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军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北平到底藏了多少共谍:抗战时期TG地下军事情报网管窥 铁马阆苑 混天球 2013-1-23 9 3036 冰寒神魄 2013-1-28 13:58
【波兰军事人物列传】入将出相——西科尔斯基 attach_img 史笔新阁 路人癸 2013-4-8 6 5018 路人癸 2013-4-9 19:44
假使英国不想交回香港,军事上该怎么守 历史讨论组 老兵帅客 2013-4-16 92 752 MacArthur 2013-6-18 23:33
【波兰军事人物列传】美国骑兵之父——普瓦斯基 attach_img 史笔新阁 路人癸 2013-4-28 5 5242 路人癸 2013-4-28 21:11
未来战争,我们如何亮剑——刘亚洲谈世界新军事革命大... 网林摘葩 得大自在 2014-1-11 16 3656 李根 2014-5-20 01:56
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的军事选择 铁马阆苑 晨枫 2014-3-2 52 9766 赫克托耳 2014-3-3 11:23
马航躲在另一架客机的后面躲过了多国的军事雷达? 日志随笔 洗心 2014-3-18 12 3748 pengk 2014-3-20 09:35
【资料】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 日志随笔 duanjian 2014-8-27 3 3012 皇家骑警总监 2014-8-29 17:14
震撼军事gif图集 铁马阆苑 天狼星 2015-2-14 20 9086 泡泡 2015-5-31 06:25
与民间非著名军事评论员舒展聊天记 网林摘葩 silentdarkness 2015-6-3 14 3328 silentdarkness 2015-6-3 23:34
TG对台军事斗争的几个手段 铁马阆苑 五月 2016-12-6 17 3992 雷达 2016-12-8 22:54
爬冰卧雪扭乾坤——记“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铁马阆苑 忘情 2016-12-23 23 12190 忘情 2016-12-29 13:01
闺女长大了…是好事? -- 新年贺词 attach_img 酒庄 萨苏 2017-1-1 19 114 萨苏 2017-1-4 11:55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军事为什么会走日本式的发展道路?
热度 1 gordon 2014-6-6 08:10
这个问题并不难以回答,因为资源受限。 先看看日本为什么不发展坦克? 不是不想发展,而是条件不允许。日本国内没有矿产,所有金属原料都需要进口;制造坦克是需要大量钢铁的。有限的金属资源大部分都供给给海军造舰了,可供陆军造坦克的金属很少,同时为了满足数量上的需求,只能制造薄铁皮盒似的罐头坦克。 不是不想发展,是实在拿不出那么多资源。 中国遇到了和日本类似的问题,中国这个国家是缺镍又缺铬,苏联是缺镍不缺铬。 幸好有德国的前车可以借鉴,稀土做镍铬的替代,但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因为想挤进核俱乐部,当时的时间压力是很重的。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搞缓和,就不支持中国搞核了。 事实上中国的坦克一直很差劲,我们一直依赖的是大步兵。 即使在传统步兵领域也很头大,中国还缺铜(相对稀缺吧),因为铜的导电性好,一般用在电子领域。 60年代中期, 中国在原某种优质碳素钢中加入0.05%的稀土,制成了稀土碳素钢。这种稀土钢较原碳素钢的横向冲击值提高了70%~100%,-40℃时的冲击值提高近1倍。采用该钢制造的大口径药筒经靶场射击试验证明, 完全能满足技术要求,目前我国已定型投产,实现了我国在药筒材料方面以钢代铜的多年宿愿。 药筒以钢代铜,这是日本人搞的。 工业就是这样,受原材料限制。 民国的飞机工业和日本飞机工业的对比: 中国航空工业起步并不算晚。1911年,中国就拥有国人自制的飞机,比俄、德等国都早,仅在美、英、法三国之后。中国在1914年就制成第一架飞机,当 时,世界上能造飞机的国家也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在美国、欧洲的掌握了航空工程技术的中国专家纷纷回国效力,使中国制造飞机能越过最初的探索阶段,有较高的 起点。像冯如、潘世忠、巴玉藻。王助、杨仙逸等都是从美、英、法等国家归国的第一流专门人才。 1934年,国民政府召开航空技术会议,决定协助各大学设立航空工程系。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创办航空工程系,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系设航空组。 1935年,中央大学、北洋大学也设立航空工程系,其后,又有浙江大学等多所大学设立航空工程系。大批青年学生怀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踊跃报考航空工程 系。中国的大学培养出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沈元、吴仲华、陆士嘉等优秀的航空科技人才,成为国家宝贵的财富。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中国的航空工业在二三十年里,基本上处在试制或小批量生产阶段,并未建成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基础极为薄弱,所造成的飞机质量也 不够好 。日本发展航空事业比中国稍晚,1916年,日本建立第一家航空工厂,但是,它在二十年之内就建成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用自制的飞机武装了日本空 军。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其空军对中国空军有压倒优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日本设计制造的“零”式飞机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优秀机种,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 战斗机。 中日两国航空工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直接原因是中国没有航空工业赖以发展的工业基础——没有精密机械工业,没有特种钢及铝的冶炼、加工工业, 中国的飞机工厂必须进口航空工业的“上游”产品(金属材料,飞机零部件)才能维持生产。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受到日本封锁,生产就难以为继。而日本则 相反,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 “零”式飞机就是采用了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开发出的新型超硬铝合金,才具有优异的性能。中国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 下,如果政府对航空工业作统一规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布局,亦能增强航空工业的独立自主性,提高航空工厂的生产效率。但是,当时的政府投资设厂分散,各厂没 有分工协作,各自为政;各厂造飞机无科学的规划,或仿制美国,或仿制苏联、法国,对自行设计的飞机,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提高。各厂造的飞机五花八门,没有 全国通用的标准件,这样,全国航空工业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航空工厂的功能也就大打折扣。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工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这个社会落后。 割断历史这种做法,非常不好。使得很多东西都得从头开始摸。 建国后的铝合金工业还行。稍微详细点的资料是 《陈云文集》里的《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哈尔滨铝合金加工厂是一九五一年一月委托苏联设计的,其产品质量、规格能否完全符合我国航空工业的需要。 所以,中国军事很自然的就走上了和日本类似的发展道路。 当然有一些调整,例如日本发展飞机和航母,中国重点发展火箭。 注:1981年的数据 美国:矿山铜产量153.8万吨,精炼铜产量198.4万吨 苏联:矿山铜产量114.0万吨,精炼铜产量146.0万吨
6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将军也好重口味:美国军事介入存在“勃起障碍”
热度 26 快乐之乡 2014-5-31 16:13
朱成虎少将:美国军事介入亚太冲突存在“勃起障碍” http://news.ifeng.com/a/20140531/40548332_0.shtml 黄橙子:此外也有中国军事战略专家,对于哈格尔周六发表措词强硬的讲话公开指责中国予以了强烈的反驳。 解说: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 香格里拉 对话会议上公开指责中国在南海及东海采取单边行动,是违反国际海洋法的恐吓行为,并声称美国不会承认中国宣布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而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强调美国与亚太地区盟国之间的战略关系,声称美方会坚定履行条约义务,保卫本国安全。对此有中国军方战略专家指出,美国是否协调盟国仍带有不确定性。 朱成虎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军事战略专家):美国这么做,它是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就是在美国国力衰退的情况下,它要实现遏制中国发展的这样一个目标,它需要利用盟国,借用盟国的力量,但是一旦中国与周边国家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发生冲突的时候,它会不会介入或者是直接的军事介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因为这就涉及到美国延伸战略的有效性,延伸战略的缩写叫ED,从乌克兰事件上来看,它那个ED已经成了男人的ED了,勃起障碍,所以我觉得对美国是不是有这个决心和能力介入在这一地区的冲突,可能还有待观察。 解说:此外朱成虎少将也针对美军加大军事重返亚太,在这一地区加强部署先进武器装备对抗中国,也给予了严厉批评。 朱成虎:我总结了一下,再平衡战略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从美国的积极方面来讲,可能巩固了联盟体系,巩固了驻军的地位,增加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离间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同时也使得其它一些国家能够更加觉得美国是可靠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它引起了中国——另外一个大国的高度不安,因为你完完全全针对中国,你说是对付朝鲜的,我想中国人可能有傻子,但是不可能13亿人都是傻子,如果这一点都看不清楚,那中国人还跟你玩儿什么?第二,实际上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包括钓鱼岛危机,包括南海危机,这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第三,引发了这一地区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而且这样军备竞赛可能是全方位的,从太空到网络空间,从核领域到常规领域,从海洋到空中,从传统安全领域到非传统安全领域都有。 解说:朱成虎还指出,美日加强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只是马前卒,最终损害的是自身利益。 天,他这是要把美国抚弄的欲火焚身的节奏
89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从志愿军的弹药消耗看国民党军事失败的原因
热度 1 gordon 2014-5-20 07:26
忘情的《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里说: 由于战争消耗巨大,弹药光靠从苏联进口,财力上吃不消。因此我军采用了苏联订购、国内生产修理、部队调剂库存这三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志愿军弹药供应的困 难。国内有些部队美式弹药几乎全部调剂到朝鲜前线,甚至有的国内部队每名战士每支枪子弹不足三发。这种情况下国内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志愿军需要的子弹。 当 时国内生产弹壳和弹头没有问题,但生产的子弹装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 为解志愿军的燃眉之急,国内动员大批党团员参加义务拆子弹工作,从其 他口径子弹中拆出装药,装入新的子弹壳内。即使这样也只供应了1.2亿余发,仅为战争头两年作战实际耗弹量的70%。 当年国共内战时期,就是如此,国军的装药不够,生产子弹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老共爱用大炮,因为弹壳可以复用,光装药就行了。 中国早年的军工生产,生产机械品很困难,生产装药倒是不困难。老共爱用工兵,所以,比较重视装药。 这个生产态势倒过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国民党那帮人没有注意这事。 等注意到了,通货膨胀没钱了。呵呵 基本上算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 还有就是金融战争的胜利。 农村可以搞来硝,熬硝。 国民党没有原料,进口没钱,消耗量太大,开头没有估计到。 所以钱学森说的那番话是对的,有赖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兵工。 注:王明贞的哥哥王守竞 以前在国民政府是搞这个的。 王氏兄妹有个表妹叫何泽慧,受王守竞影响也学了物理 王明贞的老公叫 俞启忠 ,和 俞大维 有点亲戚关系,这个你懂的。
4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被军事打开国门的历史
热度 1 gordon 2014-4-22 13:59
中国传统产品的出口还是不错的,结果造成了贸易顺差。 贸易伙伴就不乐意了。人家想跟我们自由贸易嘛,结果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军事上打不过,那怎么办?我们也搞工业化呗。 甲午战争后,受英国和日本的双重压榨,经济崩盘。 军事上打不多,工业化也搞不成,只好跟西方列强说,哥,别打脸,轻点。 ××××××××××××××××××××××××××××××××××××××××××××××××××××××××××××××××××××× 白银价格的波动还涉及到另一个国家,西班牙 在古巴,多年来对西班牙人的暴政的反抗最终导致了1895年的大暴动。起义者的残暴并不亚于西班牙统治者,他们制定了一条蓄意掠夺的政策。这条政策规定,如果美国人不交保护金,他们的财产就不受保护,这些保护金用来在财政上支援暴乱和进行扩大宣传。事实上,美国参与此事的主要原因是要保护美国人所拥有的甘蔗种植园和糖厂。这些大种植园和糖厂的利润是不容忽视的,投资5千万美元,年贸易额可高达1亿美元。西班牙政府决定结束古巴的这种令人无法容忍的状况。1896年初,西班牙政府派陆军上将巴莱里亚诺·韦莱尔去哈瓦那采取断然措施。韦莱尔的办法就是把平民驱赶到集中区,使他们无法援助叛乱。集中区里恶劣的卫生的条件使几千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由于古巴叛乱政权在纽约进行巧妙的煽动,美国公众对“刽子手韦莱尔”的非人道做法反应强烈,有人要求马上承认叛乱“政府”。作为对公众呼声的反应,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承认古巴叛乱政权。 后面还有好多事呢,此处省略。 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 12月10日,双方于巴黎签订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整个战争期间,美军死亡约5000人(其中战死不足400人,其余多系病死)。 ××××××××××××××××××××××××××××××××××××××××××××××××××××××××××××××××××××× 英國,於1816年頒布铸币条例发行金币,1823年英國的銀行券開始可以兌換金幣;實現了真正的金本位制。 美国使用金本位制,参考VOA 的 《美国建国史话,麦金利与金本位制》 http://www.unsv.com/material/american-history/the-making-of-a-nation-143/ 许多美国人希望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他们说,美国应该只用黄金来支持纸币,金本位制能够使美元保持高币值。这些人被称为"金本位制论者", 大多是商人、银行家和投资者。 而其他许多人希望美国实行以金银共同支撑美元的货币政策。他们认为, 当时的美元币值过高,而这会拉低农产品价格,而实行银本位制可以降低美元币值。这些人被称为"金银双本位制论者",大多是农民、工人和小企业主。 美国自1893年开始陷入经济萧条,这使得有关金银的争论更重要了。当时,数千家银行和企业倒闭,数百万人失业,外国投资者从美国撤资,而那些有钱的美国人也不敢投资。 许多人认为,如果政府发行更多受白银支撑的货币,就能结束经济萧条。 然而,克利夫兰总统并不这么认为,而且他反对任何想动摇金本位的法案。他指出,世界上所有大国都用黄金支撑货币,如果美国不这么做,就是愚蠢的行为。他说,美国不能孤立于世界其它货币体系之外。 民主党候选人 布莱恩在大会辩论中激动地演说。他表示,他代表的是农民、工人和小企业主的立场,而这些人都希望实行银币制。 大选的结果,麦金利获胜。 与此同时,人们在阿拉斯加、澳大利亚和南非发现了新的金矿。更多的黄金起到了和使用银币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量。 同时,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增长到了近百分之60。在关税的保护下,美国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萧条结束了。 注:就是吸引外国投资,然后拒绝外国产品进口,金本位还出口的策略。 工业国vs 农业国,卖的贵还倾销。 ××××××××××××××××××××××××××××××××××××××××××××××××××××××××××××××××××××× 甲午战争的影响,这个得看白银走势。 白银由上一个长波1895年开始,银价出现了一个急升暴跌的上升及下跌浪,由1903年的0.48美元上升至1920年的1.32美元,至1933年0.25美元结束。 白银今次长波由1933年开始,1980年到达历史性的50美元,47年内升近两百倍,从而完成长波的浪顶时期。此后白银急速暴跌,1982年仅两年时间已跌至仅5美元,及后银价出现两次反弹,为1983年及1987年,是为第二期高原。 而白银的熊市于1993年2月的3.52美元才结束,1998年曾反弹至7.5美元,目前又回吐至4.5美元附近。 ××××××××××××××××××××××××××××××××××××××××××××××××××××××××××××××××××××× 美国于1933年3月放弃金本位,12月21日美国白银收购价格提高50%。1934年6月19日,美国政府公布购银法案,规定美国的金银储备中, 白银占四分之一。1934年3月底,美国持有黄金85.99亿美元,为保证金银比例为3:1,需要28.55亿美元的白银,除已有的生银和银币外,尚需收 购白银11亿盎司,相当于6年的世界白银总产量。美国在伦敦市场购买白银,银价一路飞涨,世界白银市价最高达每盎司0.81美元,为1932年纽约白银市 场历史最低价的3倍,世界震动。 银市的剧烈动荡给以银为本位币的中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大量存银汹涌外流,国内银根奇紧,物价下跌,工商业资金周转困难,不少银行、钱庄、工厂、商店纷纷倒闭,经济面临崩溃。 到1935年,美国政府不再从伦敦市场大量购进白银,世界银价开始下降;加上国内各界的应对措施,使得国内白银市场逐渐趋向平稳,白银风波告一段落。 1980年到达历史性的50美元,这是因为 美国放弃金本位制,纸币大幅度贬值,贵重金属和石油价格暴涨。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1980年两伊战争。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向英国支付总额高达2100万银元的赔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2100万银元,不是白银2100 万两,而是用西班牙银元支付2100万元。当时西班牙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其银元是当时的硬通货,故而英国要求中国支付西班牙银元。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政府公布《国币条例》,采用银本位制,“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一圆,总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规定“国币之铸造权,专属于政府”,并以施行细则规定,“凡公款出入必须用国币”。铸以新币(袁大头)兑换各种银元,以实行币制统一。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克,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大型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同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1935年国民政府又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 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外流太厉害。 最后国民政府的货币变成了联系汇率了,中国法币汇率盯住英镑和美元中价格较高的一支,若英镑升水则保持法币与英镑汇率不变,若美元升水,则保持法币与美元汇率不变。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 中国常年入超,很多日用品都依赖进口。银价下跌对出口贡献不大,反而造成物价大幅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 中国是一个人地矛盾很突出的国家,我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就是在毛时代,人民币汇率也是定的很高的。 毛时代和民国的金融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没有使用联系汇率。(出口资源的国家,货币不能太低,被别人廉价掠夺资源) 基本上金、银本位时代的金融就是这些。当然 这些都过时了,新的就是弗里德曼的。 注:所以俺说啊,不懂金融,近代史讲不清楚。
2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除了个人搏击外,中国军事应全盘西化
热度 2 gordon 2014-4-6 15:19
注:我承认俺是一个标题党,好吧标题可以修改一下。例如改成 “ 传统军事技战术都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 。 个人搏斗使用器械分劈、刺两大类。远程投射兵器就是弓弩。 势能转化为动能,呵呵。 在格斗系统中还有一个类别就是军阵。单人格斗 vs 机器 ,呵呵 众所周知,控制军阵靠的是拍子,也就是时钟。小战术的分进合击 依靠的也是时钟。 也就是说 远程投射武器、军阵、小战术的分进合击都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 除了一些单人格斗外,其它的都可以用西方学术来解释。 单人格斗,中国人也并不出色,在明代,武士刀横扫东南。和尚道士都用遍了,也没用处,还是靠戚继光的 《绩效新书》和《练兵纪实》 近代出了一个李小龙还不错,小巷格斗大师。 注:这个没有轻视 政治的意思,不要过度引申。社会学和政治学在军事上的应用,很复杂。其实还有金融战、网络战、心理战等 赶快声明一下,我只是说了这么一个事。 ×××××××××××××××××××××××××××××××××××××××××××××××××××××××××××××× 再说一个事,明代的个人搏击不强,可能跟元代有关系。 蒙古人 个人搏击不强,它搞连坐和屠城 ,明白吧。 跟美国人差不多,碰上游击战的就是远程兵器一阵轰炸,管是不是你干的呢。 ×××××××××××××××××××××××××××××××××××××××××××××××××××××××××××××× 近代中国人吹自己的个人搏击强啊,倒不是瞎吹。而是因为中国落后。 世界其它地方早就进入热兵器时代了,中国部分地区还处在冷兵器时代。所以它一直拿这个吹。 比如明治维新颁布 “缴刀令” ,传统武士就失业了。 日本是全盘西化的,对空手道的提倡是到日俄战争后了。指挥刀修改成传统武士刀式样 ,是受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影响。 ×××××××××××××××××××××××××××××××××××××××××××××××××××××××××××××× 关键是中国不允许个人佩枪, 要是个人允许佩枪,传统武术也就只有体育比赛 和 表演的价值了。 武术练习时间要长。 两个普通人打斗是拼发育和体能的。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E4OTcxMDI4/v.swf
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冻结官员海外财产这一招,以后会不会用到中国头上?
热度 14 凡卡 2014-3-20 14:04
美欧这次对于俄国拿下克里米亚的反制是很无力的,军事制裁不敢动,中断天然气贸易欧洲也不能答应,何况中国石油天然气嘛嘛都需要,胃口这么好,欧美真搞起制裁来效果堪忧。 美欧只能玩冻结官员海外财产这一招了,效果有没有呢?那要看海外有存款的都是些什么人吧。。。 咱们中国有很多裸官,财产全转移出去了,以后中国和美国如果有了冲突,盼着美国故伎重演,把裸官们的财产都冻结了,最好再列出个清单来。
100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东西方的生存哲学与军事的比较
热度 4 gordon 2014-2-22 14:31
生存是一系列长期反复博弈的事件,一次博弈不能说明这一过程。 在东方,由于地大物博,所以比较擅长迂回战术。文化传统里也是这么体现的,总有离家,改名换姓刻苦攻读,然后中状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说明共鸣者众。 一般说来,在一个狭窄的地方争斗,总是资源多者胜利的。 所以,在毛的军事文集中,也是反对硬拼的。 但是在西方,由于丘陵地和高攻高防地形,他们却诞生了另一种军事技能。 在无法迂回的条件下,西方人采取了向自然要效益的方法,开拓了另一个空间,即突破“迂回” 这个平面的束缚。据说在西欧的地形上,重装步兵从来没输过,了不起的成就。 采用观察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然后隐藏信息的办法,就可以创造自己独有的空间。就会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起到 “出奇兵”的作用。 幸运的是,自然科学是试验数据,而社会学科是观察数据。相对来说自然学科还好处理一些,因为每次试验,数据都不会变,多次重复后就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而社会学科是互动的,每一次前进,周围的环境都随着你的前进而变化。在数学上更难处理一些。 东方社会虽然自然科学的萌芽没有成熟,但在社会学科方面却有着大量的经验,这其实是一笔财富,省却了很多尝试,诞生了很多思想萌芽。当然了,永动机就来自印度嘛,呵呵 这是我粗浅的总结,和世俗生活的人共享。 俺估计爱坛里的人很少有在一个小地方和村长弄事的经历,两只老鼠在狭窄地方格斗估计从来没有尝试过。 在某种意义上,日本是一个偏西方的国家。但是日本没有发展出西欧那种体系。主要是因为日本不象希腊有宽广的大陆做纵深,最后可以由马其顿集其大成。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时的环境和日本的文化传统,和西欧非常相近,胜过和中国相近。日本是中国接纳西方文明的桥梁 西方人确实很不擅长迂回,据说他们的战略还是跟汉尼拔学的。 关键是西方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夏虫不可以语冰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确实算是异类。 首先称汉尼拔为“战略之父”的也是罗马人。虽然早在汉尼拔之前一百多年亚历山大大帝就曾在战略的认识与运用上显示过至少不亚于汉尼拔的水平,然而 罗马人对他却所知甚少。他们之懂得重视战略还是在汉尼拔手下体验了失败的痛苦以后才真正学会的 。 注:其实这是在回复coo 的概率问题时引出来的,大家估计都有这种生活经验,但是没有总结出来罢了。 叶子的面试题目引出来的话题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1753-37029.html
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家地武川在哪儿?
热度 1 gordon 2014-1-23 07:14
武川县其实就在呼和浩特附近,呼和浩特也叫归绥,是民国时期绥远省的省会。 这个一看陕甘宁边区地图就明白了,关键是 新移民,它有兵源。 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它占据山西了,民国时期的山西啊,是一个金融中心。
3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按我兔军事宣传部门的理论,嘴里叼刀出镜的都是特种兵
热度 49 MacArthur 2013-11-15 04:34
按我兔军事宣传部门的理论,嘴里叼刀出镜的都是特种兵
铁血看来的,笑晕了。。。 班长:手语 - 前进! 后面队员:“杀呀~~~ ” 班长: 指挥部遂下令:“不许喊!” 不就是叼刀么,你叼咱也叼。。。 介个就杯具了 - 叼着刀子嘴巴还埋在水里,肯定要灌一肚子的黄泥汤。。。 中间的那位大哥,你那钢盔是顶在头上的吗?滤毒罐呢?
1482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没有什么中国式军事思想
gordon 2013-10-14 07:41
  过去几个月内,我党领导人民在肃清敌伪和粉碎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的激烈斗争中,得到了伟大的胜利。全党同志齐心协力,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了显着的成绩。一九四五年即将过去,一九四六年各解放区的工作必须注意如下各点:   (一)粉碎新的进攻。国民党自从在绥远 、山西、冀南三处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被我军粉碎后,又在调动更大的兵力,准备新的进攻。假如没有新的情况足以使国民党迅速停止内战,则一九四六年春季的战斗,将是紧张的。因此,站在自卫立场上,尽一切努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仍是各解放区的中心任务。   (二)开展高树勋运动 。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进攻和正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由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内战军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须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急关头,仿照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为使此项工作切实进行和迅速生效起见,各地必须依照中央指示,设置专门部门,调派大批干部,专心致志,从事此项工作。各地领导机关,则要给以密切指导。   (三)练兵。各解放区野战军,一般业已组成,地方军亦不在少。目前扩兵一般应该停止,而应利用作战间隙着重练兵。不论野战军、地方军、民兵,都是如 此。 练兵项目 ,仍 以提高 射击、刺杀、投弹等项 技术程度为主,提高战术程度为辅 ,特别着重于练习夜战。练兵方法,应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练兵运 动。一九四六年必须进一步实现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任务,克服军队中存在着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为团结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友军,瓦解敌军,保证练 兵、供给和作战任务的完成而奋斗。各地民兵,须按目前条件,重新组织。军队的后方勤务工作,须重新调整。应尽一切可能建立和扩充各地的炮兵和工兵。军事学 校应继续办理,着重技术人材的训练。 ———— 《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在国共内战将要爆发的前夜,所作的行为是骗不了人的。 它很精的。 ×××××××××××××××××××××××××××××××××××××××××××××××××××××××××××××××××××××××××     如果对特雷比亚、特朗西梅诺湖和坎纳这三个会战进行一次分析,那么这些胜利毫无疑问应归功于汉尼拔的战术天才。因为罗马人的战争思想太落后,所以使他的天 才可以为所欲为,无往不利。 罗马人的战争观念是非常呆板的,所依赖的就是匹夫之勇、纪律和操练。至于说到指挥,简直可说是聊胜于无。他们还是把将领当总教 官看待——他只需善于调换检阅队形就够了,对于地形和战术要求简直很少加以考虑。因为他们过去的敌人都是缺乏纪律和操练的野蛮民族,所以在许多次战斗中, 他们都是靠了纪律和操练取胜。 又因为他们对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人的战争一点都不了解,所以难怪被汉尼拔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们愚蠢无知,累犯战术错误,而汉 尼拔却有着惊人的机智、远见和想像力。不过这并非罗马将军们本身的过错,他们通常并不缺乏勇气,而这却正是罗马军事制度的根本弊病。每个公民都可以担任将 领,因为对于每个公民都假定他能精通战术。    正如蒙森在他的罗马史中所说的:“ 在这样的战争中,对于将领的人选却年年都要用投票的方式来表决,这实在是一种咄咄怪事 。”主要是由于政党政治作祟,因为 罗马的几个大家族都互相对立,结果是建立了一支静态陆军,他们的将领是选举出来的,其标准不是经验和能力,而是他对政党利益的是否效忠。 再引证一位近代史学家的评论,蒙森曾经说过: “他特别具有发明天才,这也是腓尼基人的主要民族习性。他喜欢采用突然袭击和出人意料的路线。埋伏狙击和一切 计谋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他对敌手的性格曾作过谨慎研究,这也是没有先例的。他组成了一个当时最有效的谍报系统——甚至在罗马城内,他也经常派有侦察人 员——所以他对敌人的一切计划都经常获得情报。他本人也常常化装,戴着假发亲自搜集情报。在这个时代历史书的几乎每一页都可以证明他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他 的确是一个伟大人物,无论他到何地,都足以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那么象罗马那样的军事制度,对这样一个人又有什么应付的方法呢?完全没有,可是到了最后,罗马人的民族性还是获得了胜利。在坎纳会战之后的景象又是如何 呢?汉尼拔希望这一战能使罗马共和国发生全面动摇,可是结果完全不然,尽管罗马已经瘫痪了,但却没有一个拉丁城市背叛它。如果汉尼拔是亚历山大,那么罗马 也许还是会灭亡的。他现在应该明白,罗马联盟的力量就寄托在罗马城,除了罗马以外,他们空无一物。他的骑兵将领马哈巴尔劝他立即进攻这个首都,他却拒绝 了。马哈巴尔怒吼道:“这是一个真理——上帝不会赐人以全能,他不会让同一个人拥有一切天才。汉尼拔呀,你知道如何获得一次胜利,但你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 个胜利。”正如李维所说,“大家都认为这个时间上的延误,已经挽救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帝国。” 并不是因为他认定这个“新战略”是最好的,而是因为缺乏攻城工具,所以不得不如此。汉尼拔知道他攻不下罗马城,所以他被迫放弃攻势,与他的对手法比乌斯同样采取守势,从此都是想以消耗手段取胜。   为什么没有一个城市背叛呢?不仅是因为它们效忠罗马,而且也因为他们都有城墙,并且彼此间有道路联系。他们不仅可以安全的对抗汉尼拔的野战军,同时补给的 供应也不至于发生问题。现在构成罗马战略的枢纽就是这些有城墙的城市,而汉尼拔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未尝不是一件怪事。如果他明白这一点,那么当他于公 元前215年在卡普阿建立基地,并使南意大利的大部分归入他的控制之中时,他就应该组织一支攻城部队,去击毁敌方战术中的核心。在以后四年中,战争就变成 了反复进退的行动。到公元前211年,弗尔维乌斯攻陷了卡普阿城,于是汉尼拔所能做的就是渡过阿尼欧河,前进到罗马的城墙脚下,立马柯林门外,挥动他的宝 剑。这虽然是一个英雄的姿态,但却已经迟了五年时间,实在是太迟了!
0 个评论
分享 军事体操在中国
热度 9 gordon 2013-9-26 12:55
萨苏提起“中国刀vs 日本铳剑术 ”了,多嘴说这么一句。 其实日本军队用的刺枪术不是他们本土的武术,是来自法国的军事条令。 当然后来他们有改动,曾经到英国表演过,英国人也很赞赏,当时应该说是世界水准。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学习西方军事学术,自然也把“刺枪术”学过来了。 直到日俄战争时才发现,练习过“空手道”的士兵,身体素质都不错。才推广 “民族武术” 作为一个业余运动项目。 中国学习西方的“军事体操” 最早可能是“绍兴大通师范学堂”。 1905 年 9 月 23 日 ,绍兴大通师范学堂正式开学。 大通师范学堂只设体操专修科,分特别、普通两班。特别班是会党志士;普通班一部分是会党成员,一部分是进步青年,两班所授课程主要是兵式体操和器械体操。此外,也酌情兼授国语、英语、日语、教育学、伦理、算术、地理、生物、图画等课程。学生毕业后,由清廷发给文凭。 其实主要人物,大家也都熟悉,就是徐锡麟、陶成章、秋瑾他们。像范文澜的哥哥范文济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只是不是体操专修科的。 徐锡麟也是 中国近代最早的体育团体——绍兴体育会的创办人。 法国的击剑在奥运会上,即使在现在也是强项。 注:说到这个事啊,想起来一个人,朱德朱老总,上师范的时候体育成绩非常猛(有成绩单),后来又上的云南讲武堂。 1907年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8年毕业后到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1909年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次年夏,因学习成绩优秀,被选送特别班。1911年8月,从特别班提前毕业,被分至云南新军左队。见习期满后,任司务长。1912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原讲武堂)军事教官。 清末新军的指挥刀也是类似 “ 明治32年式”的军刀,冯玉祥的部队,因为冯玉祥出身旧军,所以他会用大刀。民国的军阀是很洋气的,期望的标配都是拿破仑式的元帅服。(就是电影里的军阀服) ××××××××××××××××××××××××××××××××××××××××××××××××××××××××××× 说“中国武术vs 日本武术” 其实也是正确的,因为日本又复古了,呵呵 。 真实的世界 非常 “ 光怪陆离 ” 。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颁布了“废刀令”。原来武士所拥有的武士刀基本被收缴。而当时的日本军队因为全盘西化,其战斗用刀也是西洋化的P字型指挥刀,主要是德国和英国的P字型指挥刀。只到1899年,日本军队才配发了自己的第一种制式指挥刀32式军刀。 32式军刀,俗称32马刀,也是仿西方P字型指挥刀的样式,采用机械加工制造,分甲乙2种型号。甲型长约100厘米,为骑兵士官用,乙型长约90厘米为非骑兵士官用。 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栗厚彦三郎等在东京下议院向政府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获得一致通过。一个月后,侵占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以第6、第8师团和混成第14、第33旅团等部8万余众,分别向我长城冷口、主峰口、古北口等处进攻,长城抗战爆发。3月11日中国军队第29军第37师大刀队在赵登禹旅长的率领下,乘雪夜迂回至喜峰口日军侧后,摧毁敌炮兵阵地,歼敌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骑、炮兵3000余人,中国大刀凛凛生威。当时的日本报纸说:“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因此,在荒木陆军大臣、柳川陆军次官、山冈军务局长等皇道派头面人物的倡导下,日军遂于1934年废弃华而不实的32式军刀,军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军刀以谋应对。1934年8月,军官佩带94式军刀,1935年士官也配发军刀,称95式军刀。1938年后,军官又配发98式军刀。94式军刀的刀鞘为双环,95式军刀和98式军刀的刀鞘为单环。 94式军刀是在长城作战以后,针对部队要求,日军采用了拼杀力度极大的武士刀样式制作的军刀。从94式军刀以后,一直到二战结束,日军军刀均采用肉搏战中威力巨大的武士刀样式制作。 ×××××××××××××××××××××××××××××××××××××××××××××××××××××××× 明治32年式官佐军刀 明治维新——昭和初期日军制式军刀,采取西洋军刀样式制作,不过在长城作战时期,由于这种军刀的拼杀力度小于国军所使用的大刀,在肉搏战中遭遇大刀应付吃 力,严重影响了带队冲杀的下级军官以及士官的肉搏战拼杀士气,对日军的作战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所以长城作战以后,日军淘汰了此型军刀,改采用拼杀力度极 大的日本武士刀样式军刀,用于肉搏战中克制中国大刀。 94式佐官军刀 94式军刀是在长城作战以后,针对部队要求,日军采用了拼杀力度极大的武士刀样式制作的军刀,有2种型号,1种装备中高级军官的官佐军刀,另1种是尉官军刀装备尉官。94式官佐军刀装备中高级军官,军刀装饰相对豪华。 94式尉官军刀 此型军刀装备尉官,军刀的装饰工艺比佐官以上配备的官佐刀要逊色些,至于造型尺寸与94式官佐军刀没有区别。 95式士官军刀 此型军刀尺寸与94式相同,由于是用于装备士官,军刀的装饰材料与工艺比较简陋。
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军事三则
热度 59 混天球 2013-8-15 23:33
1. 美军有的我都要有,哪怕是条机器狗 虽说以山寨为主,在应用上还是有所创新的,坚持看到最后啊,提示: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它去赶集! 2. 有出轨的,有抓的,有拍的,本来一个挺美好的事,非要偷偷摸摸把它搞成一个丑闻 中国“一箭三星”成功发射3颗技术科学试验卫星 新华网太原7月20日电(记者李清华燕雁)20日7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和实践十五号3颗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3颗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碎片观测和空间机械臂操作等空间维护技术科学试验。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9次发射。 创新三号跑,试验七号抓,实践十五号摄像取证。 深入报道 8月6日,两星距离小于三公里, 相对速度小于五米每秒。 据说北京时间8月6日23:00左右,中国可能进行了空间机械臂抓捕卫星试验,待证实。 3. 批评一下 金一南就新书《心胜》接受访谈: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军队是否也存在阳刚不足的现象? 金一南:存在。现在有的大军区演习时,给出的要求是“ 人不掉皮,车不掉漆 ”, 还叫军队吗?美国要损失多少飞机才能最终形成一个航母战斗力?另 外,在我看来,军队选择人才的唯一标准是能不能打胜仗,和平时期难免在选材标准上会有偏差。有专家说过,战争到来的时候,总有一大批和平时期的军人会被淘 汰,是有道理的。
116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西方军事艺术
热度 4 gordon 2013-5-14 06:44
在马其顿人之前,世界霸主是雅典人和斯巴达(拉西第梦)人。诚然,雅典人不仅精于武事,而且在其他各种技艺方面也都业绩辉煌;斯巴达(拉西第梦)人则仅限于 对战争备加关注。然而,史家认为,正是他们首先凭借从交战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得出某些结论,并将其编著成书的。 当时普遍的看法是武事无非是英勇无畏,在某 种程度上再加上机遇;而他们则主张要重视作战经验,要研究训练和战术问题。他们提升兵法教官,称之为战术家,请他们教年轻人作战实践和使用兵器的各种方 法。 这可真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奇人!他们希望探究的主要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战法,舍此其他战法概无以存在。    罗马人正是以他们所定的准则为据,不仅在实际中运用这些作战法规,而且还按照自己的理论著书立说。    拉西第梦人在交战中运用战术取得了怎样的好处勿用细说,只要以克桑提普斯为例即可明了:他孤身一人去找迦太基人,给他们提供援助,那不是兵力和勇气,而是 智慧和兵法运用。他彻底粉碎了敌军,将阿蒂柳斯·雷古卢斯生擒活捉,使罗马军队大败溃输,以一次交战的辉煌胜利结束了整个战争。 注: 这是发生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一段史实。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在利帕里群岛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此后,罗马 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前256年,由执政官雷古卢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在埃克诺穆斯角附近的海战中又重创迦太基人,并在阿非利加的克利 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连获胜,但到前255年,迦太基起用拉西第梦人克桑提普斯,结果罗马人被克桑氏指挥的迦太基军击败,雷古卢斯被俘。此番 远征以罗马人失败而告终。但第一次布匿战争至此并未终结,战争还延续了10余年。直到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之后才决定战 局。这场延续23年之久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在签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之后结束。 同样,汉尼拔在准备进攻意大利时,找了一位拉西第梦人作高参 。他听从这位高参的计谋,不仅打败了罗马的多位执政官,同时还歼灭了他们的多个军团,虽然凭实力和军队的员额汉尼拔都比不上他们。 西方在汉尼拔之前是不怎么注重战略的,这可能是因为地形的原因,没有 “迂回” 的空间。这和日本很相似,日本本土的军事学说一般认为中国人写的兵书都是臭狗屎。在日本军事名著《斗战经》有一句名言,“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 阿庇安的《罗马史》第十一卷第二章 记载了这么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原文如下:(不准讥笑翻译) 据说,西庇阿和汉尼拔有一次在体育馆会见的时候,当着许多旁观者评论将才。西庇阿问汉尼拔,谁是最伟大的将军?汉尼拔回答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对于这个回答,西庇阿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似乎把第一名让给亚历山大;但是他又问汉尼拔,其次是谁?汉尼拔回答说,“伊庇鲁斯的皮洛士”,因为他认为大胆是一个将军的首要资格;因为不可能找出两个国王比这两个更为有冒险精神的了。听到这个答复,西庇阿颇有点生气了,但是他又问汉尼拔,他认为第三位是谁,指望至少第三位该是西庇阿自己。但是汉尼拔回答说,“是我自己,因为当我年青的时候,我征服了西班牙,带着一直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这种事情是赫丘利以后没有人做过的。我侵入意大利,使你们所有的人恐怖万份,破坏了你们四百个城镇,常常使你们的城市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在整个时期中,我从迦太基既没有取得金钱,也没有取得援兵。”西庇阿因为看见他会继续对自己夸奖,他就一面大笑,一面说:“汉尼拔啊,如果你没有被我打败的话,你会把自己放在什么地位呢?”汉尼拔现在看出他的嫉妒来了,回答说:“我会把自己列在亚历山大之上。”汉尼拔这样坚持对自己的夸奖,但是用了一个巧妙的方式奉承了西庇阿,因为他暗示西庇阿已经战胜了一个比亚历山大还优越的人。 先说说伊庇鲁斯的皮拉斯,他是一位一流的战术家,而且也是第一位了解宿营地建设重要性的人物。」( 皮洛士的表亲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皮洛士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希腊化时代,曾经征战罗马,但以失败告终。) 古时候,罗马人和其他部族常常把他们的营帐扎成类似于布匿棚屋群一般,军队按大队分住在这些棚屋里。那时,除了城邦以外,人们并不懂得筑城。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首行开创将整个军队集中在同一堡垒范围之内的习俗。后来,罗马人在马莱文通城附近的阿鲁斯平原上战败皮洛士,占领了他的军营。 罗马人很看重这种布局,并逐步实行直至今日仍然相当流行的部署格局。 ——— 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龙蒂努斯 《谋略》 至于亚历山大,利德尔-哈特在 《间接路线战略》里说的十分清楚,是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认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亚历山大的行军路线之所以采取这种机动形式, 其目的是要震撼波斯人对爱琴海的制海权,使用夺占基地的方法来剥夺波斯舰队的行动自由权 。亚历山大采取这个方法,终于使敌人的舰队丧失了人力资源的基本来源。 亚历山大还采取很多方法,在过去的希腊城市恢复了旧有的民主政府形式和权利,从而在经济上极有效地保证了自己后方的安全。 没有去进攻波斯帝国的心脏巴比伦,而是沿着叙利亚海岸线南行。很明显,根据大战略的需要,他必须采用这样的一条路线。这是因为, 亚历山大尽管已经剥夺了波 斯人的制海权,但他还没能毁灭大波斯帝国。这个帝国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可能对他的后方,以至于对希腊,特别是对雅典造成威胁。当他攻占腓尼基以后,波斯 舰队也就趋于彻底毁灭了。因为波斯舰队当时所剩下的,主要就是腓尼基的舰船,其中大部分都向他投降了,而驻扎在提尔港的其余部分,也在该港陷落之后被他缴 获。此后,亚历山大仍然继续向南挺进,一直抵达埃及 。他的这些行动,要从海上战略的观点来解释是很困难的。也许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过分的小心谨慎。但是如 果从政治目标的角度来看,应当承认,亚历山大走这一步棋却是很明智的。 他要打败波斯帝国,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首先占领埃及这块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地 盘 ,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其实亚历山大也没有什么战略,只是军事技术 和 政治 的结合体而已。其实很多东西刚刚产生的时候,其思想是很朴素的,没有那么多 “花花绕” 。 《孙子兵法》之所以在学术上被推崇,正是由于当时西方没有类似的著作。我不认为《孙子兵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根本就没看懂。西方人对于中国军事更推崇 “隋朝”,唐承隋制,《李靖兵法》才更值得一看。 毛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中国的传统军事思想,“军事技术 和 政治 的结合体” 这种原始的思想反而更实用。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凯丰攻击毛泽东说:你的兵法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这两本书。毛泽东反问道: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凯丰顿时语塞,答不出来。于是,毛泽东批驳说: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 1960年12月25日在67岁寿辰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时的谈话。他说:“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 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 ” ——— 该文刊发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这也是中国特色,在中国混过的人都明白,呵呵。 正像中国人是和游牧民族作战学会迂回一样,罗马人是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作战才学会了战略,当然汉尼拔强大的骑兵部队让罗马人吃了很多苦头。罗马人发展出了许多东东,最熟悉的就是“费边战略”,还有一个是 罗马执政官尼罗采用了另一种形式的间接路线战略。他秘密地把罗马军队从汉尼拔当面的阵地上撤下来,而后以强行军的速度开进,去集中对付汉尼拔的兄弟(哈司德 鲁巴尔),后者率领一支军队刚刚到达意大利北部。尼罗在梅塔弗尔河战斗中击毁了这支军队,于是,汉尼拔就要获得这支援兵以便赢得胜利的希望,也就随之破灭 了。尼罗在作战以后,立即返回了营地。等到汉尼拔发现对方的营垒已空时,尼罗又早在营地上了。从此以后,意大利境内的战争陷入了僵持局面。在此以后的五年当中,汉尼拔始终都在南意大利进行顽强的防御。罗马的许多将军,每当采取直接打击法过分地靠近汉尼拔的狮穴时,总是受伤而还。 公 元前205年,西庇阿回到了意大利,并被选为执政官。此时,他已准备好,要执行自己早已考虑成熟的间接路线战略的第二阶段计划,即进攻迦太基--汉尼拔的 战略后方。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阶段。费边这时已经年老,思想逐渐僵化,只知道维护一般的行动方法,顽固地认为西庇阿首先要在意大利境内打击汉尼拔。 他曾多次质问西庇阿:“你为什么不想直接打击汉尼拔,而一定要绕那么一个大圈子呢?你是否想到,当你渡海到了非洲之后,汉尼拔会跟着你后面走吗?”   西庇阿从元老院方面只获得一个可以渡海去非洲的许可,但被拒绝进行兵员补充。所以,他在公元前204年春天出发远征时,只率领着七千名志愿兵,另外就是两 个丧失了名誉的军团。这是两个在坎讷战中吃了败仗的军团,当时被罚在西西里岛担任守备勤务。西庇阿登上非洲大陆时,迦太基只派来一支不大的骑兵进行抵抗。 他巧妙地实行了后撤,把这支骑兵诱入陷阱,然后将其全部歼灭。这样,西庇阿不仅赢得了时间,可以用来巩固他在非洲大陆的阵地,而且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声势, 既鼓舞了罗马国内的当局,使他们乐于给他更积极的支援,也震撼了迦太基在非洲的各盟国,削弱了迦太基对它们的影响。他扶植起自己的同盟者马西尼沙,使他夺取了努米蒂亚的王位。这样就保证他自己有了必要的骑兵补充,得以对抗汉尼拔手中的最好武器。 西方军事艺术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军事技术、战术、政治、间接路线”,远没有那么玄妙,但都很实用。 很多东西都是在变化之中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通常认为有大牲畜运输辎重会更方便一些,但马略的做法颇有些不同。 驮兽太多会使军队行军十分不便。为了减少驮兽的数量,盖犹斯·马略命令他的士兵必须把他们的用具和食物捆扎成包,挂在有叉的挑杆上,以减轻负担,方便歇息。由此流行开了“马略式的骡子”的说法 。 老外都好幽默啊,呵呵 ×××××××××××××××××××××××××××××××××××××××××××××××××××××××××× 其实关于战略,罗马人比汉尼拔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虽然那个时代, 航船还是原始化的,它们在海上拦截敌人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罗马元老院对于迦太基人会不会取得“制海权”,曾经感到焦虑。甚至 到了战争的结束阶段,即在罗马人取得一系列海上胜利以后,他们尽管剥夺了迦太基舰队在西班牙的所有基地,并且在非洲巩固了自己的立足点,可是仍然没有能力 预防马哥(汉尼拔的弟弟)的远征军在吉罗西-里费亚实行登陆,也没有可能阻止汉尼拔返回非洲。 注:这个没办法,谁都没有办法完全控制(涉及到成本问题)。参考马汉的《海权论》 坎尼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城不久,来自北方的噩耗接踵而来。司法官波斯图米乌斯(Postumius)统帅的两个罗马军团在波河前线遭到高卢人伏击,全军覆没。波斯图米乌斯战败身亡,头颅被制作成饮酒的容器,供高卢酋长享用。短短几个月间,十个军团灰飞烟灭,罗马共和国面临灭顶之灾。 李维记载,战役以后迦太基众将向汉尼拔表示祝贺,骑兵将领马哈巴尔(Maharbal)主动请缨,愿意立刻率领数千骑兵奔袭罗马城,保证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汉尼拔赞扬了马哈巴尔的勇气,但表示需要时间考虑下一步举措。马哈巴尔叹道:“天神果然不会在一个人身上集中所有的优点。汉尼拔,你知道如何赢得一场胜利,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场胜利。” 其实汉尼拔有着自己的难处。首先,罗马绝非没有一兵一卒可用。正规部队方面,罗马城内已有两个卫戍军团,兵力一万人;罗马西南24公里的奥斯蒂亚海港(Ostia),有司法官马克卢斯统帅的海军一万余人。道奇估算,如果罗马动员城内的退役老兵和解放奴隶,可以立刻集结两万人。这样在短时间内罗马可以部署4万军队,虽然不足以同汉尼拔野战,但据城坚守绰绰有余。 其次,马哈巴尔“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的豪言壮语,显然是一厢情愿。 坎尼距离罗马400公里,即使数千骑兵能够在五天之内赶到罗马 ,面对坚城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汉尼拔的大部队苦战之后精疲力尽,至少需要修整一个星期,然后强行军赶到罗马至少需要两个星期,这样罗马有充足的时间整军备战。 汉尼拔军队的攻城能力一向有限,几年前围攻萨贡托八个月才拿下 。倘若汉尼拔大军顿兵罗马城下八个月,肯定要闹粮荒。 坎尼战役以后,汉尼拔照例释放盟邦战俘,对8千罗马战俘的态度也相当温和。汉尼拔接见战俘代表商定赎金价码,然后派遣部将加泰罗(Carthalo)出使罗马,并挑选10名罗马战俘跟随。汉尼拔此举表明,他显然认为罗马元老院准备停战议和了。按照古典时代的标准,汉尼拔已经赢得了战争。过去的两年里,汉尼拔纵横意大利所向披靡,发动三大战役歼灭十万罗马军队,这相当于罗马及其盟邦青壮年男性人口的15%。超过半数的元老院成员阵亡或被俘,罗马统治阶级因此元气大伤。汉尼拔向罗马人证明了他无法撼动的军事优势,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毫无意义。罗马人已经战败了,他们如果还有理智的话,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罗马元老院拒绝接见加泰罗,派遣信使告诉他不得入城。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强硬立场让汉尼拔感到震惊。为了坚定罗马人的抵抗意志,元老院经过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决议,国家不会出资赎回坎尼战役的罗马战俘,并禁止罗马公民私下赎回自己的亲友。坎尼残兵一万多人编成两个军团,奉命驻守西西里,直到战争结束才允许复员。汉尼拔粮草不济,无法长期收容8千罗马战俘,于是将大部分战俘卖给奴隶贩子,剩下的全部屠杀。 为了重建罗马武装力量,元老院下令征召17岁以上的公民,并派遣使者到意大利各地,要求罗马盟邦依照条约提供壮丁。国难当头之际,元老院打破常规,首先降低财产标准,使穷人也能报效国家。在罗马城内就征得两万余人,编为4个军团。其次,元老院呼吁城中的奴隶志愿参军,由国家出钱为他们赎身,许诺退役以后授予他们罗马公民权。共有8千奴隶响应号召,编成2个军团。元老院还从监狱里募集了6千犯人,以免除债务和刑期为条件说服他们入伍参战。武器装备异常短缺,元老院下令动用国家仓库里积压多年的异族战利品,并派人到各地神庙去收集雕像身上的盔甲和武器。新编成的罗马军团装备千奇百怪,6千赦免罪犯组成的部队,居然手持清一色的高卢兵器。 幸存的执政官瓦罗应召返回罗马,受到元老院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罗马人赞扬他“没有对共和国绝望”,在战役失败以后收拢部队,收拾残局,决不服输,也没有同敌人和谈。至于瓦罗对战役失败是否负有责任,是否临阵脱逃,元老院只字不提,表现出异常恢弘的器量。鉴于形势的紧迫,罗马元老院再次任命一位独裁者总揽全局,此人名叫佩拉(Marcus Junius Pera),曾经出任过一届执政官,一届监察官。坎尼战役以后三个月,佩拉便率领25,000大军离开罗马城,赶赴前线同汉尼拔对峙。 罗马人的坚韧不拔显然让汉尼拔大失所望,但仅此而已。不久意大利南部大多数城邦相继易帜,汉尼拔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从此结束了流寇的生活。北方的高卢部落遥相呼应,频频施加压力。罗马被迫两线作战,战略态势异常严峻。汉尼拔成竹在胸,坚信罗马人的意志力迟早会被压垮,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此时年仅31岁的汉尼拔没有料到,坎尼战役会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辉煌。 “ 汉尼拔知道如何赢得胜利,但是不知道怎么利用胜利 ” 的另一层意思是,他应该尽快取得制海权,打通和迦太基的联系,不然的话,孤军久悬在外,不能久长。罗马就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 豫东战役,也是类似的一个关节点。 蒋介石起用了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召开了多次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迭,分进不如合进”。敌以三四个师(整编师)重迭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了方阵,加配了山地作战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点屯积了大批作战物资。六月十九日,我们将上述情况报告军委,军委二十二日复示:“ 据悉蒋以东北危急,令杜聿明坚守两月,俟山东解决即空运东北等情 。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打主要敌人或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   六月二十五日,敌军开始全力东犯,二十八日进至鲁村、南麻(今沂源县)、大张庄、朴里庄一线,妄图迫我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 由于当面之敌十分密集,无论是寻歼侧翼之敌或直取中央之敌都缺乏条件 。为避免无把握作战,我们打算以第六纵队向临(沂)蒙(阴)公路出击,以第四纵队奔袭费县,破坏敌人后方补给线,以第七纵队佯攻场头,迫敌分兵回援,主力集结在沂水、东里店一线待机。这一计划即将实施之时,接到军委二十九日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指示,此电指出:“ 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推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则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 ,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以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 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   这个指示,改变了军委过去要求我们不分兵、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 ———— 《粟裕战争回忆录》 在南线的中原战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地区,初步站稳了脚跟(根据地财政支持不住了,山西的后勤要支援 陕北的彭);太岳兵团在豫西和豫陕边境辗转破敌,开辟了豫陕鄂边区;华东野战军举行外线出击,挺进到豫皖苏地区。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给我发来电示,主要内容是:为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确定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一、 第四和第六纵队(这三个纵队随即组成第一兵团),由我率领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 西,或从洪湖、沔阳(今沔城)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使敌人防不胜防,完 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渡江时间,可在二月,或五月,或秋季。中央并要我“熟筹见复”。 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到敌人战略后方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这无疑会给敌人以相当的震惊、威胁和牵制。但是,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约近十万人,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对我军实施 围追堵截。 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渡江后,将 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赣边、赣南和赣东北等地区,依次留下一些部队,建立小的游击区,以收容伤病员和处理多余的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我 军不仅无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使出现有利战机和可能打胜的仗,有时也不敢下决心打 。对此,我是有过亲身体验的。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 向敌人统治区挺进,行程二千五百多公里,沿途还有几个小的游击区,但由于长途跋涉,一路上要同敌人的围追堵截作斗争,战斗十分频繁,加以兵员补充、物资供 应尤其是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非常困难,部队到达皖南时巳减员二分之一。这次从中原出发向闽浙赣边挺进,虽然形势与当年大不相同,但要转战数省,路程比抗日 先遣队走的远一倍,估计减员也不会少于二分之一。剩下的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 第二,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师)。整编第五军(注)和整编第十一师, 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是半机械化部队,又是敌军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敌人是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跟我们打游击的。桂系的第七军(相当整编师)和整编第四十 八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蒋介石担心纵虎归山,当时也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如果我军不能把敌人在中原战场的这几个主力军(师)调到江南,就达不到顶期的行 动目的。 Gordon注:如果间接路线的胜利,无法转化为 “直接的胜利”,这是很可怕的,说明做了无用功。 在豫东战役期间,敌军原定北上增援兖州的第二十五军在黄百韬指挥下掉头南下增援豫东,为山东兵团攻克兖州创造了条件。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三日兖州攻克,济南已成孤城。 各个根据地连成一片,不论物力、财力、动员能力都不是 “根据地时期” 可比的。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Q0NTgyNA==/v.swf
3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十九世纪初期军事演变与相关技术的发展
热度 7 gordon 2013-4-10 07:12
   为了叙述十九世纪初期军事演变与有关技术的发展情形,必须回顾一下冶金学、化学、弹道学和电子学等领域中基础知识的线索。    已如前述,从公元前1400年以来,铁的出现,熔解矿砂为金属的新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武器制造。十六世纪中叶,重型军械铸造技术的发展,为以后两个半世纪的火炮制造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后期,由于欧洲木材资源短缺,锻铁(亦称碳铁)费用上涨,形成了严重问题。为适应需要,就采用了所谓搅炼工艺,就是用长长的钢棒将反射炉中的金属溶液加以搅拌。炉子用焦炭燃烧,这样,不仅使炉面溶液,而且全炉的溶液都能接触空气,从而使脱炭更加彻底,成为可锻铸铁。    用搅拌法生产的锻铁,质量不如炭铁,但价格便宜得多。1829年又前进了一步,即应用鼓风炉本身余气进行预热鼓风,这种发明使得在消耗同等燃料的情况下,搅炼熟铁产量增加到三倍。    还有一种改进是“湿”搅拌法,即在炉膛铺以含有氧化铁的小块炉渣,它与金属中的碳素相化合,在表层之下产生一氧化碳,形成加速脱炭进程泡沸搅动。1720年英国铁产量为20000吨,1806年上升到250000吨,到1850年英国每年可产250万吨,铸铁和锻铁的产量都有增长。    自古以来,炼钢的方法几乎并无根本性改变,仍然是小规模的个体作坊产品。英国所用的基本材料是优质的和价格相等的瑞典条形铁,结果,钢的费用等于锻铁费用的五倍。    约在十八世纪中叶,古代工艺有了第一次意义重大的改进。本杰明·亨茨曼将特种小型粘土坩埚放置在焦碳燃烧的炉膛内加高温,就有一种特殊的熔剂持续地生产铸钢。这种铸钢不含二氧化硅和其他矿渣,成本略低于以其他方法生产的钢材。但遗憾的是这种产品不能焊接,太硬,不合乎某些用途。不过这种技术终究成了谢菲尔德钢铁企业的基础 ,在欧洲广为传播,被人仿效。就这样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再无显著改进,加上钢材本身的缺陷,制造重型军械时使用这种钢材继续受到限制。    十九世纪上半叶,普鲁士莱茵兰的克虏伯公司,因制造优质铸钢并在该世纪中叶制造了少量钢质火炮而名噪一时。1851年,在英国大博览会上展出的设计先进的模型极为瞩目,证明是未来发展的先驱。克虏伯钢铁的拉力强度相当于铸钢的四倍,锻钢的二倍。但是火炮专家普遍认为这种钢太脆(1847年首批制造的几门克虏伯炮已经爆裂),所以 在废弃更为可靠的铸铁、锻铁、青铜武器方面,意见难以一致 ,因为恰恰在这时期,火炮的设计制造上在采用传统材料方面开始了一场革命。 注: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专门跑到英国去学习 , 克虏伯军工厂之所以能够在这一领域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们发明的坩锅铸造大钢块技术 ,能制造大口径的钢炮。    通过酸性转炉炼钢法,大批量生产优质钢在费用上与铸铁和锻铁相比不相上下。几乎与此同时,英国西门子兄弟公司发明了一种热再生炼钢法,利用热废气或用劣质煤生产的气体对需进炉的燃料和空气加以预热。以后几年发展的“平炉”法,就是用回热炉熔化混杂有废钢铁的生铁块。以上这些工艺的基本产品是“低碳钢”,比锻铁硬,但比老工艺生产的“泡钢”要软,能作多种用途,如制造钢轨、锅炉钢板、结构钢(造船、建屋、水泥钢筋)以及薄钢板。1856年到1870年之间,钢的价格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产量增加了六倍。1863年建造了第一艘钢壳船和第一辆机车。英国从1870年年产钢22万吨,(实际用的全是转炉工艺),到1900年年产钢490万吨,(其中310万吨用的是平炉法)从上述情况就可得到英国钢铁产量上升的概念。美国1900年的钢铁总产量为1000万吨,德国约800万吨。    随后在冶炼钢铁方面意义重大的发展是特殊应用的合金钢。法拉第早在1819年就制造了铬镍钢,但直到1868年穆谢特才开始制造高碳钨锰合金钢,用这种钢材虽没有淬火技术也能制成高强度工具。1877年法国生产了制造装甲钢板和炮弹的铬钢作为商品出售;1882年谢菲尔德公司的罗伯特·哈德菲尔德发明了用淬火法制造锰钢,勒·克罗索特于1888年制成镍钢。所有这些进展都是发源于新冶金科学和对金属结构的研究。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后,除了其他进步以外,还出现了结晶学,更加改善了对于金属的使用。    与冶炼方面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相适应,19世纪后期,在精轧工艺上也有改进,锤锻大部分已让位于轧制工艺,根本的改进是使用可逆轧机,将金属锭式薄片放在机器里来回轧制,可大大节省时间。三辊式轧机用第三个轧辊,回转轧制金属,机器无需开倒车。后续轧机具有一系列不同尺寸和功率的轧辊机座。这些方法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并不断有所改进。    18、19世纪,由于科研兴趣扩大,人们的化学物理知识大为增长,新发明刺激着工业发展,但尚未致力于将新知识用来改进武器。18世纪90年代法国革命政府运用科学保卫国家,重点是改进方法提高生产力,而不是制造较好的具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火炮、滑膛枪、火药、弹药与已经用了一些时候的旧品相同或者几乎相似。直到19世纪中叶,科学大踏步前进时,才开始认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战场上的问题。    这些发展特别重要,首先是罐头食品的制造及其保藏。早在1795年,法国革命政府觉得解决了食物保藏,就有可能较易于供应和养活一支大为扩编的军队。政府提出谁能想出实际保藏食品的方法便可得奖12000法郎。直到1809年尼古拉斯·阿珀特才得了这笔奖金,他能把专门玻璃容器内灭菌的食品保藏下来(但原因何在,直到1860年通过路易斯·帕斯特的努力才明白)。军人和科学家显然都明白如用金属容器比瓶子更实用,但问题是要发明一种焊接法,既要使罐头密封又要防止食品在储存中被污染。19世纪中叶,这个问题已获解决,但能够大批量生产罐头食品还是19世纪末叶的事。    还有个相关联的领域是制造轻武器的子弹壳。首批完整的子弹壳大约出现于1850年,这是法国、英国和美国同时各自独立研究的结果。全金属弹壳装有加以保护的爆炸复合装置,以武器的撞针撞击发火,这在理论上问题不大,但在实践中还有不少问题。如怎样使金属软硬适度,既得经得住发射药的爆炸,又能被撞针击出凹形,就是一个问题。一旦有了这种软硬适度的金属,又怎样来设计一种机器大批量地冲压弹壳?直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上述问题才完满解决,关于机关枪的设想才能实现。    第三是战场外科抗菌和无菌操作的出现。帕斯特在18世纪60年代就表明感染和疾病是由细菌所引起。1867年前约瑟夫·洛德·利斯特把这个发现转化为实际的抗菌措施。但把抗菌的一套过程在战时应用于战场外科,又是另一码事。在解决抗菌问题的过程中,合乎逻辑地就联系到无菌法:如消毒品需加包装,以便在使用前不受污染。当然,无菌法是得力于罐头食品制造的成就,罐头里的食品在食用前能一直保持无菌。 新武器    19世纪对于武器最重要的贡献是火帽的发明,使步兵滑膛枪发生明显改变。1798年L·G·布朗哈特里发现银雷汞。次年,E·C·霍华德制造出雷汞,这是首批能通过撞击进行点火的几种炸药。1807年,一个为人和睦,名叫亚历山大·福赛思的苏格兰牧师又继续研究,经过若干年的试验,发明出一种用锤一击即炸的雷汞,炸时火星通过火门,引燃枪管中的发射药。1814年,才开始用这种雷汞制造火帽,火帽的材料先用铁、锡,最后是用铜。后来,火帽就慢慢地成为枪、炮点燃发射药的基本装置。开始时火帽与子弹是分开的,使用者须将火帽安装在武器击锤下方的火门上,后来就和弹壳、弹头合成一体了。    大约直到1860年,发现了级进式燃烧的原理,火药本身才有了真正的改进。将粒状药压缩成密度更大的药粒后,发现火药在枪膛内的燃烧速度和膨胀气体的压力可以延缓。因为压缩的药粒开始点燃时空气接触面小,燃烧初期瞬间产生气体较少,当弹丸沿膛壁前进时继续产生气体,所以初速较大,最高膛压较低。这一发现继续推动着普通黑火药的改进,黑火药仍然是该世纪轻武器的基本发射药。线膛炮的发明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既定口径的条件下,线膛炮能够发射较重的炮弹。延长炮身可加大初速。结果在19世纪末,火炮初速几乎达到每秒钟3000英尺,射击距离有了相应的增加。    火药缓燃和无烟火药的发展伴随而来,并且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应用。使用新无烟火药的好处,除不易暴露炮阵地外,如上所述,因燃烧较慢,形成推力型动力,用于线膛炮,效果最好,因持续的膛压较小,可造较大的火炮。长形弹丸比球形实心弹精度较高,在空气阻力条件下能维持较高初速——射击距离较远时,尤其如此。    该世纪后期,主要通过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努力,新炸药TNT、三硝基苯(替)甲硝胺、苦味酸、季戊炸药和旋风炸药等的性质及爆炸技术已为人所知。日俄战争(1904-1905)中第一次用了苦味酸炸药,而TNT炸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成为标准军用炸药。    这里还需提一下化学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其他应用,那就是整个的化学毒剂、内燃机、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以及20世纪的改良高爆炸药。顺便提一下与此有关的问题,即由于缺少硝石而引起的火药短缺的老问题得到了解决。首先在印度和智利的硝酸盐矿中发现了丰富的硝石资源,后来发明了从空气和炼焦的副产品中提取氮的新工艺。    大家认为,十六世纪的数学家和工程师尼科洛·塔尔塔利亚是弹道学的创始者之一,他曾写了两篇关于炮兵,一篇关于筑城的论文,想根据动力学理论推导出算表来计算火炮距离。但是他缺乏军事经验和火炮的技术知识。他对后人最有用的贡献是发明了射手象限仪,这是测量火炮仰角的仪器。许多塔尔塔利亚学术上的继承者对于他的基本理论写了许多文章,提了很多改进意见,但未能改正他的错误(一些根本性错误),因而益处不大。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伽利略把弹道学作为他研究物理和动力学规律的一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革命性探讨。他沉迷于弹道的理论,把研究当时的火炮作为验证他数学理论的最好方法,从研究中他发现了抛物线理论(1638年)。虽然这理论本身并不正确,但确实纠正了塔尔塔利亚理论中大部分根本性错误。然而当时人们却普遍相信塔尔塔利亚的理论,直到1674年出现的伽利略的观点普及之后,他的理论才在18世纪象真理一般被广为接受。    但炮术和火炮设计的技艺和实践仍未受弹道学的影响,教科书上的弹道学理论,不论其科学准确性如何,对当时战争关系很小。火器全然不统一,弹丸飘忽不定,无法预测其飞行弹道,进行分析就显得毫无意义。十八世纪的一个英国数学家名叫本杰明·罗宾斯,曾试图进行实验,发现在800米射击距离上,炮弹向左或向右偏离射向约100码,弹丸首次触地的距离变化多至200码。只是在17世纪的战争中,迫击炮使用愈来愈多的情况下,理论和实践似乎才有所联系。但即使如此,从炮兵的观点看,由于当时资料不完善,这些科学家的理论并无用处。    但是,本杰明·罗宾斯确实第一次提出了成功的办法,为炮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他不仅研究以前所有的理论性题目——外弹道学,并且研究了内弹道学(弹丸在火炮身管内部的运动)和末端弹道学(弹丸在飞行末端的情形)。罗宾斯了解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中有许多错误,如忽视了气流的作用等——从而完善了卡西尼1707年发明的弹道摆,成为测量弹丸初速的有效仪器。    到19世纪科学弹道学才获得胜利,那时冶金学和机械学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在武器设计制造方面规格尺寸已相当准确,并能预测其性能,从而提供了科学分析的基础。科学弹道学对于军事技术的影响,从新冶金学对于19世纪军事革命的影响中可得到最确当的了解。 本杰明·罗宾斯出生贫穷之家,但智力过人。由于没钱读大学,他便自学数学和物理学,后以私人家庭教师的身份谋生。25岁时已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会 员,后被东印度公司聘为炮兵军官和军事工程师。 18世纪40年代早期,他开始将牛顿物理学应用于火炮研究,利用微分方程,首次真正描述了空气阻力对高速抛 射体轨迹 (伽利略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的影响。 他所著的《火炮技术新原理》 (New Principles of Gunnery) 于1742年在英国出版,在本中,他根据自己的认真观察,结合玻意耳定律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第39条假说 (对受向心力影响的物体运动的分析) , 算出了抛物体离开枪口时的速度。随后,他用自己设计的弹道摆,演示了空气阻力的影响——可能是抛射体本身重量的120倍,完全颠覆了伽利略所提出的抛物体 轨迹之说。 也正是他,首次为世人演示了飞行中转动的火枪子弹如何偏离预想的行进轨迹。他所写的论文“关于来复枪的属性和优势”,1747年获得皇家科学家 的科普利奖,他在皇家科学院朗读了这篇论文。论文提出,子弹应该像鸡蛋形状,枪管应刻螺旋形槽线。 从论文的结束语可以看出,罗宾斯是何等重视该研究成果的 战略及科技意义: 不论哪个国家,都应该从根本上弄清来复枪的性质和优势所在,一旦研发并制造出这种枪,就应在军队中推广使用,并要求军队管理层熟练掌握其要领;配备、使用这种枪,就具备了优势,而优势之大,几乎不亚于其他任何因素:它能够成就任何时候、任何卓越的武器装备所能实现的功业。 因为火炮越是精准有效,防御工事的保护性能就越低,就连最训练有素的常规步兵团也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了。 仅过了3年, 腓特烈大帝便着手启动了罗宾斯《火炮技术新原理》的德文版翻译。该书译者莱昂哈德·欧拉自己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又为这本书增补 了一份极为周详的表格,为既定的出膛发射体速度和仰角确定了速度、射程、最大高度和飞行时间,进一步完善了原书内容。 1751年,法文版翻译工作也启动 了。无可置疑,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其他军事创新,其中以奥地利君主约瑟夫·文策尔·冯·列支敦士登和法国的格里博瓦尔将军的贡献为代表,而18世纪弹道研 究革命的最大功臣则非罗宾斯莫属了。科学应用这种撒手锏,给西方带来了真正的致命武器:精准的火炮技术。令人惊奇的是,取得这项成就的竟是罗宾斯这样贵格 会出身的人。 毫无疑问,罗宾斯催生的弹道学革命是奥斯曼帝国所排斥的,正如他们错失利用更大众化的牛顿运动定律的良机一样。16世纪时,奥斯曼帝国火炮制造厂生 产的武器是欧洲火炮所难以匹敌的。17世纪时,这种情形开始变化。早在1664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战略家、曾在圣哥达大败奥斯曼军队的依蒙多·蒙特库科利 说过:“土耳其人那些体积庞大的火炮攻击时威力巨大,造成巨大的破坏,但这些火炮不便机动,装填炮弹、瞄准目标要花很长时间……我们的火炮则易于机动,攻 击效率更高,相较于土耳其人的火炮而言,这便是我们的优势。”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西方国家在诸如1741年所创建的伍尔 维奇 工程和火炮学院(桑赫斯特 皇家军事学院的前身 )的机构中持 续学习新知识,不断改良其武器装备,于是,东西方之间的差距又拉大了。 1807年,当约翰·达克沃斯爵士的骑兵连攻克达达尼尔海峡时,土耳其人所使用的大 炮仍然是朝着攻击舰队的大致方位,发射巨大的石球。 注: 伍尔 维奇 工程和火炮学院 历史可以追溯到1741年4月30日。乔治二世国王签署一份皇家文件,成立伍利奇皇家陆军军官学校(仅培养炮兵、工兵和通信兵军官)。弗雷德里克亲王1802年建立的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培养陆军初级军官和参谋人员)。1940年两校合并, 到1947年,正式改称陆军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并在当年1月3日开学。 英国陆军早在1346年得克雷西会战中就已经使用炮兵,但那时炮兵还不是常设部队,当时亨利八世认识到火炮在作战中的作用,设立了半常设性质的炮兵。 18世纪以前,炮兵通常是为某此战役由国王授权临时组建,战后即解散。 直到1716年5月26日,乔治一世授权组建两个常规野战炮兵连,每连100人,并于1720年冠以皇家炮兵(RA)的名字。1722年,两个炮兵连被扩充到4个,与在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的独立炮兵连组成了皇家炮兵团,第一任团长为阿尔伯特·博加尔德(Albert Borgard)上校。 1741年,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成立,为皇家炮兵和皇家工兵训练军官。 到1757年,皇家炮兵团迅速扩充到2两个营共24个连,以及一个学员连(1741年组建)。1748年期间,分别在印度的孟加拉(Bangal)、马德拉斯和孟买成立炮兵连;1756年,皇家爱尔兰炮兵团成立;1762年,皇家炮兵乐队建立。到1771年,皇家炮兵团共有4个营共32个连,以及两个由老弱士兵组成的、担任守卫任务的连。1793年1月,两支皇家骑炮队(Royal Horse Artillery,RHA)成立,为骑兵提供火力支援,到11月扩充为四支。所有的RHA人员都骑马。1801年,皇家爱尔兰炮兵团并入皇家炮兵团。 战术的变化 在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us Ⅱ Adolphus(1594—1632年)之前,炮兵武器相对来说是不机动的,因其最基本的任务是摧毁工事和从准备好的阵地上攻击前进中的敌人。阿多法斯使用较轻的、机动的、发射4磅和9磅炮弹的次长炮支援其部队,从而使火炮的面貌改观。他把炮兵部队按三种不同的战术任务进行编组,把它们分作攻城炮兵、团炮兵和野战炮兵。尽管实践表明这些设想是成功的,但他又从对内膛衬锡的皮革火炮的实践中认识到:为要火炮承受住射击时所受的应力,则其重量不能太轻。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二世(1711-1786)在七年战争中遵循了古斯塔夫使用炮兵的原则,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炮兵编组的设想,编组了骡马炮兵。 到18世纪,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炮兵专家之一——让·巴蒂斯特·德·格里博瓦尔(1715-1789)。他在担任法国炮兵总监期间,对法国炮兵所进行的改革,奠定了拿破仑时代法国炮兵获得胜利的基础。这位炮兵专家把炮兵分作三部分:海岸守备炮兵、攻城炮兵和野战炮兵。按他的说法,野战炮兵是指发射12磅重的炮弹、用马匹拖曳并有载运弹药和备件的前车作保障的火炮。
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现代社会的军事
热度 2 gordon 2013-3-22 03:59
注:《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N NATIONS》真是一本好书,相见恨晚。 这本书名气很大,真正读过的人却很少。 游牧民多余暇,幼稚农业状态下的农民,也有一些空闲时间,至于手艺工人或制造业者,则全无闲暇。关于武艺的训练,第一种人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它上面, 都干自己无损。第二种人把一部分时间花费在它上面,也不会蒙受大损失。第三者的情况却大不同。他费去一小时,即有一小时的损失。为他自身的利益计,他自然 而然地会完全漠视这教练。并且, 技术进步,制造业进步,必然会引起农耕上的种种改良,使得农民和城市的工人一样,没有闲暇。 于是,农民自然而然地也和市民 一样忽视军事训练,大多数人都养成了不好战的习性。然而在另一方面,由农业改良而产生的财富,或者说,由这些改良蓄积下来的财物,却又不免诱起邻国的觊觎 和侵略。事实上,勤勉而因此富裕的国家,往往是最会引起四邻攻击的国家。所以,国家对于国防如不采取新的手段,人民的自然习性是会使他们全然失去自卫能力 的。 注:意大利诸城邦就被像法国这样的野蛮人反复蹂躏。 ××××××××××××××××××××××××××××××××××××××××××××××××××××××××××××    火器未发明以前,一个军队的优越程度,是要看其中各个兵土使用武器的熟练和技巧程度而定。体力和动作的敏捷最为重要,通常以此决定战斗的命运。使用武 器的熟练和技巧,与今日的剑术同, 不是夹在大众之中能够学成的。要获得那种武艺,只有各人进特定的学校,从特定的教师,单独学习或和与自己本领相同的特别 朋友一起学习。 火器发明以来,体力和敏捷,甚至使用武器的特别技巧和熟练,虽然不是全无用处,但比较以前,不重要得多了。新式火器的性质,虽然不会把笨拙 者提高到和熟练者立于同一水准,但比较以前,却使他们更接近于同一水准。同时,人们一般认为,使用这新式火器所必要的一切技巧和熟练,可夹在大部队中学习 获得。 注:俺硬是靠自己的亲身体会和读军事著作得到的经验和体会,英雄所见略同。 ××××××××××××××××××××××××××××××××××××××××××××××××××××××××××××   可是,民兵不论用什么方法教练或训练,训练好了的民兵,总远不及纪律良好训练得宜的常备军。    在使用武器的熟练上,一周或一月训练一回的兵土,决不及每日或隔日训练一回的兵士。 军队使用武器的熟练,虽可以说在近代没有往昔孤样重要,但举世公认的普鲁土军队的优越,据说就是得力于他们更善于使用武器。这证明,即在今日,这种熟练,亦还是极其重要的。    一种兵士,仅仅每周或每月听长官指挥一次,其余一切时间,都可自由处理自己的事务,在任何方面不必对长官负责。另一种兵士,其全部生活及行动,每日都在 长官指挥之下,甚至每日起床上床,至少到营舍睡觉,都要依长官的命令。就这两种兵士比较起来,对于长官的敬畏程度,对于服从命令的迅速程度,前者是决不如 后者的。所以,就所谓手法训练说,换言之,就操纵和使用武器说,民兵往往不及常备军。就纪律说,换言之,就迅速服从命令的习惯说,民兵更远远不及常备军. 可是,在近代战争中,立即服从命令的习惯,比操纵武器的本事,重要得多。 ××××××××××××××××××××××××××××××××××××××××××××××××××××××××××××    罗马军队纪律松弛的原因,不一而足。而纪律过于严峻,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在他们非常强盛时,既已打得天下无敌,那坚重的盔甲,就当作不必要的重荷而抛 开了,那烦难的教练,就视为不必要的劳作而疏忽了。 加之,罗马各皇帝治下的那些常备军,特别是成守边疆防备日耳曼人及班诺尼亚人的常备军,他们简直是各皇 帝的危害势力;它们屡屡反对皇帝,拥立自己的将军。为要减弱这些常备军的危害程度,据某些作家说,是德奥克里希恩大帝,又据其他作家说,是康士但丁大帝, 首先把总是由两三军团合成的大部队的屯驻边境的常备军,召回内地,然后再化分为小部队,散驻各省的都市,非有用武逐敌必要,即不许其移动。 军队常驻在商 业及制造业都市,兵士们自身就渐渐变成了商人、技工或制造业者。市民的性质,于是渐渐超过军士的性质而占优势。 这一来,罗马的常备军,就逐渐颓废了,成为 腐败、疏忽、无训练的民兵,后来日耳曼和塞西亚民兵入侵,西罗马帝国就抵挡不住了。 那时,各皇帝没有办法,就开始雇佣那些国家中的某些国家的民兵,抵抗另 一些国家的民兵,这样才多维持了一些时候。 西罗马帝国的没落,是古代史中比较保有明确详细记录的人类事务上的第三次大革命。这革命的原因,就是野蛮国民兵 对于文明国民兵的无比的优越,也就是 游牧者国家的民兵对于由农夫、技工及制造业者组成的国家的民兵的无比的优越。 这里,民兵所战败的,大都不是常备军,只 是在训练与纪律方面不及他们的民兵。希腊民兵战败波斯民兵是如此,后来瑞士民兵战败奥地利和勃艮第民兵亦是如此。 注:呵呵 ××××××××××××××××××××××××××××××××××××××××××××××××××××××××××××   常备军的士兵,纵使从未上过阵,从未经过炮火,也往往显得有老兵那样的勇气,而且,一开始上阵作战就配得上和最顽强最有经验的老兵见个高低。1756 年,俄罗斯军队攻打波兰,俄罗斯军队所表现的武勇,简直可以与欧洲当时最顽强最老练的普鲁士兵士相颉颃。然而俄罗斯帝国前此二十年是国泰民安的;它那时军 队中曾上过阵的兵士,决不很多。1739年,西班牙战争爆发,当时英国享受了二十八年的太平。可是,它的常备兵士并不为这长期和平所腐化,在攻打喀他基那 时,他们所表现的武勇尤为特出。这一战役,是他们在这次不幸战争中第一次的不幸冒举。和平日子过久了,将官们说不定有时会忘却他们的技能,但管理得法的常 备军,如果不忘训练,似乎决不会忘却其武勇的。   一个文明国的国防,如果仰仗民兵守卫,它将随时有被邻近野蛮民族征服的危险。 亚洲各文 明国往往被鞑靼人征服的事实,充分证明了野蛮国民兵对于文明国民兵的自然优越性。 有纪律有训练的常备军,较任何民兵为优。只有富裕的文明国家,才能好好维 持这种军队;亦只有这种军队,才能保卫这种国家不受贫困野蛮邻国的侵掠。所以,一国要永久保存其文明,甚或要相当长久保存其文明,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编 制常备军。 注:欧美人说的鞑靼人 指的是游牧民族,蒙古人、满清、阿拉伯人、斯泰基人 等等。 “鞑靼”这个名字是拜占庭人开始使用,用来指代黑海到咸海一带广袤草原的各种游牧半游牧的突厥人。 如果看地图的话更明白一些,从西往东依次为 斯泰基人、鞑靼人、蒙古、女真人。下面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主要用骆驼,能快速通过沙漠)。他们 不是同一个民族,用的弓也不一样,就是生活习性一样。 更简单的理解是这样,拜占庭和伊朗长期对抗,除去拜占庭和伊朗的上下两绺地方的人,泛希腊化外(亚历山大帝国外)的地区。 斯泰基人是希腊人记述的,希腊人称塞西亚人为「斯基泰人」(Skythai),即射手。 希腊人与塞西亚人有交流,得知塞西亚人有过人的骑术和箭术。因此,希腊人聘请塞西亚的弓骑手当其雇佣兵加强战斗力,令自己的城邦能够压倒其他城邦。 ×××××××××××××××××××××××××××××××××××××××××××××××××××××××××××× 在古代,富裕文明国家很难防御贫穷野蛮国家的侵略;在近代,贫穷野蛮国家却很难防御富裕文明国家的宰割。 注:头拱在故纸堆里的老观念该醒醒了,经验是不可靠的,要研究现象后面的规律。 老黄历其实很扯。
2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军事机密和大洋马
热度 61 混天球 2013-1-11 05:22
俺有时候贴个坐标什么的,点进去一看,懂行的能看出是些军事设施什么的。一些朋友不禁为泄密担心。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做恰恰是尽一个公民的义务,提醒有关部门时代不一样了,哪些密您没保住,哪些密您保不住,哪些密您就别脱了裤子放屁自己骗自己了。俺的信息从哪来?当然是公开信息,俺一个连茶党都入不了的平头百姓,能知道啥保密信息?有人闲下来喜欢搜大洋马(胖卡,没说你),俺闲下来就喜欢钻研谷歌地图,仅此而已。 有些网友总是担心这些话题会一不留神泄露了我军的宝贝,其实这是过虑了。国外敌对势力的情报机构一不傻,二不懒,这些信息他们都知道。人家是专业和专职的。广大网友这点讨论,根本不算啥。我不是鼓励大家主动爆料,而是说不值得为这个顾虑劝阻大家发言。劝也劝不住。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时节,互联网上呼爷唤娘,这个单位好不好,那个单位怎么走,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你拦不住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中国战略武器重镇湖南怀化二炮55基地,自己到google地图上随便找找就知道军事设施在哪。下属几个旅,番号如何,驻地在哪,一清二 楚。比如下属的湖南靖州,湖南通道等县,都是兵城。军事常识上讲,所有驻军都在铁道线旁边,技术上讲,大型军事设施google map上一清二楚,情报上面讲,驻湖南靖州55基地803旅东风5乙战略导弹,当地是个人都知道,为啥?去803旅办事,直接打的,说一声“去旅部”就行 了。 核弹头过境,封路戒严,当地老百姓家常便饭,有时候解放军都不用赶人,直接让老百姓转过身去不准看就行了。当然大家都看见了,那么大的卡车,不是东风五是 什么?现在中国的保密标准,还是官僚主义的传统,即无理又没用。我的黑猫中队贴曾经贴过美军的侦查清单,60年代,人家对咱们军事目标的普查就细到了某营的小口径高炮从4门提高到6门这类的事。我不是盲目崇美,我相信我军的侦查工作同样细致。 这不是一个新时代,这些信息几十年前对专业机构就不是秘密。互联网只不过把它们向你我这样的小老百姓掀开了一小角。网民就是p民,难得与闻军事消息,自己爽就行了,跟搜大洋马一个心态即可。顺便进言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美国情报机构知道的比谷歌多,谷歌知道的比我多,这个谁也改变不了。如果不适时调整现在的保密体系,只能造成我知道的比一般干部多,这就很荒谬了。
1495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转>中共赴东北的机械化军事人才的来源
热度 7 gordon 2012-7-29 22:54
注:西路军余部到达新疆后,即开展文化课学习,后学习军事课程。以后延安不断派人到新疆跟苏联顾问学习,直到盛世才叛变为止。这就是中共机械化军队第一批的骨干力量。 黄埔军校 分步兵、 炮兵 、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主要还是步兵和 炮兵 ,后来的红埔也是这些教学内容。学习机械化部队的内容在新疆是第一次,零星的留苏人员的学习暂不计算在内。   为了更好地组织大家学习,陈云同滕代远、李先念、李卓然等商量,决定对西路军余部按照“学校的方式”进行整编。西路军工委继续保留,将左支队改编为总支队,下辖四个大队,每大队编三个排,每排三个班,每班十人左右。团营连干部编成干部队。为了使西路军总支队官兵尽快开始学习军事技术,陈云先从苏联顾问那里详细了解盛世才机械化旅的装备情况。 这时,盛世才拥有装甲车、汽车和火炮各一个营的装备。还有十多架侦察机和教练机,专门成立了一个航空队。这些技术兵种,都聘有苏联教官执教。这对红军长远发展是需要的。西路军指战员在这里学习军事技术,条件是不错的。 摸清情况后,陈云正式向盛世才提出请新疆军官学校教官和苏联教官帮助西路军总支队学习掌握新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由于苏联总顾问巴宁中将支持这个要求,盛世才只得同意。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陆续在南京、武汉、西安、重庆和兰州等地公开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中共中央决定在迪化也设立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十月中旬,八路军总部代表周小舟受中共中央委托,到新疆跟盛世才商谈设立办事处事宜。征得盛世才同意后,十月下旬,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成立,陈云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滕代远担任办事处主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最初设在督办公署,后来迁到南梁新疆塔城行政长官的一所住宅(今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二巷一号),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   周小舟来到新疆,沟通了陈云同中共中央的直接电讯联系。十月二十三日,陈云和滕代远致电毛泽东、张闻天,汇报西路军余部入疆以来的情况,说:   “西路军余部四百三十人抵迪已有五月余,仅以本身力量进行中文、算术、常识、军事、政治的训练,进步虽有,而新武器还没有学习,多次要求赴苏学习,未得国际批准。”“现在要求护送皮衣回陕北上前线抗日,否则即准备全部分到迪化学习飞机、铁甲、汽车、炮兵和骑兵。则今日已商准督办,下星期送一百五十人入学学汽车三月,毕业后再学铁甲车、坦克。 我们认为,利用新疆在三年内培养五千军事的新干部是可能的、必需的,且学校名称、设备现比陕北完备些。 中央意见如何,望转报国际和指示我们,以便遵行。”   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陈云、滕代远提出的这个计划。十月二十五日,张闻天同毛泽东复电陈云、滕代远:“同意将四方面军人员分配到迪化各学校去学习新技术”。并指示他们“请即设法建立从新疆到兰州的航空交通”,说“此问题解决后派送干部等事均可不成问题”。还提出:“国际同我们久不通电,经济上的接济亦已停止,干部尚未派回一个,望设法催促。”“有便请送一批俄文及中文的书籍来。”   陈云、滕代远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立即将西路军总支队转入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正规学习和训练。时间初步安排五个月。第一、二、三大队先学习驾驶汽车,在学会驾驶汽车的基础上再选派学习驾驶装甲车和坦克;第四大队学习使用各种火炮。干部队继续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陈云作了动员,勉励大家进一步努力学好新的军事技术。他说:日本侵略者有飞机、大炮、汽车、装甲车,他们仗着这些武器横行霸道,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不能光靠步枪、刺刀,也需要有飞机、大炮、装甲车来对付侵略者。现在没有,将来总会有的!等有了再去学就晚了。许多战士自从见到盛世才机械化旅的装备后,心里早想学习。西路军原连长袁彬回忆道:“陈云同志的号召说到我们的心里去了,大家的高兴劲就甭提了。那些天里,我们这些二十来岁的青年人感慨万千、心往神驰,聚到一起谈的就是机械化。”   各项军事技术学习全面展开后,陈云又进一步提出培养航空技术干部队伍的计划。他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经历,以及在苏联见到强大空军对保卫国家的重要作用,来新疆后又看到盛世才航空队的情况,深深感到建设一支空军的重要性。后来担任飞行班长的吕黎平一直铭记着陈云在选派他学飞行时所说的话:   “我们在中央根据地,在长征途中,吃了国民党空军多少苦头呀!许多英勇善战的好同志,没有倒在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却惨死在敌机的轰炸扫射下。”“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又用飞机对我华北军民狂轰滥炸,制造了很多血案。如果我们党有了一支自己的空军,就能从空中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革命的胜利就会早日到来!空军是很复杂的技术兵种,要建自己的空军,必须及早培养人才。我想,我们可以利用新疆的统战环境,借用盛世才的航空队,为我们党培养一支既会驾驶飞机,又会维护修理的航空技术队伍。 只要有了人才,再想办法通过国际援助获得飞机,我们的空军不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吗 !”    早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五年,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从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校的学员中选调过近二十人,到苏联红军航空学校学习航空技术。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不具备航空条件,这些人后来多数改了行。 这次,陈云又把建设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航空干部队伍提上议事日程。他同滕代远等一起,从西路军总支队中挑选符合条件的学员到新疆航空队学习,最初选了三十人,后来选定为二十五人。   随着抗日战争的激烈进行,中共在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范围越来越大。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迫切需要大批有经验的领导干部。十一月十日,陈云接到中共中央书记处请他转给共产国际书记处的电报。电报指出:“全国工作大开展,领导干部不够分配,请即刻将陈云、赵容(即康生——引者注)、邓发、李立三、吴玉章、滕代远、陈鉷铮(即孔原——引者注)、陈潭秋、高自立、曾山等诸同志派回中央工作。”   陈云回到延安后,向中共中央提出挑选一批既年轻又有文化的干部去新疆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的建议,并得到批准。于是,陈云又从抗日军政大学和摩托学校挑选了十九名符合条件的学员 ,大都是团营级干部,并逐一找他们谈话。当时在抗大学习、曾担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方槐回忆道:   “现在我还记得陈云同志找我谈话的情况。开始他问了些一般情况,接着拿了一份《新中华》报考察我的文化程度,然后问我对学航空技术有什么想法,当我汇报说担心文化低,怕学不好时,他说:‘你读过书,当过青年部长,还能写写工作总结,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了。党在困难的条件下办了这么多学校,目的是培养你们,寄希望你们掌握现代化技术,任何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过去你们这些放牛娃、种田出身的人不会打仗,不会做政治工作,通过学习都会了,因此对学习航空技术要有信心。’他还说:‘在苏联时,我曾经问过一位空军飞机师,文化程度低的人能不能掌握航空技术,那位飞机师讲,只要不是石头,就能学会。这话说得多好啊!你们这些同志都不是石头,只要肯钻研,努力学习,是一定能够学好的。’一席话,既亲切,又朴实,说出了极为深刻的道理,鼓起了我学习掌握航空技术的勇气。”   一九三八年三月三日,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第三期飞行班、第二期机械班开学。中国共产党选派的四十三名学员参加学习。入学前,邓发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按照同陈云商定的意见,宣布参加这次航空队学习的分为两个班,吕黎平为飞行班班长,严振刚为机械班班长,成立一个党支部。由于盛世才不允许在他的军队内有党派组织,因此,邓发宣布航空队党支部由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直接领导,并要求大家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邓发还为每个人取了化名,叮嘱大家要记住。   一九三九年九月,周恩来在赴苏联医治骨折路经迪化时,在陈潭秋陪同下,接见了在新疆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的代表吕黎平和严振刚。吕黎平回忆道:   “周副主席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党中央、毛主席很关心你们学航空,让我路过迪化时向同志们表示慰问。我不便直接去航空队看大家,就见见你们两个代表,请你们转达。’”“当周副主席听到我们的考试成绩都在四分以上,已能操纵、维护两种飞机时,高兴地说:‘陈云同志做了件很好的事。将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空军,有骨干、有种子了。’”   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一九四○年初,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西路军总支队离开迪化、撤回延安。航空队的学员包括这时已经毕业的机械班的学员,以及中共中央派往新疆工作的干部,继续留在迪化学习和工作。一九四二年四月,新疆航空队第三期飞行班毕业。中共派去学习飞行的二十多名学员,毕业后留在航空队并被编入飞行中队,以巩固和提高飞行技术。   这时,国内外形势十分紧张。苏联卫国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也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阴险毒辣的投机军阀盛世才,又投到了蒋介石门下,翻过脸来,在新疆推行反苏反共政策。后来陈云在一份材料里谈到盛世才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盛世才当反对邓发同志为中共代表时,他一方面写信给毛主席反对邓发同志再去新疆,但在邓发同志离新疆时盛表面上非但去送行,而且说希望邓发同志早日回新疆。”   自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切断了新疆到延安的通道。正当陈潭秋准备将在新疆的中共人员分批撤到苏联时,盛世才就先下手。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七日,他以“督办请你谈话”的名义,突然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软禁起来。同时被软禁的,还有中共在迪化的全部人员,包括在航空队学习的人员,共计一百二十多人。不久,盛世才把他们全部投入监狱。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也被迫关闭,苏联顾问、专家撤离回国。一年后的九月二十七日,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被盛世才秘密杀害。   由于中共中央多方设法营救,到一九四六年六月十日,在张治中支持下,国民党才全部释放在新疆被捕入狱的中共人员。七月十一日,他们从迪化回到延安。其中,航空技术人员有三十一人:飞行员十五人,机械员十六人。随后,他们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于一九四七年初到达安东(今丹东),参加东北航空学校的创建工作。这时,陈云也在东北参加领导工作。当然,这些已是后话。
403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转<论炮兵> —— 恩格斯军事思想 续
热度 3 gordon 2012-7-13 19:29
注:《On Artillery》这本书论述的军事思想和恩格斯非常类似,作为补充摘录下来。 第一章在色当的阴影下   欧洲炮兵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阴影下进入了廿世纪。 对于战术家来说,那场战争中有关于如何部署运用新一代加农炮的教训多得学不完;对武器专家来说,胜利者在野战炮兵科技上整整领先战败者一个世代的事实,引发了接下来长达五十年的武器竞赛。 当死亡贩子与军火商人们在这场武器竞赛中大发利市的时候,战术家们却得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新问题,他们才刚刚在普法战争的教训与炮兵科技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战​​术观念,却马上发现他们的想法已经追不上科技的进展。 虽然在这段期间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那些远离西欧文明中心的远方──战火仍然持续,也为新武器、新战术提供了许多线索与经验,但真正「该如何运用新一代火炮」这个问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还是没有定论。   从廿世纪末的「后见之明」看来,普法战争中激烈的炮兵战斗根本就是一场在科技上完​​全不对等的竞赛,普鲁士军所使用的后膛装填火炮无论在射程上、准确性上,更重要的在引信可靠度上都远远超越他们的竞争对手,法军的前膛装填火炮。 一 门标准80公厘口径四磅普鲁士军野战炮的炮手们,可以将炮弹投射到3,800公尺之外,并且​​确信他们的炮弹会开花;相对的他们的法国对手们使用口径 86.5公厘的四磅野战炮,最远可把炮弹射击到3,150公尺之外──但只有在1,400~1​​,600及2,650~2,950两个射程范围炮弹的引 信才能正常作用,当法军炮手们将炮弹射击到其他距离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射出了一颗大铁球──一颗价格太贵、重量不足的空心铁球。   法军炮兵科技低落的弱点被普鲁士军炮兵强大的组织能力更进一步地凸显,在色当会战中普鲁士军的五个步兵军可以同时集中90门以上的火炮组成一个「大炮兵连」──甚至可以排成一列在一个炮兵指挥官指挥下战斗。 甚至在色当会战的关键时刻,普鲁士军一次将540门火炮──全德军火炮的80%──集结成一个「大炮兵连」进行战斗。    但当谈到步兵武器时,普法两军的科技优势就逆转了。 法军的步枪无论在机械可靠性上、在弹道的平伸上、在射程上都远远的优于普鲁士的追希式撞针步枪,而在实际的战场上处处可以见到的景象是,普鲁士步兵在法军步兵的火力下寸步难行,而当法军步兵获得了几门野战炮在近距离用榴散弹支援时,对普鲁士步兵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面对这样的问题,普鲁士军将困境拆解成两个部份来解决。 首 先是是「炮兵决斗」阶段,既然普军炮兵射程远较法军来得远、引信也更可靠,因此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在远处将法军炮兵阵地撕成碎片;接着进入「近接战斗」阶段 ──在消灭了法军炮兵之后,「大炮兵连」随即打散成个别的炮连、炮队甚至是一门一门的单炮,直接推到火线上用直接射击支援步兵前进。 这样的「近接战斗」常常要花极高的代价,尤其是当普军炮兵还没有完全歼灭法军炮兵,却又急着前进支援步兵战斗的时候。   军事史学家与准则写作者很快地在普法战争的经验上重新组织起他们的学说,而1870年两国间在科技上的不平衡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列在书籍最后面的参考资料中。 享 受了1871年到1914年间四十多年和平的欧洲军人们在这场把整个欧洲权力平衡上下翻转一圈的战争中学到了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是「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 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第二是「在战斗开始前必须先消灭敌人的炮兵」,两支部队间的战斗必须以炮 兵决斗拉开序幕。   「两阶段炮兵战斗」最重要的支持者、普法战争的炮兵老兵,德国的Hohenlohe-Ingelfingen亲王在1880年代发表了下列的文字,强烈地指出虽然火炮的射程不断增加,但是炮兵战斗的本质与1870年并没有不同:   炮兵战斗的性质与之前并没有不同,只是炮兵决斗时的距离增加了。 现在在炮兵决斗阶段我军需要在距离敌军5,000公尺的时候开火,虽然效率会下降,但是我军炮兵还是要开火来吸引敌人炮兵的注意力,借此来阻止敌人炮兵阻碍我军步兵前进。 …接着指挥官会决定何处是真正要发动攻击的地点。 当指挥官下达决心时,炮兵部队必须前进到敌人榴散弹最大射程边缘附近(大约3,500公尺),然后用他们的炮弹取得最大的战果。 炮兵部队必须在指挥官下定决心后尽快地向前推进,而这个时刻也就是我军从与敌军间决定性炮兵决斗脱离的时候,而为了达成这样的运动, 我军炮兵必须以梯次跃进的方式前进,在前进时不但不可以停止开火,也要善用一切的地形地貌来掩护。 如果敌军炮兵在这样的炮兵决斗中沉寂下来,这就是指挥官发起步兵攻击的时刻…也就是说步兵会在30分钟后攻击到敌人的阵地──步兵们会在我军炮兵掩护下前进1,500到2,000公尺──而这段期间敌人步兵将会受到我军榴散弹无情的打击。   每个国家对于普法战争的经验有着不同的结论,大部分的炮兵们都在教训中学到了必须尊重步兵步枪的威力,因此反对将炮兵将火炮推到敌人步枪的射程范围内。 德军对于炮兵人员的死伤比较不那么计较,反而把让步兵孤独地放在火线下去承受敌人步枪子弹这件事情看得比较严重。 「这必需成为炮兵的信仰与坚持」在德军的准则中写道「我们的步兵绝对不可以没有炮兵的支援,也就是说在决定性的时刻,炮兵官兵们必须有觉悟去直接面对敌人步兵强烈的火力」。 注:依然是那个老套的军事模型,对于冲击步兵的掩护,只要冲击步兵排除了对手的防御,那么对手就完全暴露在炮火之下了,所以对冲击步兵的掩护非常重要。   各国炮兵们观念上的差异并非那样的巨大,「大炮兵连」与「炮兵决斗」很快地变成欧陆强权们炮兵准则中的两大支柱。 在德国,1876年版本的炮兵准则中明白地列出了这两点,同时该时代的炮兵理论家们也不断地在各式各样的出版物中重复这样的观点;在法国,这样的观念立刻写入了战后第一本的野战教范中;在奥匈帝国,这样的观点成为1878年版炮兵军官手册的核心。 在当时的欧陆强权中,只有帝俄丝毫不受到普鲁士胜利的影响,仍然采取老方法来发展他们的炮兵战术。   「大炮兵连」与「炮兵决斗」的观念不但影响了各国的准则与战术家们的著作,同时也让各国陆军重组了他们的炮兵组织。 由6到8门野战炮组成的炮连──传统上认为这是最大的炮兵战术单位──开始与其他的炮连组成更大的战术单位。 不管是在法国被称为「炮兵群」还是在德国被称为「炮兵师」,这些由2、3、4个炮连组成的单位很快地不再像前辈一样享有「独立番号」、 「特殊单位名称」的尊容,而是被无聊地以系列的数字命名,最后甚至连独立的数字番号都没有,直接用上级的步兵单位番号为自己的番号。   德国是最早开始尝试将炮兵单位从「连」扩大到「营」的国家,接着他们又更进一步式着将两个营组成一个团,然后将两个团组成一个旅,并且以炮兵旅作为一个步兵军的建制单位。 从部队人事的角度,德军的做法提供了资深炮兵军官更多、更高的职务;而从战术的角度来看,现在军长不仅可以指派一个军官去指挥所有的火炮,更可以将手上两个炮兵团直接配属给步兵师以提供火力支援。   虽然编装表与准则的作者消化了普法战争中各式各样的教训,但值此同时科学家、工程师与发明家们仍然持续不断地在炮兵科技上提升火炮性能。 冶金学上的发展意味着更轻巧的火炮可以发射更大的弹丸,火药上的突破让射程更远也让敌人更难发现火炮的位置,弹匣式炮弹的发明──将推进药放置在一个金属罐子里并且与弹头结合──加上炮膛机构的改进,让发射速度提升了三到四倍之多。   集合了上述各项发明创新的武器被称为「速射炮」。 比先前的火炮轻上至少70公斤,速射炮同样地在由六匹挽马牵引的条件下,比前一代的火炮更具有机动力。 速射炮的口径比前一代野战炮小(由原本的87公厘下降到75公厘),但是射程却大幅增加(由原本的4,000公尺上下增加到5,000至8,000公尺)。 前一代的野战炮每分钟可以发射两发,速射炮每分钟则可以发射六到七发炮弹。   在弹种选择上速射炮的首选是榴散弹──在十九世纪初发明但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种可靠的弹药。 弹头由一层薄薄的金属包覆,里面塞满着8到10公克重的金属弹丸与些许的火药,榴散弹可以在敌人头上数公尺处爆裂,像一支超大散弹枪一样,向敌军步兵撒出一片金属弹雨。 榴散弹所使用的定时引信是一根简陋的引火索,炮手可以利用剪短引信长度的方式来控制榴散弹爆炸的时间。   速射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在欧陆每一个强权的炮兵营区之内──无论是购买新武器还是把原本的火炮修改成为速射炮──但是要让战术家们发展出可以与这种划时代武器相匹配的观念与战术却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速射炮的长射程与榴散弹的威力让步兵更难以接近敌人,而在步兵发起攻击前有效地消灭敌人炮兵变成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在此同时,速射炮的高爆弹射程比榴散弹射程多出1,500到3,000公尺的这个事实意味着,只要炮兵愿意放弃他们最有效的杀伤武器,然后愿意花费大量的高爆弹,他们还是有机会可以解决任何已知位置的敌军炮兵单位。   但是问题来了,在普法战争中双方使用的大部分是黑色火药,在射击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但会暴露阵地的位置,持续发射后的浓烟也会干扰后续的射击,对目标观测、测距、射击修正与损害评估都有严重影响,而当火炮的集中程度愈高,影响就愈严重。 但随着无烟火药的普及,再多的火炮集中也不会影响到观测作业,更不要说要发现敌人炮兵阵地位置有多么困难。 因此当廿世纪到来时,「集中大量炮兵」变得更容易,而要进行「炮兵决斗」则变得更困难。   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教训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中可以成为永远不变的真理。 当欧洲各国陆军正大量投资在速射炮的时候,设计家们又在埋首设计下一代火炮。 当火炮已经够小、够轻,而在冶金学、化学、弹药设计甚至装填机构上都难有大幅突破的时候,改良火炮的复进机构是大幅提升火炮性能最好的选择。   从中世纪开始利用火炮摧毁城堡起,直到廿世纪开始的时候,影响火炮发射速度的不是如何更快地把炮弹放到火炮中,而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每一次火炮发射都会让整门炮退离原本的位置,这也意味着如果任何炮手想要修正弹着的话,不仅要花费力气把火炮推回原本的位置,更要想办法让火炮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本的姿态,而这些费力的工作远比装填火炮需要更多的时间。   从1880年代起发明家们就开始设计出各式各样复杂的机构,以吸收火炮后座力,而早期可以吸收后座力的火炮不是太大,就是太小。 大型的火炮如舰炮或要塞炮可以装置又大又重的缓冲机构来吸收后座力,而小型火炮可以利用弹簧、金属片甚至利用炮手们的体重让炮架停留在固定的位置上。 但对野战炮兵来说,就算把重量减到最小,在大口径火炮上有用的装置也无法由马匹拖曳进行野战机动,而在可以有效吸收后座力的最大口径的小口径火炮,也无法将4公斤重的炮弹射到35,00公尺之外。   不过解决吸收后座力的问题不过就是需要时间罢了,既然在那个时代汽车与飞行器都已经发明出来了,各国的发明家不约而同地开始试图解决野战炮的后座力问题。 德国的Heinrich Ehrhardt在1896年提供了他所设计的速射炮给德军,在俄国Pulitov也提供了帝俄陆军另外一种设计,而真正超越时代的产品出现在1897年。 在德军开始接收新型77公厘口径速射炮的一年之后,法国陆军开始接收一种由一位后勤军官所设计的新型75公厘口径速射炮。   当德国人夸耀着自己新型的77公厘速射炮每分钟可以发射8发6.85公斤重炮弹时,法国的新型火炮每分钟可以发射30发7.2公斤炮弹。 在完美的「长行程复进系统」协助下,法国1897型速射炮在弹重更重、射速更高的情况下仍旧可以完美演出。 更重要的是,虽然射击速度是如此之快、后座力是如此猛烈,整门火炮在持续射击下几乎不会产生位移,因此炮手可以轻易地在每一次射击间,调整射击诸元以修正弹着点。   在精心保密下,欧陆各国强权直到1901年之前都不知道法军已经获得了这样惊人的武器。 法国缜密地计画了各式各样的欺敌活动,甚至故意在媒体上发布假消息,指称新型野战炮是采用「短行程复进系统」,让德军深信他们正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 直到法军在中国战场上使用1897型速射炮来对付义和团时,德军才恍然大悟自己与潜在的敌人间差距已不可以道里计。   在中国战场上,一个「半连」的法军与两门1897速射炮开始攻击一个由2000名拳民防守的村落。 首先法军推进到距离村落1,500公尺处,两门速射炮以交叉前进的方式──当一门前进时另外一门射击掩护──前进到距离村落600公尺的地方。 接着两门速射炮停止前进,以最大射速掩护该半连法军进行次刀冲锋。 义和团的拳民们在这样压倒性的火力下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在仅有一名受伤的情况下法军轻易地占领了村落。   在法国的「75小姐」威名远播下,欧洲各国──俄罗斯、丹麦、瑞典、挪威、葡萄牙、瑞士、荷兰甚至美国──都在恐惧下拼命地想办法弄到同级的产品。 只有英国自外于这股疯狂潮流中,因为在英军的观念中口径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采用了83.8公厘口径的18磅速射炮,每分钟也可发射20发以上。   而巴尔干、拉丁美洲与亚洲的政府也掀起了一场军备竞赛,想尽办法在他们的邻居获得速射炮前,付出大笔经费取得这种革命性的武器。 在这场速射炮军备竞赛中唯一的输家是德国陆军,当1905年到来的时候德军野战炮兵的武器性能不仅在面对他们北边邻居时显得过时,甚至连克鲁柏公司与Ehhardt公司外销到海外的武器也比不上。   面对这种窘境,德军迅速试图去修改他们手中的1896型速射炮──虽然这些武器是依据生产计划刚刚送到部队的新品──利用Ehrhardt公司实验中新型野炮的复进机构,新的Feldkanone 96 neuer Art每分钟可以稳定地发射20次。 迟到总比缺席好,德军终究还是赶上了这波速射炮的浪潮,在武器慢了敌人一步的情况下,德军的智囊们现在开始拼命地找出新武器在战场上最佳的运用方式。    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战术研究家们很快都同意了新型的速射炮必须加上钢制防盾──在传统的炮兵操典中都非常强调炮手们在火炮发射时要尽可能地远离火 炮,在复进机构还不发达的时代,炮手被后座中的火炮打中可是非死即伤的,在这种情况下替火炮装上防盾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但是当速射炮可以稳定射击而不 是东奔西冲的时候,在速射炮上装上防盾,让炮手们可以躲避敌人榴散弹与轻武器射击就成了件非常合理的事情。   防盾的效益很快在实验与实战中得到证明。 丹麦陆军在1909年进行一项实验,从2,000公尺距离外对一个占领阵地的炮连射击270发榴散弹,虽然在实验中防盾不断被击中发出可怕的声响,但最后只有5发散弹(其中还有整颗的未爆弹)打穿了防盾。 而同年发生于君士坦丁堡的兵变中,一个速射炮连推进到距离叛军阵地仅有500公尺的地方,而即便叛军的步枪火力是惊人地旺盛,但直到战斗结束仅有一名探头出防盾观察的士官被子弹击伤。   丹麦陆军的实验与鄂图曼帝国内战的经验并非偶然,更进一步的实战经验──包括快速射击与快速装填──在第二次波尔战争(1899~1902)、日俄战争(1904~1905 )与巴尔干战争(1912~1913)中一再地获得证明。 虽然在这些战争经验中并没有办法对「如何最有效地运用速射炮」这个问题提出解答──这主要肇因于那些欧陆强权战场观察家们带着偏见作报导,而阅读报告的家伙们常常有个更强的偏见──但仍然令世人对速射炮的威力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炮兵们的观点来看这几场战争,其中波尔战争可以说是三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炮兵火力最不平衡的一场,在Colenso战斗(1899年3月)中英军有44 门火炮、波尔人有5门,在Pieters Hill战斗(1900年2月)中英军有70门、波尔人有10门,到了Paardeberg战斗(1900年2月)中英军有91门对抗波尔人的6门。   但是英军这样压倒性的火力并不表示在大不列颠的炮口下,波尔人就会像火鸡一样被打着玩。 虽然波尔人手上的速射炮如联合国一般,有法国货、德国或什至英国货,不过全都是1896年后制造的新型武器,虽然不见得都能像法国的「75小姐」那样剽悍,但是射速还是远远超过英军手中的老式15磅炮。   在波尔人掌握最新科技的情况下,让许许多多只看武器数量的人跌破眼镜。 举例来说在1900年2月5日的Brakfontaine战斗中,波尔人虽然只有3门75速射炮,却打得拥有36门火炮的英军步兵旅动弹不得;英军的老式火炮射程远不及波尔人的速射炮,因此真正的「火鸡」是英国人而非波尔人。 虽然最后英军的死伤只有34人,但是英军步兵旅的攻势最后却成为一场退却。 「如果波尔人愿意的话可以把我们杀光」英军步兵旅指挥官在报告中写道「我军的火炮完全过时,在面对波尔人火炮的时候完全无能为力」。    波尔战争中英军炮兵的僵化让双方在炮兵上的优劣差距更明显,在南非的土地上英国人坚持依据他们的准则在步兵进攻前进行冗长的炮兵决斗,问题是波尔人炮兵 根本完全把自己隐藏起来,偶尔两三发来自波尔人的炮弹就可以让英军朝着无人的荒野轰上大半天,而英军榴散弹引信的可靠度更让许许多多的炮弹最后只能在土地 上打出一个洞来。   而英军步炮间的不协调更让波尔步兵的生活更为惬意。 因为英军的高爆弹装填的火药威力不足,波尔人在英军炮兵进行长距离射击的时候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在阵地上闲逛,甚至在英军的报告中记载着波尔人在英军炮击的时候煮饭泡咖啡,除了正好倒楣被英国高爆弹直接命中外,波尔人很难因为英军的高爆弹射击而有伤亡。 等到英军依据他们僵化的作战时间表开始推进到榴散弹射程内,波尔人很快就发现他们不能继续在空旷地上煮咖啡,但是只要找个有顶盖的掩体,他们就可以慢慢在掩体内享用咖啡。   如果英国步兵与炮兵之间可以多一点点合作能力的话,波尔战争也不会打到三年之久。 如果英国步兵懂得趁着炮兵进行反炮兵射击时前进的话,波尔炮兵就必须从隐蔽阵地中现身,暴露在英军压倒性数量的火炮下;而波尔步兵也无法继续躲在掩体里面,而必须在被榴散弹击中与被步兵冲进阵地两者间做个选择。   在少数英军可以完成步炮协调的战斗中,1899年12月的Colenso战斗可算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这场战斗中4,500名波尔步兵在5门75速射炮、1门120公厘榴弹炮支援下占领山丘上的阵地,控制了Tugela河上的铁桥;而英军方面则包括了4个步兵旅18,000名士兵、5个野炮连30门15磅炮、14门移至陆地使用的长程舰炮与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 英军的企图是打通铁路,而波尔人则负责阻止他们。   6门舰炮打开了战斗序幕,由于英国海军的引信比陆军的好上许多,波尔人阵地所在的山头很快就笼罩在硝烟中。 英国军官很快地发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波尔人完全都不见踪影。   基于波尔人过往的战术常常造成英国步兵严重伤亡,这次英军炮兵指挥官谨慎地先派遣了两个炮连前进;到距离波尔人阵地1,000公尺处时英国炮兵被步枪与榴散弹阻止了,证明之前英国指挥官担心的事情──波尔人的战斗意志还是没有因为英军的高爆弹射击而有任何减损。   英军炮手在开阔地上勇敢沉着地与波尔人缠斗了一个小时,而每90秒就有一名英国炮手被击中。 虽然波尔人并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纪录,但这群勇敢的英国炮兵获得了回报,随着时间一分一分流去,从波尔人阵地飞来的子弹也慢慢减少。   当英军野战炮弹药用尽后,炮手们退到了附近一处掩蔽中,而就在炮兵们担心留在空旷地上的火炮会被波尔人夺去的时候,英国指挥官为了避免耻辱而发起步兵攻击。   在英国步兵前进的时候舰炮还持续射击波尔人阵地,虽然高爆弹多半落在波尔人第一线阵地后方,但后来却证明了歪打正着,有效阻止了波尔人预备队从后方掩蔽阵地进入第一线阵地。   胜利从波尔人手中偷偷溜走,当英国人浑然不知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完美的步炮协同作战的时候,波尔炮兵被他们的经验所制约,没办法即时地集中他们的火力来屠杀暴露在空旷地上的英国步兵。   英国人与波尔人在「战斗」的基本性质上有相当认知差距,过度强调防御作战让波尔人习于把英军阻挡在最大射程,而非寻觅机会给英国人沉重的打击。 这种习惯来自于长久与来波尔人与非洲原住民间的战斗──在近距离面对装备贫弱的祖鲁人时,波尔人并不需要在作战层面思考如何消灭祖鲁人──当祖鲁人承受不了损失退走时,战争就结束了。   几个世代以来的经验让波尔人对手中弹匣式步枪的性能与自己的射击技巧非常自傲,但也因此很少把他们手中少数的几门火炮看成是对战斗有决定性影响的武器。 波尔人很少把火炮集中运用,更常见的状况是把火炮直接交到步兵单位中那些被推选为领导人的手中。 在Colenso战斗中唯一一门正常作战的的火炮是因为正巧位在步兵指挥官的旁边,而这门火炮安置在该处原本的目的是拿来当作指挥官的「信号炮」之用。   主要是因为敌军的无能而非自己优越,英国人赢得了在遥远非洲战场上的胜利。 英军不是那么光彩的胜利刺激了英军上上下下重新思考要如何作战。 对步兵来说,波尔战争的教训让他们更加强调射击技巧与射击纪律,同时也更重视野战工事;对炮兵来说则是加速淘汰他们过时的武器,并且重新检讨所有的准则与教范。   到1914年战争爆发前,英国野战炮兵部队已经可以列入欧洲最先进炮兵部队之列。 他们的主战武器是18磅速射炮──欧陆强权中口径最大的速射炮,所射出的炮弹几乎比法国「75小姐」多出1公斤──这也是从波尔战争中得来的教训,只有够重的炮弹才足以把敌人步兵从掩体中挖出来。    在英国炮兵准则中更充满了来自交战双方的各种宝贵经验,例如英军从波尔人身上学到,当敌军炮兵比自己强大时就不要跟对手进行炮兵决斗,而是想办法尽量把 自己手中的炮兵拆成2炮或4炮的小单位;同时尽量不要集中自己的炮兵,而是想办法偷偷地把这些小单位推进到步兵攻击发起线的两侧,掌握战机利用「侧射」或 「纵射」协助步兵在敌军阵地上打开突破口。   而当英军炮兵享有数量上优势的时候则要尽可能集中火炮,当步兵进攻时集中火力在突破点上。 强大的火力必须一直持续到可能误伤己方步兵时为止,而此时炮兵需要将目标从敌人第一线阵地转移到后方接近路线,以阻止敌方后方部队增援。   在英国炮兵眼中敌人的炮兵不再是己方炮兵最优先的目标。 当敌军开始进行反​​炮兵射击时,英军炮兵准则中指出此时炮兵绝对不可以退怯或是开始跟敌人炮兵决斗,而是要持续施加最大的压力在步兵攻击目标上。 炮兵不可以与敌人炮兵决斗,除非敌人炮兵开始射击己方的步兵。   没有任何一个陆军把炮兵看成是这样纯粹的步兵支援性武器,但在英国军官们的脑袋中,步兵被敌人步枪火力钉死在地上的画面远远比炮兵们的伤亡来得强烈许多──这纯粹是从波尔战争得来的印象。 现在英国炮兵只剩下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让步兵得到火力上的优势。
852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转>莫尔与卡尔大公的军事改革
热度 5 gordon 2012-7-4 17:21
开头语 中国对近代军事的讲解一般都是从拿破仑战争开始讲起,这个开头是恰当的,1815年 滑铁卢战役的结束离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不太远。 讲拿破仑战争还要上溯到美国独立战争,这就是中国对世界军事了解的开端。 但是中国现存的书籍对拿破仑战争的研究极为薄弱,比较靠谱的书还是《马恩列斯军事著作选读》, 但是《选读》对后来的军事改革一笔带过,有些仅仅给一个笼统的说法,比如说是西班牙人民发明的。 这些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对一些军事著作的阅读障碍,例如马汉的《海权论》,马汉反复提到若米尼和卡尔大公,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有时候看着媒体中谈论“海权论”热火朝天,不禁哑然失笑,他们是怎么看懂的。 注:马汉是用拿破仑战争时陆军的一些军事原则来类比海军。 T·N·杜派 的 《哈珀-柯林斯 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虽然是通史,但是非常不错。 =======================================================================   法国大革命之后,国民军的散兵战术等军事思想是从北美独立战争中学来的。莫尔也曾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当他回到英国时还是个22岁的上尉军官。他在其后的15年中,目睹每战必败的英国陆军名誉扫地,而且经费紧张。军官们成了买卖部队的掮客,并发了财。军中士兵尽是些老、少、弱、病和犯人等,还有神经错乱的人。莫尔升到准将时,曾疾呼应革除军队弊端,以十字军精神武装陆军,然曲高和寡。1803年,拿破仑威胁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伦。这时大众开始重视陆军的作用,莫尔的建议被采纳,并就任著名的“尚克利菲营区”的司令官。他将此处作为军事改革的试点,而半岛战役则成了他改革的实战试验场。   在当时,曾经风靡欧洲的“横队战术”已经没落,欧洲各国都在仿效拿破仑的战法,就象他们过去仿效腓特烈大帝时一样地痴迷。莫尔曾在埃及指挥英军与法军作战。他对革命后法国军队的战法进行了冷静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应抄袭拿破仑,得出了与欧洲同仁不同的结论:对付法军纵队刺刀冲击的有效方法,当然是改革了的“横队火力”。英将康华利勋爵曾用其在北美的教训,向英军介绍了二列横队,以代替普鲁士的三列横队。莫尔在此基础上,在尚克利菲营区训练了3个来复枪兵团,编成他的“轻步兵师”。不久,这个师就成为拿破仑战争诸战场上最有战斗力和战绩的英军部队。   莫尔部队的二列横队队形,可以比人数相等的部队拥有更强、更广的步枪射击正面。莫尔还认为,这样还需有射程更远、命中准确的子弹,在敌军尚未到达其射程以内或未进入抵抗阵地之前,就遭到打击。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显示作用的来复枪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可使子弹的射程和准确率提高一倍。于是莫尔便用这种新式武器装备其轻步兵师,以致该师成为当时欧洲使用这种武器的最大编制单位。英国步兵的射击术,尚远不及美国边地士兵精熟;英式短管来复枪,也比不上美制来复枪。但是,英国新式部队在欧洲战场上,已经崭露锋芒。英国轻步兵师接受散兵作战、机动战、斥候战及森林战等训练,他们在半岛战役中,其成效已有证明。   莫尔在改革中,力主采用早在1784年就已发明的“许拉普尼火炮”炮弹。这种炮弹是由许拉普尼少校发明,并以其名字命名的榴霰弹,它可使铅质弹头发射到敌人步兵线中爆炸,最大射程为2200米,是普通霰弹的3倍。它使用定时信管,引爆头内部炸药,从而使弹丸和碎片散飞,造成的杀伤力要比普通霰弹大得多,由于军事上的保守主义,这种榴霰弹发明被搁置了20年,终于在1803年为英军——莫尔与惠灵顿二人的部队使用。   在莫尔改革时期,发明家和炮学家康格利夫爵士还发明了一种火箭,因其威力和准确性不够,并未广泛使用,但名声却很大。   莫尔在尚克利菲营区,不仅改造部队战术,还带头建立“国民兵”,作为第二防线,以对抗预期的拿破仑登陆大军。在几个月之内,英国就武装了 34.2万平民。这是莫尔向北美和革命的法国学习的结果,他认识到了国民兵的力量。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把英国的民族主义唤醒,统一了人民意志,决心与拿破仑作战到底,这正是英国成为反对拿破仑联盟的不屈不挠的灵魂。   莫尔又在1年之后,将新的军人荣誉教育和战斗精神,贯注到一向被人 忽视的陆军中。他反对把“鞭笞”作为纪律的手段,坚决主张官兵的精神与体力的发展。在以后数年,直至滑铁卢的最后胜利,英军都直接受着尚克利菲精神的影响。   在半岛战役期间,深受西班牙民族起义鼓舞,并进行军事改革的,还有奥地利。自从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败之后,维也纳不甘罢休,重整军备,伺机报复。曾击败过法将墨西那的查理大公,虽只有38岁,但奥皇为酬其功,任命他为奥军大元帅,并兼任枢密院主席。他在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对奥国军政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允许人民有相当程度的革命性自由,唤醒人民的民族主义,关心国家的战争,造成全民皆兵。查里大公采用一种温和的征兵,以补充志愿兵制度;军中晋级提升主要凭功绩;采用法国的“军”编制,还有军以外的大小不一的各种单位,那些是拿破仑所喜欢使用的用以欺骗敌人的工具,查理大公也一一加以仿效。法军的散兵及纵队队形,也被定为奥军的作战方式;使军队摆脱过去的仓库和笨重辎重的绊羁,学法军的样子就地补给;利用职业军队训练新的国民军,从而建立起一支30万人的大军。骑兵、炮兵皆已大量增加,用以对付拿破仑最近使用的密集战术。查理大公还特别强调在大规模战斗中的参谋工作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改革。   1809年,奥军的改革尚未完成,战备也没有充分之时,听到法军在西班牙的贝林一部败降。查理大公认为时机已到,遂于是年9月再次对法开战。此次虽然仍是奥军失败,但是,此时的奥军做了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维也纳也没有如上次那样不战而降;奥国也没有因首都被占而立即求和、败降。最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的大军失去了往日的锐气、机动,在奥军的顽强抵抗和进攻面前,几乎败走。拿破仑本人,也有生以来第一次受伤。法军还折损大将1员,伤亡2万人以上。人们称拿破仑此次胜利是“用官兵的血肉” 买来的。此战无疑也是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一个鼓励。 注:准确的说,应该是1809年1月备战,4月入侵意大利并打败欧仁。再次对法开战,是梅特涅老兄的主意,卡尔大公当时是反对的。 莫尔在Shorncliffe训练的部队,当时还只是轻步兵旅,轻步兵师是后来威灵顿扩编的。轻步兵旅的3个团,实际上只有第95是来福枪团,另两个 (43,52)使用的是滑膛枪。英国的陆军改革莫尔是主要人物之一,不过主持改革并在管理和制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应该是约克公爵,莫尔毕竟1804年才是 中将。莫尔不仅是英国军事改革的重要实践者,在半岛战争短暂的一段作战时期不顾自身危险,及时牵制了拿破仑的兵力,给新败的西班牙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自己在最后掩护英军登船撤离时,亲率42团反击,力战阵亡。 士兵出身、最后升至元帅的科尔伯恩对莫尔推崇倍至,尤其是莫尔对士兵的关怀爱护。莫尔有时候这方面太过心慈,向科鲁尼亚撤退期间,部队军纪失控,抢劫和开小差是家常便饭,莫尔在这种情况下仅处决过一名士兵,同时发了一长篇文告解释不得已这么作。这点有些象欧仁,埃尔丁讲欧仁为了不让士兵在疲劳行军受损失,有时宁可放弃战机,但同时,遇到不利撤退,欧仁总是退在最后,不轻易放弃一个伤兵。
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印度2011年军事成就
热度 23 晨枫 2012-1-1 13:09
根据 印度政府新闻局 (http://pib.nic.in/newsite/erelease.aspx?relid=79092)的说法,2011年印度最大的军事甚多,摘录几条: A、新型武器 1、11月15日发射成功3500公里射程的烈火IV导弹,这是年度最高成就 2、12月1日第6次成功发射射程1500公里的烈火-I导弹 3、3月14日发射成功Dhanush(意为弓)和Prithvi(意为大地),大地是射程150公里的短程导弹,弓是海军型 4、6月21日发射成功射程150公里的Prahaar(意为打击)短程导弹 5、9月30日发射成功射程2500公里的烈火-II导弹 6、9月26日发射成功空军型的Prithvi II,射程250公里。应该只是空军拥有,而不是空中发射的。 7、9月24日发射成功射程700公里的Shourya(意为勇敢)超音速巡航导弹 8、6月9日发射成功Prithvi II导弹(和上面的6是同一种?) 9、11月11日成功试飞Rustom无人机 10、1月10日LCA战斗机隆重通过初始作战能力验收 11、9月27日海军型LCA发动机试车成功 12、4月LCA的Kaveri发动机完成飞行试验台试验 13、先进复合推进剂工厂开张 14、印度海军人员开始在“戈尔什科夫”号上训练 B、军购/新装备入役 1、4月20日“什利瓦克”级Satpura号护卫舰入役 2、1月Deepak号油船入役 3、2月5日C-130J入役 4、MMRCA筛选到“阵风”和“台风” 5、Kadmatt号反潜巡防舰入役 …… 后面的太鸡毛蒜皮,懒得翻译了。 相比起来,中国的项目没有那么多,记得的有: 1、歼-20首飞,今年已经试飞65次 2、瓦良格海试,今年已经海试3次 3、天8神8对接 别的嘛,想起来再说。什么歼-15、歼-11BS、歼-10B,都是小菜,上不了榜的。
92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5:49 , Processed in 0.078017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