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3-17 13:08
7 C* \8 Q O& I& n3 U, X草原帝国,从匈奴开始都是部落联盟。( @* q( M- W. X5 `: I& k) V1 q
* V9 E8 D% `/ z, R一个融入另一个只要一代人到两代人的时间。把高过车轴的男人都杀掉 ...
7 }5 g9 {* \* E* g* _转帖:为什么契丹与外蒙古的遗传距离比达斡尔更近呢?
6 v4 @% X9 X( P" P
. \+ a; z3 h+ p! d; ? 2006年3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发表的“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葬人骨遗骸线粒体DNA多态性分析”和2006年11月,发表的“古代契丹与现代达斡尔遗传关系分析”两篇论文,研究的结论是:契丹与外蒙古的遗传距离最近,与达斡尔的遗传距离次之;而与蒙族(内蒙古)、北方汉族人群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3 W# J3 O4 n1 H& N+ H( S4 U
; a' n* J& A+ D" g
7 Z" @2 G4 k2 W& g4 v% a# _9 s. S 为什么契丹与外蒙古的遗传距离比达斡尔更近呢?辽灭亡之后,后人根据史料和传说推测这个民族的归处,史学界推测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第二种是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第三种是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
3 w9 p; t; I! u. F4 d
2 ^- c6 y2 S5 r) I5 P 现代外蒙古与契丹遗传距离近,认为是部分投靠蒙古的契丹人与外蒙古人通婚所致,那么,部分契丹人真能让外蒙古人都具有契丹人的基因吗?少部分人融入到大部分人中,不可能改变大部分人的基因,显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B8 o6 M# u# C& c
8 j H5 s/ V/ H
外蒙古学术界始终认为匈奴就是他们的始祖,我国学术界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认为:契丹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而宇文鲜卑的主体部分来自匈奴。也就是说,外蒙古和契丹都有匈奴的基因,另外,体质人类学也印证了这点,现在我们明白,契丹与外蒙古的遗传距离最近的原因了吧。
) x" H& |& F/ R2 } |: ~# Z3 o! v1 A
$ G# m4 R4 v# L* C# _# n/ M 我们再来分析,为什么契丹与达斡尔的遗传距离比外蒙古远呢?原因之一是,契丹在经历了古八部时代之后,又经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大贺氏联盟是以大贺氏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 而后遥辇氏成了首领,之后是耶律氏建立了辽国,而大贺氏早在遥辇氏联盟时代就失去了优势地位,在辽代属于平民阶层,我们知道辽代贵族与平民不通婚,所以,辽代的贵族和平民间遗传距离较大。原因之二是,辽灭亡后,大贺氏后裔达斡尔北迁黑龙江上游,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较好的保留了契丹的基因,但清朝迁居嫩江流域之后,在与其他民族的通婚中,消弱了自身契丹的遗传基因。这就是大贺氏后裔达斡尔不如外蒙古遗传基因近的原因。因为契丹与达斡尔的遗传基因不如外蒙古的距离近,就做出达斡尔不是契丹后裔的结论是非常草率的。
% ~5 ^ a3 s* t( f; S) A7 ~: y; i R2 C2 o
& }; B" L# J! E/ @
2006年8月,吉林大学:谢力、周慧发表的“古代鲜卑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论文中说,通过对鲜卑古代居民线粒体DNA多态型的分析,从母系角度上探讨了鲜卑的源头,与相关民族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分析表明鲜卑人群曾经是中国北方基因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另外两个已经灭亡的民族(匈奴和契丹)之间的关系上。遗传多态型分析,证明了匈奴和鲜卑人群的基因交流。同时探讨了鲜卑对于现代基因库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卑对于现代东亚和北亚基因库的形成,起到过一定作用,但是这种影响相对于匈奴而言,显得要小一些。3 E% i2 ~ n6 a: K) h% @) X; D/ J
% @% D8 S, ?% u; }5 @. N& ^0 D
) \- a+ h, ^! l; [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果:一是达斡尔是契丹的后裔;二是外蒙古、达斡尔和蒙古族(内蒙古)有共同的祖先—匈奴和鲜卑。5 z, t: ^% G6 q" D
1 A/ n" e/ Y4 |, C7 ^
8 J0 B) E* ^% d) K& {0 v: h) K8 @+ L2 Z- o: {+ t! W( A4 z
参考资料一:6 T7 R0 i" l4 v( b( Z* O4 v
5 O" v+ ~9 Q* F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葬人骨遗骸线粒体DNA多态性分析9 q# l! k9 h* N" V$ D8 @! `
4 F( D1 c, D- ]. m
* E7 K/ @! | ^7 J c. ]6 \7 w* F2 g
许月、张小雷、张全超、崔银秋、周慧
, P- b! B8 n4 o8 p' F" w
% @8 h' F3 y$ ]* Y3 @; `8 U3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8 Z% {2 b% Z9 X( y' V4 P
' ~( p, \, |3 T. l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分子实验室
$ e9 e2 o0 L4 x) w
Y! K* h1 Y! }; q" K$ c, q: `/ F. P2006年3月( r6 x- a4 Z7 g5 w! P9 T. g$ Z- H
% _3 L( ?$ G j ~
7 }( q) G9 [ Q% O/ a
0 V$ z0 y3 o: N+ g[摘要]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吐尔基山辽墓主人的身份及其与契丹贵族的关系。方法:对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人骨遗骸进行mtDNA研究,使用4对套登引物对线粒体第一高可变区(360 by)进行扩增和测序,利用契丹贵族人群的相关序列,对所得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与剑桥序列进行比对,共有5个突变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吐尔荃辽与契丹贵族人群遗传距离最近,且在契丹贵族的2个家族中与耶律羽之家族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验证了吐尔基山辽墓主人的贵族身份。此外,与其他己报道人群数据进行比较表明,吐尔基山辽墓主人与现代外蒙古人群遗传距离最近,其5个突变位点均为蒙古人的突变热点。结论:吐尔基山辽基样本应属于北亚蒙古人种。
: D7 l# Q: a! V5 T# e0 o, f# {4 t6 i. G$ g
目前,古DNA研究主要集中在线粒体DNA,因其具有母系遗传、多拷贝、突变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群体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的研究中。本研究即选取线粒体DNA 中的第一高可变区(HVRI)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该段序列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是古DNA研究中最常被选用的片段。. L4 I9 {; K! P4 ~
5 L8 V# u3 A t0 R
吐尔基辽与对比人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利用PHYLIP软件包,将吐尔基辽墓人骨样本序列与实验室已有的古代契丹贵族人群数据以及目前已发表的古代蒙古、现代外蒙古、内蒙古、达斡尔、北方汉族等人群的序列进行了比较,以Kimura-2为参数模型,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如图2所示,吐尔基辽样本与古代契丹贵族组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其他人群序列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在对比的其他人群中,吐尔基辽与外蒙古、达斡尔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内蒙古、北方汉族人群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与古代蒙古的遗传距离最远。
) Z4 e) p& V' [4 E, N
& R% a, h6 g4 E, a此外,从系统发育树中还可以看出:吐尔基辽与现代外蒙古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线粒体第一高可变区的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也表明:吐尔基辽的5个突变位点均为蒙古人的突变热点。可见吐尔基辽与现代人中的蒙古人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而蒙古人为典型的北亚蒙古人种,这与目前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作出的“吐尔基辽样本的种系归属应为北亚蒙古人种,这一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 I( |3 m3 _! c0 y: @8 z; f( n
2 e' Z9 E# H( B8 @( Z$ c% F
9 |& V3 Y9 m) {; W/ E; y, u: x9 u( \6 Q* ~5 @2 t' q5 F
参考资料二:1 C9 ?7 g+ d; [0 A# ~- h) G& Y
8 M8 s3 K+ m: [3 p' k古代契丹与现代达斡尔遗传关系分析
; f( h) `9 @3 i/ j* {& s6 f5 e( D1 h2 u* F; P' ^3 G! S- n
0 f0 c; D, m# {! B; T: G$ J
5 b. d' D+ f9 p$ S6 q1 p. E
许月、张小雷、张全超、崔银秋、周慧、朱泓
8 D" P! D( W: W+ R2 Q! F
* n p9 c( `3 @1 \) i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5 a7 h1 k7 |& Q8 c; R1 w4 {9 [. Y- G" @, |% y& u; v9 X2 r
2006年11月
- C* {% O2 ~9 s. t6 H1 }
( ^( Y! Y U4 p7 p! m+ E& N3 F/ A8 T$ j- C
[摘要]对23个契丹人骨样本线粒体第一高可变区(364 bp)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22个不同序列。构建了契丹、达斡尔及对比人群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契丹与外蒙的遗传关系最近,与达斡尔的遗传关系也较近;契丹与达斡尔的序列在突变位点和突变率上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虽然契丹与达斡尔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达斡尔不一定是契丹的直接后裔。. y9 d1 D3 e! r4 [2 a' a6 A: o
; b% T% h/ x5 d8 s5 a0 N# X, I
线粒体DNA(mtDNA)具有母系遗传、多拷贝、突变率高等特点,为研究人类群体问的亲缘天系和群体内的遗传分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遗传标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群体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的研究中.对线粒体DNA(mtDNA)第一高可变区(HVR 1)的序列进行分析,能够揭示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本文对契丹与达斡尔人群的mIDNA HVR l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还构建了二者与内蒙古等人群的系统发育树,从而探讨了契丹与达斡尔人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 `6 k' U5 T) M# H
8 a k9 u& R0 U0 P3 H4 y契丹和达斡尔线粒体DNA第一高可变区序列多态性比较,在契丹样本的21个突变位点中:" G7 D. a: z: }! ~# P. c2 }# x
. G- ]6 v# J5 h6 Y- D有15个位点(16093,16126,16129,16189,16223,16231,16234,16256,16260,16290,16304,16311,16319,16327,16362)在达斡尔样本中同样存在变异。其中:在16223,16362位点,契丹样本的突变率分别为86.96%,21.74% ,达斡尔样本的突变率分别为73.33% ,35.56%,二者均表现为较高的突变率;在16256,16260,16311位点,契丹样本的突变率分别为17.39% 、65.22%、21.74% ,达斡尔样本的突变率分别为2.22% 、8,89% 、6.67% 、二者有较大差异。
% E) \' ~8 j' T4 j) I
+ x: |3 o* M. l有6个位点(16111,16155,16179,16232,16345,l6358)在达斡尔样本中未见变异,其中:在16111,16345,16358样本的突变率分别为30.43% 、17.39% 、17.39%,在达斡尔样本中未见变异,二者明显不同。: W8 a+ J' x( _8 u% l" G8 f. ?! i
) F6 `) K5 y+ O+ ]
契丹、达斡尔与对比人群的系统发育分析% L8 p0 f, T7 u, l( I- e, j4 W
M9 r, e& R- M. _' U7 H
利用Mega软件,将契丹和达斡尔样本序列,与目前已发表的内蒙古、外蒙古、北方汉、鄂伦春和鄂温克等北方人群的序列进行比较,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在遗传关系上,契丹与外蒙最近,其次是达斡尔、蒙族(内蒙古)和北方汉族,而与鄂温克和鄂伦春相对较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