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劳动者

相关日志

分享 为什么劳动者最伟大 —— 逻辑还是知识
热度 16 gordon 2017-1-28 21:23
逻辑还是知识,这是当年人工智能 争论的一个焦点。 **************************************************************** 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感觉到逻辑不重要。 你思考不了那么长远,都是物质先丰富,才是更好的归纳 物质的丰富,犹如大航海时代进入 新大陆,总能带来新知。 而逻辑啊,经院哲学,它是封闭的 **************************************************************** 老外的大学教的才是对的,体育才是第一位的 你有 “ 好干活的爱好 ”,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 而不是有什么学历 注:没有优点,就是爱好干活儿
39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变匪为民 —— 流民是如何转变为劳动者的 (国民党输的不冤枉) ... ... ... ...
gordon 2016-6-23 06:56
《华北劳动问题概说》摘译 去年[1939]春天在山东省兖州对归顺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 在看戏时 与全部观众一齐被强制征发者 、 为做生意 来县城而被抓去、成为被征发者的 替身者 等,其入队原因中被强制者占大部分。 (注:据山东省陆军特务机关情报) 由此可见,党军的俘虏、投降匪中,从最初起就有许多并无抗战意识者,因此皇军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处理,确认其身份并认为有正业者,尽量使之归乡。从事变起初至今,其数量是庞大的,由于他们恢复旧业——几乎都是农业——补给农业经营的必要的劳力,从而使陷入大混乱的农村得以恢复到无事的常态,其效果必然得到很高评价。 俘虏、投降匪中还包含所谓农村过剩人口,既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又没有保证生活的职业而投入匪军者。 (注:归顺匪训练所现有保定、太原、济南、兖州、青州、徐州等6所) 投降匪的满洲就劳是根据华北方面军和关东军的协议进行,在其间使用者方面需要进行手续复杂的特别监视,而结果如后所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逃亡者。这种农村过剩劳动力之利用于近代产业,在满、蒙、华统通叫喊劳动力紧张的今天,看情况,其训练是相当地被期待着的。 投降匪的满洲就劳状况如下。 这就是与就劳数相比现有数不足40%,逃亡者占43%以上。逃亡的原因是: (1)因生活环境剧变而不安; (2) 嫌弃煤矿 ,为在土建工程等简单作业中就劳; (3)鸦片瘾者无钱买鸦片,转向日工资作业场; (4)因为投降匪到什么时候都受差别待遇。 (注:满洲劳工协会前揭报告书) 从收入和生活费来看,如下所示,每月多少有点剩余。在鞍山昭和制钢所、阜新煤矿等, 因会社方面的奖励,还出现了贮蓄者 。 最后,从使役者方面的意见中闻知,其希望条件是: (1) 按从最初起就与一般工人同样待遇 使之就劳,进行训练; (2)与警务机关有关的事务繁琐,故予简化; (3)就劳者逃亡原因中有(2),故停止探视的特别处理。 在满洲正值劳动力不足,一般会社希望斡旋,今后通过训练和处理方法,预计有可能取得与一般工人相同的待遇。 另外,昭和制钢所已得到军方的认可,今后将在河南省新乡地区接受投降匪,最近已在新乡设立其处理事务所。 兴亚院华北联络部政务局:《华北劳动问题概说》(别册),第5~9页。 ******************************************************************************** 参考老电影 《抓壮丁》 注: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所以不要说了。 其实当时日本人 的“统治经济” 没弄成, 我们比较蠢嘛,以为日本人搞成了。
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工人是国家的新主人
gordon 2016-6-23 06:49
工人流动率高出勤率低 由于物资配给的不圆满而引起黑市价格高涨,尽管社外工资已随之提高,但本社工资仍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上,因而工人的流动非但未能减少,反而有加剧的倾向,出勤率也随之有某些下降。劳动力不足和生产效率低下已几乎成为完成增产的障碍。当然,工厂直接生产人员如常工、佣员、雇员及从事工厂勤杂作业的补充工、运搬作业的计件工、采矿作业的矿工等,都因他们作业的性质不同,或因作业人员本身的资历关系而在流动率、出勤率及其生产效率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如以纯体力劳动为主的计件工和矿工流动率为90%多,而需要熟练技术的常工以上作业人员的流动率却保持在50%左右,并在招募状况、流动状况等方面也都有所不同。出勤率也因受季节或作业环境等不同程度的影响,计件工和矿工为70%左右,常工以上人员为80%,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所有这些虽然都是不得已的情况,但 在建国已经十年、大东亚战争正在进行的今天,满人劳动者已不是过去的所谓“苦力” ,而是国家的重要劳动力、生产力的基础,可是 仍不能摆脱过去留传下来的低出勤率、高流动率等缺点 ,和使劳动效率下降的局面。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着的劳务管理的紧急重大问题。 昭和制钢所总务部劳工课长山田宗次:《关于昭和制钢所的劳务管理问题》,《满业》月刊,1943年,第64号。
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劳动者和投机者 —— 1945-1949 中国内战
gordon 2015-6-7 08:32
对于 “1945-1949 中国内战” 的一些事情,一直搞不懂,好像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似的,国民党败的莫名其秒。 后来看了《逃避自由》和《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好像有一点眉目了。 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调查,资料缺乏。社会因素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参考德国的情况,很可能是这么一种原因。 也就是说,大陆传统教科书中的论述可能是真实的。 ******************************************************************************** 摘自《逃避自由》,德国的情况(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中下阶级的老一代人变得更加愤愤不平,但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 年轻一代则趋向于行动。其经济地位由于一种独立的经济生存所需要的基础(如他们的父母所曾有的)业已失去而恶化了。 在大战中打过仗的那些人感到他们有权要求一个比他们事实上得到的更好的待遇,特别是许多青年军官,多年来习惯于命令和当然地行使权力,因而不愿屈尊去当一位办事员或推销员。 正在增长的社会挫折产生了一个投影,它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成员没有注意旧中产阶级的经济命运和社会命运,相反却有意地从国家的地位来考虑他们的命运。国家的失败和凡尔赛条约成了转嫁实际的挫折即社会挫折的象征了。 中产阶级进入一种恐惧状态,既满心渴望服从,又追求对弱者的支配。 纳粹主义没有任何真正的政治原则或经济原则,有必要懂得纳粹主义的真正原则是它的彻底的机会主义。 重要的是,无数小资产阶级,在正常的发展途径上少有机会获得金钱和权力,如今作为纳粹官员的一分子,财富名望两皆有之,这是他们迫使上层阶级让他们共享的。 那些不属于纳粹机构成员的人则得到了犹太人和政敌所丢弃的工作。 至于其他人,虽然他们没有得到更多的面包,但也尝到了些小甜头。 ******************************************************************************** 当年内战前,组建联合政府,不是英美派反对,而是陈立夫、陈果夫他们反对。 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廉洁,所以需要一些位置。(大家都要养家糊口嘛,呵呵) 这么一些史料,需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解释 。 正统教科书的解释其实是正确的。 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斗争,英美派 人数少,在政治方面影响力弱。 英美派倒是赞成联合政府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汪伪地区的接收会造成消费性通胀? 本来战后,他们应该组织生产的,呵呵 注:后来的 “反内战、反饥饿”,确实是现实的写照。 ******************************************************************************** 条件都不好,困在一个坛子里格斗 斗争的过程: 胡素珊的看法是没错的,胜利来自“整党” 注:虽然高华批评了这个事,但是从 “军事政治” 的角度来说,是不一样的看法。 ********************************************************************************   由于解放区彼此间隔,导致各地重视程度不一,一度进入凝局,对此,在1947年9月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上,认为地方党组织渗入了“地主、富农和坏蛋”,各地区开始整党,晋冀鲁豫边区1700人集中开会85天,调查每个与会者的“阶级成分、思想和行为”,部分人受到惩罚。会议后,宣布在对现有党员全部调查结束前,停止注册新党员。 在一些地区, 整党甚至请农民来参与 。      在土改中,基层团队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干部既要熟悉农村,又要秉持公心,在不可能被充分监督的前提下,他们的表现决定了土改的成果。      在抗战中,北方农村基本被日本占领,但日军兵力只够维持交通线和大城市,中共在农村的巨大空间中 得到充分锻炼 ,而国民党抗战主要资源来自南方农村, 为了税收,只得更加依靠乡村精英阶层,无法通过土改来磨练团队 。 ********************************************************************************   虽然国民党也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但采取了渐进道路。即:先“减租”以调整租佃关系、“提高佃农生活”,再由政府以“赎买”的形式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      首先,中国社会当时阶级分层不明显,许多地主仅够温饱,夺其地均分,农民所得亦有限。      第二,传统乡绅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打击这一阶层,乡村可能失序,不仅政府税收困难,养老、教育、慈善等问题亦无人组织,成为政府负担。      第三,执行能力不足,1928—1929年张静江在浙江省推行“二五减租”,导致18万国民党基层党员被地方士绅武装枪杀,6千多国民党乡村党部被捣毁,只好作罢。      现实是,提高执行力,政府的成本就会提升,可靠农业那点产出,根本养不起。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曾计划将保长、甲长亦纳入公务员系统,使其雇员规模超千万,这显然不切实际。      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面临日本巨大威胁,无暇深入土改,随着抗战爆发,工作重心不得不全面转移。 ********************************************************************************   其实,在县长林诗旦带领下,1942年国民党在福建龙岩进行的土改取得成果,但只是“赎买”土地一项际借贷高达10.2亿元,此外对全县进行了大规模培训,按此投入,当时全国14省82个县级政府118.7万名行政共需经费7.6亿元, 显然不具普及价值。 ********************************************************************************   对比土改前和土改后,其实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没有显著提升,所以在不同时期,土改程度不同。      在抗战时期,土改基本未推广,而在解放战争中,双方来回争夺的地方,中共也没有推行土改,对可能丢掉的解放区和新得到的解放区,亦采取了暂缓土改的政策。      中共非常了解土改的负作用,毛泽东明确说过,短期看,土改会影响生产。 但为什么还要坚持土改呢? 因为土改的最大红利是打掉了农村原有的精英阶层,使农村走向中农化。      1948 年初,中共中央估计中农已占到老区乡村人口的50—80% ,其中新中农有达一半以上。据1952 年山东9 个典型乡44 个典型村调查,贫农占总户数的比例约为15—20 % ,中农比例达到70—75 % ,富农比例约为1—2 % ,多者占到4—5 %。      精英层被破坏,国民党失去了对北方农村的掌控能力,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不得不继续依靠南方乡村的资源,已承受8年痛苦的人民自然不满,国民党失去了乡村的支持。      相反,通过土改,中农成了农村的主导,他们有一定资产,又害怕失去,人人自保, 社会呈原子态,干部动员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而副作用是,也出现了权力财富化的倾向,比如1954 年,郭集乡32 名党员中已有10 人上升为富裕中农,其中6 人剥削雇佣劳动;1 人上升为新富农,剥削雇佣劳动40 %。莱阳地委约有5 %的党员雇工,多者达到9 %。德州地委400 名区乡干部雇工的比例,1950 年为3.8 % ,1952 年已达17 %。      但,与国民党在大陆最后时期惊人的贪腐相比,这一切并不醒目。    ********************************************************************************      中产阶级没能左右历史         在胡素珊看来,“因为土改,所以农民走上前线”的逻辑并不通顺, 而是“因为土改,国民党失去了乡村的控制能力,导致统治动摇”。      那么,城市的情况又如何?以往研究多倾向于中产阶级抛弃了国民党,但胡素珊反问道: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的腐败已达到峰值,“劫收大员”令民怨沸腾,为什么国民党大陆政权此时没有垮台,而是拖到了1949年?      确实,1948—1949年的通胀惊人,但城市的各单位都会给员工发米发柴等,市场交易已成辅助,只对没单位的边缘人员生活有影响。况且,此时知识分子的收入只有三轮车夫的几十分之一,后者才是真正的中产阶级,他们并无特别的政治立场。      通过数据分析,胡素珊认为,当时知识群体更希望走第三条路线,而走不通时,支持国共的比例基本各占一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运动不断的原因之一,因为城市知识人的支持远不如乡村那么多,所以他们要到农村接受改造。      胡素珊认为,城市持平,而乡村一边倒,则共产党的胜利有其必然性。 ********************************************************************************   “土改”打败了国民党,这是长期以来流传甚广的现代神话之一。      这个神话的基本逻辑是:“土改”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使他们“翻了身”,满足了他们千百年来的渴望,共产党因此拥有了稳定的兵源,考虑到当时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极大,则国民党事实上失去了多数人的支持,因此丧失执政基础。       不能说这个解释就是错误的,但失于简单 。      首先,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国民党不去模仿?其次,为什么在一些地区,农民并不欢迎“土改”,只好靠暴力来推行?第三,土地交给农民后,为什 么解放后又通过集体化收回?第四,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意见对历史影响究竟有多大?民国取代清朝,也未必得到农民的认可(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大多数人极端 反对,一个政权总能维持下来),可为什么在1945—1949年,民意如此重要? ******************************************************************************** 劳动者和投机者 好多年前,朋友给我说这个事,我没有注意到。 这是因为我们家都是大老粗,不是知识分子,对这种事感受不深。 不像他们感受那么深,所以他们会把这个隐藏的信息单独提出来。 ****************************************************************** http://player.pps.tv/player/sid/330JX911BL2SX/v.swf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A0MTU3NTg0/v.swf
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劳动者工资和资本收益(转)
热度 1 gordon 2015-4-19 15:20
摘自: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6856 我对中国经济的观点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了一个图示,展示的是劳动者工资和资本收益的关系。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很多剩余劳动力会纷纷进入城市,因为 劳动力供给在工业化初期是相对过剩的,所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可以在很长时间保持平稳,5-7年前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就是这样的,在那段时间有很多的农村劳动 人口涌入城市。 在达到劳动力供需转折点之前,劳动力价格一直低廉,资本家就会不断增加投资来获取利润,这时资本收益和工资的分配份额是线性的,资本家不断的赚更多的钱, 劳动力的供应线基本上也是平的。如果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可以看到收入的不平衡越来越加大,因为工人的工资并没有怎么,资本家随着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不断的赚 到更多的钱。只要资本家不断赚很多的钱,就会不断的去投资,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就不断向右移,随着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差不多农村的剩余人口全部进入工厂 工作了,就到了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的供应开始紧张,工人们谈判力增强,因为农村的剩余人口已经不多了,所以工人会要求更高的工资,这时候资本家就会答应 加工资,因为资本家还是会赚钱的,一旦到达了这个点,经济就得到了常态化。日本和西方国家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 说白了就是工资不涨,到工资涨的时候,它又跑到 工资比较低的国家去了。 我去 工人很难翻身,低水平均衡(工资刚够吃饭) 注:就是你在同一个岗位上,工资很难涨,除非你换岗。 换岗的成本,这可不是说话的。人太严谨,太老实了,不行。 我去,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ExMTc3MDY0/v.swf 每当看到 丫 坚毅的表情,俺就忍不住想笑 望原谅我,未讲一句话,独自闯尽头。 未曾后悔,是甘心决定,莫问哪可注定。若然是错,从不加理会,命运究竟未明。 注:《看的见的和看不见的》,它还以为是自己的理性决定,呵呵 它并不知道自己利益所在 人在社会上,都是从小鸡仔混成了老痞,呵呵 刚不易久,凡是这样的人,一般都混的不是很好,呵呵 ************************************************************************** 现实情况比模型更吊诡 2005年的时候,实业就不行了。 底下就是宏观调控,说白了,就是国家资本吞噬国民财富嘛 (也不是吞噬国民财富,国民也没钱,就是 “以工代赈”,白干活儿呗) 2005年以后除了房地产、“铁公鸡”,干啥都不行。(已经产生 “挤出效应” 了) 更吊诡的是,全世界都是这样,都是刺激经济,现在依然在继续
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追问 经济发展 为什么
热度 9 樱木花道 2014-12-7 12:34
这里,我还想提出第二个有关国家治理的学术问题:百姓的生活质量无疑在飞速提升,但为什么生活比以往艰难多了?我国的国民生不起,养不起,病不起,死不 起。为了改善养小送老的条件,我们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疯狂追求金钱,既伤害了身体、又扭曲了精神,还几乎没有了体育和文化活动。比起老一代,全国劳动者 的文明素质显然大幅度下降了。可肉食者们还在指责群众,“何不食肉糜”——干嘛那么玩命挣那点小钱?我们在北大、清华、人大工作,体会不到百姓的艰辛,因 为我们教职工子弟可以读附属小学,这些附属学校都是“一流”。但在其他单位,年轻人养个孩子难啊,花七八十万就为孩子上个“一流”小学。七八十万是很难挣 到的,那是日夜劳作、斤斤计较、彼此死掐才搞到的。我们不反对生活竞争,甚至不反对贫富差距扩大,但能不能让咱中国孩子们拥有生活起点的公平?能不能让咱 中国老人们在生命终点有平等的尊严?若丧失了特权和腐败机会,廉洁的高官们会支持医疗和教育市场化吗?经济发展真的与教育和医疗均等化是悖论? http://www.guancha.cn/PanWei/2014_10_01_272633.shtml 转载
66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劳动者的愤怒
gordon 2014-7-4 10:10
过去10年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0.5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是GDP增长决定性的贡献因素。 独裁者和流氓无产者,严重侵占了劳动者的权益,造成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PPI已连续通缩24个月,CPI岿然不动。 错误的政策造成错误的结果,错误的政策又是符合某些人的利益的,这就是事实。 注;制造业在2004、2005就停了。2004 制造业还很火,2005年就不行了,没生意。 然后郎咸平就出来了。 当时,郎咸平提出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央行一次次调高利率,反而导致股市楼市一再新高? ” 注:算了,我也不能说,我也是廉价劳动力,呵呵 只是现在经过多年努力进入了 技术阶层而已,当年涂飞还看不上我呢,呵呵 为自己的利益鼓与呼就行了,不多事。
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4:46 , Processed in 0.02790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