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语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语言影响人的思维
热度 2 gordon 2013-5-21 11:25
偶尔看到一哥们座右铭有这么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这个和我的认识不谋而合,但这个“意象性”太强了,不够直白。不如我说的 “没有脱离大量细节的抽象” 简单、明白、直接, 以后坚决不再说 “初中生”水准的话,除了有模糊的必要。 自然语言的模糊,就是在某些语境中,一些话不方便说,因为这个需求而创造出来的。 ×××××××××××××××××××××××××××××××××××××××××××××××××××××××××××××××××××× 原来很多问题早就有人解决过,原来,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当头炮。 真明白这一点东西,需要千回百转。 真想说,如果当初我再强硬一点,就。。。 须知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时解决不了,不是你不够强硬,是积累不够啊。 “ 小孩打架就是比发育,轻功、内力、暗器都没用 ” ,真是至理名言,要想真明白,真得好几年。 ×××××××××××××××××××××××××××××××××××××××××××××××××××××××××××××××××××× 有一种病叫 “说话很直” 。 这种病的症状是 你以为你说话不会拐弯抹角,你以为你很直,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但是做事情啊,必须超越极限。 这是一个两难。 这个时候其实应该疗养去了。
3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好多当心。。。
热度 9 大道至简 2013-5-1 21:48
当心你的思想,它们会成为你的语言; 当心你的语言,它们会成为你的行动; 当心你的行动,它们会成为你的习惯; 当心你的习惯,它们会成为你的性格; 当心你的性格,它会成为你的命运。 ——Frank Outlaw(弗兰克.奥特洛)
4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语言与书写
gordon 2013-4-13 08:54
苏格拉底确信,写作的实践将会导致健忘,因为人们不再依赖内在记忆本身,转而信任(仅仅是外部的)符号。这样的写作将会展现出智慧的表象,却并非真实。 柏拉图既没有把它们托付给书写著作(对话录),也没有公开向群众讲授,而只是口传给少数学生。因此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首要线索就是柏拉图的直系学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及学园的第二、三代掌门人斯波斯普和色诺克拉底所记述的柏拉图学说。 在西方传统中最早的资料上对于文字包含着深深的不信任,人们假设它会被肆无忌惮的权利拥有者们用在邪恶的勾当上。 接受一种新的技术(无论是电视还是广播或是书写),通常伴随着对其无力实现旧的技术能够实现之事的批评,即使(事实上,恰好如此)这些并非是对新技术恰当的评论。 ××××××××××××××××××××××××××××××××××××××××××××××××××××××××××××× 古希腊文明也有悠久的“口头创作”的传统。“未成文学说”的两个先例是毕达哥拉斯与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及其学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带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学 术和生活共同体。他自己没有写任何著作而只是在团体内部口头讲授其学说。迄今为止所有毕达哥拉斯教团成员及其后人记载的大宗师本人的学说都是“声闻学 说”。苏格拉底也没有写任何著作。他走的是“大众哲学”路线热衷于交谈辩证法这种“说话的艺术”从不放弃任何与人交谈的机会。他并不注重向人们传达他对于 一些问题的具体观点他的真正目的也不是揭露人们的无知而是指明正确认识的方向。通过“X是什么”的模式亦即通过“归纳的交谈”和“一般的规定”从具体的、 特定的例子上升到普遍的、一般的认识。 柏拉图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写下来的文字和真实思想之间是有距离的。 促使柏拉图决定性地采用口传学说和“秘学内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实践对他的影响。 在他的对话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埃及发明计数、几何和天文学的白鹭神 塞乌色对国王说应该将这些技艺传给全体埃及人. 国王问他怎么传授呢,塞乌色说如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好了,因为书写是一门学问,它可以使埃及人更为聪明也更便于记忆. 可是国王却抱怨说,如果人们学会了文字,灵魂就变懒了,他们就不再去练习记忆. 人们会依靠外在的标志去记忆某种东西,而不再依靠灵魂固有的记忆了. ××××××××××××××××××××××××××××××××××××××××××××××××××××××××××××× 雅典是民主的,事实上,苏格拉底担心的是写作带来的对知识民主化的威胁。 更加认真的写作以新的方式使个人知识和个人自我的发展成为可能,不再需要在集会场所(市场)互相迁就地对话,或许也不再需要被公开监督,或是在这种情况下做涉及讲座的公众启蒙。 最后亚里士多德才解决了书写问题。
0 个评论
分享 试着用质朴的语言讲一讲人生是怎么回事
热度 3 gordon 2013-4-12 12:32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你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走水路得有船,如果走旱路你得有车子,当然你可以说我是走路的,那你得有一个 能听大脑指挥的人,偏瘫是不能走路的。 在陆地上生活久了的人,思考里老有一个隐藏假设,就是不把自己算上,就是人不值钱。 事实上是这个躯壳也会老化、会旧会坏的,如果体表温度下降,它就会瞌睡。 这个躯壳的维修维护保养都是费用 。 人生就是借助于这些工具,包括你的这幅躯壳去行走。既然它们是工具,就必然有一些约束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这次用的太狠坏了,下次就不能用了。 人生许多判断的失误就来自于 大脑思考很快,而这些工具的速度是比大脑慢的。 直到电脑的出现,它在某些方面比人脑快的多。 渐渐的我把关注的特质逐渐转向为 可得、可靠、价格低廉,我蜕化为普通人了,再也不对 神神怪怪的东西所蛊惑,例如神童、领导人题词,谁的家坟头冒烟了之类的,其实它们说这个的意思就是“天赋异秉”。 好啦,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天赋异秉”的事就不要跟我说了吧。
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肢体语言影响着他人和自己 对 自我的看法
热度 1 gordon 2013-3-10 05:52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c1OTIxNjQw/v.swf 肢体语言影响着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同时它也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表示“有力的姿势”--以一个自信的方式站着,即使我们不感到自信--他们也能够影响我们脑内的睾丸酮和可的松含量,甚至可以爆发性地推动我们成功的机会。 前面我说了重新认识填鸭式教育,也许我想说的是这个,学习成绩和参与度有关。 ×××××××××××××××××××××××××××××××××××××××××××××××××××× 英美的领导人就属于 高的睾丸酮和低的 可的松。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红场阅兵从来就没有让英美领导人恐惧过。 鲨鱼为什么不咬鲨鱼,因为他们是同类。 苏军那股劲头比德军都 “在上” ,德军都表现不出那股劲,非常骄傲。
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杂谈语言—— 阳刚之美
热度 1 gordon 2013-2-6 09:13
注:本人不懂希腊语和拉丁语,下面的文字是转的。 英语与汉语的一大差别是:前者的语义逻辑关系通常显性地用连词来关联,后者则通常有意无意地省略。这也导致了中文更适合写隐晦朦胧的诗词而非论理严谨的文 章。试着把一段中文译成英文,常会发现在英语这个逻辑显形器之下,那些表面自然流畅的中文背后,竟然毫无逻辑骨架的支撑。 语言都是有其适用环境的,自然语言受到语境的影响,有些话不方便说,或说出来不太方便。就大量的使用隐喻和双关。说白了就是逗乐、发笑,就是不说明白,气死你。 英语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分为日耳曼词源(大部分来自古英语),与拉丁语源(由拉丁语而来,大部分来自诺曼法语,有一些也直接从拉丁语借来)。 1973年,Thomas Finkenstaedt与Dieter Wolff出版《Ordered Profusion》,书中发表报告,对旧版《简明牛津字典》(第三版)中约八万个单词进行了电脑化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英语单词来源如下: 法语,包括古法语和早期盎格鲁法语:28.3%。参见源于法语的英语词。 拉丁语:包括现代科技拉丁词汇:28.24%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25% 希腊语:5.32% 不详:4.03% 来自专有名词:3.28% 其他语言:小于1% 从中可以看出来自拉丁语系的单词占 56.54% ,日耳曼语的单词:25% ,希腊语:5.32% 英国人爱用朴实的日耳曼基本名词,如 sun, moon, son and daughter, tree, stone, fight,可是与这些名词相应的形容词却多是以拉丁词干构成的,如 solar, lunar, filial, arboreal, lapidary, pugnacious 或 belligerent。又如名词「火」是英语固有的 fire,动词「生火」却是拉丁的 ignite;「法律」是古英语传下来的 law,「立法」却是拉丁的 legislate。 英语中许多意思都可以随意选用日耳曼字或拉丁字来表达,分别不大;譬如 god 与 deity,ghost 与 spirit,end 与 terminal,oversee 与 supervise。在日常生活的范围,日耳曼词汇是英语的主体,但随着智识水准升高,拉丁的比重增加,终于凌驾其上。 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随着时代演进,现今的英语已不再是纯种的日耳曼语族,而是同时拥有日耳曼语族及罗曼语族两种血统的语言。 拉丁语(或称罗马语)的字母表,是在公元前七世纪创制的,它以依特拉斯坎(Etruscan)字母为基础,依特拉斯坎字母又来源于希腊语。在原来的二十六 个依特拉斯坎字母中,罗马人采用了二十一个。原来的拉丁语字母是:A、B、C(代表g和k)、D、E、F、x(希腊语的zeta)、H、I(代表i和 j)、K、M、N、O、P、Q、R(虽然在一段长时间内写成P)、S、T、V(代表u、v和w)、X。后来,希腊字母x废弃不用,代之以一个新字母G。在 公元前一世纪希腊被征服后,采用了当时通行的希腊字母Y和Z,把它们放在字母表的末尾。这样,新的拉丁语字母包含二十三个字母。直到中世纪才加上J(区别 于I)和字母U和W(区别于V)。 拉丁语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希腊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许反映出罗马人讲求实际的性格。罗马人更关心政府和帝国,而对猜测的想法和诗意的想象不感兴趣。但是,在古典时期的大师们的手中,拉丁语是堪舆世界上任何文学、诗歌媲美的文学、诗歌的语言。 拉丁语与希腊语的难点主要在于通过复杂的形式来达到表达的精确。 比如,拉丁语有六类动词,六类名词,动词有若干种时态,名词有六种格,三种性,这些所有的时态、位格、性都是通过词汇的尾巴变化来实现的,所以,学拉丁语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记这些尾巴。希腊语也大体如此。 看到拉丁语希腊语的一句话,有时根本找不到主语谓语之类的东西,首先得来找动词,看词尾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这句话的宾语啊结构啊什么的。一句话,就是繁琐。 而汉语的难处在于文字书写的困难以及词汇的缺乏,文字书写对于中国人来说当然不是问题,但对于印欧语系的人们来说确实是太难了太不同了。 词汇的缺乏就造成汉语中同音字、同音词特别多,进而就造成同义字词的泛滥以及语义的模糊 ,由此我想到中西哲学发展道路的问题 希腊哲学最初就产生于古希腊人对于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他们用他们精确复杂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精确复杂的思想,最后,希腊人从自然哲学发展出了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窃以为,这跟他们精妙的语言不无关系。(形式逻辑) 目光转回中国, 中文的模糊、多义、简洁限制了人们用之来表达种种精微的思想,中国的哲学逐渐走上了伦理本位的道路,汉语的表达越来越趋向于表达的意会与简练 。(词汇匮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硬约束)
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以及同样来自地球的我们——The Man from Earth观后 ... ...
热度 9 顽石 2013-1-8 07:43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部神一样的片子,导演随便找了几个人堵在一间屋子里面狂飚对白,其中一个突然说得自己好像活了几万年一样,用一种亲历的方式来讲述几千年的历史。。。其余几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知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在一段段的扯谈之中,试图改写出一部简陋版的人类历史。。。 其实这是很好的幻想小说啊,不是那种一开始就预设在太空中星球大战的场景,而是在完全现实化的氛围之中,讲述一个完全不现实的故事,而且尽量让这个不现实的故事被人们接受。。。这比直接预设完全架空环境的故事要困难得多,因为没有那种直接跳出现实的观感(因为反正是假的嘛),而是要一点点地剥离你所“以为”的现实感,在一个作者与读者、导演与观众、 约翰与一众教授的反复、纠缠、拉锯之中,努力地挑战作为现实生活的某些基础,然后提出一种“假设的现实”的可能性,让这个假设更加真实,进而能够对真实的现实有更多新的角度的感受。。。 所以这样诡异的“科幻”电影,实在需要些诡异的文字来搭配着下酒啊。。。至少,挑战所谓的"知识“就是很好玩的事情啊。。。 语言与时间:——from The Man from Earth 前言 语言(1):谎言森林 假如只能用一种方式去描述这个世界(注释1),你会用什么方式?……我想,我会用“谎言森林”的意象,“谎言森林”所拥有的是对于世界的“真实”与“虚幻”的二元建构。 一如“杀人游戏”所呈现的世界,一切的事实(身份、关系、能力)都是被语言构筑起来的空中楼阁,你相信什么,怀疑什么,是你生活的全部。 假如“杀人游戏”之中构建了整个世界,那什么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不是精神的共鸣或肉体的纠缠,而是那些更加愚蠢的事情: 相信。(注释2) 1 时间(1):关于“神”的双重建构 《来自地球的男人》中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如果一个人拥有近乎无限的生命,会发生什么? 而更为基础的问题也许是,电影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命题? 那也许是一种关于“神”的双重建构的需求。 关 于“神”当然有很多种的可能性(注释3),但是我倾向于把神作为一种人所不能抵达的境界的所有物,例如,神可以突破人的局限,这一局限可能包括彼此相通的 四个方面的内容,时间的局限、空间的局限、信息的局限和改变对象能力的局限。或者说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 时间的局限包括两个方面,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拥有永恒的时间;我们不能控制时间,我们不能控制时间的快慢,不能跳跃到任意的时间点。 所以我们建构神的存在,让他们代替我们去超越我们本身的局限,部分地或者整体地。 那么,神存在的地方,应该是我们无法体验的存在,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与内容。但是这一存在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呢?除了提供一个可供幻想的美好世界之外? 那就是对于神的第二次建构,让我们建构的神回到人间,让某种程度上不朽的神(只能突破时间限制的一部分),与腐朽的人一起生活,看看会发生什么。 2 语言(2):容易被接受的语言是什么? 14000 年的时间,让他能够形成对于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看法,关于这个世界的面貌的阐释。但是,这一阐释如何能够突破“教科书”的限制,如何让人觉得他的阐 释不是从教科书中复制而来?也就是说,他的个体“语言”,如何与公共语言抗衡?14000年生命所形成的个体语言强度,能否与5000年文明所形成的集体 语言的强度抗衡? John 的叙事,于大部分都是和经典理论相符的,但是会在某些小的部分上有自己认为的不同见解,例如关于谁首先发现日心说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个人视角的 叙事,通过个人观察与体验的细节去还原地理与历史的宏大叙事,用生动的人物还原冰冷的古迹,借助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去呼应历史上的事物和对象。用一种“非亲 身体验不能如此”的叙事方式,去摆脱“教科书”的限制。 这里可以被还原为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什么样的语言是更容易被相信的?而前述的个人叙事被接受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感性上的接受,那么这就简单地建立了一个理性-感性的二元框架。 容易被接受的理性形式与内容是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独特的视角、宏大的时空背景、严丝合缝(不一定正确)的逻辑形式、充分的和新鲜的佐证信息(大量的名字和事件)…… 容易被接受的感性形式与内容是什么?是光线、音乐和温度所塑造的氛围、是讲述者激昂或温婉的语气、是演讲者直视你内心的眼眸、是话语内部所蕴含的那些强行被压抑或张扬的情感激流…… 还有更重要的,在这些公共属性的形式与内容之上,常常无法预知的,每个个体的过去所带来的预设性影响。听众为什么接受你,不是你讲得有多好,而是对方过去的阴影覆盖了你,对你的语言(可能和形象、身份叠加在一起)有着无可回避的易感性。 你没有做对什么,你只是刚好是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恰好而已…… 3 时间(2):人与神的直接对峙 在关于语言的“真实”与“虚幻”的历史性对峙中(注释4),关于你相信什么样的语言的对峙中,这个世界从来不会揭示谜底的问题是: 你应该相信的是什么?…… 不能揭示谜底的原因是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其实是对于因果关系的一种困惑,我今天所遭受的不幸,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今天做出的选择,又会有着怎样的结果? 对 于因果关系,其中很大部分能够通过时间的延长而看清,通过不同选择和判断的结果,通过事实的一次次近似的重复,看清不同人、不同事的不同影响。影片 john所说的,不断把experience转化成view of myself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经验的意义,以一种不完全的方式,获得对于因果关系的简化的认知。(注释5) 所以人们渴望借助更长的时间的力量来突破不确定性的桎梏,明晰我们的过去、当下和未来,让我们的选择有更多的确定性。 这就是神的能力,在时间之中的自由。 而人们努力试图获得的东西之一,就是这种相对时间的自由。 假如以人的肉身与头脑的能力,获得神的超越时间的自由,结果是什么? 是不确定性的依然存在。 John的14000年生命,并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正如他所说的。他能够理解的东西,并不能超越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学者,无限时间的生命累计过程, 不确定性的最重要来源,则正是影片不断讨论的: 爱与死亡。 爱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爱?又为什么不爱?爱的后果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死亡之后是什么?为什么会死亡?死亡对于活着的过程的影响是什么? 面对爱与死亡,无数的灵魂困惑而惶恐,那是我们无法理解与掌握,但又无时无刻不得不面对,不可避免地去体验的对象。 那是神不愿给予的,而人类永远在不断探寻的东西。那是神与人之间永恒的对峙之所在。时间、空间、肉体、精神、财富、暴力、欲望……也许这一切都只是人们去探索爱与死亡的路径而已…… 而宗教,则是为这种对峙,为了解决爱与死亡的难题,现实世界中提供给人们的一种可能的出路。宗教给予这种不确定性一种解释,那是神的意志,那是命运的力量,那是karma所编织的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4 语言(3):童年终结的可能性 在这些不确定性的迷雾中,语言是什么呢? 语言就是人们应对神的挑战的产物,它是把转瞬即逝的思维固化下来的工具,它是可以被反复理解与思考的对象,它把不确定性固定下来,显示出来,让不确定性成为一种至少在形式上确定的对象,进而追求意义上的确定…… 虽然语言一直被“谎言”与“误解”而毁坏…… 虽然如此,语言中依然蕴含着对于这个世界的魔力:揭示世界的真相,并去影响这个世界的存在。语言是人类意志的一种固化,是对于神的一种挑战。 如 果时间中的事件不断循环,那么“永劫回归”的结果是什么?也许是语言中的确定性的不断增加。因为,每一句语言,你都有不断验证的机会,当你知道你所投入的 爱情,只会给你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时(注释6),在下一个轮回之中,你是否还会做出当年同样的选择?选择一个坚决地走向自我消弭的未来?当你的答案依然和上 次相同,似乎其中蕴含着地确定性是不断增加的。影片的结尾,奔向john的那个镜头,似乎就蕴含了这样的意味,她知道他不会老,她知道自己会死在他面前, 她知道自己的孩子会死在他面前……但是她依然义无反顾地奔向他,奔向爱与死亡,这就是“永劫回归”中的确定性吧…… 而不确定性是否会完全地消失呢? 也许这里蕴含着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语言是伴随着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人们对抗不确定性的产物,而语言的消失,也许会伴随着不确定性的消失。而不确定性的消失,也许就是整个人类的童年期的结束(注释7)。 而童年期的终结,其生理特征也许就是交流不再依靠语言,转而直接进行脑中内容的沟通与交流,用超越时空的脑电波之类的心灵感应方式。在这里,“真实”与“虚幻”的二元语言困境被突破,当你直接读取他人的心灵时,只有完全的真实与完全的理解。 人类文明也许会呈现为完全不同的形式吧…… You never saw a grown child die…… 童年的人类死去之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呢?那便是科幻最为动人之处,它让你的精神超越是人的界限,去体验和思考神的问题。进而去反思,你作为人的存在…… 注 释1:我一直迷恋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去阐释整个世界的感觉,就像昨天刚刚看过的,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将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为一个 幌子,大谈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匹配性,将整个中国的历史,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历史,基于“基层市场”的空间尺度的实际变迁,对于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 的纠缠,进行了一场动人心魄的叙述。从这个视角看出去,提供了理解整个世界的可能性……单一的视角去阐释,也许如盲人摸象般地无法全面地成立,但是有着如 艺术品一般的执着与单纯。我一直幻想着,能够写一本以“分类”的视角描述整个世界的书…… 注释2:这里我比较了“相信”、“信任”、“信赖”和“信仰”四个词汇,虽然“相信”的动词感更加强烈,但是其意义相对其他词,更能够表达个体与他者(人或者非人)的相互关系,“信任”、“信赖”太偏重与人的关系,“信仰”则太具有宗教意味,“相信”则更加基本和中性。 相 信的视角其实可以放在“纳什均衡”之类的框架中去以其他视角理解,“纳什均衡”中的经济理性精确而冷酷,但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所谓社会制度,也许就是为 了避免“纳什均衡”的产物,制度的作用,也许就在于形成更加容易 “相信”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保罗·扎克的“神经经济学”所提出的“催产素”(男女都有的一种刺激副交感神经的激素,据说通过进食、洗热水澡和和谐的性 生活会产生,还被称为“爱情激素”)对于相信的影响,而相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从更加自然科学的视角,阐释了相信的力量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 当 然,比起“催产素”的影响,人们也许更加愿意相信爱情本身的魔力,那是让人相信到托付生死的力量。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奇而诡异的“底比斯圣军”,他们的挑 选标准是:同性恋、恋人关系、战斗力强悍,这只军队以“斜形战斗队形”战术击溃了斯巴达的“震慑冲击战术”,在留克特拉战役中一战成名。想想都激动人心, 一只彼此相爱的军队,一只对战友无比相信的军队,一只你愿意把背后的空当留给爱人的军队……虽然确实很诡异……“底比斯圣军”纵横40年几乎无敌,最后被 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消灭,据希腊 历史 学家普鲁塔克所说,打扫战场的时候,每个战士的胸前都有致命的伤口(这说明他们最后的动作都是面向敌人冲锋,而非转身逃跑),每两具尸体紧紧挨在一起……好一场灿烂辉煌的毁灭…… 注 释3:神是什么,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阐释,我的理解其实是高度乱蒙型的,因为我其实不能理解任何的一种宗教。记得阿西莫夫有一篇《神们自己》,(源自席勒 的那句“对愚昧,即使神们自己都束手无策。”)说明被认为是神的存在物,也有着他们的不可超越的局限,所以,请各种神们原谅我的无知吧…… 注 释4:关于“相信”的另外一种视角,来自“现代——后现代”的叙事框架,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前,人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可以选择“相信”,但是后现代的思潮 之中,因为信息的泛滥、权威的瓦解、价值的多元,“相信”变得更加艰难,人们也许因此更加容易选择“不相信”的立场。无从相信、无可相信、无法相信,正如 科学对于原有艺术幻想的抹杀,对应着知识的不断扩张,人类文明中,总是有某些东西渐渐萎缩了。 注 释5:经验具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它借助过去的力量,实现对于未来的预测,不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当然,这里有所谓经验主义错误存在,就是说,这种经验是一种 不确定性的预测,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它其实是一种高度危险的简化。经验并不是逻辑上的必然,而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必然。 注释6:“永劫回归”也许是尼采式的“虚无”概念的思辨,是对于人摆脱神之后的无助的局面的阐释,只有的一次的人生不可避免地面对偶然性的空虚。 对 于我来说,更有趣的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阿修罗王与夜叉王之间的对白,“如果,你最重要的人会给你带来灾祸,你会怎样做?”,“保护他,伸出双 臂,尽我所能地保护他!”这个白滥的对白背后,我看到了语言的力量,在命运通过轮回或预知而确定的情况下,人们通过语言去面对命运。不仅仅是去面对与对 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自己存在的感觉和意义。 注 释7:这里我受到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的影响,这部作品最动人,就是题目,那是将整个人类文明是做更伟大进程中的一部分的题目,其中蕴含的视野和 关怀令人动容。5000年,也许都不过是刚刚开始,在我们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似乎已经发展到无路可走的后现代之后,我们潜藏的命运,也许就是一场真正的革 命,一场无与伦比地成长,让我们告别童年……而文中关于思维直接交流的想法,则是直接抄袭克拉克的思路了,不过,在这里是和“真实”——“虚幻“的语言二 元结构的叙事一体化的。
个人分类: 电影|894 次阅读|9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6:07 , Processed in 0.0268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