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斯大林之锤” B-4榴弹炮(转)

热度 1已有 241 次阅读2016-6-18 11:20 | 斯大林, 榴弹炮

1926年5月17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炮兵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红军现役火炮改造计划,会议还决定为红 军研制口径为203毫米的攻坚火炮。来自彼尔姆兵工厂的弗·费·伦杰尔工程师负责整个项目进度,并负责研制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则由布尔什维克工厂提 供,整个计划应于1927年5月全部完成。


项目开始后,彼尔姆兵工厂和布尔什维克工厂拿出了4种火炮方案,最终尼·伊·马格达斯夫和阿·格·加夫里利夫联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获得批准,该方案采用轻型坦克的行走装置。


最 终,火炮设计图纸于1928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后面的制造工作却进展缓慢,因为布尔什维克工厂在制造过程发现原始方案中有诸多设计缺陷,纸面上的性能 根本无法实现,另外相应的生产配套设施也跟不上。炮兵总局局长库利克也不看好这种火炮,并数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径火炮的生产,以便集中精力生产ML- 20型152毫米榴弹炮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但203毫米大炮仍于1930年11月组装完毕,并迅速 投入试验中。试验工作进行了1年时间,期间设计局对火炮进行多达146处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没有完全消除隐患的情况下,该炮定型为苏联B-4型 M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并于 1931年6月开始装备工农红军,并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工厂投产。之所以苏联红军要得这样急,是因为斯大林非常偏爱大口径火炮和战列舰,对其开发和生产进度 抓得非常紧。


该炮只装备最高红军统帅部控制下的炮兵预备队和集团军属炮兵营,直到1939年前,B-4榴 弹炮在各种演习中都没有上佳的表现,但却是各种阅兵仪式上的宠儿。在1931~1941年间,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尔科夫举行的每次阅兵活动 中,都出现了B-4榴弹炮的身影,它成为了红军强大实力的一种标志。实际上,参加阅兵式的B-4榴弹炮并不装备作战部队,而是一些训练用火炮,其中一些因 缺少重要部件而无法发射炮弹。即使是交付作战部队的B-4榴弹炮也很少开火,主要是基层部队得到命令,必须爱惜这些庞然大物!  B-4榴弹炮一般编入集团军 直属预备队炮兵营,每营12 门,主要任务是实施高射界射击,毁伤距战斗地域前沿较远的敌目标,也可用来直瞄敌土木工事。



注:参考关东军的配置(基本上就是 24榴,15榴,15加农,10加;有点特殊的就是28榴、30榴)


   牡丹江重炮兵联队24公分口径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第23联队15公分口径榴弹炮



苏军主要是  ML- 20型152毫米榴弹炮 和 B-4榴弹炮



另: 1947年,刘亚楼翻译了 1942年11月 的苏军条令。(胡宗南入侵延安)


*************************************************************************


BM榴炮部队



BM, 是指装备203mm B-4榴炮的榴炮团, OM是指拥有210mm以及更大口径火炮的炮兵部队或者是有280mm及以上口径的榴炮部队.


由于成本昂贵并且管理复杂,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重型炮兵部队并没有进行现代化升级.但BM榴炮部队是个例外

 榴炮营(装备缴获的德军210mm榴炮)用于强化这些BM榴炮旅.


注:OM 不用管它,很老式的东东。现代化升级,就到 BM  为止

*************************************************************************


30榴的下落(丸一大炮)


       后来这些炮被苏军进行了结构破坏.有5门在大炼钢铁的时候化成铁水了.仅存的一门被保存在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进行恢复原貌处理,使之真正成为进行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文物。


*************************************************************************


拖拉机上的怪物


B —4榴弹炮具有良好的弹道性能和较高的射击精度,总重达15.8吨。由于炮身重量太大,设计人员为它配装了履带式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共产国 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可以为火炮提供有限的机动能力。B-4榴弹炮堪称是装在拖拉机上的怪物。B-4榴弹炮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速度 大约为15千米/小时,由于苏联在冬天大部分地区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后经常是泥泞异常,这对大重量的火炮机动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总重15,8吨 的B-4来说,加装履带后机动性的提升相当明显。


B —4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是苏联最早配备该系统的火炮,射击时非常稳定。双重驻退复进系统的第一部分是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第二部分则 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着大架上的滑轨滑动。炮身绕耳轴俯仰,高低和方向转动均为手动式,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6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30度。 B-4榴弹炮虽然是个体形庞大的火炮,但它可在很少外部设备支援下迅速转入战斗状态。当火炮射击时,其底盘后段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 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


B-4炮管长5087毫米,带膛线部分身管长3981毫米,内膛膛线数达到64条, 炮管重量达5.2吨。苏联人为B-4榴弹炮准备了一系列弹药,包括混凝土穿透弹和特殊的尾翼稳定炮弹等,后者的弹头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1米左右,由于 它的材质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弹头的贯穿力。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能承受贯穿时所受的冲击力,弹体后端装有4片钢制弹翼,并以外筒包住。当炮弹冲出炮口 后,外筒自动脱落,4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跳开,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4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B-4的炮弹为分 装式弹药,炮架左侧装有一小型起重机用于装填弹药,炮弹发射速率为前2分钟1发,以后是1分钟1发,射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组成员 15人。


除此之外,布尔什维克工厂还用T-18坦克底盘设计了一种供B-4炮使用的装弹车。这种装弹的设 计非常新颖。首先,它将油箱放到车体内,而整个车体就是2个集装箱,装甲厚度为5—7毫米,每个集装箱里可装载5发203毫米炮弹。这种设计方案制定好 后,交到上级去审核,却一直没有回音。


“卡累利阿塑像”


B —4榴弹炮第一次经受战火考验是在1939~1940年苏芬战争中。当时苏联红军主力从卡累利阿地峡方向杀进芬兰,结果在芬军预先修筑的“曼纳海姆防线” 上吃了大亏,只携带有152毫米以下口径火炮的苏军难以摧毁用高标号水泥修筑的芬军火力点。情急之下,苏联第二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向斯大林申 请调用B-4榴弹炮,并获得批准。为确保这种战略武器不至落入敌人之手,斯大林专门责成炮兵主帅沃罗诺夫亲自监督使用,所有参战炮兵均是军事技术和政治思 想双过硬的佼佼者。


1939年12月19日,1个4门制的B—4榴弹炮连悄悄抵达霍京恩前线,这些被士兵 们称为“卡累利阿塑像”的庞然大物要为苏军第20坦克旅扫清进攻道路。据侦察部队报告,芬军在对面丘陵地带内构筑了40多处永备火力点,其中有一半配备了 75毫米炮,令苏军屡攻不克。连长马赫波诺夫在实施射击前一天便将火炮推进到距芬军工事仅250—350米的掩蔽工事内,他决心用直瞄射击的方式,对芬兰 据点一一“点名”。这样做非常冒险,号称“白色死神”的芬兰滑雪部队随时可能冲出来抢夺这些庞大而贵重的火炮,而马赫波诺夫身边只有不到2个排的警卫步 兵。


万 幸的是,芬兰人没有察觉。21日拂晓,马赫波诺夫下令开火,巨大的爆炸声震碎了寂静的原始森林,许多苏联炮兵都被震得耳鼻出血,一些人甚至失聪。B-4的 炮击极其突然,芬军火力点还未展开反击便被彻底荡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密集射击后,苏军坦克营终于向前推进了2.3~2.5千米。霍京恩突破具有全局性作 用,实际苏军已经绕到“曼纳海姆防线”的后方,造成芬兰守军的恐慌情绪,一些苏军久攻不克的永备工事罕见地停止射击,因为里面的芬兰人已落荒而逃了。


霍京恩炮击行动的成功鼓舞了苏军大规模使用B-4榴弹炮的热情。据统计,在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最后阶 段的作战中,苏军共投入20多个 B-4炮兵连,进行了多达270余次压制射击。这些炮兵连屡屡效仿马赫波诺夫的“炮兵上刺刀”战法,把火炮推进到前沿250~400米处,以求最佳打击效 果。当然,苏军为掩护这些“无价之宝”往往要投入更多部队,1个B-4炮兵连周围一般添配了1个营的步兵、1个76毫米炮兵营、10挺重机枪和8挺轻机 枪,外加5辆坦克。


战后,炮兵主帅沃罗诺夫在汇报总结中指出,虽然B-4榴弹炮在克服芬兰工事方面显示了 威力,但操作者的技能实在让人担忧,他们因平时过于爱护装备而缺乏精确射击的训练,“在实际操作中,摧毁芬军一个永备工事,我们至少需要耗费8~14发炮 弹……虽然上级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弹,只要能彻底消灭目标即可,但体积庞大的B-4榴弹炮在射击阵地上呆得越久,死亡的威胁就越大”。


“斯大林之锤”


1941 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在最初的6个月里,原本是打算进攻的苏军蒙受了巨大伤亡,属于进攻型武器的B-4榴弹炮因转移困难而遭受惨重损 失,一些被德军俘获的B—4还被换上“20.3cm H503(r)”的编号,继续投入战斗。直到1943年库尔斯科坦克大会战结束后,苏联红军真正转入战略大反攻后,B-4的威力终于得到全面发挥。在哈尔 科夫、齐尔塞、柯尼斯堡、坦泽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坚战役中,B-4榴弹炮摧毁了无数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特别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宁格勒战线 上,由维德门德科少校指挥的2个B-4榴弹炮连摧毁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发炮弹打穿地下三层楼板后才爆炸,以至于德军士兵惊恐地将B-4 榴弹炮称为“斯大林之锤”。


在 1945年柏林巷战中,苏军编组了数以千计的突击工兵群,他们每前进一步,总能获得充沛的炮火支援。根据战时安排,苏军在攻击建筑物时,以B-4榴弹炮和 ML-20榴弹炮向地下室和建筑物低层射击,中小口径火炮则向建筑物中层和高层窗口进行射击,迫击炮则向屋顶射击,从而掩护突击工兵群接近建筑物。B-4 榴弹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对已暴露的德军工事或街垒展开直瞄射击,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纵深为限。如果突击工兵群需要更大纵深的火力支 援,B-4榴弹炮则只以曲射方式,轰击广场、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筑等大型目标,以免因过于靠前而遭到德军火箭筒小组的狙击。


到4月30日,苏军第150师和第171师已抵达“第三帝国”的象征一国会大厦。面对负隅顽抗的德军,杀红眼的苏军集中89门B-4榴弹炮、SU— 152自行火炮和安德柳莎火箭炮进行30分钟的直瞄射击,国会大厦的墙面顿时变得千疮百孔,用砖石堵住门窗构成的火力点连同后面的士兵都被炸碎,大厦厚实 的墙面也被炸开若干大洞。下午14点25分,苏联3个步兵营冲进国会大厦,经过近乎疯狂的近战,到18时,红军战士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终于在国会 大厦主楼圆顶上升起了红旗。同日,纳粹头子希特勒自杀身亡,法西斯德国寿终正寝。


二战结束后,苏联仍将B-4榴弹炮的生产线维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径2B1自行迫榴炮问世。苏联总共生产了1211门B-4系列榴弹炮,直到今天,它仍是圣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馆里的“伟大杰作”。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3 09:46 , Processed in 0.02598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