 X这篇帖子的部分内容来自《NAAS》的一篇文章《红色中国的“资本主义炸弹”》,这篇文章是美国人写的,中国人翻译成中文的。虽然我看的是中文,但是依然不能掩饰英文原文语言的优美,可见原作者的文学水平非常高。我这里写下这句话,也是为了留下出处的一个依据,毕竟十几年后你让我再去找一句话的出处,我TM去哪儿给你翻去,你不给,有些人就满地耍赖撒泼。于敏老爷子的氢弹爆炸,堵住了那么多条的卖国之路,然后有人就各种滚地,比如北大的那位老师。
' }, A! R% o4 C% {6 K
* ^5 J# F* ~% F" ~; `( g4 P- B% W. Q- |
这篇美国人写的报告,非常具有美国报告的特点:1.文字优美2.架构清晰3.配图精致4.领导看起来舒服5.信息量大6.有用的干货极少。全篇看下来,我觉得留下10%就可以了,大部分是废话,除非美国的报告是按字数领经费的。好处是有些国内有关部门的文件,我们在国内是看不到查不到的,美国人能看到并写出一部分内容来,这个很有意思。! R$ R& R. H- s; z1 z& X
& Y8 g6 v& J7 `$ ], z
1 D# G1 V/ M% x( O$ u0 t我对这个标题也是觉得很奇怪,什么叫红色中国的“资本主义炸弹”。别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兼容包蓄的中华民族,哪怕是最封闭的绿教原教旨主义者,也没觉得AK47的生产过程中没有阿訇念经和机床进刀方式不符合他们的经书要求,而拒绝使用。最严格的美国红脖子,你让他完全断开中国制造,他也离返璞归真差不多了。
- l& P# Y2 B% w, ?4 Q, E. y
/ g9 w V+ ~ N" n0 L- T( F+ f8 _ M5 H! g; @! y* V
氢弹的纪录片和有关文献里,有一句话,张爱萍上将在得知第一次氢弹爆炸预计当量是100万吨级别,实际当量是230万吨的时候,激动地说了一句话“足够了,足够了”。这句话据在现场的人说,实际上是另一个版本,是“杀人放火足够了”,但是这句话不太和谐,就没落到纸上。等到了1977年,张爱萍一定会觉得不够,因为这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了文章,谈中子弹,他写这首诗之前,了两个月,美国卡特总统向国会申请了批准中子弹制造项目。第二年中央特委就批准了中子弹的研究,主持工作的人,还是于敏。(补充个情节,1981年,我们还在报纸上刊登过美国人民抵制中子弹的漫画,虽然我们这时候正在忙着研究中子弹)7 T% D( F0 Z* D2 J8 V# }' Z# Q
0 p+ a$ s. S% H4 ^( K) |( y% m) S9 }% i. [% _
中子弹从有这个概念那天起,就被描述成对付装甲集群的最有效武器而广为传播,从十几年前的西西河到这几年,一直有人拿这个东西质问我,说这个没有啥意义,不就是对付一两百辆坦克吗?一个30-40万吨的氢弹足够了,掌握了制空权,甚至开着A-10都行,实在不行远程火箭弹释放末敏弹,那费效比不是高得多?不光咱们普通网友,外交部的刘华秋也是这么给中央写报告的,认为对于在中国的内蒙和东北展开的苏军的装甲集群,没有实际意义,不值得去研究中子弹,还不如拿钱去搞高精度的攻击弹药。( V* ]0 R8 o1 v; B8 D5 T( K% o$ e. B
# p6 j* n" P; k, ^3 |" B x
* P, q" _! ?9 Z
中子弹打他从一个想法开始,就不是对付这种目标的,虽然美国人一直这么宣传。只是在1965年,报道了利用中子弹作为洲际弹道导弹防御工程的一部分,用于干扰对方核弹头的引爆,然后就再也不这么说了。这个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对着对方的核导弹以及洲际导弹发射井之类的准备的,因为即便核弹头是直接命中,也不能确保一定摧毁,但是在先对发射井的物理防护造成一定破坏之后,就可以利用中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快中子极强的穿透力,造成对方核弹头的失效。但是美国人一直宣传这东西是对付苏军的装甲集群的杀人不伤物的干净核武器,不光你们上当,外交部的人,还是给中央提供国家安全方面咨询的人,照样上当。当然,他写的报告没起作用,中国的中子弹工程照样起航,冲在最前面的,还是于敏,但这时候,他身边的助手们,已经成长起来了。中子弹的工作中,突破最关键障碍的,应该是薛本澄,他的情况网上有。) W4 X+ I0 l* _1 R* U: v
& A$ \7 {; {: h+ X2 }& g
8 ~ d% E- a: N G+ T( g2 ?中子弹的突破,美、俄、法、中的时间大抵差不多,说明这道难关的难度和大家的能力,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这个不像氢弹和原子弹有个明确的时间概念,大家都不挑明了说。我们的中子弹前后共进行了六次实验,不像氢弹和原子弹,走起来十分坎坷,一个是原理与材料的突破,另一个也是中央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与主席时代不同,毕竟科学的春天和市场经济都来了。' G, n8 J" _6 W7 ?1 \6 ?. g
9 Y9 S* a' f( a' j7 t5 c
: G3 ^' e# H* w1 i中子弹原理的的突破,在邓稼先去世前已经完成,因为邓稼先在病床上填党员登记表的时候,填报了以下内容“我院还爆炸成功了第二代核武器和中子弹原理实验”。1988年9月29日的这次试验,被认为是中子弹成功的里程碑,之后,于敏讲话中国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同年,于敏从九院正式退休,把大旗传给了后来人,之后的11次核试验,薛本澄承担了大部分工作。于敏只是从核武器方面退休,研究重点转向了惯性约束核聚变,同类的装置,中国的叫神光工程,美国的叫国家点火装置,名字都很气派,照片也极为科幻,中国的也很科幻。于敏还曾经指出了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的四个主要环节上似乎都有错误,而且发展方向上也背离了最初的核武器原理研究,后来果然NIF走的比较坎坷。
/ W- ~" X( Z7 Z7 s( C. ]2 [. t. q" Y7 @! Y+ o* z
/ @+ f3 w9 s, t
即便在风雨动荡的1989年,也没有干扰核武器研究的步伐,此后到1996年邓稼先的10年忌日,我们终于急赶慢赶完成了最后一次核试验,随后上台签字《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我们是第二个签字的。给个名单吧,没签约的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签了没批准的有伊朗、以色列、埃及;签了批准了的,有英国、法国、俄罗斯一系列国家。每年联合国都催一下前面那六个国家赶紧签字或者批准。另外两个签了字没批准的国家,他们也会催促一下,去年九月联合国秘书长还呼吁了以美国和印度为首的八个国家要抓紧签字和批准,以确保条约生效,俄罗斯外长承诺继续支持这一领域的工作。
; c+ V& B5 h a
+ q0 `1 I5 q) R$ {! U9 C& j) f前两个上台签字的国家,也是调门最高的国家,美国的议员和中国的人大代表们都挺忙的,没抽出时间来开会批准,至少公开的提案里,也没见到跳出来提这个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