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榴弹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结束 “风帆时代” 的创造性发明—— 爆破弹
gordon 2017-6-7 11:02
当时的榴弹炮基本上就是个点缀,战场上的主力还是加农炮; 即便是榴霰弹出现的时候,加农炮依然是主力,因为榴霰弹后来也能用加农炮射击,即便是出膛后哑火了,平直的弹道依然能起实心弹的部分功用;而榴弹炮发射榴霰弹如果哑火了,也就是天上弧线掉下个铁块了 其实 榴弹的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榴弹本身 ; 早期17世纪的榴弹因为铸造技术的落后,空心壳体都是两半分别铸造(留出引信孔)然后再和一起,这样的炮弹也就是臼炮还能用用; 到了18世纪出现了整体铸造技术,就是铸造成一体的空心炮弹壳体,但是这个时期的炮弹都是白口铁,脆性大,也指适合榴弹炮这样的短身管低膛压火炮发射,加农炮还是搞不定的; 到了18世纪后期,铸造技术的进步,炮弹铸造的也越来越坚实,俄国的马提尔夫“发明”了大约10倍口径的榴弹炮来发射这种空心爆破弹,曾经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19世纪出现了两个被当时的人们轻易忽视但是又作用非常巨大的发明: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托技术; 木质锥形信管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野战榴弹炮威力太低,没有被引起重视,因此所谓的木管引信也被埋没了; 即便是有也是小范围的应用,因为当时的榴弹不怎么被人认可,除非是大口径的攻城臼炮,可是当时的攻城臼炮一般是两步点火(先点燃 “炮弹引信”,再点燃 “发射药引” ),即便是当时著名的发明---施拉普内尔榴霰弹用的也是这种木质信管;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木质弹托,早期的木质弹托在实心弹上也有应用,后来逐渐应用到了开花弹上面; 木质弹托看似简单,但作用不次于木质锥形信管的发明 ,尤其是在较长倍径的火炮上面发射空心榴弹更是如此。早期的铸造铁壳爆破弹由于强度低,根本承受不了长管加农炮的高膛压,因此只能在低膛压的榴弹炮上使用。 现代高性能滑膛坦克炮的膛压将近五百兆帕,大口径155榴弹炮的膛压也有二三百兆帕,迫击炮的膛压也有五六十兆帕左右,而古代的前装滑膛炮估计最多也就一百兆帕;而一兆帕可以近似的计算出大约一平方厘米上10公斤的重量,那么一百兆帕就是一平方厘米上承受近一吨的重量,早期的生铁铸造的空心炮弹是没有如此高的性能的; 给炮弹尾部加装上软质木托除了可以有效密封气体外泄外,还可以在发射时对空心榴弹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而且发射出去的榴弹由于轻质木托的原因会造成 头重尾轻的“羽毛球原理”自稳结构,使得弹道更精确 ,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霍奇基斯榴弹和榴霰弹就是这种架构的,当然榴霰弹的壁厚更薄,制造要求更高,结构也更复杂; 直到1823年年轻的法国军官paixhans结合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两种技术发明了 划时代意义的加农炮 paixhans gun,这种火炮的身管较长(大约13倍口径),初速相比传统的榴弹炮更高(400米/秒),弹道更平直,炮弹重量大(30公斤)。 强大的动能能够使其拥有不逊于32磅炮的穿透力,而且炮弹内部装填的大量黑火药拥有二次杀伤能力。 以往的风帆战列线海战,被实心弹穿透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只要不伤及要害战列舰沉没的战例很少,即便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也是有数的被击沉,大多数都是通过逼降或者接舷战结束战斗 ,但是paixhans gun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8英寸以上口径的重型爆破弹除了能给敌方战舰造成更大的创口外,强烈爆炸所形成的高温燃气和碎片以及冲击波对当时传统的全通式火炮甲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一场屠杀! 1853年的锡诺普海战就是如此, 以前的风帆海战中从没有出现过如此痛快淋漓的屠杀,土耳其的舰队被轰碎至渣,轻易的送进海底 ,俄国毛子不是说技术多先进,而是勇气使然,当时在主力战舰上使用这种极度危险的炮弹是不被舰长们认可的:爆破弹尽管威力强大,但是毕竟战列舰这种级别的军舰可是造价不菲,而且传统的全通火炮甲板内部毫无遮蔽,如果被敌方发射的实心弹击穿引爆炮弹那可是一场灾难! 此战中,爆破弹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此后舰船被迫走向装甲化来抵御爆破弹的轰击 。南北战争时期球形爆破弹面对装甲钢板可谓无能为力,因为同口径的爆破弹空心结构,强度低,质量小,穿甲能力弱,甚至经常有撞到钢板上碎裂的情况出现,相反有时候实心弹倒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 那时候的主角,就是加农炮和 爆破弹(开花弹) ************************************************************************* 榴霰弹 original shrapnel shell 算是早期的榴霰弹架构,火药和霰弹珠直接接触,不过这炮弹有点危险,在发射时霰弹珠相互碰撞有可能直接引燃火药引起炸膛,并且在飞行时也是,因此有效到达预定空域的并且顺利起爆的也就达到十分之一。 后来的改进就是将霰弹珠用硫磺和煤粉、焦油等粘结住,炸药在中心呈圆柱状,这样弹丸在发射时理论上是不会晃动的(但实际发射时粘结有可能受瞬间G力松动),总的来讲虽然引爆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弹丸的散布也变大了。因为药柱爆炸时霰弹丸是向四周炸开的。 最终的改进型号是将弹体炸药和霰弹珠用铁板隔离开,这样更安全,因为火药和弹丸是不接触的。 其实后来的榴霰弹都沿用了博克塞的膈膜原理,将火药和霰弹珠隔开,不过锥形弹由于飞行稳定,头部始终超前飞行,所以将抛射药放在了弹丸底部,这样弹丸飞抵敌方步兵群上空等厚,炸药爆炸,霰弹珠呈锥形向前或者向下抛出,威力极大! 那时候用实心弹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有高膛压高初速的长身管加农炮才有可能在海上命中运动目标,还要是多炮齐射。低膛压的臼炮打打炮台这种固定目标才是专业所长。 ************************************************************************* 甲午基本上,就是加农炮 发射 爆破弹和 榴霰弹 火炮早年 不是按口径算的,而是按 弹 算的 ,就是多少磅,多少磅。 口径算的,就是线膛炮了,例如 80毫米口径 当代, 霰弹还是按磅算的,例如 霰弹 枪
4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斯大林之锤” B-4榴弹炮(转)
热度 1 gordon 2016-6-18 11:20
1926年5月17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炮兵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红军现役火炮改造计划,会议还决定为红 军研制口径为203毫米的攻坚火炮。来自彼尔姆兵工厂的弗·费·伦杰尔工程师负责整个项目进度,并负责研制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则由布尔什维克工厂提 供,整个计划应于1927年5月全部完成。 项目开始后,彼尔姆兵工厂和布尔什维克工厂拿出了4种火炮方案,最终尼·伊·马格达斯夫和阿·格·加夫里利夫联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获得批准,该方案采用轻型坦克的行走装置。 最 终,火炮设计图纸于1928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后面的制造工作却进展缓慢,因为布尔什维克工厂在制造过程发现原始方案中有诸多设计缺陷,纸面上的性能 根本无法实现,另外相应的生产配套设施也跟不上。炮兵总局局长库利克也不看好这种火炮,并数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径火炮的生产,以便 集中精力生产ML- 20型152毫米榴弹炮 。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但203毫米大炮仍于1930年11月组装完毕,并迅速 投入试验中。试验工作进行了1年时间,期间设计局对火炮进行多达146处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没有完全消除隐患的情况下,该炮定型为苏联B-4型 M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并于 1931年6月开始装备工农红军,并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工厂投产。之所以苏联红军要得这样急,是因为斯大林非常偏爱大口径火炮和战列舰,对其开发和生产进度 抓得非常紧。 该炮只装备最高红军统帅部控制下的炮兵预备队和集团军属炮兵营,直到1939年前,B-4榴 弹炮在各种演习中都没有上佳的表现,但却是各种阅兵仪式上的宠儿。在1931~1941年间,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尔科夫举行的每次阅兵活动 中,都出现了B-4榴弹炮的身影,它成为了红军强大实力的一种标志。实际上,参加阅兵式的B-4榴弹炮并不装备作战部队,而是一些训练用火炮,其中一些因 缺少重要部件而无法发射炮弹。即使是交付作战部队的B-4榴弹炮也很少开火,主要是基层部队得到命令,必须爱惜这些庞然大物! B-4榴弹炮一般编入集团军 直属预备队炮兵营,每营12 门,主要任务是实施高射界射击,毁伤距战斗地域前沿较远的敌目标,也可用来直瞄敌土木工事。 注:参考关东军的配置(基本上就是 24榴,15榴,15加农,10加;有点特殊的就是28榴、30榴)    牡丹江重炮兵联队24公分口径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第23联队15公分口径榴弹炮 苏军主要是 ML- 20型152毫米榴弹炮 和 B-4榴弹炮 另: 1947年,刘亚楼翻译了 1942年11月 的苏军条令。(胡宗南入侵延安) ************************************************************************* BM榴炮部队 BM, 是指装备203mm B-4榴炮的榴炮团, OM是指拥有210mm以及更大口径火炮的炮兵部队或者是有280mm及以上口径的榴炮部队. 由于成本昂贵并且管理复杂,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重型炮兵部队并没有进行现代化升级.但BM榴炮部队是个例外 榴炮营(装备缴获的德军210mm榴炮)用于强化这些BM榴炮旅. 注:OM 不用管它,很老式的东东。 现代化升级,就到 BM 为止 。 ************************************************************************* 30榴的下落(丸一大炮) 后来这些炮被苏军进行了结构破坏.有5门 在大炼钢铁的时候化成铁水了 .仅存的一门被保存在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进行恢复原貌处理,使之真正成为进行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文物。 ************************************************************************* 拖拉机上的怪物 B —4榴弹炮具有良好的弹道性能和较高的射击精度,总重达15.8吨。由于炮身重量太大,设计人员为它配装了履带式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共产国 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可以为火炮提供有限的机动能力。B-4榴弹炮堪称是装在拖拉机上的怪物。B-4榴弹炮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速度 大约为15千米/小时,由于苏联在冬天大部分地区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后经常是泥泞异常,这对大重量的火炮机动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总重15,8吨 的B-4来说,加装履带后机动性的提升相当明显。 B —4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是苏联最早配备该系统的火炮,射击时非常稳定。双重驻退复进系统的第一部分是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第二部分则 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着大架上的滑轨滑动。炮身绕耳轴俯仰,高低和方向转动均为手动式,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6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30度。 B-4榴弹炮虽然是个体形庞大的火炮,但它可在很少外部设备支援下迅速转入战斗状态。当火炮射击时,其底盘后段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 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 B-4炮管长5087毫米,带膛线部分身管长3981毫米,内膛膛线数达到64条, 炮管重量达5.2吨。苏联人为B-4榴弹炮准备了一系列弹药,包括混凝土穿透弹和特殊的尾翼稳定炮弹等,后者的弹头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1米左右,由于 它的材质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弹头的贯穿力。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能承受贯穿时所受的冲击力,弹体后端装有4片钢制弹翼,并以外筒包住。当炮弹冲出炮口 后,外筒自动脱落,4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跳开,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4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B-4的炮弹为分 装式弹药,炮架左侧装有一小型起重机用于装填弹药,炮弹发射速率为前2分钟1发,以后是1分钟1发,射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组成员 15人。 除此之外,布尔什维克工厂还用T-18坦克底盘设计了一种供B-4炮使用的装弹车。这种装弹的设 计非常新颖。首先,它将油箱放到车体内,而整个车体就是2个集装箱,装甲厚度为5—7毫米,每个集装箱里可装载5发203毫米炮弹。这种设计方案制定好 后,交到上级去审核,却一直没有回音。 “卡累利阿塑像” B —4榴弹炮第一次经受战火考验是在1939~1940年苏芬战争中。当时苏联红军主力从卡累利阿地峡方向杀进芬兰,结果在芬军预先修筑的“曼纳海姆防线” 上吃了大亏,只携带有152毫米以下口径火炮的苏军 难以摧毁用高标号水泥修筑的芬军火力点 。情急之下,苏联第二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 铁木辛哥元帅 向斯大林申 请调用B-4榴弹炮,并获得批准。为确保这种战略武器不至落入敌人之手,斯大林专门责成炮兵主帅沃罗诺夫亲自监督使用,所有参战炮兵均是军事技术和政治思 想双过硬的佼佼者。 1939年12月19日,1个4门制的B—4榴弹炮连悄悄抵达霍京恩前线,这些被士兵 们称为“卡累利阿塑像”的庞然大物要为苏军第20坦克旅扫清进攻道路。据侦察部队报告,芬军在对面丘陵地带内构筑了40多处永备火力点,其中有一半配备了 75毫米炮,令苏军屡攻不克。连长马赫波诺夫在实施射击前一天便将火炮推进到距芬军工事仅250—350米的掩蔽工事内,他决心用直瞄射击的方式,对芬兰 据点一一“点名”。这样做非常冒险,号称“白色死神”的芬兰滑雪部队随时可能冲出来抢夺这些庞大而贵重的火炮,而马赫波诺夫身边只有不到2个排的警卫步 兵。 万 幸的是,芬兰人没有察觉。21日拂晓,马赫波诺夫下令开火,巨大的爆炸声震碎了寂静的原始森林,许多苏联炮兵都被震得耳鼻出血,一些人甚至失聪。B-4的 炮击极其突然,芬军火力点还未展开反击便被彻底荡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密集射击后,苏军坦克营终于向前推进了2.3~2.5千米。霍京恩突破具有全局性作 用,实际苏军已经绕到“曼纳海姆防线”的后方,造成芬兰守军的恐慌情绪,一些苏军久攻不克的永备工事罕见地停止射击,因为里面的芬兰人已落荒而逃了。 霍京恩炮击行动的成功鼓舞了苏军大规模使用B-4榴弹炮的热情。据统计,在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最后阶 段的作战中,苏军共投入20多个 B-4炮兵连,进行了多达270余次压制射击。这些炮兵连屡屡效仿马赫波诺夫的“炮兵上刺刀”战法,把火炮推进到前沿250~400米处,以求最佳打击效 果。当然,苏军为掩护这些“无价之宝”往往要投入更多部队,1个B-4炮兵连周围一般添配了1个营的步兵、1个76毫米炮兵营、10挺重机枪和8挺轻机 枪,外加5辆坦克。 战后,炮兵主帅沃罗诺夫在汇报总结中指出,虽然B-4榴弹炮在克服芬兰工事方面显示了 威力, 但操作者的技能实在让人担忧 ,他们因平时过于爱护装备而缺乏精确射击的训练,“在实际操作中,摧毁芬军一个永备工事,我们至少需要耗费8~14发炮 弹……虽然上级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弹,只要能彻底消灭目标即可,但体积庞大的B-4榴弹炮在射击阵地上呆得越久,死亡的威胁就越大”。 “斯大林之锤” 1941 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在最初的6个月里,原本是打算进攻的苏军蒙受了巨大伤亡,属于进攻型武器的 B-4榴弹炮因转移困难而遭受惨重损 失 ,一些被德军俘获的B—4还被换上“20.3cm H503(r)”的编号,继续投入战斗。直到1943年库尔斯科坦克大会战结束后,苏联红军真正转入战略大反攻后,B-4的威力终于得到全面发挥。在哈尔 科夫、齐尔塞、柯尼斯堡、坦泽和波森等重大 城市攻坚战役中,B-4榴弹炮摧毁了无数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 ,特别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宁格勒战线 上,由维德门德科少校指挥的2个B-4榴弹炮连摧毁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发炮弹打穿地下三层楼板后才爆炸,以至于德军士兵惊恐地将B-4 榴弹炮称为“斯大林之锤”。 在 1945年柏林巷战中,苏军编组了数以千计的突击工兵群,他们每前进一步,总能获得充沛的炮火支援。根据战时安排,苏军在攻击建筑物时, 以B-4榴弹炮和 ML-20榴弹炮向地下室和建筑物低层射击 ,中小口径火炮则向建筑物中层和高层窗口进行射击,迫击炮则向屋顶射击,从而掩护突击工兵群接近建筑物。B-4 榴弹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对已暴露的德军工事或街垒展开直瞄射击,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纵深为限。如果突击工兵群需要更大纵深的火力支 援,B-4榴弹炮则只以曲射方式,轰击广场、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筑等大型目标,以免因过于靠前而遭到德军火箭筒小组的狙击。 到4月30日,苏军第150师和第171师已抵达“第三帝国”的象征一国会大厦。面对负隅顽抗的德军,杀红眼的苏军集中89门B-4榴弹炮、SU— 152自行火炮和安德柳莎火箭炮进行30分钟的直瞄射击,国会大厦的墙面顿时变得千疮百孔,用砖石堵住门窗构成的火力点连同后面的士兵都被炸碎,大厦厚实 的墙面也被炸开若干大洞。下午14点25分,苏联3个步兵营冲进国会大厦,经过近乎疯狂的近战,到18时,红军战士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终于在国会 大厦主楼圆顶上升起了红旗。同日,纳粹头子希特勒自杀身亡,法西斯德国寿终正寝。 二战结束后,苏联仍将B-4榴弹炮的生产线维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径2B1自行迫榴炮问世。苏联总共生产了1211门B-4系列榴弹炮,直到今天,它仍是圣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馆里的“伟大杰作”。
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通过 sFH18 150毫米榴弹炮 解释 <"加农"重炮功垂青史--忆我军第一个重炮团的成长和战 ...
gordon 2016-5-24 10:43
1、 铁轮换胶轮,没有什么不懂的。为了保护嘛。最早 sFH18 150毫米榴弹炮 也是如此。 2、淞沪会战中, sFH18 150毫米榴弹炮 就打过日军指挥部,只是因为日军向德国要了 sFH18 的参数,做了加厚。 这种榴弹炮是要塞炮的一种,就是 “一战中 打工事” 用的。 总攻一开始,就摧毁了天津守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的指挥部。还有长春 郑洞国的指挥部 3、打炮舰,这个淞沪会战也打过。 ********************************************************************** 日军缺乏橡胶,有限的橡胶优先用于制造汽车与飞机轮胎,至于火炮轮胎大多采用的是硬轮挂胶的方式,这种轮胎结实,橡胶消耗少,但弹性差,如果轮子太小那就不能用牵引车以较高速度牵引移动,所以必须采用大轮,尤其是野炮。至于 重炮反正不需要高速牵引 小轮的倒还多,而采用大轮的野炮由于炮座支架过高,进行大仰 角射击时容易损害炮座架,所以通常仰角不大,这就影响了火炮的最大射程,而有远距离射击需要,又需要具备高速机动能力的野炮那就只好浪费点橡胶,采用充气 橡胶轮胎了,日军称其为机动炮兵. ********************************************************************** 这个没有什么可说,最重要的是 美国的战后物资啊,有好多汽车。 我只能说 塞克特 说的是对的 。 我只是有点奇怪,关内的日式重炮到哪儿去了。 ********************************************************************** 一 吉人天相 有了加农重炮 炮团建立之初的一天,团长和政委在距离八面通2公里外的东山坡上,意外地发现了几座被毁弃的日本关东军仓库。原来这是一座弹药库。因为重磅炮弹都未组装起 来,是分开存放的。弹壳象个小缸。弹药包成圆型,象老和尚念经用的坐垫。弹头被装在木箱里,一箱装一个,一个20多公斤重,还有完好的引信。见到这些弹 药,内行的炮兵们乐得手舞足蹈。 我们听首长讲,才懂得这是重型武器加农炮的炮弹。加农炮是日本造的,当时属最先进的重型火炮,我全军以前还没有过这样的重型的武器。如果找到了加农炮,那真是如虎添翼,我们的战斗力将会大大提高。 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在绥芬河一带的一个高地上发现了日军重型火炮永久性防御工事。终于在山沟的深雪中找到一些被拆散的加农炮残体和零件。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查找、搜集、维修、装配最后共获得完整的150毫米加农火炮2l门。经过打靶、试射,各项技术指标都十分令人满意。 加农炮按设计性能属于用在防御性工事中的固定阵地要塞炮。炮身的行走部分是一人多高,30多厘米宽的笨重大铁轮,不适合在运动中作战。我们为适应战争的需 要,对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在五一厂换成巨型胶轮,同时特制了16轮的超重型拖车,配以缴获的美制“达姆廷”大型牵引车,大大地增强了炮团的机动能力。
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抗战中的sFH18 150毫米榴弹炮(转)
热度 2 gordon 2016-5-23 17:10
重炮是炮兵的支柱力量 大口径榴弹炮的重要作用!一战和二战时期,一支陆军,不能不装备大口径的榴弹炮。道理很简单,大口径榴弹跑或者加农炮,才是一支军队最强有力的攻坚和杀伤武器。 一战的例子在前,没有大口径火炮的部队,即使轻型火炮再多,也很难和敌人对抗。以当年的沙俄陆军来说,它动员的兵力高达1500万,同 协约国美英法部队的总和基本一致,沙俄还有7000门火炮。实战中,俄军却被仅有500万兵力的德军接连重创,官兵伤亡超过德军数倍。在各大战役,俄军只要遇到德军基本都是以惨败告终。以一战期间,俄军对德军最辉煌的东普鲁士战役为例,最终俄军伤亡高达惨 败逃离德国境内,伤亡27万多人,光是被俘的就近10万之众。两个集团军司令之一的萨姆索诺夫将军兵败自杀!而德军此战仅仅伤亡2.5万人,大获全胜。 有 趣的是,虽然德军有1万4000多门火炮,比俄军多一倍,但毕竟德军要在东西两线作战,火炮一分也就和俄军差不多了。关键在于,德军火炮的配置比俄军要强 大太多。 整个俄军只有100多门重炮,而德军则有1000多门,双方在重炮上有着极大差距 。反应在具体战斗中,德军进攻中具有强悍的重炮兵力量,可以有效 摧毁俄军坚固工事,打垮日军轻炮兵阵地,更有极大的心理威慑力。防御中,俄军如果不能摧毁德军重炮阵地,就会遭受非常大的伤亡,就算胜利也是惨胜。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 俄国国土面积辽阔,部队经常要在上千公里范围来回转战 。所以从彼得大帝开始, 俄军强调机动炮兵的作用,轻视重炮兵,结果在一战中吃了大亏 。 二 战中,苏军就装备了大量重炮,这些火炮的性能也比较优秀,让进攻苏联的德军和日军都受到惨重损失。尤其诺门罕的日军,被苏军重炮打的一塌糊涂,连伪满洲国 皇帝溥仪都知道苏军重炮比日军厉害。而后期的反攻中,苏军重炮兵将纳粹第三帝国的一切坚固防御撕的粉碎。第三帝国心脏柏林在俄军的猛攻下,全城百分之九十 几都成为一片废墟。 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陆军来说,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重炮,不但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攻能力,连防御也不可能很成功。因为任何一直没有进攻能力的军队,都必然会在防御战中惨败,自古以来,就没有所以依靠单纯防御作战胜利的先例! 对于这一点,国民政府高层也非常清楚。 国民政府在 30 年代中原大战以后,逐步实质性的控制中国,并且开始对炮兵的整顿工作。 当时中国的 400 多门火炮里面,重炮屈指可数。除了北洋时期留下几门舶来品的老古董,就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仿造日本的一批大口径重炮,主要是仿造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 这些火炮数量稀少,性能也非常落后。 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先后仿造过两种150毫米重炮,一种是日本38式 150毫米榴弹炮,一种则是大正四年 150毫米榴弹炮。 前者在东北叫做辽造民国十四年式 150毫米野榴弹炮,后者叫做 辽造民国十九年式 150毫米榴弹炮,这两种重炮性能大同小异。 在1928年,东北军编组了两个重炮团,第六团装备150毫米榴弹炮16门,第七团装备150毫米榴弹炮16门,一共32门。其中有21门是仿造的 辽造民国十四年式 150毫米榴弹炮,占了一大部分。 可惜,这些炮都是很垃圾的。 以 仿 造最多的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来说(共仿造21门),这种火炮是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05年)研发的, 射程只有区区6公里 ,在二战中根 本无法有效使用! 在炮战中,连各国轻型的山炮野炮(射程都超过6公里,有的高达10公里)也可以轻松压制他们 ,日本也早就停止这种火炮的生产。 在九一八事变期间,东北军炮兵部队损失了一半,从10团变为残缺不全的6个团,余下重炮全部编入炮兵六旅序列,旅长黄永安。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张学良密令在洛阳的黄永安起事,攻占洛阳。黄永安旅长深明大义,并且非常识时务,率全旅归顺国民政府。由此,该旅成为中央炮兵的一部,它下属炮17团,装备着16门 辽造民国十四年式 150毫米榴弹炮 ,随后被改变为中央军炮兵第8团。 这个团的日式150重炮实在是老旧不堪,根本无法有效使用,仅仅能在防御作战中起到一些微弱作用,略胜于无而已。 针对当时中国重炮的可怕场面,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冯 . 塞克特将军忧心忡忡。 冯 . 塞克特将军被希特勒誉为德国国防军之父,他在一战之后巧妙的规避凡尔赛条约,逐步重建了德国陆军。所以,在蒋介石表示他需要德国顾问帮助建立新式军队以后,希特勒就将这位已经 60 多岁高龄的元老派到中国来。 冯 . 塞克特将军对中国的贡献是二个,一是在他的建议下,中国组建了一些有德国元素的所谓轻装步兵师,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国军的战斗力。二是他促进了中德军事贸易,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也就是帮助中国建立了一支小规模的新式炮兵部队。 当时的冯 . 塞克特将军认为, 中国军队虽然有接近 200 万的规模,但武器装备极为低劣,训练很差,补给不足,还不如德国一战时期的民兵部队 。这样庞大的部队,对于国家国防其实帮助并不大,相反为了养这么多战斗力低下的部队,反而会消耗很多的物力财力,得不偿失。 按照冯 . 塞克特将军的建议,中国应该用自产的武器和从德国进口的大量武器,建立一支拥有 80 个师为骨干的新式陆军。 冯 . 塞克特将军 认为以中国衰弱的国力,不可能在几年内建立拥有较多重武器的陆军,只能建立所谓的轻装师。 所谓轻装师就是主要依靠轻武器和少量轻型火炮作战,战斗时利用铁路线运输,然后通过高速步行行军赶到战场 。 蒋介石采纳了冯 . 塞克特将军的建议,并且购买了一批德式武器装备以及轻型火炮,开始组建部队。 不过,冯 . 塞克特将军却又告知蒋介石,还是需要组建一支重炮部队。 冯 . 塞克特将军说: 以德军在一战中的经验来说,由于现代野战工事要塞工事的强度都很高,如果是进攻,就务必需要 100 毫米以上口径的榴弹炮。轻型火炮,对于这些工 事是毫无作用的。如果没有重炮,进攻的难度会极大,甚至是不可能胜利的。即便是防御作战,也需要一支大口径火炮部队能够有效压制敌人的火炮,给予敌人较大 的伤亡。如若不然,防御一方的炮兵必然无法有效作战,那么这仗也就先输了六成。 在蒋介石表示目前财力难以购买较多重炮的时候,冯 . 塞克特将军诚恳的说: 这一点我非常清楚,重炮的价格确实很高,贵国财力有限,轻武器尚且购买不足,何谈重炮。不过,作为一个国家的军队来说,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没有,恐怕就是完全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了。所以我建议阁下, 至少装备2个重炮旅,大概 100 门左右的火炮 。数量是少了,终究比没有要强。 不过,贵国千万不能购买性能低下的重炮,比如一战那种马拉的大炮。而需要购买具有优秀的机动能力的,最先进火炮。这样一旦战争爆发,可以利用公路网将他们 到处调动,运输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这样2个旅可以当做老式的4,5个重炮旅使用。 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军官们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冯 . 塞克特将军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最终决定采纳! 注:基本上,目标就是一战时期的俄军水平。 ******************************************************************* 1934 年初,国民政府军政部正式开始采购新式重炮。消息一出,立即有多家欧洲火炮公司前来联络,包括捷克的斯柯达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 冯 . 塞克特将军是个非常正直的军人,就像他曾经推荐了瑞典博福斯山炮,而并没有推荐德国的山炮一样,他并没有特别选择德国的重炮厂家。 冯 . 塞克特将军给中国人的建议是, 这种重炮一定要能够高速机动,这样才能跟随轻装步兵有效作战,还能够在各个战场来回调动,弥补数量不足 。同时,由于我们的敌人日军正在研发的 150 毫米重炮的射程,预计是 15 公里(实际上是 12 公里),所以新式重炮的射程不能小于 15 公里。 注: 冯卡门,就是以前在日本建风洞,被请到中国建立风洞的 。 ******************************************************************* 国民政府军政部完全采纳了冯 . 塞克特将军的意见,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议。 1933 年 128 上海会战期间,日军的军舰沿着长江西进,几乎开到了南京城下,国民政府被迫将首都搬迁到洛阳,准备长期抗战。当时国军的江防炮多是满清和民国初年购买的老古董,根本无法使用。而国军机动炮兵多是75毫米口径,对于这些军舰没有任何威胁。 鉴于日本杨子江舰队的巨大威胁,国军需要一些重炮来遏制敌人的军舰。所以,军政部又提出了重炮必须可以发射穿甲弹的功能 。自然,在当年来说,用 150 毫米榴弹炮打装甲厚度只有 10 , 20 毫米的坦克是无稽之谈,这个穿甲弹就是对付敌人的军舰的。 除此以外,军政部对火炮的威力,精度,操作的简易度,使用寿命都要很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下,捷克斯柯达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先后出局,而 当时德国克虏伯公司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当时并没有研发 150 毫米口径的重炮 ,仅仅是制作了炮架,那么唯一有实力应标的就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了。 -----------------张作霖仿造的日本38式150毫米榴弹炮,由于性能太烂,在日军中大体已经退入二线,不再一线作战。 上图是 南京作战日军38式150mm野战榴弹炮,它很快就不再使用。 武汉作战日军大正4年式150mm榴弹炮轰击国军阵地,这种榴弹炮是取代38式150榴弹炮的,它比较新式,射程也能够达到近10公里,是日军侵华主要使用的重炮之一。 上图则是威力更强的 89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也是中国战场常见的重炮。这种火炮射程高达18公里多,威力也很强,还可以用车辆拖曳!1945年冲绳战役中,美军巴纳克中将也是被这种火炮击中身亡。 纳粹铁拳-- 莱茵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直到今天,也是全世界最赫赫有名的军火制造巨头!莱茵金属公司恐怕是历史上最优秀的火炮生产商之一,在二战时期,他们制造了诸如 主炮 75 毫米 Kwk 42(L/70) 坦克炮,以及大名鼎鼎的 88 毫米高射炮。今天美国的 M1A1 、 M1A2 主战坦克、德国的豹 2 、日本 90 式、以色列的梅卡瓦 Ⅳ 的主炮,也全部是莱茵金属 120 毫米炮。 莱茵金属公司本来是工程师 海因里希 · 勒哈尔德,于 1889 年创办的一个小公司。当时正是德国的铁血扩军时期,全国到处都兴起这种生产军火的小公司,绝大部分在几年之内就倒闭了。 莱茵金属公司的运气倒是很好,这家在杜塞尔多夫的小公司,于建立后第 9 年成功研发了一款无坐力炮。德国陆军经过评估后认为,这款无坐力炮没有实用的价值,不予采购。不过,德军参谋总长却对莱茵金属公司优良的制作工艺,跨越时代的探索精神很是赞赏。 于是, 1901 年开始,莱茵金属公司得到德国陆军的支持,开始为德军生产包括子弹,炸药,手枪在内的武器。之后欧洲军事大竞赛开始,莱茵金属公司也就借着这股东风飞速发展。到了一战爆发后,他已经从 100 , 200 人的小工厂,一跃成为员工近 5 万人的大型集团了。 不过一战失败后,莱茵金属公司也被打击,被迫要求停止军事生产,改为民用制造。期间, 莱茵金属公司生产了诸如火车机车,铁路设备,农业机械,大型蒸汽机,甚至打字机等等各种东西 。 在德国军方有识之士的帮助下,莱茵金属公司仍然巧妙的规避凡尔赛条约。它通过将设备和专家转移到境外的瑞士苏罗通公司和荷兰的 HIH 公司,保持着自己的生产和研发能力。 到了 1933 年纳粹上台,该公司则正式重建。 整个二期期间,莱茵金属公司的产品几乎涵盖了德国陆军的各个方面,从各类弹药、反坦克炮、迫击炮、野战炮、高射炮、轨道炮和半履带装甲车辆,到坦克、坦克歼击车等,五花八门。 中国购买的 莱茵 公司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其实早在 1920 年就开始研究,目的是淘汰一战时期的 sFH 13 榴弹炮。莱茵金属公司为了规避国际联盟的监视,除了将研究工作放在国外,还将 这种 1920 年以后研发的火炮,故意命名为 sFH18 ,以好像是 1918 年一战没有结束之前的改进型 。 sFH18 中的 FH ,是 Field Howitzer 即野战榴弹炮的意思, s 是德语中远程的开头字母,相对与 le 即短程的意思。 sFH 也就是远程野战榴弹炮的意思! 由于国际联盟的监视严密,这种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从 1920 年开始偷偷研发,直到 1930 年才研发成功,而且莱茵金属公司仅仅生产了炮身,炮架和底盘则是克虏伯公司制造的。 看来德国人也真不容易啊,难怪希特勒一提到凡尔赛条约就气的 发抖! 传承德国优秀的火炮制作工艺,该炮的钢材绝佳,制作技术极高,全炮非常精良,堪称一件艺术品。 在 1934 年,经过仔细考察,中国国民政府军政部对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主要性能比较满意的,同意先订购一批共 50 门, 组建第一个重炮旅 。 莱茵金属是一家商业公司,有生意自然不会拒绝,不过德国政府就是另外一种态度了。当时德国和日本的关系很好,双方在 2 年后就签定了结盟性质的《反共产国际协定》。所以,日本政府得知中国要向德国购买重炮以后,立即跳出来反对,这让希特勒感到很难办! 同时,当时中国也没有什么外汇储备,并没有现金可以支付,只能通过物资来交易。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将物资卖给德国政府,然后德国政府再将钱款交给莱茵金属攻丝,这点又让德国政府很不满意,这就 形成了一个僵局! 蒋介石见状,急忙命令外交官去希特勒那里游说! 中华民国驻德国大使是很厉害的,他三下五除二就说服了希特勒。其实他也没有讲什么道理,就是说中国可以提供德国最需要的大量钨矿沙。 要知道,钨矿是现代军事工业的骨骼,军事工业如果离开钨是不能运作的。尤其装甲部队,更是离不开钨!当时希特勒正在全力扩军备战,更全力组建装甲部队,自然急需要大量钨矿。而中国又有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钨矿,别处真买不到,这样一切都好办了! 希特勒权衡日本的抗议和德国本国的利益,认为钨矿更为重要。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国国防部宣布批准了这笔生意,并且同意由德国政府负责这笔钱款的支付。 注: 德国的经济在一战结束后,已经停止增长了 。唯一的经济增长亮点,就是有色金属行业。(所以,中国捏住了希特勒的 “小鸡鸡” ) ***************************************************************************************** 毕竟日本人也是盟友,不能太得罪。德国人决定 1937 年之前不会交付火炮给中国人,对于中国人要求的穿甲弹等也给予拒绝,最终榴弹炮只有最基本的榴弹。 这样,双方在 1934 年正式签订协议,第一批出售 24 门榴弹炮,每炮配备 1000 发炮弹。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和一战期间的传统重炮不同,它不需要马来拖着走,可以使用车辆直接拖曳。大家都知道,马拖拽重物的速度,比人步行还要慢得多。而卡车行驶的速度再慢,至少也有20,30公里/小时。 这样一来,榴弹炮移动的速度就很高,远远超过马拉的重炮,甚至可以跟上装甲部队的行军速度了。 这个特性,让国军的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在很多极为不利的时候,能够从容撤出战场,保住自己有生力量。虽然不值得夸耀,但实战中,这个性能确实是很重要的 。 由于是先进的机械化火炮,该炮配属的东西极多。每门炮都需要用韩谢尔 T33G1 6 × 4 越野载重卡车牵引,每 2 门炮还需要同型卡车担任弹药运输任务, 另外还有炮兵观察车,指挥车,侦察车,联络车,通讯摩托车等等 ,光是配属的各种车辆就有近 500 辆之多。为了这 24 门榴弹炮,需要 2000 多人为其服务。 这样算下来,每门炮包括牵引车在内的各种设备,总价大约是法币 80 多万元。这样 24 门火炮总值,高达 2000 万元法币(约600万美元)。这是一笔令人震惊的巨款!要知道,当时 100 元法币就可以买 2 头黄牛,也就说这 24 门重炮就可以买 40 万头牛了!相当于每门大炮可以买 1 万多头牛了! 事后来看,这2000万法币花的完全值得,是中国抗战期间最精明的投资之一! 扩展阅读: 火炮克星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9945 ***************************************************************************************** ----------------------- 实事求是的说,sFH18 150毫米在二战中不属于最顶尖的重炮,虽然它的精度,威力都相当了得,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射程较近。好在中国人提出特殊的要求,将这个最大的缺点解决了。 二战中,德军使用这种火炮到战争结束,一共生产了5000多门,任何一个德军作战的战场都可以看到这种火炮。这几张图都是国军购买的柴油越野载重汽车拖曳 大炮的场面。这种载重汽车本来是履带结构,为了提高寿命,卖到中国来改用轮式结构,专门用来拉这种中国人买的重炮。 在双方政府还在激烈交涉的同时,莱茵金属公司在 1935 年已经开始生产了。 总体来说,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世界第一流的火炮,也是二战德军最主要的 150 毫米榴弹炮,一直用到二战结束。 整个二战中,德军共生产了 5400 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甚至还将这种榴弹炮做成了著名的野蜂式自行火炮,这种自行火炮也生产了 700 多门。 虽然在二战中后期看来,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有着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它的射程较近!它的射程约为 13 公里,不如苏军主力 152 毫米榴弹炮的 17 公里 ,也不如美国 M1 155 榴弹炮的 14 . 5 公里。 不过,苏美两种火炮都是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诞生 10 年以后的产物。诸如美军 M1 155 榴弹炮干脆是 1941 年才研发成功的,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德军解决的办法是在1941年使用火箭助推炮弹,将射程增加到16公里,后来采用新式的普通榴弹,也将射程增加到15公里。不过,这些都和中国完全无关了,因为中德关系在1939年已经完全中断了。 就 1935 年来说,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是无人能企及的。无论精度,机动性,威力,它 均是世界最顶尖的。 对于射程这个几乎唯一的缺陷上,精明的中国人也做了一些特殊要求。 在中国人的要求下,对于第一批 24 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莱茵金属公司将其炮管长度从 30 倍口径加到 32 倍。这样虽然总重量大了一些,但射程也提到了 15 公里多。这样一来,这个唯一的缺陷也就不存在了。 相比起来,我们的敌人日本的同类火炮,就相差很远。 除了精度,威力以外不谈,就算是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短板射程上,也不弱于日军。 当时日军 1932 年研发的最新型榴弹炮 90 式,射程也不过才 13 公里,而老式的大正 4 年 150 毫米榴弹炮,射程仅仅为 9多 公里。 而 1937 年研发的 96 式 150 毫米榴弹炮,射程也不过是 12 公里。 只有日军的所谓野战加农炮比较厉害,比如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的射程很远,威力也大,但炮就重了很多 ,是sFH18一倍有余。这么大的重量,自然难以有效机动。该炮用重型卡车牵引,时速仅为每小时8公里,和人散步的速度差不多。而且该炮部署非常麻烦, 最大射角时炮尾下的地面挖掘50厘米深的坑。自然,该炮其实作为特种火炮使用,实际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 SFH18榴弹炮在30年代初完成,35年5月23日正式成为德国国防军制式装备。而生产厂家分别为莱茵金属、斯柯达、克虏伯和MAN公司。它全重5.5 吨,全长4.5米,口径比为30倍,水平射界64度,高低射界负3度到正45度。射速为每分钟4发,发射高爆弹的时候弹药中43.5公斤。初速度495米 /秒,最大射程13,250米,而采用了采用火箭增程弹后最大射程可达到19公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火箭增程的火炮),但是繁琐的工序和低劣的准确 度无法和苏军大量装备的122毫米的A-19和152毫米的ML-20型比较。 九二式105mm野战加农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野战重炮兵旅团,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的远射程野战加农炮,精度高,射程远,非常有威力,是 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陆军4英寸大炮,在不使用次口径炮弹,火箭炮弹等远程弹的情况下就有超过18公里的射程,当时仅次于日本海军的98式100mm加农 炮,92式105mm加农炮的射程就算是按现在火炮性能来看也是非常远的,这种火炮威力强大,因此在战争末期还被日本紧急研制的120吨重战车以及多种大 威力炮战车选为主炮,用于打击盟军重型坦克 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4725.0 mm (L 45) 重量:3730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5.0 度 弹丸重量:15.76 Kg 弹丸初速:765 m/sec 最大射程:18200 m 注:这个105 野战加农炮,真好。 关键它轻啊,才3.7 吨 。SFH18榴弹炮 ,5.5 吨呢 ***************************************************************************************** 由于花了大价钱,所以国民政府对这批火炮是极为重视的。在莱茵金属公司生产期间,中国安排精选技术人员赶赴德国监督制造,同时也学习火炮制造和组装技术。 这些人的态度比德国人还严谨,分管炮管验收的王国章回忆说: 验 收标准都是根据德国陆军现行的有关炮兵兵器条例及德国工业法规进行。从从锻造、铸造毛坯开始,先作材料试验,每个验收员都有一个专用小钢印,对于合格的毛 坯加盖钢印后才许发到加工工段进行加工,最后加工完成的部件必须有验收员原来盖的钢印者才能提请成品验收,验收合格后再加盖一个钢印才算正式成品。只有符 合上述手续的正式成品才允许进行组装,手续极为严格,对于确保质量却是必不可少的。 1935 年,在希特勒的首肯下,德国陆军也开始装备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而中国的这批在 5 月就已经全部生产验收完毕。 由于日本人的作梗,这批火炮真的到了 1936 年才运送到中国。国民政府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炮 10 团。这个炮 10 团有 2000 多人,光是车辆就有近 500 辆,对中国军队来说已经是超级奢侈豪华了。 在多次实弹测试和后来的演习中都证明,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精度极高,甚至到了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 在沪宁军事演习中,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对于固定目标的炮击精度,几乎做到弹无虚发。他的炮兵们甚至自豪的宣称: 只要是固定不动的东西,不管再小,我们三炮之内一定打掉! 使用这款火炮的炮兵们,在几十年后风烛残年时,还对克虏伯大炮的精度赞叹不已(其实是莱茵金属的炮),在他们心目中,德国火炮就是高精度的代名词。 威力上,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是极为可怕的。 很 多朋友惊讶于:为什么各国都要花费巨资制造这种重型野战炮?因为它有着轻型火炮无法替代的巨大威力。以国军当时最先进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为例,它的弹片杀伤 半径最远只有75米,也就是超过75米范围,士兵就是绝对安全的。实际上这只是理论数字,在75米这个距离只有零散的弹片,并不是密集的弹片雨,是否击中 敌人主要还是看运气了。而老式克虏伯山炮的杀伤半径,更是只有25米左右!这两种山炮的榴弹,都只能对付野战土木工事,勉强对付一些制造水平不高的半永久性工事, 对于永久性工事无能为力的 。 而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威力,超过75毫米山野炮的炮弹一倍有余! 对于一般的野战工事,不管是永久还是半永久,哪怕再坚固,也不可能抵抗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正面打击。一炮砸过去,连工事带里面的人,直接炸碎加活埋了!在有效射程之内,使用150毫米榴弹如果直接命中,可以击穿近1米的混凝土墙壁,普通土木工事更是不在话下。 对于杀伤有生力量更是可怕, 150 毫米榴弹威力巨大。榴弹爆炸的 15 米半径内,人体就算没有被弹片击中,也会被冲击波活活震死,内脏震碎,炸成一堆人肉。 一战战场很多炸成碎末的官兵的尸体,基本都在这个距离内被炮弹爆炸波及的。 50 米半径内,无数弹片四射,人那么大的目标根本不可能活命,甚至连小树都被拦腰切成两段! 即使是 150 米半径外也不保险,不规则飞射的弹片也可能造成致命伤。比较安全的距离是 200 米外,但仍然也有少量弹片能飞出几百米。 需要说明的是,就算在安全距离200多米上,如果炮弹爆炸,你不做有效的保护,一样会耳骨骨折,也就说所谓的暂时性耳聋了! 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角保尔,就是在 100 多米外,被一块榴弹炮的弹片击穿了颅骨,由于生命力超级顽强才侥幸生坏,却留下终生残疾,最终还是送了命! 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日瓦戈医生 目睹了一个士兵被一块大口径榴 弹弹片击中,导致脸部五官全毁,弹片深入面部额骨: 担架上抬着一个伤势特别吓人、血肉模糊的不幸者。一块炸开的炮弹壳碎片把他的脸炸得不成样子,嘴唇、舌头成了一团血酱,可是人还没死,那块弹片牢牢地卡在 削掉了面颊的那个部位的颌骨缝里。这个重伤员发出轻微的、断续的呻吟,完全不像是人的声音,听到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在请求尽快了结他,解除这不可想象的拖长 的痛苦。护土仿佛看出,旁边走着的两个轻伤员在这种呻吟声的影响下,正准备徒手从这人的面颊上把那块可怕的铁片拔下来。“你们要干什么,难道能这样?这得 外科医生来做,要用专门器械。但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必要。”戈尔东在心里说:“上帝啊,上帝,请把他召去吧,可别让我怀疑你的存在!”眨眼之间,就在上台 阶的时候,这个血肉模糊的人喊叫了一声,全身一抖,就断了气。死去的这个五官残缺不全的人是预备役的士兵吉马泽特金,在树林里吵嚷的那位军官是他的儿子加 利乌林少尉。 由于看到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性能如此优秀,国民政府准备追加购买 75 门,以凑齐 100 门,编组为 2 个重炮兵旅,共 4 个炮兵团,每个团25门火炮。 对于这个要求,莱茵金属公司自己求之不得,德国政府也没有反对。没想到的是,第二年 1937 年卢沟桥就打响了。 当时第二批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生产尚且没有结束,日本政府立即强烈抗议,要求不得交货,并且取消后续所有订单。 而当时中国和日本相比,显然是日本更为强大,希特勒心理上自然是倒向日本一边的。不过作为莱茵金属公司来说,生意毕竟是生意。该公司的总裁找到希特勒游说,说明炮已经造好,不交付的话损失太大。希特勒也就同意将第二批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紧急交付中国,装作是抗战爆发前就已经运输过去的。 其实莱茵金属公司根本没有完成这批火炮的建造,他们紧急从已经准备交付给德国国防军的火炮中,抽调了 20 门,连夜运送到中国。这批火炮已经在莱茵金属公司时,已经做过了大量的火炮试射,以确定性能。严格来说,它不属于是新炮了! 1937 年底,中国方面在湖南的衡阳接受了这 20 门榴弹炮。不过炮有明显发射过的痕迹,而且 射程也不是 15 公里,还是之前的 13 公里 。只是中国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德国人能够顶住压力卖给你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你还能说什么呢! 至于后面第三批的所谓 50 门新炮的订单,自然也就是烟消云散了。 最终,国军一共接收了 44 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编组了 2 个炮兵团,也就是炮 10 团和炮 14 团。这就几乎是整个抗战时期,国军唯一的重炮了! 这个数字,是相当凄惨可怜的。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德军编制,每个步兵师都有一个炮兵团,下辖2个重炮营,共36门150毫米重炮。 换句话说,整个中国的重炮仅仅比德军一个师稍多一些。而德军在二战中,动辄出动上百个师作战。相比起来,国军炮兵简直就是不值得一提。 由于重炮数量太少,显然一个团一个团这样使用是不行的,因为到处都需要重炮,最终只能分成一个营一个营为单位,每个营8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价格很高,不过在实战中也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总体来说是物超所值! 上面已经说了!在抗战前,中国只有2个重炮团。一个是炮兵第8团,装备的是张作霖仿造的 辽1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这种 仿日38式150毫米榴弹炮的产物,总数只有21门, 射程仅有6公里,是日本早在1911年研发的老古董 。到了二战已经超过25年,早就过时了! 以前中国国内军阀混战中,由于中国军队都没有什么火炮,东北军这些重炮自然无敌。可是现在对付现代化的日军,就完全不同了! 而 日军当时装备的主要野炮和山炮,射程都在6公里以上,野炮甚至达到近9公里 。而当时日军装备的大正4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射程也有近9公里。 换句话说,这种辽1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根本无法在实战中,有效对抗炮兵,会被敌人轻松压制。 所以这批日本重炮处境艰难,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基本就是略胜于无而已!经常开炮以后,很快就会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炮弹击中。在抗战开始不到2年,该团就全军覆没了,其中一个营的主力参加了著名的南京保卫战,被日军铺天盖地的火炮很快压制摧毁,全部毁南京城内! 可是,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就完全不同了。 ************************************************************************* 淞沪的遗憾 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淞沪很快也打响。当时国军集中最精锐的德械87师,88师等部队,试图一举重创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约1万人,迫使日军将增援华北的部队拉到上海来。 而因为有1932年128上海战役的先例,日军在战后的5年内,在上海日战区修建了大量的永久性工事。 当时国军总指挥张治中认为,75毫米火炮很难有效对付这些工事,必须使用大口径重炮。 于是,在战斗打响之前的12日,炮10团第2营的8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就赶到了上海,进入了 真茹、大场一线,随后3营也赶到。 随后8月14日,八字桥中日两军正式打响。 得知八字桥已经打响的张治中将军在 14 日 15 时下达总攻命令,以 88 师向东进攻北火车站、八字桥、持志大学一线之敌; 以 87 师向南进攻新港、金家宅、沪江大学(黄浦江西岸)一线之敌。 18 时开始国军的炮兵和地面部队开始了猛烈的攻击。 国军首先以 150 毫米重炮向日军各据点猛烈开火,重炮弹纷纷落在日军的据点上。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 威力很大,日军精心修筑的据点,在国军重炮打击下纷纷粉碎。 日 军在国军炮兵和步兵的猛烈打击下,遭受相当的伤亡。精心修筑的工事尚且不保,更别说日军临时建立的一些工事!在开战之前。日军抢先占领了租界外面一些重要 的要地,设置了临时火力点。这些火力点仅有一些街垒和土木沙包构成,全部被重炮击的粉碎, 炮弹着弹点附近连机枪的枪管都被炸成扭曲的钢条! 国军步兵在弹幕掩护下冲锋,当天收复之前全部失地的持志大学、五洲公墓、沪江大学、八字桥并且深入日租界。 开始的进攻比较顺利,国军突入日租界以后,则遭遇日军防御核心区域的坚固工事的拦截,其中最让国军头疼的就是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一线。 国军花费巨资进口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目标,就是摧毁日军要塞型工事。所以购买的时候,国军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威力是完全可以对付的。 实战中,让张治中没有想到的是,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 却不能击毁日军 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 其实中国人的估算本没有错误, 之前的 海军司令部是钢筋水泥结构的要塞型工事,墙壁虽然厚达近一米,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 sFH18 150 毫米榴弹是可以有效击穿的。 可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军的错误在于低估了敌人。日本人和德国人本来就是盟友,在得知中国购买了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以后,又岂能坐视不理。 总体来说,日本民族是个很积极的民族,他一切宁可做无用功,多受累一些,也要抢在别人前面。 所以在得知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主要性能以后,日军在 战前对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经过精心加固。司令部所有关键部位,除了增加钢筋水泥以外,更加上大量厚钢板,不要说 150 毫米榴弹炮的榴弹,连 203 毫米榴弹炮也可以抵挡。这就是国军方面始料不及的! 当时国军炮兵回忆: 这是我在 813 战场上所经历的一个终生难忘的场面。我随着重炮 3 营 5 连到虹口进入阵地,炮弹准确命中目标,爆炸的大火似乎与大楼的灯光同时消失。但由于我们的炮弹火力不够,目标没被摧毁,敌人开始藏匿。 不过,其实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 ,也并非就是没有办法对付这种要塞型工事!如果当时这些重炮配有烧夷弹,穿甲弹,还是有可能对击毁这些工事的,只是德国方面并没有卖给中国。现在,我们终于知道,日本人为什么拼死阻挠这些弹药运送到中国了! 即使炮弹不行,也不是就没有别的办法!我们还可以把在后方 10 公里外隐蔽炮击的重炮,开到一线,距离敌人几公里,然后用重炮抵近直接瞄准射击。这样炮弹威力会大很多,有可能会摧毁这些工事。 可惜的是,首先国军炮兵没有这种射击技术,德国人根本没有交给我们。其次就算有这种技术,当时日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我们将一门重达 6 吨的火炮移动到第一线,也完全是痴人说梦!恐怕还没靠近,就被炸碎了! 由于国军最有威力的重炮无力摧毁海军司令部,也就无力摧毁日军在上海的指挥中枢,下面只能靠步兵一点点的强攻才行了,这些对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最终就是国军经过苦战,始终没有能够将上海地区的一万日军全部吃掉,上海的作战也就陷入了残酷的持久战。 随后,日军逐步抽调重兵赶赴上海,大量日军飞机和军舰随机赶到。此时上海地区到处都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目标,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体积较大,又不能拆卸,所以 处境是非常艰难的。 在这种劣势下,国军重炮部队冒着日军舰炮和飞机的轰炸奋力作战,仍然发射了大量炮弹,尽一切力量进攻的国军地面部队。 结果炮 10 团 有一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 , 因为炮击强度太高,出现膛线受损 。 而 质量较差的日式重炮,更是受不了这种强度的炮击 。炮 8 团的日式重炮有一门膛炸,一门无法射击 。 情 况越来越恶化,日军逐步掌握了全部制空权,而且将数百门大炮运送到上海。日军海陆军还击都极为猛烈,国军重炮炮击以后很快会遭到反击,被迫改变战术。 国军重炮只能开几炮就转移阵地,并且将8门火炮分散开以1,2门为一个单位使用,不然很容易被日军一锅端了。炮10团通信连无线电报务员鲁鋆回忆说: “日 军派遣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对我重炮兵阵地侦察轰炸,日夜不停。重炮兵团在团长彭孟缉的精心指挥下,每次炮击后即迁离现场掩蔽,一到深夜,又利用夜幕 的掩护进入阵地发炮。” 虽然国军炮兵拼尽了一切力量,但最终国军的炮火每一天都逐渐削弱下去,被迫只能进行一些游击战了。 9月底,日军已经占领了上海一部分地区。由于当时日军飞机的起降全部依靠航空母舰或者从台湾长距离飞来,非常的不方便。他们在占领的原 上海跑马厅广场开辟了一块草地,作为临时机场使用,主要起降在空战中受伤或者油料不够的飞机。国军指挥官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命令炮兵尽快将这个临时机场破坏。 不过,当时75山炮的射程有限,根本打不到跑马厅,那么只能依靠150毫米榴弹炮来完成了。 任务下给炮10团团长彭孟缉,这个黄埔毕业后,又在日本野战炮兵学校深造过的团长,认为这个任务不难完成。 他计划安排两门炮,连夜向前方移动几公里,然后猛烈开炮50发,随后立即彻底,防止日军火炮报复。 命令下给3营营长胡克先,胡克先和部下商量后回答: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精度很高,根本不需要2门,1门就足够了! 彭孟缉说:你别大意啊,要求10分钟内发射完毕,立即撤离! 胡克先说:不用10分钟,就能把机场摧毁! 随后胡克先带着部下,冒着枪林弹雨,仔细去观察了地形,进行了各种测算。心有成竹以后,当晚10点,由排长张士英和15个部下用一辆卡车将大炮拉到前线一个测算好的炮位,然后放下大炮,立即开炮。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射速很快,几分钟内就将50发炮弹全部砸在日军跑马厅机场上。 日军那边从第一发炮弹爆炸开始,就大乱!人奔马跳,机场上对方的弹药和汽油很快被点燃,燃气熊熊大火。由于认为国军火炮打不了这么远,开始日军认为是飞机轰炸,一面仓皇命令战斗机起飞,一面用探照灯对准天上乱照一通。 随后他们发现是被炮击,才恶狠狠的持续炮击1个小时,发射了400发多炮弹。只是,国军那门重炮早就由卡车拖曳,迅速转移了。 第二天上海日军向司令官报告:跑马厅临时机场被一次炮火急袭摧毁,数架飞机被击毁,人员物资伤亡很大! 10月, 炮10团又抽调2门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对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炮击。 由于日军军舰的主炮很多在200毫米以上 ,数量更是达到200门,所以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也是打了就跑。 此次炮击偷袭中, sFH18 150 毫 米榴弹炮以极高的精度,3发就击中了一艘日军轻型炮舰。 之前国军在浦东的几门75毫米博福斯山炮也多次炮击日军军舰,由于威力小,对日军军舰只能伤到皮 毛 。但150毫米榴弹炮就不同,它的威力虽然不足以对付大型战舰,对付轻型战舰还是没有问题。这一炮就导致日舰重伤,勉强搁浅未沉。 随后日军几十艘军舰立即还击, 一瞬间几百发炮弹飞过来。好在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是机械化火炮,抢在敌人还击之前迅速彻底阵地,才逃过一劫,但也非常的危险。 看起来似乎不错,只是,这种游击炮击,不可能改变国军炮兵的窘境! 到了淞沪会战中旬,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已经很难有效在上海作战,只能处于后方进行远距离的拦阻性炮击。 这种炮击的精度较差,基本上也就是略胜于无了。 随着日军11月从金山卫侧翼登陆,上海国军为了避免合围只得撤退。炮10团3营提前从上海转移到江阴,准备协助江防。 炮10团2营则坚守到最后,才跟随步兵部队撤退! 由于重炮目标太大,只能分散成连撤退。 没想到其中一个连退到方家窑的一座公路桥的时候,发现工兵在桥上放了地雷。 当时日军距离已经不远了,而地雷一旦部署就难以拆卸。撤退的步兵可以跳入河中涉水过去,甚至可以从桥上地雷中间走过去,但大炮显然是过不去的。 彭孟缉团长沉痛的说: 中国就只有这个象样的炮团,怎么办呀! 没有办法,最终该连所有的4门大炮,都被破坏后推入河中! 只是3营的噩梦还没有完!该营剩下的那个连退到南京以后,奉命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该连和炮兵8团的日式150重炮合作,以区区十几门的数量,面对数量惊人的日军火炮。当时统计, 进攻的日军配有 240mm 榴弹炮, 150mm 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 700 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和掷弹筒超过 2000 门。 可 以说,国军的炮兵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敢于这样以一当几十啊!此战中,国军毙伤日军7000多人,而国军火炮尽一切力量给予支援。只是随后日军包围了南 京城的三面,只留下一个长江可以撤退。150毫米重炮,需要专门的轮船才可以运载,一般的民船是装不了的。于是,剩下的着4门火炮最终也被破坏,丢在了长 江里! 这样一来,炮10团的24门榴弹炮,在南京会战结束以后,已经损失了8门,还剩下16门了!至于老旧的日式重炮,只剩几门而已! ---------------------上图是正在装炮弹的大炮!它的威力惊人,在台儿庄发挥很大作用,更重要是给日军很强的心理震撼力!它的机动性也不错,用牵引车拖曳,所以最终全身而退! 血战台儿庄 好在很快又有第二批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运到! 1937年底,德国顶住日本的压力,将第二批20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运送到中国的湖南,由此组建了炮兵14团! 不过炮兵14团从组建到形成战斗力,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在随后的半年内,国军仍然依靠炮10团的16门重炮,支撑从南到北,不下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战场。 说起来可笑,苏德战争中,这么大范围内,苏军和德军使用重炮数量最少数百!而中国居然只有区区10几门,还要为高达300万的步兵服务,真是让人不敢相信啊。 这样悬殊的战争,能够打赢简直就是奇迹! 随后徐州会战爆发,炮10团尽数赶往徐州一线参战,一部去台儿庄支持孙连仲守城,一部则交给汤恩伯的20军团,负责最后一举击溃日军。 炮10团1营一个连2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赶赴到台儿庄运河南岸,协同 炮7团1营的8门老式克虏伯野炮作战。 当时日军集中炮兵猛攻台儿庄,台儿庄周边每天落弹量至少有七八千发。国军炮兵赶赴台儿庄一线以后,立即猛烈炮击,压制日军火炮,并且杀伤进攻的日军步兵。 27日刚刚到阵地,双方猛烈炮战,激战2个多小时,阵地上都一片狼藉。炮7团1营阵亡士兵三人,被击毁野炮一门,炮10团也损失炮车一辆,但因为重炮射程远,日军火炮够不到,所以火炮完全没有损伤。 随后几天,国军炮兵尽全力炮击,掩护台儿庄内已经伤亡殆尽的国军步兵。而日军步兵由于屡遭炮击,伤亡也相当惨重,战斗力急剧减弱,难以攻的动台儿庄了。 步兵的张轸师长回忆说:“ 本师未经严格之训练而装备又差,居然担负如此重任,所恃者,拨归我指挥的有十五生的榴弹炮及七十五生的野炮各一营。” 实事求是来说,区区2门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起到的战果毕竟是有限的,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心理战效果。 由于 150火炮射程远远高于日军所有火炮,所以日军单靠炮兵很难对付它,实际上基本无能为力,基本处于挨打不能还手的情况。而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的威力大,每次炮弹落下,都引起日军步兵较大恐慌, 更重要的是150重炮炮弹飞跃空中的声音,是相当特殊的,很容易辨认 ,所以很快出现这种情况。 国军官兵听到重榴炮响起,立即士气高涨,甚至高声欢呼。而日军步兵听到重榴炮的声音,往往张皇失措,四散需找掩体躲避。 注: 朝鲜战争中,美军也有这种情况,引起了 “心理创伤” 。 ************************************************************************* 由于150榴弹炮很可怕,在日军中甚至以讹传讹,成为一个巨大的谣传! 东史郎回忆:目标徐州,目标徐州,列车飞奔。  长长的一串列车从前线开回来了。呀,车上满载着伤员:穿白衣的,头上扎绷带的,吊挂着膀子的,脚绑着绷带的,苍白得面无血色的。这是辆伤员列车。   “为我们报仇啊!”他们恨恨不已地吼着。   “怎么个情形?他们拼命顽抗吗?”   “够厉害的。”   “ 不是说有五六十门炮吗?不是说有帆布水桶那么大的、还有炉子那么大的炮弹会像机关枪似的飞过来吗?据说还有铁桶那么大的炮弹飞落下来。他们有很多这么厉害的炮吗?  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吧 ?”    “那么说嘛有点夸张了,不过十五厘米、二十厘米左右的家伙是会掉下来的。估计两三门是有的。其余是野战炮和迫击炮,迫击炮像是有二三十门。刚开始我们还以 为二十厘米的炮是要塞炮呢。后来发现,我们往后退时,炮也跟着往后射过来,所以好像是个移动的家伙。一个中队有三十个左右的人进攻呢!”   “给打得够呛吗?”   “嗯,相当厉害。现在是两个师团在打,实际上只有一个半师团,因为人越来越少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要给炮弹打中可就惨不忍睹了。” 而跟随汤恩伯20军团作战的重炮部队,发挥的也很好。由于20军团是中央军精锐,拥有从20毫米苏罗通机关炮,75毫米博福斯山炮到150毫米在内的各种武器,所以 极少数局部作战的炮兵火力甚至还强于日军 。 每每到这个时候,国军进攻就会极为顺手。其实道理就是这样,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一炮可以解决的一个工事,国军步兵攻上一天死伤上百人也不见得能成功。 徐州会战后期,国军也大撤退,以躲避日军几十万大军的合围。 由于有了淞沪会战的经验,此次炮兵10团发挥机动性的优势,最终全身而退,只是过程也狼狈了一些。 第20军团战地服务团团员贡献之目睹了这一幕:“ 当时称之为中国机械化部队的七门重炮,用发出鸟鸣似的喇叭声的装甲汽车牵引,跟着我们突围。突围部队在快要成熟的麦田里践踏出约五十米宽的道路。 ”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 可谓是中国战场的救火龙,基本历次大战都有他的影身。 在兰封会战中,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协同国军猛烈进攻日军14师团,一度将14师团打的很是狼狈,攻陷了14师团固守的很多据点。这个时期,榴弹炮参加部队为炮10团1营,归属胡宗南的17军团指挥。 兰封会战结束以后, 炮10团除3营几乎归属胡宗南,北上参与河南境内作战以外,余部全部参加了规模宏大的武汉会战 。 根据苟吉堂所著的《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记实》一书,彭孟缉当时担任第一游动炮兵群群长,指挥炮10团1营、2营,炮8团3营7连、8连,炮42团10 连,炮43团2连等部。炮10团1营1连的四门“十五榴”位于码头镇、6连的三门“十五榴”位于大冶沙铺;炮10团2营2连的三门“十五榴”和4连的二门 “十五榴”均位于半壁山。 可见,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参加了武汉会战多个战场的作战,出名的是 半壁山作战。 此次榴弹炮主要作为游动炮兵使用,给日军造成很大的麻烦,这也是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战中,从日本国内来的一批记者和作家,他们从上海乘军舰 赶赴九江采访冈村宁次。但这艘军舰前后被炮击多达70多炮,吓得这些记者面无人色。 而 半壁山要塞也是经过激战以后,才被日军攻占的! 波田重一的台湾旅团同第9师团,第27师团配合,从9月11日开始向阳新县的富池口江岸要塞和半壁山要塞发动进攻。 主动富池口要塞的为台湾旅团,第9师团和第27师团沿着瑞武线向西进攻,以牵制包括18军在内的国军部队。 日军台湾旅团以2个步兵联队,1个山炮联队,1个装甲车中队,1个野战重炮大队这样强大兵力霞,又在绝对的海空军优势下,居然经过5天激战才前进10公里距离,杀到富池口要塞附近。 霍揆彰的第54军18师奋力抵抗日军,造成台湾旅团很大的伤亡。 随后,日军在海空军掩护下,全线进攻 富池口和半壁山要塞。 半壁山要塞驻守的31集团军第98军193师385旅旅长马骥回忆当时一幕,还心有余悸。 每到天亮,长江中日军军舰就排成一线猛烈炮击各要塞,其中炮击半壁山的日本军舰最多有13艘。我要塞只有6门火炮,还不到日军十分之一。 同时,日本空军也赶来轰炸,我军4门高射炮无法对付这么多日军飞机,只能不开炮还击,重炮也只好暂时隐蔽起来。 当时日军的重型轰炸机的重磅炸弹威力极大,我军精心修建的工事,不论多粗的条石和石柱,全部被日军500公斤以上的炸弹炸得粉碎。步兵的地下碉堡经常被炸毁,人员不是被炸得血肉横飞,就是被活埋在地下。 我军火炮只有日军飞机不在时,才敢于还击。由于白天战斗激烈,我们根本顾不上别的,甚至连饭都没法吃。只有在晚上战斗停止以后,才将活埋和被炸死的战友尸体清理出来,顺便修复一些损害较小的阵地,顺便 吃几口冷饭。 此战我旅死守半壁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从我(旅长)和团长一直到勤务兵,伙夫,饲养员,无论在地域敌人进攻,清理战场(掩埋死者,救护伤员)方面,或者修复工事方面,都是一起合作,竭尽全力。 关键时候,勤务兵拿枪去一线作战,伙夫帮助搬运伤兵,饲养员帮助修复工时,仗打到这个地步,也就没有人所谓不拿枪作战的人。 由于日军炮火轰炸实在猛烈,我旅官兵伤亡很大。我军每个重炮和高射炮掩体都被日军炸毁,一些火炮也被炸伤,从营部到旅部,几乎每一个指挥所也都被日军击中,我自己左臂也被炸弹击伤。 虽然这样,因为有要塞重炮的存在,日军军舰无法顺利通过,步兵强攻伤亡也惨重,所以日军的攻坚战是相当艰苦的。 台湾旅团又苦战3天3夜,9月24日,几乎被炸成废墟的富池口要塞才被台湾旅团攻占。 当时张发奎要求18师师长李芳郴必须继续坚守3天,李芳郴认为要塞已经被炸成这样,还怎么继续固守呢?难道让数千弟兄们在废墟里面做日军火炮的靶子吗? 在这种情况下,李芳郴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总撤退,不能做无谓的牺牲。9月23日夜晚,18师残部破坏了炮台以后,放弃富池口西撤半壁山要塞。 为了占领富池口要塞,台湾旅团在10公里的进攻距离上花费了整整8天时间,平均每天前进1公里距离。 武汉会战中,火炮又有一定损失,会战结束以后,炮10团、炮11团、炮14团归炮7旅统辖。当时炮7旅剩余的 sFH18 150 毫米榴弹炮只有20多门了! ************************************************************************* 铁血昆仑关 1939年,昆仑关战役爆发,为了攻坚的需要, 炮10团1营又奉命协同杜聿明的第5军作战。 当时防御昆仑关的日军第5师团,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他们的炮兵很有水平。 荣誉 1 师 师长郑洞国回忆日军炮兵道:当夜,我和师部人员就宿营在仙女山。在山顶上,可以清楚地望见四四一高地和附近几处高地彻夜鏖战,敌我争夺极为激烈。天明时, 师部一作战参谋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因阳光反射,为敌发觉,立即有一排排炮弹呼啸而至。幸亏山顶上有巨石相合,成天然障碍,我们隐蔽其间,安然无恙。有几位 送饭的伙夫,当时也在山上观 战看热闹,遭炮击时因无经验,到处乱躲。其中一位急切间只把脑袋插到石缝里,整个身体却都暴露在外边。 炮击过后,他还不肯出来,犹在那里撅着屁股瑟瑟打 抖,引得众人一阵阵大笑 。 昆仑关战役中,榴弹炮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杜聿明在 23 日重新调整作战部署,以两支国军部队侧击界首和同兴堡,以荣誉 1 师主力猛攻罗塘高地。 当时荣誉 1 师作为预备队的 1 团也早已送上一线。经过一周激战,荣誉 1 师伤亡很大,只能以伤亡最少的第 2 团抽调一个主力营攻击罗塘。 在进攻之前,杜聿明找到郑洞国,详细布置了进攻方案。 郑洞国抱怨说炮兵支援不力,火炮都是乱打,雷声大雨点小,不能精确炮击,对步兵进攻时候支援很小。 杜聿明随即下令,将 6 门 150 毫米克虏伯重炮向前推进,提高炮击精度。又将 1 门山炮设置在距离罗塘不到 2 公里的仙女岭高地,挑选技术最高的炮手负责,要求务必精确炮击,支援步兵冲锋。 当时负责主攻的第 2 团在之前的战斗中伤亡不小,每个营目前还有不到 2 个连的兵力,最终把几个营部队凑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加强营的攻击队伍,由第二营营长冯军山负责。 下午 2 点,国军重炮冒着天空上日军飞机的威胁,开始猛烈炮击。 转移到较近距离的 150 毫米重炮的炮击精度,有着明显的提高。该炮威力很大,日军一些坚固碉堡被炸得粉碎,拦阻的铁丝网和地雷也被基本破坏。 在重炮停止炮击以后,国军步兵开始冲锋。日军的隐蔽碉堡和暗堡,立即猛烈开火阻拦。 国军继续激战 4 日,以惨重的代价,终于攻陷了界首高地和同兴堡这两个高地,同时扫荡了日军剩下来的 441 阵地。 主攻界首高地的荣誉 1 师,此时每个团仅剩 2 个连兵力,却仍然奋勇进攻。 此次进攻还是和攻占罗塘一样,重炮猛烈轰击,然后由火炮精确炮击,尽量摧毁日军火力点,再由步兵冲锋。最终界首高地日军三个小队全军覆没,而昆仑关出动兵力几次反扑,都被国军击退。 期间的战斗无比惨烈,主攻界首高地的国军郑庭笈团 9 个步兵连,其中 7 个连长伤亡,郑庭笈团长身边的号兵也中弹牺牲。 这三个高地的日军仍然咬牙死拼,很多战壕都拼到最后一个人。无奈此时国军已经占有绝对优势,日军无力回天了。 这样一来,昆仑关主阵地就完全孤立了,四面都被国军包围,仅剩南面还有一条退路。 当时日军士气已经非常低下,国军缴获的日军作战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 数日以来,当面之敌对我猛烈攻击,其战斗力为对华作战以来从未遭遇者,因此伤亡极重,实足寒心。 ” 此时昆仑关日军陷入进退为难的地步。经过长达一周多的苦战,其实昆仑关的日军大体都已经增援到外围各个阵地,大部分已经死光,昆仑关上已经没有多少部队,倒是有大量的伤兵。 此刻在昆仑关上的 21 联队长三木大佐认为,昆仑关已经没有办法防守,总不能靠伤兵去打,所以必须立即放弃昆仑关撤退。 昆仑关战役以后,几乎所有的战役,都有150榴弹炮的参加。可惜由于长期不能补充,炮也越来越少,甚至到了一个战区只有1个连2门的地步。 有趣的是,大家看到这里似乎发现一个问题。150毫米榴弹炮到昆仑关战役,已经参战了3年时间的血战,每场战役都发射了大量炮弹。 当年随炮进口的每门炮区区1000发炮弹,如何够呢? 很简单,因为我们仿造炮弹成功了。 抗 日战争爆发后,由第十一、一工厂等,利用旧药筒整修而制成德制150毫米榴弹、32倍150毫米榴弹炮炮弹。两者材料皆为半硬钢,前者TNT炸药先装在纸 制壳内,再装入弹体。两者均装23式延期(0.8秒)碰引(又称苏罗通式150二动引信),两种弹装药皆为变装药,有1~8号。 当为8号装药 时,30倍150毫米榴弹初速520米/秒,最大射程13325米;32倍150毫米榴弹,初速为601米/秒.最大射程15100米。第十一、一工厂尚 用生铁制造过以上两种炮弹弹体,并用不同标志区别。 虽然制造技术并不高明,毕竟早出了大量的炮弹,而150榴弹炮毕竟数量不多,自产的炮弹也就足够使用了! ************************************************************************ 显威第三次长沙会战 著名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 150榴弹炮仅有2门参战。 步兵死守的同时,岳麓山上的 8 门火炮,不断朝着进攻日军猛烈开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前文已经说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前,在炮兵旅长 王若卿将军的强烈要求下,将战区大口径火炮集中起来部署在岳麓山,作为长沙防御的重要火力支柱。 在这之前的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火炮都没有集中使用,而是分散给师,每个师2到3门而已。 显然所有人都知道,火炮一定要集中使用,才会有较大的威力, 2,3门火炮只能作为步兵所属的大型迫击炮而已,增添防御部队的一些火力,但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 国军为什么如此部署,也是有难言之隐 。 在之前两次长沙会战中,日军炮火极为强大,第一次长沙会战在新墙河一线日军重炮高达300多门。 师团配属的重炮尚且不谈, 光是额外配属给这些日军师团的山炮联队,不但可以有效通过复杂地形赶到长沙一线,更有高达48门75山炮 。光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这种山炮联队就有2个,还有装备12门山炮的山炮大队。 而整个第九战区火炮仅有10来门,双方相差太远,根本无法对抗。 真正集中起来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这些地方使用,怕是刚打上几炮就立即被日军炮群反击干掉了。 所以之前 国军被迫将火炮分散使用,也就是略胜于无 。 不过此次既然是要求坚守长沙, 炮兵旅长 王若卿就强烈要求将火炮集中到岳麓山使用。 他的理由很简单,第一, 岳麓山海拔300米,远高于长沙外的进攻的日军,易于居高临下消灭日军,可以在炮战中获得绝对优势 。 第二,岳麓山植被很多,山势崎岖,只要精心修筑炮兵阵地,就基本不可能被日军火炮摧毁,实际上立于不败之地,不用再将火炮分散以逃避日军火炮反击。 第三,日军和国军装备悬殊,进攻日军预计至少有七八十门山炮野炮, 如果长沙国军没有可靠的大口径火炮支援,单靠轻武器和迫击炮是很难守住阵地的。 薛岳经过再三思考,同意了 王若卿的主张,将战区火炮全部交给王。 说是全部交给,其实只有区区8门火炮 ,其中2门为瑞典博福斯75毫米山炮,4门为苏制76.2毫米M1900/30野炮,2门则为150毫米德制克虏伯sFH18重型榴弹炮。 早在1月1日的战斗中,下午和晚上8门火炮都开始发挥威力,造成进攻日军相 当惨重的伤亡。尤其在1月1日晚上,国军火炮仍然猛烈开炮,掩护防御部队,杀伤大量日军。而 当时火炮其实没有夜晚炮击的技术,日军火炮虽多,根本无法精确 炮击 ,只能根据国军机枪的火焰估算开炮,自然很难打中。 而由于国军火炮其实只是静对静的打自己的标点,所以根本不受影响。 1月1日当晚 加藤素一少佐的夜袭部队,就是被国军火炮封锁撤退路线,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被国军全部歼灭的。 2日当天,由于进攻日军数量更多,进攻方向更广,岳麓山的火炮也尽全力高速炮击。 开始日军山炮还试图,对岳麓山的炮兵阵地还击,但根本无法击中。国军炮兵立即精确开炮,打得日军山炮部队人仰马翻,山炮被摧毁,打成了炮管向天的高炮,日军炮兵火力顿时削弱了下去! 需 要说明的是,日军炮兵还是非常厉害的。他们在华作战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炮兵技术。以他们炮击190师的阵地为例,日军认为长沙内中山路百货大楼 有一个大型玻璃窗的第三层,是国军火炮观测所,立即对准其开炮。第一轮炮击就有三发炮弹准确穿入玻璃窗爆炸,造成楼内官兵伤亡。这种精确炮击,在全世界炮 兵里面也是很少有的。 只是这次国军炮兵占尽上风,日军炮兵也吃瘪了。 日军山炮联队长由于炮战对付不了国军,狂怒之下迁怒于日军炮兵观察员,开枪将其中一人打死 。 击溃日军炮兵以后,国军炮兵继续打击日军步兵。当时 日军也是非常顽强的军队,在伤亡惨重之下,他们仍然奋力进攻。 国 军炮兵以火炮容纳射速的上限,连续发射,在国军阵地前几百米形成弹幕,炮弹从东打到西,再从西打到东。 二战不同于冷兵器时代,实际作战时候由于防御一方火 力强大,进攻一方都以小分队接近敌人,甚至一个班也分为几个小组。所以真正逼近国军阵地200米内的日军数量不多 ,大量日军在200米以外。现在国军这种 炮击,不但让200米内进攻的少数日军伤亡惨重,更让连国军都没有碰到的200米以外的日军干挨打无法还手。 日军步兵进入这个弹幕区,立即遭受惨重损失,尸体残肢被炸飞七八米高。 其中苏制 76 野炮,博福斯 75 山炮还算其次,最厉害的是德国的 150 毫 米重炮。150毫米榴弹爆炸后,以爆炸点为中心的30,40米内敌军士兵,在四射的弹片中无法幸存。而如果这些敌兵不巧的正好在爆炸点10米内,光是被冲 击波的冲击,就可以导致内脏破裂,惨死。就算百万分之一的幸运不死,耳朵的骨头也会骨折,成为聋子。150毫米重炮每炮下来都震动大地,不但对日军威胁很 大,更重挫了日军的士气。 中午日军暂停进攻,国军炮兵也休息一会,搬运补充炮弹。而战场上,国军炮弹的落点密密麻麻,尤其在阵地前几百米内,就像鱼鳞一样。 到了下午日军进攻更为疯狂,国军炮兵拼劲全力开炮,炮管高温灼热,一度高达300度。国军炮兵准备了大量麻袋片,浸水以后覆盖到炮管上,等到温度一低就立即继续开炮。 这样高强度的开炮,德制火炮制造优秀,采用全世界最优质的钢材,还可以顶住。但苏制老古董火炮却顶不住了,其中一门苏制野炮出现了炸膛的严重事故,好在国军炮兵早有准备,没有受伤。 这样只剩下7门火炮了! 日军以往攻击的法宝是火炮,但此次由于新墙河到长沙的道路完全被破坏,日军大口径火炮全部丢在后方,只有 75 野炮和山炮勉强带到一线 ,还有 92 步兵炮。 但92步兵炮口径仅为70毫米,采用的又是小号榴弹,威力较小,不足以摧毁国军坚固碉堡。 75野炮因为要6匹马拖曳,在被破坏的道路上前进非常困难,赶到长沙的不多 。剩下的75毫米山炮由于一直作为主力火炮,炮弹消耗很大。 经过1月1日一天炮兵猛烈炮击,现在弹药已经所剩不多,开始需要依靠飞机空投不急。所以虽然国军一些碉堡建的水平不高,高达 2,3 米,但日军火炮却仍然无力。 此次又在国军岳麓山炮兵压制下,日军火炮作战艰难,一度停止开炮。 第 3 师团长丰岛房太郎听说炮兵支援不利,无奈之下亲自到宫永盖世的炮兵观测所进行指挥。没想到丰岛房太郎刚刚钻进炮兵观测所,就被岳麓山上的国军重炮发现。 8 门大炮立即开炮,将观测所炸塌。 好在 宫永盖世这个炮兵军官的 经验丰富,看到国军第一法试射,就急忙拖着 丰岛房太郎向外冲。一行人 狼狈的从这里逃出,前脚逃出去,后脚观测所就被摧毁,幸运的没有受伤。 见炮兵对付不了岳麓山国军火炮, 丰岛房太郎急忙想空军求援。日军出动5到10架飞机反复攻击岳麓山。 不过,由于炮兵阵地很巧妙,高空投弹基本不可能命中,俯冲投弹又有数挺国军高射机枪扫射,太过于危险。日军飞机反复投弹无法击中,被迫扔下来大量的燃烧弹。好在国军炮兵早就挖好了防火墙,大火烧到阵地外100米也就无法前进了。 可惜,空袭中,炮兵营营长沈庆霖上校不幸中弹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少将军衔,年仅29岁。 鉴于炮兵无法有效作战,丰岛房太郎命令沼崎恭平的工兵第 3 联队,采用炸药包爆破的方式对付国军碉堡 。也就是像董存瑞一样拿着炸药包冲锋,这在国军密集机枪火力下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进展很小。 激战中,由于日军炮兵炮弹缺乏,又被国军岳麓山重炮完全压制。第六师团军官写到: 重庆军从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以重炮(150榴)应战,猛死轰击,下午(第6师团)各部队虽继续在城墙外围,由于重炮(150榴)的集中轰击,我方不断伤亡。 第三次长沙会战最后以日军惨败告终,岳麓山上的重炮起到极大作用。 ---------------------------上图就是 M1918 155毫米榴弹炮,它在缅北攻坚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这种火炮根本就没有运到国内,对中国抗战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整个八年抗战,始终就靠 sFH18! 其实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本已经和美国宣战。而我国自抗战以来,除了从德国获得20门150榴弹炮以后,再也没有获得过100毫米以上的火炮。 苏联曾经提供一批沙俄时期老式115毫米重炮,但国民政府除了极少数的战斗,根本也就没有使用过。原因很简单, 该炮射程仅仅6公里,连日军75毫米火炮都不如,实战中根本没法用。 而美国在整个抗战期间,只援助了一批老旧的155毫米重炮给在缅甸的驻印军,其他借口无法运输不予提供到中国国内。 这批老式的美制火炮为 M1918 155毫米榴弹炮 。 该榴弹炮是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使用的重炮。虽然是美国人使用,其实这是法国施耐德155毫米重炮,是法国人提供给在法国作战的美国大兵的。一战结束 以后,美国人感觉这种武器威力大,射程远,也购买了特许生产权在国内大肆仿造,成为美军制式重炮。在20年代,美国对此种火炮进行一次改进,让其能够用汽 车拖曳,不再是只能用马车才能机动了。 直到二战爆发后的1942年,该炮才由先进的M1 155毫米榴弹炮所取代,不过仍然有一小部 M1918 155毫米榴弹炮在意大利,太平洋等次要战场使用,其余都送给盟友或者装备美国国内卫戍部队。 二战中,除了美国以外,还有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大量装备 M1918 155毫米榴弹炮。美国人在1943年将36门 M1918 155毫米榴弹炮运到印度,装备了这里的中国驻印军。需要说明的是,这36门重炮,并不是美国在一战后生产的新炮,而是在一战中使用的老炮,战后改进了一 下而已。这些火炮到了二战时期已经用了20多年,虽然美国方面保存的很好,但毕竟已经过时,加上使用时间太长,不可能装备美军正规部队的。 这36门 M1918 155毫米榴弹炮组成了驻印军的炮12团! 客观来说, M1918 155毫米榴弹炮在二战并不算什么好炮,不过也是可以用的。 它的射程为12公里 ,可以使用多种弹药,威力很大, 缺点在于重量约10吨 ,好在有专业的机械化牵引车,运输也不算什么问题。 注:重10 吨,呵呵,还没有 105 榴好使吧 ************************************************************************ 这个炮12团在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口径榴弹炮的威力,是其他武器不可比拟的。当时老兵回忆,在攻打缅北重镇密支那的战役中,155毫米重炮的炮弹几乎将整个密支那打成一片平地,一发炮弹就可以击垮一座坚固的二层民房。 密支那战役中的日军被打死3000多人,逃走800人,但逃走的者800多人基本人人带伤,大部分都被炮弹炸伤的,56步兵旅团长水上源藏少将切腹自杀。 有了这种重炮,日军任何一座固守的据点,驻印军都不在话下了。主要类似于松山那种极少有的要塞型工事,日军任何防御在155毫米重炮面前,也都是不堪一击的。 遗憾的是,这36门155毫米重炮,却没有一发炮弹用在中国,全部都是在缅甸作战。 所以,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境内的国军只能依靠着区区20多门150榴弹炮作为唯一的重炮兵,苦苦支持! 之 后仍然是所有战役都有150重炮的身影,1944年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反攻,松山战役中炮10团的150重炮还参战。只是当时炮弹消耗殆尽,只能一发一发打 了,一天最多打个10发。这相比缅甸的驻印军一天动辄打几千万炮弹,真是无法相比。好在美国人够义气,将在北非缴获德军的大量150毫米炮弹赠送给国军, 这才解了围。 松山战役中,150榴弹炮还是稳健的发挥作用。 曾在炮10团担任连附的阎启志后来回忆说: “这天拂晓,我炮连奉命对敌射击,先是每两分钟一发,继而一分钟一发,最后是尽量快速发射,一气打了两个小时, 共发射炮弹三百余发,松山的树木都被炮击起火,烟雾滚滚。当我步兵向敌阵冲锋之时,本来炮兵应延伸射击,拦阻增援之敌,但第8军军长何绍周仍令我炮连向敌 阵射击。他说:敌人拼刺刀比我们强,与其在白刃战中我单兵被敌人刺死,不如双方同归于尽。” 随后的一号作战,国军的150重炮有着抗战以来第二次较大的损失。 桂柳战役中,炮10团1营6连的两门炮加入了保卫桂林的战斗。 日本战史记载:“ 8时20分,重庆军炮兵,特别是独秀峰的炮兵猛然开始反击。大量炮弹落在我炮兵阵地带,战场上双方的炮声响彻桂林平地。 ” 只是当时150榴弹炮区区的数量,已经无法对付绝对优势的日军火炮,没有多久就被压制了! 日本战史:“ 在我方优势炮兵面前,重庆军炮兵,特别是发挥最大威力的独秀峰附近的三门十五公分重榴炮终于沉默。但我方也有损失。 ” 最终此战以国军失败告终,桂林也丢失了,这2门炮也都损失掉了! 而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国军也没有保住长沙,岳麓山上的6门150榴弹炮也损失掉了。 到了1945年,剩余的150榴弹炮已经不到10门! 剩余的少量150榴弹炮,坚持作战到了抗战结束!而解放战争中,双方大量使用日式美式火炮。诸如炮10团,也全部换装了美式105榴弹炮,这些老旧的德制150榴弹炮早就被送入仓库,不再使用了。 注: 这是军一级的远程火炮,为什么不用呢? 美榴炮也比不上啊 炮弹又能自己造 ********************************************************************** 苏日中立条约签署后,关东军入关,中条山战役爆发,中国已经非常危险了。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前,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 中国援助全都断了,纳粹德国、苏联 的外援都断了。 ********************************************************************** 日军以往攻击的法宝是火炮,但此次由于新墙河到长沙的道路完全被破坏,日军大口径火炮全部丢在后方,只有75野炮和山炮勉强带到一线,还有92步兵炮。但92步兵炮口径仅为70毫米,采用的又是小号榴弹,威力较小,不足以摧毁国军坚固碉堡。 75野炮因为要6匹马拖曳,在被破坏的道路上前进非常困难,赶到长沙的不多。剩下的75毫米山炮由于一直作为主力火炮,炮弹消耗很大。 炮兵旅长王若卿就强烈要求将火炮集中到岳麓山使用。 他的理由很简单,第一,岳麓山海拔300米,远高于长沙外的进攻的日军,易于居高临下消灭日军,可以在炮战中获得绝对优势。 第二,岳麓山植被很多,山势崎岖,只要精心修筑炮兵阵地,就基本不可能被日军火炮摧毁,实际上立于不败之地,不用再将火炮分散以逃避日军火炮反击。 第三,日军和国军装备悬殊,进攻日军预计至少有七八十门山炮野炮,如果长沙国军没有可靠的大口径火炮支援,单靠轻武器和迫击炮是很难守住阵地的。 薛岳经过再三思考,同意了王若卿的主张, 将战区火炮全部交给王 。 说是全部交给,其实只有区区8门火炮,其中2门为瑞典博福斯75毫米山炮,4门为苏制76.2毫米M1900/30野炮,2门则为150毫米德制克虏伯sFH18重型榴弹炮。
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解放战争,榴弹炮数量不足情况下的措施(转)
gordon 2016-5-22 13:36
注:摘自《论炮兵》第八章 要 集中这么大量的火力代价就是,德军必须尽一切可能地从各个不那么重要的方面收集火炮。在东在线,大部分的德军师在多数时间中都只能运用远少于原本建制数量 的火炮。在榴弹炮数量不足又缺乏弹药的情况下,德军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节约炮兵的使用。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也是最传统的方法:增加步兵的「口袋深度」。 这个方法在两个原因的支持下显得简单可行,第一个是到了1943年时德军步兵单位在长年耗损下,每个步兵师减少了三分之一的步兵营数量,因此自动地 提升了 迫炮、步兵炮、反战车炮与重机枪等重型武器对步枪兵、轻机枪兵的比例 ;第二个是步兵单位所使用的迫炮──德军长期使用的 81迫炮 与新近从苏联抄袭来的 120迫炮──在生产与弹药补充上都非常容易。 另外一种提升步兵战斗火力的方法是利用突击炮──这种无炮塔却拥有重装甲与重火力的车辆,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所谓的「步兵战车」──为攻击中的步兵提供有 效的直接火力支援。事实上突击炮这种武器在两次大战期间最重要的推动者是曼斯坦将军,他从传统的骑兵炮兵观念中鼓吹这种武器,而非是拿突击炮来当作 1930年代晚期到1940年代初期流行的「附有履带的碉堡」的替代品。 从骑兵炮兵的观念来运用突击炮需要更高度的技巧,而这样的技巧在防御性战斗中更能展现出卓越的价值。操作突击炮的炮兵将校们重新发扬了「侧射」的理念,他 们不喜欢把突击炮部署在阵地中,而是先把突击炮隐藏在不易受敌人注意的地点,直到敌人前进到某一程度后,再突然冲出攻击敌军暴露的侧面,或直接由敌人后方 攻击。 尽管努力去寻求解决之道,重型步兵武器与突击炮都无法完全取代数个轻重榴弹炮连集火射击的威力。 ******************************************************************* 即使榴弹炮缺乏,四野装备了大量的步兵炮。 还有就是迫击炮的大量装备。 ******************************************************************* 《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 》 进入1952年以后,随着志愿军武器装备的改善,火炮数量增多,一些部队逐渐产生了依赖炮兵、忽视爆破,喜用野 榴 炮、忽视迫击炮的倾向。致使在作战中大口径炮弹的消耗量急剧增加。 山野 榴 炮,除以一部适 当 压制敌炮外,主要在迫击炮射程之外已集结之敌突然急袭,打乱或消灭进攻之敌。 目前敌我阵地距离较近,且又是山地,故应发扬曲射炮作用,而且重 迫击炮是可以 顶野 榴 炮的。不论反击和打反扑,迫击炮阵地应尽量前推。 注:搭配,用能大量生产的嘛
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战中,为什么不少国家的步兵师的师属火炮是榴弹炮而不是加农炮?—— 塔山阻击战 .. ...
gordon 2016-5-22 10:50
师级单位作战地域有限,对压制火力的射程要求并不高,加农炮的射程优势难以体现,且在较近的距离上,加农炮弹道十分平直低伸,打击反斜面等复杂地形目标的效果并不理想。师一级的中型、轻型榴弹炮与军、集团军一级的加农炮或重型榴弹炮形成火力互补,在后方的加农炮此时能发挥其射程优势。而且加农炮的成本相对较高,除了美国苏联,基本上没有国家负担得起装备到普通步兵师。 ******************************************************************* 105MM榴弹在美军是一种步兵师属火炮,一般一个步兵师有50多门这样的火炮。而这种榴弹炮在中国远征军则是军级火炮,1个军只有8-12门。 注: 你就认为 105榴 是75口径炮就完了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陆战方式主要以阵地战为主。因此,交战各国虽然重视炮兵,但是不太重视野战炮兵,二偏爱于攻坚能力强的大口径巨炮(这也是有教训的,比如列日),正是这种观念的影响,一战结束后,相关各国的师属野战火炮仍停留在75mm的级别上。 美国也没有例外。当时的美军师属火炮仍是大名鼎鼎的法制M1897式75mm榴弹炮。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能适应未来高强度战争的需要。于是,1921年,由,由陆军参谋长 查尔斯 • 萨莫拉尔 牵 头,美军建立了韦斯特瓦特委员会。该委员会专门对未来美国陆军的相关装备进行评估、审查,也对未来的作战模式进行评估。尽管当时美军高层对未来战争是否会 演变为机械化高机动战争上并没有统一认识,但是该委员会仍然极富远见的提出:将美军师属火炮口径由75mm升级为105mm,师支援火力定位为 155mm。此决定极为明智,为美军现代炮兵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师属105mm榴弹炮是美军新炮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 军要求,新型105mm榴弹炮射程不低于11km,高低射界为-5°至65°,炮身能360°回旋, 炮架还要与正在研制的75mm榴弹炮通用 。这些指标颇 有前瞻性。最终,美军确定由岩岛兵工厂负责新型火炮的研制。 不过当时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时期,美军对新式火炮的需求并不强烈。当时世界 军事科学的发展处于变革阶段 。因此,美军对新炮的要求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新式105mm炮的研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直到1940年正式服役定型,从1941年美军参战前量产。该炮有M1,M1A1,M2等一系列技术验证型号。该炮的正式名称为M2A1式105mm榴弹炮。 早在二战前,美军就提出实现炮兵部队摩托化,这使得 美军新研制的火炮,普遍为了适应公路牵引而进行了诸多改进 ,如换装气压轮胎。然而,随着二战机动要求不断增高,摩托化牵引炮兵也很难跟上装甲部队的脚步。这催生了将现有火炮改进了履带式自行火炮的浪潮。 在 这种情况下美军将大量装备且重量适中的M2A1炮作为改装的首选。从1941年开始,以M3坦克(后换成M4A3)底盘作为载具,制成了早期自行火炮的代表作——M7式牧师自行榴弹炮。于 1942年起该自行火炮开始装备部队,高低射界为-5°至35°,小于本身,但是在地形平坦的欧洲和非洲不算是明显缺点。 二战结束了,但是 M2A1的使命并没有结束。战后美军统一编号,改称为M101式105mm榴弹炮,继续伴随美军参加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重要的局部战争,且均有不俗表 现。期间,美军为其换装了炮架、改进炮盾。新型号被命名了M101A1型105mm榴弹炮。60年代,美军研发了该炮的换代产品M102型榴弹炮,但是因 为成本原因,该系列火炮并未被全面换装。1985年美军的装备清单上,仍有494门M101A1火炮。
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意大利的刺杀术 和火炮 都很有名,包括海军
热度 2 gordon 2016-4-24 08:43
利萨海战是普奥战争期间, 普鲁士的盟友意大利 与奥匈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战。这场首次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之间的战斗引人注目。 利萨海战是海上铁甲舰队间的首次交锋,这次海战对其后的海军战术起了很重要的影响,奥匈帝国舰队采用的“V”字楔形横队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在这场战役过去 几十年之后的黄海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采用了类似奥匈帝国舰队的“V”形阵迎战采用纵队的日本舰队,但海战结局则大相径庭。此外利萨海战中奥匈帝国舰队采 用撞击战术屡屡奏效,于是这一古老的战术又复活了,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初,多数国家的军舰上都安上了撞角。 ****************************************************************************** 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利萨海战,是舷旁列炮铁甲舰时代的海战。这与帆船时代的海战几乎没有区别,正常情况应是双方战舰排成两列平行炮战,作战距离以百米计(当然特格霍夫的那一撞是浓雾混战之后的事儿了)这个时候由于滑膛炮依然大量存在,齐射与线列步兵排队枪毙一样,成为必然。 以后四十年的时间,船体在变大,铁甲在变厚。然而,由于火药技术没有跟上前者的步伐,一个守强于攻的局面出现了。以至于 面对铁甲舰时,击穿他们被认为是不现实的。 而使他们失去战斗力的方法仅有一个:烧。 这真的不是一个笑话。黄海海战中,联合舰队的速射炮洗遍了两铁甲舰的甲板,却始终无法击穿厚厚的中央铁甲堡,从而证明靠巡洋舰来对付战列舰是个笑话。就算是带装甲带的经远来远两巡洋舰,沉没的经远是因为进水过多,而来远被活活烧成了骨架依然开回了港口。后来战列舰沉没的几大主因——弹药库或锅炉爆炸,一个都没有。 ****************************************************************************** 二、撒丁军队   撒丁军队包括10个步兵旅,10个猎兵营,4个骑兵旅,3个炮兵团,1个工兵-地道爆破兵团,以及撒丁岛的一队马枪兵(警察部队)和轻骑兵。   在10个步兵旅中有1个近卫旅,4个掷弹兵营,2个轻步兵营和9个基干旅。这9个旅共有18个团,每团有3个营。此外,尚有10个猎兵营 (bersaglieri〔意大利猎兵〕),即每旅各1个营,因此现在撒丁军队中受过训练的轻步兵数量比在任何其他国家的军队里都大得多。   此外,每团有1个后备营。自1849年以后,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各营的人数大为缩减。战时1个营约有1000人,而平时每营最多不过400人;其余的人都是归休兵。   骑兵的编成中有4个重骑兵团和5个轻骑兵团。每团包括4个野战连和1个后备连。战时每团的4个野战连共约800人,而平时勉强可达600人。   炮兵3个团由1个工役和技工团,1个要塞炮团(12个连)和1个野炮团(6个步炮连,2个骑炮连,2个重炮连,每连有8门火炮)组成。轻炮连装备八磅加农炮和二十四磅榴弹炮;重炮连装备十六磅加农炮;共计80门火炮。   工兵-地道爆破兵1个团,有10个连,约1100人。马枪兵(骑马的和徒步的)的数量对于这样小的王国来说是很大的了,他们约有3200人。在撒丁岛上执行警察勤务的轻骑兵约1100人。   在1848年第一次对奥地利战局期间,撒丁军队的人数无疑地达到了7万,而在1849年几乎增加到13万,以后军队曾缩减到约45000人。目前撒丁究竟有多少兵力,很难确定,但毫无疑问,在与英法订约 后军队又重新有了扩充。   皮蒙特军队 之所以具有在任何时间都能增减作战部队的这种巨大的伸缩性,是因为它有着与普鲁士极为近似的兵役制 ;实际上撒丁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称为意大利 的普鲁士。撒丁各邦的每个公民也有服兵役的义务,与普鲁士不同的一点是容许代役;公民服兵役的期限与普鲁士相同,分为现役期和预备役期两种,归休兵留在预 备役内,一旦发生战争即可重新征召入伍。这种制度介乎普鲁士制度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各小邦的制度之间。因此,在征召预备兵员后,步兵人数便大致可从3万人扩 充到8万人。骑兵和野战炮兵可以增长的人数不多,因为这两个兵种的兵士在整个服役期间通常都必须留在团内。   皮蒙特军队就其军容和战斗素质来说,都不亚于欧洲任何一国的军队。 皮蒙特兵和法国兵一样身材不高 ,步兵更是如此;近卫军平均身高甚至不到5英尺4英 寸。但是由于美观的服装、端正的军人姿态、匀称灵活的体格和意大利人的漂亮面貌,因而看起来他们比许多身材高大的兵士更神气。 基干步兵和近卫军的服装式样 和装具基本上和法国的相似 ,在某些细小之处则仿效奥地利。意大利猎兵的服装有其特殊的式样:戴着插有鸡翎的水兵帽,穿着褐色上衣。骑兵穿着遮不住臀部的褐 色短上衣。步兵基本上装备的是短铳枪,猎兵则装备有提罗耳式短马枪,这是一种性能良好、完全适用的武器,但在各方面仍然不如米涅式步枪。第一横列中的骑兵 主要使用长矛;这一常规在轻骑兵中是否保留,我们还不能说。骑炮连和轻步炮连由于装备了八磅炮,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一点和曾拥有同 样火炮的法国军队的情况是相同的。但是,重炮连由于装备有十六磅加农炮,因而成为大陆上最重型的野战炮兵。这种加农炮只要架设好,便可极有效地进行射击, 这一点已为黑河会战所证实,在这次会战中,十六磅炮的准确射击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联军的胜利,从而博得了一致的赞扬。   在意大利各国中,皮蒙特所处的位置最有利于建立一支优良的军队。波河及其支流的平原地区出产骏马,而且有着魁梧漂亮的兵士,他们是意大利人中身材最高 的,特别适于在骑兵和重炮兵中服务。在从南、西、北三面环绕平原的山地中居住着勇敢的人民, 他们虽然身材不很高,但同一切山民一样,强壮有力、精力充沛、 勤劳机智。正是他们组成了步兵的核心 ,特别是意大利猎兵部队的核心,这支猎兵部队在训练方面几乎不亚于chasseurs de Vincennes〔文 森猎兵〕,而在体力和吃苦耐劳方面无疑地超过了他们。   整个说来,皮蒙特军事学校的水平是高的,因而军官都受过良好的训练。在1846年以前在军官任免方面有重大影响的是贵族和教会。当时查理-阿尔伯特认 为他统治国家所依靠的力量只有两种:教会和军队;的确,在意大利到处可以听到这种说法:在皮蒙特街道上遇见的三个人当中,一个一定是军人,另一个是僧侣, 第三个才是平民。 现在当然没有这种现象了;教会已经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虽然贵族仍保留有许多军官职务,但1848年和1849年的战争毕竟对军队起了作 用, 使军队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质,并且这种民主并不是轻易就能破坏的 。某些英国报社驻克里木的记者肯定地说:几乎所有皮蒙特军官都“出身于贵族”,但是 事实远非如此;我们就亲自认识一些出身于兵士的皮蒙特军官,因而可以有把握地说:现在大部分尉官都是在对奥地利的斗争中由于勇敢而理应获得自己军阶的人 , 或者至少也是与贵族无关的人。   我们认为,皮蒙特军队过去的敌人之一、1848…1849年任奥地利军队副参谋长的雪恩哈耳斯将军所发表的意见,便是对皮蒙特军队所作的最好的赞语。 这位将军是奥地利军队的优秀军官之一,也是千方百计地阻碍意大利独立的人,但在他所著“意大利战争回忆录”一书中,却始终以极其尊敬的口吻谈到皮蒙特军 队。   他写道:“皮蒙特炮兵是由精干的人组成的,担任指挥的是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军官;火炮性能良好,口径也比我们的 大。”“对骑兵不应轻视,第一横列的骑兵装备长矛,但因为这种武器只有最熟练的骑手才能掌握,所以我们不想把这项新措施看做是一种很大的改进。然而他们的 骑术则具有高度的水平。”“在桑塔路其亚会战中,双方都表现了惊人的勇敢。皮蒙特人攻击时非常坚决和勇猛;皮蒙特人或奥地利人都建立了许多战功,表现了各 自的勇敢精神。”“在谈到诺瓦拉会战时,皮蒙特军队是不会感到羞愧的”等等 。   曾参加1848年战局、而且决不同情意大利独立的普鲁士将军维利森也同样称赞过皮蒙特军队。   从1848年起,意大利某些方面的人士就把撒丁国王看做整个半岛未来的首领。我们虽不赞同这种看法,但仍然认为,意大利人要想争取到自由,皮蒙特军队 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军事力量,而且它将成为未来意大利军队的核心。在实现这一点以前,皮蒙特军队也许要经历一系列的内部的革命的变化,但其中的优秀分 子必能经受住一切考验; 这支军队甚至由于编入真正的民族军队而将显得更加出色 。
5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7:08 , Processed in 0.0502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