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漂流

相关日志

分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凡人歌"
gordon 2016-11-15 11:26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AwOTQ4MDM2/v.swf 多赚点钱啊,多赚点钱 ********************************************************************* 整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 ********************************************************************* 终日奔波苦,只赚一点钱。哈哈 既然不是仙,难免没有钱
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吉卜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gordon 2016-11-15 11: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是 吉卜林 人生的重大转折,在一战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吉卜林的儿子约翰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5九月卢斯战役,18岁。约翰曾想参军,但他的视力太差。他两次试图参军,但被拒绝了。 儿子去世后,吉卜林写道,“因为我们的父亲撒了谎。” "If any question why we died / Tell them, because our fathers lied." ********************************************************************* 白人的负担 挑起白人的负担 把你们最优秀的品种送出去 捆绑起你们的孩子们将他们放逐出去 去替你们的奴隶服务 挑起白人的负担 让他们背负着沉重的harness 去伺候那些剛被抓到 又急躁又野蠻,又慍怒 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一樣的人們 挑起白种人的負擔 堅持著耐心 掩飾起恐懼 隱藏起驕傲 用公開與簡易的語言 不厭其煩的說清楚 去替別人謀福利 去為別人爭利益 ********************************************************************* 在被萨义德称作“帝国主义的杰作”的小说《基姆》(Kim,1901)中,吉卜林创造了一个小男孩基姆。基姆的父亲是英国驻印度军团里的一位爱尔兰 士官,在父母穷困而死后,基姆成了在印度街头流浪的孤儿。一次偶然的机会,基姆为一位印度马贩子送了封密信给一位英国军官,事后他得知,正是这封密信触发 了一场八千人的战争,他也因此窥到了一场“大游戏”的冰山一角。这场“大游戏”由无数隐藏于市井的密探组成,这些密探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由号码和字母组成 的代号;这场“游戏”的规模无比巨大,难以见其全貌,但一张纸片就能引发一场战争,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世界。这场“游戏”的神秘和刺激吸引了基姆,使得他 想要成为这场“大游戏”的一员。他渴望成为一位只有一个号码和一个字母的密探,渴望证明自己的智慧与勇敢,渴望以生命为代价去四处闯荡探听消息。这部小说 使得“大游戏”(the Great Game)这个词广为人知,而这场玄机四伏的“大游戏”就是后来被称为“大博弈”的英俄帝国中亚争霸战。 如 果说吉卜林的《基姆》是最生动呈现“大博弈”的虚构作品,那么,英国记者彼得•霍普柯克的《大博弈》(1990年,中文版2016年)就是关于这一题材最 为人熟知的非虚构作品了。在三十七个章节中,霍普柯克从十六世纪莫斯科公国摆脱“鞑靼人的桎梏”和所谓的“彼得大帝秘密遗嘱”——征服全世界——说起,转 而进入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帝国向着东方的一次次远征以及英国与其的一次次抗衡。他在序言里指出,俄罗斯帝国在亚洲的目标正是夺取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印度,而俄罗斯国境的迅速南扩及其对奥斯曼帝国、波斯、阿富汗和中亚各汗国的觊觎,正凸显了俄国人征服整个亚洲的意图。霍普柯克同时也提到,《大博 弈》的核心是人,所以本书并不是一部帝国扩张史,而是英国和俄罗斯的军官、大使、旅行者、密探和间谍组成的一个个故事:有的人连年征战沙场,最终凯旋故 里;有的人深入亚洲腹地,最终葬身异乡。《大博弈》用帝国时代的真人真事再现了《基姆》里惊心动魄的“大游戏”。 霍普柯克的成功之 处在于,他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关于“大博弈”的传说:本书清晰易读,引人入胜,三十七个短小精悍的章节组成了一盘精彩纷呈的中亚棋局。而霍普柯克对“大 博弈”这一概念未加批判便全盘接受,则成了本书的一大缺陷。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殖民理论兴起以来,西方史学界开始质疑殖民时代发展起来的帝国主导叙事, 提出需要重视被殖民世界的声音。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貌似能够概括十九世纪中亚风云诡谲的“大博弈”则因为掩盖了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饱受诟病。为再现帝 国时代的“大博弈”而写作的霍普柯克并未吸收后殖民批评理论,仍然停留在殖民时代的叙事框架之内,也就谈不上对之加以批判了。从参考文献来看,霍普柯克阅 读了大量关于“大博弈”的一手和二手英语文献,然而这些材料对英国以外的世界——如俄罗斯与亚洲文明的描写都间接而肤浅,这也使得书中充满了未加证实的传 言与成见。例如,书中多次出现的“大博弈式的任务”属于欧洲人,这些任务需要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而“背信弃义”、“专制”、“污秽不堪”、“沉迷于性满 足”等异域风情十足的描写则属于中亚文明。这一切都使得《大博弈》很难成为一本可靠的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十九世纪英国人有关中亚局势的轶闻大全,或是 一本写于十九世纪英国的人物群传。 “大博弈”概念的确定 “大博弈”究竟是属于谁的博弈?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大博弈”原本是一个流传于英国社会的赌博术语,首 先使用这个词来描述中亚局势的是英国情报官亚瑟•康诺利(Arthur Conolly)。在英国,康诺利的生平广为人知,他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大博弈”式的英雄。他多次前往中亚进行情报侦察,最后被布哈拉埃米尔(统治者) 逮捕并残忍斩首,年仅三十五岁。如今,康诺利的墓碑就树立在布哈拉古城之中。1840年,在写给友人亨利•罗林森的一封信里,康诺利说:“等着你的是一场 大博弈,一场高贵的博弈。”他用“大博弈”这个词来指代即将前往印度任职的友人面临的政治机遇,希望罗林森能在亚洲传播基督教文明。康诺利之后,出版于 1901年的《基姆》又给“大博弈”增添了一分传奇色彩。吉卜林将英国密探和出生入死的情报战置于多彩的印度市井和瑰丽的西藏雪山之中,使得“大博弈”成 为惊心动魄的中亚间谍战的代名词。 而这个概念首次被用于学术语境是1926年由英国历史学家亨利•戴维斯(H. W. C. Davis)在一场题为“中亚的大博弈(1800-1844)”(The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1800-1844)的演讲中提出的。他在演讲中重点分析了第一次英阿战争,把它称作英国为取得亚洲政治霸权而下的一个赌注。纵观“大博弈”形成初期,可 以发现这一概念显然诞生于英语语境之中,一开始并不代表英俄在中亚的对抗,而是泛指英帝国为争夺亚洲西南部(尤指阿富汗和波斯)的控制权所采取的军事或外 交手段,是英国单方面的“大博弈”,而俄罗斯是在之后才逐渐被认为是英国在“大博弈”中的对手。历史学家马尔科姆•亚普(Malcolm Yapp)在《大博弈的传说》(The Legend of the Great Game,2001)一文中就曾指出,“大博弈”被诠释为英俄在中亚的争霸,明显是一种后见之明,是为了突出英国在亚洲事务中的地位。在十九世纪,俄罗斯 帝国向南部迅速扩张,诸如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和乔治•寇松(George Curzon)这样的反俄派开始宣传“俄罗斯怪兽”和“俄国威胁论”,渲染俄罗斯的好战和扩张主义以及对印度的威胁,同时突出英国在中亚的战略意义。冷战 时期的两极格局以及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与十九世纪的“俄国威胁论”不谋而合,而霍普柯克出版于冷战末期的《大博弈》更使得这个概念重新被炒热。有关英 俄争霸的“大博弈”传说就这样固定成形。 俄罗斯帝国进军中亚 事实上,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对中亚各汗国的了解 极其有限,有关中亚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俄罗斯地理学会(Russian Geographical Society)和俄文报纸获取的,而对俄罗斯帝国边界的迅速南扩,英国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在十九世纪中期,俄罗斯帝国开始在哈萨克草原上迅速扩张,并 于1865年攻占塔什干,随后成立突厥斯坦总督区。俄罗斯花费了数十年才通过建立要塞线成功控制了哈萨克草原,在此之前,哈萨克草原是一片极难征服的巨大 土地。著有《俄罗斯的草原边疆》(Russia's Steppe Frontier,2002)的历史学家米哈伊尔•霍达尔科夫斯基(Michael Khodarkovsky)就曾将哈萨克草原比作一片巨大的海洋,而哈萨克游牧民就是猖獗的海盗。 征服这片草原需要花费比跨越海洋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防 守草原上的边境线更是难上加难 ,俄罗斯选择的是一片几乎不可能被征服的土地。对这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霍普柯克基本没有叙述,而仅仅在《大博弈》的后半部分 直接跳到1865年的俄罗斯攻下塔什干,并将其称为“俄国大进军的开始”。呈现给读者的是俄罗斯一次次逼近印度的突然扩张以及英国方面的恐慌,由此可见, 霍普柯克对材料的选取其实相当有限且偏颇。从书中就不难看出,尽管霍普柯克一开始就将俄国威胁印度论摆上了台面,但 在英俄势力边界在瓦罕走廊相撞之前,两 个帝国事实上少有直接交锋 ,而是兼有合作与对抗。英国无意从俄罗斯手中争夺哈萨克草原和河中地区(Transoxiana / Mawarannahr,指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绿洲,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霸权,而俄罗斯是否觊觎印度也值得商榷。这重重矛盾,使得 “大博弈”这一概念饱受历史学家的批评。 对俄罗斯征服中亚的动机,霍普柯克只给出了几个流传甚广却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其一是至今仍 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棉花危机”说,指美国内战带来的棉花短缺促使沙皇下定决心南下,旨在得到中亚的棉花种植地。这一说法是根据列宁为宣传帝国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恶行而采用的史观,极大地影响了苏联对俄罗斯帝国史的书写,使得苏联史学家以及大部分西方史学家都从经济角度来诠释俄罗斯帝国向中亚的扩张。事实上, 近年来已有中亚经济史学家指出,在俄罗斯征服中亚之前,当地出产的是一种不适宜大规模加工的短绒棉, 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俄罗斯在中亚引进适宜工业 加工的美国长绒棉,突厥斯坦才成为棉花种植的重镇 。更重要的是,美国内战带来的棉花危机丝毫不能解释俄罗斯在1860年之前进军哈萨克草原的行动。 说 法之二是霍普柯克在“塔什干雄狮”一章提到的“先斩后奏”,指俄罗斯在中亚的大规模扩张是由于前线“好斗”的俄罗斯军官——尤指米哈伊尔•切尔尼亚耶夫 (Mikhail Cherniaev)——急于立功,他们在未得到圣彼得堡批准的情况下擅自行动、先斩后奏,使得俄罗斯帝国的边境在看似偶然的情况下不断南进。这一说法在 西方史学界流传甚广,被视作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返祖现象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 as atavism)的一种形式,意指某些帝国的扩张是在一些“在位之人”(Man on the spot)的擅自行动和争强好胜之中进行的,而非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帝国主义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Imperialism,1918)。然而,如果对十九世纪前半叶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史稍加考量,就不难推测出,这一说法其实是当时的圣彼得堡为应付欧洲舆 论、推卸武力侵略的责任而编造的借口。 俄罗斯在中亚的每一次行军都花销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马匹、骆驼和火炮,这绝非以“偶然”或“好斗”就可以解释的 行为 。俄罗斯攻占塔什干背后更有可能的动机是, 在哈萨克草原难以防守的情况下,俄罗斯意在通过向河中地带扩张,寻找绿洲的定居文明(浩罕汗国和布哈拉汗 国)和一道自然屏障(阿姆河)作为可靠的边境线 。一面是列宁主义史观,另一面是俄罗斯帝国编造的借口,霍普柯克选择的这两面都对厘清俄罗斯进军中亚的脉络 毫无裨益。 除此之外,霍普柯克还给俄罗斯向亚洲进军找了一个相当深远的动机:“黄祸”——俄罗斯受到金帐汗国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 治。《大博弈》以俄罗斯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攻克开头,谈到金帐汗国的统治、“成吉思汗帐下那些矮小残暴的游牧骑兵”在俄罗斯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使得俄 国人一方面可以忍受东方式的“专制统治”,一方面排外且恐惧东方人。俄罗斯为了保证真正的安全,必须要消灭蒙古人的威胁,向亚洲进军。这一观点,同样是对 俄罗斯历史的误读。蒙古帝国的确对俄罗斯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将其视为俄罗斯征服中亚的动机就是无视其他欧洲帝国对亚洲文明的殖民,同时也无视了苏联 初期对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积极扶持与互动。 “大博弈”的真正牺牲品 总之,“大博弈”传说突出了英国在中亚的地位以及英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对立,却从未提及双方的合作与 沟通;霍普柯克对历史的解读大部分基于英语材料以及一整套陈旧的史观:东方总是残暴而专制的,俄罗斯总是野心勃勃而难以预测的,而英国似乎永远是“大博 弈”里高贵的一方。此书最值得反思的一点是将帝国的行动当成历史的绝对主角。 在这样的叙事中,中亚本土文明被完全边缘化,中亚人被形容为任人摆布的棋子, 而棋局两边只有英国与俄罗斯两位棋手 。读者的目光完全被遇难的情报官、好斗善战的军官和智慧的帝国外交官所吸引,而中亚本土的历史却被掩盖在了宏大叙事之 后。所以,“大博弈”的真正牺牲品并不是那些霍普柯克笔下如圣徒般殉难的帝国人,而是沉默的中亚、想象的东方。这个东方是萨义德《东方学》中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的东方,这也是吉卜林在《基姆》中“能与东方人打交道的只能是我们(欧洲人)”的东方。“大博弈”一词在当下的 流行也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在2006年的再版序言里,霍普柯克认为,美国和俄罗斯正在中亚进行一场“新的大博弈”以争夺油气资源。尽管苏联解体后中亚已经 成为一个个独立国家,在这样的叙事中,中亚似乎又回到了一个世纪前被动且边缘化的地位。如何越过“大博弈”框架及其惊心动魄的故事来重新研究历史,把书写 中亚的话语权交还给中亚,这才是阅读《大博弈》时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思考的一点。 *********************************************************** "大博弈"的真正牺牲品,并不是那些 “帝国圣徒”,那些 “白人的负担” ,而是 沉默的中亚,想象的东方。 我们来听 李宗盛的 《凡人歌》 好了。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986,生死漂流
热度 15 常挨揍 2016-8-30 21:34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IwODMwNw==mid=2651061301idx=1sn=99b97b95dd8b7b778afdacacc3728652scene=2srcid=0829tCROAecLwQQDguM2lAlQ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原文很长,图也多,偷懒不贴了。
12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有今生今生作兄弟没来世来世再想你
热度 8 苏双 2014-6-18 14:55
有今生今生作兄弟没来世来世再想你
有今生今生作兄弟没来世来世再想你 漂流的河每一夜每一夜下着雨想起你
5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漂流到百慕大
热度 48 阿辉1 2013-11-20 21:03
漂流到百慕大
与同事相约吃午餐。 美式连锁快餐店,P anera Bread 。喜欢这家的新英格兰浓汤,每顾必点。 也喜欢这家的法式面包棍。面包可以二尺长整条买,也可以这样只买一截。买一截的时候,服务生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或撕或掰,新出炉的面包,这样参差的方法更能体会温暖新鲜的麦子醇香。 餐盘摆在面前的时候,开始怀念馄饨。 记得上海一家馄饨店,名字叫做七里香。 又或者一碗面,不是南方那种精致的小盅面,而是故乡碗大如盆,装得进人脸的面。 同事诉苦,说儿子不听劝告,放着家门口本医连读的奖学金不要,去了西海岸那座著名的自由主义学校,读什么劳什子的国际政治。 我很想附和她的意见。但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女生,一年多前从哥伦比亚数学系毕业。 主修数学,辅修法语。 去年毕业的时候,没在美国找工作,也没想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心想到法国去看看。 理由是,现在不去,更待何时? 一只背包到法国。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某法国家庭招一英文流利的保姆照顾两个儿子。女生顺利获得该位置。 招保姆的人家是法国有钱人,两个孩子宠溺得厉害。这个常春藤盟校数学系毕业的美国女生,一年里就是在跟两个小屁孩儿斗智斗勇。 一年里,她的法语进步神速,同时也对法国社会,尤其是所谓的法国上流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法国人眼里,美国人一向以老土,粗鲁,不精致,不优雅,不文艺着称。你说美国也有好几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鼻子一蹶,没用。 这位美国女生在一年里努力去理解,什么是法国人眼里的优雅,法国人的骄傲哪里来的? 一年保姆之后,她回到美国,在纽约一家公司做跟金融相关的工作。 还有一华裔朋友,儿子医学院读了一半,忽然说不喜欢当医生,要去做厨师,屁股一拍跑意大利去了,爹娘又能耐他何?。 我讲不着边的故事给同事听。 绕了一圈,其实我只是想说,你做你的梦,儿子做儿子的梦。互不惊扰最好。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问,如果有一天,丫头或者小子,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打一电话,说去一什么外国当保姆去了,我可怎么应付? …… 邻桌一个金发小姑娘,长得如同仙女。津津地读一本彩色的硬壳书,瞟了一眼,恍惚看到一行字“漂流到百慕大”。 忽然心情复杂,差点眼圈红了。
1040 次阅读|45 个评论
分享 吃货的奇幻漂流 之三 (周末发美食图,心安理得)
热度 49 爱菊轩 2013-9-7 10:22
在放送最后一晚大餐之前,先看看我们除了晚餐之外都吃了些什么。 邮轮上是24小时供应饮食的,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出去找吃的,肯定能找到。 位于9层甲板上的Lido餐厅每天供应三次自助餐,自助餐结束后周围有小窗口供应披萨饼和墨西哥卷饼之类的快餐,换着花样吃肯定吃不厌。 第一天航海日的早晨,我们穿着泳衣去餐厅吃自助早餐,吃完了就直接去游泳。 豆包儿在餐厅落地窗前俯瞰大海 妈妈和宝宝 我拿了西式煎饼、果仁面包、西式炒蛋和蜜瓜。炒蛋和煎饼是给豆包儿吃的 对面减肥成功的豆包儿爸爸吃西式煎饼要蘸蜂蜜,还要了个现作的西式煎饼果子(omelette),丝毫不算计热量。 豆包儿喝巧克力全脂奶,因为其它的都是脱脂奶 本着节约环保的原则,我们吃自助餐是吃多少拿多少,拿多少吃多少,不够了再去添,绝不多拿浪费。 富裕了几十年的美国,大多数人饭总是可以吃饱的,穷人都可以营养过剩长成大胖子,所以美国人对食物不够珍惜,船上的浪费现象让我感到非常震惊——一大盘食物每样尝几口就扔在那里走掉了。 看了真心疼啊! 从自助餐厅二楼拍了一组照片,可以看到各种食物琳琅满目 热食的一部分 甜点的一部分 我敬而远之的糖果点心区,厨师现场制作水果蘸巧克力 我拿了西班牙海鲜饭、意大利千层面、烤三文鱼、土豆泥和水果,有一半是给豆包儿吃的,我主要吃那碗草——沙拉 豆包儿爸爸比我多要了一块现烤的火鸡肉,还有一块面包 船上没有一次性餐具和餐巾纸,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一点真让人高兴。 一边看海一边吃饭很惬意 最后吃得干干净净 豆包儿爸爸坚持拿了些甜点,这几天就放纵一下吧 自助餐厅快结束服务的时候,服务生随着音乐示范消食操 事实上我们很少在自助餐厅吃饭,而是选择在船尾的巴黎餐厅吃早午餐(brunch),享受精致的食物和优雅的环境。 双层餐厅中间高高的天花板 大堂里悠闲的食客和忙忙碌碌的服务生 豆包儿的番茄汤 面包篮 其中的果仁面包和西式玉米发糕挺好吃的,豆包儿可以干掉大半 我点的熏三文鱼和烤面包圈,还有意大利鲜奶酪( Mozzarella cheese)拌番茄沙拉。奶酪的品质相当高,非常细腻柔滑。 作为煎蛋爱好者,豆包儿爸爸点了腌火腿烤面包加溏心煎蛋 每天都点,只换配菜,算是铁杆粉丝了吧 我是铁杆三文鱼粉丝 有时候也简单,咖啡、橙汁加个酥皮卷 煎蛋狂人当然也钟情omelette,这个西式煎饼果子里面有番茄、蘑菇、菠菜、奶酪、火腿,还挺好吃的。 豆包儿随爸爸,狂爱吃煎蛋类食物。 饭后来块甜点三个人分吃,这次是大理石奶酪巧克力蛋糕 最后一天的晚餐要求正装 豆包儿穿白底波点连衣裙,继续啃面包 爸爸穿黑色立领衬衫和休闲长裤,认真研究菜单 妈妈穿丝绒深V礼服,配了亮晶晶的首饰。手腕上的俗气手镯是豆包儿爸爸送的情人节礼物。 豆包儿最爱的蘑菇奶油浓汤,一口接一口全部喝光才罢休 爸爸的头盘,日本寿司,配了正宗的芥辣,而不是合成的假青芥末酱 妈妈的芦笋汤,居然是冰镇的..... 爸爸的海鲜意面 服务生给现擦奶酪丝撒上 妈妈点的烤Mahi鱼 今天的甜点非常给力 海绵蛋糕冰淇淋 融质巧克力蛋糕 在伦敦餐厅的五个夜晚,真是很美好的回忆。我们额外付了小费,感谢三位服务生的照顾。 豆包儿非常喜欢他们,向他们飞吻道别。 晚上回到船舱,毛巾造型是大象。 结束了吃货的奇幻漂流,大家猜猜看我和豆包儿在船上前后体重变化情况(豆包儿爸爸体重未变,作为参照),增加减少了多少?猜中有奖励哦。
个人分类: 边走边瞧|178 次阅读|36 个评论
分享 吃货的奇幻漂流 之二 (报社图依然超多,慎入)
热度 85 爱菊轩 2013-9-5 12:47
这次旅行的主角本来是爷爷奶奶,因为他们意外缺席,我们一家三口就使出浑身解术跑龙套把这出戏的场子给撑起来,每一天的晚餐都打扮得整整齐齐全员出席。 第一登岸日 白天上岸去Progresso附近的Merida进行了城市游览,回到船上洗了澡吃了点东西赶快睡觉。起来之后已经差不多是晚饭的时间了,换了衣服直接去餐厅。 豆包儿今天穿露背裙装,脑袋上戴了个紫色大蝴蝶结。 这小丫头很知道臭美,但凡给她弄点什么小装饰,就跑去镜子跟前流连,转来转去欣赏个没完,还咯咯傻笑 这张臭美照拍糊了,但真是舍不得删。 今天的着装要求是casual,所以豆包儿爸爸就穿白天的那套休闲T恤。 豆包儿妈妈白天跟爸爸穿情侣装,晚上换了条真丝连衣裙。反正都带了,干嘛不拿出来穿? 豆包儿照例是拿到面包就开始啃,好像总是很饿的样子 还学着爸爸往面包上抹黄油的样子拿勺子涂来涂去 这样空抹一下味道就好了么? 面包吃完了啃勺子,真的蛮会骗自己的 这是要演独眼的加勒比海盗? 妈妈的头盘是炸虾,一半都被豆包儿吃了 爸爸点了烤苹果配生三文鱼,好吃,就是量少了点儿 妈妈的主菜是茄汁红鱼,清淡健康。西餐做蒸鱼总是很淡,有腥味,茄汁是最好的掩盖。 爸爸的主菜是炸虾柳和薯条,他此后总问我那个虾怎么才能弄得那么直,炸出来里面那么嫩。 因为下午回船上吃过东西,就不吃甜点啦。 回到船舱,今天的毛巾是晒日光浴的某动物(山羊?)。 顺便更正一下,研究了半天,头天的那货应该是考拉,而不是大象什么的。 第二登岸日 我们驾车环岛游外加沙滩活动,回来之后累坏了,上船前在码头上还淋了点儿雨。洗了澡换了衣服之后全体倒下睡着了。 今天的晚餐着装要求依然是casual,豆包儿爸爸穿手绘中式衬衫 包包穿紫色蛋糕短裙和配套长裤,背着她的猫头鹰背包,里面放着她自己的水杯和牛奶杯。 此人显然是个面包爱好者 妈妈穿黑色吊带长裙配红色丝巾 今天的头盘的汤里有道玉米奶油浓汤,豆包儿非常爱吃,全部吃掉 爸爸的头盘是基围虾 非常新鲜脆爽的虾肉 妈妈的头盘是橄榄油焗牛蛙腿配蒜茸面包干,非常清淡的口味,保留了蛙腿的鲜香。这又来自菜单上“一般人都不敢尝试”的的那道菜。 豆包儿爸爸尝过之后已经要求复制了,我很乐意从命。 因为海滩上玩得太high,午饭只是吃了零食,晚餐要补回来,所以每人都点了主菜。 爸爸的烤小牛肉 妈妈的蜜汁鸡脯配苹果泥 豆包儿吃炸鱼炸虾炸洋葱圈 甜点要了两份,松糕和咖啡奶酪蛋糕 吃饱喝足上甲板,我拍晚霞,豆包儿爸爸偷空拍了我的背影。可惜我们俩的相机都因为室内温度过低,在室外镜头上立刻凝了水雾,拍出来的影像都非常朦胧,但是别有一番味道。 回到船舱里,今天的毛巾造型应该是青蛙,对吧? 晚安,亲爱的吃货们,明天会带你们继续这次奇幻漂流。
个人分类: 边走边瞧|195 次阅读|50 个评论
分享 吃货的奇幻漂流 之一(超多美食图,空腹慎入)
热度 89 爱菊轩 2013-9-4 09:17
我这笔加勒比海邮轮游记很散,没有按照常规时间顺序,而是跳跃式地每一集突出一个主题。 今天的主题是这次旅行的重中之重——美食。 因为豆包儿同学的配合,我们在船上的正餐厅连吃五天四道菜的大餐,晚餐没有去混过自助餐厅。 登船日 今天的着装要求比较宽松,因为有些旅客的行李还没有送到船舱哪。 豆包儿同学穿水手服,纪念她人生第一个航海日 我们的行李已经到了。 在船舱里等着妈妈换衣服的时候,豆包儿抓着爸爸的手机耐心地玩打电话游戏 进了餐厅,服务生已经把豆包儿的高凳都摆好了,立刻就上了面包和冰水。 面包有两种可以选择,包包都喜欢吃,一次干掉一个不成问题。 她可是真饿了呢。 爸爸没那么讲究,还穿他登船时候的休闲装 妈妈很臭美地换了套黑色的宽松大摆式的裙装,稍微打扮了一下 包包一边啃面包一边跟爸爸妈妈互动 爸爸的头盘上来了,熏鸭脯配凉拌粉丝。据说是中国菜,我看不像,但味道居然很不错 每天菜单上总有一款“你想尝试但是之前从来不敢试”的菜,今天是法式烤蜗牛,我点了一份。 虽然豆包儿的伙食包括在船票里了,但为了避免浪费,我每天基本上都只给包包点个浓汤,再让她从爸爸妈妈盘子里蹭点主菜就差不多了。 我尽量点水产,今天点了煎罗非鱼片,配上那个茄科植物大荟萃的浇汁还是很好吃的。 包包爸爸点了烤猪排,嫩而多汁。 包包喝番茄牛肉浓汤,还吃了几块鱼 下午在自助餐厅吃的比较多,再吃甜点就有罪恶感了,所以果断撤退,去剧场看欢迎表演。 包包对这种场面还挺好奇的 不过美国式的狂欢太吵闹,我们拎着豆包儿提前退席了。 回到舱房里,床上的毛巾造型是兔子 包包洗澡之后刷了牙就乖乖地准备睡觉,看到爸爸妈妈也跟她睡在一起,高兴得直打滚儿 海上第一天 今天晚餐的着装规定是盛装,所以全家穿礼服。 豆包儿妈妈穿海蓝色礼服 豆包儿爸爸穿西装 豆包儿穿她的小旗袍 爸爸妈妈点了红酒 豆包儿也有的喝,水 头盘还没上来,豆包儿忍不住先吃面包,饿了 妈妈点了希腊沙拉 爸爸点了烤蘑菇,豆包儿把上面的蒜茸面包干给吃了 妈妈和包包一人一份龙虾套餐,包包那份儿吃不完自然是便宜了爸爸 爸爸点了法式烤牛肉 包包认真地品尝大虾,表示满意 妈妈也很满意 我们这个餐厅每天都有show time——餐厅服务生集体表演助兴 包包和爸爸看得好开心 一个多小时的就餐时间对一岁三个月的小孩儿还是显得有点长,但有了这条毯子,豆包儿就能安静下来。 所以,豆包儿也能吃到甜点呢 法式甜点Jubilee 热带水果盘 吃完了之后到甲板上去散步,远处的大海上在下雨 臭美爹和夕阳留个影 然后又去看演出消磨时间,虽然包包对美国的大腿舞很感兴趣,但又被爸爸妈妈提前带出场。 爸爸去自助餐厅给包包要了牛奶 回到舱房,今天的毛巾造型是大象(更正:更可能是考拉) 妈妈卸妆,爸爸伺候包包喝牛奶刷牙洗脸睡觉。晚安包包,明天咱们继续吃货的奇幻漂流。 (待续)
个人分类: 边走边瞧|216 次阅读|51 个评论
分享 [zz] 少年玄奘的奇异漂流
热度 21 九九 2012-12-11 11:29
少年玄奘的奇异漂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84e6fc01013kpg.html “那么,是一只猴子、一只猪、一个苦行僧、一匹龙马,保护你去西天,取回真经?” “是的。”玄奘轻声说。 李卫公往椅背上一靠,嘴角露出一丝讥诮:“你觉得这样的报告,皇上会相信吗?” “阿弥陀佛,”玄奘轻颂一声佛号,“佛法无常,色不异空。” 李卫公盯着玄奘的眼睛。玄奘平静地垂下眼帘。他虽然已经年过四十,经历西域天竺的千辛万苦,却仍然面如冠玉、肤若凝脂,目光清澈,雍容大度,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仿佛还是十六年前从长安出发时的那个翩翩美少年。 大堂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静得能听见玄奘那悠长轻缓的呼吸声。堂下的铁甲武士,早被他的历险故事惊得瞠目结舌,用敬畏的眼神看着这位声名远播的圣僧。但这不包括李卫公。大唐开国第一名将的李卫公,公认为举国上下仅次于皇帝本人的第二聪明人李卫公。他没有说话,而是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晚风穿过大堂,左厢房那巨大的开平方机器发出吱吱的响声,勾起了他一些不算美好的回忆。 “你想听一个能让皇上相信的故事吗?”玄奘忽然打破了沉默。 李卫公微笑着睁开了眼睛:“圣僧请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都言贫僧在五指山下收了一个了不得的大徒弟名唤行者悟空,其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最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此。殊不知,贫僧前世原是如来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不听说法,言行轻谩,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经过十世轮回的苦难与所谓的被压五指山竟是异曲同工之妙,李卫公不曾生疑? 2.贫僧第一次遇险是见到了六个剪径的蟊贼,最后蟊贼被悟空打死。为此贫僧不免念叨了他几句,岂料他竟负气而去。最后贫僧靠观音给予的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收复了劣徒。李卫公,定心真言,何谓定心真言,莫非你不曾怀疑过? 3.贫僧又收一徒名唤悟能、八戒,此徒六根不净,八戒不止。取经路上动了凡心不是渴望返回高老庄娶妻生子。也多次念叨要散伙回家。对此,李卫公又是何看法? 4.贫僧最后一个徒弟是沙僧沙悟净。此徒憨厚耿直,一心向西。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伴在为师身边,也亏了他贫僧才能多次化险为夷,坚定本心前往西天拜佛求精。沙僧最耿耿于怀的是他曾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因罪被贬,日日承受飞剑穿心之痛。渴望取了西经可以洗刷身上的冤屈。 5那接引佛祖撑船带我们过了凌云仙渡时,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四个人,却只有一具死尸。李卫公不觉得奇怪吗? ———————————————————————————————— 玄奘用着他一贯的轻缓语调,从容说完了这段故事。他的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但很快又恢复到清澈如水的平静。 李卫公沉思着说:“那么,其实孙悟空是你内心的嗔欲所化,猪八戒是贪欲所化,苦行僧是痴欲所化,一直都没有所谓的三个徒弟护送你上西天是不是?一直都是你一个人寂寞的上路,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那么,你们在一路上打灭的那些妖精,其实是被你所杀的。比如说,不管是那些剪径的蟊贼,还是长相怪异而被当做妖怪的西域人,或者喜欢食人的粤人,都是被你所杀,是也不是?你承受不了自己杀了这么多人的罪过,所以幻想自己有个顽劣的大徒弟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痛苦的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也就是说,所谓动了凡心的八戒其实是你自己的贪婪所化,你在高老庄喜欢上了高翠兰,本意是留下入赘。后来是你的嗔念悟空将你唤醒继续前行。你所谓的蜘蛛精白骨精女儿国王,其实都是你动了凡心的人间女子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沙和尚是你痴欲所化,你本是前途无量的得道高僧,却因受了陛下之袈裟紫金钵,不得不千山万水前往西天求经。你也有过抱怨吧。希望赶紧取了经文回到陛下身边,回到天堂的长安城,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阿弥陀佛,”玄奘问道,“卫公,这个故事,可以让皇上相信吗?” 李卫公微微一笑:“圣僧,圣上何等圣明的千古不世之君。我作为臣属,只能将两个故事都记录呈上,信不信,还要请皇上圣断。” “那你呢?”玄奘的眼光仍然平静,口气中也没有一丝咄咄逼人的味道,“卫公,你相信哪个故事呢?” 李卫公愣了一下。又一阵风穿过大堂,吹动左厢房的开平方机器,发出吱吱的响声。 ”若是第二个故事流传了出去,长安城的百姓知道取得真经的大唐高僧竟是个贪嗔痴恨未断,六根不净的和尚。那他取回来的真经就大打折扣,陛下的形象也会受损。我大唐天命之国也不复存在。“李卫公心忖。 于是他说:“我相信第一个故事。” 然后玄奘笑了:“所以佛法无边。”
9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生日蛋糕的奇幻漂流
热度 44 九九 2012-12-5 05:09
昨天让LD下楼倒垃圾。他瞥见了垃圾袋里的生日蛋糕盒子,又开始愤愤不平地指责俺“偷吃”他的生日蛋糕 ==================回忆开始的分割线(转自上篇日志)========================= 上周末LD生日。俺们作为两个甜品控,生日蛋糕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买了个中等大小的圆形蛋糕,结果当然吃不完。过后他一忙就忘了,只有俺每天早上坚持不懈地 切一块下来做早餐…… 直到这周末他终于注意到了,只听厨房里一声惨叫:“你居然背着我偷偷吃掉了一大半蛋糕!” 他冲过来抓着我的肩膀边摇边说,“你有没有内疚?晚上是不是梦见一个岛,远远看去像生日蛋糕的样子?!……、” (在上篇日志中没有说明的是,这个段子里的最后一句话要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研究型影评才能充分体会 ) ======================回忆结束的分割线=============================== 待LD倒完垃圾回来,俺微笑着告诉他,事情的经过其实还有另一个版本: 你过完生日的第二天,我一个人在家清理厨房的时候,在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蚂蚁。当时小蚂蚁在伤心地哭泣,我问它怎么了,它说今天是它的生日,却没有生日祝福,更没有生日蛋糕…… 我看它好可怜 ,就把你剩下的生日蛋糕切了一大半送给它,它高兴得破涕为笑了 99: Which story do you believe? The one with or without the ant? LD:
1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超长独家特辑
gordon 2012-11-26 23:48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c3ODg1OTY4/v.swf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苏格拉底 如果你看我写的“色诺芬的苏格拉底”烦了的话,可以看看李安写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 其实我们讲述的是相同的故事,只是表达不同而已。
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12:22 , Processed in 0.03542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