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美国陆军

相关日志

分享 最优秀的步兵 ——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转)
gordon 2017-5-24 12:00
很多人不知道美国陆军在一战、二战之间是最优秀的陆军 只是有两个弱点 1、不懂战役学 2、对后勤依赖太大,战斗兵和后勤的比例 “差距太大” 。 它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 ********************************************************************* 美国陆军的战斗兵太少,不是一个大陆型国家的陆军强权 美国陆军单位战斗力,比苏德都强。装备更好(除了坦克),火力强,训练好,员额充实,后勤丰富。但战斗单位很少,只有80多个师。与火力和装甲高度集中的苏德相比,美军突击力量分配平均,战法谨慎,突破能力较弱,进攻速度慢。美国陆军更像陆战队的廉价放大版,而不像可以纵横大陆纵深的大陆军。 美国在朝鲜投入的总人力,也是190万左右——可美军在朝鲜的地面部队却只能维持20万人左右。这190万人,大部分是三年期间参与过后勤服务什么的…… 500万苏联陆军,包括师以外的加强部队和后勤,是300个师——德国300万陆军也可以编制150个师连同加强部队和后勤——不要以为都像美国人那样,500万陆军只能编制80多个师 ​​​​ ********************************************************************* 美国军队特有的人员结构,也决定它很难适应超大规模大陆战争。二战美国动员1600万军队,只组建了90多个陆军或陆战师。后勤比重过大。比较来说,德国动员了1700万军队,组建了300多个陆军师。假设1945年美苏开干,美国只能用50-60个师对抗苏联的500个师加6个坦克集团军。 ​​​​ 同样数量战斗部队的前提下,美国的后勤人员起码比苏联和德国要多2倍以上。换言之,苏联和德国那样的战斗部队规模,是美国的人力资源所无法维持的,就算武器足够也不行。 也就是美国在他国看来近乎于奢侈的后勤拖了后腿? 后勤比重过大 ********************************************************************* 朝鲜战争,武器代差 也不大 根据兰彻斯特方程, 它凭什么跟你打 ********************************************************************* 大家都有轻视美军而看重德国的习惯 。其实论单兵素质,美军可能是二战中最好。因为美军的训练时间最 充足 ,而这些训练又基于对其他参战国经验的及时总结。美军士兵的年龄也最合适。德军高素质的说法更多只是个神话。和苏联一样,德国更多靠的是整体战略和战术比较先进。比较来说,美国陆军战术比较保守。 ​​​​ 大战训练最好的还是美军。身体条件好,年龄适当,训练时间长,训练器材和弹药油料都 充足 ,战术上的调整和改进也很及时。但美军的战役指导相当保守,不喜欢冒险,对后勤和侦察也极度依赖。所以往往给人突破力不强的错觉。但总体力量可怕。 ********************************************************************* 三三、四四、五五 这种编制啊,得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资料看 都是美军搞的 增加技术兵器,增加后勤,提高突破能力 。 就是为了打德国人嘛,只不过突出特点是 以强打弱。 ********************************************************************* 美国军队二战时代一个很大优势,在于它原本是一张白纸,但却有很 充足 的时间静观学习别的国家如何打仗。 从情报战角度说,战前其他国家对美军,特别是美国陆军的了解,到战时很快就过时了。 注:朝鲜战争中,也感受到美军 “民主、讨论、创新能力好” 这个特点。
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陆军的 “本宁堡革命”
gordon 2016-11-29 04:37
当1929年马歇尔在本宁堡步兵学校发动“本宁变革”时,他最先想到的便是让史迪威担任战术科主任,这个关键职位。 马歇尔非常看重史迪威,因为他认为史迪威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现有的做事方法。史迪威总是说“等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这么干?”,他总是在思考,寻找新的方式做事。   解说:在本宁堡的日子里,史迪威以要求安格和善于提出挑战性问题而著称,他不断被马歇尔誉为是在战术和技术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的天才教员,也获得了伴随他一生的著名绰号“酸醋乔”。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学员,在军事观察报告中犯了很明显的错误,如果在真正的战斗中,你给出错误的报告,那将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史迪威大发雷霆,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这个军官,以及课上的其他军官,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二天早上有一幅叫作“酸醋乔”的漫画,贴在了布告栏里,画里表情凶巴巴的史迪威,正从一个醋瓶子里冒出来。史迪威非常喜欢这幅画,他征求了作者的同意,把画复制了分送给他的朋友们。 ********************************************************************** 在 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对中国的同情心,也随之而增强,终于缔结了一项军事联盟。此时中国实无力对日军实施反攻。由于军队的装备不佳,很难 和装备精良的日军相抗衡。数年以来,一直都是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作战。美国随即派遣史廸威中将(Lt.Gen.Joseph Stilwell)到重庆,在蒋委员长之下,建立了一个联合作战的机构,共同对抗日本。如果中国要成为美国的有力的盟友,便必须在两项措施中,任择其一:    1.要求华盛顿派遣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远征军,由日本占领下的缅甸登陆,收复缅甸,与中国军队连成一体。    2.由美国将中国的陆军,加以训练,并给予现代化的美式装备。    由于史廸威对中国陆军的作战能力,深具信心,同时也为了比较简易,可以立即付诸实施,所以史廸威才采取了第二项选择,在他的要求之下,美国陆军部才派遣了 一支人数虽少,但素质良好的陆军官佐到中国来,番号称为“Y部队”(Y Force),对中国陆军施以训练,以备接受美国装备,进行现代化战争。    中国军官们是由“Y部队”的教官们施以训练,他们在中国设立了许多训练中心。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便是“炮兵训练中心”(Field Artillery training Center)与“步兵训练中心”(Infantry Training Center)。此外还有一些训练中心,系分别施以通讯、医药、兽医等项训练。    这些训练中心都是在一九四三年四月一日开始的。负责督导业务者,是一位杜林上校(Col.Frank Dorn),是“Y部队”的智囊团中的一员。迄至这年秋季,来受训的军官们,便已迅速增多,训练中心也为之扩大了。在这些训练中心中受过训练的中国陆军军 官们,在其后的对日战争中,的确曾经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如果没有这些训练中心,则我们在远东战区中的情况,一定会更艰苦。    在实施训练时,还有一项颇为特殊的措施,所有的中国学生,都除去了他们制服上的军衔领章,全都变成了大兵,使人无从辨认其身分 。而一般美国教官,又很难记住中国人的姓名,所以都只能称呼学生们的学号。    凯伊曾问一位受训的杨中尉,询问他在此地受训的感想。他说:    “坦白地说,在我刚到这里受训时,我当真还有点儿怀疑。不管怎么样,我总算也是一个已经在军官学校受过正式训练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派到部队里,开到前方 去打仗,也已经有好几年了。而且在前线上,我还曾两度负伤, 我自己总觉着我已对作战,具有相当的经验了。还需要到这里来受什么训? 可是现在我却十分惋惜, 因为未能使每一个军官都到这个中心来接受训练。”    根据杨中尉所说: 在中国的军校中,每一件事都是从书本上学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消耗在教室里,学的大多是理论,很少有实习的机会 。所以他们也很难有机会去发挥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陆军的功能。他们的装备不佳,有些人在整个的战争中,所放的炮竟然还不到十发。    但在接受美国训练之后,他们已学会了如何施放炮,如何行动和如何通讯了。最后他说:    “下次当我们重上战场,进行大规模反攻作战时,整个的情况都将会改观了。” ******************************************************************************* 中国军队的训练,一向都是为了完全没有标准化的武器,而受到阻挠。军队所使用的武器,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例如,仅以手枪而言,便有三十来种不同的类型。自0.25口径的玩具型手枪,以至火力强大的毛瑟手枪,都应有尽有。    在炮兵学校,所使用的大炮,其型式之多,几乎就可以编成一部火炮发展史,然而在炮兵学校的学生们实习时所用的炮,居然也正是这些型式不同的大炮,这是因为 学校中的七五山炮,尚不敷应用之故。这些为中国部队在过去六年中,和日本人作战所使用的大炮,几乎已经陈旧到只能在博物馆中去找,或是已成为在市政府门前 的草地上,陈列的古董了。    炮兵训练中心的指挥官,是瓦特斯准将(Brigadier General Jerome Waters),他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人,以惨淡经营的方式,建立了这个训练中心。他对他的工作,具有非常的热忱。他是在墨西哥长大的。 第一次认识中国 人,是在他父亲经营的铁路饭店中 。他曾在奥克拉哈马的席尔炮台(Fort Sill)任教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回到席尔炮台,成为那里的司令官之一。    瓦特斯将军对于美国的七五山炮,十分爱好。诚如他所说:    “这种炮简直就是为了中国而订做的。”    这是一种非常轻便的炮,装卸方便, 构造简单,易于修理。在使用时,也很少会发生错误 。它的曲射性能,恰好适用于中国丘陵地带的地形。而经过训练后的中国陆军,和日本人交锋的战场,也大多是这些山陵地区。它最大的优点,是在没有汽油和公路的情况下,也照样地可以运用自如。 “只须将它拆开,装在六匹骡子上面,无论登山越岭,任何地方都可以去。” 注:最早用这种东西,还是反围剿时用的 瑞典博福斯山炮。(德国顾问团提供)    凯伊对中国陆军的描写,至此为止。现在所要叙述的,是空军对中国陆军的支援所作的计划,及实施的情形。凯伊发现中国陆军在正确地使用美式装备方面,还需要 接受更多的训练。 此时空军的主要任务,仍是属于防守性质的。然而接受训练的中国陆军,目的却在于对日军展开反攻 。只有在飞机用的汽油格外充分时,空军才会 选择日军的供给品集中的处所,实施空中攻击。    在凯伊到达中国后,不久他就已发现,在美国的飞虎队首次出现于中国的天空,所展示的勇敢精神,以及对于日本空军在数量上所占的优势,竟毫无惧色,而且还凭 借卓越的战术,创造了以寡敌众的惊人战果之后,已使日本人发生了忧惧之心。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飞虎队实不啻人道与正义的象征。对于飞虎队在中国的光荣成 就,中国人可能会永远记忆在心中。此一事实,曾使在中国的每一美国官兵,都受到感动。 ******************************************************************************* 二战时候,美国承诺给蒋介石的美械师 ,没有给他。 二战结束的时候,倾销战后物资,把承诺的美械师 给他了。但是这个东西呢,当时设计是为了对付日本人用的。 所以才会造成,蒋军制造枪械 比弹药还多,这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海军封锁 枪械比弹药难造,其实弹药好造。等 蒋军反应过来的时候,通货膨胀来了,也搞不成了。 注: 它的飞机是防御型的,陆军是进攻型的(应付二战中日军的进攻) 不是步兵炮,是反坦克炮 坦克呢是二战前期的坦克,飞机呢是二战前期的飞机 就是车辆给了很多 ******************************************************************************* 像粟裕就很精明,变化了,到底该怎么弄,一个试验的性质 确实老蒋反应速度太慢了 朝鲜战争,志愿军的“美械” 还是挺洋气的,就打的不错。(换 “苏械”,架子还是那个架子, 在 抗日战争中 受到充分考验的 ) 反正志愿军又不依赖空军,空军是防御用的 ******************************************************************************* 我个人的看法是,进攻根据地 不好整,抗日战争受过 日军的洗礼 白左的训练,跟以前的 苏军的“进步主义” 差不多,数理水平又没有美军高 反而不如 日、德 那种运动员式的训练,适应 “低知识人口” 。 蒋介石后来请 岗村宁次的时候,“一五计划” 一施行,他就没招了。
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老严的越南战争
热度 67 寞洑 2015-4-28 01:34
话说越南战争,老美伤亡直线上升,兵力不够用,于是开始强制征兵,而且把范围扩大了在读青年学生,GPA2.0以下就可以中奖。 那时的老严(美国白人,化名)还年轻,就是不好好学习,学个土木工程,大学二年级GPA就达到了 1.8,终于被征兵部门盯上,感觉他就是一个当兵的好材料。据老严自称当年拿着美国陆军给他的征兵令,想到自己可能倒在越南,十分感慨后悔药没地方买。可是老严就任由命运摆布吗?作为半好不坏学生的代表老严才没那么老实。老严几把把陆军的征兵令扯了个粉碎,一拐弯走进了海军征兵办公室,没多久他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美利坚合众国海军。 但是海军也不是说不能去越南,危险还是存在的。这时老严的专业优势发挥了出来,由于当年强制征兵的兵员普遍学历不高,老严虽然在大学GPA不高,可是在军队,这种级别的建筑工程师简直凤毛麟角。于是老严的海军生涯注定在陆地上度过。比较让老严惬意的是,那个时候正是美国海军到处建基地的年代,老严可以在世界各地盖房子。 直到退伍,老严也没有上过一艘军舰。 退伍以后的老严痛改前非,用军队给的钱读完了大学,毕业后继续他的盖房子生涯,直到现在。 老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一定要好好学习,二、不要随波逐流,人可以改变命运。三、把大学学习不好的学生送去当兵,是个很好的思路。
12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2:12 , Processed in 0.02247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