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鞍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鞍钢的复建”真是简单多了 —— 昭和制钢所在新义州和鞍山之间的摇摆 ... ... ... . ...
gordon 2016-11-14 13:39
这个,你得干过才行。 水源就是一个问题,还有销售市场。哈哈哈 **************************************************************************** 1929.7 我帝国人民在国外经营企业的根本方针,必须是以开采我国国内所不生产的工业原料,或将它加工为半成品的企业为目标。因向国内输送这类材料以供加工精制,必须以对我国的产业、经济界能有好处为重要前提。而我国资本家以前在中国经营工业的目的,不外是想利用中国工资低廉,和赚取相当于进口关税的利润。因此,结果只是增加了一部分资本家的收入,反而使本国产业受到威胁,进而还不免要给劳动力问题造成重大影响。 满洲不仅对我国工业来说,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而且从国际关系上看,也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我国经济上不可分割的地区。但不能因此便与我帝国的领土完全等同起来。因此,满铁会社经营一切企业的方针,必须是依据上述重要宗旨,以期丝毫不会影响国内产业界的发展,并得到很多好处。假如现在在满洲兴办炼铁工业,不仅全部工资以及一些有形无形的利益要被中国人得去,而且向我国运送时,还须向中国缴纳钢坯出口税约3.40日元,而生产一吨钢坯所需原料铁矿石及原料用煤,出口税仅0.60日元。因此,如仅从满洲进口原料,在我帝国领土内冶炼,既能增加经济上的收益,又可避免经常使人担心的中国修改关税率的危险(假如年产钢铁100万吨、硫酸铵20万吨,则每年须付中国本来可无须支出的钱款约达500万日元)。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对各地具备所需条件的工厂地区,广泛地进行详细调查和仔细比较研究之后,认为选定在朝鲜的新义州建厂,最为适宜。朝鲜是新归属我帝国的领土,不仅其 居民正在为寻求职业而不断地流入日本 ,而且从日朝融合的必要上观察,如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必将在各方面发生微妙的效果,这是无须多言的。特别是满洲产的铁矿石,根据现在的科学试验,已证明不适于向远地运输,因此,向日本国内输送该矿石,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而新义州靠近原料产地,铁路又有 安奉线之便,加以该线尚有600万吨的运输余力 ,如利用该线,仅付出极低廉的运费即可,而且其收入皆归满铁,不致落入他国人民手中。目前它的唯一缺点是海上交通联系不便。幸而多狮岛港距新义州仅20余英里,如对该港稍施建设,即可成为终年不冻港口,将其产品运往日本,甚为方便。 在朝鲜炼钢,每吨能得到6.50日元的奖励费,运往日本时,即使加上应支付的内销税,也较在满洲生产的钢坯每吨便宜8.50~10日元。 再从国策的观点来说,国际间一旦发生意外事变时,为了自卫,如期望从我帝国领土以外的地方获得战时禁运物资,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尽速制订自给方策,在本国的领土上生产钢铁,实在是进行自卫的绝对必要条件。今后各国竞争激烈时,政府即使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投资兴办的满洲炼铁企业给予特殊保护,也将因满洲不是我国领土而不能利用最惠关税法等办法。如勉强行之,不仅会遭到各国反对,也难保政府不陷于窘境。此事已不乏先例。这便是满铁特地在我国领土朝鲜寻求适于建厂地区的理由。 ******************************************************************* 山本条太郎选定新义州的理由 鉴于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还有研究的余地,并且从关税以及其他方面的利害关系看,还有很多不利之点,因而决定鞍山的事业以完成28万吨的计划为限,使之保持资本3000万元的独立会社的形态,另外再选择其他适当地点,建设一个资本1亿元左右的制钢会社。为此,山本总裁就钢铁国策、关税问题、劳动问题等进行了研究。最后认定,鸭绿江对岸之帝国新领土新义州最为适宜。 山本总裁选定新义州设立制钢所的理由是: 一、迄今为止的做法是,仅输出资本,而使用当地的工人。这样做,除对资本家有利,并在一旦有事时可供我利用外,对国民生活毫无裨益,只能有助于对方国家人民的生活。为了把工业渗透放在国民生活的基础上,必须同时输出资本和工人,而只用当地的原料。制钢所如果设在新义州附近,在该地建立一大工业地区,一方面可以解决几万日本失业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巩固我国产业的基础;另方面,数十万日本人居住在接近满洲的朝鲜西北角一事,对国防也是有利的。 二、现在只有长春、大连线非常繁忙,安奉线则非常空闲。奉天安东间200英里的铁路运输能力为1000万吨,现在的运输量却只为250万吨,其余的750万吨未被利用。利用安奉线运送原料,即使运费低,对铁路也是有利的。最近,中国对满铁的营业竞争日趋激烈,满铁吸收货物日益困难。为了摆脱这种情况,必须把满铁逐步变成为日本服务的铁路。如能为日本输送原料和煤炭,则满铁的基础,必将巩固,并可免受中国竞争的威胁。例如,增加抚顺煤的产量,并把增产部分送交新义州工业地区实行液化,或者增采鞍山的铁矿石把它送交新义州的大炼钢厂,通过这些办法,可以充分利用安奉线的运输力。又如,在抚顺尽量使用日本工人,并建设一个日本街,日本人便可获得巩固的地盘。 三、设在满洲,必须付出高额的产品输出税。而设在新义州,只要付出低廉的原料输出税即可。设在满洲,钢坯对日输出的中国输出税为每吨日币3元4角左右,而原料铁矿和原料煤的输出税不过6角。因此,从满洲输入原料,在日本领土内精制和加工,可免受极不稳定的中国关税的影响。假如继第一期计划之后实行第二期计划,在满洲生产100万吨钢铁,则每年须向中国政府缴纳大约500万元的产品输出税。这对我国经济来说,乃是一种难忍之苦。 四、设在新义州,工业用水毫无问题,因为握有鸭绿江和三桥川二大水流。但在满洲,水源却极其贫乏,工业用水和饮用水都很困难。 五、满洲为中国领土,一旦发生事变,铁作为战时禁制品,对日输出即将成为不可能。 六、输出港的问题可获解决,因为在鸭绿江下流,距新义州23英里的地点有不冻港多狮岛,筑港后可成为良港。 七、根据制钢事业计划,即使把金解禁后的铁价跌落估计在内,仍可在13年内完成全部设备的折旧,并获利1成5分。同现在(昭和4年8月)国内钢铁平均牌价比较,每吨要低10至15元,成本之低是世界罕见的。并且,政府对每吨交付保护奖励金约6元5角,这就更加有利可图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满足日本国内需要,并可渗入中国市场。反之,设在满洲就不能享受政府的保护奖励金了。 筱崎嘉郎:《满洲与相生由太郎》,1931年,第766~769页。 ******************************************************************* 论扩建鞍山制铁所的必要性 1924.5 参谋本部 一、绪言 拥有钢铁资源是发展现代工商业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补充国防物资的来源,此乃人所共知的事实。凡是考察一国的国力及其将来发展的人,无不首先着眼于钢铁资源的自给程度如何。所以,外国人中留意我帝国现在及将来国势发展者,都指出我国缺乏钢铁资源,即便在和平时期,也是产量很低,瞠乎其后,因而做出论断,认为无论在外交上或经济竞争上都不难对付。伦敦大学斯蒂布逊教授在他的论日本一文中曾谈到:“在现代,铁和煤的埋藏量多少可以作为预测一国将来国运的标准。日本尽管是武士道国家,则其本国内发展不会超过西班牙和意大利,但在满洲的发展则是大有希望的。日本怎样经营满洲,如何开发满洲的资源,对于日本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的确是一眼看穿了我帝国钢铁资源现状和将来发展的高见,我们是无法反驳的,真不禁为我国的前途慨然兴叹。在我帝国战时国防资源中,我们虽然能容易得到某些物资,但是,唯有铁,现在无论如何也必须利用邻国的富源来供应。一旦发生战争,实难期望能用外交和通商的手段得到满足。因此,不论在平时或战时,生铁都必须保证能得到安全而又经济的供应,而且还必须绝对不致因断绝国交而停止供应。如能在国内发现铁矿资源,的确是我帝国十分值得庆贺的事,但我国钢铁资源颇为贫乏,推定开采量包括朝鲜、台湾[当时朝鲜及我国台湾省被日本霸占]在内每年也不过70余万吨, 虽然铁砂的埋藏量相当丰富 ,但很难用于炼铁, 根据现有知识还根本不能称之为有经济价值的炼铁原料 。因此,只好断言,拟在国内发现有利的供应来源,其前途还颇为遥远。 然如在同我国关系最密切的满洲,寻求解决途径,则可一变此悲观失望而令人欢欣鼓舞,这是因为鞍山制铁所的扩建工程已有成功的希望。我们不仅提倡从国防用兵的见地,即使从发展工商业——此实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础——这一和平时期的经济政策方面来考虑,换言之,也就是从帝国的国策上来考虑,也应大声疾呼,为了充实我国的国力,扩建鞍山制铁所乃是刻不容缓之急务。的确,由于建立这一钢铁资源供应基地,我国的对满政策必将更放光彩,我国的国策也将因此而确定不移,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有了一定的准绳,因此,深信为我帝国着想,这实在是具有重大关系之举。 注:开采成本问题,储量丰富也没啥用。鞍山是个贫铁矿,但还行。 二、国防用兵和钢铁资源 由于我帝国的国防资源不能自给自足,要想在战时能坚决按预定计划进行作战,必须确保中国大陆的资源,借以维持战斗力量,这在现在已无须赘言。在最必需的资源中,只有铁是维持我国工业生产力而且是战斗力所直接必需的物资,而它与其他物资如羊毛、棉花、皮革等在性质上也有所不同。羊毛、棉花、皮革等可以依靠节约民需、利用代用品,或改用别种原料来缓和其需要。但铁是战时保证国内军需工业发展和生产武器、舰艇绝对必要的物资,因而如果钢铁资源不能充分供应,就根本不能奠定战胜的基础,可见铁对于国家的兴亡安危实在是关系重大。 现将我们计算的帝国国防资源供求状况,列表说明如下: 表格(略) 由此可见,根据我国军队的现状,为完成所预想的作战,毫无疑问,羊毛、棉花、皮革等物资供应状况,是令人悲观的。但是,这些物资正如上述,不仅羊毛可由棉花代替,皮革可用其他材料代替,而且在战争紧急时期还可依靠发扬国民的牺牲精神,使其消费量大大减少;如果邻国宣布严守中立,我们还有办法进口这些物资。 至于钢铁资源,由于需要的数量庞大,根本不可能利用通商贸易的办法得到足够的供应 。然而目前同我帝国有密切关系的南满洲,在鞍山附近就拥有取之不尽的钢铁资源。该地的制铁所是按年产100万吨的炼铁计划着手兴建的,现在工程已初步就绪。毫无疑问,将来设备完竣之后能年产100万吨,如再增加设备,确实有增产的希望。因此,该制铁所如能扩建,实乃国防用兵计划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甚至可以说,我帝国的军备将因它的成功与否而受到重大影响。总之,可视为属于我国势力范围的南满洲,拥有国防用的钢铁资源,这像用国内产品来达到自给自足是一样。战时为了确保资源,只要作好必要的防卫工作(纵然遇到海外进口十分困难的情况),就足以保卫我本土和支持战争。这种形势实为我帝国军队的优越之处,也可以说是外国军需当局一直最害怕的地方。我帝国国防资源的供应问题,仅仅有了铁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正如上面所述,特别是羊毛、棉花、皮革等仰赖于中国资源之处很多。假如我国钢铁资源能得到充分供应,在外交上或经济上就可以用强大的军备为后盾,使帝国政策容易推行,即使设想可用和平外交、顺利通商的办法来取得和利用所需的资源,也不算错误。还可以这样设想, 当钢铁资源的供应问题得到解决时,可依靠现有的军备和保有的钢铁资源使战争减少 ,这么一来才能完成立国于东亚的我帝国的使命。在国防上保有钢铁资源的绝对必要性大致已如上述,而且此项事业的完成在我国将来的经济发展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为此,拟再一次强调此事实乃刻不容缓的。 四、鞍山制铁所的现状与将来 鞍山附近的铁矿是我国炼铁企业最有希望的原料供应来源,这一点已无须赘述。但在该地建立炼铁企业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的矿质是含铁率40%以下的贫矿。因此,也许有人要说,世界各地钢铁来源本极丰富,在世界到处都充满和平呼声的现代,又估计不会在最近发生突然事变,竟不断消耗开支,实在愚蠢之极。或者又要说,鞍山的铁矿是贫矿,如果竟以获得贫矿为满足,我国国内贫矿也不少,何必一定要在他国领土内经营炼铁企业呢?或者又要说,如果将处理鞍山这样贫矿所需要的经费,用在处理我国大量出产的铁砂方面,则炼铁资源将大有自给自足的希望。我们本来对这些问题没有专门地进行比较研究的知识与资料。但如欲借口世界和平而忽略应办的企业,则不仅不能清除我国工商业发展当中的障碍,还要对国防计划造成重大影响,并时时蕴藏着危险。为了国家的将来计,这是我们不能采取的办法。至于那种侈谈贫矿问题的人,如果知道满洲的劳动力丰富而低廉,燃料用煤好而丰富等事实后,一切疑问将会立即冰消瓦解。再有,在国内生产铁砂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地翘望其成功,但是无奈其前途还很渺茫,实不能与鞍山的贫矿处理问题相提并论。所以,我们认为,毫无疑问,鞍山实是能满足目前急需的钢铁原料的首要来源。更何况创办鞍山制铁所,是我国利用炼铁资源方面的一次革命,即使说它是我国制定国家政策的重要基础,也非言过其实。 根据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多年来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其概况如下: (1)在鞍山十一个矿区之中,只有大孤山铁矿(藏量约3000万吨,含铁率50%以上)使用美国普遍实行的选矿方法,在经济上还合算,其余铁矿都必须运用贫矿处理法。 (2)上述贫矿处理法,由于运用鞍山制铁所获得专利权的还原式焙烧炉装置,曾以原矿石二万吨作为试验材料,经过试验后,已有足够把握认为这种生产方法是可行的。 (3)以此项试验的成绩为基础,为解决贫矿处理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最后曾向技术审查委员会咨询,现在即将进入不出任何事故地扩大生产的阶段。 (4)审查的结果,无论从技术上或经济上看,确是有成绩的,现在剩下的只是须解决经营此企业所需的经费问题。根据政府的诱导、保护与奖励情况来看,补充我国钢铁资源的问题,将可获得解决。 如以鞍山现有的选矿设备生产,仅能年产8万吨生铁,而且因每吨的平均生产成本过高,根本不能与印度或美国的生铁竞争。但如坚决实行第二期扩建工程计划,则年产量可增加到12万吨。如再以全面实行选矿法为目标,完成第三期扩建工程计划,则生铁年产量即可达24万吨,并且每吨的平均生产成本,比利用现有设备的生产成本,确能降低约50%。不但在经济上能和印度及美国生铁进行竞争,而且根据专家断定,如再将其产量增加一倍,显然可以肯定,还能将生产成本降低50%。如想将年产量提高到100万吨,其生产成本就能按等比级数下降。所以鞍山制铁所的前途实在大有希望。我们正期望尽快地使年产量最低达到国防计划上绝对必要的100万吨,用以充实国力,并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国家的百年大计,就是当前的紧急任务,都将得到满意的解决。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一时也不能忽视扩建鞍山制铁所的问题。 ******************************************************************* 首先,由于当时的平炉的废铁混入率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因而可以利用废钢铁价格较低的便利条件。 这种条件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效果显著。 第二、生铁相对于钢材的相对价格在1918-1923年间大幅度降低,并在20年代中期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准。 注:1924 年 参谋本部这个报告,不是 写错了 ,就是翻译错了。应该是美国的废钢铁,不是生铁。(印度和满洲的生铁) ******************************************************************* 当时印度生铁,就好便宜。 不然钢的价格下不来。 日本的钢铁业无法和欧美竞争 。(发展不起来) 几个办法:1、生铁价格降低,2、钢铁联营,3、扩大规模 918 事变爆发,炼钢后来定在鞍钢,也是没有办法。 当年,就是 十河信二 搞的制钢。 十河信二对这个事情,应该是最清楚的 ,就是 满铁经济调查会 规划的。 ******************************************************************* 销售市场 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生产出来 卖哪儿呢? 鞍钢 这个地点,不是随便可以动的 。 典型的教训,都知道的," 张之洞 蛮办 钢铁厂 " 注:十河信二,应该是最清楚。
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
热度 8 gordon 2012-7-18 15:42
 宋铁春 文   稍了解中国冶金工业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宋必达三个字的分量。   我的父亲宋必达首倡“两参一改三结合”,创立举世闻名的《鞍钢宪法》,参加我国酒钢,包钢等特大企业的筹建,解决南京江桥裂纹,马钢轮箍白点等课题,是冶金工业著名专家。   当代的青年关于《鞍钢宪法》的了解大都来自网上崔之元先生那篇《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和高华先生《鞍钢宪法的历史真实与“政治正确性”》的文章,而我清楚地记得幼年时父亲工厂大墙上写有“《鞍钢宪法》万岁”,“两参一改三结合” 标语的字迹。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呢?   生于穷苦   我的父亲宋必达生于1925年1月25日,那天正好是春节,卒于1991年6月17日,那天正好是端午节。能追随诗人屈原而去,也算是父亲一生坎坷的遭遇感动了上苍吧。   1925年1月25日,父亲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宋家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却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要送去读书。爷爷当年是卖掉了六亩肥田和奶奶的嫁妆送爸爸和叔叔去读书的。   上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饱受国内战乱和日本侵略的痛苦。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是很难理解“民不聊生”这四个字的含义的。当活命成为人的惟一愿望的时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1948年,我们家乡来了“八路”,这是当时东北百姓对民主联军的通俗称呼,此前父亲的中学同学刘云光就已经向他宣传过很多共产党的主张,而这个刘云光实际上是解放后第一任鞍山市委书记刘云鹤的胞弟。当时辽沈战役还没有结束,很多人对国民党还心存顾虑,父亲是瞒着家人去鞍山“读书”的。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学业优异,一读就是五年。   1953年,父亲从东北工学院毕业,来到了鞍钢。   重振鞍钢   日本人离开鞍钢时留下一句著名的预言:“三十年后,你们要在这里种高粱!”     解放初期的中国冶金工业,是一个日本人留下的烂摊子。日伪时期鞍钢的技术工作几乎全都由日本人把持,以至于很多日本人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陆续遣返回国。而中国在冶金工业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几乎为零。可以参考的只能是老工人的经验和少量残缺不全的日伪时期的资料。   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来到鞍钢的。   他担任鞍钢第一初轧厂值班技术员兼值班工长。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几乎就是中国的全部钢产量。   天性善良的他和工人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受尽日本人欺凌的老工人对这个待人和气的年轻“干部”也很喜欢。很快,他和工人们成了朋友,生产中有了什么问题工人们也愿意和他商量,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我们国家很多技术规程、规范、标准,一些钢种(如AP1即鞍钢1号平炉钢的意思)都是父亲他们那时搞出来的。   1956年,随着“156项”的引进,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父亲被调任鞍钢第二初轧厂的筹建工作。出色完成了从基础施工到安装调试开工生产的全过程,赢得了上级领导的满意和苏联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尊敬。   作为一个受党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父亲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怀着对党的无限热爱把全部精力都投身到工作中去。   这时候,很多苏联专家来到了中国,随同专家回来的是一批到过苏联学习的干部。同时也带回了苏联“三大件”——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不知不觉中,当初那些穿着破棉袄,腰系麻绳的“进城干部”也渐渐地洋气起来,随着“一长制”的推行,领导干部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变得难以沟通了。   应当客观公正地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但同时,由于当时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苏联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被同时引进到了中国。现在回过头来看,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坏的,而在当时,苏联的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圣经,是没有人敢于提出半点怀疑的。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是不会不意识到这些的。   破土而出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一言堂,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官僚主义行为产生反感,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鞍钢宪法》的尝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50年代的钢铁生产工艺是高炉——平炉——初轧——精轧的流程,鞍钢生产是由十座高炉炼出铁水,运到三个炼钢厂的几十座平炉中炼成钢,经过铸锭后运到两个初轧厂的两台初轧机中开坯,然后送到几十个精轧厂制成丝、板、管、带和各种型材发往全国各地。也就是说,鞍钢除生铁,焦炭外的全部产品,都必须经过初轧。   前面已经说过,一初轧厂是日本留下的德国克鲁伯轧机,年产150万吨,二初轧厂是苏联乌拉尔重型厂1150轧机,年产180万吨。解决初轧机产能不足的问题,成为提高鞍钢产量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的就是初轧机超压下实验。   1959年,计划中的“大酒钢”下马,父亲从酒泉回到鞍钢。在二初轧厂搞起了“技术表演赛”和“联合表演赛”,他率先提出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形式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联合攻关,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把“人”的因素与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立足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通盘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领导干部的参与支持,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的。这是大工业生产对各部门协调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管理体制的必然。同时,离开工人的参与和积极性的发挥,任何好的想法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得到发挥,会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来。”这是父亲的一句名言。   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在技术进步中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的任何社会进步都是由技术进步为手段所发起和推动的。   前苏联马格尼沃托尔斯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标准。   苏联的管理规程是很严格的,对轧机的压下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压下规程的修改要冒很大的风险,作出了成绩却鲜为人知,可是如果出了事故,将意味着必须负法律和政治责任。   父亲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一年他34岁。   应当指出的是,苏联的《马钢宪法》是建立在“专家治厂”的基础上的,这就意味着是对专家权威的肯定,而当时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奉行“政治挂帅”,这就注定了“瞎指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马钢宪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空间的话,那么把苏联的僵化管理同官僚主义结合后的所谓苏联模式,则完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非常难得的是,当时二初轧厂的孟厂长对初轧机超压下实验非常支持,这是一位解放前经常领着工友到鞍钢大白楼闹罢工的老工人,虽说没有什么文化,却对工厂十分了解,是一个十分正直的老人,对这个年轻人十分重用和信任。“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事我来担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干部参与,才使得初轧机超压下实验有了前提和成功的可能。   二初轧的实验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父亲甚至接到过周恩来总理亲自打来的询问电话⋯⋯   初轧机超压下实验终于结出了果实,这便是双锭轧制和七双经验。初轧机的产量几近翻番地增长,达到年产320万吨。鞍钢钢产量逼近700万吨,此后将近30年再没有重大突破。   经验推广到鞍钢全公司,各厂纷纷响应,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开展起来。   这就是鞍钢“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由来。   后世诠释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现在看来,毛泽东对《鞍钢宪法》的批示是有其当时的历史背景的。1960年,中苏两党的分歧已经接近公开化,《鞍钢宪法》是对苏联的《马钢宪法》的否定,也就是对苏联权威的否定。用意当然不言而喻。   四十多年过去了,《鞍钢宪法》经历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过程,先是日本,随后是欧洲和美国,许多工业管理学家渐渐认识到了它的价值。而遗憾的是,在“鞍钢宪法”的发源地,人们今天却很少再提起它了。   按一些学者的看法,《鞍钢宪法》具有经济民主的倾向,而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当时政治民主的诉求在特定的经济空间里的释放。《鞍钢宪法》的实质是知识分子和工人对企业管理权的要求。也是对人(主要是工人的创造力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推动力)的价值的肯定。   然而当时这种倾向只能置于某些框架之内,经过包装的“《鞍钢宪法》”,终于以“在某路线指导下的革命运动”的面目推向了全国,离开了“管理权” 和“人的价值”这个核心,《鞍钢宪法》也就注定了它只开花不结果的命运⋯⋯   《鞍钢宪法》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以毛泽东批示为分界,《鞍钢宪法》可以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由工人自发形成的《鞍钢宪法》实践和后期由领袖发动的《鞍钢宪法》运动。前者是用技术手段谋求技术进步和群众自发性的,对民主化管理的探索,后者则是以群众运动为形式的,旨在贯彻某种政治理念和为政治服务的一场运动。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当代学者中会有一部分人认为《鞍钢宪法》具有“积极价值”,而另一部分人认为《鞍钢宪法》是又一场劳民伤财的政治运动的原因。   惨遭迫害   60年代,父亲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时任鞍钢生产处处长也是我国钢铁工业著名的老专家杨树棠老先生对父亲极为器重,三年困难时期,他协助杨老处理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整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定岗定员,清退农村进城人员等,后来被收入“工业六十条”,成为当时国家方针。   60年代中期,他成为我国冶金工业最年轻的专家之一,成功解决了南京江桥裂纹,马钢轮箍白点等课题,受到冶金部领导高度重视。并且组织技术工作队研究试验解决型钢联轧,薄板氧化等课题,鞍钢科技水平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行列。   1966年是父亲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年,那一年他作为冶金部低合金钢专家组成员赴重庆开展推广建筑用低合金钢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当时的很多工作至今仍为我国建筑行业广泛采用。然而,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正直的个性决定了他注定的悲剧命运。   父亲是一个从骨子里就反叛权威的人,他的思想从不愿意受到任何羁绊。父亲的生命从此跌入深渊,遭受整整长达14年的残酷迫害,直到1980年获得平反⋯⋯   文革后期,父亲的身体垮了下来,虽然他还在坚持看书,学习英文和德文,下放农村期间还帮助当地建起过一座小轧钢厂,更多的时间则是在沉思和无眠中度过。而他那颗破碎的心脏却开始恶化起来⋯⋯   多年后,我从所在的大学毕业回到家里,手里攥着一纸到一家钢铁厂报到的通知:“爸爸:我要像您一样做人。”老人听到儿子的话,一句话也没说,一行老泪从眼角滚落了下来。 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 ======================================================================== 历史的真相就是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先解决三大件的问题——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 小平同志就是洞察力这个关节点,所以改革成功了。
549 次阅读|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8:04 , Processed in 0.03053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