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情书

相关日志

分享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 我是如何成为吴秀波的
gordon 2016-6-26 22:01
以前我就像 姣爷 一样,砍砍杀杀过日子 因为短缺而焦虑 后来,我爸留给我一笔钱,我就平和了,平淡了 所以,我给别人出不了什么主意。 就是这样 **************************************************************************** 我开始写诗了 以前觉得散文才是平淡真实 但现在有点明白了, 要走长路,还是得有念想, 还是得写诗的 **************************************************************************** 诗人也挺好的
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公开的情书》与70年代 (转)
gordon 2016-3-15 07:38
   黄平: 刘 青峰老师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之际,“80年代”的诸多问题在大陆学界不断地再次浮现。您与金观涛先生作为80年代 代表性的学者,在历史、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哲学、文学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超稳态结构》等代表作,深深影响了一代 学人。而且,金观涛先生主编、您作为执行编委的《走向未来丛书》对思想界有巨大冲击与启示。我曾跟随程光炜教授做“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今天的访谈围绕您 八十年代初以笔名写的中篇小说《公开的情书》展开。您能不能先简要告诉我们当时写这部作品的缘起与过程?    刘青峰: 这篇小说写于1972年,我与观涛结婚不到半年。当时,观涛在杭州塑料厂当工人,每天三班倒,我则 在贵州清镇中学教书。年轻人的共同点是爱好文学,我们也不例外。在文革年代,具独立思想的文学创作不被官方意识形态所允许,只能是地下的。正是这类作品记 录了青年一代的新追求。除了《公开的情书》这个中篇以外,我们还创作了几个短篇和一些短诗。   在1972年,由于1971年发生了“913”林彪出逃这一震惊中外的大事件,毛泽东思想开始解魅,但文革又没有结束的迹象,全中国人都看不到 希望和前途,特别是年轻人,倍感压抑和黑暗。但这也是一段思想觉醒和为新时代来临作准备的时期。文革中,人人被迫参加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对于精神活 跃、有独立思想的人来说,就只能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隐藏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与其他人一模一样。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如极其私密的个人通信、与朋友共 同读书或聚谈来构建另一种精神生活。《公开的情书》以书信体为形式,就带有这一时代色彩。   以我们为例,1970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工作,也有十余个朋友的通信圈子。一天收到三四封信是很平常的,常常有五六封信,甚至十多 封信。可以在一天内给同一个人写两封信。信有长有短,短则两三行,长的可以上万字。文革时期的信纸不像现在那样讲究,很薄很轻,一个信封可以放下十多页。 信中无所不谈,谈所想所思,谈社会观察,谈感情,也谈身边琐事,甚至是抄一本书、抄字典。一位分到河北贫困的衡水地区的北大朋友,常趴在坑上点着小油灯给 我写信。 1972年我在杭州养病期间,我们就想如何利用大量的通信创作小说,记录这一代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小说主要是我执笔,其情节和人物,也有相当多虚 构成份。   今天有不少人研究1970年代中国年轻人的思想,我们认为,如果真想做好这一研究,就一定要设法找到当时不同的通信圈子,找到并研究他们的通信。这是珍贵的一手资料。    黄平: 我查阅了一下,根据当时数据显示, 小说一稿完成于1972年3月,二稿完成于1979年9月 ,漫长的 八年时间里,这部手稿有否在私下流传?我了解到这篇小说先是以手稿和打印稿的形式在青年中流传,1979年刊登在了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刊物《我们》上,然 后正式发表于1980年《十月》第1期。您还记得中间发生过什么故事?比如编辑部当时什么态度,怎么评价,提出了哪些修改意见?又是出于什么原因,你们决 定将它拿出来发表?    刘青峰: 看来你真是做了好多调研。确实,这部小说完稿于1972年春天,没有想发表,也没有写作者名,抄在 一本红塑料皮封套的本子上,朋友们私下称它为“小红书”。小说先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一开始传看的范围,一是与我们通信的北大、清华同学朋友,另外一个途径 是通过我的妹妹刘进流传到在内蒙插队的高中生手中。去年12月22日《经济观察报》有一篇秦晓的长篇采访,就谈到他当时读这本小说手抄本的情况。文革结束 后,有的朋友开始把小说刻字或打字,于是又有了油印本。你提到杭州师范学院学生刊物《我们》,是油印的,登了《公开的情书》。1970年观涛分配到杭州塑 料厂工作时,他身边集聚了一帮更年轻的朋友。他们在文革结束后上大学,办民刊。其中,《我们》的主编陈越光和胡音后来都到北京参与了“走向未来”丛书的事 业。   1978年初我们由郑州大学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当编辑。这时,我们的全部兴趣和精力已转向学术文化探讨和准备思想启蒙 的事业,对文学很少关注,也不曾想到要发表以前写的文学作品。1979年夏天某日,一位在地震部门工作的朋友李革平到我们家聊天。她问:为甚么你们不把 “小红书“拿出来投稿?我们反问:发表它有意义吗?她说:当然有意义。现在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对文革揭露性的作品,无非是伤痕、伤感;而这个小说不一样, 反映了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不应该让人们忘记文革中还有这一面。我们接受了她的意见,幷委托她寄给《十月》。   不久,《十月》编辑部按李革平留下的联络方式找到她。第二次电话中又约见,我俩是和李革平一起去编辑部的。主编苏予女士和另一位姓张的编辑先生 十分热情地肯定了这部作品,苏予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坦诚地告诉我们,她年轻时曾受胡风一案所累。他们决定安排在《十月》1980年第1期上发表小说。记得 他 们提了两个修改意见,一是指这作品太柏拉图式了,恋爱中的男女间全部是通信 ; 为了读者看得下去,是否可以安排男女主人公见个面? 另外,要求我们删去一些太 大胆的长篇论说。于是,我又改了一遍,删了一万字左右; 但为了忠于七十年代时的精神原貌,小说没有安排两个主人公见面 。这就是1979年的二稿。之所以要 写上这个日期,是想让那些看过手抄本的朋友知道,这是一个删节本。    黄平: 《公开的情书》发表后引发了强烈反响,有评论家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面对的社会现实”,有的评论家认为它“重蹈着历史上某些脱离人民群众的、贵族革命家的旧路”,其他形形色色的意见也很多。你们当时怎么看待这些评论,现在又怎么看?    刘青峰: 小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有点出乎我们意料。不久,《十月》编辑部就开始转来读者来信。 来信越来越多,全国各地都有,包括新疆等边远地。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当然大多是年轻人。他/她们向作者热情地倾诉,谈自己的经历和苦闷。我们最重视的就是 这批读者来信,对评论家的评论则不太了解。后来有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这本小说也曾被点名批评。好在我们在中科院工作,可以置身批判之外。 上海一本法制刊物 上有个“道德法庭”专栏,还有人撰文要把这本小说拿到道德法庭评判 。 我们没有对这些评论作任何回应,主要是因为1980年以后,开始忙于其他我们认为更重 要的事情。   也正是在1980年初,《贵阳师范学院学报》在第1、2期上连载了我们谈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长篇历史论文,这篇论文同样也引起极大的社会 关注。这年夏天,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胡凡找上门来,力邀我们就这篇论文写成一本专著,我们答应了。工作以外,全力投入《兴盛与危机》的写作。同年秋冬之 际,胡凡和她的编辑室主任又来北京,提出要我们做一套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丛书。这也正是我们想做的事,由此开始,投入后来的“走向未来”丛书的筹备。   你问我们当时和现在如何看对《公开的情书》的评论?其实,不论当时和现在,我们始终认为, 一个作品一旦问世,它和作者的关系就不大了。特别是文 学作品,一问世已经与受众的阅读史结合在一起了 ,不可能像学术观点那样不断去细化、修改。随着时代变迁,今天,没有经历过文革、甚至不知道中国发生过文革 的年轻人,我们想,如果他们读这篇小说,自然很难与这本小说共鸣了。    黄平: 《公开的情书》主要由以老九、老嘎、老邪门、真真四个人于1970年相互通信的四十三封书信组成,一 个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是:那个年代通信是否是你们和你们的思想同道最经常的相互交流途径,而频繁的通信对你们的生活,对你们的精神成长以及对你们日后的学术 表述是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青峰: 前面已谈了当时有精神追求的年轻人的通信情况。 这一经历对我们日后的学术道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是全 面而巨大的 ,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文革爆发时,观涛是北大化学系学生,我就读于北大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文革中发生的种种悲惨、荒谬的事情,令我们产 生巨大困惑。简化而形象地说,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在声称以铲除一切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剥削、压榨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全民对领袖的疯狂崇拜,以至 于比历史上任何封建王朝更为严酷的专制独裁在现实生活中复活?为什么在最崇高的道德理想名义下,可以做到毁灭全民良知,几亿人互相残酷斗争,令人的生命尊 严扫地、人格分裂?文革的经历和思考,使我们放弃了原先的专业,决定转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也准备在时机到来时重举启蒙旗帜。也正是这些私下的思想沟 通,令我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在1980年代初有意识、有准备地投身于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的大潮。   必须指出的是,文革的思想文化专制引起很多人对中国封建传统的反思,我们的反思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明确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是在批封建、 反传统中形成的;那么,为什么反传统不能摆脱传统的桎梏?甚至喊得振天响的“革命”居然会有封建王朝更替的影子?这需要走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需要把中国 近现代史和古代史统一起来的探索,并在研究方法上作出创新。事实上,也就是在写作小说的同时,我们开始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独特性的反思,引进控制论方法, 写下中国历史研究提纲。前面提到的《贵阳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的论文,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回答。在胡凡等出版界朋友不懈努力下,1984年出版的 《兴盛与危机》,就是这一研究提纲的展开。   1989年4月我们到香港中文大学后,1993年出版了《兴盛与危机》的姐妹篇《开放中的变迁》,用超稳定结构假说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演 变。2000年出版《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第一卷,去年又出版《观念史研究》。由中国传统社会到近代演变,从社会结构分析到思想史追踪,再到深挖观念演变 的线索,这些论著的思考和写作已持续三十多年,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年青时代产生的问题。《公开的情书》只是这种探索精神以文学形式的呈现。至今,我们仍沿着 这一探索之路往前走,而不知老之将至也。    黄平: 能否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你们接触了哪些书,又有哪些书深刻地影响了你们的世界观,甚至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刘青峰: 文革前,少年时期我们都爱读科幻小说,也读了大量的苏联和俄国的理论和文艺作品,特别爱看苏联出版 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文革中,能公开读的书很少。我们的读书圈子中,也传看灰皮书和黄皮书。当时有的书是可以公开读的,如《马克思、恩格期全集》。在 北大文革高潮时,观涛就躲在没有暖气的阅览室读马恩全集。从马克思追溯到黑格尔,再用系统论批判黑格尔,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独特的思想成熟之路。而我则摘抄 鲁迅著作和对国外存在主义的译介,以及先锋小说的创作理论。    黄平: 作品后记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今天的文学家与科学家有着相同的使命。科学家在发现新的世界、新的自 然规律;文学家则应该努力发现新的人、新的生活准则。”这后半句很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很80年代,您今天还坚持这么认为的吗?或者还需要做些补充?三十年 后重读《公开的情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您觉得它有否显露过时之处,或者相反,它呈现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刘青峰: 青年时代我们都很喜欢俄国文学,可以说和其它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俄国19世纪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我 们的成长影响很大。但《公开的情书》并不是俄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它是文革中独立反思的产物,展现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境界。它或许可以归结为:精神独 立,忠实于自我,热爱国家和民族,并以大无畏的反思精神去表现这种真爱。至今,我们仍坚持这种态度。我们的研究著述出版后,海外不少学者把我们划入反传统 的代表人物,但我们并没有理会这种标签。   至于《公开的情书》今日是否过时,这不应由我们来判断。对我们来讲,它代表摆脱了僵化教条束缚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和当今专业化、市场化的知识分 子不同,我们常把自己称为“残存的理想主义者”。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力强盛了,配合“大国倔起”,尊孔复古和供奉祖宗文化成为时尚和潮流。对这种潮流 而言,我们是不识时务者。我们认为,中国人至今并没有认真地、深刻地反省一百五十年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还没有从文革灾难中汲取教训,就开始自以为 了不起,自以为中国特殊,自以为世界第一,真是可悲之极。你问《公开的情书》出版三十年后呈现出什么意义与价值,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本小书;但 可以肯定地说,书中高扬的自我解放、独立思考、不迎合潮流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和生命意义贯穿到生活、包括爱情的每一个侧面,在今天中国人中仍很希缺。 *********************************************************************************    黄平: 今天来看,《公开的情书》在文学史中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历史的变迁、文学规范以及研究风尚的转移。你们如何看待文学史,又如何看待《公开的情书在》在其中所处的位置?    刘青峰: 谈到文学史必须讲一下我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独特看法。在写《公开的情书》时,我们就认为文学除了是 个性、个人情感、生活经历和态度之表达外,它还有一项特殊的功能,这就是发现新人和新的生活准则。该看法和目前世界对文学的评价不同,和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更是大相径庭,因此它被忽略是理所当然的。   今天,在全球化、商业化大潮中,文学越来越退到私领域。如果文学的功能仅在于个人情感和经历的表达,当多元社会中人之情感体验失去公共性时,文 学的存在难道是为了暴露隐私吗?显然不是!文学是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它应具有发现新人的功能,这是我们对文学和文学史的定位。也许,《公开的情书》本身 就是例子,它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将出现一批新人。    黄平: 读你们的文集,除了《公开的情书》,你们还写过长诗《太阳岛的传说》,幷且似乎认为这篇长诗比《公开的情书》更有意义,因为它记录了青年时代的巨大创伤、理想以及对中国命运的预感。我想知道,这三个词对你们而言是否意味着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    刘青峰: 是的,我们更重视《太阳岛的传说》这一电影诗。这个作品写于1975年海城大地震后,1976年唐 山大地震之前;当时,整个中国陷入一种焦急地等待和不知所措的状态。全中国的人都在等待大事变的来临,又不知这一巨变会以何种方式发生。长诗的情节在一个 孤岛上的地震预报站展开,岛上存留着大量古代人留下的创制辉煌的巨大石像。 三个人物是三代人,生活在石像巨大的阴影中,他们之间互不说话 。 因为那个年代, 说话除了表态和说谎外,并没有真实的沟通意义 。 种种测试表明大地震随时会发生,但到了那一刻地震并没有发生,反而是新生命的诞生 。有个朋友后来说, 这是一 个很好的政治预言:文革随着毛泽东病逝结束,中国并没有发生大动乱 。我们有地震活跃期的生活体验,又对科学感兴趣,找到这样一种创作形式写作,至今难忘。 写完这个作品后,我们就告别了文学写作。    黄平: 作为那个年代的文学亲历者与当事人,今天你们怎么看80年代以及80年代文学,又怎么看90年代以来,中国这二十年的当代文学创作,如果你们还有时间关注的话?    刘青峰: 前面已经说过, 文革中的文学写作完全不同于1980年代或1990年代,那时是为自己创作,从没想 到要发表什么的 。《公开的情书》之所以面世,也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小说发表后,我也曾参加过北京的一两个作家文艺家活动,发现自己对文学圈子中的人和事 完全不了解,兴趣和心态亦不相同,后来也就不参加这类活动了。 对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读得很少,也不太了解,无从评论 。    黄平: 你们的学术活动涉及许多领域,这可能就是你们很早就中断了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那么,能为我们说说在你们的历史视野与现实视野中,有什么问题比文学更重要、更急迫、更尖锐?关于八十年代,或更早,或近二十年来的一切,你们觉得哪些话有必要对我们说?    刘青峰: 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从事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或社会活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选择的不同,并 不代表其重要性的排序。每种选择都代表了一种人生道路。我们认为,作为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同样有意义。对探索者而言,重要的是,他是 否能做到不迎合潮流,不媚俗,始终为自己写作,为寻找真理而活着。   《公开的情书》提倡对人生和爱情真诚而彻底的态度,塑造了以探索作为终极关怀的理想主义者人格,我们坚持自己必须始终如一地实践这一理想。今 天,我们都到了退休年龄,有四十年中国大陆的生活经验,在香港也已生活了二十年;去年又到了台湾任教,过着两岸三地“空中飞人”的生活。我们有散步的习 惯,常常用已故的美国思想史家史瓦慈的一句话形容并勉励自己:“在暮色苍茫中匆匆向前赶路。”因为年轻时代提出的问题,至今仍令我们困惑。我们愿以开放的 心灵,继续走探索之路。
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这是当年写给仙人的情书?
热度 25 苏双 2014-5-25 21:22
上仙 ! 我欲与君相知 ,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知名不具
7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香港大学微情书第一名
热度 41 宝贝小猪 2013-6-6 02:22
香港大学微情书第一名
7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情书一巴掌 (二)
热度 23 jufeng 2013-5-12 06:46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既说不上是个快乐的故事,也说不上是个悲伤的故事,它就是个故事,发生了,仅此而已,但又留下了点什么。 用文艺青年泰戈尔的话讲: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一个人总会有“魔怔”的时候,就好比在以前单身的某个时候,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我就可能会反复的回想, 比如就像现在我脑子里就是“你到底爱不爱我”的旋律。但是大多数时候,它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发生,那多好。。。 那是春暖花开,春心萌动的季节。。你和同宿舍的人正在食堂的餐桌上吃饭,我已经辗转反侧了好几天,今天鼓足了勇气,走上去,对你说:有空吗,吃完了在某某教室,我有点事找你。你好像明白什么似的,点点头。。。 我坐在系门口,看着你从远处慢慢的走过来,这一幕,就像电影的慢镜头。 我的心情,不是激动,倒很平静,不知道是怎样,因为我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你要是拒绝了,怎么办,我就是觉得不说出来,会憋死我的。。。 你走过来了,眼里带着笑:某某,怎么了,找我有什么事?我:这有封信,你先看看再说。 我递过去给你半页信纸。就一巴掌那么大。这是我辗转反复好几天,避开了宿舍所有的兄弟在教室,不对,应该是在宿舍一个人的时候写的东西。日子太长,记忆太乱,我也记不得完整的东西来了。那时候张学友的《情网》正热, 我 的感觉就像他歌词唱道的:你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云云。。你愿意。。。那啥吗?你抬起头,笑靥如花:嗯,那就这样。没说我愿意,也 没说我不愿意,但是又好像同意了。你眼里带着笑,那咱么就一起走走?你叠好半页信纸,好像握在手心。我们就从系门口往图书馆走去。很清楚,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隔壁班上的一个兄弟正上厕所,在窗户边上看见了我们。我就记得他略带惊讶的表情。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这些个场景和他诡异的人头像都会多次浮现。于是我 就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恋爱起来了。。我从来没想过要在大学里谈恋爱,因为我们那时候还很保守,而且我毕业还想要回家,与其到时候分手痛苦,还不如不开始,但 是它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登场了。爱情从来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登场。。。毫无例外。。 当真是我一提,人家就同意吗? 不 仅仅是这样的。。实际上之前有很多铺垫。。。坐在桌前,梳理思路,我摸着手上的伤疤,这都是你造成的,它已经在发生事故后的几天几周之内就好了,心里的伤 疤,整整用了我多年。你本来不应该和我在一组实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你和同宿舍的人调换了顺序,然后我们就靠的很近,在一起实验了。有一天,我帮忙帮你 提取,一不小心,玻璃碎了,将我的手划了个口子,其实没什么,就是流血了。 你手忙脚乱的帮我止血,当时什么都没有,就把你自己的编的毛线的钥匙链剪断了,绑在我的手上。血应该止住了,你对我说要不请你吃点东西? 这 样,我手里绑着你的钥匙链,你拿着我的巴掌的情书,我们就开始了。。那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天空总是很蓝,水总是很清,我们总是觉得路人也是那么的顺眼,世 上一切一切都这么美好。那页情书,应该是被你翻来覆去打开了很多遍,最后你用胶带纸给粘起来了。。我为什么知道,因为你们宿舍有人告诉我。。 故事要是只有开头那多好。。我们都说过,愿意永远的这样走下去,希望永远的没有尽头的走下去。。我们最愿意的事情是一起走,俗称压马路。。笑靥如花。。是我最愿见到的面容。那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宿舍的兄弟过生日,他还不清楚我们之间的事情,细雨蒙蒙,我们同去,一起拜佛。 你在大雄宝殿上行三叩九磕得大礼,可能许下了心愿。但没让我知道,也永远不会让我知道了。在后面的亭子里,我们又见到了观音。 我鬼使神差,讲了一个屌丝韦陀和观音对面夫妻的故事,可能是从三海经之类的书里看的。吕洞宾这个家伙哦,一贯不做好事。 一语成谶。。 你希望我留在你家乡,我却有些障碍,你托我宿舍的某个兄弟说我要是愿意,可以让你们家帮我留在这里。 我是个骄傲的人,我现在承认,但是当时我不知道。。加上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回应应该是我自己做,自己争取。 快 到暑假,然后呢,,有一天我站在自己宿舍的窗前,看着对面你的宿舍楼,却不知道怎么办好,那天阳光很好,心情很差。你妈妈领着你从你们宿舍楼门口出来了, 我看着你们的背影,越走越远。。我也回家过暑假了,那年暑假,我火气很旺,背上长了很多疙瘩,脖子上的都连成了片。我妈看到我不太正常,跟我好好谈了谈。 我给他讲了,也说另外的兄弟也很嫉妒,也想怎么样,什么的。我妈出于保护我的缘故说不要争风吃醋。然后开学回到了学校。很多年以后,她提起来,还是不喜欢 我的这个兄弟。我一般的回应是事情已经过去了。 你暑假从 S 市回来, 带 着期待,等着我找你,我却犹豫不决。宿舍的另外的一个就是过生日的那个兄弟,却每个周末都约你出去看电影,上课也要坐在你边上。你不知道是气我,还是怎 么。还答应看电影。我的心情就更糟了,既不和你说话,也不和宿舍的兄弟说话。。就记得不要争风吃醋。。你应该是拒绝了他,他消沉了很长时间,也不和我说 话。。我同他很长时间视同陌路,却依然不去找你。。 后 来后来,你看不到希望,我们就慢慢的疏远了。就在那年元旦班级聚会的时候,我也尽量不在本班,隔壁班上的一个哥们知道我的这档子事,让我到他们班喝酒。。 然后我就回宿舍了,,想了很久,我就托跟你我关系都好的另外一个兄弟带回去给你的那个钥匙链,说既然是我说开始,还是我来说结束吧。 你的回应是我已经有了男朋友。我们也尽量避开见面的可能性。多难呀,因为离毕业还有很长的时间。。 然后很长时间,我都睡不着觉,一定要耳机塞着耳朵,听着广播和磁带才行。 没人劝我,我也不让人劝。。有空的时候,还是去教室看书。。心很冷很痛很不舒服,但人却很正常。。 可以用温兆伦的歌词来说: 我和你走过的每个地方 都变成捆绑我记忆的墙 我无法抵挡 也无处躲藏 这幕戏如何收场 我穿穿穿穿透了思念情网 却找不到地久天长 还是鬼使神差,毕业后却都到了 S 市,以前的障碍都不在,我还是去找了你,跟你又谈了一次,你也找过我,我们都是骄傲的人,最后还是没在一起。。 你自己选择了自己的路,我也决定自己走自己的路,并不想跟你联系。。 后来,后来,当我第一眼看到未来的领导,我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她,不知道什么缘由。 然后某天我们一起去买菜,那时候她还是女朋友的时候,付账不小心将身份证拿出来了,上面的相片,和你一模一样。。原来如此。 再后来看到河里忙总的一段话: 是大智慧,一个女人愿意有耐心来等待一个 到处惹事生非毛头小伙成熟,愿意过 15 、 6 年的胆战心惊的过山车生活,没有智慧是做不到的。小聪明也做不到。 智慧的人才有爱的能力。爱是需要能力才能享受的昂贵东西,不是谁都有资格的。 西江月 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至此,尘埃落定。。。。顺带回忆青春。。 以上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再佩服一下自己的记忆....这么多的细节....
1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16万字情书为何仍悲剧?
热度 24 小剪子 2012-11-13 13:06
16万字情书为何仍悲剧?
亮点自找
个人分类: 胡说乱侃|66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情书一巴掌 (一)
热度 11 jufeng 2011-11-6 03:12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前两天浏览河里的老贴 , 看见嘉木整理的情书系列 , 大笑之余 , 想起我自己的那些事来 . 受到的第一封情书 .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封情书 , 就是你愿不愿意和我交朋友的那种 , 挑明的 , 我收到的第一封是初中的时候 , 可能是初二还是初三 , 大约是初二 , 因为后来还有别的什么事情 . 话说某天我和同班的一个男同学 , 也是同一个院子里的 , 不知道什么事情被班上另外两个女同学叫住说 : 放学有点事情找你们 . 因为平时关系不错 , 也经常开玩笑,也没想是什么 , 估计就是帮忙什么的 . 到了校门口 , 她们两个分别给了我们两个人一封信 , 嘱咐说没人的时候再拆开看 . 我俩也就如此照办了 . 等真正拆开一看 , 傻眼了 , 情书呀绝对的情书 . 就是想表示交往的意思 , 我现在只记得大概几句了 , 其中有一句就是 : 这是一封粉红色的信 . 我后来怎么回的信呢 ? 好像是说什么人生呀 , 学业呀 , 然后为了不伤人家的心 , 画蛇添足的多加了一句 ( 请注意这一二句 ), 以后有机会 , 等人长大成熟了 , 现在还小 . 主要归根结底我其实是对人家根本就没有那个意思 . 和那个哥们一商量 , 两个人回应的差不多 . 回信以后 , 不算异常 , 就是我自己和他们避嫌 , 离得远了 . 想想还是挺危险的 , 要不然我估计也该在某个地方伐木了 . 某虽现在不才 , 和当事人们当时都是班上的好学生们 , 估计要是四个人来这么一下 , 我们班就得从全年级班级第一到最后了 , 还得批评检查 . 还好不算异常 , 估计我们当时的班主任不知道下面班级里暗潮涌动 , 死水微澜吧 . 然后高中我们居然还是一个班 , 可是那时侯我体育项目玩的过多 , 成绩就一般了 . 好的方面好像是, 哦,幸好她忘记了这件事,专心于学习了。我也很释然,总算处理的还得当。 然后上大学了,我们的人生好像就没有了交集,根本就没有联系。然后我考上研究生,这次是在 S 市, 她也在那里,也考上了研究生,但是高中同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我将要去那。接着还在暑假还没开学报道的时候,天气热呀, 38-9 度,我正在自己家里穿着裤头,光着膀子吃西瓜呢。然后就有敲门声,我隔着防盗门一看,哎呀是她。我赶紧说稍等,等我穿戴整齐,让进屋里来,请人家吃西瓜。她好像很高兴,然后稍微聊了几句,接着她就很详细的把她在 S 市的地址,电话告诉了我,把我学校怎么到她的学校,可以坐那几路车, 非常详细的给我写了下来。我,我,我。。。后来在读研期间,我从来没有去找过她,一方面我确实没有这个意思,另一方面我那时心中有别的女孩。然后那张联系的字条,就被我有意无意的给弄丢了。 虽然有遗憾,当时我要拒绝的更果断,不那么画蛇添足一下就好了,但是我还是很欣慰,处理还算合理。下面再讲一下我写过的情书,最后切题一下情书一巴掌。
9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9:00 , Processed in 0.04503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