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当代中国

相关日志

分享 一战的战后安排,与当代中国的形成
gordon 2017-4-6 11:32
当代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不得不提到 一战的战后安排。 英国和法国起初并没有以民族主义为基础来进行和平安排的愿望和打算,而是恰恰相反。 在战争期间,英法俄签订了一系列秘密条约,以吸引其它国家加入他们的阵营 1917年10月25日 列宁夺取了俄罗斯政权,并立即掌握了沙皇的外交档案,他们将秘密协议交给了西方记者。 12月12日,《曼彻斯特卫报》开始发表了这些协议。 ******************************************************************* 列宁为什么这么做? 当时帝俄军队和帝俄专制那种一泡污,不可诉说 俄国 二月革命 后,英王乔治五世曾想把沙皇一家接到英国避难 ,但后来担心这会引起英国工人的抗议和革命 一战结束后各国左翼反战力量都大为增强,出兵干涉俄国得不到本国人民支持。 ******************************************************************* 列宁的这个做法呢,刺激了威尔逊 最后搞成什么了,苏联和美国 联手搞 英法 ******************************************************************* 在冷战以前,苏联和美国一直都是一裆裤的 美国一直都是终极 大boss 并不那么无辜 ******************************************************************* 我就说 ,中国 就得干美国,它把中国搞的一摊子 ******************************************************************* 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去弄美国 它是苏联的老板 它俩什么关系,不可言说 ******************************************************************* 俄罗斯这个民族 在外交上,在欧洲不落下风 当年就是联合 英国,弄瑞典的 ******************************************************************* 美国一点都不无辜,以前弄它弄的太对了 应该再弄它两三回 ******************************************************************* 英国也是极无底线 ,这个传统是从 克伦威尔来的 护国公 克伦威尔 比 克伦威尔 更早的,我就不知道了
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类简史 —— 当代中国的来源(二)
gordon 2017-3-8 19:44
毛毛以前有一篇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 先生为什么老是打学生?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就是体制,和反抗体制的 “高贵的野蛮人” 呵呵
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类简史 —— 当代中国的来源
gordon 2017-3-8 19:42
帝国与热爱自由的野蛮人 古罗马也常打败仗。但就像大多数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统治者一样,虽然他们可能输掉几场小战役,但总能赢得最后的整场战争。如果一个帝国连一场战役都输不起,又怎么称得上是帝国?然而,公元前2世纪中叶从伊比利亚半岛传来的战报,却让古罗马人觉得芒刺在背。在这里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山城努曼西亚(Numantia),住着当地的凯尔特人,而他们竟敢摆脱古罗马的控制。当时,古罗马已经是整个地中海区域不容置疑的霸主,打倒了马其顿和塞琉古(Seleucid)帝国,征服了骄傲的希腊城邦,还一把火让迦太基城成了废墟。努曼西亚什么都没有,只有对自由的热爱,以及一片荒凉的家园。然而,他们却让古罗马各个军团再三遭到挫败,古罗马军只能或者投降,或者带着耻辱撤退。 终于,到了公元前134年,古罗马再也忍无可忍。参议院决定派出最勇猛的小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曾攻下迦太基城),大军前往努曼西亚,军士超过三万。小西庇阿不敢小看努曼西亚人的奋战精神和作战技巧,也希望能减少手下士兵无谓的伤亡,因此他直接用强化的防御工事包围了努曼西亚,阻挡他们与外界接触,而让饥饿成为最强大的武器。一年多后,努曼西亚人粮食耗尽。他们发现大势已去,便放火焚城;根据古罗马记载,努曼西亚人多半宁可自杀殉难,也不愿意成为古罗马的奴隶。 后来,努曼西亚成了西班牙独立和勇气的象征。《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就曾写过一篇名为“努曼西亚围城”的悲剧,虽然是以努曼西亚的毁灭作结,但也预示着西班牙未来的伟大愿景。诗人用诗歌赞颂他们的情操,画家也在画布上重现他们的英勇。1882年,努曼西亚遗址列为“国家纪念遗址”,成为西班牙爱国者的朝圣地。 然而,西班牙人歌颂努曼西亚用的西班牙文,却是源自小西庇阿使用的拉丁文,属于凯尔特语系的努曼西亚语已经失传。塞万提斯也是用拉丁文写下《努曼西亚围城》,而且这出剧用的还是希腊–罗马的艺术模式。努曼西亚本身并没有剧场。至于那些缅怀着努曼西亚英雄主义的西班牙志士们,往往也是古罗马天主教会的信徒,除了教廷就位于古罗马,那位神也是拉丁文的爱用者。同样,现代的西班牙法律源于古罗马法;西班牙政治是以古罗马为基础;西班牙美食和建筑多半根源于古罗马,而不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凯尔特人。在现在的西班牙,努曼西亚除了遗址之外,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真正留下。就算是这则故事本身,还是靠着古罗马历史学家的著作才流传了下来。故事经过修饰润色,符合古罗马观众最爱看的“热爱自由的野蛮人”情节。正因为古罗马在努曼西亚大获全胜,所以这些胜利者才会保留下了战败者的那些记忆。 这种情节不太符合我们的品位,我们爱看的是反败为胜,是小人物的胜利 。然而,历史就是没有正义。多数过去的文化,早晚都是遭到某些无情帝国军队的蹂躏,最后在历史上彻底遭到遗忘。就算是帝国本身最后也将崩溃,只是常常留下丰富而流传千古的遗产。在21世纪, 几乎所有人的祖先都曾经属于某个帝国 。 注:这也能解释 司马迁,为什么疯狂的在鼓吹项羽 。那些脱离体制,热爱自由的野蛮人 ************************************************************************** 邪恶的帝国? 在我们这个时代,政治上有各种难听的字眼,而“帝国主义者”大概只在“法西斯”之后,排名第二。现代对于帝国的批评通常有两种: 1.帝国制度就是行不通。长远来看,征服许多不同的民族,统治起来一定难有效率。 2.就算能够有效统治,这种做法也不道德,因为帝国正是造成各种毁灭和剥削的邪恶引擎。每个民族都有自决的权利,不该受到其他民族控制。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上第一点完全没道理,第二点也满是问题。 就事实而言,帝国在过去2500年间一直就是全球最常见的政治形式,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都是活在帝国政体之下。此外,帝国政体其实非常稳定,多半时候要打倒反叛军根本不成问题。帝国之所以会倾覆,通常都是因为有外部侵略或是内部统治精英的内斗。相对而言, 说到被征服者奋起追求自由、对抗帝国统治,向来记录都很差 ,他们多半都是持续臣服长达数百年之久。通常这些民族就慢慢被帝国消化,最后自己独特的文化也烟消云散。 举例来说,西古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遭到日耳曼人推翻,但是他们过去数百年来征服的努曼西亚人、阿尔维尼人(Arverni)、赫尔维蒂人(Helvetians)、萨莫奈人(Samnites)、卢西塔尼亚人(Lusitanians)、翁布利亚人(Umbrians)、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以及其他数百个已经被遗忘的民族,并没有从帝国的余烬中恢复重生,而是就这样默默消失。这些民族虽然曾经属于各自的国家认同,讲着各自的语言,敬拜着各自的神,流传着各自的神话,但现在他们血缘上的后代无论在想法、语言、信仰上都已经是个完全的古罗马人。 这是为你们好 亚述的历任国王始终自称为亚述国王。就算声称统治了全世界,显然也是为了发扬伟大的亚述,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但居鲁士就不同了,他不仅声称自己统治整个世界,还说自己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这些波斯人对外邦说:“我们之所以征服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居鲁士希望他统治的属民都爱戴他,都觉得能成为波斯的属民和诸侯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他希望其他国家民族都愿意臣服在波斯帝国下,而最著名的创举就是允许被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犹太家园重建圣殿,甚至还提供经济援助。居鲁士自认为不只是个统治犹太人的波斯国王,也是犹太人的国王,因此也要照顾犹太人的福祉。 这种“统治全世界,为所有人类福祉而努力”的想法让人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演化让智人也像其他有社交关系的哺乳动物一样,一直都是排外的生物。智人本能上就会将人类分成“我们”和“他们”。所谓的“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和**俗,我们对彼此负责,但“他们”就不**们的事。“我们”与“他们”不同,而且也不欠他们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不想看到他们,也半点儿不关心他们的土地上发生了什么事。甚至,我们还不太把“他们”当人看。像是在苏丹的丁卡人(Dinka),他们说的“丁卡”就是“人”的意思。所以如果不是丁卡人,就不算是人。而丁卡人的死对头是努尔人(Nuer)。努尔语言中的“努尔”又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原来的人”。而在距离苏丹沙漠有几千公里远的阿拉斯加冻原及西伯利亚东北部,住着尤皮克人(Yupik)。“尤皮克”在尤皮克语里又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人”。 然而, 居鲁士的帝国思想与这些排外的民族相反,展现的是包容,而且无所不包 。虽然居鲁士还是会强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种族和文化差异,但认为整个世界基本上为一体,同样一套原则可以适用于所有时间地点,而且所有人类应互相负责。于是,人类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父母享有特权,但同时也要负责孩子的幸福。 这种新的帝国思想从居鲁士和波斯人传给了亚历山**帝,再传给希腊国王、古罗马皇帝、穆斯林哈里发、印度君主,最后甚至还传给苏联总理和美国总统。这种良性的帝国思想让帝国的存在合理化,不仅让属民打消了反抗的念头,就算独立的民族也不再反抗帝国的扩张。 除了波斯帝国外,世界其他地区也各自独立发展出了类似的帝国思想,特别是在中美洲、安第斯地区以及中国。根据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人间的种种政治权威都来自“天”。老天会挑选最优秀的个人或家族,赋予“天命”,让他们统治天下,为黎民百姓谋福利。这样说来,所谓君权就该能够行遍天下。如果君主没得到“天命”,别说是天下,就连统治一个城的权力也没有。而如果统治者享有天命,就该有义务将正义与和谐传到整个世界。天命只能传给一个人,所以也不能同时有许多个独立国家的存在。 秦始皇完成了史上第一次中国统一大业,号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于是,不论在中国政治思想或是历史记忆当中,帝国时期似乎都成了秩序和正义的黄金时代。现代西方认为所谓公义的世界应该是由各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组成,但古代中国的概念却正好相反,认为政治分裂的时代不仅动荡不安,而且公义不行。这种看法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每次一个帝国朝代崩溃,这种政治理论主流就让各方竞逐的势力不安于各自为政,而一心追求统一。而且事实证明,最后总能统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他们”成了“我们” 在许多小文化合并到少数大文化的过程中,帝国的影响厥功至伟。思想、人口、货物和技术的传播,在帝国境内要比分属不同政治区域来得方便迅速。而且,常常正是帝国本身刻意加速传播各种思想、制度、**俗和规范。原因之一,是这样统治容易。如果帝国的每个小地区都各有一套法律、文字、语言和货币,治理就非常困难。标准化绝对可说是皇帝的一大福音。 第二个原因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帝国积极传播共同的文化,就能强化它们的合法性。至少从居鲁士和秦始皇开始,帝国不管是铺路或是屠杀,都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有的说是传播较高等的文化,也有的说这对被征服者的好处比起征服者更多。 至于这些好处,有时候确实显而易见(例如都市规划、统一度量衡),但有时候也十分可疑(像是税收、征兵、崇拜皇帝)。只不过,多数帝国精英仍然一心相信,自己是为了所有帝国子民的整体福利而努力。在中国的统治阶级眼中,各个邻国及四方诸侯都是生活水深火热的蛮夷之邦,天朝中国应该泽被四方、广传华夏文化。所谓的天命为的不是剥削掠夺整个世界,而是要教化万民。同样,古罗马人也声称自己的统治理所当然,因为他们让野蛮人开始有了和平、正义,生命也更为高雅。像是他们说日耳曼民族生性野蛮,高卢人会画各种战妆,生活肮脏,为人无知,一直要到古罗马人到来,才用法律驯化了他们,用公共浴室让他们身体洁净,也用哲学让他们思想进步。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也认为自己必须负起责任,将佛法传播到无知的世界。穆斯林哈里发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要传播先知的启示,虽然最好是以和平的方式,但必要的时候也不惜一战。至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他们也声称自己到印度和美洲不是为了财富,而是要让人改信真正的信仰。号称日不落国的大英帝国,也是号称传播着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这两大福音。苏联人更是觉得责无旁贷,必须协助推动这个历史的必然,从资本主义走向无产阶级专政的乌托邦。至于现代许多的美国人,他们也认为美国必须负起道义责任,让第三世界国家同样享有民主和人权,就算这得靠巡航导弹和F-16战机,也是在所不惜。 帝国所传播的文化理念很少只来自那一小群的统治精英。正由于帝国思想的理念常常正在于普遍和包容,所以帝国的统治精英也比较容易接纳不同的概念、规范和传统,而不会死硬坚持着萧规曹随的陈**。虽然也有些皇帝曾试着要回归自己的根源,让帝国的文化单纯一些,但多数帝国都已经从被征服的民族吸收了太多文化,而形成混合的文明。像是古罗马帝国的文化,里面希腊文化的成分几乎不亚于古罗马文化。阿拔斯王朝帝国文化也融合了波斯、希腊和阿拉伯文化。蒙古帝国文化几乎就是中国的翻版。至于对美国这个帝国来说,有着肯尼亚血统的总统奥巴马可以一边吃着意大利比萨,一边看着他最爱的英国史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讲的还是阿拉伯反抗土耳其的故事。 对于被征服者而言,就算有了文化大熔炉之后,文化同化也不见得容易。虽然帝国文明很可能四方征服各个民族、融合他们的文化,但对帝国绝大多数成员来说,混合的成果仍然令他们感到陌生。同化的过程常常带着痛苦和创伤。要放弃熟悉且深爱的地方传统并不容易,而要了解及采用新的文化也同样困难而令人深感压力。雪上加霜的是,等到帝国的属民千辛万苦终于接受了帝国文化,可能也是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以后,帝国的精英才能把他们看成是“我们”。从征服到接受之间的数个世代,就这样形成了失落的一群。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当地文化,但在新加入的帝国世界里却还没有一个平等的地位,反而只是继续被视为蛮夷之地。 想象一下,在努曼西亚灭亡后一世纪,出身良好的伊比利亚人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首先,他虽然还是跟父母讲着当地的凯尔特语,但因为要做生意,要与政治上的高层沟通,所以他也是一口流利的拉丁语,只是稍微有点儿口音。他的妻子就像其他当地妇女一样,还是保留着一些凯尔特人的品位,喜欢各种装饰华美的小玩意儿,虽然他对妻子宠爱有加、样样照办, 但心里还是希望她能够喜欢那些简单高雅的首饰,就像是个古罗马总督夫人 一样。他自己穿着古罗马的束腰宽外衣,而且因为 他对古罗马商业法律十分熟稔,他成了个贩牛的大商人,能够盖起一座古罗马风格的豪宅。然而,就算他甚至还能够背诵古罗马诗人弗吉尔(Virgil)的《农耕诗》(Georgics),古罗马人仍然觉得他就是个半野蛮人。他满腹委屈,知道自己一辈子也无法取得公职,也不可能在露天剧场拿到个真正好的位子 。 在19世纪末,许多受过教育的印度人也学到了同样的一课,只是这次另一方换成英国主人。有一则著名的逸事,讲的是有个印度人雄心勃勃,把英语学得无懈可击,上了西式舞蹈的课程,甚至还养成了用刀叉进食的**惯。他把这一切学好之后前往英格兰,在伦敦大学学院读法律,还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然而,后来这个读法律的年轻人到了英属南非,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却因为坚持自己该坐头等车厢,而不是像他一样的“有色人种”该坐的三等车厢,便被赶下火车。这个人就是甘地。 在某些案例中,文化的涵化(acculturation)与同化(assimilation)终于打破了新成员和旧精英之间的障碍。被征服者不再认为帝国是个外来占领他们的政体,而征服者也真心认为这些属民是自己帝国的一员。终于所有的“他们”都成了“我们”。就像是古罗马的臣民,在几世纪的帝国统治之后,终于都得到了古罗马公民权。非古罗马人也能成为古罗马军团的高阶军官,或是进入元老院。在公元48年,古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Claudius)任命几位高卢贤达人士进入元老院,并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些人“从**俗、文化和婚姻关系已经和我们合而为一”。还是有些食古不化的元老,看到过去的敌人竟能进入古罗马政治核心,便大声抗议。但克劳狄乌斯又提醒他们某些无法忽视的真相。这些元老自己的家族,多半都来自一些也曾经反抗古罗马的意大利部落,后来才取得古罗马公民权。皇帝还提醒他们,就连皇帝自己的家族,也是来自意大利中部的萨宾人(Sabine)。 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成立的时候阶层分明,上层是执政的阿拉伯–穆斯林精英,下层被压制的则是埃及人、叙利亚人、伊朗人和柏柏尔人(Berber),都既非阿拉伯人,也非穆斯林。于是,许多帝国的属民慢慢地改信伊斯兰教,讲着阿拉伯语,也接受了混合的帝国文化。旧世代的阿拉伯精英对于这些后起之秀深怀敌意,害怕会因此失去独特的地位和身份。至于归化的人也还不能得意,还需要不断争取在帝国和伊斯兰世界里的平等地位。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越来越多人将埃及人、叙利亚人、美索不达米亚人都视为“阿拉伯人”。至于阿拉伯人,不管是“纯正”来自阿拉伯还是由埃及和叙利亚新移入的阿拉伯人,也越来越常被非阿拉伯人的穆斯林所统治,特别是伊朗人、土耳其人和柏柏尔人。阿拉伯帝国计划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所创造出的帝国文化深受非阿拉伯人的全心爱戴,即使是原本的帝国早已崩溃,阿拉伯民族也早已失势,帝国文化仍然能不断维持发展、传播不休。 中国的帝国大计执行得更为成功彻底。中国地区原本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全部统称为蛮族,但经过两千年之后,已经成功统合到中国文化,都成了中国的汉族(以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汉朝为名)。中国这个帝国的最高成就在于它仍然生龙活虎。有些人可能会怀疑它究竟算不算帝国,但只要看看偏远地区的西藏、**等地,就能知道此话不假。现在有超过九成的中国人口无论是自认或是在他人眼中,都算是汉族。 而过去几十年间去殖民化的趋势,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时间到了现代,欧洲人以“传播卓越西方文化”的幌子征服了全球,而且他们传播得如此成功,让数十亿人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几项重要元素。例如印度人、非洲人、阿拉伯人、中国人、毛利人,就学了西方的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等等。他们开始相信人权和民族自决的原则,也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像是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 到了20世纪,殖民地接受西方价值观之后,开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之身,用同一套向殖民者要求平等的权利。许多反殖民斗争高举着民族自决、社会主义和人权的大旗,而这些概念正来自西方。过去埃及人、伊朗人和土耳其人采纳并调整了来自阿拉伯征服者的帝国文化,今天的印度人、非洲人和中国人也是接受了许多过去西方帝国占领后留下的文化,并且各依自己的需求和传统调整吸纳。
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当代中国属于中产富有的人们
热度 1 gordon 2017-2-21 04:13
当下的中国社会,要提高效率,仅靠 拼命工作 是不够的 不仅仅是更努力的工作,而是 更聪明且努力的工作 贫富差距拉大,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 与更聪明更勤奋的中产二代竞争,非常困难。很多人 如果行为习惯不改变,都会在这个进程中被甩下来 。 确实有差距,你懂的 注: 有些习惯是在贫瘠时代养成的
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当代中国社会的身份焦虑
热度 1 gordon 2016-2-2 09:05
中国现在对阶层最敏感的,不是所谓的赵家人,而是那些原本布衣平民,通过努力或者时代赋予的机会,觉得自己终于跻身上层中产并踮着脚仰望着所谓的上流社 会,幻想着再使把劲就能蹬上的那些人,也正是他们急切地想洗掉自己的出身,气喘吁吁地想挤上开往上游的列车,再催促关上车门,以夯实他们的先发优势 这里面最敏感最急切的代表性人物,往往是赚到些钱的小生意人,他们有着最为强烈的阶层划分渴望,也有着最为强烈的身份焦虑,表现出强烈而拧巴的对原本自己也曾属于的那个阶层的不认同以及迫切的隔离期待。 ******************************************************************************** 这是西欧的一个规律,中国不知道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摸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 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 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 推荐图书: 《身份的焦虑》 阿兰
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组织理论对中国的解释(转)
gordon 2016-1-22 05:11
这是更为困难的一个问题,面对一个新问题,总要有人走出第一步。 ************************************************************************************   现代人类学理论认为:“有效的社会组织对于 和平艺术的关系与冲突艺术的关系 ,几乎是绝对的,不论你指的是文明社会还是亚文明社会。战争的胜利依靠协同作战和整齐划一,而两者都需要指挥和纪律。”( Harry Holbert Turney High ,Pnimitirs War 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nes,1949,pp.235 - 236.) 而中共中央指导红军陕甘改编出师敌后之所以迅速取得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内外各阶层的广泛赞颂,就是源于中共领导人高超的战略指导,以及红军有效的组织和纪 律。正如任弼时指出:因为“一种弱国劣势兵器的军队与优势兵器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军队作战,单纯采取正面防堵、依靠坚固阵地与敌对战是不适宜的”,应当 “利用山西有利的地形和群众条件”,“组织和武装广大的民众开展广泛的民众游击战”(《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8页。)。也正如西 方某政治学家所述,中国的抗战仅有劣势武器装备作为抵挡,因此需要动员和组织起来的政治力量来弥补武力的劣势,这种动员和组织起来的政治力量就是“复杂社 会里的政治共同体依赖于该社会政治组织”的力量。(〔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11、12页。)总之,中共领 导的抗战必须是动员起来的、有亿万民众参加的并与政府结合起来的广泛、持久的抗日游击战争。关于这种抗战模式的描述话语有:“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 个人一根枪还要再打”;“但怎么样打呢”,“就是要活打,不要死打”(毛泽东:《目前的时局——在陕公开学典礼会上的讲演》(1937年11月1日), 《新中华报》1937年11月4日。);“因为我们组织好了的队伍不很多,如果我们拿这点队伍去进行正规战,那是极有限的力量”,“而我们被消耗了,人家 是不补充我们的,并还不许我们组织新部队”(刘少奇:《六年敌后工作经验的报告》(1943年3月)。);“以几万红军去同几十万日军硬拼”,“这正是蒋 介石求之不得的”;“就是要插杨柳,让老母鸡下蛋”;“大的游击队”与“小的游击队繁殖”(《聂荣臻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上的发言记录》 (1937年8月)。);等等。朱德在事隔近7年后回溯认为:“我们到华北去,一般的执行了毛主席的游击战争的军事方针,但是运动战的思想没有完全放弃, 没有用游击战向各方面去发展。”彭德怀也说过:“ 这一道理,在今天看来,这是极平常简单的,是很容易的,但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 。”在持久抗战中首先壮大 本身是国共合作抗日政治共同体道义逻辑之所必需。八路军正是采行了中共“坚决实行依靠民众的游击战争总方针”,才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华北抗战中光荣的战 绩”(《毛泽东关于华北作战战略补充意见》(1937年10月6日)。)。   华北战场由国民党领导的正规战转变为中共取得领导地位的游击战是历史的选择。中共为了政治共同体道义而遵从 “仍以取得南京及阎的同意与接济下,布置华北游击战”(《周恩来关于与卫立煌黄绍竑商讨坚持华北游击战争问题致毛泽东等电》(1937年11月13 日)。)是历史真实。国民党之所以丧失山西敌后抗战领导权,一个主要因素是无法真正发动群众开展有效的敌后游击战争。(参见《任弼时关于山西群众武装和牺 盟会及政权情况向毛泽东洛甫的报告》(1937年11月6日)。)依靠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指导在敌后发展壮大游击武装,本应不受政治共同体所“禁止”之 列。为此,1937年12月后,八路军在前方和敌后的部队已“扩大十二个新团”,“每团二千人计”, 并不靠国民党发饷而自己筹集供给之 。 注: 蒋介石也是这么干的,上海商会给他的钱,他的 军饷再不从武汉政府出了 。 汪精卫也只好倒戈,汪精卫以前是很革命的,现在都知道了,他是“两面三刀”。 ************************************************************************************   现代政治科学研究发现: 一个已适应环境变化并已经历了一次或数次基本职能变化的组织,其制度化程度比起那些没 有经历这些变化的组织要高出一筹,而制度化能使组织免于仅仅充当一个达到某项特定目的工具 。(Philip Selznick’s small classic,Leadership in Administrction New York,Harper and Rom,1957,pp.5ff.)红军陕甘改编抗日后之所以不断在敌后得到发展壮大,正是由中共动员型政党职能的严密组织特性及其高度的适应性组织特性 所决定的。只有这种类型和结构的政党组织,才能在艰难困苦中, 达成一般资产阶级政见认同型政党难以达成的政治目标 ,并使其原组织进入新的发展状况。红军陕 甘改编抗日以及其凸显的游击运动战绩效也给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共同体带来了极大的政治生机。出师部队深入敌后,先是依托五大山脉创建抗日根据地,尔后进一 步向冀、鲁、豫平原发展,完成了在华北的战略展开。至1938年底,八路军先后建立了晋察冀军区,初步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了冀鲁边平原等敌 后抗日根据地。自1937年9月20日至1938年6月20日,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638次,伤亡敌军34734人,俘日军254人,伪军1988人, 伪军反正3300人。而八路军第一年伤亡总数为25986人。自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八路军由改编初期的不足4.6万人,发展至15.6万 余人。八路军的上述成就都源自中共在战略发展问题上远见卓识的领导。 注:它不是民主国家那种 政见认同型政党,它自己本身是一种行政组织。超越了同乡关系(军阀),父子关系(奉系),同学关系(黄埔系),他们互称 “同志” 。 ************************************************************************************   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表明:“组织的领导和成员如果珍视组织本身的利益,组织就能 撇开它在特定时期所完成的特定职 能 ,开创出自身的生命力。这样,组织就超越了其功能的束缚”,“当组织面临变化的环境时,它若想生存就必须减弱它对最初职责的承诺。当组织趋于成熟时,它 就‘不拘泥’于自己的一套”。(〔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15页。)虽然国共双方经过政治谈判组织了一个政 治共同体,但由于并没有建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组织构架以主持公平正义,因此, 在国共双方的政治博弈中,没有“裁判员”来评判功过是非 。有证据表明,蒋介石 从未放松对于中共的限制政策,即使是在国共合作最好的战时初期也不例外。此后,由于忧虑八路军的快速崛起,蒋介石对于中共的防范日渐明显。而“解散游击队 即取消游击战争”,是“关系民族生死存亡问题”,是“抗日统一战线中最后的一道防线,超过这道防线将成为无原则的统一了”(《刘伯承等关于我们对国民党提 出取消游击队的政策致朱德等电》(1937年12月23日)。)。因此,中共中央的道义逻辑是正确的。要既统一,又独立,不能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如果 要求国民党‘一切’都要‘经过’”中共同意,“是做不到的,滑稽的”。如果想把中共所要做的“一切”均事先取得国民党同意,“那末,它不同意怎么办”?只 有靠中共“把人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才能在抗战中涌现,滋长、生息、培养、发育起来。”《任弼时选集》,第159页。中共在领导敌后抗 日游击战争中越打越大,无疑尽到了其在民族危亡中应尽的最大的政治责任。试问,究竟其何责之有?其何罪之有?中共将以己为主体的弱小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转 变为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辽阔战场,这一事实是无可求全责备的。   在红军陕甘改编抗日过程中,中共中央千般努力却历经波折, 唯有等日本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战争,才促成国共两党必须先搁置政治对抗而“暂时妥协” ,并终 于结成双方在一致抗日的政治旗帜下的政治共同体模式。社会文化中有足够的信任就会“增加在全社会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Bertrand de Jouvenel, Sovereig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p.123.)。相反,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阻碍。(〔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 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411页。)共同体的“信任”问题,简言之即道义逻辑中必须遵从的公共道德原则以及何为允许的、何为禁止的问题。“国共双方需要 相互妥协,寻求共同国家利益”、“国共合作需建立互信机制与沟通渠道”(刘大禹:《从皖南事变前后看国共合作的困境》,《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2 期。)的观点没有错。但是,应当注意的问题在于:政治共同体中不同利益群体(集团)的地位是有差异的,其中强势地位者起决定性作用。强势方如能“柔和、缓 解并重新调整这种权力,从而使某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社会势力与共同体中的其他社会势力相适应”,(〔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 政治秩序》,第9页。)这才是政治共同体良性互动之锁钥。而蒋介石之一切不良政策及其作为均出于其一身,这是不争之事实。因此追溯国共双方政治责任时,不 能各打五十大板,也不能不分清政治共同体对立双方的主次地位、主次权利、主次政治责任方,否则将与政治科学学理相悖,也极不公平公正。至此,也可以站在政 治科学的更高视角来讨论并引用卢梭这样一句话:“最强者并非永远能保持其主人的地位,除非他将力量化为正义,将服从化为责任”。民国政府在转型社会初期的 体制类型基本上是一个军人与官僚联合型的军人干政主义性质的政体。作为军人领袖的蒋介石极善于运用军事手段解决一切问题,却不太善于政治方式运作,不愿意 开放政治民主,对于任何政治改革均极尽避讳之能事。由蒋实际控制的民国政府是一个缺失现代政治制度真谛和权威的弱政府。用现代政治科学术语来衡量的话, “一个缺乏权威的弱政府是不能履行其职能的,同时它还是一个不道德的政府”(〔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26 页。)。 注:实际上蒋介石还得依靠苏联,有一段时间,德国的援助停止了,他得靠苏联。早期英国和日本是一条裤子。基本上中国依靠的就是德、苏、美。 要明白老殖民者 英国的位置。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gordon 2015-11-21 16:41
在19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马汉已经掌握了 全球力量平衡的机制以确保美国的安全。 他解释道,中国的“门户开放”依赖于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而英日同盟又依赖于欧洲的力量平衡,欧洲即将爆发战争,英国和德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都将被召回国, 留下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直接对峙着 。为了保持“门户开放”,这两种力量必须要创建一个新的地区平衡。 面对海上力量的新现实,马汉的态度相比十年前所写的《亚洲问题》做了让步,即 美国不应该寻求太平洋上的“霸权”,而只要确保它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到达那里的航线, 他建议保持一个新的平衡,即美国主导东太平洋(夏威夷),日本主导西太平洋。 他警告海军部长乔治.冯.L.迈耶和海军战略委员会成员 “日本对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入侵是有可能的”。(夏威夷) 他继续认为“太平洋比大西洋更适合成为美国海军战列舰队的锚地”。 ******************************************************************************* 没有硬知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搞不明白的。 注:中国学术界的人都有点软,真正有水平的,都在岗位上。 确实好多问题,学术界的人搞不明白。 ******************************************************************************* 现在不是流行穿越嘛,你要有穿越能力,穿越回 “过去” ,改变命运。 对很多人来说,事重新做一遍,还是那样。 别穿越了,看会电视多好。
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苏联时代的科学家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
gordon 2014-4-1 05:17
巴甫洛夫 在十月革命爆发时,还在做实验。 1897年出版《消化腺机能讲义》;继而又从唾液腺的 精神性兴奋出发,转移到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创立了条件反 射学说,1890年至1930年间研究了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活动的 生理机制、皮层的功能镶嵌式、睡眠、神经症的病因等。证明言 语功能为人类所特有,是以语词作为刺激的条件反射。 苏联还有一个数学的 “从林学派” ,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 至于研究成果能不能被社会接受,那就看社会的了。
0 个评论
分享 自卑与超越——心理学对当代中国生活的意义
热度 3 gordon 2014-2-13 03:51
在中国现行的社会条件下,通常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们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为充分。 他们对于自尊过分的重视,造成了他们的困境。 他们都是失败者。 越自尊越失败。 在其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又一直持续未断。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不幸。 假使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他的不幸并不见得少于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者。 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一生读过的最好的书就是古龙的小说,他给了我人生的温暖。 不过古龙小说里的人物,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是断层的,我们不知道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江湖中,那些人为何还能保持合作意识,又是如何生存的。 阿德勒的书填补了这片空白。 这本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 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它的中文名翻译很怪,叫 《自卑与超越》 注:获得这么一本书并不容易,是绕了一大圈之后,经济学 - 心理学 - 社会学,我才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才回过头来找到这么一本书。 没有什么是简单的。 还有,感谢老虎的那段 《威权皇子与地区发展模式》的社会分析。我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倒是和老虎的这篇文章无关,写完了想起来了。 ××××××××××××××××××××××××××××××××××××××××××××××××××××××××××××××××××× 有时候你可以轻易的洞察出谁是失败者,天生失败者 扩展阅读: 威权皇子与地区发展模式 http://www.aswetalk.org/bbs/home.php?mod=spaceuid=76do=blogid=9002page=2#comment
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当代中国社会形成的教育因素
热度 1 gordon 2013-3-7 07:15
一个社会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要素堆叠,有时候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中国当代社会的形成和以京津地区的教育、东北的工业基础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 先说伪满的教育和工业,伪满洲国在成立的时候,就对是否建立大学犹豫不决,最后虽然建立了一座,但相比伪满的专科学校,不成比例。 二战中的伪满工业——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   1936年秋,日本帝国主义为把中国东北变为进行侵略战争的兵站基地,扩大战争资源的掠夺和军工生产,着手拟定伪满的所谓产业五年计划。这需要改变两种情况:一是要改变“一业一社主义”,即一个行业由一个特殊会社垄断经营的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综合地掠夺战争资源;二是要改变单纯把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日本对满投资的主要渠道,因为当时日本债券市场萧条,满铁募集公司债已发生困难。适应这两方面的需要,1937年末,与日本军部勾结更为密切的日本新兴财阀──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简称“日产”)迁至中国东北,与伪满政府合资成立综合经营重工业的托拉斯──满业。   根据1937年12月20日伪满公布的《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管理法》,满业对钢铁、轻金属、煤炭、其他重工业和军工生产进行“支配性投资和经营指导”。资本4.5亿元(伪满元与日元平价),伪满政府和日产各半。伪满政府对日产持股保证六分分红,即收益分配不足六分时,给予补贴。在财产处理、税收等方面,日产也享受特惠。原日产董事长鲇川义介(1880~1967)任满业总裁,并被吹捧为“产业将军”。满业的经营活动,则由伪满政府(实为日本关东军)监督。  满业成立时, 满铁将昭和制钢所等一系列企业的总额达1.1亿元的持股交出,垄断重工业的地位基本上移让给满业 。1941年,满业子公司16家,名义资本5.67亿元;孙公司15家,名义资本 1.4亿元。但满业预期目的没有达到。首先, 寄极大希望于美国资本与技术以发展汽车、飞机工业的庞大计划,因国际形势的剧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化为泡影 。其次,由于疯狂的战时经济掠夺脱离了客观可能,满业的综合经营同不断加强的战时经济统制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经营日趋恶化,人财物的争夺愈演愈烈。结果,象满洲炭矿会社这样重要的子公司不得不走向解体,主要煤矿相继独立,其垄断东北煤炭生产的地位名存实亡。 注:战后对满洲的接收,实行的是 “首恶必办,胁从不问” 的原则。 参见《台 研 院口述历史》,就是把工厂一把手毙掉了,我们再派自己人。 日本在二战前的教育是先工后理的教育,例如 苏步青 就是受的这 种 教育,现在日本的教育是美式的。 (苏步青,1920年到1924年在日本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 学习,1924年考入仙台 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 ) 这种先 工后 理的教育在中国扎根有几层原因,一是冷战期间 ,MIT 的兴起, 对手搞的我们也要搞;二是东北工业基地的专科教育,三 是京津地区高校 的推崇。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样搞能搞成,最省气,毕竟有物质基础 。 干任何事情经济因素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理工院校就是当时的遗产。 这条道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也赖不了苏联,其实苏联就不是这种教育模式。 苏联顾问当年是负责的,我们引入的是法国巴黎高 工、高 师 的教学模式,是很早以前俄罗斯学习法国时搞的, 苏联 早就不用这种模式 了 。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闲聊当代中国社会格局形成的原因 2
热度 1 gordon 2012-11-27 20:21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0421329_1490972387_Px68R3Y7WjOP+Eh0HTWxve0D+/cXuvDojGqwuVOnJwdPE1XaapmZZt8G4yvfFqwbrz0xHcZkeP8wkkR5Zatc1zMjbgsQilM/s.swf The Battle Of China 美国人在二战的时候拍的
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闲聊当代中国社会格局形成的原因 1
热度 4 gordon 2012-11-27 19:50
当代中国社会格局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政府的一项政策密切相关, 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整个中国同西方文明对接的开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至一战爆发时,中国 国内政局混乱、动荡,经济上积贫积弱到极点,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国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要不要加入到帝国主义列强 之间的争斗中;中国参加一战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是充当炮灰,还是取得了一些实际利益,史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个人认为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方略,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国内历史发展的进程。 一战爆发后,当时中国北洋政府经历了由观望——宣布中立——宣战的渐进 历程。一战初期,中国国内反对参战一派认为,德国实力强大,协约国不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另外,如果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即使协约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以中国当时在国际上所处的弱小地位,也不见得会从战争中获得实际利益,只会充当列强之间争夺利益的牺牲品。主张参战一派则认为,德国必败无疑。中国如果能 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则战后就可凭借战胜国的地位废除战败国德国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早在中国尚处于中立时期,北洋政府即有意为协约国一方助力,为 了不损伤中国的中立国地位,北洋政府的有识之士想出了“以工代兵”方略。即不直接派出军队,而是利用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派出华工到欧洲战场上效力。 法国 政府积极支持,于是成立了陶履德招工团与中国的惠民公司联合招募华工。 英国政府一开始对招募华工并不热心,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尤是索姆河战役让英军士兵伤 亡惨重。英国政府也开始效仿法国政府在华北地区招募华工 ,并在英租殖民地威海卫设立招募机构和培训机构。据资料初步统计,英国政府在威海卫培训,并由此地 坐船奔赴欧洲战场的华工达54000人。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达14万多人。华工在出洋过程中历尽艰辛,到达战场后主要从事挖掘战壕、筑 路、救护伤员、在后方工厂生产的工作,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吃苦耐劳的品德,获得了英法政府和军方人士的好评。第一次真正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人。中国的 北洋政府对华工在国外的情况也比较关注,成立专门机构,并派出专门人员到战场上督导华工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华工参加一战对协约国最终取得胜利功不可没。 14万青壮华工尽管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他们的出现相当于为英法两国节省了14万劳动力,使14万英法青年可以走上战场。同时,华工参加一战使得中国获得 了战胜国的地位,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战后,由于中国未从中获得战胜国应有之权益,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战华工在中国国际化方面的突出贡献首先在于他们为中国参加一战提供了机会,出色地捍卫了国家利益;华工在中国国际化方面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们为 中国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及国际事务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尽管历经曲折,华工参加一战最终使中国凭借战胜国的地位废除了德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实际 利益。 《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留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据记载,一位名叫毕粹德的老华工向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寄去一把手枪和几发子弹,正告其若签字,还不如自杀。在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团6月28日没有出席和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根据《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_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_或知情者_口述资料的分析》一文分析,旅法华工回国以后,因为中国产业经济不发达,境遇并不是太好。真正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是旅俄华工。 旅俄华工来源很复杂,并不仅仅是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顶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政府开始实行限制华工入境并进而驱逐华工的政策。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空前增加, 他们都把目标转向中国, 开始大规模招募华工. 在这场招募华工的角逐中, 由于国内劳动力极度紧张, 就连军事工业或直接为军工生产服务的部门也急需大批劳动力, 促使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作法, 决定大规模在华招工。沙俄政府于1915 年初专门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修改以前内务部有关限制华工入境的规定, 并先后于8 月12 日和11月16 日根据许多公私业主的申请颁布允许华工入境的临时条例.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极大, 俄国政府甚至准备颇布永久性的条例, 招收华工入境, 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工有如下特点: 一是招工人数多, 有时一次招工即达数万人, 其招工总数也远远超过英、法各国: 二是持续的时间长, 这次招工从19 15 年开始直到1920 年前后¹ , 前后达六、七年之久; 三是赴俄华工分布的地区广, 从前的赴俄华工绝大部分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 这时期的赴俄华工西起大战前线, 北至摩尔曼铁路建筑工地, 南到巴库油田、顿巴斯矿区, 东到西伯利亚和远东, 足迹遍布整个俄国; 四是政府招和私人招同时进行, 招工手段则有公开招和私招两种, 但以私招为主,手段狡猾、卑劣, 有时是赤裸裸的欺骗和拐卖; 五是, 赴俄华工的处境最为悲惨。由于俄国人不履行合同, 华工赴俄后不能从事合同规定的工作, 或中途改换工作地点, 生活待遇和工资待遇恶劣, 甚至有大批华工被送到西部大战前线当炮灰。有的华工在工程结束后被俄国包工人转卖掉。大战期间沙俄在华招工是西方殖民者16 世纪开始的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的“ 猪仔贸易”的重演, 是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华工出洋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悲惨的一页. 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工始于19 15 年, 19 16 年达到高潮。关于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工的总人数没有确切统计. 据俄国文献记载,19 15 年10 月俄国工厂主正式提出需用的华工就不下15 万人。中东铁路19 16 年运往欧俄的华工约5 万人。据当时在苏俄的“中华旅俄联合会” 不完全统计, 从1915年到19 17 年共有8 万华工来俄国苏联学者指出, 大战期间仅欧俄的华工就不少于15 万人 , 总计招募的华工约为20 一30 万人 。如果加上战前在俄国的华工, 到大战后期赴俄华工总数估计至少在50 万人以上 . 当北洋政府拒绝苏维埃政权并召回驻俄外交人员时, 旅俄华工联合会是中国公民在苏俄利益的唯一代表, 并且将中国驻彼得格勒公使馆交给联合会使用。列宁曾在1918年提出建议, 在那些移居俄国的华工中, 是否可以挑出革命人士去同孙中山接触。 1919年3月, 刘泽荣以中国社会主义劳动党代表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受到了列宁的接见, 列宁鼓励他: 年轻没有失败。希望您继续艰苦拼搏, 为广大华工创造更多业绩。列宁在刘泽荣的身份证上亲笔写下特殊批示: 要求所有苏维埃政府机关及主管人员对该同志予以一切照顾、关怀。 旅法华工和旅俄华工对中国影响不同的客观原因在于 俄罗斯发生了内战,人员紧缺。 然后就是陈独秀调旅法勤工俭学学生赴俄,当时华工总体上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家里都是给人打长工的。就受教育程度而言,这些华工除少数上过私塾外,其他人几乎都是文盲; 就职业而言,大都以务农( 地很少, 多数不能自给) 或打工( 扛长工、打短工) 为生。 这里面多提一个人,就是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 晏阳初 19 0 3年离家赴府城保宁( 今间中) 中国内地会创立的华英学校求学, 开始接触西学. 19 0 7 年入省城成都美国美以美会设立的华美中学肄业。三年中学结业后在成都一所中学担任英文教员, 不久到辅仁学舍工作。19 11 年9 月晏阳初返回故乡, 应聘于巴州中学教英文, 次年仍回成都辅仁学舍工作。19 13 年赴香港圣史蒂芬森学堂深造, 第二年9 月转升圣保罗书院。此时他产生了赴美国求学的愿望。晏阳初经过近两年时间在学业和旅费等方面的准备, 于19 16 年夏天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半工半读. 19 18 年夏天, 他在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 即束装前赴法国战场参加为华工服务的工作。 早在晏阳初在香港求学之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晏阳初进入了耶鲁大学以后, 战争气氛已弥漫全美国, 在耶鲁校园内先后设立了海军训练班及预备军官训练班。晏阳初深感局势正在激烈变化。为了对世界局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晏阳初认为, 还必须认识了解欧洲的情况, 加之在法国战场上有十五万多华工的福利工作需要人去服务。因此, 晏阳初决定在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参加为华工服务的工作。 在赴法的华工中多数是不识字的农民, 加上语言不通、习惯不同, 也给华工们作工和生活造成了不少困难。法国当局为维持华工的精神和体力, 以提高工作效率, 也主张对华工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教育, 以及组织人对华工作必要的服务工作。 晏阳初应募到法国为华工服务, 主要工作是代华工写家信和读家信, 以慰两地相思的痛苦。19 18 年6 月中旬, 晏阳初到达在法国普兰设立的服务中心。他为这里的华工做代写、读家信和翻译、传达、代购物品等工作。这里有5 0 0 0 华工, 他们与家乡亲人远隔重洋, 迢迢四万余里, 希望通过书信同家人联络, 但又苦于目不识丁, 不会写信, 因此代他们写、读家信,实在是一件很繁忙的工作。可是, 晏阳初却很乐意做这项工作。在代华工代写家信时, 通过华工口述家信大意, 他发现华工们认真、热心, 并不愚笨粗鲁, 只是因为他们贫穷没有机会读书, 而不能识字写信罢了。晏阳初想起了“ 人贵创造” 的铭言, 因而考虑到以其长久为华工代写、读家信, 不如教华工读书写字, 并逐渐使他们能写家信, 比代他们写家信, 更具有长远的意义。要使华工读书识字就必须有适合他们的课本。经晏阳初反复考虑再三研究, 认为中国民间流行的作为儿童启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经》读本, 对这些成年的华工不具有立即可以应用的功能; 国内文学革命已经兴起, 不宜再袭用文言文, 为便于华工识字写信宜采用与华工口语接近的白话文编写课本. 于是, 晏阳初便在中文字典中和国内最近的报刊杂志的常见文字中选取若干单字、语句, 再与华工日常习用的口语综合比较, 编写出一千余字的《识字课本》作为教材.与此同时, 晏阳初又在华工中宣传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鼓励大家学习。经过晏阳初的努力, 一个有40 名华工自愿参加的识字班创立起来了。 识字班学员的年龄大约在20 岁至40 岁之间, 他们在每天工余后上课一小时。由于晏阳初认真教授, 学员的学习情绪普遍都很高。4 个月后有35 名华工完成学业, 能应用这一千多字写信了。这使周围的六、七百名华工大感意外, 很多人都愿来参加学习。 晏阳初初试成功, 要求读书识字的华工不断增加, 他又试行一种新方式, 即由已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去教不识字的华工. 此种教读书写字的方式经试行效果很好。从而引发出许多识字班相继成立, 都由已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去教。如此不断, 使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一天天的增加, 又可以用来去教不识字的华工。晏阳初教学的成功, 其他服务中心也效法推行, 效果也很好。 1 9 18 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德国失败而结束. 但华工们与法英当局签订的作工合同多数尚未满期, 且交通工具不足, 一时难以回国。晏阳初发现华工们对识字读书有浓厚的兴趣, 为丰富华工们的文化生活, 增长知识, 使他们回国后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 为社会作贡献, 乃决定创办《华工周报》供华工阅读。 1 9 19 年1 月15 日, 晏阳初创办的手写石印一周报《华工周报》第1 期在法国出版发行。篇首刊载的《本报特告》, 开宗明义地宣布办《华工周报》的目的宗旨是: “ 为开通华工的知识、辅助华工的道德、联络华工的感情办的” 。并说明该周报登载的文章“ 不拘短长” , “ 文字以用官话为合宜” , 内容“ 以进德智为标准” 。设有《论说》、《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情》、《欧战小史》、《名人传略》、《世界奇闻》等栏目。《华工周报》还举行“ 华工征文比赛” 。在该周报第2 期刊出《论著有奖》的启事中说: “各位出洋以来, 必定有种种的新知识和新思想, 何不趁此机会发表出来, 登载报上, 使一切读报的弟兄都可以受益。且你们的人才既众, 著作既多, 我们彼此都可以交换知识、交换思想, 那我们的知识由此更可以长进, 思想由此更可以高尚了。” 《华工周报》举行了多次征文, 先后以《华工在法国与祖国的损益》、《甚么叫中华民国》、《中国衰弱的原故》、《民国若要教育普及, 你看应当怎样办才好》等各题征文。许多华工都踊跃参加征文活动。在1 9 19 年3 月12 日出版的《华工周报》第7 期上, 揭晓了以《华工在法国与祖国的损益》为题的第一次征文的结果。评出了第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获一等奖者奖15 法郎、二等奖奖10 法郎、三等奖奖5 法郎. 山东平度县籍华工傅省三获一等奖。他应征的文章指陈“ 华工在法, 还算是益处多损处少” 。其主要内容有五: 1. 华工从前不知身与家及家与国的关系; 一到阵前, 看见外人为国为家牺牲性命, 自己不知不觉的就生出一番爱国爱家的心来.2.从前华工只知道女子缠足为美, 现在看见西洋女兵、女农、女医等, 与本国女辈比较, 真是从前吃亏不少. 若返回祖国, 定要改去旧日的恶习。3. 在法国见到的军器、农器、机器不少, 增广了自己见识, 将来回国, 可开导本国人。4. 从前以为西人高于华人, 今日与他们赛脑力、赛筋力, 方知他们不比我们高。若回祖国再加以教育, 敢望将来祖国的进步。5. 现在和平会竟将中华大国名目取消, 列在末尾, 并不准我国有发言权. 华工从此看的淘汰激励, 如梦方醒, 就发起了强国爱国心. 傅省三在文章中通过来法前后对比的不同感受,谈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其拳拳爱国之心, 殷殷报国之情, 充满着爱国强国的自信心, 力图改变中国贫弱局面的强烈愿望是真诚感人的。这种根据亲身感触的平实情真的认识和见解,可以说是当时在法华工共同的想法, 反映了所有在法华工的共同心声。当时中国的“ 五四” 运动尚未发生, 华工们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 晏阳初撰写的《华工周报》发刊词《恭贺新年, 三喜三思》, 是一篇鼓励华工积极向上、敬业爱国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 广大华工“ 深负远志” , “ 梯山航海, 迢迢四万余里” , 来到法国作工, 增广了见闻, 将来回国定可“ 兴家立业, 强种强族” 。他希望广大华工为“ 求益家兴家” 计, 应将“ 所有一切亡业败家的嗜好, 或是从中国带来的, 或是到法国才学的, 都应该勉力全行断绝” , “ 多积存几个富人的佛郎, 多学些有益的技艺, 期到归乡, 可以发家, 可以自立。这样你们一番爱家恋家的心, 也可以真有实际了”. 。他又说: 华工身居外国, “ 爱国的心也必较前更大” 。“ 你们在法国所处的地位与在中国所处的地位不大相同。你们住在法国,就算中国全国全族的代表。外国人以你们作为的好歹, 就定我们中国全族的是非” 。因此,“ 我们中国国体的荣辱, 都全在你们各位作为的好歹” 了 . 以后晏阳初又在《华工周报》载文深情地说: “ 我爱国的同胞啊! 若我们要祖国富强, 非人人有公德不可. 表现了晏阳初与华工爱国同心的情感和他对华工的深切期盼. 由于晏阳初的启导和华工中爱国热情的高涨, 当《华工周报》报导了山东问题和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以后, “ 各处华工, 有的言语激烈, 有的词意婉转, 寄来著作, 表示反对者, 颇不乏人. ” 同时更激发了华工们把爱国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如华工都魁义将在法做工积蓄的5 0 法郎全数捐赠, 寄回祖国。华工郑书田念中国国势不振, 特捐献30 法郎作为振兴工业之用. 一些地方的华工队先后成立爱国自治会或救国储金团按时捐款。同时也有不少华工捐款给《华工周报》社。 自《华工周报》创刊以后, 不仅是能识字读报的华工喜爱的读物, 也有一些地方的服务中心用《华工周报》作为读书班的教材。无疑的, 《华工周报》的出版发行对华工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种有力的推动。 晏阳初在法国华工中服务的时间里, 由于他的倡导和自身的身体力行在华工中开展识字教育, 很快得到推广, 形成识字教育运动. 一年以后, 在法的华工中就有38 % 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能写家信和阅读《华工周报》。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期满一年后, 于19 19 年6 月9 日离开法国乘海轮赴美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 注:以前我有一些误解,以为官兵互教这种制度来自于蒙古的“怯薛”军制,没想到却是 晏先生的发明。 还有另一个角度,十月革命前后 俄罗斯人对中国形象的转变,以前俄罗斯人是瞧不起中国人的, 十月革命前后 旅俄华工的形象大变样,这个刺激是很大的。 这也是个专题,自己找资料吧。
4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3 01:53 , Processed in 0.04009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