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纪录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Air Crash Investigation 空中劫难,纪录片,第一季,英文无字幕 Forum 寞洑 2012-7-2 0 20 寞洑 2012-7-2 05:54
Air Crash Investigation 空中劫难,纪录片,第二季,英文字幕 Forum 寞洑 2012-7-2 2 13 冰蚁 2012-7-2 22:31
二战德军狙击手教学影片,纪录片,德语中字,youtube Forum 寞洑 2012-7-3 1 34 Erastus 2013-12-8 20:55
二战,消失的影像,纪录片,英文字幕,youtube和土豆 Forum 寞洑 2012-7-17 0 12 寞洑 2012-7-17 11:04
纪录片《中国》,意大利安东尼奥尼,1972,youtube 露天电影院 daxiang 2012-8-20 0 12 daxiang 2012-8-20 21:38
纪录片《苏联往事》-- 值得一看 日志随笔 罢了 2012-11-4 44 8621 七月群山 2012-12-3 14:19
让历史告诉未来(十二集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史笔新阁 duanjian 2013-9-24 20 23730 梦秋 2017-11-24 04:36
印尼屠杀华人纪录片入围奥斯卡:凶手谈如何杀人(1) 网林摘葩 东湖珞珈 2014-1-19 20 7069 普天同庆 2014-1-22 12:47
纪录片:毛泽东在2013 Forum 罢了 2014-1-22 10 118 楚天 2014-7-23 11:13
zt 博弈和共谋——柴静视频的另类思考 Forum 兜胖胖 2015-3-3 36 260 水风 2015-3-6 21:25
穹顶之下——明察秋毫的纪录片 日志随笔 水风 2015-3-4 22 4603 然后203 2015-3-4 22:17
也聊《穹顶之下》 日志随笔 不爱吱声 2015-3-6 27 5459 不爱吱声 2015-3-11 07:59
决战背后的决战 attach_img 历史讨论组 dashanji 2015-3-29 33 732 laokay 2015-5-15 00:45
ZT: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沁园春茶馆 qyangroo 2016-2-1 12 72 爱思伯爵 2016-6-25 22:09
看纪录片《拾穗者和女拾穗者》有感 八卦闲聊 猫元帅 2016-4-22 8 136 七月群山 2016-4-23 09:24
看纪录片《O.J.:Made in America》有感 八卦闲聊 猫元帅 2017-2-1 59 647 小米粒 2017-2-11 15:31
1937年,中国杂志上的隐形眼镜 attach_img 酒庄 萨苏 2017-2-22 0 29 萨苏 2017-3-1 21:40
UNITED WE CONQUER - 哥曼德突击队 - 成立 attach_img 铁马阆苑 MacArthur 2017-4-7 18 5731 蓦然回首 2017-4-12 17:09

相关日志

分享 哎哟,哎哟,现在看这种审四人帮始末纪录片别有一番滋味啊 ...
热度 12 天狼星 2015-5-19 22:16
youtube版的: 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始末 纪录片 每一句台词都那么别有味道。
1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拨乱反正—— 蔡静论“理中客” 问题
热度 1 gordon 2015-5-9 16:34
闲来无事,继续吐槽 我曾经学到的知识。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在中国学校学到的知识是僵化的,死板的,没有活力的,固步自封的。 原因很简单,独裁、专制和强力灌输, 它并非听不进去别人意见,它是政治家,是能够听进别人不同意见的。 它真正的问题是 不允许不同意见存在 。(这也是中国的老问题,它礼贤下士,但是却 封闭专制 。就像木乃伊,一遇见空气就灰飞消散。) 注:强力灌输和死记硬背这种考试制度,以前英国人有论述。 论述他们在中东采取的殖民政策,还有中东的知识分子,很稀奇古怪的思想问题。 层级考试 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个事,毛主席做的对着呢) 但是这个没有办法, 熟练是产生认知的第一步。 ********************************************************************************* 他这种强者啊,遇见的问题是另外一个难题, “知识的 诅咒” 就是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 ********************************************************************************* 好吧,既然他的思想广为宣传,那么就把他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也研究研究他。 每个人都受着时代的限制,他水平也不高,就是分析一些历史事件,通过案例学习,case study 嘛。 OK ,我们来看看 纪录片《二战通史》 第7集: 艰难时刻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00420/n4482.html 注:bbc 这个纪录片当然是为自己说话啊,但是它解释了张伯伦这个事情。(说实话现代人不一定能 做的更好) ********************************************************************************* 二战历史很有意思。 日本要攀登科技树,要搞汽车、坦克;蒋介石也要学德国,只是别人不要他,呵呵 中国内战有点象西班牙内战,本来两党有矛盾,但有一个更强大的极端主义者——日本,结果两个人联合了起来,哈哈 英国是和平主义者,法国修建了防线,大陆国家学习海洋国家的悲哀(第三共和),哈哈 注:对于绥靖问题的分析,有时候你会发现,真正的陷阱在于“ 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 ”。 所以反对“理中客” 但是再想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理中客”,没有其它办法。 ********************************************************************************* 摘自 蔡静的经典名篇 《闭上眼睛等》: 这世界上也许有“迅速”成长的记者,但我肯定不是,我都是很笨地工作-----找资料,写出提问,看场记,修改稿子,节目播出之后总结……遇到失败就承认,也可以纪录这个失败-----这世界上没有完美可言,也不必假装如此。不能急。 我最近几天常想起几年前采访的战斗机飞行员李中华,他说在飞行中,很危险的事故叫失速尾旋,飞行员紧紧地盯着目标,忽视了自己的状态时,飞机速度会逐渐变 小,小到一定程度,操作不恰当,就会突然不平衡,会象树叶一样,螺旋线下降,机头在忽左忽右飘摆,机翼急剧旋转,急剧下降,越旋越低,半径越旋越小,最后 机毁人亡。 他的任务是主动把自己置于这个绝境,再从中摆脱出来。这需要非常精准,要知道自己这型飞机,一旦进入这个状态,一秒钟能掉多少高度,清楚飞机转了几圈,在第几圉开始改动作,在什么高度必须放弃飞机----这时候任何动作已经无效。 准确之外,最重要的是足够的耐心,飞机在向左转,你把右边的方向舵踩到底了,踩到底了飞机还在转,还会又转又掉上几百米,才能慢慢地,慢慢地减弱了,最后 突然停下来,他说“这个过程你不能怀疑自己,我这动作是不是做对了,我是不是应该再踩回来,你要一犹豫,这个过程还会继续。对于失速尾旋来讲,你要学会等 待-----你可以闭上眼睛等待。那个时候你睁着眼睛也做不了任何事情。” 在貌似不能自主的左右摇摆旋转中,把准确的动作踩到底,闭上眼睛等。 ********************************************************************************* 其实我对她一直有偏见,直到见到这一篇,惊为天人。 她从事一个很奇怪的职业——记者。 你知道,我上的是一个五毛学校,学的也是 “先拳后腿次擒拿,大澳渔村找宝强” 之类的 直到你不再年轻,你遇见了未知,虽然我是苏格拉底的门徒,但是术业有专攻,碰见专业人士还是很震撼的。 ********************************************************************************* 可能跟常识相反,我并不后悔上一个五毛学校,因为当时我有其它问题需要解决,它并不欠我的。我想要的,它都给我了。 正像周星驰在电影《破坏之王》中有一位吴孟达这样的老师 我跟他们下象棋的时候,就知道他们都是烂人 注:我的运气很背,从来都没有碰上好老师,都是靠自己一点一滴的摸出来的。 失败了,就问父母要钱,所以很窝囊,经常失败。
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纪录片吗?
热度 1 nightcat 2015-3-7 19:51
我国“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关于电视录片的定义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记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它的非虚构性,纪录片所拍摄的必须是真人真事,其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法是纪录,而不是扮演。
个人分类: 猫言猫语|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也聊《穹顶之下》
热度 87 不爱吱声 2015-3-7 04:25
原贴发在这里: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35849-1-1.html 这里做备份,也可以跟只读日志的朋友分享自己对片子的看法,尽量做到就事论事,但难免有些情绪体现。 ====================================================================== 首先想说,这片子绝对不是科普片,而是纪录片。如果不清楚科普片与纪录片的差别,建议去找一下discovery或者BBC的科普片看看,然后再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那些对照看一下。 两者抛开内容不谈,最根本的一条在于科普片必须不预设立场,讲述是要以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身份来对知识进行介绍传递,科普片追求的是知识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追求的是严谨,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一定要把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平等地公布,并不应该做定论。 纪录片则预设立场,因为纪录片追求的是传播,所有纪录片的目的都是表达立场表达声音而不是表述科学或者知识。为了传播,纪录片是会精心设计戏剧化情节以影响观众的情绪进而实现最大传播。纪录片因为预设立场,所以都对数据进行挑选,都对事实进行筛选。一般数据应该是准确的,事情也都是真实的,但是对数据的解读和对事件成因的解释过程则是单向的,有选择性的。纪录片从来不会把有争议的话题的各个角度全面呈现给受众,否则那就无法传播观点了。 为了说清楚这个区别,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例子。 其实,我以前在论坛提过,有一个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的作品gas land(油罐应该有,大家愿意的话可以自己搜搜看)讲水力压裂对环境的破坏的片子,里面用了大量的戏剧化手法妖魔化一个工业工艺。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科罗拉多的一家农户自家自来水用火一点就着火,然后镜头一转远处一个油气开采架,于是观众的情绪和逻辑都被带到影片所要传播的观点上了: 农户打开水龙头点火,着火--〉说明农户使用的地下水中有天然气 远处有油井,说明有油气开采活动--〉油气开采采出天然气 结论:农户使用的地下水中的天然气是当地油气开采活动导致的 影片的这个场景被很快到处传播,立马观众群情激昂。 但是真相是这样么? 经过科学的调查,根本不是。两个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但是两个关联真实事件却并不一定就具有因果关联。地下水中含天然气是有多种可能性的。 比如说,地下水如果恰好流过地下某煤层区那么更大可能性天然气来自于煤层,而调查结果恰恰如此。 其实很容易检测分辨地下水中的天然气来自煤层还是远处页岩开采活动泄露。 1。新事实:该地区地下水恰好经过一块煤层。 2。非科学的手段排查事件关联性。在调查过程中,讯问当地住户,一位老者说他家很早很早就这样了,当地很多家都知道,不是新鲜事,那时候并没有开始油气开采呢。 3。科学手段来排查事件关联性。仪器检测,发现水中天然气是生物菌生成气,这只有浅层煤层才会这样的天然气,而深藏地下几千米页岩内的天然气都是热成气,就是靠上亿年地球岩石搅拌和热量分解有机体生成的。他们的碳同位素成分比并不相同。 大家总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也总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自己喜欢的观点。而这种情绪是很容易被一些拍摄技巧和叙事方式所利用。 说这些的意思是,是想讲清楚纪录片和科普片的差别。也是因为很多人把这个片子当作科普片看,甚至看到名气很大的科普网站果壳网也一直把此片当作科普片来推荐来谈论。所以觉得有必要把这事情讲清楚。 好好,下面我来谈谈这个片子的问题。 我不会面面俱到,因为精力有限,也没时间,自己纯粹没事找事闲得慌才发这个帖子。当然有谁愿意把我工资付了,然后让我也停职一年也做一个调查也不是不可以。 总的来说,这片子前面讲述雾霾成因还算不错,但是其中有一些地方有把关联事件有意无意暗示为因果关联的。 比如说,雾霾与肺癌症的关联性;水风也提到了pm2.5颗粒与巨噬细胞死亡的关联性;pm2.5颗粒与死亡率的关联性;论证都非常不充分,不全面,因为没有提供其他可能关联因素,因此对观众看来具有明显的(唯一)因果关联。这些都不符合科普片对没有定论的问题要对多个可能性做平等分析的要求,应该是为了传播观点服务的,就是说为了让观众产生雾霾的危害非常大的印象,甚至可以引起死亡。这种通过影视夸大方式,与将镜头对准农户的水龙头着火这种可视化感非常强的场景,让观众可以产生某种恐惧感,进而达到最大传播效果。 但是,我也想让大家了解。“雾霾是我么必须应该大力治理”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尽管或许雾霾的恶从科学角度看不一定像片子中演示的那么大,但是这个观点经过片子夸大后传递而观众,可能带来正面的社会效应,那么我不会因为片子的不严谨而在这方面过多指责,吹毛求疵。因为在我看来,能够传播“对社会有益的观点”的纪录片就是一个好的纪录片。戏剧性,夸张性等影视手法是必须的,也是好的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面向的是大众,传播的是某种观点,评判他的好坏,一定要抓住他传播的观点是否有益。在“雾霾需要大力治理”这个观点传递上,这个片子完成的不错。可以打不错的分数。 但是, 当片子继续开始分析抛售她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我就越品越不是味,越看越疑惑,到最后刚刚积累出来的对片子那些好感一扫而光。 我这里只选几个记忆比较深刻的场景跟大家抛析一下。这原本就是一个表达立场和观点的纪录片,那么当我反驳片子提出的观点或者方案不可避免地要处于另外的立场,所以我不否认,我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是与片子的制作者处于不同的立场的。改变一个人原本的立场很难,但我还是希望通过费时费力写这个帖子让更多的人看到硬币的另一面。我也相信,每个人只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 第一个想聊聊的是片子中提出的解决煤带来的空气污染的“洗煤”方案。 片中有几个数据和场景值得玩味。 一个是煤并不是一定脏的,煤是可以洗干净的,英国95%以上都洗干净,而我们只洗了不到一半的煤。然后一大段抒情,最后是采访环保人员,从环保人员口中说出了我们可以洗煤来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 这个方案真的合理么? 其一,洗煤需要建洗煤厂。而中国国家的煤消耗量与英国的消耗量要高非常非常非常多,中国一半的煤所需要的洗煤厂是远远多于英国95%的煤所需要的,当把中国另一半煤也洗一遍的话,那就意味着现有洗煤厂的总数加倍,这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么?特别是,如果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速非常非常快,对煤的需求速度远远超出了新建洗煤厂的速度,那么在片子中轻松自如说出的另一半煤也洗一下这种方案在现实中可能实现么? 不过呢,那是前几年的事情了。从现在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降下来,钢铁需求下来了,煤炭需求也下来了,每准再过几年,煤炭需求降到现在的一半,嗯,现有的洗煤厂就有足够容量把所有的煤都洗一遍的了,那样片子中所建议的洗煤方案就自动可行了。会不会,到时候有人把这个片子拿出来说:这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设想阿。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出来的时机真的恰到好处。希望是我想多了。 其二,洗煤需要额外的开销,经过洗后的煤可以导致消费端煤的价格加倍。这部分费用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呢?全部由那些使用散煤的用户来承担真的合理么?空气净化的收益者是全部居民。如果由散煤用户自己承担整个洗煤费用,那么就意味着散煤用户在为全城市的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来买单。那么由全体居民买单怎样?这个问题每个人最好问问自己,愿意交额外的“城市空气净化费”么? 很遗憾,片子中对此提都没有提。 第三,洗煤会潜在的造成更严重的水污染。大量的洗煤后的液体含有洗下来的那些煤中的污染物,如何处理这些污染物保证不造成更大的水资源污染可比通过洗煤解决空气污染难度大很多啊。而水资源污染给人类造成疾病的风险是要远远高于空气污染的。 已经是很早很早了,我就知道环境保护要综合治理。二次污染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课题,这么重要的一个环保片子对此提都没提。而另一个事实是,水资源污染是乡下的洗煤厂局部的事情,空气污染则是城里的事情,那么如果有人在这方面质疑片子制作者的立场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由于制作者知识局限性所致。 总之,以上三点,是我为什么觉得洗煤这个方案真正实施起来根本就不像片子中表现的那样轻松的。 环保并不是我的专业,我也没精力自己去查资料核实以上三点具体细节到底如何,如果有什么错误,大家尽可指出,只要就事论事就好。 第二个想聊聊的是片子中提出的气代煤的能源结构改革方案以及油气企业的体制改革“私有化”方案。 先说个小插曲,恐怕大家都没有注意到。 记得片中,她采访其中有位中石油的工程师,说油气经营有安全性问题,弄不好就出大事,这句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马上切换大谈特谈能源安全。我看的这里,当时是一头雾水。因为中石油工程师说的是油气经营安全问题,这包括人员的健康和人身安全,工艺施工中设备的安全,以及保护环境,而能源安全是说能源对外依存度,进口能源百分比的问题。这是两个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片子却把这两个东西掺合到一起。 而另一方面,石油工程师所提的经营安全问题,恰好符合片子的环保主题,一个镜头一带而过,而后各种人物大谈特谈能源安全。其实,石油工程师说的安全问题恰恰是一旦放开油气开采行业的最大风险之所在。因为比较小企业来说,大企业更容易受到政府监督,也更在意公司的名誉,更愿意在安全性方面进行投入。煤炭行业开放后的乱象其实算是很好的例子。 下面这些过于技术化,大家可以略过 片子说了几个数据也挺有意思。说美国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美国6300家油气公司,160家管道公司,而中石油垄断中国70%的油气资源,70%的管道资源。最后结论是垄断阻碍创新,只要开放市场,中国天然气产量提高一倍,探明储量也提高一倍。 所谓美国天然气公司多,那是因为美国是土地私有的,地下矿藏也是私有的(具体买房会有合同限定),这样只要有钱任何人都可以投资油田,买两口油气井玩玩是很容易的,还有这样的专门网站整的就跟买房地产似的。买了油井,直接花三百多美金注册个公司,就可以成为一家天然气(油)公司了,这种公司非常多。会有专门的能源公司来运油或者通过管道并网卖气。这个前提是土地矿藏私有化,这个世界上据我所知只有美国是如此的。连欧洲国家都不是的。 但是,这么多家天然气/油公司其实对行业来说仅仅是个数字,什么引导行业创新之类的跟他们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他们就是相当于买个印钞机,他们也不关心开采这些细节。现在最先进最创新的开采技术都是掌握在非常少数的几家油服公司。在行业发展早期,自由竞争会带来活力,会促进创新,但是大浪淘沙,等到行业步如成熟期,一定是大公司,更有财力的公司更具有创新能力,因为创新不是人海战术可以搞定的,那是靠金钱投入以及依靠受过系统科学训练并有产品经验的人才能搞出来的。油气开采使用的工具都是比较特殊的,他需要挑战的是不同的地质状况,是高温高压的极端条件,所有这些不可能期待仅仅靠自由竞争就可以发明创造出来,是要靠反复试验,经验积累以及科学管理的。 美国现在是天然气第一大生产国,确实是因为美国的非常规天然气,主要是页岩气最近几年大力开采的结果。而页岩气开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具体说是两项技术,一个是水平钻井,一个是压裂。但这两项技术的提高根本就不是什么开放市场,私有化,公司多竞争多而导致的。对企业来说,其实更多还是因为天然气价格高,政府政策扶植,促使企业愿意发展那些成本比较高的开采技术。美国在页岩气开采爆发那前几年,天然气越来越短缺,对外进口依存度很高,那几年天然气价格都是8美元以上,而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开采天然气的成本可以在4美元左右,这个盈利空间非常大,因此企业当然愿意投资去研发这些新技术。 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很丰富不假。但是中国的地质条件要远远不如美国的地质条件(这个帖子作了简短说明: 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 ... 5752pid=613366 );另外中国页岩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相对密集,其施工难度也远远大于美国。这就导致即便有技术,开采成本也应该会远远高于美国。比如,记得以前看新闻得知,现在中国开始的重庆涪陵页岩试验井的单井成本几乎是美国均价的4倍,那么恐怕已现在的气价,以这种成本开采页岩气并不见得会让公司有大的盈利。而重庆的页岩田是中国地质条件最好的一块页岩田,按理论应该是国内开采成本可以最低的一块。那么从企业角度,如果不愿意开采也是可以理解的,谁都不愿意采得越多赔的越多的买卖。 而美国还有一个能够实现页岩气大面积开采的条件是,美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特别发达,遍布全国,直接入户,这样一旦这些油气企业才出天然气,那么很容易就运输出去,如果没有这么发达的管道系统,天然气采出来也运不出去,或者采用压缩或者液化的方式通过公路或铁路运,那成本会极大地增加,那么可能结果是企业采出来也赚不到钱。 管道问题到了中国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中国从前没有天然气在消费端的需求,开采成本又太高,那就没有修管道的动力也没有修管道的资金,而管道不发达,天然气到消费端的整体成本就高,于是又无法去开采。 说这个更多的是想说明能源结构调整这事情很复杂。而技术创新的阻碍很可能并不是由于垄断,而更大的可能性是由于天然气价格不够高,高不过开采成本,导致空有地质储量而没法将其转换成经济可开采量。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片子中所提的开放市场,甚至私有制还合理么? 当然中石油有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大改也是应该的,但在这样一个影响力大的环保片里向观众随随便便就抛出这么一个方案,统统外行话,充满对实际情况的无知,这是几个意思? 第三个是纯粹因为看不惯片子最后的那段“道德教化”来吐吐嘈,这段营养不多 片子中记者去劝施工人员把沙堆盖上,去劝餐馆老板装净化器,不管是施工方还是餐馆老板都是很听话地就照办了。然后,告诉大家看看这些小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承担起来做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监管了。 实话实说,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是觉得是“不食肉糜”,也让我想起了另一句成语:“狐假虎威”。在我看来,那些老板怕的更多的恐怕是她背后那台摄像机吧。“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现在都是个问题,如何让群众都像她片子中展现的那样实现公民的监管呢?而公民监管的法律依据又在哪里呢? 拨打投诉电话,那就是让政府无偿负责监管,于是就又回到原点了,如果政府无力监管,那其实啥问题都没解决,但是潜台词是不怪我。如果政府能够监管,那么监管成本谁来买单,这才是大家都需要想一想的问题。片中再次提都没有提。 这样一个片子居然会让自己花这么大精力来评论,越发觉得自己真是有点闲的。不过,如果这篇文章的读者不管自己站在什么立场,都觉得有所收获,那就没白费劲。
个人分类: 杂记|354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柴静拍的纪录片和一个啼笑皆非的神队友
热度 51 农民家的狗 2015-3-4 22:10
我也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我觉得她是在用心地做一件事,也是反映环保的纪录片中拍得相当好的一部。 如果觉得我错了,请不要激动,我只是说自己的感觉。 另外,在搜索有关贴子的时候,在西西河里看到: 对了,大家还记得那个造谣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的左小诅咒么? 于:2015-03-02 13:47:56 复: 4098558 唉,我挺为他可惜的,他可是为穹顶之下配音的呢。你说穹顶之下或火成这样,在各大论坛都快屠版了,凭啥就红了你柴静一个,在背后给穹顶之下默默配音的他就没人关注了? 以下摘自新浪娱乐报导 链接出处 : 片中扮演PM2.5带有妖魔色彩的配音竟然是由摇滚音乐人左小祖咒来担任配音,而左小祖咒随后在其微博上也在呼吁该纪录片需要普及大众时也表示,这次的配音其实有“本色出演”的成分。   据了解,片中的单元动画《PM2.5的自白》用幽默直观的方式向大家科普了PM2.5及其危害。片中,左小祖咒带着“鬼斧神工”的语气化身污染颗粒,通俗易懂地向大家普及PM2.5。据悉,左小祖咒在当时也用最快的时间为柴静录制了两版配音,最终柴静选择了“带着邪恶”的这版。 于是给PM2.5配音的那个人, 原来是个啼笑皆非的神队友,以下转自天涯论坛: “造谣一时爽,全家火葬场”一语成真,左小祖咒连累李承鹏成今年第一笑柄 楼主: 我同意你的意见 时间:2012-11-04 11:40:00 点击:233929 回复:2415 上页 1 2 3 4 … 25 下页 到页      “造谣一时爽,全家火葬场”一语成真,左小祖咒连累姚晨韩寒李承鹏成今年第一笑柄!   近年以来最喜感的一幕“抗拆迁”喜剧上演,结局让人笑翻。本人想等着看力挺左小祖咒的李承鹏以及天涯杂谈乔志峰、老鹰嘴等名角的文章,却发现李承鹏已经删除了当时力挺左小祖咒的微博,无奈本人只能献丑,给网友介绍介绍下2012第一流行词“造谣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的来历!   2012年初,“著名”摇滚音乐人、著名斗士艾WW的密友左小祖咒,在得知其岳父家房子可能因修建地铁被拆迁的消息后,立马把三户共十二个亲戚的户口迁到常州岳父家,其中包括南京户口的亲戚,等着狮子大开口!   呵呵,真是为了保护祖宅,拒绝强拆,有必要要12个亲戚的户口都迁到农村?   当政府拆迁左小祖咒家旁边的已经签订拆迁协议的邻居家时,左小祖咒利用72万(多少僵尸粉等会讨论)粉丝的威力,造谣说他家遭到强拆!   顿时众多公知、大V像姚晨、李开复、李承鹏、宁财神、慕容雪村、罗永浩可爱多、韩寒、洪晃ilook 等,均强势声援大力转发,更有人亲去现场声援力挺。   而实际上左小祖咒是因为一栋造价不过10几万的农村房子要价700万(请注意,这不是商业开发,而是修建地铁,政府给这700万是中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无法达成协议而谎称自己家已经遭到强拆,利用粉丝、公知、大V施压政府,欲强迫政府给他700万!   接着最喜剧的一幕发生了!   左小祖咒的邻居,一位网名“鲁C-白日梦”的农村矮锉穷青年,发了一系列微博!   1、鲁C-白日梦 : 刚刚村长说,真要拆迁我家的房子了!!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地铁建设批准绕开 @左小祖咒 的家的房子,往东绕了500米,绕到我家来了! 我家刚盖的新房啊......   2、鲁C-白日梦 : 我家的宅基地是183平米,村长说如果同意拆迁,一次性补偿120万。 我家盖房子才花了12万不到。赚死了!!! 千万别再绕了,刚才同意,签字了!拆吧拆吧!谢谢 @左小祖咒 !谢谢!!以后买房就得挨着名人!偶也!!   3、鲁C-白日梦 : 嘿嘿,我说呢,一群笨蛋都说我亏了。没写清楚,我签的协议中一套140平的安置房+120万现金补偿。我这120万,在附近的村买宅基地的话,最少能买6个院。这是市场价啊!我发现有些人根本是整天不懂装懂瞎叽歪,尤其一些律师还什么不懂。笑死人。感谢 @武进在线 @左小祖咒 感谢她锻炼了我的毅力。   4、鲁C-白日梦 :无聊啵?我纯洁的爱情,某些大V嘲笑我;我家拆迁,大V嘲笑我120万+一套房:要少了;我们家的这个院2001年6000元购买,我在四川打工了5年赚了钱,2007年重新翻盖+豪华装修+家具家电总共花了105000元;我现在是11万换了接近250万,怎么赔了?我要一千万的话,人家地铁不修了怎么办?可怜某些人的智商!!   5、鲁C-白日梦 :一个月前我还在想,我这每个月省吃俭用存2000块,几十年才能买上带坐便厕所的楼房?这个月尼玛的不仅给了一套大房,还有120万。我不会去感谢什么上帝,很感激 @左小祖咒 先生两口子。我这人比较爱思考。都说我好笑,我也在想办法让自己微博语言变的不好笑,免得你们老嘲笑我。晚安!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紧接着,左小诅咒恼羞成怒,发私信威胁鲁C-白日梦闭口,      然后左小祖咒删除了此私信,不过已经被截图,呵呵!   再接着恼羞成怒的左小诅咒开始威胁粉丝,可奇怪的是删除没支持他的粉丝后,微博显示的粉丝数量没见减少,还是72万,我草,转发才1万多条,71万没转发,按左小诅咒的说法应该被删除,怎么还是72万?里面有多少僵尸粉?      当初力挺左小诅咒的公知、大V也开始删除微博:   “【公知丑恶嘴脸大揭露】 @左小祖咒 起初激昂慷慨抵制“强拆”,众多公知、大V像 @姚晨 @李开复 @宁财神 @慕容雪村 @罗永浩可爱多 @韩寒 @洪晃ilook 等,均强势声援大力转发,而在地铁绕路到我家之后,各公知 明星 马上删除相关微博,怕被骂为二笔公知,所以左小在凌晨微博发飙、破口大骂。韩寒、洪晃、老罗未删除”   最具喜感的是,左小公知发微博称“我家房子暂未拆成一事。。。。”我倒,你特么到底是想你家房子拆还是不想?   左小公知抗强拆成功,地铁为公知绕道,左小公知老房成为孤零零的鬼屋,而旁边正好修建一个火葬场,于是2012第一流行词出台“造谣一时爽,全家火葬场”!   不过不少粉丝安慰左小祖咒,今后你家可以独霸火葬场丧葬用品生意,卖卖菊花纸钱,左小祖咒可以搞个唱歌班子为丧家唱唱哀悼歌曲,生活不用愁了!
133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穹顶之下-跟风评论
热度 56 水风 2015-3-4 00:06
这两天微信微博坛子里全是这个东西,所以找到视频看了。 我要说的这是一个非专业人士试图采用专业数据来解释我们的雾霾问题。基本上,非专业人士能犯的错误她都犯了。所以,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很多争议。柴静团队里面的一位土摩托感叹为什么BBC 纪录片后面,会有那么一长串的专业人士的名单,所以他们也在后面罗列了一长串。但很遗憾的是,我想,如果他们给任何一位以上的专业人士完整地看过这部片子,而且诚恳的要求提意见的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就不会是这么一个充满了争议的东西。 非专业人士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解读数据,而且是终极地发散性地联想解读。而专业人士绝对不会这么干,因为数据只是数据,它们只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的事实的反映。你不可能说它是错误的,因为在那个条件下,它是真实的。但是,不代表在所有的条件下,它都会是正确的。而解读,是在试图用这么一个片面的数据来推导整体究竟是如何。所有的解读,只不过是对于数据所提供的现实的一些可能性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专业人士需要根据这个解读,来推导出一个假说或者说预测,根据这个预测,来进行实验以验证。这就是西方科学研究的核心模式,数据——解读——模型——预测——实验获得数据,然后跟预测进行比较,只有符合预测以后,你才可以发表最早的数据和你的模型。否则,就是大家吃饱了撑的在放嘴炮。 嘴炮当然可以放。就当是过瘾而已。但这不是科学的研究或者讨论方式,所以,能够引起的,也就是嘴炮级别的反应。或许,某些人本着自己身为公知的骄傲和自豪,认为花这么大力气给平头老百姓们讲那么深入,既没有必要,而且他们也不会听懂。 我想,我们国内绝大多数的人,都至少有小学文化程度。即使没有小学的文化程度,比如我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儿,我依然可以给她讲清楚,为什么抽烟会会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不需要那么炫耀的动画片去解释。而解释清楚了抽烟的危害之后,不需要什么气力,就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雾霾也会有同样的危害,甚至更严重。所以,我看不懂为什么需要动用这么炫耀的方式,去给大众灌输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比如说PM2。5的危害问题。 科学不是拿来主义,什么听起来好像是比较符合你的推理,就拿来用。不管有多少的实验数据作为依据,也不管你的推论和预测是不是能够凭借着你的数据来验证。比如说这个动画片里面所谓的巨噬细胞因为吃了PM2。5而死亡。然后就引起了免疫方面的问题。你这个本身就是欺负老百姓不知道巨噬细胞有着自然的更新率。让人以为死的多了,所以就出问题了。巨噬细胞死多了的确会出问题,但过量的PM2。5是否能够引发巨噬细胞过量死亡,从而导致整体的免疫出问题,是现在的医学界都没有定论的问题,你一个外行大言不惭的就替我们搞清楚了? 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小节。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这些都是 你的论据阿,你所有的论断都是在这些论据基础上的。你这些小节一点点的都是浮萍样的,让我们如何信任你的最终的结论呢? 尤其可笑的是关于PM2。5和死亡率的相关问题。首先,拿人群来说话不是不可以,但这只是初步的数据。其次,对照组在哪里呢?我们要的对照不是上世纪50年代完全没有污染问题的人群,而是现在的吃着相同的食物,住着相同的房子,工作时间相仿,年龄类似,营养与饮食习惯都没有差异的,只有在空气质量方面没有问题的人群。你用人群做不了,那么实验用的小白鼠呢? 我不是说空气污染没有问题,我是说你这么论证是不行的。整个文案,看起来花团锦簇,但细节上,漏洞百出。你这个不是盾牌和利剑,上面都是筛子眼阿。怎么去说服人? ———————————————————————————————————————————————————————————————— 有人说,这只是洋葱一层层的往下剥,柴静能够引导大家正视这个问题,已经算是剥了第一层了。 我就笑了。中国的污染问题,是一直被捂盖子么? 中国的水污染,土地污染,食品污染问题,我们的报道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停止过么?大家只不过是当作鸵鸟,自己装作看不见罢了。 不需要我一一列举出来打脸了吧? ———————————————————————————————————————————————————————————————— 最后,给大家补一下历史。都说太阳地下没有新鲜事,让我们看看英国是怎么对付空气污染的吧。 19世纪 ,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 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 ,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 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 法律规 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 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 ,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 1975 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 15 天, 1980 年则进一步降到 5 天。 80年代后 ,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 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 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 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 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大英帝国花了近30年,才终于把空气污染问题给初步搞定了。天朝要花多久?
1312 次阅读|33 个评论
分享 看纪录片《探索太空之路》有感
热度 34 猫元帅 2015-2-21 19:18
这片子以前断断续续看过,这次趁着值班的时候全部看了一遍。最大的感觉就是以前对苏联的太空成就了解得太少。 以前总觉得苏联虽然在太空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是整体水平不如美国。毕竟登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 但是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宣传问题。我们对阿波罗计划的每一次发射都津津乐道,但是对苏联的太空成就最多就是说一下第一颗卫星、加加林、第一次太空行走和女宇航员,然后就是拜科努尔灾难。反倒对苏联在登月过程中的各种失败不吝笔墨的描写。可是,苏联依靠自己的力量,以整体低于美国的工业力量和制造力量,能够长期领跑太空探索,实际上是很了不起的。苏联科学家和宇航员对人类太空事业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我一直想,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和美国的整体工业水平差与我们神舟飞船时代和美国的整体工业水平差,哪一个更大?我觉得是当时的苏联更大。而我们现在所能达到的太空成就,并没有比当时的苏联有质的提高。真希望早一点有中国人登上月球。虽说登月不是太空探索的必要选项,但是既然有一个国家在上面插了国旗,那么在有能力达到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不也这样做。 我们现在可以理解,六十年代的苏联人,在看到苏联太空成就远远领先于美国的时候那种骄傲的心情了。那时候要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确确实实是可以拿出实打实的成就的。
950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看了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
热度 11 silentdarkness 2015-1-16 16:08
个人感觉这个题材应该拍两个版本,一个是面向社会基层的版本,一个是面向统治阶级高层的版本。
94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一个人的纪录片
qqq54 2014-12-21 23:27
我大B站的地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803283/index_1.html 围脖观光团:http://weibo.com/sophiesusu?noscale_head=1#_rnd1419175048902 这种纪录片很有趣的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Q2MDEwNzQ0/v.swf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Q2NTAzMTg4/v.swf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Q2OTQ5ODA0/v.swf
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意外的买了一只佘征军的毛笔,第二天就看见中央台放他的纪录片。 ...
热度 24 猫元帅 2014-12-6 23:02
当初买这支笔的一大原因就是这笔有配套笔帽。 小号江南纯紫,139元。偏贵。 不过东西不错,一看就是精制品。 这笔感觉适合写兰亭序,写小楷的话略有点长。 仔细想了想,其实也不算贵。 毛笔这东西,就算陶器上的画痕不是毛笔所为,那么甲骨文时代肯定是有毛笔了。算下来也有三千多年了。然而,三千年来,毛笔的制作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蒙恬改变的是形制)。而且,特别重要的是,三千多年来毛笔一直都是手工制作。 别小看制笔工,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选工人的时候,是要挑手指头的。而且无论笔毛、笔杆,都是精挑细选才可采用,是最典型的常物精制。 所以,一百多块钱一支笔,也不能算贵。
78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正在看关于CERN的纪录片。
热度 1 fcboliver 2014-9-25 06:22
一群书呆子轮番上阵,试图说清楚他们到底在干什么。真是太萌啦!br顺便问一下,坛里没有限制刷屏的规则吗?br
7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热度 5 猫元帅 2014-2-21 22:08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QwNzE5MjE2/v.swf
5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不应错过的十八部经济纪录片
热度 4 然后203 2014-1-18 14:45
1、片名:“服药过量:下一场金融危机”(Overdose: The Next Financial Crisis) 导演:Martin Borgs 片长:46分钟 本片以瑞典历史学家Johan Norberg的“金融大败”(Financial Fiasco)一书为蓝本拍摄,讲述在全球金融泡沫膨胀时给出的解决方法却是降低利率,将数万亿美元投入了出现问题的银行系统。这种方法本身就有问题,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有问题的原因。本片的特邀嘉宾有Peter Schiff、Gerald Celente和Dennis Hannon。 2、片名:“97%所有” (97% Owned)导演:Peter Joseph 片长:2小时10分钟 对于我们的经济与金融系统面对的棘手问题,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慎重的研究与可验证的证据。它提供了一种英国的视角,但它思考央行和货币创造过程的理念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3、片名:“钱就是债系列一”(Money as Debt 1) 导演:Paul Grignon 片长:47分钟 系列一告诉我们,今天的货币体现了一种新形式的奴隶制,它与从前的奴隶制有一个突出的区别:主奴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人类关系了。政府、企业和家庭的负债比例惊人。 而所有这些钱都从哪里来?怎么能提供这么多的贷款?答案是,没有这么多钱,只是因为,今时今日,钱就是债。如果没有债务就没有这些钱。 4、片名:“钱就是债系列二”(Money as Debt 2)导演:Paul Grignon 片长:1小时16分钟 系列二带来的问题是:救助、刺激方案、债上加债……这些会不会没完没了?从来没有增加实际的财富和生产力,大家都欠着银行家的债,我们是怎样陷入如此境地的? 5、片名:“钱就是债系列三”(Money as Debt 3)导演:Paul Grignon 片长:1小时2分钟 在“钱就是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货币”今后会怎样发挥作用。本片利用现有的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系统,全方位惊人具体地呈现了未来的蓝图。 6、片名: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导演: Niall Ferguson 片长:4小时30分钟 本片取材于美国公共政策智囊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Niall Ferguson2008年的作品“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让我们随着Ferguson教授的指引审视货币、信贷和银行漫长的发展历程。 7、片名:“法币帝国——美联储为何要违宪”(Fiat Empire – Why the Federal Reserve Violates the U.S. Constitution) 纪录片与专题片拍摄公司Matrixx 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作品 片长:58分钟 顾名思义,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美联储。很多人以为美联储是政府所有的银行,其实它不是。 8、片名:“货币、银行与美联储系统”(Money, Banking,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研究所(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作品 片长:42分钟 美国的开国之父那代人——托马斯·杰弗逊和安德鲁·杰克逊了解美联储这样的机构是何方神圣。 但对今天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美联储只是一张美钞上的名字。他们完全不了解本国的央行和国家的经济、和自己的经济生活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为何成立美联储、美联储是怎样运转的,更不清楚健康的货币与银行系统可能终结美联储产生的中央集权、通胀和商业周期。 9、片名:“1929年大崩盘”(The Crash Of 1929) Ellen Hovde与Muffie Meyer作品 片长:1小时 在1929年以前,美国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后来会成为花旗银行)总裁Charles Mitchell就以直接向小投资者、小部分银行家、经纪商和操纵股市的投机者出售股票和高收益率的债券而声名鹊起。他不但自己因此变得富有,也为经济大发展的辉煌十年提供了助力。 10、片名:“安然事件:房里最聪明的人们”(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导演:Alex Gibney 片长:1小时49分钟 有人指责这群聪明人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帮,他们使一家公司的股票大贬值,打劫了这家公司,卷走了数百万美元,留下数千名公司的员工和投资者买单。 11、片名:“大灾难——全球金融崩溃秘史”(MeltDown –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ollapse) 导演:Doc Zone 片长:44分钟 从华尔街到迪拜再到中国,为了给这部纪录片做调查,导演Doc Zone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大灾难”的主人公是让全球市场经历崩盘的银行家、奋力挽救崩溃的领导人和那些受害的普通家庭。 12、片名:“工人当家”(The Take) 导演:Avi Lewis 片长:1小时20分钟 我们听说阿根廷的新型经济崛起的传言。数百家工厂关门,无数工人把自己锁在工厂里,自己开工,一个老板都没有。这部纪录片就让我们看一看真相。 13、片名:“金钱主人”(The Money Masters)导演:Bill Still 片长:3小时30分钟 严肃地说,“金钱主人”不是神魔鬼怪片,是非小说类历史纪录片,它做的工作比狗仔队高端N倍,是冲统治我们国家和世界的政治权力结构下手,查它的底。 14、片名:“债务美国”(I.O.U.S.A.) 导演:Patrick Creadon 片长:45分钟 这部2008年拍摄的美国纪录片集中展示了美国国家债务及其影响。本片的主角是消除政府预算的无党派组织Concord Coalition负责人Robert Bixby和曾任美国总审计长的David Walker。两人周游美国各地,让人们了解国家债务的潜在危险。这次旅途称为“唤醒财政之旅”。 15、片名:“雷曼兄弟最后的日子” (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BBC作品 片长:59分钟 有中文译为“雷曼兄弟的末日”,私以为“末日”有歧义,这里不多解释。雷曼兄弟现在已然成为我楼下的大叔都可以掰活半天的人物,本片的灵感是2008年9月12日那个周末发生的真实故事。 16、片名: “崩溃之路”(The Crash Course) 讲述:Chris Martenson 片长:2小时30分钟 这其实是PPT演示。Chris Martenson在片中演示了对经济、能源和环境深入想法。他解释了经济崩溃的根本缘由以及怎样为在崩溃中更有韧性做准备。提供地址的视频只是第一章 17、片名:“债务崩溃”(Debt Collapse) 讲述:Mike Maloney 片长:1小时30分 在这场演示中,Mike Maloney告诉我们金银是怎样身价倍增的。他已经出版了“富爸爸顾问指导投资金银”(Rich Dads Advisors Guide to investing in Gold and Silver)一书。 18、片名:“奥兹国的秘密”(The Secret of Oz) 导演:Bill Still 片长:1小时56分钟 Bill Still展示了全球经济注定螺旋下行的趋势,阻止这一趋势的唯一方法是我们宣布政府借款和部分准备金贷款是违法的。
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关于《豪迈与牺牲》的补充
热度 35 猫元帅 2013-10-27 22:36
当时写那个日志,是看了央视的《不可忘记的伟大胜利》第一集,关于抗美援朝的文章、书籍、纪录片看了不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彭德怀的豪迈之气。我一直认为彭德怀比林彪更适合做志愿军司令员,当时的气氛咱们现在人体会不深,那时候的美军在中国人眼里真的和天顶星人一样。八十年代我们落后,但是那时候好歹还有七爷八爷、好歹还有六九坦克红旗导弹十几艘潜艇,1950年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连棉衣都没有。也怨不得麦克阿瑟看不起我们,我们的装备恐怕连朝鲜都不如。这时候敢走出国门和美国干架,就需要彭德怀这样横刀立马的气势。这一仗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真的是把国内的恐美症崇美症打掉了。但是也确实造成国家从领导人到民众的信心爆棚,间接导致了以后的大跃进。这是后话不提,先简单回复一下原帖里面的各位。 关于彭德怀和林彪谁做志愿军司令员更好,争论已久。我为什么说林彪爱惜羽毛呢,因为这符合林彪的性格。如果研究林彪的经历,会发现这个人会动脑子,但是格局有限,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坚定性不足。比如南昌起义之后脱队,虽然当时极多的高级将领也脱队,但是朱德、陈毅、粟裕、等人却留下来了。特别是朱德,朱德对革命的坚定性那是让人无限敬佩的。相比之下,林彪就差了点。我一直觉得,朱德看不起林彪,陈毅对林彪的强烈反对也不是文革后才开始的。 扯远了。另一个例子就是林彪的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被老毛给批了一顿。第三个例子是会理会议之前要求换领导。第四是 林彪打仗,像是做生意,算好了才行,所以在辽沈战役期间出现多次反复犹豫的情况。 这些都说明林彪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性格。另外林彪在建国后,对于“林总”的声望还是很爱惜的。一个旁证就是他在建国初期的沉默,很多事情他是不参与的。说他韬光养晦可能过了,但是他确实是在旁观。再者,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志愿军,他林彪也不例外。记住他打仗是像做生意,要稳赚不赔才可以,更何况和美国打仗几乎是要输掉家底的。 因此,林彪是不会去做志愿军司令员的。 反观彭德怀。首先,彭德怀和林彪参加革命的道路不同。林彪实际上是走学生运动,然后被派入军队工作的,是属于中共有计划培养的革命人才。而彭德怀是典型的贫农出身官逼民反,所以彭德怀的革命信念是相当的坚定的。第二,彭德怀的性格坚定直率不绕弯子。中央怎么定就怎么干,错了就是错了对了就是对了。 要么怎么敢骂李德呢。 而抗美援朝之前的那种气氛,那种千斤重担,确实需要彭德怀这种“横刀立马”的气概。 至于林彪和彭德怀的战功谁大的问题,我认为不能光看解放战争这三年。首先,红军时期两大主力一军团和三军团都是战功赫赫。第二,抗战时期,林彪大部分时间在休息,而彭德怀却是参加了全过程。考虑到朱德总司令的象征意义更大一些,说彭德怀是当时八路军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也不为错。 林彪在东北折腾的时候,彭德怀的一野看起来没怎么打大仗,歼敌数量很少。但是这牵扯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问题。就是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使用问题。 毛泽东是相当倚重彭德怀的,除了战争外,在紧要关头往往要靠彭德怀。最典型的是与张国焘斗争的那一阵,陈昌浩和徐向前上门要求中央南下的时候,俄界会议后北上对付追兵的时候,几乎就是靠了三军团和彭德怀的大名才确保无虞。到达陕北后,也是靠了彭德怀的左冲右突才打下一片天地。毛泽东拿林彪等人当战将,拿彭德怀却是当了御林军。解放战争时期,一野的任务其实是全国最重的,能派出去的都派出去了。能不能打败胡宗南,保住陕北这个老家,保住中央,全靠着彭德怀了。陕北保不住,不但中央危险,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一出关,华北危险,四野和二野的后方也危险。能说一野战功小吗? 对于手下的这些战将,老毛心里是最了解的。我认为首先想到林彪,除了林彪能打仗,另一个原因就是十三兵团是四野的队伍。林彪不愿意去,彭德怀几乎是老毛最后的选择了。能镇住四野这些骄兵悍将的,也就彭德怀了。 如果彭德怀去不了的话,会是谁呢?有可能会刘伯承罗荣桓搭档吗?或者刘亚楼回来当参谋长?亦或者罗荣桓挂帅,粟裕谭政搭班?
105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纪录片《复活的军团》(2003)的真实性
热度 38 宇文泰 2013-10-5 20:31
作者:飞虎队 说明:这是根据我以前用化名 kankan (沙汉),在史海钩沉,琅琊三国,战争研究等论坛与 gtdgtd ( laminin )和烧光光等人辩论的资料整理而成的,事情缘起于中央电视台拍的一部很搞笑的愚民宣传片《复活的军团》(其实这部片子应该改名叫做《意淫的军团》才对),在这部搞笑片中充斥着大量完全不顾科学常识和历史常识的谎言和胡吹,我那时候对这些技术问题很感兴趣,很喜欢上网跟人讨论这些问题,我本来是很想要博览群书,遍查资料,然后谋篇布局,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精雕细琢地写篇文章对此驳斥澄清一番,呵呵,然而我现在再也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干这种无聊的事情了,因为没有人给我付稿费。所以我就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对此简单地做一点说明,并把以前跟人讨论的原始资料附在后面,权当娱乐吧。 先简单地将《复活的军团》中一些荒谬之处大概地列举出来,逐一说明一下(【】内是引用): 1 。【 “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 100 万 ” “ 秦军曾经投入了 60 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 500 公里。 2000 多年前, 60 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 在 130 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 160 多万 ” “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 200 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 】 ----------------------------- 中国古代军队人数,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地绝对相信古书上那些夸大其词的记载,那么那些人数确实是一些很令人吃惊的数字。但是实际上这既不符合科学常识也不符合历史常识。 我们可以从几方面看出这些数字的荒谬:首先古书上记载的那些军队数字都很粗略,往往都是恰好整数,怎么会总是那么齐整呢?如古书上经常都有 “ 持戟百万 ”“ 带甲百万 ” 的说法,但是实际上这只是纵横家之流说客的夸张修辞手法,并不是真实事实。而很多人就不加分辨地引用作为事实了。 其二,即使确实是史书明确记载了某次战争或者某个国家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人数,这些数字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根本不符合科学常识。 因为我们要知道,在现实战争中存在的士兵,并不是象电子游戏中的虚拟玩偶一样只是个数字概念而已,以为只要花费金钱若干,材料若干,就可以大批量地 “ 生产 ” 出若干 “ 士兵 ” 出来,而且以后也不用再管它了,只要象工具一样随便用就是了,用完了再 “ 生产 ” 。 而现实中的士兵要征召,训练,装备,住宿,饮食,维持基本的清洁卫生(排泄,洗漱),运输,调度,通讯,这一切,不仅耗费巨大,而且要保障这一系列复杂的后勤措施能够顺畅运行,是很费时费力的,而且人数越多越困难,特别是在古代那种信息传播手段,交通运输手段都极度原始落后的情况下,以及物资生产力水平也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要保证上百万人军队的生活,以及作战行动能够顺利运作,是极端困难的事情,只要领导指挥过一点集体活动的人都能够体会到。 实际上军队中对集体卫生的要求相当高,一来因为大量的人员密集生活在一起,不注意清洁卫生很容易就会发生瘟疫,进而严重影响战斗力。其次,保持清洁卫生也是提高士气和军人荣誉感的需要,这些,当过兵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 所以即使是在古代那样极度落后的生活条件和人权状况下,保持军队的清洁卫生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而并不一定象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古代当兵的都是常年不洗澡不洗脸,蓬头垢面邋里邋遢的。 这就要给他们随时供应清洁水(包括饮用水),因为不是随便走到哪里都正好有条河在旁边,不说专门运输供水吧,至少也要时时就地打井,这就要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每天的饮食也不用说,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因为吃不饱吃不好就不能打仗,至少影响战斗力,而且不打仗时也要训练,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 ,军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当然要把最好的优先供给军队使用,特别是在战争时期。 而每天这么大量的食物需要,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保证供给,还需要保鲜,加热用的清洁水,灶具,柴火燃料,古时候没有罐头,冰箱,煤气灶,电炉,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也许这个问题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人就不值钱,米可以吃陈米,肉可以用盐巴腌成肉干(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根本就没有肉吃),蔬菜就只好省了,牛奶是不喝的。 霍去病攻匈奴时,由于他挥霍浪费,再加上调度无方,回军时很多士兵饿得都站不起来了。而战时后勤调度稍有脱节,就会造成军队补给困难,士兵饿死。 不过中国人很有创意的,古代打仗时经常都把死人的尸体用盐巴腌成肉干充军粮,这又是一个解决方案。 不过这么一来,省事是省事了,军队的战斗力可就受影响了,人数再多,质量也下降了。人数再多也只是乌合之众。 住宿,也很重要,虽然野战时可以住帐篷,但是如果是作为一只常备军存在,那就一定要有固定的驻地,就要有相应的大量建筑。古代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衣服肯定少不了,起码要好几套厚衣服,我们前面也提到了清洁卫生的问题,不可能一支正规点的军队中士兵整年都只穿着固定的一件又脏又破的旧衣服。 盔甲,刀枪,弓箭,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易耗品,经常要更换。(实际上中国战争中最大的易耗品是人) 而保障这些需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人越多不仅消耗越多,调度也越复杂越困难,作战时间越长,供应也越困难。 反正,古代的军旅生活绝对不是象诗歌里面或者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样浪漫多彩,每天随便在哪个野地里面滚一夜就对付过去了,白天一起来就四处 “ 远征 ” ,吃的也不用愁,穿的也不用管,整天消遥自在地杀过来杀过去。 按照兵民比例,即使是在现代条件下,有机器化工业的生产力,电报电话电台广播,火车汽车飞机,一个国家即使是上千万人口,上亿人口,要同时维持几百万人的军队数量都很困难,通常也只能维持一到两百万人的兵员数量,而在古代只有锄头牛犁的极度原始落后的农耕生产力水平下,没有电报电话电台,只有近距离通信的锣鼓旗帜加大嗓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只有人推肩挑牛拉,总人口才区区五百万的秦国却能够供养上百万的军队,还要保证这么多人能够正常生活,同时进行调度,作战,远征,这是根本不符合科学常识的,兵民比例高达 1 : 4 ,根本就是极其荒谬的。 然而,《复活的军团》中自己也承认: “ 秦军曾经投入了 60 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 500 公里。 2000 多年前, 60 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1948 年的冬天,淮海战役爆发,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在宽阔的战场上,紧随在解放军身后的是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运输队,他们用自家的小车、耕牛连续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弹药。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 60 万的兵力,这个数量与长平之战中的秦军大致相当。但是,在 60 万解放军身后,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的有整整 543 万农民。平均 9 个农民供应一个战士! 2000 多年前,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过 500 万而已, 60 万秦军的后勤保障是怎样实现的呢? 在一个铁制农具和牛耕刚刚开始使用的时代,秦国用什么供养这支 5 、 60 万人的军队进行经年累月的战争?对于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来说,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消耗是惊人的。秦国的国力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 ” 但是他们东拉西扯地胡扯了一大通,最后都没有向我们说明秦军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话头一转,开始没头没脑地吹捧起:我们的祖先是多么了不起啊!他们做到了我们现代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真是奇迹,祖先的智慧真是伟大! 真是胡扯蛋,哪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 伟大智慧 ” ,我不否认古时候确实是有一些聪明人,我也不否认他们的 “ 智慧 ” 在那个年代,在那种技术条件下,确实有高明之处,但是古人哪有什么狗屁的现代人无法想象无法理解无法超越的 “ 智慧 ” ,现代人会制造原子弹,飞机,电脑,汽车,火车,电视,能够登月,上火星,你叫古代人给我制造个原子弹,飞机,电脑出来?你哪怕是一个零件都制造不出来。 而古人能够制造的东西现代人都能制造出来。 很多搞文史的文科生老喜欢拿着古代的某些古董当宝胡吹一通:什么古人的智慧多么不可思议,技术多么难以想象,现代人都无法复制。纯属胡扯,能够轻而易举复制这些古代原始技术的理工科博士到处都是,只是他们忙着搞高精尖的现代科技研究,哪有闲功夫理睬你们这些文科傻妞的胡扯。 最后《复活的军团》举了这样一个不明不白的证据试图来证明古代的 “ 百万大军 ” 是有可能的: “ 在方圆 10 公里左右的地方,到处都是掩埋尸骨的大坑。仅仅在一个坑里边,他们就发现了 100 多具赵国士兵的尸体。 ” 但是实际上这离要证明 “ 四十万赵军 ” 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你还没有一具一具尸体地数出四十万来呢,才仅仅数出来一百多具,而且也不能证明那就一定都是在长平一战中被活埋的。 所以大家可以明白,中国的某些狗屁 “ 学者 ” 和霉体,一贯都是惯于用这类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等等手段来混淆黑白,蒙骗公众的。 其三,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先秦时代动辄每个国家都是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军队人数,可是在那个时候,不仅生产力水平低下,不仅单个国家的人口数很少,而且整个中国地区的总人口数都不过区区上千万,却能够每个国家都供养上百万的军队,反而到了后来的汉,唐等更强盛,生产力水平更高,人口数更多的时期,军队数反而大大不如以前了,这又是一个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汉武帝时期卫霍攻匈奴之战,倾举国之力,也才拼凑出了十万骑兵,剩下的几十万步卒绝大部分都是随军运送辎重的民夫。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整个汉代甚至整个中国汉人历史时期中最强盛的时期,至少是之一。但是全国的兵力也不过几十万。唐朝时全国的兵力也不过几十万,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重要的边防地区才区区几万人。而这时候不仅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先秦时代,人口数也是数倍于先秦时代,都是几千万人口。但是能够供养的军队却反而远远少于先秦时代。 所以,要么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先秦时代那些惊人的军队人数被大大夸大了,因为毕竟那个时代更久远,历史记载更粗疏,纸也还没出现,统计工作,文书记载等都很不方便,所以数字往往容易夸大。再不就是象前面提到的那样:这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中大部分都是保障后勤供应的非战斗人员--民夫,或者抓壮丁来临时充数的乌合之众。 其四,如果我们要完全相信古书上的记载数字,那中国古代也没什么可吹的。因为西方古书上的历史记载也同样有很多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军队作战例子,而且比起中国古书上粗略的,只有整数没有零头的,一笔带过的记载还更详细,更可信。 如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希波战争时期波斯一次出动远征军两百多万,《亚历山大远征记》记载高加米拉大战时波斯军一百多万,而且这些记载都很详细可信,如希罗多德还记叙了波斯军在阅兵时是怎样点算军队人数的:是让每一个万人队逐一通过一个大土围子,最后清点出来军队总人数是两百多万;而且这些史书上每次大战都还很详细地记载了各兵种,各分队的人数,以及阵列配置,而这些数字也要精确得多,不像中国的数字往往只有整数没有零头。这就相对来说要可信得多。 可是即使是这样,西方现代历史学家也仍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地否定掉了古书上记载的很多被认为是夸大了的数字,推算出一些更为合乎实际的较小的数字。但是中国人是从不加分辨地一概引用古书上的夸大记载,并运用双重标准,拿这些没有被质疑和审查过的夸张数字来跟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推算出来的实际数字相比较,大吹特吹什么中国古代的 “ 百万雄师 ”“ 赫赫军威 ” 。 《复活的军团》中多次提到 “ 亚历山大的军队是 5 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 ,暗示西方的兵力是多么少得可怜。但实际上,亚历山大虽然刚出征波斯时是只有几万人马,但是他就用这几万人马横扫半个亚非大陆,大破波斯军一百多万,所以兵在精不在多。而且亚历山大消灭波斯后就远远不止五万人马了,接受了波斯境内各族各部的归附部队后,军力大增,至少也是二十万以上。而罗马兵力最盛时也不止几十万,前后三雄内战时期全国总兵力也是一百多万(当时除了正规的罗马军团之外,还有同等数量的辅助军团),后来屋大维结束内战统一罗马才把军队裁减到了几十万人。 说起中国的人口数,人们的印象中都是自古以来就人口众多,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不过这应该是一种因为现代的情况而产生的误解,因为中国的人口数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清代时大量种植从美洲引进的土豆,玉米等杂粮,大大解决了人口吃饭问题,才使得人口数量得以大量增加。在古代却未必人口数就一定象现在这样有着对于其他地区绝对的优势。 2 。【 “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 】 ---------------------------- 关于秦青铜剑,是《复活的军团》中最无耻的一个谎言。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简单介绍一些冶金学的基本概念,正好我学过金属材料学,所以先深入浅出通俗地介绍一下金属材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如硬度的表示法;青铜,钢铁的概念,以及性质;铸造,锻造的概念。 先说硬度的表示法,金属的硬度一般有三种表示法,布氏硬度( HB ),洛氏硬度( HR ),维氏硬度( HV )。 这几种硬度表示法之间的换算关系,大致是:当 HB450 时, HB 约等于 HV ,这是教科书上的原话。 那么,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工业用铸造锡青铜,其硬度是多少呢?一般只有 60 - 80HB 。超不过 100HB ,也就是 100HV 。 工业用锡青铜其含锡量一般在 3 %- 14 %之间,当含锡量大于 10 %时,塑性急剧下降,当含锡量大于 20 %时,就会变得很脆,强度急剧下降,但是硬度有所增加。 先秦时代的青铜剑,根据《周礼 . 考工记》上记载,说得很清楚: “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 (另外,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也就是说锡含量已经达到了 33 %- 40 %!这么高锡含量的青铜剑,已经远远高出 20 %这个临界值,就假设其硬度很高,但其强度很低,脆性很大,这么高脆性低强度的青铜剑,说其是垃圾也一点不为过。 只有压力加工锡青铜(也就是西方那种锻打青铜剑)才能够达到 HB160 - 200 ,这是教科书里面说得明明白白的,而且还列出了铸造锡青铜和其他各种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对比值表,并明确指出,即使是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铸造锡青铜,其硬度也远远小于其他钢铁类材料以及锻打锡青铜的硬度,根本达不到一百。 教科书上指出:提高铜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只能靠压力硬化,也就是西方那种锻打青铜,热处理对铜合金硬度的提高作用不大,而且,铸造青铜,铸造时,其体积收缩很小,液态合金流动性差,偏析倾向大,易形成分散的孔,铸件的致密程度很差,所以其机械性能很受影响,根本就不可能像中国的某些 “ 学者 ” 胡扯的那样在铸造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刃部硬度很高(吹嘘的是比锻造铁还高),脊部硬度低却强度高韧性高,这种梦幻般的情况。 另外,虽然强度是在 20% 时达到顶峰,过了 20 %则急剧下降,但是塑性却是在 8 %时达到最高,过了 8 %则下降,过了 10 %则急剧下降,而这种塑性的急剧下降严重地影响到了锡青铜的机械性能,所以实际上根本就不需要等到 20 %的时候(到了 20 %时塑性已经接近最低了),锡青铜的机械性能就已经很差了,开始变脆。 锡青铜恰恰是在 10 %左右的时候,其各种机械性能正好达到一个最均衡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西方那种青铜剑的锡含量。因为这时,虽然锡青铜的强度还没有达到最高值,但是已经很接近了,而其塑性又离最高值也不远,再加上正是这后一个原因,使得西方青铜剑可以锻打加工,大大提高其硬度,所以其机械性能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最均衡最理想的最佳状态。 那么,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钢铁材料其硬度如何呢?我查了金属材料的各种硬度值表,原来低碳钢是 HB130 - 170 ,中碳钢是 HB180 - 255 ,也就是说西方古代(罗马时期)锻造铁剑其硬度实际上并不低!相当于现在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普通中碳钢的硬度(当然,这只是普通钢,不包括特种钢)。不要说中国古代的铸造青铜剑那可怜的最高 HB80 的硬度(连人家 HB160 - 200 的锻造青铜剑都不够格相比),就是铁剑,也比不了。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小的时候,或者在乡下,或者在电影电视中,有没有看到过打铁铺(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已经很难看到了),那么你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常识:对硬度强度韧性都要求很高的锐利工具,如菜刀,切肉砍骨的屠刀,砍柴刀,镰刀,凿子等等,都是用烧红的铁块反复锻打而成的。相反,那些对强度韧性要求不高的,笨重的,大块头的农具,如犁,还有镇子,塑像,或者铁锅,才简单地用熔化的铁水倒在砂范里来铸造。你看到过用熔化的铁水倒在砂范里来铸造菜刀砍柴刀屠刀之类的事情吗? 从这些简单明白的生活常识就可以看出锻造和铸造的区别是什么。你用锻造的菜刀使劲敲打一下铸造的铁锅看看是哪个会破裂就知道了。 中国 “ 学者 ” 老是撒谎吹嘘什么中国 “ 发明 ” 了铸铁技术,比西方早早早一千多年,实际上那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吹的,首先,将铁加热到一定温度就可以熔化,并用来铸造,是西亚人早就发现了的,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用来制造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的锐利工具,和兵器,所以在西方不流行。特别是在欧洲,由于不容易加热到足够高的炉温使得铁熔化,所以他们习惯于用烧红的铁锻打工具,兵器。而在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力来鼓动风箱,鼓动一个风箱经常都需要几十到上百人,能够很容易达到高炉温,所以铸铁相对容易。 当然铸铁并不是一无是处,到了后来火器时代,由于可以用于铸造炮管,和其他大体积的机械部件,再加上成本低廉,制造简单,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但是仍然不能代替锻造钢铁的作用。 锻造和铸造的区别,其一,锻造相比铸造,能够大大加强金属的硬度,强度,不管是青铜还是铁;其二,能够被用于锻造的金属本身就已经必然是韧性很好的材料,如含锡量低于 10 %的压力加工锡青铜,含碳量低于 1.7% 的钢铁(注意: “ 可锻铸铁 ” 只是个称呼,实际上可锻铸铁仍然是不可锻的,教科书上都会加以说明)。 所以,锻造的金属器比铸造的金属器各方面机械性能好得多。而秦军只有质量低劣的铸造青铜剑,是根本不能跟使用锻造铁剑和铁长矛,披挂锻造青铜甲,锻造铁甲的希腊,马其顿,罗马军相比的。 所以说,拿着 HB 硬度最多不过 80 的,含锡量高达 30 %- 40 %(至少远远超过了 10 %的最佳状态,也远远超过了 20 %的强度临界点)的强度和韧性都极差的铸造青铜剑,和短短的青铜戈(没有矛方便和杀伤力大,秦军矛很少,长度也很短,所谓的 “ 七米长矛 ” 只是《复活的军团》的杜撰),披着薄薄的简陋皮甲,没有头盔,弩也只是臂张弩,的秦军,如果碰上了拿着 HB 硬度高达 160 - 200 的含锡量 10 %的最佳机械性能的锻打青铜剑,或者 HB 高达两百多的锻造铁剑,或者操纵方便,锐利的四米长矛,穿着同样硬度强度的锻打青铜甲,或者硬度更高的铁甲,青铜或者铁头盔,拿着大盾,装备高效力的腹弓,弩炮,的希腊,马其顿,罗马之中任何一支军队,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被屠杀。 3 。【 “ 在河北易县出土的这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炭钢的硬度! ” 】 ---------------------------- 真实情况是:这只不过是淬火局部硬度而已,只是淬火后的马氏体颗粒组织局部硬度而已,而不是剑的整体硬度,而且,最关键的是,马氏体并不是钢铁热处理所要求的最终组织,在通常情况下,淬火之后获得的马氏体,虽然具有很高的硬度,但是塑性和韧性变得很差。 而且,实际上已出土的先秦铁器跟已出土先秦青铜器数量相比,不过千分之一比例。先秦时代使用的绝大多数仍是青铜器。 4 。【 “ 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 “ 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 91 厘米 ” 】 ----------------------------- 实际上,我看这是司马迁根据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情况来臆想一百多年前秦始皇时的场景,因为司马迁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较坚韧的铁剑了。 而且司马迁还说:秦始皇拔出剑以后,用这把铸造青铜剑,一剑就斩断了荆柯的大腿,而这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因为即使是用现代技术打造的钢刀,也很难一下就砍断一个成年人的大腿。 司马迁的《史记》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成分很多,以前我们分析过。 而关于长剑,一米长的长青铜剑,长铁剑,在希腊,罗马时期早就有了。 5 。【 “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 300 米,有效杀伤距离在 150 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 “ 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 ” “ 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 ” “ 在秦军之后将近 2000 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 】 ------------------------- 关于中国古代弩的射程,是一个很能迷惑人的问题。这其中充满了种种不着边际的胡吹。其实都是夸大的神话。 中国古书中记载的那些蹶张弩腰开弩一类远射武器的射程和穿透力,动不动就是几百米射程,甚至几千米,而箭矢的重量,体积都远远大于子弹,再加上用来维持平衡的迎风面很大的累赘的羽翼,整支箭所受空气阻力远远高于子弹,弹射力和初速却远远低于现代高效能无烟火药驱动的子弹,就是这样,居然能够射出几百米,甚至一两千米,然后准确地命中远处直径不过半米的目标,并还能击穿金属盔甲,这真是比现代狙击步枪还厉害得多。 而按照这个射程,杀伤力,根据空气动力学计算,箭的初速要达到音速才行,这不是胡扯吗?纯粹是写科幻小说。 这不仅完全违反物理原理,而且也不符合历史逻辑。两千多年前拿着简陋的青铜兵器,披着薄薄的皮甲的秦军,竟然就已经有了如此超级先进,远远超过现代步枪射程和初速,杀伤力,以及精确度的射击武器,那你还拿着落后的青铜戈,青铜剑干什么呢?还使用落后的战车作战方式干什么呢?完全是浪费嘛,直接人手发一只 “ 强弩 ” 去征服世界就可以了。 而且,拥有这样超级先进的科幻兵器,那么为什么还需要修筑长城才能勉强阻挡住原始落后的匈奴游牧骑兵,为什么短短十几年之后就被拿着木棍的一群流徙之徒打得落花流水? 而且,希腊和罗马古代也都是有弩的,事实上,世界上最早发明弩的恰恰是希腊人,这个常常被忽略,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样子,在现在西西里岛上的叙那古城(就是阿基米德生活的那个地方)发明的。 这种希腊弩,又称为腹弓,其使用原理跟中国的蹶张弩,腰开弩等有点不同,不是踏张,而是用前推的方式张弦的,类似于电视上大力士俯身前倾拉动汽车飞机的那种姿势。可见这种力量是很大的。 据 Discover 节目上的介绍,根据用复制的腹弓做的实验,其弓弦张力,一般人都可以很轻松地达到 200 磅,就是九十公斤,这个弩的力量,及其射程,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弓,毫不逊色于后来中国汉代的踏张弩。 至于马其顿和罗马时代使用的大型攻城弩炮(也有小型的野战弩炮),原理跟腹弓和中国的弩都不太一样,是用动物的筋腱或者植物纤维的扭力作为发射的动力源,用绞车上弦。这种动力方式其力量是很巨大的,大家应该有印象,有些犯人在越狱时,用湿毛巾将两根铁栏杆捆住,然后搅动毛巾,就能够将铁栏杆拧弯。 当然罗马的弩炮也有象中国弩那样用弧形弓体的弯曲弹力来做发射动力源的,发射物既有石块,也有弩箭,标枪。 说希腊罗马没有弩,这是一个很无知的笑话,实际上希腊罗马使用弩比中国早。 而蹶张弩的用力方式虽然看似很合理,很省力,但是实际却有很多缺陷:一来,蹶张弩的工作张力是定死了的(因为扳机挂钩的位置是固定的),这就存在一个力量瓶颈:使用的人力量小了无法装上弦,所以蹶张弩的工作张力只好根据平均下来的最小力量设计得低一点,但是这样一来,使用的人力量大了,超过这个额定工作张力又是浪费,所以其远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而且尽力多拉几次以后就筋疲力尽不能再操作了,不象腹弓可以在任何随机张力上推开使用,方便得多(因为腹弓弩臂上有逐格锁定的倒齿挂钩)。 而且蹶张弩的弦很细很锐利,操作弩的士兵没有戴手套(扳指也只是套在大拇指上,没有作用),在用十指关节处钩住弓弦大力拉弦时,手指关节得不到保护,根本承受不了过大的弓弦拉力,甚至可能被弓弦勒断,由于这个技术瓶颈,所以使用力量又受到限制。 而且蹶张弩做蹬腿开弓的动作时,弓弦与弯曲的腿膝等身体部位互相阻碍,并受伸展空间的限制,以及斜向分散的分力,还有弓的张力变化与腿的蹬力变化不合拍,开弓力量和功率又大打折扣。 由于这种种缺陷,蹶张弩相对于腹弓来说,并不具有什么优势。 而在面对重步兵方阵和重骑兵,特别是重骑兵在一百多米距离上的快速冲锋时,蹶张弩,腰开弩,其真实的射程和穿透力,命中率,并不能构成任何致命的威胁。 中国古代兵书上记载:普通的弓 “ 临敌不过三发 ” ,更何况是张弦和发射速度慢得多的弩,临敌最多一发,敌人很快就冲到面前了。 这同时也证明了所谓秦军弩手开创了所谓的轮番交替装填射击方法根本是胡扯,只是现代人的臆想。他们站成三排只不过是为了使火力有更大的覆盖面。因为如果只有一排射击,就只能覆盖一线的敌人,火力密度就不够。 而且,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秦军使用的就是蹶张弩,更大的可能只是力量小得多的臂张弩,如从《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这段叙述就可以看出: “ 强弩的强主要表现在弩机上。先秦的弩机,牙、牛、悬刀由栓塞直接装在弩臂的机槽内,但木臂是木制的,很容易劈裂,不能承受更大的张力,也就限制了威力更大的强弩的制造。西汉以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弩机外加了一个称 “ 郭 ” 的匣状青铜外壳。弩机的各种机件,用栓塞按一定组合关系装入郭内,苒把郭装在弩臂的机槽内。青铜的耐强性能比木材大多了;可容纳张力更大的弩机。 ” 从《复活的军团》中这种说法 “ 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 ” 也可以看出其荒谬透顶,如果使用的是蹶张弩,那么在马上使用这种弩作战完全是搞笑,首先那时没有马镫,在马上坐都坐不稳,你怎么开弩,还是用腿蹬开弩?这不是耍杂技吗。其次,如果这样你就只能停下来蹬开弩,瞄准,射击,然后再策马奔跑,根本无法边跑边射,那就是跟步兵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可见其荒谬。 那么就只能是使用臂张弩,即使是这样,在马上使用臂张弩也是很荒唐的,很不方便,还不如使用弓。 古书上记载的事物都很容易夸大,西方也有这种情况,史书上记载的希腊罗马弩和弩炮射程也有几百几千米的例子,甚至能把几百公斤的石头射出几公里远。但是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通过复制原物,实验验证,实事求是地否定了那些夸张的记录,得出了实际的射程和力量数值。而中国的这些 “ 爱国学者 ” 从来都没有能够复制出一个纸上记载的那种 “ 能够射出几百米,甚至一两千米,然后准确地命中远处直径不过半米的目标,并还能击穿金属盔甲,比现代狙击步枪还厉害得多 ” 的 “ 强弩 ” ,他们也不敢再去尝试,只好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纸上的记载拼命宣传吹嘘,反正骗得了一个人算一个人。 《复活的军团》中那些荒唐可笑的自吹,那种幻想中 “ 万箭齐发 ” 如下冰雹一样对步兵骑兵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壮观场面,只不过是提供给弱智的中学生意淫的少儿节目。 6 。【 “ 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 】 ----------------------------- 这也是不着边际的胡吹,实际上子弹的外形设计跟箭头的外形设计所依据的原理根本不一样,子弹的初速很高,远远高于箭头,设计成流线型的圆弧状,一是为了减少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二是为了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旋转以保持平衡。而弓箭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首先弓箭的初速很低,根本不能拿子弹来比较,其次弓箭是靠箭杆尾翼来维持平衡的,而不是象子弹那样靠高速旋转来维持平衡。 所以即使箭头的外形轮廓跟子弹有某些相似之处,也纯属是巧合,根本没有任何原理相通之处。而且事实上那个秦箭头的外形轮廓跟子弹的外形轮廓根本就不一样,子弹是圆弧形的,箭头则是三棱形的,根本就不一样。这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秦箭头之所以做成那种怪模怪样的形状,根本不是出于什么高深的 “ 科学原理 ” ,而是出于我们前面分析过的那个铸造锡青铜的机械性能原因。因为铸造秦箭头的锡青铜跟铸造剑和矛的一样,强度韧性都很低,为了不致于一碰到目标就折断,所以只好铸造成这种较粗钝的略带弯曲的三棱形,而不制造成按照常理应该是尖锐细长的尖刺形的那种穿甲箭外形。 7 。【 “ 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 】 ----------------------------- 这没什么可吹的,希腊罗马的弩炮上一样有类似的瞄准装置。 8 。【 “ 标准化 ” 】 ---------------------------- 这是《复活的军团》中最弱智的一个牛皮。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标准化的真正含义,标准化是为了使不同地方生产的零件能够互换并组装使用而定的统一生产标准。《复活的军团》自己也说了: “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 。 只有这样(不同地方生产的零件能够互换组装使用),标准化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 “ 标准化 ” 。而秦军那些根本无所谓标不标准化的箭头,剑,根本不存在要跟其他零件组装或者互换搭配使用的需要,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 “ 标准化 ” 的问题,他们之所以制造得一摸一样,原因很简单: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是用一个模子成批铸造的原因,当然一摸一样。《复活的军团》故弄玄虚把这个误导成是 “ 标准化 ” ,是在偷换概念。 实际上,如果真要说是 “ 标准化 ” 的话,那应该是弩机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复活的军团》对此问题却含糊其词地一笔带过 “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 ” , “ 应该 ” ?呵呵,不是 “ 应该 ” ,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编造的谎言自己也感到心虚。 然后接下来又是话头一转,又开始大吹特吹秦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作为西方现代工业基础的 “ 标准化生产 ” ,又是领先西方几千年的伟大成就,又是对人类的又一伟大贡献了。呵呵 其实,真要说到标准化的话,罗马时代倒才真的算是实现了标准化,因为他们生产的弩炮上的弩机就是可以彼此互换的。 9 。【 “ 有的士兵戴着小帽,有的士兵却仅仅梳着发髻,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戴着板状帽子的似乎是军官, ” “ 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 】 ----------------------------- 本来,秦军的的装备,跟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比起来是很落后的,当大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已经使用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的锻造钢铁刀剑和长枪,披着锻造的青铜盔甲或者铁盔甲,而秦军还在使用硬度较低,韧性强度都很差,很脆,易折断的铸造青铜剑,操作不便的青铜戈(矛很少),披着皮甲,连头盔都没有,本来,对于这些缺点,这些落后之处,应该正视,实事求是地面对,并没有什么丢脸的,相反有助于我们找出差距,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但是《复活的军团》编导的做法是不择手段地掩饰缺点,把黑的也要说成是白的,如在前面公然不顾基本的冶金学常识,把硬度强度韧性远低于锻造铁器的青铜器,而且还是青铜器中机械性能更差的铸造青铜器,硬要颠倒黑白地说成是 “ 机械性能高于锻造铁剑 ” 。 而在这里,他们又把秦军因为没有锻造青铜甲可用,也没有铸造青铜甲可用,只好披着薄薄的防护性能很差的皮甲(大部分是猪皮的),硬要颠倒黑白地解释为是 “ 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 ,呵呵,真是无耻到了极点。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到了后世,汉唐时,逐渐有了青铜甲和铁甲可用的时候,为什么汉唐时的中国军队不肯舍弃这些 “ 过于沉重 ”“ 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 的铁甲铜甲,为什么不再觉得 “ 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 ? 如果你没有盔甲防护,在刀枪如林涌来,乱箭如雨横飞的战场上,你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你又怎么 “ 杀敌晋爵 ” 呢? 所以大家可以从这一点看出中国的某些 “ 学者 ”“ 媒体 ” 为了撒谎吹牛进行愚民宣传可以不择手段颠倒黑白无耻到什么程度。 10 。【 “ 在这只矛头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 6.3 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 7 米。 ” “ 如果用来单兵作战, 7 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 7 米 2 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 】 ----------------------------- 这也是《复活的军团》中一个很无耻的谎言,实际上,他们只不过在地上发现了一条 6.3 米长的棍棒拖曳痕迹而已,在痕迹的前端发现了一个矛头,他们就把它撒谎说成是 “ 七米长矛 ” ,并杜撰出一个所谓的 “ 七米长矛方阵 ” ,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所谓 “ 七米长矛 ” 的实物,历史上也完全没有这种记载,而在同一时代发现的大量长矛实物都是没有超过四米的。中国古书上自己也说得很明确:《周礼 · 考工记 · 庐人》 “ 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 ” 其实那个孤零零的七米痕迹最大的可能性只是旗杆而已(因为都是在指挥车旁边发现的),或者根本就是棍棒拖曳的痕迹。 而《复活的军团》之所以要无中生有地杜撰出这个所谓的 “ 七米长矛方阵 ” ,只是出于他们不服西方的先进,事事都要跟西方攀比的心态,却又盲目地愚蠢地搞错了对象。 从他们这句话 “ 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 7 米 2 的长矛而闻名 ” 就可以看出这些狗屁 “ 专家 ” 是什么水平,实际上亚历山大的长矛方阵根本没有所谓的七米长矛,只有四米长矛,是到了后世安提柯王时代,才把长矛加长到了七米,而长矛增长到了这个长度以后,反而变得操作很不便,机动力大大降低,很快就被灵活的罗马军团击败并淘汰了。 这是任何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都不会犯的错误,但是中国的某些狗屁 “ 专家 ” 出于一种盲目地急切地要跟西方的任何事情都不分好坏地比个高低的心态,在根本没搞清历史事实和真实对象的情况下,就胡乱编造些 “ 中国的世界第一 ” 出来攀比,还弄颠倒了优劣,他们认为是领先的 “ 七米长矛 ” 恰恰是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他们以为只要数字越大就越好,越有面子,呵呵)。 11 。【 “ 秦车的系驾方式令人惊讶 ” 】 ------------------------------- 没什么好惊讶的,轭靷系驾法在古代西亚早就已经有了,欧洲倒是长期使用颈圈系驾法,但是也很难说颈圈系驾法和轭靷系驾法哪个更有优势,据说 “ 使用颈圈系驾法的欧洲牛车能够比使用轭靷法的中国牛车拉力大46%,出处为1984年美国农业部的一份报告。当年我国的学者曾因此大声疾呼改变农村耕牛的系驾方式 ” (出自《关于秦国武器的误区与探讨》黄谦) 12 。【在世界军事史上,秦军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 -------------------------- 早于此的波斯帝国军,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都有很完备的军衔体系,而且有比秦军完善得多的兵种体系(轻步重步轻骑重骑四大兵种),和工兵,预备队等设置。罗马军团也早有军团、大队、支队和百人团逐层逐级的严密指挥体系。 反正随便什么普普通通的东西到了《意淫的军团》编导嘴里都可以两眼一闭不管不顾地吹嘘成是 “ 最早 ”“ 最大 ”“ 第一 ” 。 秦军没有重骑兵,只有射箭的轻骑兵,和落后的战车作战方式(战车机动性很差,很难转弯,地面稍有不平就会翻车,而且不像现代汽车,没有减震装置,人站在上面很颠簸,很难正确平稳实施战术动作,甚至很容易摔下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碎石路上坐拖拉机的感觉),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矛方阵,那些持戈步卒只是混和战车编队,随战车前进的散兵。 而马其顿军却有着完整的轻步重步轻骑重骑四大兵种体系。显而易见的是:同时拥有长矛重步兵方阵和长矛重骑兵这两大制胜兵种和攻城用的各式轻重希腊弩,以及弓箭手,投石手,投射轻骑兵(注意:马其顿有大量的马弓手,而不是都使用标枪,详见《亚历山大远征记》)等辅助兵种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军队,毫无疑问地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这之前,以及之后几百年之内的任何一只军队。 而没有头盔,只穿着薄薄的皮甲,拿着青铜兵器,装备的是杀伤效率低下的戈,粗糙简陋的早期蹶张弩(甚至可能只有臂张弩),没有重骑兵的秦军,只会被轻易地粉碎。 13 。关于战术战略问题,这个简单说一下,并不是象很多阿 Q 无知地想象的那样,西方打仗只会面对面地决战,而不懂得谋略战术,实际上从《亚历山大远征记》恺撒《高卢战记》《内战记》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李维《罗马史》塔西陀《编年史》等史书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西方使用诱敌,埋伏,火攻,夜袭,突击侧翼,夹击,包围,迂回等等战略战术手段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而且西亚等国比中国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早得多,如亚述帝国,赫梯帝国。 中国也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奇谋诈术的作战手段,春秋时仍然是讲究和流行贵族式的 “ 堂堂之阵 ” 的正面决斗(当然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对于本民族打内战来说)。 而亚历山大的战略水平显然非常高明,毫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军事家,只会远远高于他们。他远征波斯刚进入小亚细亚的时候,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但是他却并没有头脑发热,轻率地继续进攻波斯本土,而是非常冷静地沿着地中海岸一路摧毁波斯帝国的海军基地和港口,消除后顾之忧,并迂回先攻取埃及,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 “ 和平解放 ” 了埃及,兵不血刃地取得了一个大后方和粮草基地,如此花费了足够的耐心消除了所有的后顾隐患,才放手大举进攻波斯本土,一战而灭波斯主力。 他平希腊,取埃及,灭波斯,剿西徐亚人,征印度,每次战役战斗都安排计划得恰到好处,调度得当,从未一败(是真正的百战百胜,不像中国的 “ 名将 ” 总是有失败的时候)。 亚历山大的军事战略水平只会远远高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军事家。 而他非凡的人格魅力,统帅才能,在中国历史上,也许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才能够相比吧(这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我唯一敬仰的一个人。) 如果当年亚历山大能够放弃攻取炎热潮湿,蛇虫肆虐的印度丛林,转而向东进发,以阿富汗为根据地,逐步攻取占据西域等地,进而又利用这些在当时还水草丰茂没有沙化,非常繁荣富裕的地区作为基地,最后顺着河西走廊,长驱直入,一举而降服当时还羽翼未丰的秦王国,那么我想,在面对秦国多年的威胁下,又加上亚历山大高尚仁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高超的外交能力,懂得 “ 远交近攻 ” 的东方六国,一定会与他里应外合,左右夹击,联手一起攻破秦国,这样,不仅先进的希腊文化,科学技术,和早期的民主自由思想能够得以传播到中国,使得此后两千年中国人都能够受惠于此,而且也可避免于后来被暴秦奴役,以及被外儒内法 “ 君君臣臣 ” 的专制哲学荼毒的命运吧。这是多么令人遐思的美景啊。 14 。关于《孙子兵法》,也简单说一下,不可否认,《孙子兵法》中确实是有很多很深刻很高明的哲理和军事原则,但是《孙子兵法》中很大部分内容只是肤浅简单的普通战斗技巧和常识,如什么 “ 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 ”“ 半济而击之 ”“ 众树动者,来也 ”“ 鸟起者,伏也 ” 之类的,并没有什么高深的。 而那些军事哲理的部分,也充斥着很大部分的文学修辞,废话太多,这就大大减少了其技术含量。 而关于军事原则的那些哲理叙述,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也会发现:往往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往往都是些空泛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大道理。 确实,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战争中,往往观点对立的将领之间在争论时,都会引用兵书上特别是《孙子兵法》的教条来作为依据,经常出现的争论有:是速战还是坚壁打持久战等情况。但是可笑的是,不管争执双方观点如何对立,但是他们引述兵书上的教条来作为依据都能够说得振振有词,都能够说得很有道理,都能够自圆其说。 但是结果只有一个,不管败了或者胜了,原先押对了赌注的那一方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对于兵书教条的正确诠释。押错了赌注的一方,不管他原来引用的兵书教条是如何能够自圆其说,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是错误的了。 所以说,这个《孙子兵法》不能够太信以为真了,它那些军事哲理太空泛太脱离实际了。我认为恰恰是西方那种讲究实际的,通过把军事原则融会贯通在具体战例中现身说法地讲解的兵书,才是真正科学合理的,才是真正有军事价值的。如恺撒《高卢战记》。 而且,古代西方也并不是没有哲理式的,系统化的兵书,如古罗马弗龙蒂努斯著的《谋略》,可能哲理性并不逊于《孙子兵法》。 总之,我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意义远远小于它的哲学意义,而它的哲学意义又远远小于它的文学意义。我们把当作一篇散文小品看就可以了。 15 。【 “ 《战国策》中,当时一个谋士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 ” 】 ------------------------------- 《复活的军团》编导居然连这种纵横家之流说客的胡吹乱侃都拿来当证据证明秦军是多么 “ 勇猛 ” ,也真的是弱智到了极点了。这也没必要多说了, “ 身上挂着人头 ” 且不说,《复活的军团》编导你倒是 “ 胳膊下夹着俘虏 ” 来追杀一下我试试看,我也不要求你能够 “ 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 ” 跟我格斗一番,你只要能这样追上了我就算你有本事,连刘易斯都自愧不如。 16 。【 “ 秦直道: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 ” “ 平定南方的战事耗尽了巴蜀的粮仓,而关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粮食是不能调用的,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从那里到北方草原,直线距离 1000 多公里,运粮的队伍要两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过黄河。 ” “700 多公里长的直道,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 “ 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 2000 多年前,这是只有秦人才能修造的军事工程。 ” “ 秦人建立了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 ” 】 ----------------------------- 这又是胡扯,他们是随便找到点什么中国古代的原始玩意就给加上点现代术语作为修饰拿来吹嘘一通,实际上秦朝的马路只是简陋的夯土路面,根本不能跟罗马帝国那数千公里四通八达贯通全境的坚固耐用而且平整的混凝土石板路相比(罗马时已有火山灰制成的水泥),这些混凝土石板路有些到现在都还在使用。 而在此几百年前波斯帝国也早就已经修建了更长里程的贯通波斯全境的公路系统。 什么叫 “ 高速公路 ” ,高速公路是指将左右两边的单行道各自分开隔离修建的封闭式的道路系统,这样就不用担心车辆高速行驶会发生对撞,所以速度得以大大提高,符合这个原理和定义的这才是高速公路,不然就只是到处都有的普通道路。 他们连这点基本概念都搞不懂就随便拿着一条烂泥巴路胡吹是什么 “ 高速公路 ” ,那依我说我们村那条机耕道也是 “ 高速公路 ” ,可以行驶拖拉机,比 “ 秦直道 ” 先进高级多了。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前面他们自己也说了 “ 关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粮食是不能调用的,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 ” ,那么这条道路就应该是从山东修到北方前线去,但是很显然做不到,因为怎么穿越太行山?难道他们会打火车隧道么?显然没有。 而这条七百公里长的秦直道,片中告诉我们仍然只是从咸阳都城通到北方前线的,那么怎么就 “ 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 ?前面不是说了 “ 关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粮食是不能调用的,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 ” 。这不是仍然等于零么?(对了,我看到网上有篇文章说 “ 秦直道 ” 从咸阳到内蒙古 “ 直线穿越秦岭 ” ,呵呵,很有意思) 一条七百公里长的泥巴路,就这样被他们吹嘘成了 “ 高速公路 ”“ 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 ” 。 17 。【 “ 当时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这意味着,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 】 ----------------------------- 我只知道隋朝时才开通了京杭大运河,连通了黄河和长江,秦朝时 “ 长江和黄河已经沟通 ” 这我倒还是第一次听说,也许中国的 “ 考古学家 ” 又发现了一条我们以前不知道的连接黄河和长江的秘密河道吧(春秋时开凿的邗沟也只达到江苏淮安一带)。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吹这个牛皮的时候 “ 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 ,忘了一个起码的地理和交通常识:能够连通长江和黄河的水道只能在中下游(因为在上游都被崇山峻岭阻断,不可能连通),而且,仅仅连通了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还远远不够,还要接着连通长江水域和珠江水域,所以就修建了灵渠,于是这样一来, “ 从咸阳到广州 ” ,就得离奇地绕上好几个大得离谱的大弯路,而且其中大部分路程还是逆流! 呵呵,为了要 “ 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 ,你就得莫名其妙地先顺着渭河到黄河,再顺着黄河走好几千里路,到中下游的某个地方,顺着某条不知名的 “ 连通长江和黄河 ” 的秘密河道走几千里路进入长江,然后再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好几千里路,进入湘江,再顺着湘江逆流而上一千六百多里路(湘江全长 817 公里),然后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最后才能顺着桂江水域又走上一千多里路到达广州。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迂回好几个南辕北辙的总共几万里的大弯路。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我宁愿走陆路,哪怕翻山越岭也要方便得多,反正关中到四川的栈道也已经开通,再不走陆路到襄阳一带,再从襄阳进入长江水域。哪可能 “ 从帝国的都城咸阳上船,就可以直达广州 ” 。 反正《复活的军团》为了吹牛,怎么样不合常识地信口开河都可以的。 18 。【 “ 公元前 221 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 ” 】 ------------------------------ 我们经常都会听到有人吹嘘中国古代某某城市在当时是什么世界第一大城市,世界中心之类的,如长安,洛阳,开封等,这暂且不论,毕竟那时候是汉唐等最强盛时期,多少还有点根据。 但是先秦时期,中国地区在世界上无论各方面都还没有进入到先进国家的行列中,无论是文明水平,生产力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文明地区,还处在青铜时代,而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而这个所谓的 “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 是怎么个定义法?是人口最多,还是面积最大,还是最繁荣富裕?如果说人口最多,面积最大,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古时候中国地区人口不一定占有优势,而且人口多面积大也没有什么可吹的,按照这个定义,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恰恰不在欧美发达地区,而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如墨西哥城,或者北京上海。 如果是最繁荣富裕发达,那么在此之前,埃及,巴比伦,亚述,赫梯,都已经繁荣领先了三千年到几百年不等的时间,希腊也远远领先于中国地区,即使是印度,罗马,文明水平也毫不逊色于中国地区,那时候两河地区的巴比伦尼亚,或者埃及的亚历山大尼亚等城市,才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才当得起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称,《复活的军团》编导没有给我们作出任何证明,证明在当时相对于上述地区无异于第三世界的中国地区是怎么样繁荣富裕法,话头一转,而这个临淄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所谓的 “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 。 所以很多中国人吹牛都不打草稿的,张口就来了。反正就当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存在似的。 19 。【 “ 震惊了整个世界! ” “ 各国元首和政要纷纷来到陕西,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古代中国军队的面目。无一例外,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 】 ----------------------------- 中国的媒体上最爱说这句屁话 “ 震惊了整个世界 ” ,动不动中国一点屁大的事情就 “ 震惊了整个世界 ” ,这世界就那么容易 “ 震惊 ” 啊?世界上几十亿人,人家每天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柴米油盐,自己本国内更 “ 震惊 ” 的事情,整天就被你 “ 震惊 ” 过来 “ 震惊 ” 过去的, “ 震惊 ” 了这么几十年了,也该麻木了吧? 其实人家最多只不过把你那些玩意当猴把戏看看稀奇而已。你们乡巴佬没进过城,才会动不动幻想别人被你 “ 震惊 ” 了,等你进了城,该 “ 震惊 ” 的恰恰是你。这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特别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甚至根本搞不清楚中国在哪个方向。 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 “ 贱胚 ” 心态,老幻想着有外国人能够被自己 “ 震惊 ” ,对自己加以承认,这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最后,对所谓的 “ 数典忘祖 ”“ 亵渎祖先 ” 说明一下。 如果是真爱一个人,就会很自然地积极地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帮他改正,使他更进步,更完善。特别是对于自己本身,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要面对种种生存竞争,更是时时都要反省自己的缺陷,积极地修正,以加强竞争力,以便于更好地生存下去,相信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 那么,我之所以戳穿这些关于秦军的谎言,倒也不是出于什么 “ 爱之深,责之切 ” ,我对秦军没什么可 “ 爱 ” 的,自古以来秦都是残暴野蛮的代名词,从没有人会赞美歌颂秦军的行为,如果我们要把他们奉为 “ 祖先 ” ,那么被秦军屠杀的六国人民又算什么呢?所以这不是一个问题。 但是我也不是出于恶意的嘲讽挖苦心理,我对早已死了几千年几百年的古人没有什么怨恨,没有兴趣去挖苦嘲笑他们。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而这些 “ 民族主义 ” 的 “ 爱国者 ” ,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是虚假的面子,从来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疾苦。
213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值得一看的纪录片——The Battle of China
热度 12 山菊 2013-10-5 13:44
的确值得一看~~~那时候中美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而小日本是敌人,所以片子的腔调跟战后就大不一样了 想起一个中国男同事~~~他到现在还相信美国到处打仗真是为了救当地人民于水火之中~~~ 牛逼到家的纪录片——美国人拍摄于几十年前 不会贴YouTube,看不见的进链接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TxwTfcaBw 国内的童孩可进这个: http://p.you.video.sina.com.cn/swf/quotePlayer20130917_V4_4_42_11.swf?autoPlay=1actlogActive=1as=1autoPlay=1vid=50421329uid=1490972387tokenURL=http%3A%2F%2Fyou.video.sina.com.cn%2Fapi%2FsinawebApi%2Foutplayrefer.php%2Fvid%3D50421329_1490972387_PEPkGytpDWDK%2Bl1lHz2stqkP7KQNt6nkjWO0slWmJgZeQ0%2FXM5GcYtkF4SrUCdkEqDhAQZg7d%2F8l1RQ%2Fs.swftHostName=www.360doc.com 优酷的~~~谢谢 qqq54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gxMDM0NDA0/v.swf
个人分类: 看片日记|1401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转:支持《南京梦魇》纪录片
热度 9 农民家的狗 2013-3-23 13:12
转:支持《南京梦魇》纪录片
从河里看到的: http://www.rapeofnanking.info/ 这个是《南京梦魇》中文制片人吴海燕女士在MITBBS贴的新闻发布。半个月里,超过1500人伸出援助的手。超过$55000的捐款想必可以让这部电影能在网络上保留。除了公布捐款的河友,不知道还有多少无名英雄在1500人中。这里都一并谢过了! 发信人: SaraStar (Sarastarlight), 信区: ebiz 标 题: 南京梦魇:约瑟夫博士9月1号新闻发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 03:09:55 2007) Chinese Save The Rape of Nanking 中国人拯救了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 -1,500 Chinese Donate over $55,000.00 to Save Film Support Producers in two weeks - 1500名中国人在两周内捐款超过5万5千美元拯救南京梦魇和支持制片人 -Producer Promises film, Rape of Nanking, will never be taken down from the internet. - 制片人承诺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将不会撤下网络 -Producer, Dr. Rhawn Joseph, Offers Hand of Forgiveness Friendship To Former Adversaries - 制片人朗恩.约瑟夫博士向曾经伤害过电影的敌对方伸出橄榄枝: 原谅和友谊 A few months ago I had a dream. There were mountains of dead Chinese, and skulls and bones as far as the eye could see. It was dark outside and smoke and fog swirled about the bodies. And standing before me was a Chinese woman dressed in a hooded black robe. Her arm was out-stretched and she was pointing at the bodies. Behind me sat children of every race, taking notes and writing. The woman looked into my eyes, her sad white face the color of death. It was Iris Chang and she spoke 3 words: Remember the history. 一两个月以前, 我,朗恩.约瑟夫做了一个梦. 梦中, 在视野内, 是堆积成山的中国人的尸骨中,周围一片漆黑, 烟雾缭绕, 尸骨前站立着一个穿黑色长袍的中国女人, 她伸出手臂, 指着那些尸体, 在我的身后是一群来自各个种族的孩子们,忙着做记录。穿黑色长袍的中国女人凝视着我,面色惨白, 对我说了四个字:"铭记历史。"我认得她的脸:张纯如。 I first became interested in WWII as a child. I read hundreds of books on the subject because I wanted to understand how this great evil had almost taken over the world. 我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为了对二战中几乎统治整个世界的邪恶势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阅读了很多关于二战的书籍. About 25 years ago I read a single paragraph about the Rape of Nanking. I realized immediately these atrocities were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 The Japanese had behaved like sadistic, insane devils from hell, burning, raping, bayonetting beheading and torturing almost 300,000 innocent Chinese. I bega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photographs, thinking someday I would write a book. But then Iris Chang published her incredibly fascinating book and I decided her book was so good, I would do a movie instead. I called it : Nightmare in Nanking-Rape of Nanking and in 2006, I gave it away free to the world via Internet, posting it at video.google, youtube.com, Baidu.com and numerous websites. 大约25年以前, 我读到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段描写, 我当时即刻意识到: 发生在南京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独特的一个历史事件. 那些日本军人就像是来自地狱的虐待狂杀人狂, 烧杀抢奸, 无恶不作, 30万中国人死于这次大屠杀中. 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就有意识地收集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信息和图片, 当时是想有一天也许会写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 但是, 后来我读了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之后, 我觉得她的书已经登峰造极,很难超越. 于是, 我决定制作一部纪录片电影, 我给这部电影命名为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 然后在2006年, 我把这部电影免费提供给包括video.google,youtube.com, Baidu.com在内的无数网站, 免费让全世界观看电影的网络版. I am a scholar, a scientist, author, film-maker and I wanted to create a work art where scholarship becomes art; I wanted to speak to the head and, to the heart;and I combined horrific frightening images with great and wonderful music played by the greatest orchestras and musicians to make the audience think and feel a wide range of complex emotions. Many people cry when watching this film. 我是既是学者,科学家,又是写作者,和电影制作人. 我想要创作的是一部学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我希望我的电影作品不光是让观众头脑清明(普及史实), 同时打动观众的心(传递感情), 因此, 我把那些令人震撼的恐怖影像和历史上最好的乐队演奏的最优秀最伟大的音乐结合在一起, 创造了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 希望达到既发人深思又让观众从中体验到宽广而多层次的感情经历. 很多人看完影片后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For me, The Rape of Nanking is a symbol of Japanese Atrocities in Asia. My film was never supposed to be restricted to Nanking, but was meant to emphasize these atrocities occurred throughout Asia. The Rape of Nanking was not unique, but a symbol of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the Japanese against the Chinese and the entire world. 我认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在亚洲暴行的一个缩影, 我的想法一直都是不局限这部纪录片于光描述南京境内的屠杀, 而是通过南京大屠杀来突现日本在整个亚洲进行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并非日军在二战中犯下的独特或唯一的滔天罪行, 但是南京大屠杀的确是日本在全中国和整个世界进行屠杀的一个典型代表. Over 4 million people have viewed or downloaded this film in the US,We estimate 10 million have seen it world-wide. It is ranked #9 "Most Discussed Films of All Time" at Youtube. The movie is an incredible success. It has had a world wide impact. 超过4百万观众已经观看或者下载了这部电影, 这还只是在美国境内可统计的数据 ,我们推测在全球范围至少有一千万之多的观众. 在Youtube上面, 这部电影被冠为"一直以来最热门讨论"影片排行第9名. 事实证明: 南京梦魇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Unfortunately, this incredibly popular film was a financial failure. We were locked out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even refused to allow us to sell the film on DVD. American distributors also turned us down. Expenses were rising, the film could not pay for itself, I was losing money every month, and on top of all that I and this film were being attacked. 不幸的是, 这部流行得不可思议的纪录片在财政上却是一个失败. 我们被封锁在中国市场的大门之外, 中国当局甚至拒绝发行这部电影的DVD. 美国的发行商也拒绝发行这部电影的DVD. 同时, 成本还在继续增加, 南京梦魇无法自负盈亏, 我本人每个月都要不断往这部电影里投入更多资金, 投资像无底洞一样,却无法带来成本回收. 就在面临这些财务困难的同时, 我,朗恩.约瑟夫个人和这部电影却不断遭到攻击. I felt alone, abandoned, under attack, I was losing money, and I decided to give up. From a business perspective giving up and removing the film from circulation, was the only rational decision. 当时,我感到被孤立, 被抛弃, 又遭到攻击, 同时还在亏损更多的投资, 那时候我决定放弃, 这个放弃的决定完全是一个商业决定, 在那个时候,把电影从流通渠道完全撤下,是最理性可行的决定. When I wrote my letter stating my intention to withdraw the film, the last thing I expected was for that letter to be posted on the internet. I never expected to receive any donations. But later that day, I began receiving dozens of phone calls and e-mails from people begging me to save this film. Many were crying and in tears! To my astonishment, over a dozen of people had sent donations. 当我在2007年8月16号写那封公开信宣布要把电影撤下的时候, 我根本没有预料到这封信会被人转载到因特网上. 我也根本没有预料到会得到捐款和资助. 但是, 在公开信发出的当天, 我收到了数十个电话和电子邮件, 请求我把电影保留在网络上. 很多人甚至在电话里流着眼泪哭泣地请求我. 更让我惊愕不已的是, 很快就有十几个人开始捐款资助. Within 3 days, I received over 500 letters and e-mails of support and over 1,000 Chinese had donated. The crisis were suddenly over and I posted a letter stating this: no further donations for this purposes were required. 在8月16号之后的3天时间里, 我收到了超过500封邮件表示支持我的电影, 同时有超过1000个中国人捐款资助电影渡过危机. 我当时很快意识到, 电影面临的紧急危机已经得到解决, 于是我对外发布了声明: 没有必要再给电影捐款来解决危机了. In total, over 1500 people donated over $50,000.00 in the US and another $5,000 in China to save this film and to support our efforts. Most of these donations were for $25.00 and came from poor students who believed so strongly in this film that many actually gave all the money they had left which in some cases was just a few dollars. 现在总计有1500位人士给电影捐资, 我们在美国接收到了超过5万美元的捐款, 在中国的捐款总额是5000美元, 这些捐款是以挽救电影南京梦魇的危机和支持制片人的付出为目的. 这里面让我感动的一个事实是: 大部分的捐款额是25美元, 这些宝贵的资助来自并不宽裕的学生, 他们对于南京梦魇的信仰是如此强烈,以至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余钱捐献出来支持这部电影的发展. To these students and to all our supporters, I salute you! I am humbled and honored by your sacrifice and your support. 我要向这些学生和我们的所有支持者表达我的敬意! 你们的奉献和支持真的让我感动, 我倍感荣耀! I pledge that this film will never come down from the internet. Perhaps as many as 10 million people have seen this film and millons more will continu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atch this film for free, and to learn of the horrible atrocities committed by the Japanese against innocent Chinese and millions of other Asian people. 我可以保证南京梦魇将永远保留在因特网上供全世界观看. 如果加上无法统计的数据, 已经观看这部影片的人多达一千万, 以后, 还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有机会免费观看南京梦魇, 从而了解日军在二战中队对无辜的中国百姓以及上百万的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The film is saved, 1,500 Chinese have come forward to support our efforts and to support this film. I feel nothing but gratitude toward the Chinese people and I wish to thank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It is the support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ich makes me feel all my efforts have been worthwhile. 南京梦魇被拯救了. 1500名中国人站出来支持了我们的付出,支持了这部电影. 我,朗恩.约瑟夫对于这些中国人的感谢之情用任何言语表达都是不够的. 我在此发自内心地感谢每一位支持者. 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的支持, 我感到我这些年来所有的付出和经历的波折都是值得的. I also offer forgiveness to all those who have wronged us and who have harmed this film. I accept the explanation that this harmful behavior was because of a misunderstanding, perhaps due to culture, language, and all the other difficulties that can occur when East meets West. I offer the hand of forgiveness and the hand of friendship even to those who have opposed us because of this "misunderstanding." We should cooperate and put our disagreements aside. Although we have our differences, we share the same goal: preserving the history, and in this we must be united. 同时, 我在此也原谅所有曾经不公正地对待制片人或者是曾经伤害电影南京梦魇的个人和团体. 我宁愿接受这个解释: 也就是所有的伤害行为都是误会造成的. 也许, 当东方世界遇到西方世界,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各种困难都有可能发生.我在此也向所有曾经由于这个"误会" 而反对过打击过电影 南京梦魇的个人和团体伸出橄榄枝: 让谅解和友情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合作, 把我们的不同见解抛在一旁. 因为虽然我们有诸多不同之处, 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保存历史. 就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也应该团结在一起.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Rape of Nanking is this December. 200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发生70周年了. We must not be confused by the enemies of truth. The Rape of Nanking is a symbol of the incredibly horrible atrocities committed by the Japanese whose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were so horrible they made the Nazis look civilized in comparison. We must not let our differences and disagreements overshadow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this history which is still unknown to much of the world. 我们不应该被真理的敌人搅乱步伐. 南京大屠杀是反人类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一个象征, 日军的罪行恐怖到令人难以置信, 恐怖到相比之下德国法西斯显得相对文明. 我们不应该由于我们之间有不同见解和某些差别, 就让保存史实的艰巨任务蒙上阴影, 要知道, 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Iris Chang has spoken in a dream: Remember the history. 张纯如在梦里说: 铭记历史. Remember the history. The future of humanity depends on it, because: those who do not learn from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铭记历史. 未来的人类需要我们铭记历史, 因为: 那些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 注定会重蹈覆辙. Truly, 真诚的, Rhawn Joseph, Ph.D. 朗恩.约瑟夫博士 2007年9月1日晚于美国加州 "Nightmare in Nanking-Rape of Nanking" www.RapeofNanking.info www.RapeofNanking.TV Email: Nanking@RapeofNanking.info 最后,作为一个不成功人士,俺有一点行动
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NHK纪录片】云游青藏铁路
热度 7 流水无情 2012-8-16 07:01
刚看了云游青藏铁路这个记录片, 感觉小日本拍得还是不错的, 推荐大家看一下, 特别是那些想坐火车去的朋友们!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MyNTU5MTMy/v.swf
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央视再出纪录片精品------舌尖上的中国
热度 8 虽然很丑 2012-5-18 11:34
冬笋,松茸,北方面食,南方米粉,全国各地的小吃,不仅勾起你的食欲,还能激起你浓浓的思乡之情。海外华人看着能流眼泪。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CCTV-%E7%BA%AA%E5%BD%95%E7%89%87%E3%80%90%E8%88%8C%E5%B0%96%E4%B8%8A%E7%9A%84%E4%B8%AD%E5%9B%BD%E3%80%91oq=CCTV-%E7%BA%AA%E5%BD%95%E7%89%87%E3%80%90%E8%88%8C%E5%B0%96%E4%B8%8A%E7%9A%84%E4%B8%AD%E5%9B%BD%E3%80%91aq=faqi=aql=gs_l=youtube-reduced.12...37714.37714.0.38966.1.1.0.0.0.0.83.83.1.1.0...0.0.cL4hglaj2lA 这是youtube上的链接。
99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登天之路-西藏开山大运输》-- NHK 拍摄
热度 10 罢了 2011-11-9 00:08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czNjExODI0/v.swf 这是一部由日本NHK拍摄的的纪录片,值得一看。看后俺感到既感慨又钦佩;感慨的是解放60多年了,这些地方的交通依然如此艰难, 钦佩的是中国老百姓吃苦耐劳的精神。
个人分类: 随便哼哼|559 次阅读|9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6:04 , Processed in 0.087458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